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宁波地铁铁路南站车站监测方案

2017-09-01 26页 doc 53K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5732

暂无简介

举报
宁波地铁铁路南站车站监测方案宁波地铁铁路南站车站监测方案 宁波地铁铁路南站站 施工监测与信息反馈实施方案 吉林省现代城建轨道交通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2010年12月 目 录 一、工程概况 ....................................................................................................................... 1 1.1站位及周围环境 .................................................
宁波地铁铁路南站车站监测方案
宁波地铁铁路南站车站监测 宁波地铁铁路南站站 施工监测与信息反馈实施方案 吉林省现代城建轨道交通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2010年12月 目 录 一、工程概况 ....................................................................................................................... 1 1.1站位及周围环境 .......................................................................................................................... 1 1.2车站型式与施工方法 ................................................................................................................. 1 1.3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 1 1.4不良地质条件 .............................................................................................................................. 2 二、施工监测的目的,制定原则和编制依据 ..................................................................... 3 2.1监测目的 ....................................................................................................................................... 3 2.2制定原则 ....................................................................................................................................... 3 2.3编制依据 ....................................................................................................................................... 3 三、监控量测项目、测点布置及监测方法 ......................................................................... 5 3.1监控量测项目 .............................................................................................................................. 5 3.2监控量测测点布置 ..................................................................................................................... 6 3.3监测方法 ....................................................................................................................................... 