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硕士生_抵免学费奖学金_政策执行状况研究 _ 基于上海市四所高校的调查

2017-09-19 27页 doc 64KB 8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1942

暂无简介

举报
硕士生_抵免学费奖学金_政策执行状况研究 _ 基于上海市四所高校的调查硕士生_抵免学费奖学金_政策执行状况研究 _ 基于上海市四所高校的调查 硕士生_抵免学费奖学金_政策执行状况研究 _ 基于上 海市四所高校的调查 论 文 摘 要 2006 年我国开始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2007 年试点高校扩大到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 17 所学校。教育部发言人王 旭明在 2007 年 10 月 25 日举行的教育部例行发布会上指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 革,以建立研究生研究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为主要内容”。而“保 障”性与“激励”性改革的关键在于奖学金制...
硕士生_抵免学费奖学金_政策执行状况研究 _ 基于上海市四所高校的调查
硕士生_抵免学费奖学金_政策执行状况研究 _ 基于上海市四所高校的调查 硕士生_抵免学费奖学金_政策执行状况研究 _ 基于上 海市四所高校的调查 论 文 摘 要 2006 年我国开始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2007 年试点高校扩大到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 17 所学校。教育部发言人王 旭明在 2007 年 10 月 25 日举行的教育部例行发布会上指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 革,以建立研究生研究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为主要内容”。而“保 障”性与“激励”性改革的关键在于奖学金制度实施的效果,这也是本论文以此 为主要论阈的理由。传统的“公费、自费”研究生培养机制,激励性不够,不能 充分调动研究生学习和创新的动力,尤其是对公费生;而奖学金制度则是在“公 费”、 “自费”并轨的基础上实行的,在规定所有学生都要缴纳学费的同时,研究 生在读期间根据其学术研究等成绩发放奖学金。这个新的奖学、助学制度(亦 名 奖助制度)由于建立在全员收费的基础上被高校师生俗称为“抵免学费奖学金”。近两年来,新的奖学金制度在试点学校纷呈而来的操作问、执行中的变异、 学生的过激行为甚至抵制情绪等等困扰着高校;各种利益相关者都在探索中期待 着更加合理的解释与实施细则。笔者尽管是“老公费生”,然经常与“新奖学金” 的师弟师妹们在一起,感同身受。作为一个正式而严肃的课题,本研究采用实证 研究的方法。一方面,通过对上海市 H 大学、F 大学、T 大学、J 大学四所高校 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 169 份);另一方面,对高校政策制定者、学校管理 层,院系辅导员、硕士生导师、其他研究高等教育的学者以及学生进行了访谈, 访谈与问卷相互结合,能够相互印证各自所提供的数据,从而确保研究的客观与 深入。另笔者还引用了网络媒体的一些案例和相关文献以支持本论文结论。 笔者发现“抵免学费奖学金”并未实现“激励”(奖优)与“保障”(资助) 的政策目标;相当比例的“奖优”奖学金金额过高,造成了金胜于学的价值导向, 出现恶性竞争;而过度依赖量化的评价模式又与学术难以量化的事实形成了 冲 突,导致学生和导师都无法“静下心来读书、思考”,昀终削弱了整个大学的研 究氛围。缘何出自良好初衷的政策会出现偏差,影响其有效性?本研究认为,从 政策本身来看,由于其各等级比例配置不合理,致使奖优与资助的意义都无法体 现;在实施过程中,奖学金政策牵涉到的各利益群体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作为 学校及研究生院通常只关注执行教育部的命令,基层院系则关注执行中的稳定, 希望“麻烦少一点”,学生群体基于个人利益昀大化的原则,则希望自己能够获 得金额多一些,面对这些问题,政策缺乏利益平衡的能力;同时,实行奖学金政 策,亦未考虑到过度竞争与我国“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文化的冲突等等。为 此,笔者提出两种改进被择:或者调整现存奖学金各等级比例,奖优的比例 应该适当缩小, “资助”的比例则应该扩大;或者参考国外的“资助包”的做法, 将奖学金分成多个种类,这样每位学生都可以凭借自己某种优势获得一些奖 学 金,然后累计缴纳学费。当然,加强各利益群体的沟通,科学制定能够切实引 导 研究兴趣、激发钻研精神,并有利于营造院系浓厚学术氛围的评定指标也是 重要 的议题。 关键词:抵免学费奖学金;保障机制;激励机制I ABSTRACT Our country started the pilot reform of graduate student education in 2006, in 2007 the pilot universities expanded to 17 universities, including Beijing University, Tsinghua University, Fudan University, as well a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nd so on. Wang Xuming, The spokesperson of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pointed out that “the primary coverage of the reform is to build persistent-effective and internal Incentive mechanism”at the routine conference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hold in October 25, 2007.As we