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

2017-09-20 19页 doc 57KB 87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1127

暂无简介

举报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 康复方法之一,是应用力、电、光、声、磁、温热等物理因素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包括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疗法。 电疗法:分为低频电疗法、中频电疗法、高频电疗法。低频电疗法:直流电疗法、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感应电疗法、电兴奋疗法、痉挛肌电刺激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等;中频电疗法;等幅正弦中频电疗法、调制中频电疗法、干扰电疗法、音乐电疗法等;高频电疗法:中波透热疗法、短波疗法、超短波疗法、微波疗法。   运动疗法,是指利用器械、徒手或患者自身力量,通过某些运动方式(主动或被动运动等),使患者获得全身或局部运...
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 康复之一,是应用力、电、光、声、磁、温热等物理因素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包括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疗法。 电疗法:分为低频电疗法、中频电疗法、高频电疗法。低频电疗法:直流电疗法、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感应电疗法、电兴奋疗法、痉挛肌电刺激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等;中频电疗法;等幅正弦中频电疗法、调制中频电疗法、干扰电疗法、音乐电疗法等;高频电疗法:中波透热疗法、短波疗法、超短波疗法、微波疗法。   运动疗法,是指利用器械、徒手或患者自身力量,通过某些运动方式(主动或被动运动等),使患者获得全身或局部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恢复的训练方法。   物理因子疗法,简称“理疗”,用自然界中或人工制造的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以治疗与预防疾病。物理因子种类很多,用于康复治疗有两大类:一是利用大自然的物理因素,有日光、空气、海水、温泉及矿泉等疗法;二是应用人工制造的物理因素,有电、光、超声波、磁、热、水及生物反馈等治疗方法。   50年代初,人们注意到物理因子在保健和疾病治疗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尤其在亚健康状态的治疗中,显示出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因子治疗的设备及手段日趋完善。   首先,各种物理因子直接作用于身体各部位,改善局部的适感及症状,如颈、肩、腰、腿痛,浑身无力、肥胖、便秘等, 并有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有毒及致痛物质排出体外的作用。中频电疗、低周波、超声波、半导体激光、红外线、磁疗、蜡疗等,是这类作用的典型代表。   其次,各种物理因子作用于皮肤、肌肉和其它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进行良性刺激,使大脑对其进行整合作用,通过肌体进行神经或体液调节,从而恢复和维持人体平衡,使烦躁、失眠、头痛、胸闷等症状得以改善和消除。如音乐治疗、生物反馈、色光治疗、芬香治疗、水疗、空气离子疗法等。相互影响,协同作用,使人体各项生理指标恢复正常。物理因子在亚健康状态的治疗中作用不可取代。   常用的理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   1、电疗法:主要有直流电疗法,离子导入疗法,低频及中频电疗法,长波、中波、短波及超短波电疗法,微波疗法等。   2、磁疗法:主要有静磁场疗法,脉动磁场疗法,低频及高频交变磁场疗法等。   3、光疗法:主要有红外线疗法,紫外线疗法及激光疗法等。   4、超声波疗法:主要包括局部直接治疗,沿神经干治疗及神经反射治疗方式。   5、运动疗法:主要有体育疗法和机械疗法等。   6、中医药疗法:如针灸疗法和拔罐疗法等。   根据理疗的基本原理设计和制造出多种理疗仪器,使理疗的效果越来越好。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理疗仪器也越来越智能化、简单化,使理疗仪器大量地进入家庭,成为治疗疾病的好帮手。对于因骨质增生引起的疼痛、局部肿胀及运动障碍的患者,完全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利用各种简单的理疗仪器,在家庭中开展自我防治,这样有利于减少治疗成本和方便患者。  电疗   electrotherapy 利用不同类型电流和电磁场治疗疾病的方法。物理治疗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有直流电疗法、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低频脉冲电疗法、中频脉冲电疗法、高频电疗法 、静电疗法 。不同类型电 流对人体主要生理作用不同。直流电是方向恒定的电流,可改变体内离子分布,调整机体功能,常用来作药物离子导入;低、中频电流刺激神经肌肉收缩,降低痛阈,缓解粘连,常用于神经肌肉疾病,如损伤、炎症等;高频电以其对人体的热效应和热外效促进循环,消退炎症和水肿,刺激组织再生,止痛,常用以治疗损伤、炎症疼痛症候群,大功率高频电可用于加温治癌;静电主要作用是调节中枢神经和植物功能,常用于神经官能症、高血压早期、更年期症候群 (一)直流电疗法 l.定义直流电是一种方向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用直流电治疗疾病的方法称直流电疗法(galvanization)。 2.作用机理与治疗作用人体组织具有导电性,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机体内离子、胶体粒子等发生极向迁移,出现电解、电泳、电渗等现象,使组织内离子浓度比例发生改变,组织内理化反应的改变导致机体生理功能改变,这是直流电对机体产生治疗作用的基础。直流电正负两极对组织的影响见表3-1。 直流电疗法是一种古老的电疗法,近年较少单独使用,但其独特的治疗作用及显著的治疗效果不应忽视。以下介绍直流电疗法的几种治疗作用。 (1)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领区直流电反射疗法、短裤区直流电反射疗法能改善和调节脑部和盆腔脏器的血液循环,对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等均能引起兴奋或抑制作用。脊柱上行电流(阳极置腰骶部,阴极置颈部)能使兴奋性增高,下行电流(电极位置与上述相反)可使兴奋性降低。 (2)消炎作用:直流电有明显的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能促进炎性产物的排除。阳极可用于治疗水肿;慢性炎症、溃疡可用阴极;亦可用于治疗关节、神经、肌肉、脉管和五官等方面的炎症。 (3)促进骨折愈合:用l0肚的微弱直流电阴极刺激骨折处,有加速骨折愈合的作用。机理可能是由于直流电的电解作用,使阴极下组织内环境发生低氧、偏碱和高钙,有利于促进骨质生长。 (4)治疗冠心病:微弱直流电(1∥cm2)阳极(200 cm2)置于心前区,阴极(200 cm2)置于背后,治疗冠心病效果良好,微弱直流电接近生物电的电流强度,刺激心脏皮肤反射区,反射性地调节冠状动脉的舒缩功能。 (5)治疗静脉血栓:较大电流强度直流电可促使静脉血栓机化、退缩,离开阳极,退向阴极,使血管重新开放。 (6)治癌作用:用直流电的电解、电泳、电渗的结果,造成高酸、高碱、脱水、水肿、低氧、离子分布失衡等改变肿瘤组织的微环境,促使肿瘤变性坏死。这种利用直流电电极下的化学反应治疗肿瘤的方法称为电化学疗法(electroche啪tllerapy)。 3.治疗技术和方法 (1) 治疗设备:用直流电治疗机,输出电压在100 V以下,输出电流0。50 mA,连续可调。电极板,要求质地柔软,可塑性大,导电性能良好。一般用铅板或导电橡胶。衬垫,采用吸水性强的纯棉织品制成,厚l cm,能吸附电极板下酸性或碱性电解产物,避免引起皮肤化学性灼伤。输出导线,选用绝缘良好、柔软的红、白色或红、蓝色导线,以区分阴阳极。 (2)常用治疗方法:①衬垫法:有两种:对置法,作用深;并置法,作用范围大,但作用浅。先以温水浸湿衬垫,将衬垫和电极(根据病情选择阴极或阳极)依次放在患处皮肤,该电极作为作用极(主极),另一电极为辅极,根据病情对置或并置于相应部位。常用的方法有:额一枕法、眼一枕法、领区法、短裤区法、全身直流电疗法、脊柱区直流电疗法。治疗电流强度为0.03-0.1 ma/em2,治疗时电极下有轻度针刺感。每次治疗15~25 min,每日或隔日一次,10一l5次为一疗程。儿童剂量酌减,每次10。15 min。②电水浴法:用陶瓷或塑科盆盛温水,将一电极置于盆壁,同时将患侧肢体置于水中,另一电极(加衬垫)置于肢体近端或相应节段。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治疗方法,如直流电促进骨质愈合,治疗时阴极采用特殊的针状电极置于骨折线内;直流电治疗癌症时采用铂电极插入肿瘤的中心和周边进行治疗。 (3)注意事项:操作时电流强度调节要缓慢,以免有电击感。治疗时皮肤麻刺感属正常反应,随治疗次数增加可消失。治疗后皮肤发红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多次治疗后皮肤可有痒感出现小丘疹,可用热水清洗,涂止痒液。(配方:薄荷1.09,樟脑1.09,氧化锌2.09,甘油25 mL,加酒精到l00 mL)。 4.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浅静脉血栓、营养不良性溃疡、骨折延迟愈合、冠心病、癌症等。禁忌证:恶性肿瘤(局部电化学疗法除外)、高烧、昏迷、活动性出血、心力衰竭、妊娠、急性化脓性炎症、急性湿疹、局部皮肤破损、戴心脏起搏器、直流电过敏等。 (二)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 1.定义用直流电将药物离子导人体内进行治疗疾病的方法称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iontophoresis)。 2.治疗原理及治疗作用利用直流电的电场作用以及电学上"同性相斥"的原理,带正电荷的药物被直流电场的正极推斥进人人体,将带负电荷的药物从负极下推斥进入人体。药物离子主要经皮肤汗腺、皮脂腺管口或粘膜、伤口的细胞间隙进入人体。药物离子导人皮内深度不超过1 cm,药物在皮下形成"离子堆",可停留数小时至数天,通过渗透渐渐进入淋巴和血液。其优点是局部浅表组织浓度较高,作用持续时间长,导入的是药物有效成分,治疗作用兼有反射治疗作用及直流电和导人药物的综合作用,缺点是导人药量少 二、电疗法 应用电治疗疾病的方法称电疗法(electrotherapy)。电流频率的基本计量单位为Hz(赫)、kHz(千赫)、MHz(兆赫)、GHz(亿赫),各级之间按千进位换算,l GHz=1000 MHz,1 MHz=1000 kHz,1 kHz=1000 Hz。 (一)直流电疗法 l.定义直流电是一种方向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用直流电治疗疾病的方法称直流电疗法(galvanization)。 2.作用机理与治疗作用人体组织具有导电性,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机体内离子、胶体粒子等发生极向迁移,出现电解、电泳、电渗等现象,使组织内离子浓度比例发生改变,组织内理化反应的改变导致机体生理功能改变,这是直流电对机体产生治疗作用的基础。直流电正负两极对组织的影响见表3-1。 直流电疗法是一种古老的电疗法,近年较少单独使用,但其独特的治疗作用及显著的治疗效果不应忽视。以下介绍直流电疗法的几种治疗作用。 (1)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领区直流电反射疗法、短裤区直流电反射疗法能改善和调节脑部和盆腔脏器的血液循环,对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等均能引起兴奋或抑制作用。脊柱上行电流(阳极置腰骶部,阴极置颈部)能使兴奋性增高,下行电流(电极位置与上述相反)可使兴奋性降低。 (2)消炎作用:直流电有明显的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能促进炎性产物的排除。阳极可用于治疗水肿;慢性炎症、溃疡可用阴极;亦可用于治疗关节、神经、肌肉、脉管和五官等方面的炎症。 (3)促进骨折愈合:用l0肚的微弱直流电阴极刺激骨折处,有加速骨折愈合的作用。机理可能是由于直流电的电解作用,使阴极下组织内环境发生低氧、偏碱和高钙,有利于促进骨质生长。 (4)治疗冠心病:微弱直流电(1∥cm2)阳极(200 cm2)置于心前区,阴极(200 cm2)置于背后,治疗冠心病效果良好,微弱直流电接近生物电的电流强度,刺激心脏皮肤反射区,反射性地调节冠状动脉的舒缩功能。 (5)治疗静脉血栓:较大电流强度直流电可促使静脉血栓机化、退缩,离开阳极,退向阴极,使血管重新开放。 (6)治癌作用:用直流电的电解、电泳、电渗的结果,造成高酸、高碱、脱水、水肿、低氧、离子分布失衡等改变肿瘤组织的微环境,促使肿瘤变性坏死。这种利用直流电电极下的化学反应治疗肿瘤的方法称为电化学疗法(electroche咖tlle瑁py)。 