6 四、监测频率 ....................................................................................................................... 9 4.1监控量测频率 .............................................................................................................................. 9 4.2控制 ..................................................................................................................................... 10 4.3安全判定 ..................................................................................................................................... 11 五、监测实施 ......................................................................................................................11 5.1地表、管线下沉、建筑物倾斜监测实施细则 ................................................................. 11 5.2 地下水位监测实施细则 ......................................................................................................... 12 5.3 钢支撑轴力及变形监测 ......................................................................................................... 13 六、监测仪器设备 ...................................................................................................... 13 七、监控组织结构 ............................................................................................................. 14 八、监测及信息反馈实施程序 .......................................................................................... 14 2 8.1监测数据的检核 ........................................................................................................................ 14 8.2数据分析与预测 ........................................................................................................................ 14 8.3建立快速信息反馈体系,实现信息化施工 ...................................................................... 15 九、监控量测质量保证措施 .............................................................................................. 18 十、监测报告 ..................................................................................................................... 19 3 铁路南站车站监测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1.1站位及周围环境 地铁铁路南站站是宁波市轨道交通2号、4号线的换乘枢纽站,铁路南站站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现有火车南站北广场,为现铁路南站改建工程。2号线车站位于火车站地下一层南北联系通廊的地下,呈南北走向。4号线在国铁北侧,呈东西走向。。 1.2车站型式与施工方法 2号线铁路南站站设置在铁路南站站下方,为宽岛式站台地下二层车站,局部设夹层;与2号线对应的是4号线车站,设置在铁路南站北广场下方,为14m岛式站台地下三层车站,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车站采用明挖顺筑法施工。