know that the key to “the safeguard mechanism” and “the excitation mechanism” lies in the effect of the scholarship for tuition fee, this is also the reason why I choose this topic.The traditional mode of graduate education “paying by the government”and“paying by the individual” is insufficient, and cannot stimulant the graduate students study hard and create actively,especially for those whose fee are paid by the government. But in the new pattern, on one hand, everyone should pay their fee by their own; on the other hand, they will get a certain kind of scholarship granted according to their behaviors. This new scholarship is called scholarship for fee just because it is based on the fact that everyone should pay their fee by their own For the recent two years, the numerous operational problem, execution variation, student's extreme behavior coming in the experimental universities puzzle the universities; each stakeholder expects more reasonable and rational details to solve the problem above. Though as a student enjoying the traditional mode,stay with the fellow apprentice enjoying the new patter ,I have some same feelings as them. As a formal and serious topic, this research uses the empirical method. On one hand, I carri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H University, F university, T university, and J university provided questionnaire 169; On the other hand, I called on the university policy makers, the grass-root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the instructor, the tutor as well as the student themselves so that the interview and the questionnaire seal the conclusion mutually and really guarantee the objective. Besides I also quoted some cases from internet and the related literature search to support my related conclusionAccording to my investigation, I find that the goal of the reform has not been realized. High amount of the scholarship also lead to money worship and cut-throat competition. In addition, the evaluation mode relying on quantification overly conflict with the fact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quantize the academic, all of which caused both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s not to get down to their work, and weakened the entire universities’ research atmosphere finally. What’s the reason?and what affected its validity? In my opinion, the unreasonable proportion of scholarship itself, the different interests of all kinds of stakeholders,for example, the universities and the graduate schools usually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execution, but the grass-root departments also pays attention to steadies, hoping little trouble come up at work,and the students based on the personal interest hope to get more scholarship, but the policy lacks the balanced ability.At the same time, the scholarship policy also has not considered that the competition excessively can