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解读《老人与海》原著与电影的异同

2017-09-26 6页 doc 19KB 266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3767

暂无简介

举报
解读《老人与海》原著与电影的异同解读《老人与海》原著与电影的异同 [摘 要]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品,也是将他推向诺贝尔文学奖的一部伟大作品,这部作品多次被拍成电影,1958年上映的《老人与海》最为人称道。我们看到这部老电影的时候,会产生无限的感慨,被电影画面中的大海、老人、大鱼、狮子所吸引。电影将原著中的文字转变成动态的画面,更加让这部作品深入人心,观众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更好地了解原著中的内容细节,并且从中体会到真实的海上生活,给这部作品加分不少。本文就对《老人与海》的原著与电影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分析,希求呈现两者之间的存在的关系如何,帮助我们更好...
解读《老人与海》原著与电影的异同
解读《老人与海》原著与电影的异同 [摘 要]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品,也是将他推向诺贝尔文学奖的一部伟大作品,这部作品多次被拍成电影,1958年上映的《老人与海》最为人称道。我们看到这部老电影的时候,会产生无限的感慨,被电影画面中的大海、老人、大鱼、狮子所吸引。电影将原著中的文字转变成动态的画面,更加让这部作品深入人心,观众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更好地了解原著中的细节,并且从中体会到真实的海上生活,给这部作品加分不少。本文就对《老人与海》的原著与电影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希求呈现两者之间的存在的关系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解析这部伟大的作品。 [关键词] 《老人与海》;原著与电影;异同 《老人与海》电影中广阔无垠的大海、昏黄缥缈的云朵都深深印刻在观众的心中,原著中所讲的美丽景象被呈现得淋漓尽致,老人与鱼儿的“斗争”更是堪称经典,电影中的渔夫圣地亚哥的坚强与执著,确实体现出了海明威的书中的人的奋斗精神,垂垂老矣的人还在与一个灵活、劲头十足的大鱼一较高下,遇到困难没有放弃,老人的身躯与灵魂合二为一,为我们上演了一场人与命运的生死较量,名誉与物质都不能衡量这种恒心,只有通过用心去感受,才能获悉老人的艰难历程与决心。 一、电影《老人与海》简介 古巴的一名普通的老渔夫圣地亚哥早年就从事渔猎活动,他在海岸上的小屋子里过着简单的生活,他在海上奋斗的84天,没有一点收获,别人都钓到了鱼,就是他没有一点进展,与他“相依为命”的小男孩在父母的劝阻下与他分道扬镳。但是当第85天的曙光来临,他不得不再次踏上征程,继续进行一个人的战斗,当然,这次他没有任何帮手,他只能凭着一己之力在海上奋斗,无论有没有收获,他总要回来面见大家,那时,他的“战绩”将会在大家心中产生巨大的反响,所以要想得到一些收获,争取别人羡慕的目光,这次必须拼了~ 当老人坐着小船再次出发,电影中呈现出美丽的朝霞与光彩夺目的海平面交相辉映,老人的身影在海面上轻轻摇晃,这种景象确实唯美动人。老人出发了,他在第85天很顺利,在风平浪静的海平面上,他意外地发现了一只大马林鱼已经上钩,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他怎能错过。于是他奋力想将其拽上来,但是于事无补,他再次面临着失败的打击。老人心中无限感慨,终于抓住了一次“伟大”的机会,他怎能放弃呢,于是他用尽全身力气,与这条大鱼进行了残酷“厮杀”。在斗争过程中,老人不时想起年轻时与一个黑人壮汉“掰手腕”的情景,他最终用毅力与信心打败了那个黑人,所以多年之后的今天,他依然选择用毅力来打败对手。他基本降服了这条大鱼,但是更大的麻烦还在后头,一群鲨鱼紧跟着这条苦苦挣扎的大鱼不放,老人开始加入了与鲨鱼争抢大马林鱼的战争当中,经过长时间的搏杀,老人终于返回了码头,他战胜了鲨鱼,夺回了大马林鱼,但是此时的大马林鱼只剩下骨骼架子在他的渔钩上挂着。 二、《老人与海》原著与电影的共同点 电影故事发展基本符合原著中海明威的“笔调”,电影中的旁白代替了海明威在小说中的叙述,电影基本将小说中的静态的文字转换成了动态的画面与声音,清晰明了地给我们展现了老人在海上与大鱼进行斗争的场景,可谓是惊心动魄。