基坑开挖采取分块明挖施工,分II-1区与II-2区两部分区域。II-1区可与I-1区(国铁南北通道)同时开挖施工;,II-1及I-1区回筑至-11.15,待标高-11.15板达到强度后,再行开挖II-2区。 1.3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车站拟建场地位于宁波断陷向斜盆地中部,地势平坦开阔,地貌类型单一,属第四系冲积湖平原。自上而下地层如下: 1) 填土层 2) 粘土 3) 淤泥质粉质粘土 4) 淤泥质粘土 5) 粉质粘土 6) 粉质粘土 7) 粉质粘土 8) 粉质粘土 9) 粉质粘土 10) 粉砂 水文地质:本基坑范围的地层中,表层有地下水(潜水);第6)层粉质粘土层为微承压水层,第10)层为第一承压含水层,对基坑开挖安全有影响。须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降水,同时按设计院提供的潜水及承压水水位观测井及观测要求,实施监测。 1 1.4不良地质条件 本基坑范围内不良地质较多,施工时需针对各种不良地质情况,制订专门的施工方案,确保围护结构施工质量及基坑开挖安全。 2 二、施工监测的目的,制定原则和编制依据 2.1监测目的 本工程施工拟实施动态控制及安全管理,通过现场监控量测,掌握基坑地层、地下水、围护结构与支撑体系等的工作状态信息。通过对量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及时确定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确保工程安全和施工工期。具体来说,分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监测掌握基坑附近地面、围护结构与支撑体系在工作状态时的强度、稳定 性及变形的变化动态,将监测数据与设计预估值进行分析对比,对进 行修改、补充和完善,进而优化设计方案;并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改进施工工艺 和施工参数,确保基坑施工安全。 2) 通过对邻近建(构)筑物的监测,根据地表、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变形发 展趋势,决定是否需要采取保护措施,并为确定经济、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依 据,有利于对建筑物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将结构变形严格控制在标准限值 内,确保近接建(构)筑物、地下管线正常使用与安全稳定。 3) 掌握和收集地下水位变化动态,观察判断施工降水对周围地层的影响程度,防 止地下水资源的流失和施工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4) 认识各种因素对地表和土体变形等的影响,为有针对性地改进施工工艺和修改 施工参数提供依据。 5) 预测地表变形的趋势,根据变形发展趋势和周围建筑物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采取 保护措施,并为确定经济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6) 建立预警机制 ,避免结构和环境安全事故造成施工成本的增加。 7) 指导现场施工,保障建筑物、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安全。 2.2制定原则 监测方案以安全监测为目的,根据工程特点确定监测对象和主要监测指标。根据监测对象的重要性确定监测规模和内容、监测项目和测点布置,较全面地反映实际工作状态。采用先进、可靠的监测仪器和设备,设计先进的监测系统。为确保提供可靠、连续的监测资料,各监测项目间相互校验,以利数值计算、故障分析和状态研究。在满足确保工程安全施工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工程施工的交叉干扰影响。按照国家现行的有关规定、规范编制监测方案。 2.3编制依据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3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GB/T 16818-1997)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2005)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 《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1999;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城市测量规范》CJJ13-87; 《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CJJ,76-98;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本工程的施工设计图纸及中相应的规定、标准。 