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沧州武术文化

2017-09-19 5页 doc 110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9658

暂无简介

举报
沧州武术文化沧州武术文化 沧州人不但崇文,而且尚武。沧州武风之盛,名扬海内外,是著名的“武术之乡”。沧州武术历史悠久,门派繁多,身怀绝技之武杰侠士历代不绝,可谓人文鼎盛。 武健泱泱的历史 武术,又叫中国功夫,在沧州民间则称作“把式”。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追溯它的起源,应与人类同大自然的斗争有关。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时代,在同野兽的博斗和生产劳动中历练出很多种本领,武术就是其中之一。武术讲究闪展腾挪,动作敏捷刚劲,同时武术套路中含有不少模仿动物的形意绝技。 沧州之所以武风兴盛,是因为上古时代此处属沿海荒僻之地,先民们同自然界的斗争更为惨烈。...
沧州武术文化
沧州武术文化 沧州人不但崇文,而且尚武。沧州武风之盛,名扬海内外,是著名的“武术之乡”。沧州武术历史悠久,门派繁多,身怀绝技之武杰侠士历代不绝,可谓人文鼎盛。 武健泱泱的历史 武术,又叫中国功夫,在沧州民间则称作“把式”。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追溯它的起源,应与人类同大自然的斗争有关。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时代,在同野兽的博斗和生产劳动中历练出很多种本领,武术就是其中之一。武术讲究闪展腾挪,动作敏捷刚劲,同时武术套路中含有不少模仿动物的形意绝技。 沧州之所以武风兴盛,是因为上古时代此处属沿海荒僻之地,先民们同自然界的斗争更为惨烈。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齐、燕、赵等国的交界之处,自然也就战火频仍,民非尚武则不可图存。于是武风渐盛,以至于家家挂刀剑,人人舞棒枪。 清乾隆<沧州志>称:“沧邑俗劲武,尚力气,轻生死,自古以气节著闻。承平之世,家给人足;趾高气扬,泱泱乎有表海之雄风”。 <汉>里记载,渤海郡太守龚遂到任之后,有感于民风尚武,力劝民众“卖刀买犊”,“卖剑买牛”,足以说明沧州一带习武之风的悠久与普遍。 龚遂太守的劝农措施,没能制止住这一带武风的传延,残唐五代的战乱,明朝靖难之役,此地都有民众持械参战。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沧州一带已经形成了实际上武术之乡。至清末沧州武术则名声大震,播扬海外。 自明朝成化十四年(1478)科考中开设武科乡试、会试。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废武科。明清两朝,沧州中试者甚多。据地方志载,明代沧州人中武进士的49名,中武举的265名;清代中武进士的330名,中武举的813名。其中不少人为保境安民立下战功。当然,考取功名的还只是武林人士中的极少数,更多的武林豪杰则身在绿林江湖之中。至于民间兼农兼武者,更是无以数计。 沧州的武术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即使在文革期间,民间习武之风也未间断。如今以沧州市区和沧县为中心地带的沧州武术之乡,武校、拳社遍布城乡,演练的拳术有五十多种套路,占全国武术拳种的40%. 武杰辈出的地域 沧州武术之乡,自古至今身怀绝技的武林大师不胜枚举,仅举几位有代表性的人物,足可证明,沧州大地武风之强健。 前面提到明清两代的武科中试者中,有一位乾隆二年(1737)年中武壮元的哈攀龙,他是沧州肃宁人。其人力大无比,360斤的石锁可以连举数次,面不改色,气不长吁。120斤的大刀、138斤的铁鞭更不在话下,耍起来上下翻飞,如同玩具。他曾任兴化城副将、总兵。又因平叛有功而升为甘肃省固原提督。 哈攀龙的儿子哈国兴,乾隆十一年(1752)恩科武进士。曾任西安排督,因平定金川有功擢升参赞大臣。 还有一位名声大震的绿林好汉窦尔墩,也是沧州人。这位在纪晓岚笔下原名叫窦二东的“剧盗”,是康熙年间献县人。他一身正气,抱打不平,后在河间、献县一带聚豪士、举义旗、劫持官银.清军多次剿捕未果,后利用其孝心,抓住其母,将窦诱杀。直到如今,窦尔墩仍以正直豪爽的武林大侠形象活跃在京剧舞台上。 康熙年间还有一位非官非“盗”的沧州武林高手,干了一件为国争光的大事。