3.治疗技术和方法 (1) 治疗设备:用直流电治疗机,输出电压在100 V以下,输出电流0~50 mA,连续可调。电极板,要求质地柔软,可塑性大,导电性能良好。一般用铅板或导电橡胶。衬垫,采用吸水性强的纯棉织品制成,厚l cm,能吸附电极板下酸性或碱性电解产物,避免引起皮肤化学性灼伤。输出导线,选用绝缘良好、柔软的红、白色或红、蓝色导线,以区分阴阳极。 (2)常用治疗方法:①衬垫法:有两种:对置法,作用深;并置法,作用范围大,但作用浅。先以温水浸湿衬垫,将衬垫和电极(根据病情选择阴极或阳极)依次放在患处皮肤,该电极作为作用极(主极),另一电极为辅极,根据病情对置或并置于相应部位。常用的方法有:额一枕法、眼一枕法、领区法、短裤区法、全身直流电疗法、脊柱区直流电疗法。治疗电流强度为0.03~0.1 mA/cm2,治疗时电极下有轻度针刺感。每次治疗15。25 lIlin,每日或隔日一次,10~l5次为一疗程。儿童剂量酌减,每次10.15 min。②电水浴法:用陶瓷或塑科盆盛温水,将一电极置于盆壁,同时将患侧肢体置于水中,另一电极(加衬垫)置于肢体近端或相应节段。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治疗方法,如直流电促进骨质愈合,治疗时阴极采用特殊的针状电极置于骨折线内;直流电治疗癌症时采用铂电极插入肿瘤的中心和周边进行治疗。 (3)注意事项:操作时电流强度调节要缓慢,以免有电击感。治疗时皮肤麻刺感属正常反应,随治疗次数增加可消失。治疗后皮肤发红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多次治疗后皮肤可有痒感出现小丘疹,可用热水清洗,涂止痒液。(配方:薄荷1.09,樟脑1.09,氧化锌2.09,甘油25 mL,加酒精到100 mL) 。 4.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浅静脉血栓、营养不良性溃疡、骨折延迟愈合、冠心病、癌症等。禁忌证:恶性肿瘤(局部电化学疗法除外)、高烧、昏迷、活动性出血、心力衰竭、妊娠、急性化脓性炎症、急性湿疹、局部皮肤破损、戴心脏起搏器、直流电过敏等。 (二)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 1.定义用直流电将药物离子导人体内进行治疗疾病的方法称直流电药物离子导人疗法(iontophoresis)。 2.治疗原理及治疗作用利用直流电的电场作用以及电学上"同性相斥"的原理,带正电荷的药物被直流电场的正极推斥进人人体,将带负电荷的药物从负极下推斥进人人体。药物离子主要经皮肤汗腺、皮脂腺管口或粘膜、伤l21的细胞间隙进入人体。药物离子导人皮内深度不超过1 cm,药物在皮下形成"离子堆",可停留数小时至数天,通过渗透渐渐进入淋巴和血液。其优点是局部浅表组织浓度较高,作用持续时间长,导人的是药物有效成分,治疗作用兼有反射治疗作用及直流电和导入药物的综合作用,缺点是导人药量少(为衬垫中药物总量的2%~l0%),作用较慢。 3.治疗技术和方法 (1)方法基本同直流电疗法。可采用衬垫法、电水浴法,此外还有体腔法及创面、穴位导入法等。 (2)离子导人药品的选择注意:①水溶性好,易电离电解;②明确药物的有效成分及极性;③药品成分纯,不可同时应用几种药物或中药煎剂,或阴阳极交替导人;④采用局部应用有效的药物。直流电药物离子导人部分常用药物简介见表3-2。 (3)注意事项:必须明确导人药物离子的极性。阳离子从阳极导人,阴离子从阴极导人。对于可能有过敏反应的药物,治疗前须做过敏试验,过敏者不能导入。衬垫要彻底清洗、消毒,不要有"寄生"(与治疗无关)离子。药垫最好采用滤纸,用完后弃去。棉制品药垫需标符号,以免混用;电水浴法药物溶度一般为2%。5%。感染创商须按无菌技术清洁创面。配制药物的溶剂一般采用蒸馏水、乙醇等,避免溶液内有寄生离子。与热疗法配合应用时,最好在热疗后进行,因温热疗法使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毛囊口张开,汗腺分泌增多,皮肤导电性改善,有利于离子导人。其他注意事项与直流电疗法相同。 (4)适应证:临床应用范围广泛,是直流电疗法和所导人药物的适应证的相加,如神经炎、周围神经损伤、慢性溃疡、伤口和窦道、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炎、血栓性静脉炎、瘢痕粘连、角膜混浊、骨折等。禁忌证:同直流电疗法,导入药物过敏者。 (三)低频脉冲电疗法 1.概述应用频率1000 Hz以下的各种脉冲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统称低频脉冲电疗法。电流的种类:根据波形和频率不同分为感应电流、新感应电流、断续直流电、间动电流、指数曲线型电流、阶梯波电流、锯齿波电流、单向脉冲电流、双向脉冲电流等。在康复治疗中起到较好治疗作用的低频脉冲治疗方法有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NMES)、痉挛肌电刺激疗法、功能性电刺激疗法(FES),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ENS)等。 2.作用机制与治疗作用 (1)兴奋神经肌肉组织:低频电流作用下,细胞膜受刺激,离子通透性改变,形成动作电位发生兴奋,引起肌肉收缩反应。运动神经每次兴奋后绝对不应期为1 ins,因此神经兴奋能接受的最高频率不超过l 000 Hz,这是划分低频、中频电疗法的电生理学依据。 (2)止痛作用:即时镇痛作用与神经机制(闸门控制学说)、体液机制(电刺激可使人体释敢一种有镇痛作用的类吗啡物质:脑啡肽与内啡肽)有关。多次治疗后的镇痛作用除上述因素外,与低频电流促进血液循环所产生的各种效应有关,如改善缺血,减轻酸中毒,促进致痛物质及病理代谢产物的排出,组织间、神经纤维间的水肿和张力减轻,营养功能与免疫功能的改善等。 (3)改善血液循环和抗炎消肿:低频电流通过轴突反射,引起局部充血,同时肌肉节律性收缩与舒张形成的"泵"作用,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减轻组织水肿,消除非特异性炎症。 3. 失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1)概述: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神经肌肉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又称电体操疗法(electmgymnastic therapy)。失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属常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之一。 (2)治疗作用:采用低频三角波治疗能避免刺激正常感觉神经,不波及临近正常肌肉,因此治疗电流较少引起疼痛。对失神经支配的肌肉进行合适的电刺激,可以引起肌肉收缩,改善血液循环及营养代谢,延缓肌肉萎缩,防止纤维化和挛缩,能促进神经再生,恢复神经传导功能。 (3)治疗技术和方法:选用三角波低频脉冲诊疗仪。三角波低频脉冲电流对神经有强刺激作用。