4 三、监控量测项目、测点布置及监测方法 3.1监控量测项目 在施工过程中拟进行的监测项目见表3-1,测点布置见附图。 表3-1 监测项目表 序位置 仪器监 监测频监测项目 监测仪器 报警值 对应部位 号 或监测对象 测精度 率 坑外重力15mm,2mm/d 坝沉降 II-1区, II-2区基20mm,2mm/d 坑(2号线围护结构顶区域侧) 1 部沉降与位围护结构顶 经纬仪 1mm II-1区基移 35mm,3mm/d 坑(4号线 区域侧) 2号线与4 10mm,2mm/d 号线分隔 墙 坑外重力20mm,2mm/d 坝测斜 II-1区,施工监II-2区基35mm,3mm/d 测应贯坑(2号线穿车站区域侧) 围护结构测测斜管 2 围护结构内 0.25mm 施工全斜 测斜仪 II-1区基过程。当50mm,4mm/d 坑(4号线变形超区域侧) 过有关2号线与4标准或15mm,2mm/d 号线分隔场地条墙 件变化II-1区,较大时,II-2区基应加大20mm,2mm/d 坑(2号线周围1.5倍监测频坑外地表沉水准仪配测区域侧) 3 基坑开挖深0.15mm 率。 降 微器、铟钢尺 度 II-1区, 35mm,3mm/d (4号线 区域侧) 周围1.5倍坑外土体测测斜管 4 基坑开挖深0.25mm 45mm,2mm/d 斜 测斜仪 度土体内 20mm,2mm/d 立柱桩 立柱桩相 10mm,2mm/d 邻点沉降 5 立柱桩隆沉 立柱桩顶 水准仪 0.15mm 差异 立柱桩与 10mm,2mm/d 地连墙沉 降差异 钢管支撑端?第一道支6 支撑轴力 轴力计 4500KN 部 1/100(撑 5 Fs) 第二道支8500KN 撑 第三道支11000KN 撑 第四道支8500KN 撑 第五道支2000KN 撑 靠近围护结地下水位监水位管 7 构的周边土10mm 750mm,200mm/d 测 水位仪 体 水准仪配测基坑底 基坑底部中地表至基8 微器、铟钢0.1mm 40mm 土体回弹 线分布 坑下30m 尺 3.2监控量测测点布置 见附图。 3.3监测方法 3.3.1围护结构顶部沉降与位移: 围护结构及基坑施工期间,基坑外10m内1-2次/天,基坑外10-20m内1次/2天,基坑外20-30m内1次/3天,30m以外1次/周。 直线地段采用视准线法、曲线地段采用小角度法,遇有障碍物时采用前方交汇法。必要时采用收敛仪直接丈量法测基坑收敛值。 3.3.2围护结构测斜: 采用滑动式测斜仪,该仪器由探头、测读仪、电缆和测斜管等4部分组成,将测斜管随钢筋笼一起下到钻孔中,并随混凝土浇筑埋在桩体内。量测时将探头插入测斜管,使滚轮卡在导槽内,缓慢下至孔底,测量自孔底开始,自下而上沿导槽全长每隔500mm测读一次,通过量测仪器轴线与铅垂线之间夹角的变化量,进而计算出桩体侧向变形。 3.3.3坑外地表沉降监测: 水准基点及沉降点的布设 水准基点布置在基坑施工影响范围之外,从地面钻孔放入长100厘米的直径为22毫米的钢筋,周边用砼填实保护。地表沉降点从地面直接钻孔,放入长30厘米的直径为22毫米的钢筋,周边用水泥砂浆填充,钢筋头高于砼面1约厘米。埋设位置见设计图。 1) 监测仪器 精密自动安平水准仪配备FS1测微器,最小读数为0.1 mm。 2) 水准基点的观测 水准基点是作为观测沉降点沉降量的基准,因此,要用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来测定 6 基点的高程,并经常检查其高程有无变动。测量时应与业主提供的城市二等水准点往返测。 3) 沉降点的观测 观测应坚持四固原则:即施测人员固定上,测站位置固定,测量延续时间固定,施测顺序固定。以确保观测资料的真实可靠。 4) 观测步骤: 测站位置处架设仪器、整平。 测量基点尺面读数。 按预定方向依次测量测站内各沉降点的尺面读数,最后返回 基点。 进行测站检核,检测合格后方可迁站。 5) 注意事项 测量基点应布置在施工沉降影响范围之外,通视良好的地方。 测量基点不应少于2个,基点应进行联测,相互复核。 原始资料不得有擦拭痕迹,只能在其旁边进行划改。 资料在现场进行处理,有异常情况应立即进行复测。 6) 计算 沉降点的沉降值Ht 等于沉降点与基点间高差h在时刻t时的改变值。 即:Ht,Ht(2)-Ht(1) 单位以毫米计。 沉降点的累计下沉值为累计时间内该沉降点沉降值之代数和。 3.3.4坑外土体测斜 采用方法同3.3.2 3.3.5立柱桩隆沉 一般情况采用人工水准测量方法。对于要求精度特别高的情况,必要时采用静力水准沉降挠度监测系统,实现远程自动化监测沉降。 