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河南民居

2017-11-01 10页 doc 26KB 11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808

暂无简介

举报
河南民居河南民居 河南民居中生土建筑的价值和表现 李红光,刘宇清 (华北水电学院,河南郑州 450011) 摘 要:通过对生土建筑的生存背景的分析,强调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选择的唯一性。结合对河南民居的初步调研,指出生土建筑在河南民居中运用的广泛和丰富,具体描述其艺术和技术表现,进而引发对生土建筑和河南民居价值的关注和研究,并寻求改进和提升的机制。 关键词:生土建筑;生存条件;河南民居;表现;价值 0 引 言 生土建筑曾广泛分布在世界许多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它也曾是中国中西部地域较常见的一种建筑形态。从建筑美学、居住状况和技术...
河南民居
河南民居 河南民居中生土建筑的价值和表现 李红光,刘宇清 (华北水电学院,河南郑州 450011) 摘 要:通过对生土建筑的生存背景的分析,强调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选择的唯一性。结合对河南民居的初步调研,指出生土建筑在河南民居中运用的广泛和丰富,具体描述其艺术和技术表现,进而引发对生土建筑和河南民居价值的关注和研究,并寻求改进和提升的机制。 关键词:生土建筑;生存条件;河南民居;表现;价值 0 引 言 生土建筑曾广泛分布在世界许多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它也曾是中国中西部地域较常见的一种建筑形态。从建筑美学、居住状况和技术水准等方面看,生土建筑还存在明显的粗陋、原始和简易等缺陷和不足,距现代社会的需求较为遥远,在不少人的观念中,也是贫穷和落后的象征。但是,一种建筑形态能够在一个地域扎根、存在和延续,必有其客观的缘由、条件和背景。这正是我们关注生土建筑的根本原因。抛却遗存的传统建筑的物质外壳和表面形式,追寻其营建哲理和选择之道,或可能为我们的现在和将来开辟一条合宜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之路。何况,对于这些先人千百年来智慧和技巧的结晶,我们也不应漠视、轻视和全盘否定。 由于近现代中国内陆地区缓慢、漫长的社会演变,所以在不少地 方还能找到生土建筑的遗存。近几年,我们对河南民居进行了初步的调查,找到了大量实例,证明了生土建筑曾在河南民居中分布广泛、运用全面、种类齐全,是一种主流的建筑形态和建造技术。 生土建筑的原型来自于远古时期的洞窟和穴居,正是通过长期的生活感受和居住形态的缓慢演变,人们感受到来自土地———大地母亲呵护的力量和价值。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和经济欠发达的年代,人们必须利用各种天然条件来强化民居的防护作用,使这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期使用的庇护所能更有效地抵御严寒酷暑,风吹日晒。我们在许多气候条件严酷的地方,能看到的民居大多是封闭、厚重和低矮的。所以,我们绝对无法想象:如果离开复杂而强大的人工环境控制设备,人们如何在开放、轻盈、高敞的玻璃盒似的现代建筑中过日子?生土建筑中的墙壁或其他围护,多有三个特点:其一,取材于当地;其二,要有足够的厚度;其三,构建要简单和方便。正是这些看似简单的原因,成就了生土建筑的必要和必然以及到今天也还没有完全消退的优点。 1 生土建筑的生存背景和条件 我们认为生土建筑的优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气候相适应。中国中西部地区气候类型多为冬冷夏热型和冬季严寒型。作为民居的围护,解决保温和防风是其主要目标。同时,这些地区降水量有限,年降水量多在700 mm附近及以下,属半干旱和干旱地带,对生土建筑的自然破坏力也较小。所处海拔在100 m附近及以上,而地下水位不高。生土建筑的墙体不易返潮,即使有水分进入, 也容易散发出去。