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建史提纲.doc.gzip

2020-03-08 24页 doc 49KB 3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8746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建史提纲.doc.gzip中国古代建筑史图说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知识 第一节、自然条件与中国古代建筑 建筑的形成,受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社会需要以及人工技巧所决定 的。这些条件,由于个时期地区不相同,所以也就产生了全不相同的 建筑。中国东临太平洋,西达葱岭,北至黑龙江的北纬五十三度,南 至南沙群岛接近迟到,大部分土地在北温带以内。另外,各民族又有 自己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特征等等,再结合不同的居住 地区,便产生了各不相同的建筑类型。 华北、西北——穴居 长江以南——干阑式 青藏高原——碉房(山石砌厚墙及多层楼房)...
中建史提纲.doc.gzip
中国古代建筑史图说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知识 第一节、自然条件与中国古代建筑 建筑的形成,受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社会需要以及人工技巧所决定 的。这些条件,由于个时期地区不相同,所以也就产生了全不相同的 建筑。中国东临太平洋,西达葱岭,北至黑龙江的北纬五十三度,南 至南沙群岛接近迟到,大部分土地在北温带以内。另外,各民族又有 自己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特征等等,再结合不同的居住 地区,便产生了各不相同的建筑类型。 华北、西北——穴居 长江以南——干阑式 青藏高原——碉房(山石砌厚墙及多层楼房) 我国用砖较迟,汉代多用砖砌坟墓,唐代砖塔甚多,宋则有琉璃塔出 现,明则大量用砖造城及无梁殿等,用砖技术越来越进步。元、明、 清三代皇城宫室多用琉璃。 石材的运用多是台基、栏杆、柱础、牌楼、桥梁、幢及少数塔等。许 多石建筑也是模仿木构,在形制方面仍然未能显示出石质的特征。 希腊、罗马、埃及等处庙宇,石柱林立,比例窄而高直,颇显出石建 筑的特色,与中国墓建筑开间比例的雍容方正、宽大、轻灵的形式截 然不同。 封建社会,建筑的等级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地位和形象。如庞大华贵的 供电、庙宇、第宅、园林、城市、衙署等等。 第二节、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一、上古泥土和木材建造房屋。 独特体系——木结构,五千年历史。世界古建筑延续时间最久。 在上述结构形式以外,西藏、新疆等地区还是用密梁平顶结构。 木结构优点: 1、承重与维护结构分工明确 2、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高度、墙壁与屋面材料厚薄、床的位置、大小 3、有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 节点斗拱和隼卯都有若干伸缩余地 4、材料供应比较方便 影响日本、朝鲜、东南亚等。 图1-1:中西建筑结构体系比较 图1-2:中国古建对亚洲的影响 图1-3:穴居巢居发展序列 公元前2000年左右,爱琴海上的克里特岛、希腊半岛上的迈西尼和小 亚细亚的特洛伊建立了早期的奴隶制王国。由于手工业和海上贸易的 发达,以及克里特岛同隔海的古埃及在文化上的交流,先后出现了以 克里特和麦西尼为中心的古代爱琴文明,史称克里特-迈西尼文化。 二、石材单体特点 1 图2:索尔斯伯里石环(太阳神宫、石环、石阵)——英格兰欧洲新石器时代巨石文化神庙遗址,约建于公元前2750-1500年。布 局直径约32米,石杆高5米余。据测,是干预石门的排列及间 距同每年主要节令日中太阳与月亮起落时所投的阴影有关。 图3:克诺索斯宫殿(地中海爱琴岛—古希腊以前的文化)——约建于公元前16世纪前后。古希腊文化前流行好几百年,先前口头 传说,十九世纪末的考古发掘才知道。 图4:卡纳可阿蒙神庙(太阳神庙):约建于公元前1198年,规模较小。大规模扩建于公元前1530—前323,太阳神是古埃及宗教中 万神之王,卡纳可阿蒙神庙是所有太阳神庙中最大的,约366 米*110米。 