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朗朗书声中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2017-12-05 4页 doc 15KB 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3124

暂无简介

举报
朗朗书声中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朗朗书声中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奉城第二小学 胡爱花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们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道统一”、九十年代的德育渗透,以及当前的两个《纲要》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都说明了语文学科除了为体现其工具性的特性而开展的听、说、读、写,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写作的同时,还应该充分尊重其人文性。 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主要...
朗朗书声中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朗朗声中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奉城第二小学 胡爱花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们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道统一”、九十年代的德育渗透,以及当前的两个《纲要》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都说明了语文学科除了为体现其工具性的特性而开展的听、说、读、写,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写作的同时,还应该充分尊重其人文性。 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每个教育体(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价值观、文化观、生命观等方面。综观当今的语文学科教学中,我们依旧可以看见重基础知识的传授、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轻语文学科中潜在的人文性的教育者很多;若有体现人文性的意识的,但操作时方法简单,急功近利,往往采用帖标签的形式,为教育而教育。 人文性的教育应是潜移默化的,应渗透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的。学生在读、说、议、写的过程中感受文本、体验情感,渐渐地培养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的等等。本文着重讨论如何在朗读中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披文入情”须从朗读入手。我们知道,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 是用声音再现原作的一种手段,其外在形式是声音语调,内在基础是理解。我国教育家历来都很重视朗读,认为只有全情投入朗读,才能置身于文章意境之中;只有通过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吐字清晰、声音响亮地读,才能使枯燥无味的文字变成了秀美的山水、迷人的画卷,变成了优美动听的欢歌、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读者才能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教师范读,唤起学生情感共鸣。 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可见,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因此,老师的范读十分的重要。回想起我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讲读《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范读全诗感情真挚,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表情,节奏快慢有至,充分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深沉的思念和无限的热爱之情。于教师 “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的有感情地朗读,使在场听课者和听课的学生都感动得热泪盈眶,一个个发自内心 的呼喊:“周总理,你在哪里呀,我们永远想念你。” 教师引读,引领学生进入文本。 引读似乎是执于教师手中的一支魔棒,再平淡无奇的课文内容,经教师的一番引读,都能使学生从中得到深深的感悟。特级教师于永正、卓友仁等语文教学大师们,在他们的语文课上充分体现了引读的魅力。 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地开展引读活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随着引读而深入,学生的激情随着引读而激发。如《一幅名画的诞生》(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新教材第十册)中,作者描写了一段列宾眼中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伏尔加河畔的纤夫拉纤的场面,教师在教学这语段时,为了使学生与列宾一起同情生活在150年前的俄国劳动人民,教师通过一声声“啊”的引读,学生一句句纤夫形象的叙述,学生对纤夫们都有深深的同情之心。 通过引读,不仅体现教师对文本极强的驾御能力,同时又看到他们牵引着孩子慢慢进入文本内容,走进作者内心深处,教师情、文本情、学生情达到和谐统一。 配乐朗读,激发学生融入文本。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领悟。配乐朗读就是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在音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的一种教学方法。配乐朗读是朗读中通过音乐,预设朗读基调,调控朗读情绪,创设朗读气氛。 如在教学《风中的雏菊》(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新教材第八册)时,教师以理查德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作为背景,那母女情深,儿女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随着音乐,伴着言语萦绕在学生们的周围;在学习《半截蜡烛》(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新教材第十册)时,和着小提琴协奏曲《沉思》让学生们读读当时紧张的情况和母子三人的表现时,母子三人为了保护机密的情报,为了自己深爱的祖国,为了民族的独立而与敌人巧妙周旋的机智、镇定、前赴后继、奋不顾身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对母子三人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就这样,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进行朗读能唤起情感,能在全身心投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去思维、想象、创新。 角色朗读,促使学生进入文本。 教学生读一篇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对于对话较多的文章,我们则多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人物心理活动,将自己融入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之中。 如《山羊和狮子》(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新教材第四册)一文讲述的是老山羊迷路误入狮子洞,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面前,它鼓起勇气,沉着对付,最后 逃过狮子魔爪的故事。文中的对话描写符合人物的性格,教学时,反复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老山羊和狮子的对话,学生都能用成稳、平静的语气,把老山羊的盘算、沉着、聪明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学生也深刻理会到老山羊之所以能以弱制强的奥秘。 想象朗读,帮助学生拓展文本。 在语文教学中,情景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当学生看到真切的画面,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采取各种电教手段,如录像,录音欣赏,幻灯,投影,自制动画软件及大量幻灯片,来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展开想象或联想,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边想象边朗读。如在学习《观潮》一文时,教师提供了钱塘江澎湃的潮汛浪潮画面,学生在汹涌的浪潮声中边读边思,不仅理解了课文、感受了那壮观的场面,更产生了丰富的联想。 这样把学生先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像,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 当然,朗读的形式还有很多,诸如表演朗读、串读、轮读等等,因课文内容而异,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朗读的形式。朗朗的书声,能把学生带进五彩缤纷的世界,去感受人物、感受情节、感受生活;朗朗的书声,能引领学生走进历史,展望未来,融入自然。朗朗书声中,语文的人文性教育也凸现出来了。
/
本文档为【朗朗书声中体现语文的人文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