生土围护有一定的可呼吸性能,可以动态调整室内的空气湿度,从而改善生活环境。黄土和湿陷性黄土在中西部地区有广泛的存在,这些唾手可得、取之不尽的天然资源自然地成为当地民众最易于使用的建筑材料。这些天然材料空隙率较高,含水率不高,且在干燥的环境中日益坚固,所以作为民居围护,基本上益多害少。 (2)建造经济。无论是窑洞还是承重的生土墙,基本上不需外购(或很少)建筑材料。我们在豫西调研时了解到:在20世纪6, 70年代,挖一处地坑院民居,只需百余元人民币。而今天为了退宅还田,购土,用推土机填平一处地坑院,就需数千元。在河南各地常见的、较有特色的垛土墙,过去施工时,也多是请亲戚朋友,供应好饭食、烟茶即可,无需其他花费。在过去经济紧张的时代,如何省钱、选用性价比高的建房方式是民众考虑的首要因素。 (3)对心理要求的适应。窑洞和厚重的土墙,都能给人安全、结实、稳定和温暖的感觉。生土建筑的封闭外形,较小的门窗,幽暗的内部光线,混沌未开的拙朴空间都能让人产生洞穴式的联想和暗示,可以保护人们的安全。家庭、财产和隐私也处在可掌控的私有领地和势力范围之中。这既是动物们的普遍选择,也是万物之灵的人类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培养而成的有关家和居住的心理定式。尽管它形态原始,但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和信任。从“山顶洞人”开始,既然祖先们都一直在用,后人理所当然也能接受。 (4)便利性。民居建设所需有的大量的围护材料,不仅要价廉,还要容易得到,随处就近。这不仅在当时,还要保证后续者具有同样的便 利。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传统和习惯,保证相同条件下的可重复性,这是民居建造方式的价值所在。家庭世传的珍贵瓷器之所以珍稀,在于它损坏后无法复制、复原。而生土建筑的价值则在于它对于中西部自然和经济条件的适应和它所提供的便利,这使它能在几千年以来,始终都能生生不息。 (5)宜操作性。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过去的民间建筑并没有得到西方式的建筑师和工程师的系统支持。通常情况下,业主是在技术水平有限的乡村工匠的安排下,以近乎“DIY”的方式进行建造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建造的技术和方法非常复杂,要求高,不容易掌握,则绝对无法广泛采用。而生土建筑的技术简单,工具多可自制,施工无需精准,这些优势自然就在民间找到了最强大的生存土壤,像那些生命力最顽强的植物种子一样,到处生根、开花、结果。生土建筑的技术既易于得到,又无需专门,质量便于控制,再加上乡民们天天和土打交道所产生的熟知和亲切感(比如,乡民并不像城里人那样,认为土是脏的),自然也就成为采用大众化材料,使用大众化技术,长期、广泛反复实践的一种有效的乡土建筑形式。 (6)可循环性。在当今社会,人们在享用许多现代产品的时候,不免要为其使用到头,如何抛弃而发愁,经济上还要额外付出代价。我们在河南的许多地方看到被放弃使用的生土建筑,景象相当凄凉。这一方面是生土建筑日趋衰落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我们也认为是生土建筑这种源于自然的建筑形态在被人们长期使用后,在它生命的尽头走向自然、归于环境的正常现象。看来,生土建筑技术上虽简单,维护上 却很方便、经济,看着这些用泥浆或泥草混合物涂平的墙面,用自成一体,天衣无缝等词来形容也不算为过。 (7)较好的室内使用环境。生土建筑的最大优点并不是它的价廉,用它们使用者的通俗的话说就是“冬暖夏凉”。这是我们今天现代化建筑动用大量设备和消耗才能实现的目标,生土建筑用简单而经济的方法很轻松就基本实现了。另外,还有相当好的隔声和防风渗透性能。窑洞依靠的是周遭一体的土质层,其他生土建筑依靠的是厚重的土质墙或土、砖复合墙,厚度多在370~500 mm,碉楼、炮楼等特殊建筑墙厚甚至可达米许。厚重的土墙,热惰性好,又有一定可呼吸性能,随时调节室内的温湿度。厚重的土质承重墙依赖于便宜的原材料,它的尺寸又是土墙的力学特点和施工工艺(如高厚比,版筑或夹砌等)所要求的,而它的厚度和材料又提供着良好的物理和热工性能,它们完全是三位一体的。