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运动学分析

2017-09-19 49页 doc 101KB 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589748

暂无简介

举报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运动学分析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运动学分析 山东体育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姓名:李坦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运动人体科学 指导教师:钟亚平 20070520 摘 要 举重是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 在 2004 年的雅典奥运会上 我国运动员勇夺 总成绩15 枚金牌中的5 枚 创造了辉煌的成绩 抓举是举重比赛的第一个项目 其成败与否直接影响整个举重比赛 科研人员对抓举进行了许多研究 取得了一 定成果 他们的研究主要通过分析运动员在举重运动各个阶段中身体重心移动情...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运动学分析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运动学分析 山东体育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姓名:李坦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运动人体科学 指导教师:钟亚平 20070520 摘 要 举重是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 在 2004 年的雅典奥运会上 我国运动员勇夺 总成绩15 枚金牌中的5 枚 创造了辉煌的成绩 抓举是举重比赛的第一个项目 其成败与否直接影响整个举重比赛 科研人员对抓举进行了许多研究 取得了一 定成果 他们的研究主要通过分析运动员在举重运动各个阶段中身体重心移动情 况 身体各环节的运动特征 肌肉用力特点 杠铃运动轨迹来研究运动员的动作 技术特征 还研究了不同的举重姿势对成绩的影响 国内外优秀运动员之间以及 国内优秀运动员之间动作技术结构特征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但是 关于举重后备 人才技术的分析却很少 尤其是如何使后备人才迅速的掌握规范的运动技术 合 理的发力方式 拥有强大的专项力量 尽快成长为优秀运动员 完成运动员的新 老交替方面 其研究微乎其微 在这方面 教练员的一般解决方法是目测运动员的动作技术的优缺点 而 运 动训练科学化探索 一中指出科学训练要求教练员对运动员的技术进行科学诊 断 鉴于此 本文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 对研究对象的抓举动作进行分析 通 过分析抓举过程中杠铃重心和身体重心在前后 左右 垂直三个方向上的运动 以及身体主要环节的运动学参数 研究运动员抓举过程中的动作技术特征 研究 发现 杠铃在运动过程中左右方向摆动过大 运动员对于整个抓举过程中每 个环 节的时间分配不是很合理 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举重的节奏 这在平时训练 中应 多加注意 运动员在发力阶段身体各主要环节的角度有待于进一步调整 寻 找适 宜的发力角度 后备运动员的力量发展比较好 但需注意身体两侧力量同时 发展 不能出现明显的力量弱侧 关键词 举重 生物力学分析 抓举 运动轨迹 I ABSTRACT In our country, weightlifting is the superior event. In the Olympic games in 2004,Chinese weightlifters have gained 5 gold medals from all the 15 gold medals. Snatch is the first event in weight lifting match, so its success or failure will affect all the weight lifting match. Scientific researchers have done many researches in snatch and have made many achievements. Most of their achievements result in finding weightlifters`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from analyzing weightlifters` gravity movement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weightlifters` every party muscle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barbell` track. Furthermore, they have researched different weightlifting movements` effects to weightlifters` achievement 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interior and overseas` outstanding weightlifters`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But few of the researches focus on reserve weightlifters` movements. Especially they did not research how to correct their movements to be outstanding weightlifters. In this aspect, most of the coaches will solve it by their experiences, but the experts advise the coaches scientific analyze weightlifters` movements.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d weightlifters` snatch movements. We analyzed their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by barbell and weightlifters` sports data. The main conclusion as follows: barbells` movement in left and right direction is excessive; in the snatch course, the time distribution of every party is not reasonable, and this destroy the snatch rhythm in some degree; weightlifters need to find the reasonable angles of main body parties in snatch; weightlifters` strength is not bad but they need to develop their strength in both sides in order to avoid bringing about weak side. Key words: weightlifting biomechanical analysis snatch movement track I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取 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 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 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体育学院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学校有权 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并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 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 论文 并编入有关数据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1 前言 女子举重是我国奥运金牌的重点项目 目前 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在世界上已 达到团体总分第一的水平 举重运动科学化训练的进程日益加快 运用先进的技术 设备来提高运动员 动作技术决策过程的科技含量 进而提高动作分析过程的的精确度已成为现代竞 技举重运动的发展趋势 中国举重能否长盛不衰 关键取决于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因而 必 须加强对举重运动员后备力量的动作技术分析 本文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 对研究对象的抓举动作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抓 举过程中杠铃重心和身体重心在前后 左右 垂直三个方向上的运动以及身体 