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临床医学课件第三章

2018-11-23 17页 doc 119KB 107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3097

暂无简介

举报
临床医学课件第三章第三章    血 液 【目的要求】 掌握内环境与稳态;血量;血浆渗透压;各类血细胞的生理功能;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ABO血型。 熟悉血液的组成及血液的生理功能;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及生理特性;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抗凝与纤溶;交叉配血试验。 凡列入教学内容,除掌握、熟悉的,其余均为了解。 【教学内容】 1.概述:内环境与稳态;血液的组成及血量;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功能。 2.血细胞生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3.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血液凝固(凝血因子、血液凝固过程、抗凝系统);纤维蛋白溶解。 4.血型与输血:血型与红细...
临床医学课件第三章
第三章    血 液 【目的要求】 掌握内环境与稳态;血量;血浆渗透压;各类血细胞的生理功能;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ABO血型。 熟悉血液的组成及血液的生理功能;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及生理特性;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抗凝与纤溶;交叉配血试验。 凡列入教学,除掌握、熟悉的,其余均为了解。 【教学内容】 1.概述:内环境与稳态;血液的组成及血量;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功能。 2.血细胞生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3.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血液凝固(凝血因子、血液凝固过程、抗凝系统);纤维蛋白溶解。 4.血型与输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红细胞血型(A 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输血原则。 【讲授重点】 1.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2.血细胞的形态与数量、生理特性、生理功能。 3.血液凝固的过程。 4.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5.ABO血型系统;ABO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6.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离子基础(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7.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离子基础(快反应自律细胞和慢反应自律细胞)。 【讲授难点】 1.红细胞生成必需的物质。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2.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与功能。 3.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 第一节 概述 体液:机体内液体的总称。60%。 细胞内液 40% 体液                      血浆 5% 细胞外液20% 组织液  15% 一、 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机体内部细胞直接接触的生存环境,即细胞外液。 稳态 ( homeostasis):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和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理化性质包括: 温度、PH、渗透压、化学组成等 稳态意义:维持机体生命正常。 二、 血液的组成及血量 (一)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实际上即红细胞比容 成年男性40%-50%;成年女性37%-48%;新生儿 约55%。 增加见于红细胞增多症,减少见于贫血。 (二)血浆:血管中的细胞外液,机体内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血浆的成分及其作用 血浆蛋白: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由肝细胞产生。 γ球蛋白由淋巴系统产生。白蛋白/球蛋白=1.5-2.0 。 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1)运输功能;(2)营养功能;(3)缓冲功能;(4)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 (5)免疫功能 2、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 (1)渗透压:血浆中溶质分子所产生的水移动引起的压力。由溶液本身声的特性所决定,其大  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 (2)渗透压单位:用1升中所含的非电解质或电解质的毫摩尔示,称为毫渗透摩尔,简称毫渗。 正常人血浆渗透压约300m0sm/L(5776mmHg) (3)血浆晶渗压:血浆中晶体物质所形成,如Na+、Cl-,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血浆胶渗压:血浆中蛋白质所形成,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 (4) 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0.85%的NaCl溶液。5%的葡萄糖溶液。 低渗溶液:渗透压低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 高渗溶液:渗透压高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 (5) 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 张力,指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造成的渗透压。 0.85%NaCl溶液既是等渗溶液又是等张溶液;尿素,能自由透过细胞膜,1.9%的尿素溶液与血浆等渗,但红细胞置入其中后立即发生溶血,故不是等张溶液。 3、血量(blood volume) 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简称为血量,指存在于循环系统中的全部血液容积。