它的技术表现和存在条件是真实自然和密不可分的。正是这种合理性和必然条件,使生土建筑成了相当长时期和相当广阔范围内民众的不二选择。(甚至在江浙和更南方都有生土建筑的分布,典型的如客家土楼和南粤的围拢屋)。 (8)一定的耐久性。生土承重墙体的优势,不在于自身组分(如土坯)的强度,而是依赖于施工时的整体性所带来的墙体质量的均一性。它既不存在砌块和粘结材料(如灰浆)的强度不一致,也不存在施工先后的交接问题和潜在缝隙。生土建筑的土坯用黄泥桨胶结,垛土墙施工1 m左右后会“搁”上三五天,散发水分和达到强度后,人上去,再往上垛。但它们最终的结果都是最终长成一体,不会分开和分层,没有 内部裂隙和应力存在,这也许是重力作用和材料本身的亲和性共同造成的。更须明确的是,生土建筑所在地区大多气候干燥,日照强烈,从各地看,使用百年以上的生土建筑比比皆是。它们的强度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低。 (9)生态性。生土建筑诞生于自然环境,使用中无需过多的能源、设备和材料支持。不管它们是修建在山坡上,不占良田好土,还是象地坑院修建在地面以下,而让出地面活动空间,它们都能有效抑制着建造和使用者的建筑消费欲望,从而为子孙后代留下有力的生存条件、资源和空间。它们不会过多增加环境负荷,自身产生的方式又相当自然、有机,并能与其他动物、植物同生共息。我们见到了树房共居、蜂巢和土墙共处,还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以上几个方面,是我们通过调查、观察和初步的分析得出的生土建筑的优势和存在条件。我们在中 西部地区可以看到大量的生土建筑的遗存,正是它当年被普遍选择的真实例证。 2 河南民居中生土建筑的类型和围护做法 河南地处中国之中,正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陆的过渡地带,在气候、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都居“中”间的水平。虽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位,但始终仍然交通便利,信息流通,物产丰富,底蕴深厚,区位重要。正是由于以上的特点,再加上河南人性格中“宽厚,朴实,温和,包容,尊祖”的成分,这都使得河南民居有着自己独特的品格和特点,并且多不为人所知。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河南民居在生土建筑存在的广泛程度和 种类齐全上具有相当代表性。这里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生土建筑类型的全面,有各种窑洞,也有样式齐全的生土承重墙和填充砌体。其二是生土建筑技术的丰富。在目前的遗存中,这些都能找到,并仍在使用中。生土建筑从类型上分为窑洞和生土承重墙建筑两大类。窑洞又分为靠崖窑、地坑院和锢窑三种。前两者在豫西分布相当广泛(从郑州之西到河南最西部的灵宝),后者分布更广,但数量极少。生土承重墙中有土坯砌筑,版筑(用于城墙较多),垛土(材料为黄土加麦秸、麻丝和草等纤维),椽木夹筑等种类,这些我们在河南民居中都已找到,和人们普遍认为生土建筑发达的西部相比并不逊色。 除了在河南民居中广泛使用的“里生外熟”(两层墙,外砖内坯)和“填馅”(三层墙,里外砖,中填碎砖或土坯)做法外,还有用砖石镶边、包角,其余用生土承重墙的做法(仍是以生土墙为主,其他材料加强薄弱部位),类似以前琉璃瓦屋顶的“剪边”做法。更多的是山墙外部用砖,其余墙体用生土承重墙的做法。由于民居基本为硬山式屋顶,山墙外部用砖可防雨水冲刷,檐墙有较长出挑屋檐保护,土坯即可。在豫西降雨量较少,经济较差的地区,全部采用生土承重墙的民居比比皆是,只在门窗洞口用砖石包镶边口。 3 土坯砖和承重墙的做法 河南生土建筑中土坯砖的制备工艺也很齐全。最常见的是水坯,也叫托坯,属湿法工艺。多在青石上放好木制模具(一次可制几个),光洁的石面有利起开坯块。将炼制好的湿泥用力甩入木模,用手抹平、挤实,稍后托出模具,因土坯湿度较大,强度低,需晾干透彻后,方可取 下立放,此种工艺坯形整齐,尺寸精确。第二种做法称为“离坯”(发音记录,写法不详),又称“糊坯”,据说从南方传来。做法是在平整场地上摊泥,用的是黏度较大的胶泥,用牛拉的石磙反复碾压,然后,用铁刀之类的利器分割成坯块。