主要环节的运动学参数 研究运动员抓举过程中的动作技术特征 1.1 问题的提出 女子举重在2000 年悉尼奥运会上首次被列为为夏季奥运会的比赛项目 与此 相适应 国际举联重新划分了男子8 个 女子 7 个体重级别标准 其中 女子 7 个体重级别标准分别为 48kg 级 53kg 级 58kg 级 63kg 级 69kg 级 75kg 级 + 和75 kg 级 我国的女子举重运动开展于 1984 年 在 1987 年举行的第一届世界 女子举重锦标赛上 我国运动员荣获 22 项世界冠军 创造了 22 项女子举重世界 纪录 在2005 年的多哈举重世锦赛上 中国女子运动员又夺得了6 个级别中的4 个总成绩的金牌 女子举重是我国奥运金牌的重点项目 目前 我国女子举重运 动在世界上已达到团体总分第一的水平 在看到优势的同时 我们也要有危机感 世界举坛千变万化 对科学选材的 重视程度在增加 科学化训练的进程在加快 先进的仪器设备越来越多的被应用 到举重 以辅助运动员的训练 现代化的动作分析方法和辅助决策手段被运用 所有这些 都在减弱我们的优势 缩小着国家之家的差距 因此 非常有必要提 高运动员动作技术决策过程的科技含量 运用先进的技术 设备来提高动作分析 过程的的精确度 抓举是举重项目中技术要求最高的项目 运动员在试举的各阶段 用力是否 最有效 是由身体各主要环节形成的适宜角度和杠铃所处的相应的适宜位置来决 定的 只有掌握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的技术动作 才能举起更重的杠铃 创造 1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更好的成绩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一直被体育界视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雅典奥 运会上 我国运动健儿勇夺奖牌 成为名副其实的体育强国 今后能否更上一层 楼 中国竞技体育能否继续保持长盛不衰 关键取决于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 养 但是 近几十年来 国内外专家们在举重方面的研究文章仅限于对抓举动作 技术测试指标的统计以及技术指标的描述 缺少对技术原理的揭示和运动生物力 学的理论分析 对抓举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大都是针对个别优秀运动员个别 技术指标的描述和分析 很少对抓举技术整个过程分阶段进行技术指标的统计和 分析 更鲜有对后备人才进行动作技术的诊断分析 因此 本研究借助三维常速 摄像及解析的方法 获得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整个过程的运动学 数据 并对运动员动作技术的合理性作出诊断 为教练和运动员提供参考 1.2 文献综述 近几十年来 国内外专家学者采用比较先进的研究方法 如 运用平面定点 或三维摄像与解析系统获得杠铃重心 身体重心和各关节角度 角速度等的变化 分析动作的基本结构 运用三维测力台描述杠铃运动各阶段的压力曲线图 分析 在举铃过程中人体对地面的压力变化 运用遥测肌电仪记录肌电图 分析抓举动 作各阶段肌肉的用力情况 取得了可贵的技术参数 但他们的文章仅限于对抓举 动作技术测试指标的统计以及技术指标的描述 对抓举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 大都是针对个别优秀运动员个别技术指标的描述和分析 很少对抓举技术整个过 程分阶段进行技术指标的统计和分析 下面对他们的研究综述如下 国内外举重运动发展现状 举重运动作为竞技运动项目 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 1896 年7 月希腊雅典举 行第一届奥运会的时候 举重就被列为9 个比赛项目之一 我国曾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就有开展举重运动的记载 但是 中国古代 开展举重运动 是与生产劳动 军事斗争 以及武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它是古 代劳动人民强身健体 提高武艺的有效手段 此时的举重被古人作为习武练习 锻炼力量的一项重要内容 王树金.浅析我国竟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 4:75. 2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十八世纪初期 古希腊人通过举石头来测验和锻炼人体的体力 而罗马人在棍 的两头扎上石块来锻炼臂力 到了十八世纪的末期 欧洲开始了举重竞技运动 随后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期 在英国 美国开始举重竞赛活动 而第一次国际 正式比赛是在1896 年的希腊雅典的第一届奥运会上 举重正式列为9 个竞技比赛 项目之一 有关女子大力士的记载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美国开始举办女子举重比赛 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后期 美国 加拿大 法国 英国等国家 开始组织女子 国际比赛 随着举重运动的开展 美国于1984 年才组织了第一届世界女子举重锦 标赛 共有 12 个国家参加 我国曾在 1986 年派出运动员参加在匈牙利举行的国 际举重女子举重邀请赛 并获得优异成绩 随着举重运动的开展和普及 举重所用的器械 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改进 由早 期流行的石扣 石锁 改进为特制的杠铃 在举重的方式上 由平手举 双手举 等方法 改为单手抓举 单手挺举 双手推举 双手抓举 双手挺举 而在第 9 届奥运会上 最终改为双手推 抓 挺举三种方式 我国举重运动蓬勃发展 陈镜开于 1956 年成为首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的中国 人 举重也成为我国体育史上第一个创造世界纪录的运动项目 此后 我国的举 重运动员又屡创佳绩 我国举重运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随着国际女子举重运动的开展 我国于1984 年也开展女 子举重运动 同年9 月 山东省成立了我国第一支女子举重队 在1987 年举行的 第一届世界女子举重锦标赛上 我国女子运动员荣获 22 项世界冠军 创造了 22 项女子举重世界纪录 女子举重是我国的优势项目 是我国奥运金牌的重点项目 2000 年悉尼奥运会上我国出征4 人夺取四枚金牌 在2004 年的雅典奥运 会上 我 国女子举重运动员出征4 人又取得3 金1 银的好成绩 创造了辉煌的成绩 在2005 年的多哈举重世锦赛上 中国女子运动员又夺得了六个级别中的四个总成绩的金 牌 目前 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在世界上已达到团体总分第一的水平 为祖国争得 了巨大的荣誉 纵观国际举重运动发展状况 可以看出 随着当今世界举重运动的飞速发展 体重级别越分越多 越分越细 技术动作也由单 双手任意举到对称性的双手举 三种举法 到仅保留抓举 挺举两项动作举法 我国在六十年代举重成绩之所以 进入世界前三名 并多次打破世界纪录 其中主要在于 轻量级成绩较突出 而 3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且挺举成绩尤为突出 但是 近年来我们的优势地位已开始动摇 除了训练技术 选材 训练手段等因素以外 加强举重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和研究 发现技 术动作的不足和缺陷 为加快举重运动训练的科学化进程 提出科学的分析依据 也是至关重要的 抓举 挺举技术研究现状 .1 抓举动作研究现状 抓举是一个整体系统 环环相扣 每个环节的动作都会影响到以后环节动作 的发挥 要用系统的思维看问题 才能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 抓举过程中杠铃中 心点运动轨迹应尽可能是垂直直线向上 S 型弧度要小 表现在测力台上水平方向 用力最小 效率最高 抓举过程中人体膝关节角度曲线成双峰 而髋关节角度曲 线为单峰 提铃过程中主要靠伸膝动作来完成 躯干变化不大 直到引膝动作开 始 髋关节才迅速打开 躯干不能过早发力 陈育等把一般运动员的抓举动作和 优秀运动员相比较 发现了不足 并提出改进意见 改掉抛铃的习惯 避免摆幅 过大以增加稳定性 缩短阻力臂以达到省力的目的 充分利用下肢的力量 增加 爆发力 缩短整个抓举过程的时间 使动作干净利落则更是省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约翰 加汉姆尔等提出了抓举 杠心 的最佳轨迹 杠铃重心的运动轨迹出 现相对于垂直参考线 离地前通过杠铃重心的竖直线 的适度偏移而成明显的 S 形 理论上讲 这种偏移越少 杠铃运动越靠近垂直参考线 但抓举动作的技术 结构决定了杠铃不能沿垂直直线运动 这种特有的 适度的偏移是人与杠铃协调 运动的必然结果 Wolfgang Baumann 等通过研究世界水平的举重运动员的杠铃 轨迹 也发现了同样的规律 并指出这种杠铃向身体方向的向后运动 最终导 致 运动员在发力后的后跳 Garhammer,J 指出世界水平优秀运动员抓举技术的杠铃垂直速度-时间曲线只 有一个波峰 即优秀运动员在过渡阶段仍能保持杠铃垂直速度的继续上升 而很 贾刚,康凯等.山东省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动作生物力学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4:85. 陈育,王军.对女子抓举中杠铃的运动轨迹的分析与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1999,4 42-43. 约翰 加汉姆尔. 国际运动生物力学专辑 . 国家体委科教司. 