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也谈“乎”字断句法

2018-03-04 4页 doc 16KB 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9973

暂无简介

举报
也谈“乎”字断句法也谈“乎”字断句法 也谈“乎”字断句法 沥青返佣网 关于文言断句的文章不少,方法很多。其中就大有根据虚词位置定句读的。如在句末语气词“乎”的后面断句,这个理论上没有问题,但是操作起来,不是每个学生都练就了火眼金星,一看就准,一断就对的。而很多论文只是满足于浅尝辄止,讲一种方法,举一个事例就完事了,这不免太不负责任。要知道断句是有方法,但是方法只是个参考,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的断句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那种大而化之的定论,粗制滥造的作为,忽视了文本,忽视了语法,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行不通。 乎,作为句末语气词,或者在句首...
也谈“乎”字断句法
也谈“乎”字断句法 也谈“乎”字断句法 沥青返佣网 关于文言断句的文章不少,很多。其中就大有根据虚词位置定句读的。如在句末语气词“乎”的后面断句,这个理论上没有问,但是操作起来,不是每个学生都练就了火眼金星,一看就准,一断就对的。而很多论文只是满足于浅尝辄止,讲一种方法,举一个事例就完事了,这不免太不负责任。要知道断句是有方法,但是方法只是个参考,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的断句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那种大而化之的定论,粗制滥造的作为,忽视了文本,忽视了语法,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行不通。 乎,作为句末语气词,或者在句首作叹词的时候就可以在其后断句,这个没有问题。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句子中“乎”的位置是不是处于句末,于是想当然就断了句,这个就可能变成一个雷区,让学生失误丢分。所以细细研究它的断句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这里的“乎”后就不能断句,因为在此文段中,它不是句末语气词,而是相当介词“于”。 乎?,是“在”的意思,表示对象;乎?是“比”的意思,用于比较。 孔子曰:“吾道穷矣。”春秋何以始乎隐。祖之所逮闻也。(《公羊?哀十四年》) 这里的“乎”相当于介词“从”,表示时间。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先进》) 这里的“乎”,相当于“在”,表示处所。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庄子》) 这里的“乎?”,和“哉”一起构成复音语气词;乎?和乎?相当于“从”,表原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礼记?中庸》) 这里的“乎”相当“根据”,表示准则。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捕蛇者说》) 这里的“乎”相当于“对”,表示对象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这里的“乎”,相当于词尾,可以不翻译。 由以上例子发现,不处在句末的,不表示语气的虚词“乎”,其位置具有某些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它的后面往往接名词和代词或体词性动词,这是由它作为介词的基本功能所决定的。由此可见,“乎”,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功能,不能一看到“乎”就想当然给它断句,否则会弄错。像以上这些,充当介词的“乎”要断句的话,也只能断在其介宾词组的宾语之后。 要按照简单的断法,也就是直接在“乎”后断句,只有满足以下两种情况才可以。一是,“乎”作为句末语气词;二是,乎作为叹词,如“嗟乎”。否则,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那么怎么判断,“乎”是在句末呢,这个可以根据词的分布和功能,结合词的结构和句式来加以判断。分布往往决定功能。“乎”在句末作语气词的话,只是起到辅助句子语气的作用,它和其他虚词一样没有独立性,但它更特殊,位置更边缘化, 只能依附于整个句子之后,也就是说,它和句子结构没有什么关系,没有它句子照样是句子。书写上,加叹号或者问号就能代替它;言语中加上一定的语气语调也能起到它的作用,所以说,这样的语气助词,它的前面,一定是个完整的句子结构,至少在表达上是这样的。这就是判断的方法之一。如: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糖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后汉书?宋弘传》) 《师说》“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皆出于此”就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主谓宾齐全。而《后汉书?宋弘传》中的“人情乎,”则是省略了主语和谓语,在语境中并没有影响表达,从表达上来讲依然是个完整的句子。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看结构,找句式,这个可以从表面形式来加以断定。如句首叹词“嗟乎”,就是个很固定的形式,看到这样的叹词组合可在其前后断句,绝对没有问题。虽然它不是处在整个句子的末尾,但是从自身单元来讲,可以独立放在句首表示某种很强烈的语气,具有相当的特殊性。而更多关于“乎”的固定句式,本来就是一个句子,大多在其前后断句没有问题。对于这样的句式,要结合整个句子来观察,切勿草率。如: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 帝闻之,大怒,乃自将讨萌。与诸将书曰:「吾常以庞萌社稷之臣,将军得无笑其言乎,老贼当族。(《后汉书 庞萌传》) 其中,“其孰能讥之乎,”中的“其„„乎”是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而后例中的“将军得无笑其言乎,”中的“得无„„乎”则是个表示推测的固定句式。找到这样的句式,就找到断句的依据了。关于“乎”的固定句式还有不少。“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况„„乎”“无乃„„乎”。其中,“得无„„乎”前面要直接加主语,一起构成主谓结构 ,可在其主语前和“乎”后断句。“孰与„„乎”有时候直接加主语,有时候可以用逗号隔开,这个要根据情况灵活断句,主语是具体的人的话,可以直接在主语前和“乎”后断句,而若主语是个主谓短语的话,那么就要把主语单独作为一个单位来单独断句,而相应的,这时候“孰与„„乎”就可以作为另外一个单位单独断句。至于其他的和“乎”组合的固定句式,都可以在其前后直接断句。 总之,看虚词“乎”判句读,要重视其方法,探寻其规律,让学生容易掌握,便于操作。但是也不能只强调根据表面情况,就随便断句,而要深入文本,结合语法知识加以判定。即便是一些固定的句式,也要酌情分析,确定不同的判法,不能一概而论,搞一刀切,搞简单化。因为语言的使用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那种简单的搞法,只会误导学生。那么其他的虚词判法,以及实词判法、句式判法、对话语体判法等等,都是一样的,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就草率下结论,匆忙断句,而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要基于文本,基于语法,基于文化制度常识等方面来加以判定。一句话,断句有方法,有规律,但是这种方法和规律,只属于那些勤学苦脸的人,属于那些懂语法,通规律的人。 沥青返佣网
/
本文档为【也谈“乎”字断句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