3.3.6支撑轴力: 由于基坑开挖、支撑设置和拆除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应根据每道支撑的内力计算结果对支撑轴力进行监测;轴力采用钢筋应力计(FX型振弦式?0.06%F?S),轴力计安装在钢支撑端部,钢支撑端部加设法兰盘,法兰盘内侧焊接钢牛腿;轴力计支架与钢支撑端部钢板焊接在一起,安装完毕后,横撑轴力通过下图进行传递: 围护结构 横撑轴力 应力计法兰盘 7 计 横撑轴力传递图 采用频率仪(XP02 ?0.06%F?S)对每个应力力计进行量测,与设计值进行比较,直观反映计算与实际情况的差别,确保支撑结构稳定及基坑安全。 3.3.7地下水位监测: ?测点埋设: 测点用地质钻成孔,钻到不透水层或基坑底。测管采用直径为90 mm的PVC管打眼做成的滤管,滤管外裹上滤布,用胶带纸固定在滤管上,并且在管壁与孔壁间用干净细砂填实,然后用清水冲洗孔底,以防止泥砂堵塞管壁上的小眼,保证水路通畅。测管高出地面约200mm,上面加盖,不让雨水进入,并在水位管周围用水泥沙浆和砖块围护起来。 测试原理: ? 本量测项目用水位计进行。水位计由测头、测尺和蜂鸣器三部分组成,当测头接触水面时探头与蜂鸣器间电路形成闭合回路,蜂鸣器响,此时从测尺上读出水面至孔口标志点(基点)间的距离。 ?测量和计算 将探头沿钻孔套管缓慢放下,当测头接触水面时,蜂鸣器响,读取孔口标志点处测尺读数a,重复一次得读数b。平均水位,0.5(a+b) ?作图 每次测量后均应绘制水位升降,历时曲线。 3.3.7建筑物沉降,倾斜 对于线路沿线的地表沉降、多层和高层及高大建筑物我部拟采用?等变形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根据基准点,测定埋设在地表、被测建筑物及构筑物处的监测点。根据监测点的高程变化值,通过数据处理分析,计算实际沉降值,并分析产生的原因,预报建筑物的安全状况。 3.3.8基坑底土体回弹: 基坑开挖前,用钻机打孔至基础底面以下50cm左右,埋设观测点,测出初始标高,基坑开挖后,根据开挖的深度,继续观测回弹点的高程,比较前次高程,得出基坑底部沉降变化。 8 四、监测频率 4.1监控量测频率 检测项目围护结构检测项目立柱桩围护结构地下水顶和水平地表沉降支撑轴力基坑底部回弹监测回弹监和竖向位测斜位监测测施工进度移 施工前1次/3d1次/3d 围护结构施工1次/d1次1次2次1次/3d 地基加固降水1次/3d1次/2d1次/d 开挖h?5m1次/d1次/d1次/d1次/d1次/d1次/d1次/d开挖5,h?10m2次/d1次/d1次/d1次/d1次/d2次/d1次/d开挖10,h?12m2次/d1次/d1次/d1次/d1次/d2次/d1次/d开挖h,12m-模筑垫层2次/d2次/d2次/d1次/d2次/d2次/d1次/d垫层,底板结束1次/d1次/d1次/d1次/d1次/d1次/d1次/d底板施工后1~7d1次/d1次/d1次/d1次/2d1次/d1次/d底板施工后8~15d1次/2d1次/2d1次/2d1次/2d1次/2d1次/2d底板施工后16~30d1次/3d1次/3d1次/3d1次/3d1次/3d1次/3d底板施工后31~180d1次/7d1次/7d1次/7d至拆除第一道支撑为止1次/7d1次/7d 9 4.2控制标准 序号 量测项目 控制标准 坑外重力坝沉降:15mm,2mm/d 围护结构顶部沉降II-1区 、II-2区基坑(2号线区域侧):20mm,2mm/d 1 与位移 II-1区基坑(4号线区域侧):35mm,3mm/d 2号线与4号线分隔墙:10mm,2mm/d 坑外重力坝测斜:20mm,2mm/d II-1区 、II-2区基坑(2号线区域侧):35mm,3mm/d 2 围护结构测斜 II-1区基坑(4号线区域侧):50mm,4mm/d 2号线与4号线分隔墙:15mm,2mm/d II-1区,II-2区基坑(2号线区域侧):20mm,2mm/d 3 坑外地表沉降 II-1区(4号线区域侧):35mm,3mm/d 4 坑外土体测斜 45mm,2mm/d 立柱桩:20mm,2mm/d 5 立柱桩隆沉 立柱桩相邻点沉降差异:10mm,2mm/d 立柱桩与地连墙沉降差异:10mm,2mm/d 第一道支撑:4500KN 第二道支撑:8500KN 6 支撑轴力 第三道支撑:11000KN 第四道支撑:8500KN 第五道支撑:2000KN 7 地下水位监测 750mm,200mm/d 8 基坑底土体回弹 40mm 10 4.3安全判定 实测变形值 , F 管理允许值 0.6—安全(正常施工); 0.6?F,0.8—预警(加强监测并及时报告); F, F,0.8报警(加强监测、发出警报并及时反馈)。 五、监测实施 5.1地表、管线下沉、建筑物倾斜监测实施细则 5.1.1 基点及沉降点的布设 在松软地基上,可钻(或挖)50cm左右深的孔,竖直放入φ22mm左右的圆头钢筋,钢筋与孔壁之间可填充水泥砂浆,钢筋圆头端露出地面1cm左右。在混凝土或建筑物基础等比较坚硬的结构面上,可打入水泥钉或直接在其上划十字,再用红油漆以标识,作为测点。在管顶和悬挂管线的结构上用红油漆标识,作为测点。 5.1.2 水准点的观测 基点是作为观测沉降点沉降量的基准,因此,要用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来测定基点的高程,并经常检查其高程有无变动。测量时应与国家三级水准点进行往返测,其误差不得超过?0.5n 毫米(其中n为测站数)。