not agree with our country’s traditional culture “Inequality rather than want is the cause of trouble.” So, I proposed two proposals: adjust the proportion of scholarship to a low proportion of rewarding the good and a high proportion of the subsidization , or draw lessons from “subsidizes the package”overseas and divide the scholarship into many types so that each student may get a certain kind scholarship in terms of their certain advantage, at last accumulate what they have got to pay the school expense. Of course, in order to advance the policy and fulfill the achiv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II communication of benefit clusters,at the same time,drawing up deliberated index scientifically which is in favour of the interest,the enquirying mind,and the thick study atmosphere is important Key word:scholarship for fee,Safeguard mechanism,Incentive mechanism III 第一章 绪论„„„„„„„„„„„„„„„„„„„„..1 一、研究背景.1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5 三、研究方法6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6 (二)调查内容7 (三)调查对象7 四、概念界定9 第二章 文献综述11 一、关于奖学金的研究11 (一)国内奖学金的相关研究11 (二)国外典型国家奖学金的相关研究.18 二、关于减免学费的研究..22 (一)我国减免学费的情况22 (二)国外学费减免方式的研究.22 三、关于奖学金与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研究.24 (一)奖学金与高等教育公平..24 (二)奖学金与高等教育资源的效率..25 四、小结:国内外文献研究的思考.26 第三章 研究生“抵免学费奖学金”实施意图与执行效果..28 一、各级行政采取“抵免学费奖学金”制度的意图..28 (一)企图引进竞争机制提高培养质量,兼有助学动机..28 (二)各校执行中企图同时产生“吸引优秀生源”的作用.30 二、“抵免学费奖学金”政策的实际效果.33 (一)取消“一考定终身”,但在读期间的竞争性遭异议33 (二)高额奖学金,造成“金胜于学”的价值导向.35 (三)一些学校奖学金等级差距过大激化了同学间的矛盾.39 (四)过于依赖“量化”评价,扭曲了个性发展与研究的内在属性42 (五)导师的诸多尴尬与“给学生打分”的窘境..48IV (六)评定细则难以制定或模糊操作.52 三、小结:恶性竞争,事实上削弱了研究的氛围..56 第四章 研究生“抵免学费奖学金”低效的原因..57 一、奖学金自身比例配置、评定方式不合理.57 二、政策决策程序不完善,政策过程透明度不足..60 三、相关利益群体对该政策的诉求与变异..62 (一)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工具理性下的效率追求.63 (二)过分强调“论文发表数”、“参与导师课题”指标的政绩观..64 (三)基层院系基于“追求稳定、便利管理”的意愿.66 (四)政策目标对象即在读研究生的“理性”追求..67 四、“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文化的影响71 五、研究生培养经费少,来源渠道单一.73 第五章 关于改进“抵免学费奖学金”政策的建议74 一、合理设定“奖优”与“助学”之比例及解决方案74 二、科学制订“奖优”“资助”评定指标及解决方案76 (一)合理定义“科研能力”的内涵..76 (二)具体实施中,科学设置各参评选项比重.81 (三)参与导师课题项目者,需提供自己的研究内容供评审82 (四)改进方案:丰富奖学金种类,形成“资助包”.82 三、政策目标与机制:关注利益相关者的沟通..84 (一)赋予基层政策执行者话语权84 (二)政策执行与目标人群即研究生进行充分的沟通.86 四、拓宽奖学金资金来源渠道..87 附录一 访谈提纲..88 附录二 研究生奖学金实施现状调查问卷89 附录三 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院士谈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91 附录四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顺利. 94 附录五 明年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将继续扩大..96 附录六 H 大学改革方案.97 参考文献.98 后记.103 V 第一章 绪 论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高素 质的、创新性的研究型人才,这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 略意 义。进入 21 世纪,这种高素质人才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更加凸显出来。 始 于 2006 年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的奖学金制度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 注,有 人将其称之为“以奖代免”,即研究生培养不再分公费、自费,而是所有研究生 都要交费,同时以动态评审的方式,根据学生各个学年的表现发放奖学金,这种 奖学金不同于以往的奖学金,因其金额一般等于或超过学生一年的学费,可以用 来抵免学费,大家俗称其为“抵免学费奖学金”,在本研究中笔者也借用这一称 谓。