这种做法效率较高,但制成的坯块厚薄不匀,尺寸不规矩,砌体灰缝大,墙面比较粗糙。第三种做法称为“糊琪”(当地发音记录),使用纯土(有时加碎麦秸或麦皮)打制而成,这在陕西很常见,在豫西三门峡一带也很流行。方法是先在木板上撒草木灰或干灰,防止“糊琪”与其粘连而破损。制作“糊琪”的木制模具称为糊琪壳子,木制,简单灵巧,粗大结实,可手脚并用进行操作。制作时,多为2人一组,一个铲土,土若太干,可淋水,但还远没到湿泥的程度,有人用特制的捣制工具(称作糊琪础子)捣实,特别是糊琪的角部要多捣。捣制础子下为半圆形铁球,上有T形木柄,重约十数斤,使用很快捷。制作过程可以概括为“一铲(土),一平,戗实,一拔(木制活挡板),一拉(可开阖的糊琪壳子)”5个动作,动作流畅,程序化。2人一组,一天可做250多块。因其含水量不高,打制好很快就能搬运,叠放。它的基本尺寸为长400 mm,宽270 mm,厚80 mm。据说长度为一尺二寸,宽八寸,厚二寸。俗称“尺二坯”,特征是很长而宽,比例上比较扁。从调研结果看,由于糊琪壳子为自制,“糊琪”在尺寸上有差异,但“尺二坯”是当地的主流做法。当地人有将老房上的“糊琪”取下使用,仍相当坚实。河南生土建筑中,生土承重墙也很有特色,特别是垛土墙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它采用黄土,用水加麦秸(20~30 cm长)或麦糠、麻丝等纤维,加强内部联结。整体黏度大,也较为干硬,两侧无需夹板, 用叉挑起,往上堆垛,堆到1 m左右高度(最多可至一半房高),须“搁”上5~7天,让它落沉结实,散发水分,安置好门窗,再往上堆垛,直至檐口或山墙顶端。墙体做完后,用叉或铁刷在墙体未完全干硬时将墙面批刮垂直,最后,用加入麦糠的细泥浆抹面,即可完工。墙体厚实,多在370~500 mm左右,保温隔热,防风隔声,耐久性也很可观,强度超过一般的土坯墙。作者在调研中发现的实例,有墙体使用在200年以上,仍很密实。还有椽木夹筑的方法,虽然应用范围很有限,但也很有特色。做法为墙体两侧各设几条竖直并齐的木料作为打制墙体的模具,每次夯筑几十公分高,待墙体干硬有一定强度后,再将两侧椽木模具同时向上提升,类似今天混凝土的“滑模”施工工艺。墙体水平方向需分段施工,故外观上常呈现单元式的分段构造。缝隙和施工孔洞成规则分布。表面有椽木模具留下的水平状凸凹线条,质感肌理丰富。生土承重墙的墙基称作“踏脚”,做法不一,用材多用砖、条石、乱石等坚硬材料,高度从几匹砖到一尺五寸,起保护墙身、稳定和隔潮作用,立面上形成材质对比,形成趣味。 4 河南民居中生土建筑的艺术表现 从字面上去想象,生土建筑似乎是粗陋和寒酸的。但我们发现,先人们在生土建筑的艺术表现方面仍然不遗余力。这些乡土而原始的材料,在他们的精心安排和调度中,既纯朴清新,又温文尔雅,闪烁着智慧和文明的光彩。作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描述河南生土民居的艺术表现: (1)形体造型。河南生土建筑的基本形象可以概括为方正简素, 厚实稳重,端庄高大,明快有力。不管是1层民宅的轻快平缓,还是2层楼房的高大伟岸,形式都能简洁、明朗、有力。屋顶和屋脊曲率适中,出檐厚重、深远,立面外实而内虚,设计简洁、朴实。建筑风格不似南方的轻盈、精细,也不是北方的封闭、凝重。而是对北雄和南秀的兼收和融合,正是河南作为中部地区和过渡地带的建筑路线和设计手段。 (2)空间语言丰富、灵活。受较多承重墙的限制,河南生土建筑的空间组织以划分、遮挡、限定为主,但空间联系和沟通的手段也很多样,如楼上楼下,台上台下,院落与崖内窑洞,室内室外,室内与院落,路线多样,相互交织。特别是河南民居中楼房的运用很多见,增加了视点和视角的变化,饶有趣味,参见图10。另外,像地坑院内与外界的视线联系和空间组织就极其别致、生动,提供了非常独特有趣的活动场景,在其他民居中是很难见到的。河南民居院落大多宽大方正,体系丰富,这与它较为平坦的地形有关,也与经济适中的发展水平和人们对扩大院落的偏爱都有关系,也与当地方正、持中的建筑基本观念一脉相承。 (3)装饰。相对于江南和山西民居,河南生土民居的“三雕”(砖雕、石雕、木雕)并不突出,甚至显得比较简略。但其可贵之处在于使用得体,品味拙朴。无奢华之风,炫耀之感,没有雍塞和堆砌,不会产生装饰过度的视觉疲劳,而与家居生活的氛围相适应。