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也即每公斤体重约有70-80ml血液。 血量分为循环血量和储备血量。 循环血量:占绝大部分,在心血管中快速流动 储备血量:小部分,休息时滞留在肝、脾、腹腔,流动慢、应急时可加入循环血量。 血量相对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 三、 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 血液的比重(Specific Gravity)和黏滞性(Viscosity) 全血  1.050-1.060 血浆  1.025-1.030 红细胞 1.090-1.092 水 1<血浆 1.6-2.4<血液4-5 (二) 血浆pH 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 血浆缓冲对,NaHCO3/H2CO3 四、血液的功能 (一)运输功能 (二)免疫和防御功能 (三)维持内环境稳态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 红细胞生理 (一) 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成年男性: 4.5-5.5′1012/L 成年女性: 3.8-4.6′1012/L 新生儿: 6.0′1012/L 正常红细胞凹圆碟形,直径约7-8μm,容积约为90μm3。 (二) 红细胞的生理学特性 1、 红细胞的生理学特性: ①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 指血液中的红细胞能够彼此保持一定距离而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将抗凝的血静置于垂直竖立的小玻璃管中,由红细胞的比重较大受重力作用而自然下沉,正常  情况下下沉十分缓慢,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ESR. 魏氏法检测ESR正常值 男:0-15mm/h; 女:0-20mm/h 影响ESR因素 ②可塑变形性 红细胞在全身血管中循环运行时,常要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间隙,这时红细胞将发生卷曲变形,通过后又恢复原状,这种变形称为可塑变形性。 影响 (1)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 (2)红细胞内的黏度; (3)红细胞膜的弹性 ③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 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用于表示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 (三)红细胞的功能 ①运输O2和CO2 ②缓冲作用:4对缓冲物质 (四) 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 1、 红细胞生成过程: 造血过程包括 (1)造血干细胞(hemopoitic stem cells)(2)定向祖细胞(committed progenitor) (3)前体细胞(precursors) 造血干细胞的特征: (1)高度自我更新能力(self-renewed)    (2)多向分化潜能 (3)静止性    (4)不均一性    (5)表面标志 2、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维生素B12、叶酸、蛋白质、铁 (五)红细胞的破坏 平均寿命 120天 二、白细胞 (一)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 1、数量:正常成年人4.0-10×109/L。当超过10 ×109/L个白细胞时,称为白细胞增多,而少于4.0×109/L个白细胞时,称为白细胞减少。 2、生理增多:①新生儿15 × 109/L②下午较高③进食、疼痛、情绪紧张④妊娠末期 3、分类:粒细胞(中性、嗜酸、嗜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1、粒细胞  50-70% (1)中性粒细胞(多形核白细胞50-70%)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 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嗜酸性粒细胞 ①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  中的作用。 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3)嗜碱性粒细胞 这类粒细胞的胞质中存在较大和碱性染色很深的颗粒。颗粒内含有肝素和组织胺。近年来发现嗜碱性粒细胞参与体内的脂肪低谢。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组胺与某些异物(如花粉)引起过敏反应。 2、无粒细胞 (1)单核细胞 占血液中白细胞数的4%-8%。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当它们从骨髓进入血流时仍然是尚未成熟的细胞。与其他血细胞比较,具有更强的吞噬作用。进入组织中的单核细胞称为巨噬细胞。激活了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能生成并释放多种细胞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                  (2)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是免疫细胞中的一大类,它们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根据细胞成长发育的过程和功能的不同,淋巴细胞分成T细胞和B细胞两类。在功能上T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细胞则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 三、 血小板 (一)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1、形态:呈两面微凹的圆盘状,平均直径2-4μm,平均面积8μm2,受刺激时伸出伪足。 2、数量:正常成年人:100-300′109/L <50X109/L 血小板过少出血倾向 血小板过多 血栓形成 见于真性血小板增多症及继发性增多 3、功能:血小板有维护血管壁完整性与生理止血全过程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 粘附 adhesion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即血小板与血管内皮下成分结合过程。 2、 聚集 aggregation 血小板彼此黏着的现象。 生理致聚剂: (1) ADP:血小板的聚集与ADP计量有关 (2) 血栓烷A2(thromboxane A2,TXA2) 3、释放 release 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储存于致密体中,α-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 (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 定义: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生理性止血。 