从理论上来看,该奖学金政策的意义是积极的。但作为研究生群体的一员, 笔者在跟政策目标群体及一些高校院系的执行者交流时,却发现他们都有某种程 度的困惑与不满,甚至出现结果背离初衷的情况,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 问题的出现,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 上海市 H 大学、F 大学、T 大学、J 大学四所高校的奖学金政策进行调查,力图 就政策本身及其实施现状做较全面的分析,以期完善政策及其实施,从而积极推 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一、研究背景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时期,具有创新 能力与创新技术的人力资源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性将超过以往任何时代,在以 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高 层次人才越来越成为竞争的焦点。在我国,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 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将成为我国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未来夺 取世界知识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支撑力量。 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规模一直在扩大,而从2000 1 年实行扩招政策以来,研究生规模更是以每年30%左右的幅度递增,据统计,2007 2 年我国研究生在校人数已达到 150 万人,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研究生大国。 有人 3 提出,规模的扩大是外延式的发展, 在一定时期内,能够起到积极作用,满足 大家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张,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便日 益显现。在2005年11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年度学术年会 1 徐翠华.高校研究生培养管理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2 全国研究生扩招 8年来报考人数首次下降[N].经济参考报.2008-1-28 3 廖湘阳.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102,外延式发展则指向研究 生教育系统外部,诸如扩大投资和扩充规模等量的属性的获得是其表现形式。1 上,上海交大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杨颉率领的课题组提交的对教育部直属的 71 所高校的教学质量、科研质量和服务社会质量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中指出 “中国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令人担忧,存在着以量代质的现象,在政策中 4 存在重物轻人的倾向”。2006年7月29 日,北京大学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 资源发展2005~2006》显示,一项对全国 97 所普通高校、20 个研究所的 千余名硕士生、博士生导师进行的有关研究生教育现状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 5 56.9%的硕士生导师和 47.8%的博士生导师认为研究生质量在下降。 于是,2006 年,为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和 6 内在激励机制, 教育部开始在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等部分高校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2007 年试点高校扩大到包括北 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在内的 17 所学校。时任教育部 副部长吴启迪说,该计划的目的是“为研究生创新教育营造一个激发式的环境和 7 立体的支撑”。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所涉及到的研究生新型奖学金制度,即“抵免学费奖学 金”政策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其一,该政策是在研究生培养以所有学生都要 交费的形式取代了之前的公费、自费双轨运行模式的基础上实行的。所谓公 费、 自费模式,即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的录取与培养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 确定,只要考到前几名,就是公费生,未来的二三年就可以一直享受国家免费的 培养,而不考虑进校后的表现如何;如果入校时分数低,则成为自费生,尽管可 能后来有很多科研成果,但仍然要为当初的‘计划外’付费。” 人大校长助理吴 晓求曾在一次研究生培养论坛上公开加以批评这种模式:“这样的经费划拨机制 首先是不公平的。那些计划外的学生即便入学后表现出很高的科研能力,但仍是 计划外,仍要交钱;而那些计划内的学生,即便简单应付学习,也可照拿奖助学 金。其次,奖助学金的固定化,不仅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激励效能,反而助长了一 8 些学生的懒惰心理。” 