三、木材单体特点 门的比较 图5-1:君士坦丁凯旋门(罗马,始建于公元312-315年) 图5-2:日本神社鸟居日本神道社特有的入口牌坊,始建于平安末期,重建于公元1875年(明治8年)。 图5-3:颐和园牌楼 牌楼发展史(图5-4):牌坊之起源源于衡门及华表柱。东北乡间时常可以看到一种门是左右两根立柱,上头有一到两根横梁,在立柱侧安门扇,原始的做法。这就是汉书上所谓的横门(“师古曰:衡门横一木于门上,贫者之居也”)。如日本的鸟居也是这种式样。如果将横门两侧的立柱加高变成华表,即使很考究的里坊的坊门,或棂星门,或叫做乌头门,属于牌坊门的一种门。 华表也叫桓表,有人说即是古时的诽谤之木。华表柱的用途实际上是标志的意思。所以有人认为华表来源是古代氏族社会是人家门前的图腾杆子。明、清有的民间冢墓前面仍可看到立两座石质的标杆,正是说明华表的功用。至于六朝、唐、宋凳陵墓上的石望柱,也可说是华表的一种,不过没有大版而已。现在常见的明、清华表是在一个须弥坐上立者盘龙石柱,柱头横贯着一块刻云纹的大版,叫做云版。 由于华表的使用,产生了牌坊门,或称乌头门或棂星门。这种门不安门扇的话也叫牌坊。 牌坊与牌楼的区别是牌坊只用华表柱(清代叫冲天柱)架横梁(额枋),横梁之上不起楼——即不用斗拱及屋檐。 门: 四、文化与性格的差异 图6-1:帕特农神庙始建于公元前447-432年 图6-2:大英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823-1846年 图6-4:佛光寺东大殿正立面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 图6-3:故宫太和殿正立面始建于公元1406-1420年 五、单体与群体比较——石材、木材特点决定 图7-1:故宫远视 图7-2:留园远翠阁 图7-3:悬空寺 六、木结构发展的成因 图8-1:半坡村复原图 图8-2:太原天龙山石窟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特有的地理环境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诸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中国传统园林古建筑独具特色。尤其是晋南地区,还是夏商文明的发祥地。自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木构架建筑体系在龙山文化晚期,出现地面建筑开始直至元明清止,证明我国古代建筑在汉代已基本形成,到了唐宋达到成熟阶段,至元、明、清得到高度发展。 何谓建筑特色,所谓建筑特色 ....主要表现在古建筑的组群布局、艺术风格等方面。而建筑结构又在园林古建筑的组群布局、艺术风格等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建筑特色主要包含的是结构特色,其它特色也都与建筑结构有关系。而建筑的结构特色,主要表现在建筑材料及结构方式两个方面。 中国的建筑材料在长时间内一直以土材及木材为主,在土木混用的基础上形成了承重和围护结构分工明确的不同的结构方式,即中国古代建筑突出地以木构架体系为主体。这一点迥异于西方古建筑以石结构为主的结构方式。事实上,我国最迟在战国时代,砖瓦已被用来建造房屋,并且已有石砖、石阶等等。砖不仅用来铺地,而且砖石被广泛地应用于地下建筑,出现了砖墓和石墓。据考古证实,此时的木椁墓已逐渐减少,而空心砖墓、砖券墓、石板墓和崖墓等不断增多,可以看出当时砖石结构技术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建筑结构也淘汰了适应木材的梁架系统,发展为栱券和穹隆结构的顶盖。东汉时出现的全部石造的地面建筑物如石祠、石阙等,其建筑上多镂刻人物故事和各种花纹,刻石的技术和艺术逐步得到提高。如东汉末年建造的高颐墓阙和石象生、石碑等,显示了当时雕刻技术已达到很精美的水平。到了南北朝时期,石工技术水平,更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在云岗石窟、天龙山石窟的开凿及精雕细琢的手法上均能体现出来。石工们不仅以及其准确而细致的手法雕造了模仿木结构的建筑形式,还能表现出当时木结构的艺术风格。从一些考古发掘可以看出,早在秦汉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砖石的防腐性及耐久性远高于土木,且生产力水平已达到加工石材的能力,石料的使用也逐渐增多。 传统园林古建筑始终以木构袈作为其结构体系是有其原因的: 1、物质条件 我国的林木资源曾有过非常丰富的时期,只是由于历史上频繁的战乱及其它天灾人祸,森林资源才逐渐减少。 2、“礼”的制约 《考工记》也称《周礼·考工记》。这是因为大约成书于东周时期的《周官》一书,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中的冬官司空部分逐渐失传,由西汉时刘德把类似的《考工记》补入。