1988 Wolfgang Baumann, Volker Gross, Karl Quade, Peter Galbierz, and Ansgar Schwirtz. The Snatch Technique of World Class Weightlifters at the 1985 World Championship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Biomechanics . 1988 4 4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 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少出现明显的下降 Tadao Isaka 杨斌胜 张跃 Raoul F.Reiser II,MA,CSCS 等研究证实了上述观点并指出 在过渡阶段膝关节回屈的同时 为了保持杠 铃垂 直速度的继续增加 应积极快速地伸髋 孙砺等对抓举过程中肌电信号分析发现骨骼肌的发力顺序 股二头肌是 较早 活动的骨骼肌 并指出 在举重过程中 肌肉用力协调以产生最大的功效 这 种 协调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同肌肉群在不同的动作阶段中用力的先 后顺序要协调 如在第一阶段提铃时主要是膝关节伸肌用力 第二阶段主要是靠 伸髋肌来完成 在这两个阶段中 臂部肌肉 肱二头肌 基本不参加工作 二是 协同肌与对抗肌的用力配合要协调 三是不同肌群的不同用力方式要协调配合 四是不同阶段的动作节奏要协调 不同阶段不同用力性质的动作在转换时要迅速 神经兴奋的强度要大而集中 如抓举的动作节奏是 开始提铃相对的平稳一些 发力要猛 下蹲要快 锁肩支撑动作要及时 .2 挺举动作研究现状 挺举是由提铃至胸和上挺两个紧密衔接而技术结构各异的动作组成的 提铃 至胸现在均采用下蹲翻 它的动作结构和下蹲抓大致相同 下蹲翻是挺举的第一 部分动作 是由预备姿势与起举 膝下提铃 膝上提铃与引膝 发力 下蹲接铃 与起立五个互相衔接的动作阶段所组成 上挺是挺举的第二部分动作 上挺是由 预备姿势 预蹲 发力 下蹲支撑与起立 完成姿势与放下杠铃五个动作阶段所 组成 马文平 张金林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与方法 分析举重 单屈式 预蹲制 动技术及其产生认识根源 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技术理念 掌握正确的预蹲制动技 术 同时提出了改进和提高我国挺举技术的建议 建议教练员和科研工作者 运用 有关运动技术的基础理论和生物力学原理 以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 对我 国举 Garhammer,J. Biomechanical Profiles of Olympic weightlift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Biomechanics,1985 1 . Tadao Isaka, Junichi Okada, and Kazuo Funato Kinematic Analysis of the Barbell During the Snatch Movement of Elite Asian Weight lifters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1996.12 杨斌胜. 吴数德创128kg抓举世界记录的技术[J].中国体育科技.1986,2. 张跃 蔡国钧 刘伟民. 从三维立体空间看李顺柱抓举技术的生物力学特 征[J]. 体育与科学.1988,5. Raoul F. Reiser II ,MA,CSCS Sarah L. Smith,PhD and Randall Rattan,PhD U.S. Olympic Committee Colorado Springs,Colorad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Enhance Weightlifting Performance: The Olympic Program.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ugust 1996 孙砺,张兆华.女子抓举技术动作肌电信号的时序分析[J].湖北体育科 技.2006 1:32. 5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 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重方面的重要技术动作加以理论 提高认识水平 使举重动作技术的认 识水 平和教学训练能力提到一个新的层次水平 针对中国运动员挺举上挺技术落后的现状 艾康伟 曹文元等把国内外优秀 举重运动员预蹲发力阶段的动作结构进行了分析比较 结果显示 中国运动员预 蹲的深度浅 躯干在预蹲发力过程中的前倾程度没有外国运动员大 躯干与水平 面的夹角和预蹲制动时的最小膝关节角之间呈中度相关 相关系数为 0.547 n 25 P 0.01 这说明 在预蹲发力时 躯干的适度前倾将有利于增大预蹲 的深度 并可增加发力阶段肌肉的工作距离 .3 对预备姿势和起举的研究 预备姿势和起举的主要任务是为后面的膝下提铃 膝上提铃与引膝和发力等 用力阶段做准备 以创造有利的用力条件 有些学者从动作方面研究预备提 铃 王宗勇分析了预备提铃动作 指出 在抓举预备提铃姿势时应使各关节 肌群保 持紧张 固定不动 在提铃的一刹那要特别注意躯干固定 拉紧肩带 保持静力 性紧张 并强调抓举是一个快速连续不断的动作 后一个动作阶段是以前一个动 作阶段为基础的 因此 预备姿势是否正确关系到整个动作的成功与否 在抓举 的教学训练中 要特别注意强调预备提铃姿势的重要性 胡振浩发现 预备提铃 时采用宽握距 便于迅速伸臂支撑 支撑时重心较低容易维持平衡 提铃时杠铃 有一个很小的横向移动 表明在提铃时杠铃紧贴身体 杠铃重心与人体重心的位 移小 便于杠铃与人的整体运动 有些人对预备提铃动作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探索动作过程中的肌肉发力情 况 陆爱云 庞军等分析了澳门理工学院体育暨运动高等学校四年级 8 名男生的 抓举动作 对不同重量下的男子抓举动作进行探析 结果显示 重量越大 抓举 时提铃翻手的速度越快 整个动作过程中三角肌的肌电积分值最大 艾康伟对参 加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的10 名运动员的抓举和下蹲翻进行运动学比较分析 表明 髋关节最大净力矩与对应此时刻的髋关节角度呈负相关 -0.872**,n 12 而对抓 举力量参数回归分析表明 运动员抓举杠铃重量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 动员 马文平,张金林.对举重 单屈式 预蹲制动技术的辨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 4 76-78. 艾康伟,曹文元.中外举重运动员预蹲发力阶段的动作结构比较[J].中国体育科技.1994 12 32-34. 戴光裕 钱光鉴.奥林匹克举重[M]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王宗勇.对抓举预备提铃技术动作的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1996,12 增 :75-76. 胡振浩.女子抓举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J].浙江体育科学.2003,4:52-53. 陆爱云,庞军.不同重量下男子抓举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3:58-61. 6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所能够输出的最大功率 .4 对下蹲翻和预蹲的研究 艾康伟对下蹲翻动作髋关节静力矩分析表明 髋关节最大静力矩与所试举的 杠铃重量成正相关 0.908** n 11 对下蹲翻的力量特点分析表明 运动员下蹲 翻杠铃重量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对杠铃的作用力的积累过程 邓敏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预蹲速度加以探讨 指出 匀速预蹲的最大优点是 能减少预蹲对身体的负荷量 保持躯干正直 这对发力后的支撑有良好作用 但 是 采用匀速预蹲缺点是人体对杠铃产生的力量减少 加速预蹲虽然能使杠铃向 上的力量增大 但易引起躯干位置的变形 也直接影响上挺效果 理想的预蹲应 是 既要做到平稳 躯干正直 又要保证身体重心不变的前提下 提高预蹲的速 度 .5 对引膝提铃的研究 任景萍等通过分析提铃各阶段时间比和杠铃上升高度比 发现抓举动作技术 在提铃过程中的用力节奏表现为伸膝提铃阶段提铃慢 发力阶段提铃快的特点 .6 对发力的研究 抓举发力是提铃中的最后用力阶段 也是主要的和关键的阶段 其作用是把 杠铃提拉到完成下蹲支撑所需要的高度 并达到最大的上升速度 以便在惯 性作 用下赢得腾空分腿下蹲支撑的时间 发力时依靠迅猛的蹬腿 伸髋 伸躯干 积 极的提踵 配合有力的耸肩拉臂 肩带迅速上提 在极端的时间内使上述肌群相 继协同地做爆发性收缩 以表现出对杠铃的最大作用力 达到提铃过程中的最大 速度 发力时杠心移动情况也是研究的重点 单信海在比赛现场进行平面正侧面定 点拍摄崔文华抓举200.5kg 超世界纪录的技术 分析发现 在发力阶段杠心穿越重 心轨迹 杠心贴着重心向上而行 而两心相对最大偏差明显偏小 发力后杠心上 艾康伟.举重抓举和下蹲翻运动学比较与用力特征分析[J].体育科学.2005,7:39. 艾康伟.举重抓举和下蹲翻运动学比较与用力特征分析[J].体育科学.2005,7:39. 邓敏,周清明.谈挺举预蹲角度及预蹲速度的控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4 128-129. 任景萍,刘学贞等.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 5:45. 戴光裕 钱光鉴.