他还认为, “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不可能指望学生认真 进行科研。”就这一层面来看, “抵免学费奖学金”的动态评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 义,它比起过去“一考定终身”、 “一分值万金”的情况更公平。其二,该奖学金 与之前高校的各种奖学金相比而言,金额较高,等于或超过学生一年的学费,故 可以用来抵免学费;而且其覆盖面与过去的奖学金相比,也高很多。以笔者所调 4 吕翎.中国重点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令人担忧[N].北京周报.2006-1-15 5 研究生扩招质量下降已成国家创新瓶颈[N].中国青年报.2008-5-16 6 新华网.研究生教育趋向全面收费 聚焦导师负责制、资助制 [EB/OL].////0>. 7 胡强.奖与不奖 奖多奖少??东南大学研究生培养资助体制改革的调查与思考[J].东南大学 报.2008-10-20 8 新华网.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须多措施与限数量相配合 [EB/OL].////.2 查的H大学为例,改革前研究生优秀奖学金的金额为 500 元,按 25%的比例申报 评审,而改革后,一等奖学金获得者奖学金为15000元,获奖比例为10%,二等 奖学金获得者奖学金为 13000 元,获奖比例为 60%,二者的比例合计为 70%。当 然就H大学的情况来看,也还有 30%的人没有获得奖学金,需要自己承担该学年 的所有学习、生活等费用。从以上两个角度来讲,“抵免学费奖学金”的实施似 乎更为公平,也更具激励性。而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某网站 2007 年 10 月联合实施的一项调查显示,多数青年对这一改革给予了肯定,82.8%的人认为, “每学年根据成绩评定奖学金”的做法,比“根据研究生入学时的一次考试就把 9 公费生和自费生确定了”更公平。 事实上,在公费、自费的运行模式下,的确 是即便自费生在学习期间优于公费生,却也再无机会获得公费机会,而有些公费 生,则因为一开始便获得了公费名额,可谓从此以后“高枕无忧”,学习上便有 可能出现懈怠心理。例如案例1和案例2。 [案例 1:获得公费名额的学生一旦进校便“高枕无忧”] (案例背景:X 女士,某高校已毕业公费研究生。本案例采用第一人称的方 式对此状况进行描述,案例中的“我”即X同学。) 想起自己当年公费读研的时光,觉得简直奢侈得无可救药,下了课就杀 回宿舍看电视,我把近 10 年内流行的美剧、韩剧、日剧都看了个遍,还把 当年经典港片和电影都温习了一遍。可是这3年在学习上花费的精力,还不 如我上班后一个月的工作量大”。 [案例 2:自费的学生“好似打了一场永无翻身的仗”] (案例背景:B 女士,某高校已毕业自费研究生。本案例采用第一人称的方 式对此状况进行描述,案例中的“我”即B女士。) 读研的三年里始终被沉重的经济负担压迫着,再努力、再优秀又怎么 样?谁让你考研没考好,成了‘低人一等’的自费生。自费生不仅要缴纳 高额的学费,而且给公费生发放研究生津贴的时候,你也只能远远地看着。资料来源:中国研究生招生网.调查显示:82.8%青年肯定取消公费研究生更公平 [EB/OL].////. 可以说案例1和案例2是对改革前“公费生”与“自费生”学习状况非常真 实的写照,对于公费生来说,因为没有进一步的激励措施,所以很有可能多数人 抱着“过一天是一天”的心态,昀终消磨了自己学习的斗志;而对于那些自费生 来说,即使自己如何努力,依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也挫伤了他们努 力的积极性。目前正在实施的“抵免学费奖学金”,从理论上来讲,能在某种 程 9 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82.8%青年肯定取消公费研究生更公平 [EB/OL].////.3 度上改变这种状况,对于已经获得奖学金的同学,他们会有危机感,会有压力, 如果希望自己在接下来的学年里仍旧能够获得奖学金,就必须得努力,对于保送 研究生尤其如此,某高校保送研究生P同学就坦言“保了研不再是进了保险柜, 10 我开始要为第二年的学费努力了;” 而对于没有获得奖学金的同学,他们也会有 动力,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就有机会改变“命运”。而作为一种新的政策,比起其积极意义,大家更关注奖学金政策在实施中可 能会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评选标准。奖学金的评选应该依照什么样的标准,这是一个导向问题。如果 引导得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正 确的价值观;但如果失之偏颇,也有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奖学金可以根据其 内涵分为两种,即“奖优型”奖学金和“资助型”奖学金。奖优型奖学金仅 以其 优异程度作为评价标准的奖学金,其功能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全面 发展。这类奖学金注重从教育的效率出发,昀具有竞争性。贫困生和非贫困学生 都有机会获得这类奖学金,但是往往由于贫困学生进入大学后要承受更大的经济 和心理的压力,加上原来接受的基础教育质量较差,所以他们获得这类奖学金的 11 机会小于其它学生。资助型奖学金则同时以优异度和贫困度为评价标准。 那么, “抵免学费奖学金”是以什么为评选标准呢?究竟是资优还是助学,如果是资优, 那么如何定义“优秀”;如果是二者兼顾,那么这双重的意图是否可以同时实现? 笔者将在后文通过调查对此做出交代。 奖学金奖励面。如果奖励面过小,就会影响大多数同学争取奖学金的信心和 积极性;但是奖励面太大,又容易导致平均主义。在笔者所调查的几所高校中, 其奖学金覆盖面昀低也达70%,于是有人质疑,过大的奖励面是否会影响到昀终 激励效果。 奖学金激励了什么。中国青年网曾有一则报道称“奖学金之于大学生,内涵 非常丰富:既是‘秀色可餐大有可观’的物质奖励;又是催人奋进再接再励的精 神鼓励;还是毕业以后纵横人才市场向用人单位讨价还价的砝码,与对手逐鹿问 12 鼎的红色竞争力。” 