检查周期不得大于30天。在沉降观测时,在对各沉降点的观测后必须再后视原基点,两次后视读数差不得超过0.1毫米,否则应重测。 5.1.3 沉降点的观测 观测应坚持四固原则。即施测人员固定、测站位置固定、测量延续时间固定、施测顺序固定。以确保观测数据的质量。 观测步骤:a.测站位置处架设仪器、整平。 b.测量基点尺面读数(hj1)。 c.按预定方向依次测量测站内各沉降点的尺面读数,最后返回原基点。 e.进行测站检核,检测合格后方可迁站。 5.1.4 记录 记录要保持正确性和原始性,不得抄席或涂改。记录员听到读数后应边复诵边记录,以资校核。记错时,应以单线整齐地划去,在其上方更正,不得用橡皮擦拭。对每个观测点的观测,记录员应当场记录,校核无误,且各项指标都符合要求,方可通知观测员迁站。 11 5.1.5 计算 沉降点的沉降值?Ht等于沉降点与基点间高差?h在时刻t时的改变值。 即:?ht(1,2)= ?ht(2)- ?ht(1) 单位以毫米计。 沉降点的累计下沉值为累计时间内该沉降点沉降值之代数和。 房屋倾斜测量计算: 采用差异沉降法计算 沉降差?h=a点高程平均值-b点高平均值 倾角i=sin-1?h/l 屋顶倾斜位移?s=m×sini 式中:l-a、b两点间距离。m-房高(米) 5.1.6 检测频率 围护结构及基坑施工期间,基坑外10m内1-2次/天,基坑外10-20m内1次/2天,基坑外20-30m内1次/3天,30m以外1次/周。 5.1.7 作图 将各沉降点沉降值存入计算机监测管理系统汇总成沉降变化曲线,统一管理。 5.2 地下水位监测实施细则 5.2.1.测点布设 测点应布设在隧道两侧施工影响范围内水文条件在施工期间可产生变化的区域。测点用地质钻成孔,孔深在18米以内(以保证施工期产生的水位降得以测出)。 测管用Φ100的塑料管作测管,水位线以下至隔水层间安装相同直径的滤管,滤管外裹上滤布,用胶带纸固定在滤管上,孔底部设0.5-1米深的沉淀管。测管的连接用拉锚枪施作。 5.2.2 原理 本量测项目用水位计进行。水位计由测头、测尺和蜂鸣器三部分组成,当测头接触水面时探头与蜂鸣器间电路形成闭合回路,蜂呜器响,此时从测尺上读出水面至孔口标志点(基点)间的距离。 5.2.3 测量 将探头沿钻孔套管缓慢放下,当测头接水面时,蜂呜器响,读取孔口标志点处测尺读数a,重复一次得读数b。 5.2.4 计算 12 平均水位=0.5(a+b) 5.2.5 检测频率 1次/1~2天 5.2.6 作图 每次测量后均应绘制水位降一历时曲线。 5.3 钢支撑轴力及变形监测 5.3.1安装: 本工程应用轴力计量测钢支撑的轴力,轴力计通过安装架来固定在钢支撑的端头。钢支撑和轴力计安装后,即可确定支撑的轴向荷载和偏心荷载。钢支撑变形主要体现在钢支撑的位移上,采用视准线法和水准法量测。 5.3.2 量测频率: 支撑架设后,下层土开挖完,下道支撑安装后,及挖至基底后,直到底板砼浇筑,每天测2次,然后每拆一道支撑测1次;平时1次/2天,异常情况加密量测并采取措施。 六、监测仪器设备计划 仪器设备的选择是测量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器设备的精度、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是量测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工程拟配备的监测仪器设备见表6,1 表6,1仪器设备配置计划 仪器名称 仪器型号 单位 数量 监测项目 徕卡TCR1201 电子全站仪 台 2 围护结构水平位移 天宝602 苏一光DSZ2 围护顶垂直位移;基坑周围建筑物电子水准仪 台 2 精密自动安平 及管线沉降;立柱桩沉降或隆起。 滑动式测斜仪 JMCX-7000 台 1 围护结构侧向变形 钢筋应力计 TGCL-1-100 个 55 钢支撑轴力;混凝土支撑轴力 电子水位计 SW 个 2 地下水位 30×17 测斜管 专用卡槽式PVC m 9×22 墙体侧向变形 10×24 17×17 水位管 PVC m 12×22 地下水位 8×24 计算机 联想 台 1 13 七、监控组织结构 监测工作在项目经理(管理层)的领导下和各工区(配合层)的配合下,由监测组(实施层)具体实施各项监测项目。监控量测组织机构及其职责见表7,1。 表7,1监控量测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人组织机构及人员 职 责 数 审核监测方案,指导和监督监测工作,负责监测数据的管理层 项目总工 1 审核、判断、信息反馈,制定施工对策。 监测组长 1 直接组织地面及建(构)筑物的日常监测工作的实施。 负责监测工作中计算分析、设备维护、数据记录处理等监测组技术员 3 实施层 技术工作。 监测组技工 2 测点埋设、仪器操作、数据记录汇总等。 八、监测及信息反馈实施程序 8.1监测数据的检核 设法消除较大误差,提高监测精度,从而尽可能地减小观测误差对变形分析的影响。 加强外业测量的检核工作,如采取对向观测、往返观测、闭合(附合)检查、多种方法互检等措施,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提高监测的自动化程度,杜绝粗差,消除或减弱系统误差,提高监测质量与精度。 