脉冲电流具有一定的规律变化,即脉冲上升时间(t升)、脉冲持续时间(t宽)、脉冲下降时间(t降)、脉冲间歇时间(tlE)。治疗参数的选择,可先进行强度一时问曲线捡查,测定肌肉失神经支配的程度,确定应选用的脉冲电流参数;如没有条件作电诊断,可根据确定法选择电刺激条件(表3-3)。 治疗时阴极点状电极置于患肌运动点上,阳极电极置于肢体近端或躯干。电极下应放厚衬垫。电流强度以引起肌肉明显收缩而无疼痛为度,肌肉收缩的次数以不引起过度疲劳为度。刺激数分钟后,休息数分钟,重度失神经支配的肌肉,应减少每分钟收缩次数,每次治疗共收缩40-60次;收缩次数随病情改善逐渐增加,逐渐缩短休息时间,每次治疗可达80-120次以上。疗程根据神经损伤程度而定,轻者3个月,重者1年。 (4)适应证: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的弛缓性瘫痪、废用性肌萎缩。禁忌证: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的痉挛性瘫痪、戴有心脏起搏器者。 4.痉挛肌及其拮抗肌交替电刺激疗法 (1)定义:利用两组频率(0.66-1 Hz)与波宽(0.2~0.5 ins)相同,而出现时问有先后的方波脉冲电流,分别刺激痉挛肌肌腱和拮抗肌肌腹,以达到松弛痉挛肌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即痉挛肌及其拮抗肌交替电刺激(hufschmidt)疗法。 (2)作用机理:刺激痉挛肌时,张力感受器兴奋,反射性抑制痉挛肌本身;刺激拮抗肌时,通过交互抑制痉挛肌发生抑制影响,使痉挛肌松弛;同时使拮抗肌肌张力增加,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的改善、肌力及功能的恢复。 (3)治疗技术和方法:采用双极法,一组两个电极置于痉挛肌的肌腱处;另一组电极置于拮抗肌肌腹。两组脉冲间隔0.1~1.5 S。电流强度为运动阈,每次治疗10~20 rnjn,每日一次。随痉挛肌松弛时间延长,可隔2。3天治疗一次。 (4)适应证: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的痉挛性瘫痪、帕金森病等。禁忌证: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多发性硬化进展期等。 5.功能性电刺激 (1)概述: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是用低频电流刺激丧失功能或功能不全的器官或肢体,以其所产生的即时效应来替代或纠正器官或肢体的功能的治疗方法。在医学临床应用广泛,如人工心脏起搏器通过电刺激心脏以纠正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病人的心律紊乱;膈肌起搏器调节呼吸功能;刺激膀胱有关肌肉改善排尿功能等。 (2)康复医学中的应用:功能性电刺激较多用于中枢性瘫痪。当上运动神经元受损时,下运动神经元通路存在,有应激功能,但由于失去来自中枢的运动信号,肢体不能产生随意运动。此时如给予适当的电刺激,可产生相应的肌肉收缩,用以补偿所丧失的肢体运动。同时电刺激通过传人神经,经脊髓传到中枢,对促进肢体功能重建及心理状态的恢复有作用。 (3)治疗技术和方法: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使用的电流,基本波形为方波或其他波,脉宽0.3~O.6 nls,频率10~100 Hz,脉冲群宽度0.8~1.8 s;调制用梯形波,上升时间0.5~1.5。,下降时间0~1.0。可调。仪器有1。8个通道,同时或按一定顺序先后刺激一组以上肌群,各通道的脉冲组宽度和刺激强度可分别调节。近年有一种微型植入式电刺激器,由微机控制,可长期使用。操作时治疗参数的选择因人因病而异,随着功能恢复可逐渐延长刺激问隔时间,逐步过渡到丢开仪器,自主活动。 (4)适应证:脑卒中(国内应用较多的是足下垂矫正器)、脊髓损伤、脑瘫后的上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等,呼吸功能障碍,特发性脊柱侧弯等。禁忌iiE:戴有心脏起搏器者禁用其他部位功能性电刺激、意识障碍、周围神经损伤、肢体骨关节挛缩畸形等。 6.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 (1)定义: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是通过皮肤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刺激神经达到镇痛目的的治疗方法。 (2)作用机制:较低频率、较宽波宽的脉冲电流能引起脑内吗啡样多肽释放,镇痛作用时间较长;较高频率、较窄波宽的脉冲电流,通过"闸门控制"机制产生镇痛作用,时间较短。小电量、低频率、较大脉宽的TENS可促进骨生成。 (3)治疗技术和方法:TENS采用的电流频率为2-160 Hz,波宽2~500/zs,波型为单项或双项不对称方波。目前所采用的治疗仪器有以下几种类型:电针型:频率较低1~4 Hz,波宽较宽200~300肛s;普通型:频率较高70-100 Hz,波宽较窄小于200 p;强刺激型:频率较高大于100 Hz,波宽较宽150~250弘s;此外还有断续型、调制型等。 治疗时将两个电极对置或并置于痛点、穴位或相应神经节段,根据病人耐受性选择电流种类和强度,治疗20~60 min,每Et l。3次。治疗急性疼痛,数天为一疗程,慢性疼痛疗程较长。 (4)适应证:急慢性疼痛,亦可用于治疗骨折后延迟愈合。禁忌证:颈动脉窦部位、妊娠妇女下腹部(除用于分娩性疼痛治疗)、心律失常、有心脏起搏器者。 7.感应电疗法 (1)定义:利用感应线圈获得的低频脉冲电流称为感应电流。应用感应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感应电疗法(faradization)。 (2)治疗作用:能兴奋正常神经肌肉可锻炼肌肉;有兴奋植物神经的作用,提高血管和平滑肌的张力;对感觉神经末梢有刺激作用,帮助恢复知觉,小剂量可解除浅表的皮肤神经痛。 (3)治疗技术和方法:感应电疗机多与直流电疗机合并。导线、电极、衬垫要求与直流电疗相同。感应电疗机还配有手柄电极和碾式电极。操作方法有固定法、移动法、滚动法三种。固定法:两个电极等大并置或对置于病变处;移动法:辅助电极50~100 cm2置于颈后(上肢病变)或腰骶(下肢病变),主电极为直径2-3 cm小点状电极或手柄电极(电极头用纱布包裹)先后置于肌肉的各个运动点上,断续刺激;滚动法:采用滚动电极在相应部位匀速滚动,辅助电极置于相应部位。 (4)适应证:感觉障碍(如股外侧皮神经炎)、废用性肌萎缩、平滑肌张力低下疾病(如胃下垂,便秘等),癔病性瘫痪及失语等。禁忌证:痉挛性麻痹、心力衰竭、有心脏起搏器者、急性炎症、出血倾向等。 8.间动电疗法 (1)概述:间动电流是将50 Hz的正弦交流电整流后叠加在直流电上形成的脉冲电流。应用间动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叫间动电疗法(diadynamic electrotherapy)。