可以看出,奖学金对研究生的意义是多元的,所以即使是未 改革之前的小额奖学金竞争也很激烈,在竞逐奖学金的过程中用“八仙过海,各 显神通”来形容似乎也不为过,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同学弄虚作假。而新的奖学 金在不能脱离“奖学金”本来意义的同时,却是关乎着一年一万元的学费,无疑 对于几乎没有经济积蓄,却又希望经济自立的研究生们来说,有着更大的“魅力”, 10 透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明年实施[N].珞珈青年报.2006-11-8 11 刘燕.中国大学奖学金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12 中青校园通讯社.奖学金,是助学? [EB/OL].////.4 那么,在有“前车之鉴”的情况下, “抵免学费奖学金”到底是激励了学生学习、 研究的激情,还是“鼓励”了彼此之间的“恶性竞争”? 可以说,这一系列的问题也的确给基层的院系执行部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 战与压力,某位系主任曾经坦言,“学期末奖学金的评选,简直让人焦头烂额, 因为一切还在摸索,没有先例可以参考”;同时,也给政策实施对象即学生群体 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本该获得奖学金的同学却与奖学金失之交臂,究竟是什么原 因导致这些问题出现,关于新型奖学金制度的更多探讨,在本文第二章将借鉴一 些国内外文献做出理论上的探讨,第三章则通过实证调查呈现更为详细的解释。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的价值背景:很多学校,包括笔者所调查的几所 高校各院系认为该奖学金的实施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焦点在于如何合理 制定奖学金评选标准,如何合理分配奖学金以及如何实现对学生昀大限度的激励 效果。笔者正是基于上述情况展开深入调查,以期帮助解决问题。 本课题具体的研究目标是:?对研究生收费制度下“抵免学费奖学金”进行 较为全面的调查和梳理,但是考虑到该奖学金在笔者所调查的学校中到目前为 止,只实施了两年,时间较短,所以本论文主要是对其实施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 对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理论分析。?通过调查分析及国别比较,提出对现存 问题的对策建议。 研究内容包括:?研究综述。国内奖学金制度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对高校 一般奖学金制度的介绍,主要是和现行研究生奖学金制度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 借鉴发展;也包括研究生收费制度下研究生群体、研究生导师以及各方学者对新 型奖学金制度的看法,主要从政策实施的初衷,政策的负面影响几方面来探讨; 国外的相关研究综述,主要是介绍美国、英国等国成功的资助政策的特点,为我 国奖学金制度的实施提供一些启示。?上海部分高校奖学金制度实施现状的调 查,在这个部分,笔者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获得数据,以 H 大学为主,同时 也包括 F 大学、J 大学、T 大学,力图更加真实、全面的展现目前奖学金制 度的 大致状况,揭示其存在的问题。?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在前面调查的基础上, 运用一些政策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对目前奖学金制度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进行分析,结合已有文献给予的启示,提出改进奖学金制度的对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论文取得预期研究成果的重要工具,同时,论文的预期研究成果 5 也决定了研究方法的选择。本课题的核心事实上是调查“怎么样以及为什么”的 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力图改善实际情境,所以是富有解释性的问题,因此,主 要采用实证的调查方法。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案例研究法,辅之 以文献法。 1.问卷调查的特点是被调查的问题范围广、涉及人数多、搜集资料的速度快, 正在实施的新型奖学金涉及到每一个研究生,并不像其他奖学金,往往只针对极 个别尖端学生,所以要用较大样本的问卷来尽可能地征集大家的意见以获得有代 表性地反映奖学金制度实施现状的大体情况。 问卷统计后用百分比的方式呈现研究生的态度分布,体现研究生对奖学金制 度的总体态度倾向。 2.访谈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是指通过与研究对象交谈收集所需资料的调查方 法。在访谈前,制作了访谈提纲(参见附录一),并根据访谈对象背景、职务等 的不同调整了部分题目,便于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入探讨问题并保证针对性和灵活 性。本论文主要对高校政策制定者、学校管理层,院系辅导员、硕士生导师、其 他研究高等教育的学者以及学生进行了访谈,这样可以更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各 利益群体对“抵免学费奖学金”的看法、态度,有利于笔者更深刻地了解和分析 当前奖学金制度在实施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同时,访谈调查法与问卷调查方 式相互结合,可以相互印证各自所提供的数据,从而确保研究的客观与深入。 3.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比较直观、生动。本论文中的各个案例都选自互联 网上,主要是各利益群体关于奖学金看法和态度的陈述。 4.文献研究法。尽管本研究作了四所高校的实证研究,但调查样本依然较小, 而且,这几所高校奖学金制度实施的时间也较短,很可能有些情况在接下来的实 施过程中会逐步得到完善。