到了西汉末年开始发现,并把它列为经学行列,东汉末又被列为“三礼”之一。随着周礼的制订和《仪礼》、《周礼》、《礼记》的成书,建筑也同时被纳入了“礼”的,成为礼的仪度化的重要表现,起着等级名分、社会地位、宗法特权的物态标志作用。华夏文明中心的夏、商、周三代的城市制度和建筑的布局、形制等都被赋予了“圣王之制”的经典意义,这就从“礼”的角度强调了建筑的正统观念和等级观念。唐文宗年间《周礼》被刻入《开成石经》,列为《十二经》之一,在奉 周代典章为正宗的中国古代社会里,它无疑会具有特别的影响力,无可争议地处于十分崇高的地位,并为以后历代帝王和士大夫所崇敬。《考工记》中对于攻木之术如定方圆、平直、取正、定平、举折及治材居材之法等等,均有较为详尽的记述。因此《周礼》的制定对木构架的发展、延续产生深刻影响。在《诗经》等古代文献中,有“如翚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木构建筑已颇具规模。 从“翼翼”、“斯飞”来看,可能已有舒展如翼,四宇飞张的技术处理手法。 前面已经指出,石结构主要用来建造石祠、石阙、石枋、石表、石碑、石窟以及陵墓等等,而且是用来建造具有纪念性性质的建筑物或构筑物。这就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即石结构建筑物或构筑物在多数情况下与祭祀神祗、祖宗活动关系密切。传统上,中国人历来都把各路神祗、祖先的地位看成是凌驾于人类自身之上的,而用“令人古”1的石头来表达对于祖宗的长久的感情寄托与哀思,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建筑从这一点上来说,不仅中国古代建筑本身的社会功能是第一位的,而且建筑材料的使用无疑也具有这一特性。 3、技术条件与地域关系 《考工记》的问世,说明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掌握了木材加工技术,并制定了相应的木材构屋制度。木材不光比石材易于加工,木构建筑还耗时短、花费低。据《拾遗记》记载:“始皇起游云台,穷四方之珍材,搜天下之巧工。有二人腾虚缘木,挥斤斧于宫中,子时起工,午时已毕。秦人谓之子午台。”2 《周礼·考工记》的问世,决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而其中对于木工的论述应该是前人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因为夏、商文明首先出现在黄土地带的中原地区,自然需要因袭黄土地区的原始建筑土木结合的技术传统,继承黄土地区原始建筑的经验,这种因袭与继承是很现实的,也是很合理的。据考古发现,仰韶文化的建筑遗址——西安半坡村的房屋,就其构造技术来看,已经是在长期定居条件下积累了相当经验的结果。当时用来加工木材的工具,有石刀、石斧、石锛、石凿等。半坡村的氏族公共大房屋中心四个木柱直径达45厘米,周围壁体内较小的33根木柱的直径也有20厘米左右。由此可知当时采伐木料和技术所达到的水平。从结构上讲,半坡村木骨涂泥的结构方式,奠定了中国古典建筑土木混合结构的传统3。 斗栱出现以后,使得木构架建筑的出檐能力大大加强,建筑有了深远的出檐以遮挡风雨,建筑根部的防腐问题已不再突出,克服了土材及木材的部分缺陷,进而更加有效地保证了建筑的耐久性。 夯土技术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时间很早。在洛阳周城遗址中,已出现“分块夯筑”的城墙4。可见周朝时的板筑夯土技术已十分成熟。利用黄土地区取之不竭的土材作夯土台基,不仅能使木构建筑获得了稳固的基础,又抬高了木构架,从而免受雨水侵害,避免了地下水经毛细作用蒸发到地表。 另外,木材本身比较符合黄土高原地区干燥少雨的气候,这使得土、木1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 2《古今图书集成·工巧部记事》 3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仰韶文化居住建筑发展问题的讨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4月 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涧滨周城址发掘报告.见:考古学报,1959年第2期 构成的建筑物能够保持较长时间。如果与自然诸因素不适应,木结构建筑在这一地区是不会有太长生命力的。 