间动电流经调制后有6种波形:疏波、密波、疏密波、间升波、断续波、起伏波。 (2)治疗作用:有镇痛、改善血液循环、兴奋肌肉和周围神经的作用。 (3)治疗技术和方法:在治疗机中每种电流的波形、频率、脉冲持续时间及间歇时问皆已固定。电极放置分以下几种情况,痛点治疗:阴极电极置痛点处,阳极在痛点近端2~3 cm处;沿血管或神经干治疗:阴极置于患部,阳极沿血管或神经干行走方向放置;交感神经节与神经根治疗:于交感神经节及神经根投影区用阴极小圆电极或小片状电极,阳极电极稍大,置于相应部位。离子导入:方法同直流电。波形选择:镇痛选用问升波、疏波、密波。改善血循环选用密波、疏密波。消肿选用疏密波。锻炼废用萎缩肌选用断续波或起伏波。缓解肌紧张用疏密波或疏波。每次可用l~2种波形。操作时,根据病情放置好电极,选择波形,调节电流强度,一般先开直流电1~3 mA,再加脉冲电流以耐受为度。每次治疗时间5~8 min,每日一次。急性病5-6次为一疗程,慢性病10~l2次为一疗程。 (4)适应证:急性扭挫伤、肩周炎、关节痛、坐骨神经痛、面神经炎、雷诺病、废用性肌萎缩等。禁忌证:同其他低频电疗法。 (四)中频电疗法 1.概述应用1~100 kHz的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中频电疗法(medium frequencyelectrotherapy)。中频电流对人体的作用特点为无极性区别,无电解作用;中频电流的阻抗和容抗低于低频电流,作用较深;综合多个周期连续作用能引起神经肌肉的兴奋(综合效应);频率6。8 kHz的电流作用时,肌肉收缩阈和疼痛阈有明显分离现象,即肌肉强烈收缩而不引起疼痛;能提高生物膜的通透性,可用于药物导入。 2.音频电疗法 (1)定义:应用1.20 kHz音频段的等幅正弦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音频电疗法(audiofrequency current t}lempy)。 (2)治疗作用:镇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软化瘢痕,松解粘连,消散炎症及其残留浸润硬结,提高细胞膜的通透性促进药物透人人体。 (2) 治疗技术:与直流电疗法相似,但衬垫只需一层绒布即可。电极放置方法一般为并置或对置。电流强度以耐受为准,每次治疗20~30 min,每Fl一次,10-20次为一疗程。 (4)适应证:治疗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肥厚、机化、粘连,神经痛,慢性炎症,平滑肌张力低下疾病与尿路结石。禁忌证:同低频电疗。 3.干扰电疗法 (1)定义:以两组频率相差0~100 Hz的中频正弦交流电流交叉输入人体,在人体内电流交叉处形成干扰场,产生差频0。100 Hz的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即干扰电流。以这种干扰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干扰电疗法(interferential therapy)。 (2)作用机制:干扰电场在人体内部产生的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兼有低中频电的作用,且作用较深。此外,干扰电场中"内生"的低频调制中频电流的差频不同,所产生的治疗作用各有所侧重,1.10 Hz差频电流可提高平滑肌和横纹肌的张力;50.100 Hz有明显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90~100 Hz具有镇痛作用。 (3)治疗技术和方法:分为静态干扰电疗法、动态干扰电疗法及立体动态干扰电疗法三种。静态干扰电疗法:仪器输出频率4000 Hz与(4000±100)Hz两路正弦交流电,两组电极交叉放置,使病灶处于电流交叉中心。动态干扰电疗法:仪器输出频率4000 Hz与(4000±100)Hz两路正弦交流电的波幅被波宽6 S的三角波所调制,两路电流发生周期为6 s的节律变化,电极放置方法同静态干扰电疗法。立体动态干扰电疗法:将三路在三维空间流动的5000 Hz正弦交流电互相叠加交叉输入人体,特点为立体的多部位刺激效应。治疗方法有两种:对置法,两个星状电极及其导线在治疗部位的上下或两侧反方向放置;并置法,两个星状电极及其导线在治疗部位表面同方面放置。此外有一种专门的吸盘电极,兼有负压按摩作用。治疗时必须使每个电极都紧密均匀地接触皮肤,以使两(或三)路电流均能充分输入人体。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不同的差频,电流强度以病人的耐受为度,每次治疗20~30 min,10~15次一疗程。 (4)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坐骨神经痛、关节疾病、骨折、软组织损伤、软组织及内脏纤维增生、粘连、平滑肌张力低下、肌无力、肌萎缩、雷诺病及早期闭塞性动脉内膜炎等。禁忌证:同直流电疗。 4.调制中频电疗法 (1)概述:20世纪70年代正弦调制中频电疗法(modulated medium frequency eletrothera-PY)传人我国时所用低频调制波是正弦波,有不同调制方式(连调、间调、断调、变调),不同幅度(0%~l00%)。20世纪80年代脉冲调制中频电疗法在我国普及,与正弦调制中频电流区别是调制波型有多种,如:正弦波、方波、三角波、指数波、尖波、锯齿波等。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双调制中频电疗法,即载波(中频电流)频率和调制波同时产生周期性变化,载波的固频频率在1~10 kHz,"扫频"范围在1.6 kHz,频率变化周期1.6 s可选。调制波的波型变化与脉冲调制电疗法相仿。调制波频率1/8~150 Hz,可固定、可扫频。 (2)作用机制:调制中频电流兼有低频电与中频电两种电流各自的特点和治疗作用,作用深,人体易于接受,不易产生适应性。主要治疗作用有镇痛,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引起肌肉收缩,可锻炼肌力,防止肌肉萎缩,增加平滑肌张力,调节植物神经功能。 (3)治疗技术和方法:目前通用的电脑调制中频仪应用微机及数控技术,该功能输出调制中频电,音频电,静态、动态干扰电等多种中频电流。内存多步程治疗处方,即根据临床经验,按常见病症选择好中频和调制频率、调制波形,时间及调制方式。治疗时只需选处方号,即可输出设定好的调制中频电流,将两个电极对置或并置于治疗部位,电流强度以病人的耐受为度,操作简便。每次治疗时问20。30 min,15。20次一疗程。 (3) 适应证和禁忌证:参见其他低中频电疗法。 (五)高频电疗法 1.概述应用高频电流(大于l00 knz)治疗疾病的方法称高频电疗法(high frequencyelectrothempy)。高频电疗法的分类及常用的波长频率及其所处的波段范围见表3-4。高频电流与低、中频电流生物物理特性比较见表3-5。近年来,长波、中波应用逐渐减少,短波、超短波、微波应用日趋广泛。作用于人体的高频电流,频率越高,容抗越小,电流越均匀,因此超短波、分米波、厘米波产热均匀。