加强内业测量资料的检核,主要工作包括: ? 校核各项原始记录,检查各次变形值的计算是否有误。通过不同方法的验算、不同人员的重复计算来消除监测资料中可能存在的错误; ? 把原始数据通过一定的方法,如按大小排序,用频率分布的形式把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显示出来,进行数据的数字特征计算,离群数据的取舍等; ? 根据监测点的内在物理意义来分析原始监测值的可靠性。进行一致性分析与相关性分析;一致性分析的主要手段是绘制时间—效应量的过程线图;相关性分析是将本点本测次某一效应量的原始监测值与临近部位(条件基本一致)各测点的本测次同类效应量或有关效应量的相应原始监测值进行比较,视其是否符合它们之间应有的力学关系; ? 当天测得的原始数据,当天检查整理完毕。 8.2数据分析与预测 选定某些特征点,对其周期性地进行重复观测,通过数据处理,研究被监测点群的 14 沉降、水平位移等随时间变化规律,寻找一种能够较好反映数据变化规律的函数关系,对下一阶段的监测数据进行预测,预测监测点可能出现的最大位移值或应力值,以预测建筑物和结构的安全状况,评价施工方法,确定工程措施。 8.2.1曲线拟合 曲线拟合是趋势分析中的一种方法,常采用的回归函数有: 多项式模型S=A0+A1t+ A2t2+ …+Antn -B/t 指数模型S=Ae 对数模型S=Aln(t)+B 双曲线模型S=t/(A+Bt) 幂函数模型S=AtB 式中:S为变形值(应力值),A、B为回归系数,,为测点的观测时间。 8.2.2时间序列分析模型 通过对各类型的动态数据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分析其内在规律和特性,常采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自回归模型AR(P): Xt=φ1Xt-1+φ2Xt-2+…+φpXt-p+at 自回归模型是一种线性模型,φ1…φp为模型参数,p为模型的阶,at假设为噪声序列。 8.2.3灰色系统分析模型 灰色预测可以有效地解决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问题。把发生的位移X看作因变量,时间t为自变量,由于位移是离散型变量,故所建模型属于单变量一维模型问题,可以用GM(1,1)模型来预测变形: X(1)(t+1)=[X(0)(1)-B/A]e-At+B/A t=0,1,…n-1 由于使用GM(1,1)模型的前提条件是建模序列必须满足等时距(或等间距)要求,遇到非等时距监测时序问题,则采用改进的GM(1,1)灰色优化模型: X(1)(t)=[X(t)(1)-X/A]e-A(t-t1)+X/A 8.2.4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本项目变形分析中拟采用的一个三层结构的BP神经网络,它有m个输入结点、n个隐含结点和,个输出结点,Xk表示输入层的输入,Oi表示输出层的输出,此处即为预测的地表变形或建筑物变形值。 8.3建立快速信息反馈体系,实现信息化施工 8.3.1建立快速信息反馈渠道 15 为确保监测结果的质量,加快信息反馈速度,建立快速信息反馈平台,监测数据由计算机管理,并通过局域网进行内部快速传递,从而做到每日监测结果的及时上报。如有应力、拉力或变形等监测量超过管理标准,则由总工根据相关要求制定对策,通过监理工程师调度命令直接传达到工区执行,并同时通过电话及其它方式通知监理及设计单位。 周报、月报通过书面形式上报项目总工,由项目部按期向施工监理、设计单位和业主单位提交监测报告,并附相对应的测点位移或应力时态曲线图以及对施工情况进行的评价,并提出施工建议。 8.3.2监测信息反馈程序 监控量测与信息反馈程序见图8-1。 图8-1 监控量测与信息反馈程序 现场施工 监控量测 监测设计 资料调研 量测结果的微机信息处理系统 量测结果的综合处理及反馈分析 监测结果的综合评价 量测结果的形象化、具报送设计、监理单位 体化 经验类比 理论分析 结构稳定、安全性判断 地层、周围建筑物的动态及现状分 规范规定 析说明、提交修正设计、施工建议 特殊要求 反馈设计施工 否 是否改变设计及施工方法 是 调整设计参数、改变施工方法或 辅助施工措施 16 8.3.3 信息反馈设计的主要内容 施工方法变更的建议; 施工工序的更改; 预留变形量的修改或确认; 设计参数的修改或确认; 辅助施工措施的选择与变更; 周边环境的影响评估及辅助施工措施建议。 基于监控数据的动态信息化施工方法,如图8-2所示。 图8-2 动态信息化施工 监控量测 数据分析变量预报 反分析参数或性态模型(当前和未来) 数值或解析变形、稳定性正分析 实际开挖检验 修改方案 设计和施工 方案可行否 即控制措施 继续施工 17 8.3.4监测结果异常的处理 当监测结果出现异常数据时,经反复监测核对、现场观察和经验判断等手段,确认监测结果正确无误时,立即启动快速信息反馈系统,并视风险发生的可能趋势及时采取工程措施。 