木结构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木结构体系的延续性加大;而木构架的长期延续,又促始了木结构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与提高,正如《考工记》中所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5 七、传统文化的影响——群体特点形成的原因 图9-1:西周凤雏建筑复原平面 图9-2:凤雏建筑鸟瞰1 图9-3:凤雏建筑鸟瞰2 图9-4:古建筑各种组合示意 1、传统思想指导 在中国,儒道曾经在人们的传统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对老百姓的影响很大。人们可以有许多信仰,也可以信奉其它宗教,但有一项绝 对的限制就是必须要以礼教为准则,或至少不能与礼教有大冲突。这笼 罩全社会的礼教和整个中国文化的持久延续,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可知也。”6他讲的“礼”,自然也包括建筑制度在内,它的体 制特征始终没有脱离夏商周时期所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基本规范。商周时 期最重要的行政场所是宗庙,庙也称谓朝,庙(廟)就是由朝演变而来 的,宗庙与社稷同为国家的象征。《周礼·考工记·匠人》中说:“夏后 氏世室(郑玄注:“世室,宗庙也。”),堂修二七,广四修一”。夏王之 宗庙,已被考古发掘所证明。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都城遗址中,发现 了一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规模宏大,布局完整、结构复杂,总面积达 一万平方米,四周围以廊庑式建筑,中为庭院和殿堂,其平面布局与后 世的宗庙极为相似。经专家研究论定,这一宫殿基址即是夏代宗庙建筑 遗存7。陕西岐邑凤雏所发现的西周建筑遗址,四面用建筑封闭,中为 庭院,沿中轴线左右对称等等,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式建筑8。这 一时期四合院的形式已经自成体系,而且对后世居住建筑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秦汉、唐宋、明清的建筑也基本保持并延续着这一致的体制特征, 合院式的平面布局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之一。 2、官式建筑影响 从这千百年来体制特征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与其它国家以供养神的庙堂作为主要建筑不同的是,中国古代主要建筑都是宫殿建 筑,即供在位皇帝理朝(中国古代隶属官署建筑的“寺”,属于宫殿建 筑的范畴。)及起居之用。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祭拜神灵的活动就 是在与世俗生活紧密相联系的居住中心进行的,庙与宅和而为一,与世 俗生活环境密切相连的宫殿、祠庙建筑,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9。 数千年来,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除去极少数例外外,莫不是这样以若 干座木构骨架的建筑物联系而成庭院,其内部空间组合舒适宜人,便于5冬官·考工记 6论语·为政 7杨鸿勋.试论二里头宫室的复原问题.见:建筑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 年4月 8傅熹年.陕西岐邑凤雏西周建筑遗址初探.见:文物.1981年第1期 9中国的宗教建筑与普通的宫室建筑无异,这一点与国外差异较大。国外的宗教建筑往往具有特别的 形式,使人易于辨认。 进行日常活动,采用轻盈坚实的木质材料等,构成中国建筑的最基本特 征,这基本特征可应用于宗教及非宗教的建筑物。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空 间意识中,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适时、适地地去创造各种各样的情感氛 围,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换句话说,中国古代建筑首先考 虑的是社会功能,社会需要、伦理礼制是第一位的,物质功能则是第二 位的10。 3、“礼”的制约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表现在传统建筑群体布局上是严格对称的,因为在儒家正统思想作用下的宫室式的建筑布局,其本身自然是合“礼”的。