高频电流的频率较低时热效应明显,频率越高作用越弱。在长波、短波、超短波这一波段中,随波长缩短,作用深度加大,故超短波作用最深;在微波波段随波长进一步缩短,作用深度变浅,故毫米波作用最浅。 高频电疗的生物物理效应和治疗作用可分为热效应与非热效应。 (1)热效应:高频电作用机体转变为热能的机制主要有三种:欧姆耗损产热,介质耗损产热,共振吸收产热。中等以上剂量的高频电流主要产生热效应。其治疗作用如下:①镇痛作用:高频电流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干扰痛冲动传导;加热后支配肌梭内的7纤维传导活动减弱,肌痉挛性疼痛缓解;血液循环增强,渗出物及致痛物质吸收,组织张力下降。②改善血液循环:热作用可以使血管、淋巴管扩张,血流加快,组织细胞的通透性升高,改善组织的营养代谢。③消炎:血液循环改善,可增强免疫功能,促进慢性炎症消散(温热作用会促进肿胀和渗出增加,不适用于急性炎症)。④治癌作用:大剂量高频电流可对肿瘤组织进行选择性加热,起到治疗作用。⑤其他作用:降低肌肉张力及加速组织生长修复。 (2)非热效应:小剂量及脉冲高频电流的治疗作用为非热效应又称高频电磁振荡效应。使用无热量高频电流治疗,病人虽无热感,但机体组织仍会产生一系列明显生物效应,对急性炎症产生消炎作用,促进神经组织与肉芽组织再生。 2.短波、超短波疗法 (1)定义:应用短波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短波疗法(shortwave therapy)。应用超短波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超短波疗法(uhrashortwave therapy)。 (2)治疗作用:短波疗法及超短波疗法具有高频电疗共有的生物学效应及治疗作用。中等以上剂量的短波及超短波电流具有明显温热效应,小剂量的脉冲短波、超短波电流主要产生非热效应。上述两种疗法作用近似,但超短波作用深度较深。 (3)治疗技术和方法:短波、超短波治疗机输出功率250~300 W,小型超短波治疗机输出功率25~50 w,肿瘤治疗仪可达l 000 W以上。①感应电场法:分为电缆法和涡流电极法两种。电缆法:短波电缆盘成饼形、螺旋形或栅形等置于治疗部位。涡流电极法:常为单电极,是内置盘绕电缆的鼓形电极。电缆或电极与皮肤间隙为l一2 em,间隙小作用浅,间隙大作用深。②电容场法:短波或超短波的电容电极放置方法有对置法、并置法和单极法。对置法作用较深,后二者作用浅。并置时,两电极间距离不要互相靠得过近,以免电力线短路。病人取卧位或坐位,不必裸露治疗部位。按要求放置电极,接通电源,预热5~10 min,调节输出强度,调节定时器;治疗结束按相反顺序关机,取下电极。治疗剂量根据病人的主观感觉程度一般分四级:I级剂量,无热量,适用急性炎症;Ⅱ级剂量,微热量,用于亚急性和慢性炎症;m级剂量,温热量,用于慢性疾病和炎症;lv级剂量,热量,用于治疗肿瘤。注意:仪器上电流或电压表不能完全反应病人的实际吸收的高频能量。治疗时间:每次10.15 min(急性病5-10 min,急性肾功能衰竭30一60 min),每日1次,l0~15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治疗前必须除去身上的金属物;衣服不能潮湿;有感觉障碍、血液循环障碍的病人,注意防止过热引起的灼伤;每次治疗必须调谐,头部剂量应小于Ⅱ极,电缆不能交叉打圈。 (4)适应证:皮肤皮下组织、骨关节、胸腔、盆腔内脏器官和五官的感染,关节软组织扭伤,神经炎、神经痛,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腰背筋膜炎,急性肾功能衰竭、恶性肿瘤(大剂量)。禁忌证:恶性肿瘤(工~Ⅲ级剂量)、妊娠、出血倾向、心肺功能衰竭,戴心脏起搏器及金属异物者。 3.微波疗法 (1)概述:用微波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微波疗法(microwave therapy)。微波疗法又分为分米波疗法(decimeterwave therapy)、厘米波疗法(centimeterwave therapy)和毫米波疗法(millimete州ave thempy)。分米波、厘米波克服了短波和超短波共有的皮下脂肪过热的缺点,使较深肌层产生显著的热作用,深度约3~5 em,作用限于单极。 (2)治疗作用:微波的频率特别高,非热效应明显,尤其是毫米波。分米波疗法温热 效应比厘米波强。 (3)治疗技术和方法:分米波、厘米波治疗机的输出功率一般为200~250 W,治癌机的输出功率为500。700 W。辐射器分为非接触式辐射器和接触式辐射器。前者有多种形状,以适应体表不同部位的治疗;接触式辐射器包括耳辐射器和体腔辐射器,作用功率不超过10 W,用于耳道、阴道、直肠等部位。治疗剂量可根据病人的主观感觉分四级(无热量、微热量、温热量、热量),亦可根据仪器输出的功率分三级:小剂量20-50 w,中剂量50。100 W,大剂量l00。200 W。小剂量用于急性病,每次lo min,每日一次,6-10次为一疗程;中剂量用于陧性病,每次l5。20 min,每日一次,l0-20次为一疗程。恶性肿瘤用大剂量。操作方法:病人取卧位或坐位,可穿单层吸汗衣服,亦可裸露治疗部位,眼部和阴囊部位用铜网遮盖防护,病儿骨骺部避免微波辐射。接通电源,调节输出,询问病人感觉,调节定时器。治疗结束时,按上述相反顺序关机,移开辐射器。 微波组织凝固(MrllC)疗法,采用2450 MHz微波治疗机,功率l50-200 W,附加针状、铲状、叉状等裸露小天线,治疗时将其插人体表赘生物,亦可经内腔镜插人体腔赘生物,进行凝固治疗,功率70~100 W,每次点凝数秒钟,使病变组织变白、萎缩,每周一次,2~6次为一个疗程。 毫米波疗法,国内有数家生产毫米波治疗仪,多数治疗仪输出波长为8 lnln的毫米波,输出方式为连续波或方波调制的脉冲波,功率密度l~10 mw/cm2。辐射器分局部照射和穴位照射两种。治疗时辐射器贴近皮肤,开放性创面间隙在0.5~1 cm。功率无需调节,每次治疗20~30 min,每日一次,5~l5次为一个疗程。 (4)适应证:微波疗法适用于炎症性浸润、软组织损伤、伤口溃疡、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分米波、厘米波高热疗法适用于体表及体腔内的恶性肿瘤,如皮肤癌、乳癌、恶性淋巴瘤、宫颈癌、直肠癌等;凝固疗法适用于体表赘生物治疗及经内腔镜治疗胃出血、胃息肉、鼻息肉、宫颈炎等。禁忌证:与短波、超短波疗法相似,但微波禁用于眼部;分米波、厘米波禁用于阴囊及小儿骨骺部。 以上来自康复治疗技术-朱吉民 骨折后的康复治疗   前臂骨干骨折   前臂由尺骨与桡骨组成,近端与肱骨形成肘关节,远端与近端排腕骨形成桡腕关节,尺骨与桡骨相互之间还形成上下两个尺桡关节。前臂的主要功能除了使手部在上臂的基础上更加向外延伸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尺骨与桡骨间的旋转,其正常范围几乎可达 180 °,这就大大增加了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前臂骨折后,上、下尺桡关节受累,尺桡骨成角或骨间膜挛缩都会造成旋转受限,会严重影响手部功能的发挥。