由此,笔者希望通过研究文献,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 为本文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二)调查内容 本研究将政策与理论文献作为分析问题的工具,注重对当下奖学金制度实施 现状的实证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抵免学费奖学金”出台背景、目标;各利 益主体对奖学金制度的认识;研究生争取奖学金的动机;新型奖学金制度下研究 生群体间的关系;奖学金制度在各院系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奖学金 6 评选标准如课程分数、科研成果等对研究生学习产生的影响以及研究生对于改进 奖学金制度的意见和建议等。 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一个政策,“抵免学费奖学金”在制定过程中,涉及到教 育、哲学、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对其在实行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 新问题进行总结、剖析、研究,利于对研究生教育在未来的走势进行合理的预测。 有利于奖学金制度的更好发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三)调查对象 本论文实证部分通过对上海地区四所高校的 2007 级全日制硕士生展开调 查,同时对政策执行者,如各院系系主任、主管书记及辅导员进行访谈,力图 全 面了解目前奖学金制度的大致状况,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厘清认 识。不同调查方法的对象构成如下。 1.问卷调查对象 本研究问卷调查的对象是上海地区 H 大学、F 大学、T 大学、J 大学四所高 校的 07 级全日制硕士生,在这 4 所学校中采取分层抽样,样本为教育、思政类 专业研究生、土木和建筑类研究生、艺术类研究生、经济、地理类研究生。其中, 教育、思政类属于文科偏理论专业,艺术类属于文科偏应用专业,经济、地理属 于文理科兼收专业,但本文所选取的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偏向于注重理论学习,土 木建筑则属于工科专业,偏重于应用,这样选取样本一方面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科 背景研究生的差异,兼顾了文科、理科,偏理论与偏应用型专业的不同,另一方 面,则是囿于个人精力有限。为便于后续研究,特将上述四类不同专业背景的研 究生总体区分为两类,即基础理论类研究生,包括:教育、行政、经济、地理 专 业。应用类研究生,包括艺术专业和土木建筑专业。其中,向基础理论类研究生 共发放问卷 100 份,收回 94 份,有效 80 份,向应用类研究生共发放问卷 100 份,收回 95 份,有效 89 份,全部问卷回收率为 94.5%,全部问卷有效率 84.5%。 问卷采取纸质版本结合电子版本方式随机发放,回收后进行统计。关于此次抽样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见表1。7 表 1:问卷调查样本基本信息(N169) 基础理论类 应用类 合计 样本数 n80 n89 n169 H 大学 37 46.25% 30 33.71% 67 39.64% T 大学 11 13.75% 21 23.59% 32 18.93% 学校 F 大学 21 26.25% 11 12.4% 32 18.93% J 大学 11 13.75% 27 30.3% 38 22.5% 性别 女 52 65% 32 36% 84 49.7% 构成 男 28 35% 57 64% 85 50.3% 家庭 低收入家庭 33 41.3% 38 42.7% 71 42% 经济 中等收入家庭 45 56.2% 49 55.1% 94 55.6% 情况 高收入家庭 2 2.5% 2 2.2% 4 2.4% 20-23 8 10% 6 6.8% 14 8.3% 年龄 24-27 67 83.7% 78 87.6% 145 85.8% 分布 28-30 3 3.8% 2 2.2% 5 3% 30 2 2.5% 3 3.4% 5 2.9% 注:调查人数按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计算。 表1提供了所有被调查研究生的基本信息。从性别来看,基础理论类女研究 生人数为 52 人,男研究生为 32 人,应用类女研究生为 28 人,男研究生为 57 人,男女研究生的比例为 52.7%:47.3%。从年龄构成来看,24-27 岁之间的研究 生占大部分,其比例达到85.8%。在家庭经济情况方面,低收入家庭、中等收入 家庭和高收入家庭的比例分别为42%,55.6%,2.4%。 2.访谈调查对象 研究的重要质性材料来自访谈调查,从访谈中可看出各利益群体对目前奖学 金制度的态度和建议,直接获取访谈对象的态度、情感等信息。 访谈主要为面谈,正式访谈共 25 次。访谈对象包括:(1)享受新型奖学金 制度的 07 级硕士生,他们是这次奖学金制度的主要利益群体,如果说奖学金制 度的实施是为了激励研究生,那么学生对奖学金的态度便显得至关重要,这关系 到奖学金制度的目的是否能够实现、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的问题; (2)研究生 院相关负责人、院系书记、这部分人员是政策的执行者,通过对他们进行访谈, 可以深入地理解政策制定的意图; (3)辅导员,辅导员是学生思想工作者,他们 跟学生的接触是昀直接的,透过辅导员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奖学金的情绪,也可以 了解到奖学金制度实施过程中对辅导员工作的影响; (4)研究生导师,新型奖学 金制度中注重导师的作用,通过与导师访谈,也可以了解到该制度对于导师开展 教学、科研及与学生的关系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访谈对象基本信息见表2。