当然老人圣地亚哥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在电影中得到了完美呈现,那种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着每个观众的心。 电影中对老人奋斗历程的刻画完全与原著吻合。海明威塑造的老人形象其实就是当时人为了自由、财富而奋斗的形象,他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一个消瘦的老人如何战胜困难的故事,电影中同样用一个形象特征鲜明的老人来充当这个角色,他孤身一人在大海上徜徉,大马林鱼就是他想要得到的。这里的大马林鱼是“理想”的象征,老人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在无边无垠的大海里与之较量,遭受到了重重危机与困难,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大海其实就是 当时社会的一种象征,无论是古巴、美国,还是其他国家,人们都能够在这些国家里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大的收获,赢得更多的自由与财富。鲨鱼是“危机”“挑战”的象征,面对即将到手的大马林鱼,老人的理想将要实现了,他将要获得平生以来最大的一条鱼,他的“财富”与“名誉”马上就要收入囊中,所以面对鲨鱼的干扰,他也并没有放弃。鲨鱼不断蚕食大马林鱼,尽管如此,老人依然与之斗争,不断往回拽大鱼,他抵抗鲨鱼,体力不支的时候,他用自己的精神与毅力战胜自己的恐惧,没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之情。电影中老人身上并没有多少粮食和淡水,但他正是靠着这点活鱼和淡水维持住了自己体力,用信心打败了绝望之情,在危机四伏的大海环境当中,他与大自然作斗争,与危险和困境作斗争,最后终于将大马林鱼“顺利”运回码头。 电影中塑造的人物性格与原著完全吻合。原著中海明威刻画了一个老年“硬汉”的形象,电影中更是将这位老汉在海上的奋斗与搏杀进行了鲜明刻画。同时,电影用插叙的拍摄手法,将老人回忆的内容进行了片段式的演绎,比如老人梦中梦到的非洲草原上的狮子、与黑人的“掰手腕”比赛等,都让我们看得非常过瘾。这也正是电影的独特魅力,它能够将准确的画面呈现给我们,让我们一边观赏一边想象,才能进入那种真实的场景当中。老人的倔强、执著、安静的性格更是电影中主人公的一种准确表现,电影中塑造的老人性格与原著如出一辙,通过他自己喋喋不休的自白,和他在海上与大鱼的较量等内容,都体现出他“过人”的一面,海明威塑造的人物性格完全在电影中得到了实现,老人的睿智与果敢更是电影给我们呈现的最好的精神“礼品”。 电影反映出来的主题思想与原著完全吻合。原著中主要通过对老人战胜困难取得胜利来说明人的价值,同时也说明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电影中将小男孩与老人的对话以及父母与小男孩的对话进行了全景式的演绎,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知道他们看不起这位老人,圣地亚哥没有一点收获,他就像一个没有对社会做任何贡献的公民,当然要受到众人的唾弃。他与小男孩的生活场景的呈现,又说明了他与小男孩都具有善良之心,而这种善良之心是不会被其他人看好的,“帮助无助者,等于害了他和自己”,这也是当时社会中每个平凡人心中的观点,当你去施舍一个人,不如孤立他、远离他,免得你的名声也跟着变臭。但是老人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他那执著的心让他再次站了起来,虽然身体已经垂垂老矣,但是精神还是存在的,他不时地梦见年青时代的情景,说明他还抱有一颗赤子之心,并将要为之奋斗。于是他开始了远航,去迎接挑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面对巨大的挫折他也不会放弃,这正是那个时代美国人奋斗的精神的真实写照,最后攻坚克难,完成了自己的夙愿,他心安理得,明白自己不是一个“笨蛋”,这样他又充满了信心,付出总有收获,这种收获正是“给自己一个完美的交代”。 三、《老人与海》原著与电影的差异点 原著与电影的差别有很多,当一部文学作品被拍成电影,需要进行艺术性的加工,通过改编剧本、场景演绎、演员表演、台词刻画等内容来表现文学作品中的故事,但是经过这些加工之后,势必会产生一些改变。《老人与海》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这部中篇小说具有强烈的文学艺术效果,并且有鲜明的主题思想,电影在表现这些内容的时候,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电影是一种灵活的声色并重的艺术形式,文学作品是一种用文字自由书写、任意想象的艺术形式,所以两者必然存在差距。