前臂骨干骨折康复的重点在于最大限度地恢复前臂的旋转活动度,其基本目标是内、外旋转各约 45 °,以满足生活和工作的一般需要。   •  前臂骨干骨折包括单纯尺骨骨折、单纯桡骨骨折(警棍骨折)、蒙特吉亚( Monteggia )骨折(尺骨上 1/3 骨干骨折合并上尺桡关节脱位)、盖莱阿齐( Galeazzi )骨折(桡骨干下 1/3 骨干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以及尺桡骨双骨折等。除无移位的单根骨折外,前臂骨干骨折为不稳定骨折,需手术治疗,术后可允许早期活动,不需石膏固定。   早期活动遵循一般原则,术后疼痛期做肌群等长练习与按 RICE 原则消肿治疗,术后 3-4 天即可开始肘、腕和前臂旋转的被动与主动功能训练及肌群的等张收缩练习。 4-5 周以后可有良好的功能恢复,重返社会生活。   非手术治疗者需 8 周左右的外固定,消肿后更换或调整外固定时常有骨折再移位的危险。外固定最采用者为石膏固定,需要包括肘关节和腕关节,并视骨折部位决定前臂旋转位置,增加复位的稳定性。小夹板固定的好处在于不必使肘腕关节连带受累,但有发生古筋膜室综合征得危险。由于骨干骨折的愈合较关节附近松质骨的愈合缓慢,故康复治疗进程也要相应推迟。在骨折临床处理后 5-7 天,开始肩与手部运动,术后第 3 周起做肘屈、伸肌群的等长收缩练习。骨折愈合后,做系统的肘屈、腕活动练习及肌力练习,着重做恢复前臂旋转活动度及肌力的练习。做前臂旋转牵引及配合热疗的旋转牵引,可获较好疗效。   •  康复 前臂骨折的康复训练主要涉及到肘腕两个关节,有时还会累及到掌指关节,肘关节与前臂旋转的训练方法已知前述,腕关节可做两个方向的活动,即解剖位置上前后向德屈伸运动与内外的尺屈桡屈运动。     腕关节附近与手部的骨折   腕关节是由尺桡骨远端、 8 块腕骨及 5 块掌骨的近侧端形成的复杂关节,能够做共 150 °的前后屈伸和 60 °的内外侧屈,是手与臂之间的环绕装置,腕关节的功能障碍也会严重影响手部的灵活性。     桡骨远端骨折 腕关节附近的骨折最常见的是桡骨远端骨折,可以分成柯莱斯骨折、史密斯骨折、巴尔通骨折以及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其他的还有各类型的腕骨骨折和掌骨近端骨折,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月骨骨折、手舟骨骨折和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这些骨折大多数需要保守治疗石膏固定,即使需要手术者也常需术后的石膏固定,固定范围一般包括前臂和掌骨。其中,手舟骨骨折的固定范围还需要包括肘关节和拇指掌指关节。手舟状骨血供情况差,因而固定时间需长达 3-4 个月,并且还容易发生骨不连和骨坏死。   掌指骨骨折 常是手外伤直接暴力的结果,开放性骨折比例较高,且常伴有肌腱神经血管等的合并损伤,临床治疗须视具体情况决定,即使经过内固定手术,亦常须石膏外固定辅助,外固定范围一般需超过腕部。   康复 康复治疗遵循三阶段分期原则,重点维护各手术未固定部位的关节活动,防止虎口和其他指蹼的挛缩。经骨科临床处理后,当天即可开始做肩部大幅度主动运动,以及肘屈伸、握拳、伸拳、拇指对指等主动练习,逐步增加用力程度。第 2 周起,患者手握拳做屈腕肌静力性收缩练习,暂不做伸腕肌练习。第 3 周增加屈指、对指、对掌的抗阻练习。骨折愈合后进行系统的腕屈、伸、侧屈及前臂旋转活动度练习,以及前臂各组肌群练习。 1-2 周后,增加腕掌支撑练习。手舟骨骨折愈合后做拇指腕掌关节与掌指关节的活动度和肌力练习。手外伤后第三阶段康复中使用各种支具常有良好效果。 骨折后的康复治疗  人们对骨折后康复治疗的重视,是经过了漫长的一段时间才逐渐认识到的。医疗实践证明并不单纯骨折复位、手疗、按摩就可以使肢体恢复正常功能的,必须进行康复治疗。现代医学认识到骨折一旦复位,局部确实固定后就应立即开始康复治疗。   骨折固定一方面是骨折愈合的必要条件,没有足够的固定,骨折就不可能愈合;但在另一方面,外固定可以造成肢体各种组织的失用性变化,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粘连挛缩、瘢痕粘连、骨折疏松、骨痂形成缓慢、皮肤自主神经调节失衡等,从而导致肢体的残疾或者功能障碍,这些病变就是所谓的“石膏病”。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解决方案一方面在于改进固定的方式,缩短外固定的时间,以内固定取代外固定,尽可能减少外固定的不良影响,这是临床医生所要面临的课题,也是骨折治疗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则在于设计和实施有计划的、针对性强的、高效率的康复方案,以帮助病人达到尽快和尽可能地恢复肢体功能的目的,这就是康复医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骨折后的康复治疗 骨折大家都知道复位后固定,配合康复治疗,以保证骨折愈合后有良好的功能,那么骨折后如何进行康复治疗呢?   首先:应树立骨折治疗的正确观点,即固定和活动相结合,康复从急诊就开始,早期即应预防功能障碍的发生,康复治疗应循序渐进,贯穿于治疗全过程。同时医患必须密切配合,在医生的指导下,充分调动患者的主动性。根据骨折的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的治疗。   第一阶段:伤后1—2周,骨折经适当复位固定后,在骨折远端按摩和肌肉进行等长收缩活动,等长收缩即肌肉用力收缩而肢体的关节保持不动,每次收缩时间为6秒。其他关节在不影响骨折稳定性的前提下活动,活动时骨折处上下关节保持不动。如前臂骨折可做握拳、伸指和提肩动作,腕和肘关节不动。   第二阶段:伤后2周—临床愈合期,约至伤后2——3月。除前面所述的训练外,进行未固定关节的伸屈活动。在健肢或他人帮助下逐步进行骨折部位上、下关节的顺着重力方向的活动,以及与骨折移位方向相反的运动。   第三阶段:从骨折临床愈合期到骨痂改造塑型完毕,一般从伤后2——3个月到1年以上。此期骨折端已稳定,能承受一定的应力,内外固定已拆除。可进行扩大关节活动范围和肌肉力量的训练,上肢骨折可进行轻微的工作,下肢骨折训练可弃拐步行。   骨折后除上述功能锻炼,辅以物理因子治疗可缩短康复过程,常用有:   骨折早期(24h后)用微热量高频电疗,有金属内固定者慎用。热疗如蜡疗、水疗、热敷可缓解疼痛和痉挛。粘连和挛缩可辅以超声治疗。创伤不愈合、骨髓炎可选用紫外线和超高频电疗。 钱月芳 股骨折终端粉碎性骨折早期关节活动度训练要以被动活动为主,应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条件可使用持续被动活动机进行功能锻炼。术后3天可开始逐步加强主动的关节活动。康复训练要逐步加大并维持关节的最大活动度,切忌小范围快节奏活动,这样不仅无助关节活动度的改善,而且对骨折局部也有影响。 肌力训练以主动锻炼为主。人体上下肢的功能各有侧重,上肢侧重于精细动作,这些功能的恢复是功能锻炼的重点。锻炼时要注意手指屈伸都要达到最大限度,以防止手部关节僵硬粘连。 