奥林匹克举重[M]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7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抛速度大 杠铃上抛最高点相对高度高 刘宗友对切尔诺梅尔金抓举 197.5kg 时 的运动学影像分析后也发现了相同的规律 正常训练状况下 刘巍中对上海体育学院竞技体校不同运动水平的 8 名女子 举重运动员进行等动测试 发现 抓举发力阶段 提肘动作发生在伸髋结束时 此 时髋角最大 此后髋角开始减小 不同关节等动肌力矩的比值反映了举重发力动 作的先后顺序 并有助于评价进行发力动作的时机 抓举发力阶段的最大相关速 度与上肢等动测试的峰力矩 平均功率相关指标有显著性相关 而最大速度与等 动测试的峰力矩 平均功率指标却无相关性 平均功率及其相关指标比峰力矩及 其相关指标更适于评价举重运动能力 建议在评价运动能力时 应考虑平均功率 或其相关指标 此规律在挺举动作中也存在 刘平对举重运动员抓举发力进行测试 研究发现 跳步是影响动作成败的关 键因素 它与杠铃的横向运动趋向 接铃成败高度相关 引膝发力弹杠时杠铃前 向运动和发力杠铃后向运动是决定跳步距离的主要因素 引膝过程不宜提铃加速 过多 发力开始时的铃速和铃高与杠铃最大铃速及铃高之间相关程度不高 杠铃 加速过早将破坏动作整体节奏 张贵敏等也指出 如果运动员杠铃上送距离较大 容易造成接铃时杠铃过大的回落距离和速度 再加上其退让性缓冲不足 下砸力 过大而导致动作失败 发力后接铃支撑时 人 杠铃压力中心移动过大和Fz 对X 轴出现大的单向力矩也是失败的技术原因 发力时的关节角度是影响试举成败的重要因素 胡振浩发现引膝发力时膝关 节和髋关节的角度变化方向不大 通过制动方式将人体内力由下肢上传至手臂从 而为翻腕做准备 单信海对奥运女子举重冠军唐功红的抓举技术进行分析 发现 发力后人体 采用腾空后跳技术 支撑点调整能力强 支撑的稳定性好 并提示抓举发力时杠 铃上抛不宜过高 下蹲动作不宜太慢 挺举上挺发力的任务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参与用力的肌群爆发出最大的力量 使杠铃获得最大的上升速度并上升到必需的高度 为分腿下蹲支撑创造条件 超世界纪录的技术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4:48-51. 举技术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4,2:167-169 172. 刘巍中.女子举重运动员抓挺举发力阶段等动肌力的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2:58-65. 刘平等.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结构研究[J].体育科技.2005,1 46-49. 张贵敏, 张绍礼.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技术监测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 2003 7 52-55 58. 胡振浩.女子抓举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J].浙江体育科学.2003,4:52-53. 单信海.奥运女子举重冠军唐功红的抓举技术特征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 8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单信海通过对 双屈式 及 单屈式 上挺技术的两名运动员的技术分析比 较发现 双屈式 具有杠心做曲线运动 髋膝两关节同时发力 增加了做功的距 离及杠铃上抛速度等优点 但也使技术变得复杂一些 需要防杠铃前掉 翟欢庆 运用动力学测量方法也发现 双屈式 及 单屈式 上挺技术要求手臂 腰 腹 腿的力量不同 挺举的上挺主要依赖手臂的爆发力 提高手臂力量是最重要的 并进一步分析了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实力推成绩和上挺成绩之间线性相关的密切 程度 对国内外运动员各项辅助训练成绩均差进行了比较 指出实力推作为一项 辅助训练 能有效地提高上挺成绩 挺举训练应重视实力推能力的提高 庞军等通过研究不同负荷下男子挺举的生物力学特征发现 随重量增加 挺举 时躯干角度基本相似 但上举时肘关节的角速度减小 髋关节 膝关节角度和角 速度变化没有明显规律 只是在所举重量较大时最大值出现的较重量小的情况下 晚 整个过程中三角肌非常重要 胫骨前肌表现活跃且较早参与收缩 随举起重 量的增加 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三角肌 竖脊肌和胫骨前肌的积分肌电值有显 著性增加 建议加强训练此几块肌肉 章旌红发现 在举重发力动作中 髋关节角度与背肌肌力外负荷呈单调上升 的关系 当髋关节角度在180 时 克服的外阻力最大 并提示 运动员在发力过 程中要充分地伸展髋部 以减小阻力臂 提高肌力的作用效果 在负重的情况下 第五腰椎的关节反力主要与背肌肌力有关 受体重的影响很小 运动员发力时 背肌肌力对腰椎产生强大的压力 容易造成脊柱损伤 .7 对下蹲支撑和起立的研究 抓举下蹲支撑是提铃过程的最后阶段 发力后杠铃在惯性运动的情况下 运 动员经短暂的腾空过程 两脚侧分 而后两腿迅速屈曲下蹲 身体重心降至最低 位置 并做好支撑架子 两臂和肩带部位肌肉则继续积极用力 经上提 翻转和 向后上方伸展的动作 拉动杠铃至头后上方的位置 从而完成在下蹲状态下的直 臂抓举支撑动作 胡振浩通过研究女子抓举技术指出 下蹲支撑时翻腕上举要一气呵成 重心 单信海.挺举 双屈式 与 单屈式 上挺技术的比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3 108-110. 翟欢庆.对我国举重运动员上挺技术的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5 12:69. 庞军等.不同负荷下男子挺举的生物力学特征[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 59-62. 章旌红.举重发力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0,6:48. 9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下降快 做支撑工作的肌肉紧张起到 锁肩 的作用 下蹲起立时利用地面对人 体的反弹力迅速起立 两前臂甩直一瞬间即 锁肩 以形成稳固的支撑 刘宗 友 研究切尔诺梅尔金和单信海 在分析崔文华抓举 200.5kg 超世界纪录的技术时 都发现 运动员在抓举支撑阶段身体下落快 人体重心向下的加速度超过了重力 加速度 并采用滑杠技术 突出 低 稳 支撑的特点 挺举下蹲支撑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降低上举高度 以举起更大的重量 同时也可 增大支撑面积 提高动作稳度 王向前用运动生物力学的方法比较下蹲式支撑与箭步式支撑技术后发现 下蹲 式支撑与习惯动作相接近 下蹲撑铃位置低 下蹲速度快 两腿用力较协调 但 对平衡能力要求较高 箭步式支撑则与之相反 支撑面积大 稳定性高 对运动 员平衡能力要求较低 认为 在完善个人技术和身体素质的基础上 下蹲式支撑 应成为技术的主流 崔兆新 石桂萍也发现 下蹲挺 比 箭步挺 能较大幅 度降低身体中心 因而有可能创造出更好的成绩 从举重技术演变的历史来看 下 蹲挺 有可能取代 箭步挺 但 下蹲挺 两脚前后支撑面小 起立路线长 能 耗大 不如 箭步挺 稳定 安全 以上研究举重过程中采用不同动作的差异性 有利于举重的技术推广 也给运动员的动作选择提供了依据 人体运动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 动作技术又叫运动技术 是人体完成体育活动的方法 由于人体的运动动作是 一个复杂的整体 它是有许多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动作组成 动作技术的运动 生物力学分析 就是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理论和研究手段 对人体动作技术的结 构组成 动作技术特征 运动效果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从而提出动作技术的 生物力学原理 并为运动训练水平提出科学的依据 早在 1976 年 美国的前奥委会生物力学部主任吉 艾里尔博士就采用 1000 格/秒的高速摄像机 对铁饼运动员麦克 威尔金斯进行研究 提出了合理化 建议 结果使威尔金斯刷新了世界纪录 胡振浩.女子抓举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J].浙江体育科学.2003,4:52-53. 举技术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4,2:167-169 172. 超世界纪录的技术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4:48-51. 王向前.挺举上挺中下蹲式支撑与箭步式支撑技术之比较[J].上海体育学 院学报.2000,4:66. 崔兆新,石桂萍.挺举中下蹲式与箭步式上挺利弊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 报.2000,3:408. 