河南生土民居的“三雕”一般多在檐下、墀头、门窗、山墙、大门等处有所点缀,精致得当,点到为止,并不肆意铺张,而使建筑整体简略得当,对比强烈, 装饰绝不过分和夸张,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更显主人的明智和品位。 (4)入口。河南民居特别重视入口。尽管中国人普遍都重视面子和门面,但河南民居在入口方面的功夫下的是很足的。不管是高大威猛的屋宇式入口,还是整齐划一的一字式入口,抑或是尺度亲切的独立式入口,都是精心设计的对象,要把家族的丰厚财势或者显赫历史或者文化底蕴彰显出来。我们认为,重视入口,精心安排住宅的临街效果已经成了河南民居的一个重要特征。 (5)材质处理。河南乡土建筑尽管有不少青砖包砌的,但更善于将各种地方材料,如土坯、粉刷、块石、乱石、废瓦、卵石甚至土壤中的废物料礓石组合到墙体中,参见图13, 14。它们巧妙搭配,相映成趣,质感丰富,亲切自然。不仅表现了主人和工匠巧于因借、善于调度、经济实用、不事张扬的睿智和手段,也使这些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如同从当地环境中自然地生长而出。它也是地地道道的乡土建筑语言,亲切质朴,淳厚自然,淡雅隽永,耐人品味。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般要求,从生活日常体验而来,很见功力。在豫北、豫中常见有稳梁石、挑檐石,把石的做法,既发挥了坚固石材的受力和耐久优势,也使平素单调的墙面趣味顿生,它们还是联系砖坯两层墙体的构造构件,技术要求和艺术要求完全统一。 正是以上和其他技巧的广泛运用,河南民居中生土建筑往往有着很好的材质对比,精心而有节制的装饰,周全实用的设计安排,并且形成自己的艺术表现风格:温和持中,从容得体,开纳兼收,繁简有度,质 朴实用,明朗怡人。它们与当地社会和自然环境自然的融为一体,成为生于斯、盛于斯的原生的地方建筑形态,有着较为独特的表现力。因此,可以通过以上几方面得出初步的结论:在资金匮乏、技术受限、材料无选择性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生土建筑成了中西部地域广大民众的不二选择。并且,他们也找到了与之对应的技术和艺术手段,使生土建筑既提供了较为实用的生活空间,又具有与周围自然和人文环境相和谐的品格和气质。 5 河南民居中生土建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毋庸讳言,河南民居中生土建筑和其他的民居遗存都有明显的缺陷:采光、通风、卫生条件不好,居住舒适性不高,与现代生活距离较大,特别是生土建筑体力劳动强度大,效率不高,与今天的劳动和建房 方式愈行愈远。现在也极少再建。 历史的东西和今天总是有距离的。我们也不应拿今天的标准来苛求历史的遗存。生土建筑的各种价值在此就不用赘述了。我们认为对于生土建筑,绝大多数地方仍是失于管理维护,失于研究保护,失于对其价值的发掘和利用,它们还处在自生自灭之中。不少方面(包括不少的使用者),还把这些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建筑形态简单的看作贫穷落后的象征,急欲革除而快之。 生土建筑确实需要提升,但不应是全然抛弃。借助现代科技之翼,我们更容易使它们舒适、生动、强大、环保,满足人们和社会的需要。我们认为,对于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既需要引入新型的建筑和住宅,更应关注研发适用、经济、可行的民居形式。它们应当是当地 主要材料和适宜技术(价廉,易行)以及专门设计的系统组合,但我们知道,在当前,它们都是缺乏的,尤其是适宜技术和专门设计。而这些正是我们设计界和工程界所擅长的。设计界对生土建筑的介入不足和现有设计建造体制中民众参与环节的缺失是生土建筑前途不明的重要因素。生土建筑一直在呼唤设计界和工程界更多的关爱。 我们深信:这些已经成长了千百年的乡土建筑仍然有它的价值和生命力,我们期待着它的延续和提升。生土建筑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并以它独特的方式为人类社会的永续生存持续做出贡献。
/
本文档为【河南民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