下肢的主要功能是负重,但在下肢骨折愈合前如果过度负重会造成固定物松动、折断,所以下肢骨折的康复一定要遵循“早活动、晚负重”的原则。 股四头股是大腿前侧的一块重要肌肉,伤后和术后如果长时间不活动很容易萎缩,而且一旦萎缩很难恢复,直接影响功能康复结果。股四头肌的锻炼应以等长收缩为主,即肌肉收缩时关节不运动。锻炼时当肌肉达到最大收缩时要保持几秒钟,然后放松,再收缩,要练到肌肉酸痛为止,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四肢骨折后的康复锻炼 发表时间:2008-11-25 发表者:徐瑞生 (访问人次:101)  四肢骨折经过手术内固定或石膏外固定,疼痛等症状会逐渐消失,就进入了长达几个月的骨折愈合期,期间注重康复锻炼可以加速骨和软组织的愈合,缩短病程,促进关节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早日重返工作岗位。 尽管各部位骨折后康复锻炼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有所不同,但共同点有: 1.CPM机训练:机器辅助的关节持续被动活动,手术中(骨折固定后)直视下测试关节安全活动的度数,以决定术后CPM机锻炼的度数。对涉及关节的骨折尤其需要重视这一步。 2.未固定的关节:等张运动训练,即肌肉均匀用力收缩使关节匀速运动。 3.固定的关节:周围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即肌肉收缩、张力增加,但关节不产生运动。 4.关节的无负荷活动:涉及关节面的骨折,经过3~4周的固定,如果骨折稳定,可临时取下外固定物,做关节无负荷(下肢不负重、上肢不携物)下的主动运动,以尽早恢复关节的功能。 5.健侧肢体:需要坚持每日训练,促进心肺等全身功能改善。 注意点: 1.无痛原则:任何功能锻炼必须保证骨折处没有疼痛,否则就是锻炼过度,容易使骨折移位、固定失败。 2.自我控制、循序渐进:骨折后的功能锻炼是患者本人的主动锻炼,需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能奢望“一步到位”而让别人使劲掰动你的关节,那样非常危险,很容易掰断刚刚愈合的骨折。 3.避免增加不良应力:功能锻炼时不能增加骨折端的旋转、剪切、成角等不良应力,如上肢肱骨骨折内固定后不能做上举脱衣的动作,因为衣袖带着前臂旋转就会在骨折端产生剪切应力导致螺钉松动、脱落等并发症,所以功能锻炼时对旋转的控制非常重要。 4.谁能够给你安全、正确的指导:只有主刀医生知道你骨折固定牢靠的程度,从而能够正确指导您掌握锻炼的力度,进行既安全又积极的功能锻炼; 5.重点部位:膝关节、肩关节、肘关节、掌指关节容易僵硬,尤其需要重视,而髋关节锻炼的原则是“早活动、晚负重”。 1,不要老做凳子椅子,总之要把脚抬高一点,如果脚老在身体最低点,那么压力会很大,不利于康复 2,要对小腿进行按摩,不要重,轻轻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为目的,让小腿肌肉有感为宜 3,要适当做些上肢运动,比如举举哑铃,轻型的,这种锻炼可以促使骨头内的成骨细胞更多的生成,可以加快恢复 4,不要喝骨头汤,权威研究数据表明,骨头汤中钙含量很小,脂肪含量却很高,所以不要喝 5,多吃维生素和钙含量高的食物,比如西红柿,油菜等等,更要注意多吃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土豆是上佳选择.甚至可以再吃多维元素片,比如金维他 6,保证充足的睡眠,促进骨骼的生长,这点很重要,对于各种伤病都是必要的. 7,其他,遵照医嘱来进行恢复治疗,会很有效果. 骨伤的功能锻炼 在良好的复位与固定的基础上,功能锻炼越早越好。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肌萎缩,消除软组织肿胀,防止骨质疏松,加速骨折愈合。 1、早期:锻炼的主要形式是肌肉有节奏的收缩和放松。上肢可握拳,悬臂,提肩,使整个上肢肌肉收缩,再放松。下肢可使踝关节背屈,股四头肌收缩,使整个下肢用力,然后再放松,一下一下地逐渐进行。早期不做关节活动锻炼。 2、中期:此时局部肿痛消失,骨折端因已有钎维性愈着,骨痂逐渐增加,较稳定.在夹板保护下不易变位.除继续肌肉收缩锻炼外,做一些主动的关节屈伸活动,由一个到多个关节逐渐增加,下肢患者可扶床行走,伤肢逐渐负重。 3、后期:骨折已临床愈合,或已去除外固定。患者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轻工作,使各个关节得到全面锻炼,下肢患者可在扶拐保护下,逐渐负重走路,直至骨折愈合牢固。 应尽量防止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如外展型肱骨外髁颈骨折的外展活动、内收型的内收活动,肱骨干骨折的肩关节旋转活动,伸展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伸肘活动、屈曲型的屈肘活动,前臂骨折的旋转活动等,都应予避免。 术后的功能锻炼参考下面的内容:系统合理的功能锻炼,不仅能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水平、加快骨折愈合、防止毗邻末受伤关节的功能障碍,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因肌肉粘连、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所引起的受伤关节的功能障碍,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四肢骨折,尤其是关节及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的康复,最重要的是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的训练。 早期关节活动度训练要以被动活动为主,应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条件可使用持续被动活动机进行功能锻炼。术后3天可开始逐步加强主动的关节活动。康复训练要逐步加大并维持关节的最大活动度,切忌小范围快节奏活动,这样不仅无助关节活动度的改善,而且对骨折局部也有影响。 肌力训练以主动锻炼为主。人体上下肢的功能各有侧重,上肢侧重于精细动作,这些功能的恢复是功能锻炼的重点。锻炼时要注意手指屈伸都要达到最大限度,以防止手部关节僵硬粘连。 下肢的主要功能是负重,但在下肢骨折愈合前如果过度负重会造成固定物松动、折断,所以下肢骨折的康复一定要遵循“早活动、晚负重”的原则。 股四头股是大腿前侧的一块重要肌肉,伤后和术后如果长时间不活动很容易萎缩,而且一旦萎缩很难恢复,直接影响功能康复结果。股四头肌的锻炼应以等长收缩为主,即肌肉收缩时关节不运动。锻炼时当肌肉达到最大收缩时要保持几秒钟,然后放松,再收缩,要练到肌肉酸痛为止,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
本文档为【物理疗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