郭勇力 于岱峰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程[M]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10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 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对高速运动的人体的生物力学研究 主要采用图像记录系统 来收集人体在一 瞬间的全部时间 空间的运动特征 这是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研究方 法 目前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录像测量方法 录像测量方法有 高速录像解析 系统 常速录像解析系统 本研究根据举重运动的项目特点 采用常速录像解析 系统 这种录像解析系统是体育科研单位经常使用的一种录像分析系统 这种系 统的优点在于设备容易配套 计算机的分析软件和硬件研究比较成熟 能与一般 的电视交换数据 而且价格低廉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前景 综上所述 目前国内外对于女子举重运动员动作技术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 1 未见有针对女子举重后备力量的动作技术的研究分析 如果我们能对她 们进行技术分析 获得其运动学参数 进而提出其动作技术的纠正意见 必能使 其更好的掌握规范的动作技术 缩减其成长为优秀运动员的历程 延长运动寿命 2 对女子举重运动员整个动作过程的运动学研究非常少 如果我们能够在 这一方面有所加强 寻找出整个动作过程中影响动作技术的因素 必能推动女子 举重运动的发展 1.4 研究的目的任务 通过对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整个抓举过程的运动学分析 获得其运动学参数 将其参数与优秀运动员的参数加以对照 发现其每个动作技术阶段的优点和缺点 并针对其缺点提出动作技术的纠正意见 1.5 研究的意义 本论文对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的整个动作过程进行研究 并借鉴单个 阶段技术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围绕如何加速二线运动员规范动作技术这一问题进 行了深入探讨 使其尽快掌握规范的动作技术 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2 研究方法与步骤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山东省女子举重队的8 名二线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在实验条件下对她们 的抓举动作进行拍摄 所选运动员的具体情况见表1 11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对高速运动的人体的生物力学研究 主要采用图像记录系统 来收集人体在一 瞬间的全部时间 空间的运动特征 这是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研究方 法 目前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录像测量方法 录像测量方法有 高速录像解 析 系统 常速录像解析系统 本研究根据举重运动的项目特点 采用常速录像解析 系统 这种录像解析系统是体育科研单位经常使用的一种录像分析系统 这种系 统的优点在于设备容易配套 计算机的分析软件和硬件研究比较成熟 能与一般 的电视交换数据 而且价格低廉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前景 综上所述 目前国内外对于女子举重运动员动作技术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 1 未见有针对女子举重后备力量的动作技术的研究分析 如果我们能对她 们进行技术分析 获得其运动学参数 进而提出其动作技术的纠正意见 必能使 其更好的掌握规范的动作技术 缩减其成长为优秀运动员的历程 延长运动寿命 2 对女子举重运动员整个动作过程的运动学研究非常少 如果我们能够在 这一方面有所加强 寻找出整个动作过程中影响动作技术的因素 必能推动女子 举重运动的发展 1.4 研究的目的任务 通过对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整个抓举过程的运动学分析 获得其运动学参数 将其参数与优秀运动员的参数加以对照 发现其每个动作技术阶段的优点和缺点 并针对其缺点提出动作技术的纠正意见 1.5 研究的意义 本论文对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的整个动作过程进行研究 并借鉴单个 阶段技术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围绕如何加速二线运动员规范动作技术这一问题进 行了深入探讨 使其尽快掌握规范的动作技术 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2 研究方法与步骤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山东省女子举重队的8 名二线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在实验条件下对她们 的抓举动作进行拍摄 所选运动员的具体情况见表1 11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 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表1 运动员具体情况表 姓名 性别 体重 kg 体重级别 kg 级 杠铃重量 kg 刘莎莎 女 76.4 75+ 80 张霞 女 69 69 100 李珍 女 45 48 45 刘晔 女 53.5 53 60 李娜 女 74.5 75 75 解小妹 女 115 75+ 65 高林 女 68 69 97.5 陈琳 女 77.5 75+ 97 2.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研究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 根据论文研究内容 目的要求 通过手工和计算机 检索 查阅了自90 年代以来的国内外有关举重 运动生物力学 人体解剖学 训练 学 运动技术诊断的研究资料百余篇 并加以详细的分类和研究 专家咨询 在进行本研究期间 笔者多次走访了有关举重和生物力学专家 曾在山东省 举重队 山东省体育运动学校队对有关专家 知名教练员 运动员等进行了口头 调研 内容包括所研究动作的价值 技术关键 训练存在问题 比赛得分标准和 制胜规律等 走访专家 教练 向专家咨询课题选题 开题 实验设计 实验实 施 数据处理 结论探讨等方面的问题 影像解析 一般地 进行运动技术诊断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即运动学 动力学和肌肉 力学 目前 上述三方面的高新测试技术和研究方法如三维同步测力 三维摄影 摄 像 技术 多导肌电测量技术以及多机同步测量技术 在体育科学研究中得到广泛 应用 但是 在人体运动的运动学测量上 应用最广的仪器还是运动影像与解析 系统 运动影像与解析技术是研究运动技术原理 进行运动技术诊断的重要手段 于岱峰.我国体育测试仪器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J] .山东体育科技.2003 9 61-63. 12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利用这一手段可以获得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学参数 为有效地指导各 运动 项目的技术训练提供依据 因为对运动技术的定量研究是进行定性指导的基础 .1 本研究影像拍摄仪器及拍摄现场布置 本研究录像拍摄于2006 年8 月 在山东省女子举重队进行 拍摄时使用两台 JVC9600 摄像机及一个包括24 个标记点的三维放射形标定框架 PEAK 公司 型 号为 24 如图1 所示 图1 Peak 三维标定框架图 拍摄现场布置如图2 所示 两台摄像机分别放置在举重台的左前方和右前方 摄像机距受试者5m 高度为1.5m 两台摄像机通过举重台中心的主光轴之间的夹 角为90 拍摄频率为50 格/s 为保证图像清晰 采用1/250 s 的快门速度 拍摄 日期及时间显示于屏幕的左下角 调节框架 XY 平面为水平面 在运动开始前和 运动结束后 将DLT 三维框架放于运动场地中央 拍摄框架 每名受试者在做完 充分的准备活动后 拍摄 3 次抓举动作 要求运动员测试时所举重量为其最好成 绩的80% 李世明.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2006. 13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A 机 B 机 图2 拍摄现场布置图 本研究影像解析过程 选择每位运动员三次试举中最好的一次动作技术进行解析 每个动作定量分 析从预备提铃开始到起立结束的完整的抓举动作技术 影像解析采用 SIMI SIMITION 影像解析系统 采用汉纳范人体模型 在对人体测量点进行解析的同时 通过计算运动员左右手之间的中点作为杠铃的重心 所得数字化数据采用数字滤 波法进行平滑处理 截断频率Fc 7 解析时各标记点位置 见图3 及标记点坐 标 见图4 14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 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图3 图像解析时各标记点位置 15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 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表2 图像解析时各标记点坐标 单位 m 16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 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2.3 研究步骤 表3 论文研究阶段划分 阶段 工作内容 起止时间 备注 准 确定题目 任务和方法 2005 年5 月 备 阅读资料 阶 座谈访问 2006 年1 月 段 观察了解 搜集 阅读有关材料 2006 年1 月 材料 现场观察统计 2006 年5 月 阶段 选好对象 进行测试 整理 