下面将原著与电影高的文学性表现、故事与思想的演绎进行对比分析,帮助读者发现两者存在的差异是什么。 电影中文学性的欠缺。原著中海明威的文笔流畅,不拖泥带水,非常具有文学美感,这种美感带着我们驰骋在其作品当中。但是电影并不能制造出这种效果来,这是电影本身的一种“限制”,我们虽然能够从声音和画面中感受到人的精神面貌,但是在他心底的声音却只能通过旁白来获悉。而电影中的旁白又不能代表海明威所有的语言。当老人面对大海、面对无限的挑战,他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他最初与最终的想法只有海明威的“笔”能够说清。于是电影中的许多画面表现得都比较“生硬”,老人的梦境、回忆表现得有点不协调,导演用这 些固定的画面禁锢了我们自由的想象力,如果只看电影,不看原著,我们将永远也不会感受到“老人与海”的真实情感,在拼凑成的画面中,我们如果不加以想象,只是认为这些画面就是原著中要表现的内容,那我们就大错特错了。 电影注重故事,原著注重思想。电影中充满了形象的画面感,我们通过观看电影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故事情节的紧张,在电影画面中我们通过欣赏这一伟大的故事,能够被里面的人物所吸引,进而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老人的奋斗历程,这就是电影的魅力。但是原著中同样也能够带出画面感来,但是阅读文学作品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想探析过程,我们通过对文字带来的思想启示,能够浮想联翩,每个人幻想出不同的画面,甚至画面感比电影更强,而从字里行间中,我们又能领略到比画面更加充实的“话外之音”,这又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优势。 四、结 语 《老人与海》之所以能够在读者心目中长久地处于一种较高的地位,是因为里面鲜明的人物特色与主题思想永远激励着每个人前进。海明威通过对一个消瘦的老人如何战胜困难夺回大马林鱼的故事,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伟大的“征服者”的形象,这个形象是社会中的伟大人物的形象,这种奋斗精神是他们身上素有的魅力,电影中同样体现出了这种精神,电影通过精彩的画面、准确的旁白,把我们重新拉回到文学作品中,让我们自由徜徉着这个美丽的故事中,并不断被其吸引。但是电影与文学作品毕竟是两种艺术表现形式,所以电影中体现的效果并不能完全替代文学作品,电影注重故事演绎,文学作品注重人的思想探析,所以两者在此方面已经分道扬镳了。本文从这些方面对电影与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刻的对比,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好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黎明.经典的意义:再析电影《老人与海》的主题精神[J].电影文学,2008(17). [2] 邱世凤.不是主角的主角――论《老人与海》中狄马吉奥的作用[J].电影文学,2007(10). [3] 莫燕凤.一位另类的硬汉――析《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年长侍者的形象[J].电影文学,2007(17). [4] 李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硬汉”――海明威小说人物形象探析[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5] 陈茂林.海明威的自然观初探――《老人与海》的生态批评[J].江汉论坛,2003(07). [6] 刘卓,马强.游走于虚构与现实间的叙事策略――汤亭亭《中国佬》的新历史主义解读[J].山东外语教学,2007(05). [7] 桑迪欢,卡夫卡的话语世界――从《城堡》看卡夫卡的语言特色和叙事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 [8] 谷红丽.新历史主义和文化唯物主义批评视角下诺曼?梅勒的作品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3. [作者简介] 廖小勤(1965― ),女,四川宜宾人,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
本文档为【解读《老人与海》原著与电影的异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