传统木构架建筑虽然由于木材材料本身的局限性而使得单体殿屋的尺度有限,但却可以通过各单体建筑组成院落、庭院自身的放大和院与院的聚合来铺展出庞大而又主次分明的建筑组群,以适应封建时代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功能的需要(图9-4:古建筑各种组合示意)。这种严谨的空间序列、对称的布局、沿轴线空间等级的递进的组群布局,展现的是严肃、秩序、井井有条,反映的是长幼、尊卑、主仆等严格分明的等级观念,条理分明、等级森严,它适合于一切与“宅”有关的如宫殿、宅第、衙署、宫观、会馆等建筑类型。《白虎通》说:“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宗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礼记·正义》也说:“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以寺庙为例,在它的中轴线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楼,然后为山门、前殿、后殿及大雄宝殿等等,左右有东西配殿。主殿大雄宝殿是寺庙中最重要的部分,院落与东西配殿的层层递进是对主殿的烘托与陪衬。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配衬主的方式完全满足了统治者和神佛教义在虔诚礼佛时所需要的庄严肃穆的气氛。所以几千年来一直相传沿袭,并且逐步加以完善,就其较为程式化的单体建筑外形而言,似乎相对平淡、甚至沉闷呆板,而就传统建筑的木骨架结构法及其由若干单体建筑物相联合而组成的非程式化的整体建筑庭院来说,它却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变化万端,特别是可以依山傍水与自然环境作任何巧妙的配合并能接受各种灵活的空间处理。 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丰富繁杂的群体结构。这是许多园林寺庙所共有的特征,也是中国园林古建筑的精华所在。由中国古代建筑的这些基本特征再联系到佛教在中国的起源,原本非中国化的佛教建筑采取中国化的“合院”式布局形式,其建筑形制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另外,不只是佛寺建筑的布局与中国其它非宗教的建筑布局相同,就其单体建筑的结构等方面,也与非宗教建筑无异,但一经成为一种特定类型后,它就具有了本身独特的风貌。 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地方特点和多民族风格 图10-1:建筑南北比较 图10-2:我国各种住宅外形 土地辽阔,不同地区人民使用当地条件和自己的需要来建造房屋,形成了各地区多样的特点。 各地区不同材料和做法,建筑外形更是多种多样。又相互融合。 第四节、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 10程建军.中国古代建筑与周易哲学 一、建筑外形的特征(图11-1:屋顶各种形式) 建筑功能、结构、艺术高度结合产生——三分。(图11-2:三分(佛光寺东大殿)) 基本知识: 图11-2-2面宽进深; 图11-2-3上下水; 图11-2-4侧角; 图11-2-5出廊形式; 图11-2-6大小式; 图11-2-7抬梁式构架形式; 图11-2-8正式杂式。 二、建筑结构的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小单位——“间”; “间”的两种概念(图11-2-1间的概念) 1、四柱之间; 2、两缝梁架。 《园冶·兴造论》:“假如地基偏缺,临嵌何必欲求其齐,其屋架何必拘三、五间,为进多少?半间一广,自然雅称,斯所谓‘主人之七分也’”。图11-3-1双开间1(石林小屋),图11-3-2双开间2(海棠春坞),图11-3-3双开间3(乾隆花园)。 “墙倒屋不塌”——木构架是屋顶和屋身部分的骨架; 斗拱——结构构件,发展史。早期,晚期;(图11-6:斗拱组合详图11-6-1:斗拱发展史,图11-6-2:斗拱发展史,) 三种结构方式——抬梁、穿斗、井干式。此外,西藏、新疆等地区还是用密梁平顶结构;(图11-4:结构形式(3种)) 等级制度——表现在斗拱、间架、色彩、装饰装修。(图11-7:建筑等级比较) 优点: 1、承重与维护结构分工明确——如同现代框架式结构,平面上形成方 形或长方形柱网。灵活性大; 2、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地区不同房屋高度,墙壁与屋面 的材料和厚薄、床的位置和大小等方面加以变化,适应各种条件; 3、有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隼卯、斗拱有若干伸缩余地,减少危 害; 4、材料供应比较方便——就地取材。 