如出现变形速率突然增大、出现不稳定征兆时,进行适时监测观察,安排专职观察人员对初支进行监视;如伴有响声及新生裂缝,说明情况已很严重,需立即暂停正常施工,加强支护和采取可能的抢救性措施。 遇下列情况之一,原因暂不明确时也需要采取补强措施,改变施工方法或设计参数: ? 基坑开挖后,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围岩类别比预计的要差; ? 喷射混凝土层裂缝多、裂缝大或不断发展; ? 位移速率长期无明显下降,实测位移值已接近规定的允许值,位移量可能超过预留变形量。 基坑开挖对邻近建(构)筑造成地基严重下沉、开裂、倾斜时,及时分析变形过大的原因,改进施工方法。 九、监控量测质量保证措施 为高效完成监测工作,确保监控量测的质量和精度,实现信息化施工,拟采取的主要保证措施有: ? 项目部领导做到充分重视现场监控量测工作,并做到人员、设备、制度等条件的落实;制定实施性计划,使监测工作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 与建设方代表及监理工程师密切配合,及时准确报告情况和问题,并提供有关切实可靠的数据记录。 ? 制定切实可行的监测实施方案和相应的测点埋设保护措施,并将其纳入工程的施工进度控制计划之中。 ? 监测人员持证上岗,建立质量责任制,各自履行其工作职责,确保施工监测质量;骨干成员相对固定,保证数据资料的连续性。 ? 测试元件及监测仪器选择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生产厂家经过ISO9000系列质量体系认证,测试元件有合格证。 ? 在现场设立仪器检验、率定室,对所有传感器及光(电)缆进行率定、检验;用于检验、率定的仪器设备,经过标准计量单位或国家认可的检验单位检验合格,且检验结果在有效期内。 ? 将检验合格的仪器设备,放在干燥的仓库中妥善保管,对存放时间达到3个月 18 而未安装的仪器,在安装时将对仪器性能再次检验。 ? 仪器设备安装完毕后,会同监理工程师对仪器设备的埋设安装质量进行检查和验收,经监理工程师确认其质量合格后,方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并向监理工程师提交仪器的检验、率定报告。 ? 对所装仪器进行监管和保护,如果所装仪器损坏或丢失,及时安装替换仪器;对完建的观测站、观测墩、保护墩等进行监管和维护,如有损毁、及时修复;监测仪器电缆在埋设引线过程中,复杂(关键)部位以PVC管或钢管进行保护,如遇交叉施工,派专人看护电缆,如有损毁、及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电缆联接。 ? 观测前对仪器、仪表的力学特性、温度特性及防水密封绝缘特性等进行标定检验,确保仪器的稳定可靠性和观测精度。 ? 在施工监测前,采用增加测回数等措施,保证初始值的准确性。 ? 量测数据经现场检查,班组两级复核后上报,且量测数据的存储、计算、管理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 ? 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安排监测项目的实施计划,各监测项目的实施进度与施工进度相协调,并根据工程的实际进度情况不断进行调整,确保监测项目同主体工程一起,按期达到进度形象目标。 十、监测报告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监测结果应逐次整理,以日报、周报、月报的形式提供给施工单位;工程结束时,提交完整的监测总报告。 10.1监测日报内容: ? 工程名称、工程地址、监测目的、监测依据、监测日期、天气情况; ? 工程条件、施工进度及工况; ? 监测项目、监测方法、测试仪器设备、测点布置; ? 监测结果、监测值的时程变化曲线、指出达到或超过报警值的测点位置; ? 与监测内容相应的监测结论; ? 以电子版本报各单位。 在遇到沉降或其它观测值变化速率加快,或者遇到自然灾害如暴雨、台风、地震等情况,随时向项目部及各工区报告监测结果。正常情况下在第二天9:00前以电子文件的形式上报前一天的监测报告。 10.2监测周报内容: ? 本周监测情况汇总; 19 ? 被监测对象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 指出达到或超过报警值的测点位置,并初步分析其原因; ? 本周监测结论。 10.3监测月报内容: ? 本月监测情况汇总; ? 被监测对象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指出达到或超过报警值的测点位置,并初步分析其原因。 ? ? 本月监测结论。 周报和月报均以书面形式在周期次日9:00前向业主提交。 10.4监测总报告内容: ? 工程概况、监测目的; ? 监测项目、测点布置; ? 采用的仪器型号、规格; ? 监测资料的分析处理; ? 监测值全时程变化曲线; ? 监测结论、监测结果评述; ? 测点布置图。 20
/
本文档为【宁波地铁铁路南站车站监测方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