2、 指标:出血时间 3、 生理止血过程: (1) 血管挛缩 (2) 血小板血栓形成(初步止血) (3) 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与维持(加固止血) 4、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 释放 5-HT、TXA2 参与局部血管收缩 粘附、聚集、释放形成血小板止血栓 纤维蛋白凝块形成 (2) 血小板在促进血液凝固中的作用 (3) 血小板在血管内皮完整性中的作用 (四) 血小板的生成及其调节与破坏 平均寿命:7-14天 破坏:脾、肝、肺组织中被吞噬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凝胶状态的过程。 本质:多种凝血因子参与的酶促生化反应(有限水解反应)。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血清(serum) 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又发生回缩,并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血清中缺乏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血凝的其他血浆蛋白质,但又增添了少量血凝时由血小板释放出来的物质。 (一)凝血因子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的特点: (1)除因子Ⅳ(Ca2+)和血小板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 (2)血液中因子Ⅱ、Ⅶ、Ⅸ、Ⅹ、Ⅺ、Ⅻ等通常以无活性酶原存在。 (3)Ⅶ因子以活性形式存在于血液中,但必须Ⅲ因子存在才能起作用。 (4)部分凝血因子在肝脏内合成,且需VitK参与,所以肝脏病变成VitK缺乏常导致凝血异常。 (5)因子Ⅷ为抗血友病因子,缺乏时凝血缓慢。 (二)基本过程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Xa、Ca2+、V、PF3)。 (2)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3)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 其中,因子X的激活可通过两咱途径实现: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 内、外源凝血途径的不同点:   始动因子 参与反应步骤 产生凝血速度 发生条件 内源性凝血 胶原纤维等激活因子Ⅻ 较多 较慢 血管损伤或试管内凝血 外源性凝血 组织损伤产生因子Ⅲ 较少 较快 组织损伤           机休组织损伤时的凝血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共同起作用,且相互促进。 (三)抗凝系统 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1、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抗凝血酶 作用机制:抗凝血酶III与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 酶失活 (IIa、VII、IXa、Xa、XIIa) 2、 蛋白酶C系统 作用机制:灭活凝血因子V和VIII 限制因子Xa和血小板结合 -纤维蛋白的溶解 3、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T) 4、 肝素 作用机制:肝素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活性而发挥作用。 二、纤维蛋白溶解 (+):促进作用 (-):抑制作用 三、正常情况下,血流在血管内不凝固的原因: (1)血流速度快,(2)血管内膜光滑,(3)血浆中存在天然抗凝物质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1. 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类型。 2.  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滴放在玻片上混合,其中的红细胞即聚集成簇,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 造成红细胞凝集的机制是抗原-抗体反应  二、红细胞血型 (一)ABO血型 1、血型中的凝集原和凝集素 2、血型抗体 (1)天然抗体 出生一年后逐渐出现在血浆中,多属IgM,分子大,不通过胎盘 (2)免疫抗体 获得性的在输血、人参、分娩时产生,属IgG,分子小,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有重要意义。 (3)抗原本质:血型抗原是镶嵌于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与糖脂。ABO抗原特异性是在H抗原基础上形成的。 (4)抗体本质:ABO血型系统的抗体为天然抗体,主要为IgM,不能通过胎盘。 3、ABO血型的遗传: 图 ABH抗原物质化学结构 A B O基因为一组某位基因        A、B 显性              O 隐性 (二)Rh血型 特点:(1)大多数人为Rh阳性血。 (2)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抗体需经免疫应答反应产生,主要为IgG,可以通过胎盘。 (3)Rh阴性的母亲第二次妊娠时(第一胎为阳性时)可使Rh阳性胎儿发生严重溶血。 三、输血原则 1.ABO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测定ABO系统的是:在玻片上分别滴上一滴抗B、一滴抗A和一滴抗A-抗B血清,在每一滴血清上再加一滴红细胞悬浮液,轻轻摇动,使红细胞和血清混匀,观察有无凝集现象。 图:ABO血型的测定 交叉配血(corss-match test): 试验主侧:把供血者的血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 2.输血原则:同型输血。 无同型血时,可按下列原则:(1)O型输给A、B、AB型;AB型可接受A、B、O型血,(2)必须少量(<300ml),缓慢输血。 3.交叉配血试验,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分别加在一起,观察有无凝集现象。前者为交叉配血的次侧,后者为交互配血的主侧,因为主要应防止供者的红细胞上的抗原被受者血清抗体凝集。 试验次侧:把受血者的血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 思考题: 1.血浆渗透压是如何构成的?其相对稳定有何生理意义? 2.红细胞的生成原料和影响因素有哪些? 3.血小板有哪些生理功能? 4.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5.何谓纤维蛋白溶解?基本过程和意义如何? 6.试述ABO血型的鉴定。 7. 试述生理止血过程。 8. 试述输血的基本原则。 参考书 1、 生理学 五年制 第五版 主编 姚泰 2、 生理学 七年制 主编 姚泰
/
本文档为【临床医学课件第三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