三、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 图12-1:单体平面 图12-2:单体平面 图12-3:古建组合形体图 以院子为中心——庭院式布局。 以间为基本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一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奇数”间,园林例外。 四、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图11-5:装饰特征) 中国的文字随着中国文化的成长而出现,它出现得很早,至少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房屋建筑当然比文字产生得更早,创制文字的人肯定已经在房屋裏面生活,但是,最初的时候,文字并没有用来建筑的发展情况。有趣的问题在於中国的文字起源於“象形”,也就是说本来就是一种“图画”,将具体的事物形状表示出来,将“图画”减略到不可少的程度就成为“字体”。因为房屋是具体的物体,在创制文字的时候,文字本身就将“建筑”的情况,包括了它的外形和内容“纪录”了下来。因此,或者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文字本身就写出了中国建筑发展史的第一章,而且,我们深信这是十分忠实可靠的一种“史实”。 我们今日用的文字虽然还是象形文字系统而来的字体,但是,已经不是最早的“字形”,最早的字形类如图画,刻在乌龟壳或者其他的兽骨上,因而称之为“甲骨文”,铸在铜器上的就称为“金文”。在这些原始的字体上,有三个代表建筑物的字,它们就是今日的“室”、“宅”“宫”假如我们较为小心地研究一下这三个甲骨文的字形,我们就会发觉它们就是一组房屋的平,立,剖面图。 插图上1的“室”字,是在台基之上的一座四面坡屋顶的房屋,这是一幅正式的“立面图”。2的“宅”字就把房屋构造的情况也表达出来了,它是“平座”,屋身,屋顶的骨架,说它是一个“剖面图”实在并不勉强。3是一个“宫”字,它是一个建筑的平面图,在一个方形的院子裏,四周布置了四座房屋。这个“平面图”和现代的建筑平面图表示不一样,但是中国古代一直都是以这种方法来表示平面图的。 这一组最古的“建筑图案”就说明了非常之多的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问题。第一就是在甲骨文使用的殷商时代,台基和“四阿”的屋顶已经是一种标准的房屋形式,其二就是其时的房屋是木骨架结构的,第三,围绕一个空间布置建筑群已经是一种常用的方式。总的来说,中国建筑的基本形制其时已经形成,其後都是在这一个原则之上继续发展。於是,我们更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中国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在三千五百年至四千年前便已经大体上确立起来,它的发展真的如梁思成那么说:“四千年来一气呵成”。 甲骨文的“室”字还有另外一个字形,如插图中的4,它表示的却是一个“重檐”的屋顶或者两层的“重屋”,《考工记》有“殷人重屋”之说,这个形也作了一个具体的形象上的证明。《说文》有:“楼,重屋也”,指出商(公元前十一至十六世末巳)已经有了楼房的存在。目前,我们看到的有关商的考古报告,所作出来的宫殿“复原图”都是单层的立於台基之上的房屋,们有没有可能是“楼房”呢?倒是值得研究的事情。因为单从柱基的遗迹来判断,“单层”或者“楼房”是不容易分别出来的。 战国、秦、两汉、三国时期的建筑概况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概况 补充:牌楼发展史(图5-4):牌坊之起源源于衡门及华表柱。东北乡间 时常可以看到一种门是左右两根立柱,上头有一到两根横梁,在立柱侧安门扇,原始的做法。这就是汉书上所谓的横门(“师古曰:衡门横一木于门上,贫者之居也”)。如本的鸟居也是这种式样。如果将横门两侧的立柱加高变成华表,即使 很考究的里坊的坊门,或棂星门,或叫做乌头门,属于牌坊门的一种门。 华表也叫桓表,有人说即是古时的诽谤之木。华表柱的用途实际上是标志的意思。所以有人认为华表来源是古代氏族社会是人家门前的图腾杆子。明、清有的民间冢墓前面仍可看到立两座石质的标杆,正是说明华表的功用。至于六朝、唐、宋凳陵墓上的石望柱,也可说是华表的一种,不过没有大版而已。现在常见的明、清华表是在一个须弥坐上立者盘龙石柱,柱头横贯着一块刻云纹的大版,叫做云版。 由于华表的使用,产生了牌坊门,或称乌头门或棂星门。