他叫丁发祥,沧县(今孟村回族自治县)人。康熙十五年(1676)俄国两个大力士来华,在北京摆下擂台,口出浪言,蔑视中国人,京都不少武士上台打擂,均遭败北。 丁发祥是回族人,平时以卖牛羊肉为业,一次到京城去卖肉,推着一木轮小车牛肉,途遇一濠沟挡道,丁手端车把跨过濠沟,见者无不惊叹。一日丁在京城大街上见一匹烈马。横冲直闯,无人能挡。丁发祥冲上去以手将马腿折断。 有人上奏皇帝,举荐丁发祥去擂台对付俄国大力士。丁也义愤满胸,想去为国争光。结果年届六旬的丁发祥冲上擂台,三拳两脚击倒两个大力士。皇帝欲封丁为武将,丁发祥坚辞不就,只求于其家乡赐建清真寺一座。 其后,又有不少沧州武士在竞技场上斗败外国大力士,为中华民族争光争气,河间人占魁,民国初年,在天津先后斗败日本、德国大力士,又去北京与俄国大力士叫阵。沧州“神力王”王子平于民国五年(1916)在济南击败日本武士佐藤,七年(1918)到北京打倒俄国“环球大力士” 康泰尔,九年(1920)在青岛先后打败日本的宫本、金水和德国的克治玛。十年(1921)美国大力士沙利文在上海摆擂叫阵,王子平与之签约应战,临赛前,沙利文怯阵背约免战。十一年(1922)齐白石为王子平挥笔写下“南山搏猛虎,深潭驱长蛟”的赞语。 还有一位屡屡挫败外国大力士的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荧屏的大侠霍元甲,其祖籍也属沧州,他家是由东光县迁至静海的。 清代镖局林立,不少武林高手以保镖为业。有时镖客保镖穿城过镇,喊出镖局名号,以示威慑。但镖客过沧州却不敢喊镖过境,故历史上有“镖不喊沧州”的说法。民国<沧县志>里记载着这一典故。清末沧州人李冠铭“有奇力,性负气,有镖客喊镖过其门,冠铭愠日:‘例镖客至一地,必先以刺通谒其地技击者,然后喊,不然则为大不敬’。”于是这位李武师要给不知天高地厚的镖客点颜色瞧瞧,他跨马向城外追去。行至南门,追上镖车,前面正好有一石牌坊,李冠铭伸手攀住坊梁,双腿一用力,将胯下的马夹起。“马跳嘶不能少动,镖客大骇,逊谢哀之,冠铭始大笑,驰去。嗣后凡镖客过沧境,相戒不喊镖,久沿成例。” 沧州武术界,有着讲究武德的优良传统。交手时讲究点到为止,打服不打倒。清末与维新名士谭嗣同结为文武至交的北京“源顺镖局”的大刀王五王正谊,是位沧州大侠。他在押镖时即使遇到抢劫者,也尽量以功制服,刃不染血。江湖朋友曾赠他“德容感化”、“义重解骖”等匾额,称颂他的武德。 民国时期沧州人张之江,可算得上是一位现代武术事业的开拓者。张之江原籍盐山留老人庄(今属黄骅市),辛亥革命期间参加冯玉祥的滦州起义,后为西北军“五虎上将”之一,1927年退出军界。1928年提倡发扬中国武术,将武术称为国术。着手筹建中央国术馆。是年国术馆在南京成立,张之江亲任馆长。 当时国术馆副馆长张树声也是沧州人。武术教员中有30多名沧州人,南京中央国术馆成了“沧州会馆”。 新中国成立之后,张之江曾受聘担任过全国武术表演赛总裁判长。一代伟人毛泽东曾与他有书信往来。他在全国政协会上,对发展中华武术提出很好的建议。 武风远扬的声望 沧州武术名扬海内外。明末以来,沧州武林与外地交往频繁。沧州武侠热情好客,凡来沧授艺的学徒的,考察或切磋交流武艺的,都会受到热情欢迎。同时沧州的武士有为谋生而流浪的,有为保镖而闯荡的,有为拜师学艺而奔波的,有应征从军而辗转的,他们四处游走,为引进武技、传播武艺、张扬沧州名气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清末民初,宫廷及王府的护卫、京津等地的镖师、军阀部队里的武术教练,很多都是沧州人。就连末代皇帝溥仪去满州做伪皇帝时所带的贴身护卫霍殿阁也是一位沧州武师。 抗战时期宋哲元二十九军大刀队里有不少沧州武士。马本斋、刘震寰的回民支队里更是不乏沧州武术健儿。 新中国成立之后,沧州籍武术名宿、教授、教练遍布许多省、市、自治区的体育院校和武术组织。 近年来沧州武术界进一步加强了与海内外的武术交流。沧州市已举办了六届武术节,沧县也举办了三届大规模的武术精英邀请赛,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和美、法、德、日、韩、泰、新加坡、喀麦隆、丹麦等30多个国家的交流武艺者和拜师习武者到过沧州武术之乡。 武术是沧州独具魅力的、十分丰富的人文资源。沧州武术已经形成了一个响当当的地域品牌。如今沧州人正以豪迈的气魄,发扬悠久的武术传统,在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努力唱好武术这场大戏。
/
本文档为【沧州武术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