分析数据 2006 年5 月 材料 归纳整理 得出结论 2006 年8 月 阶段 撰写 撰写论文提纲 2006 年8 月 论文 完成论文 2006 年12 月 阶段 3 运动影像解析系统介绍 运动影像分析是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 通常是从一台高 速摄影 摄像 机所拍摄的图像上解析出研究对象人体关节点的二维坐标 由此 计算出动作分析所需要的位移 速度 加速度 关节角度 角速度 角加速度以 及转动惯量 动能等有关指标 以此来评价运动技术 三维立体摄影图像分析 是 采用两台或多台摄影 像 机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研究对象进行同步拍摄 然后把 两台或多台机所拍摄的平面影像进行数字化 从而获得所需的人体三维运动的空 间坐标 计算有关的运动学参数 并以此来评价运动技术 相比其他运动参数的 采集方式 此方法中运动图像的采集受外界条件制约小 对比赛现场的影响小 因此 此方法正被体育科研工作者广泛采用 3.1 运动影像解析系统的发展历程 1877 年美国摄影师麦布里奇 E. Muvbridge 用24 架照相机拍摄了马奔跑动作 的连续照片 其后又拍摄了人的走 跑等动作的连续照片 并于1901 年发表 了论 文 运动中的人体图像 这也是运动影像解析系统的萌芽 到了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多半采用电影拍摄分析法 从 影片中去了解人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移动情形 此为定性分析之开始 近年来 大学出版社.2001. 17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2.3 研究步骤 表3 论文研究阶段划分 阶段 工作内容 起止时间 备注 准 确定题目 任务和方法 2005 年5 月 备 阅读资料 阶 座谈访问 2006 年1 月 段 观察了解 搜集 阅读有关材料 2006 年1 月 材料 现场观察统计 2006 年5 月 阶段 选好对象 进行测试 整理 分析数据 2006 年5 月 材料 归纳整理 得出结论 2006 年8 月 阶段 撰写 撰写论文提纲 2006 年8 月 论文 完成论文 2006 年12 月 阶段 3 运动影像解析系统介绍 运动影像分析是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 通常是从一台高 速摄影 摄像 机所拍摄的图像上解析出研究对象人体关节点的二维坐标 由此 计算出动作分析所需要的位移 速度 加速度 关节角度 角速度 角加速度以 及转动惯量 动能等有关指标 以此来评价运动技术 三维立体摄影图像分析是 采用两台或多台摄影 像 机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研究对象进行同步拍摄 然后把 两台或多台机所拍摄的平面影像进行数字化 从而获得所需的人体三维运动的空 间坐标 计算有关的运动学参数 并以此来评价运动技术 相比其他运动参数的 采集方式 此方法中运动图像的采集受外界条件制约小 对比赛现场的影响小 因此 此方法正被体育科研工作者广泛采用 3.1 运动影像解析系统的发展历程 1877 年美国摄影师麦布里奇 E. Muvbridge 用24 架照相机拍摄了马奔跑动作 的连续照片 其后又拍摄了人的走 跑等动作的连续照片 并于1901 年发表了论 文 运动中的人体图像 这也是运动影像解析系统的萌芽 到了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多半采用电影拍摄分析法 从 影片中去了解人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移动情形 此为定性分析之开始 近年来 大学出版社.2001. 17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由于科技的进步与研究技术的改进 定量分析的立即反馈得以实现 特别是影带 摄影机与相关分析仪器的发展 更促进了定量研究的方便与实效[38] 3.2 运动影像解析系统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运动影像解析系统的测量已发展到以三维高速 影像 三维动态测力 多道肌电测量的同步为标志 使人体的运动学 生物力学 等特征在三维空间上建立起清晰的力学图像 在对影片和录像带上人体运动图像 关节点的自动识别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功并应用于实践 但这种技术还只能在人 体的关节点上粘贴明显的标志物来实现 对现场测试 尤其是在关节点被遮挡的 情况下还只能依靠人工判读关节点 运动影像解析系统虽然已是现代体育科研 运动训练 体育教学 医疗康复 等不可缺少的运动生物力学仪器设备 但在我国的普及率仍不高 一方面是由于 影像解析系统的价格昂贵 另一方面是由于缺乏专门的科研人员 但是 国内 各 大院校及训练单位几乎都备有摄像器材 可方便地协助教练员与运动员对运动过 程作纪录观察 3.3 运动影像解析系统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动作解析的要求的提高 影像解析系统也有了新的 发展趋势 朝着适合各个运动项目的需要 能现场及时反馈测试结果与方法和提 供详细测试分析的方向发展 为了增大人像在画面的比例 提高测量精度 须推广采用三维跟踪摄像 摄影测量方法 提高影像解析系统的分辨率 更多地 运用影像测量点识别 采集的自动化 运动影像解析系统将被普遍运用于体 育科 研 4 运动影像解析系统研究步骤 4.1 运动影像的采集 首先准备好三维摄像所需要的各种器材设备 两台以上摄像机 充电电池 充 电器 录相带 立体空间标定标杆 以及各种辅助器材 应提前2h 左右到达比赛 场地或实验拍摄现场 选定好摄像机安放位置 尽可能使主光轴相交成直角 拍 摄区域范围根据研究需要而定 区域太小则拍摄动作不完整 达不到研究目的需 要 太大则成像动作小 解析时看不清 误差较大 18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由于科技的进步与研究技术的改进 定量分析的立即反馈得以实现 特别是影带 摄影机与相关分析仪器的发展 更促进了定量研究的方便与实效[38] 3.2 运动影像解析系统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运动影像解析系统的测量已发展到以三维高速 影像 三维动态测力 多道肌电测量的同步为标志 使人体的运动学 生物力学 等特征在三维空间上建立起清晰的力学图像 在对影片和录像带上人体运动图像 关节点的自动识别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功并应用于实践 但这种技术还只能 在人 体的关节点上粘贴明显的标志物来实现 对现场测试 尤其是在关节点被遮挡的 情况下还只能依靠人工判读关节点 运动影像解析系统虽然已是现代体育科研 运动训练 体育教学 医疗康复 等不可缺少的运动生物力学仪器设备 但在我国的普及率仍不高 一方面是由于 影像解析系统的价格昂贵 另一方面是由于缺乏专门的科研人员 但是 国内各 大院校及训练单位几乎都备有摄像器材 可方便地协助教练员与运动员对运动过 程作纪录观察 3.3 运动影像解析系统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动作解析的要求的提高 影像解析系统也有了新的 发展趋势 朝着适合各个运动项目的需要 能现场及时反馈测试结果与方法和提 供详细测试分析报告的方向发展 为了增大人像在画面的比例 提高测量精度 须推广采用三维跟踪摄像 摄影测量方法 提高影像解析系统的分辨率 更多地 运用影像测量点识别 采集的自动化 运动影像解析系统将被普遍运用于体育科 研 4 运动影像解析系统研究步骤 4.1 运动影像的采集 首先准备好三维摄像所需要的各种器材设备 两台以上摄像机 充电电池 充 电器 录相带 立体空间标定标杆 以及各种辅助器材 应提前2h 左右到达比赛 场地或实验拍摄现场 选定好摄像机安放位置 尽可能使主光轴相交成直角 拍 摄区域范围根据研究需要而定 区域太小则拍摄动作不完整 达不到研究目的需 要 太大则成像动作小 解析时看不清 误差较大 18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其次进行立体空间标定 立体空间标定是在拍摄动作前 对拍摄的区域范围用 一带有数字刻度的标杆进行三维框架的标定 目的是为使所拍到的动作能够通过 解析计算各种位移 速度和角度等三维数据 当拍摄完空间标定点之后 则将场 地内的所有器材全部移走 供比赛用 此后两台摄像机不能再做任何移动 以免 将来解析动作出现误差 为保证拍摄动作的清晰 最好使用数码摄像机 这类摄像机比普通摄像机拍摄 的图像清晰 动作画面稳定 在拍摄过程中 拍摄的技术动作和拍摄时间以及数 量可根据研究需要而定 可以对某一特定动作或特定运动员拍摄 也可以对整个 比赛拍摄 然后再进行剪切和挑选 拍摄过程中应准备笔记本做好现场记录 拍 摄后 先将摄好的录相带装好并贴上标签 填写好备注 收拾好全部摄像器材 4.2 运动影像的解析 首先将所摄动作录像复制到计算机 然后进行图像的剪切 挑选适合研究需 要的画面 并做到两台摄像机所摄动作同步 接下来把所剪切的图像放到解析软 件中解析 得出所需运动学指标 5 结果与分析 根据抓举运动的动作阶段划分方法 结合抓举动作的运动学特征及研 究的目的和任务 将抓举动作技术分为预备姿势和起举 膝下提铃 膝上 提铃与引膝 发力 惯性上升 下降定铃和起立七个互相衔接阶段 A B A B 预备姿势和起举阶段 19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其次进行立体空间标定 立体空间标定是在拍摄动作前 对拍摄的区域范围用 一带有数字刻度的标杆进行三维框架的标定 目的是为使所拍到的动作能够通过 解析计算各种位移 速度和角度等三维数据 当拍摄完空间标定点之后 则将场 地内的所有器材全部移走 供比赛用 此后两台摄像机不能再做任何移动 以免 将来解析动作出现误差 为保证拍摄动作的清晰 最好使用数码摄像机 这类摄像机比普通摄像机拍摄 的图像清晰 动作画面稳定 在拍摄过程中 拍摄的技术动作和拍摄时间以及数 量可根据研究需要而定 可以对某一特定动作或特定运动员拍摄 也可以对整个 比赛拍摄 