这种门不安门扇的话也叫牌坊。 牌坊与牌楼的区别是牌坊只用华表柱(清代叫冲天柱)架横梁(额枋),横梁之上不起楼——即不用斗拱及屋檐。 第一章战国、秦、两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建筑概况 春秋时代以百四十于各诸侯国相互兼并的结果,到战国时代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铁工具的开始普遍使用,生产力的提高与生产关系的改变。(图1-0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陵园) 反映的建筑上的是大城市的出现,大规模宫室和高台建筑的兴建,以及瓦的发展和砖的出现,铁工具——斧、锯、锥、凿等的应用,对于制作复杂的隼某和花纹雕刻,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提高了木构建筑的艺术和加工质量,加快了施工的速度。 在工程构筑物方面,七国之间因险为塞,竟筑长城。靠北边的秦、赵、燕三国为了防御匈奴统治阶级的骚扰,在北部修筑长城。秦统一中国后,使之连成一个整体,长达三千余公里,工程无比巨大;水利灌溉如秦郑国开渠三百里,和李冰兴修都江堰等,规模都相当巨大。 秦统一中国后,利用征发大量的所谓“罪人”强制劳动,集中了全国的巧匠和良才,吸收各国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技术经验,于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在首都咸阳附近建造很多规模巨大的宫苑建筑。图1-1为秦咸阳宫遗址1号室遗址(图1-1-1秦咸阳宫建筑复原立面,图1-1-2秦咸阳宫建筑复原效果图)。 图1-2-1汉长安南郊礼制建筑中心建筑复原图; 汉代陵墓:汉朝贵族官僚们的坟墓前置石造享堂(图1-3-1东汉肥城孝堂山墓祠),其前立碑,最外,仿木建筑形式,建石阙两座,其台基和阙身都浮雕柱、防、斗拱与各种人物花纹,上部覆以屋顶。其中以四川雅安高颐阙的型制和雕刻最为精美,是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图1-3-2东汉高颐汉阙)。此外,东汉墓前还有建石制墓表的(图1-3-3东汉墓表——北京西郊东汉秦君墓墓表平、立面图)。 1971年,在内蒙古的和林格尔发现了一座东汉时代的壁画墓,①其中有—幅“宁城图”,就是描绘当时作为商业建筑的“市”的情况的。“市场的建筑设计,为一个四合大院落,中间一大广场,四周庑廊围绕,在市的东南和西北两外角上, 画有二人隔市场相间而立,当即是表示管理市场的官吏” 三国时代,魏文帝自邺迁都洛阳,在原来东汉宫殿故址营建新宫。 建筑的材料、技术与艺术 经验的积累,使得桃知建筑材料逐步提高了质量,增加了品种。战国时大量使用青瓦覆盖,板瓦、筒瓦比之西周时期进步了。战国晚期出现了陶制的栏杆砖和排水管。铁器的广泛使用促进了木结构和石作以及装饰雕刻的技术。汉代的斗拱既用以承托屋檐,又用以承托平座,结构机能是多方面的,同时也是建筑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1-4汉代建筑细部)。从而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 ........... 和建筑形式的若干特点到汉朝已基本上形成...................。 从整个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来说,汉朝建筑是继承和发展前代成就的一个 ................................ 重要环节 ....。 第二章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建筑概况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中国。西晋很快灭亡后,匈奴、鲜卑、羌等西北民族的上层分子,乘机展开了争夺地盘,建立割据政权的斗争,先后在中原和西北建立了十几个国家,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五胡十六国时期。 到了宋武帝夺取了东晋的政权,建立了宋朝,开始了中国南部的宋、齐、梁、陈与北部的北魏、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相对峙的南北朝时代。 北魏和南朝的齐、梁,尤为崇佛,广建寺塔,遍及全国。(图2-1北魏嵩岳寺塔) 佛教传入中国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洛阳白马寺。