8 表 2:访谈调查样本基本信息(N25) 被访者构成 身份 姓名 合计 H 大学研究生院办公室老师 L 老师 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 2 H 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F 老师 H 大学J 系系主任 W 老师 H 大学G 所副所长 H 老师 院系基层执行者 4 H 大学党总支副书记 L 老师 F 大学G 所所长 X 老师 其他教育专家 J 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专家 X 老师 1 H 大学J 系硕士生导师 G 老师 H 大学C 系硕士生导师 H 老师 研究生导师 5 H 大学G 所硕士生导师 T 老师 T 大学T 系硕士生导师 Z 老师 J 大学N 系硕士生导师 W 老师 H 大学J 系辅导员 T 老师 辅导员 3 F 大学F 系辅导员 Z 老师 J 大学C 系辅导员 Q 老师 H 大学G 系学生 W 同学 F 大学G 系学生 Y 同学 H 大学M 系学生 G 同学 T 大学Y 系学生 L 同学 J 大学T 系学生 H 同学 07 级硕士生 10 H 大学J 系学生 Z 同学 F 大学N 系学生 T 同学 J 大学D 系学生 J 同学 J 大学S 系学生 M 同学 H 大学S 系学生 D 同学四、概念界定 收费制下的硕士生:目前我国硕士生培养方式分为计划招生、自筹经费、委 托培养等多种方式。其中,占研究生主体的国家计划招生的“公费生”,由国家 下拨培养费,不仅学费免收,并且每月还有基本生活费;而自费生则需每年交 8000 甚至 10000 元的学费。收费制则是指将公费、自费并轨,所有学生都要交 纳学费。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改 13 革。 本论文所提及的硕士生指全日制统招在校硕士研究生,不包括MBA、MPA 以及脱产、半脱产的教育硕士。 抵免学费奖学金:2006年9月25日,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在新闻发布会上 谈到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时说,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 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原则,目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 14 平还没有达到要求,因此要对研究生培养机制进行改革。 于是,从 2006 年 开 13 国务院学位办表示研究生全面收费未定时间表[N].京华时报.2005-1-19 14 人民网:教育频道.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浙大导师招生要交费?9 始,华中科技大学等三所高校率先进行试点改革。新机制实行后,试点高校取消 了“公费、自费”制度,声称所有学生都要交费,同时实行奖学金制度,到2007 年试点高校扩大到 17 所。虽然各个学校奖学金具体设置不尽相同,但昀高奖项 15 都高达四位数,略微超出或恰好等于一年的学费。 北京大学的改革方案中,硕 士生的奖学金覆盖面不低于90%,奖学金包括培养经费(学费)和生活费两部分, 16 可以充抵培养经费和部分生活费。 也就是说,如果学生获得这种奖学金,就可 以用奖学金来抵免学费。因此,学生们都将其俗称为“抵免学费奖学金”。本研 究采用这一称谓,一方面,源于笔者跟广大研究生接触中他们的态度,可以说对 于在读研究生来说,该奖学金可用以抵免学费的意义是学生昀为认可的,另一方 面,笔者认为这种称谓也从本质上与此前的各种奖学金区别开来。[EB/OL].////. 15 陈智勇,王橙澄.研究生奖学金该平分吗[N].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2008-11-16 16 全国10所高校试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N].中国青年报.2006-9-1210 第二章 文献综述 本章简要介绍我国改革前与正在实行的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的相关状况,并概 述文献资料所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以及相关学者、利益群体的看法与建议,以使 读者对本文的研究背景有大致的了解。此外,笔者还概述了国外关于学费减免方 式,典型国家奖学金的发展历程与实施的具体模式。笔者希望通过本章文献研究 内容的陈述,为以下各章节的展开提供必要的历史发展和国别比较的视角。同时, 鉴于在我国这种可以抵免学费的奖学金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笔者也希望从各种 文献中,获取更多的政策以及理论的支撑,能够开阔自己的视野,为后续的实 证 奠定基础。 一、关于奖学金的研究 (一)国内奖学金的相关研究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上,并没有本论文拟研究的可用以抵免学费的奖学 金,所以关于这种奖学金的文献很少,目前只在一篇硕士论文《研究生培养机制 改革下的研究生奖助制度研究》中有所涉及,但该论文的作者研究的重点并不在 奖学金制度上,而是将其视为整个奖助制度中的一小部分,简要的描述了其作用; 其他文献则主要集中在公费、自费并行模式下关于研究生奖学金种类、评定及效 果的研究;另外则是网络媒体中各方关于新的奖学金制度的感想、态度、评论,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前研究生奖学金的相关介绍 (1)奖学金的种类及其特征 1991 年,国家教委、财政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奖学金制度试行 办法》 (教财[1991]98号), “决定将发放研究生生活补助费的办法,改为试行研 究生奖学金制度”。其普通奖学金(国家为支持在籍研究生努力学习,用以保 证 研究生基本生活费而设立的资助项目,实为研究生的基本生活补贴)标准是: 硕 士生未参加过工作的每生每月70元,累计工作满2年的每生每月80元,累计 工 作满 4 年的每生每月 90 元,优秀研究生可以同时获得优秀奖学金(即学校
/
本文档为【硕士生_抵免学费奖学金_政策执行状况研究 _ 基于上海市四所高校的调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