然后再进行剪切和挑选 拍摄过程中应准备笔记本做好现场记录 拍 摄后 先将摄好的录相带装好并贴上标签 填写好备注 收拾好全部摄像器材 4.2 运动影像的解析 首先将所摄动作录像复制到计算机 然后进行图像的剪切 挑选适合研究需 要的画面 并做到两台摄像机所摄动作同步 接下来把所剪切的图像放到解析软 件中解析 得出所需运动学指标 5 结果与分析 根据抓举运动的动作阶段划分方法 结合抓举动作的运动学特征及研 究的目的和任务 将抓举动作技术分为预备姿势和起举 膝下提铃 膝上 提铃与引膝 发力 惯性上升 下降定铃和起立七个互相衔接阶段 A B A B 预备姿势和起举阶段 19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 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C D B C 膝下提铃阶段 C D 膝 上提铃与引膝阶段 E F D E 发力阶段 E F 惯性 上升阶段 G H F G 下降定铃阶段 G H 起立阶段 图4 各动作阶段的三维特征画面 预备姿势和起举阶段 图 4 A―B 的任务主要是 为后面的膝下提铃 膝上 提铃与引膝和发力等用力阶段做准备 以创造有利的用力条件 此阶段运动 员一 20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 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般采用锁握法 宽握距 采用两脚外缘间距离约与髋同宽的窄站距 两腿靠近 杠 铃站立 小腿胫前应贴紧横杠 膝下提铃阶段 图 4 B―C 的任务是在保证整 个抓举运动链各环节正确节奏的前提下 以必要的速度将杠铃提至膝部高度 同 时使杠铃重心和身体重心接近 为以后的膝上提铃与引膝做好准备 此阶段 主要 靠伸膝肌群的力量来完成 膝上提铃与引膝阶段 图 4 C―D 是指在杠铃主要 依靠伸膝肌群的力量被提过膝部以后 转入由伸髋力量为主 继续提铃的阶 段 在伴随着杠铃上升的同时 出现了引膝这一自然动作 发力阶段 图 4 D―E 的主要作用是把杠铃提拉到完成下蹲支撑所需要的高度 并达到最大的上升速度 惯性上升阶段 图4 E―F 是在发力后杠铃借助已获得的速度来完成 在此惯性 运动的情况下 运动员有短暂的腾空 两脚侧分的过程 下降定铃阶段 图4 F G 是肌肉主动发力的积极下蹲过程 腰背部和肩带肌肉紧绷 给杠铃一稳固 的支撑 起立阶段 图 4 G H 的任务在于使身体由深蹲直臂持铃状态中平 稳的站起 下面主要分析身体重心 杠铃重心和各主要关节角度等指标的运动学特征 5.1 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的运动特征 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的运动轨迹 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的运动轨迹不仅能集中地反映动作技术是否合理 而且 又便于观察和测量 21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表4 各技术阶段中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在前后方向上的偏移数据 单位:mm 姓 名 膝下提铃 膝上提铃 发力 惯性上升 下降定铃 起立 刘莎莎 身体重心后移50 后移57 后移111 后移65 后移44 后移44 杠铃重心前移42 后移5 前移24 前移78 后移113 后移137 张霞 身体重心后移32 后移20 后移104 后移69 后移71 后移14 杠铃重心后移42 前移30 前移32 后移133 后移131 后移140 李珍 身体重心后移39 后移30 后移96 后移85 后移66 前移103 杠铃重心后移3 后移91 后移63 后移96 后移168 后移209 刘晔 身体重心后移39 后移31 后移24 后移70 后移88 后移59 杠铃重心前移61 后移36 前移5 后移23 前移54 前移61 李娜 身体重心后移48 后移98 后移129 后移133 后移109 后移58 杠铃重心前移37 后移287 后移94 后移76 后移205 后移147 解小妹 身体重心后移44 后移31 后移100 后移70 后移95 后移52 杠铃重心前移5 前移1 后移33 前移98 前移47 前移13 高林 身体重心后移38 后移52 后移112 后移93 后移87 后移36 杠铃重心后移2 后移21 前移23 后移46 后移121 后移43 陈琳 身体重心后移22 后移31 后移65 后移123 后移132 后移98 杠铃重心前移15 后移50 前移11 后移 56 后移195 后移182 陈艳青 身体重心后移24 前移44 后移35 参考 杠铃重心后移25 后移14 前移66 在试举过程中 杠铃在垂直方向的运动轨迹应该是一条尽量靠近支撑面中心 垂线向上运动的 S 形曲线 即杠铃上升时允许有前移和后移 但前移和后移幅度 过大则被认为是动作不稳定的表现 这一技术原则要求技术训练时的举铃过程中 应尽量使杠铃贴近身体向上运动 这条原则主要规定了技术动作的方向和路线 从表4 可看出 八名运动员的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的前后移动幅度过大 尤其 是在发力阶段 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前后移动过大会严重影响发力效果 使 发力 过程大打折扣 刘莎莎在膝下提铃阶段和膝上提铃阶段身体重心后移幅度已经达 到了50mm 和57mm 到了发力阶段达到111mm 直接导致了她在腾空时身体必须用 后跳来弥补身体后移幅度过大 张霞在发力阶段身体重心后移达到 104mm,但是她 没有采用后跳的方式 而是用自身的力量控制住了杠铃 这种做法使她在发力阶 段的力量损失很大 但可以看出其力量较好 需要在技术方面进一步改正 李珍 在发力阶段身体重心后移 96mm 最后阶段却前移达 103mm 这一方面与她的技术 有关 主要的还是由于其力量不够引起的 因此 她在规范技术的同时还要加强 力量训练 刘晔在整个动作过程中重心前后移动不大 技术比较规范 但在最后 阶段也出现了后跳 李娜在整个动作过程中前后移动幅度都很大 尤其在发力阶 22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段身体后移达到了129mm 这直接导致了她不得不采用后跳 在平时要加强技术的 训练 谢小妹由于在发力阶段身体后移过大 导致最后的后跳 高林发力阶段身 体后移达 112mm 但最后身体后移仅为 36mm 这与其力量大 控制能力强有关 在平时要加强技术训练 陈琳是八名运动员中身体重心后移幅度最大的 这 主要 是由于其在惯性上升阶段身体重心后移过大 达到了123mm 必须用后跳来弥补 下面按阶段分析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的移动情况 在膝下提铃阶段 八名运动员的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的前后移动幅度较小 杠 铃重心运动轨迹符合运动的S 形曲线 能较好地完成此过程 在膝上提铃阶段 除李珍和李娜的前后移动幅度过大外 其他运动员能较好地 完成此阶段的动作 使身体保持在支撑面中心垂线附近 为下一步的发力阶段做 好了准备 李珍的杠铃重心后移达 91mm 不仅在此阶段不能提拉起更大的重量 也给发力阶段制造了很大的困难 在发力阶段 身体稍微后仰是符合规律的 因为上体适度后仰即可弥补体前的 杠铃重心 又可使整个发力构成强大的向上合力 八名运动员中只有刘晔在此阶 段的重心移动最小 能最大限度的向垂直方向提拉杠铃 使自己的发力效果大大 加强 八名运动员中有五人的身体重心后移超过100mm 李娜的后移多达129mm 这种情况一方面影响到了发力效果 另一方面也给后面的动作增加了难度 惯性上升阶段李娜和陈琳的身体重心继续有所后移 最终引起后跳 其他运动 员身体重心较发力阶段有所前移 基本符合此阶段的身体重心移动特点 刘莎莎 和解小妹杠铃重心有所前移 可能是力量不够 这在训练中必须多加注意 否 则 很容易造成此阶段的杠铃前掉 其他运动员杠铃重心继续后移 但幅度不大 符 合此阶段杠铃运动轨迹的规律 下降定铃阶段八名运动员身体重心移动基本符合规律 相对稳定 刘莎莎 李 娜和陈琳的杠铃后移幅度达到 191mm 129mm 和 139mm 应防止杠铃后掉 刘晔的 杠铃重心前移达 77mm 主要是由于此阶段过多的注意了屈膝下蹲 上体和肩带没 有迅速下降到横杠的下面 造成杠铃前移 很容易造成杠铃前掉 起立阶段除李娜和高琳由于向前的跨步使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都有所前移以 外 其他运动员的前后移动都不大 而且没有出现掉铃的情况 抓举杠铃的运动轨迹是一条尽量靠近支撑面中心垂线向上运动的S 形曲线 杠 铃前后移动幅度过大 是稳定性较差 技术不合理的表现 而身体的前后跳跃也 23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只是动作不平衡的补偿动作 是由于杠铃受到的前后方向的分力过大引起的 这 不仅影响了发力的效果 还容易造成杠铃的前掉和后掉 本文建议以上几名运动 员训练时多注意调整身体发力姿势 尤其是发力阶段 尽量减小杠铃在前后方向 的分力 对于成绩的提高将有很大帮助 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的速度及加速度 世界水平优秀运动员抓举技术的杠铃垂直速度-时间曲线只有一个波峰 即过 渡阶段杠铃垂直速度仍继续增加 很少出现明显的下降 也就是说 优秀运动员 在过渡阶段仍能保持杠铃垂直速度的继续上升 因此 可以用杠铃在整个过程中 的垂直速度-时间曲线图来分析整个动作的节奏情况 并可通过分析运动员在举重 过程的最大速度来衡量运动员的力量大小 表5 各阶段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的垂直速度 单位 mm/s 姓名 膝下提铃 膝上提铃 发力 惯性上升 下降定铃 起立 开始 结束 开始结束开始结束开始结束 开始 结束 开 始 结束 刘 身体重心 136 686 686 693 693 921 921 872 872 63 63 0 莎莎 杠铃重心 68 992 992 1074 1074 2079 2079 0 0 0 0 0 张霞 身体重心 67 70 70 928 928 862 862 -872 775 43 43 0 杠铃重心 66 1174 1174 1717 1717 1844 1844 0 0 52 52 0 李珍 身体重心 2 610 610 731 731 812 812 117 117 5 5 0 杠铃重心 66 987 987 1198 1198 1792 1792 0 0 27 27 刘晔 身体重心 48 495 495 845 845 926 926 -811 -811 -30 -30 0 杠铃重心 95 895 895 1400 1400 1993 1993 0 0 -3007 -3007 0 李娜 身体重心 75 525 525 832 832 1720 1720 86 86 57 57 0 杠铃重心 85 798 798 879 879 2479 2479 0 0 24 24 0 解 身体重心 138 984 984 809 809 900 900 -837 -837 13 13 0 小妹 杠铃重心 563 1224 1224 1477 1477 1868 1868 0 0 71 71 0 高林 身体重心 58 761 761 774 774 986 986 -1003 -1003 70 70 0 杠铃重心 89 1159 1159 1615 1615 1866 1866 0 0 10 10 0 陈琳 身体重心 14 675 675 848 848 994 994 -866 -866 -11 -11 0 杠铃重心 56 787 787 1382 1382 1693 1693 0 0 25 25 0 刘春红身体重心 223 583 583 340 340 1042 1042 -1702 -1702 -863 -863 0 参考 杠铃重心 192 1134 1134 1379 1379 1864 1864 0 0 -738 -738 0 从表 5 可以看出 八名运动员从提铃开始到发力结束杠铃的垂直速度 都有稳 定的增加 而后下降 基本符合抓举过程中杠铃垂直方向的速度变化规律 但身 体重心的垂直速度变化差异很大 尤其是在发力阶段以后表现特别明显 这 可能 Garhammer,J. Biomechanical Profiles of Olympic weightlift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Biomechanics,1985 1 . 24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 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与关键技术的掌握程度有关 还没有把握好发力的节奏和力度 致使发力结 束后 没有控制好速度 对举重的稳定性造成很大影响 严重的会导致掉铃 下面从 速 度-时间曲线作进一步的分析 图5-1 图5-2 图 5-3 图5-4 图5-5 图5-6 图5-7 图5-8 图5 八名运动员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的垂直速度曲线 红色曲线为身体重心 从图 5 可以看出 身体重心的速度曲线与杠铃重心的速度曲线变化趋势基本 一致 由于杠铃是受身体作用的 在时相上表现为身体重心速度波形变化早于杠 铃速度曲线 图5 中的8 张曲线图都是明显的双峰曲线 这可能是没有掌握好整 个举重过程的节奏 也可能是力量不足 导致杠铃在过渡阶段速度下降的非常快 这样不仅打乱了举重过程的节奏 而且不能举起更大的重量 个别运动员在下降 定铃阶段和起立阶段之间有较长的停顿 这严重影响了举重的节奏 停顿时间最 长的是陈琳 超过了一秒钟 这种停顿使得发力阶段所达到的速度消失殆尽 要 想举起杠铃必须从零开始 这样 在起立阶段 就会浪费很多体力 25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表6 试举过程中杠铃垂直方向上的最大速度 单位 mm/s 和最大加速度 单位 mm/s/s 姓名 刘莎莎 张霞 李珍 刘晔 李娜 谢小妹 高林 陈琳 项目 速度 2128 1849 1792 2044 2167 1878 1900 1896 加速度 5686 5789 6970 9065 7213 4939 5709 5239 从表6 可以看出 八名运动员在整个举重过程中的最大速度还是比较高的 速度最小的也有 1792 mm/s 加速度的值也是比较高的 最小的也有 4939mm/s 这说明他们的力量还是比较好的 而且能让杠铃在运动过程中达到较高的速度 关键因素在于举重的技术和节奏没有掌握好 没有把开始创造出来的良好的速度 和加速度充分利用好 而是让下蹲时的停顿抹去了力量上的优势 综上所述 八名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但是要想提起更重的 重量 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问题在于对技术的掌握以及对整个动作过程的节 奏的把握不足 如果能很好的克服这方面的不足 对成绩的提高将是大有裨益的 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在三个方向的运动 .1 前后方向运动 举重过程中 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的运动轨迹与两脚构成的支持面中心的垂 直线应尽量接近 即体现 近 的原则 在举重的运动参数中 身体重心和杠铃 重心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可以被用来评价运动过程中是否符合此原则 表 7 各阶段中杠铃重心与身体重心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 单位 mm 姓名 离地瞬间 伸膝末 引膝末 发力末 惯性上升末 下蹲支撑末 起立末 刘莎莎 283 278 225 118 226 114 99 张霞 103 113 87 121 132 12 -23 李珍 201 190 154 168 151 66 78 刘晔 68 59 0 100 87 -24 36 李娜 148 125 87 142 75 -18 56 解小妹 147 112 87 121 100 8 42 高林 100 75 29 131 98 23 48 陈琳 97 66 43 126 78 -5 32 刘春红 参考 77 53 0 112 57 -43 -56 抓举过程中 近 的意义在于获得稳定的支撑和平衡 体现在抓举中就是 身 26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 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体重心和杠铃重心尽量靠近 使杠铃给人的向下的分力大 从而减小身体重 心的 前移 保持稳定的支撑 防止杠铃前掉 从表 7 可以看出 八名运动员在各 阶段 中身体重心与杠铃重心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的变化都在正常范围之内 因而也没 有发生掉铃的情况 这可以通过此参数加以验证 近 的意义还在于充分发挥人体的最大力量 杠铃离身体近时 能有效地把 人体的力量集中用到上举杠铃上 避免产生无用的甚至有害的分力 而且在举杠 铃过程中 只有杠铃贴近身体时 才能缩短阻力臂 从而达到省力的目的 从表7 可以看出 刘晔和陈琳的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的前后距离保持的比较好 能较好 的发挥自己的力量 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其他运动员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的前 后距离偏大 致使力量不能充分集中到垂直方向 在训练中应引起重视 .2 左右方向运动 理论上讲 举重过程中杠铃重心不应该有左右方向的偏移 因为杠铃重心左 右方向的偏移会影响身体重心的平衡及举重动作的稳定性 进而影响发力的效果 实际上 杠铃重心左右方向不存在偏移是不可能的 只能是尽量减小这种偏移 增强动作的稳定性和发力效果 表8 杠铃重心在左右方向上的偏移 单位 mm 姓名 膝下提铃 膝上提铃 发力 惯性上升 下降定铃 起立 刘莎莎 左移11 左移15 左移35 左移34 左移74 左移124 张霞 左移11 左移11 右移39 右移3 左 移68 左移60 李珍 左移21 左移39 左移92 左移29 左移132 左移142 刘晔 右移32 右移53 右移47 右移1 左移34 右移17 李娜 右移2 右移11 右移3 右移10 左移68 左移45 解小妹 右移10 右移11 右移43 右移44 右移18 左移16 高林 右移7 右移1 右移6 左移4 左移54 右移5 陈琳 左移6 左移26 左移17 左移61 左移133 左移151 刘春红 参考 右移1 左移1 右移1 右移22 左移12 理论上讲,杠铃重心在左右方向上的偏移为零最佳,但这是很困难的,从抓举 动作的平衡对称特点考虑,这种偏移应该越小越好 从表8 可以看出 杠铃重心在左右方向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偏移 其中刘莎莎 李珍和陈琳的左右偏移量较大 尤其是在下降定铃和起立阶段向左偏移较大 可 能是左侧上肢力量不足造成的 建议有针对性的加强左侧力量的练习 以使两侧 力量均衡发展 从整体看 膝下提铃和膝上提铃阶段杠铃重心左右偏移相对稳定 发力和惯 27 山东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性上升阶段向右偏移的比例大 下降定铃和起立阶段向左偏移比例大 这充分说 明运动员左右力量发展不均衡 这种不均衡已经影响到了动作的稳定性 并且没 有在试举过程中克服这种影响 造成在发力和惯性上升阶段力量较强的的右侧提 拉杠铃过多 杠铃重心右移 而在下降定铃阶段力量较弱的左侧没有充分承受住 杠铃的下砸力 导致杠铃重心左移 综上所述 在进行力量训练时 制定有针对弱侧的力量训练项目的 使 两侧力量尽量平衡发展 .3 垂直方向运动
/
本文档为【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抓举技术运动学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