北魏《洛阳迦蓝记》记述洛阳四十多所重要佛寺(布局特色:),其他佛寺,则很多是贵族官僚捐献府第和住宅所改建的“舍宅为寺”——“以前庭为佛殿,后堂为讲室”——中国佛教建筑的新形式(佛寺内有殿堂和花木)。 琉璃瓦传入平城。 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甘肃天水县的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天龙山石窟、南北响唐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唐以后有大量开凿)和雕刻(雕刻精美的纪念性石柱,图2-3正定义慈惠石柱) 细部(图2-4、2-5) 成就:木塔、砖塔,石工。 第三章隋、唐、五代时期的建筑 建筑概况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成熟的 ........... 时期 ..。 公元14年。古罗马为供应城市生活用水而建的输水道。加尔桥在今法国尼姆,原长约40公里,现仅存横跨加尔河谷的一段,长268.83米,渡槽最高处离地约48米。 第四章宋、辽、金时期的建筑 中国历史上在唐朝统一和五代十国之后,进入北宋与辽、南宋与金、元对峙的时期。 北宋的首都东京在五代后周改建汴州为都城时就已临街设店,接着宋朝取消里坊和夜禁制度,形成了按行业成街的情况,一些邸店、酒楼和娱乐性建筑也大量沿街兴建起来。 其次,宋朝建筑的规模一般比唐朝小,无论组群与单体建筑都没有唐朝那种宏伟刚健的风格,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在装修和装饰、色彩方面,灿烂的琉璃瓦和精致的雕刻花问及彩画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效果。 建筑构件的表尊花在唐代的基础上不断进展,各工种的操作方法和工料的估算都有了较严密的规定,并且出现了总结这些经验的《木经》、《营造法式》两部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文献。 北宋东京宫城位于内城的中央稍偏西北。城内有若干官署。内城东北寓有一座大型园林——艮岳,外城西郊有金明池,都是皇帝游乐的地方。 “花石纲” 《清明上河图》 《景定建康志》——工字平面 北宋时规定除官僚宅第和寺观宫殿以外,不得用斗拱、藻井、门屋及彩绘梁枋,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宋代的私园:《洛阳名园记》,规模较大,具有别墅性质,引水凿池,盛植花卉竹木,垒土为山,很少叠石,建少数厅堂亭榭,富于自然风趣。 建筑概况 祠庙:晋祠圣母庙——园林式祠庙建筑。石桥、铁狮子、金人台、献殿、飞梁、圣母殿等。图4-1-1晋祠总平面,图4-1-2晋祠鸟瞰图。 圣母殿特征 ..: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周围廊,前廊深两间,殿内无柱,使用通常三间(六椽袱)的长袱承载。斗拱用才较大,内部甚为高敞,生起明显,上檐柱尤甚,外观柔和,与唐代建筑雄朴的风格不同。四十尊仕女像,神态各异,宋塑中精品。圣母殿图图4- 1-3 飞梁:“十字”桥,四向通达对岸,对于圣母殿,是殿前平台,善于利用空间。桥下立于水中的石柱和柱上的斗拱、梁木都还是宋朝原造。图4-1-5 佛寺:河北正定隆兴寺是现存宋代佛寺建筑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实例(图4-)。山门内为一长方形院子,钟鼓楼分列左右,大觉六师殿已毁,遗址上存。北进为摩尼殿,有左右配殿,构成了一个纵长形的院落。二道门内,就是主要建筑佛香阁和其前两侧的转轮藏与慈氏阁以及其它次要的楼、阁、亭等所构成的形式瑰伟的空间组合,也是整个佛寺建筑的高潮。须弥殿位于寺后,均采用三殿并 列的制度。 以高阁为全寺中心的布局方法,是由于唐中叶以后供奉高大的佛像,主要建筑不得不向多层发展,陪衬的次要建筑也随着增高,反映了唐末至北宋期间高型佛寺建筑的特点。 摩尼殿,殿身用重檐歇山,四角抱厦用歇山顶,且山面向前,与宋画极类似。 蓟县独乐寺山门阁观音阁都是辽代原物。图4-3。“叉柱造”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图4-4。是现存最早的一座木塔。八角形,高九层,四个暗层,下层重檐,共有六层檐。高67.3米,底层直径30.27米。双层套筒式平面和结构。 密檐式砖塔(辽金):多八角形。台基上建须弥座,斗拱与平座,莲瓣承托塔身,塔身雕刻门窗,图4-5 图4-6开封琉璃塔,琉璃砖建造,十三层,高达54.66米; 图4-7陀罗尼经幢,石造,高15余米; 《营造法式》特点: 一、模数的制定和运用“材”,高度分为事物“分”,以十“分”为其厚; 二、设计的灵活性 三、技术经验的总结 四、装饰结构的统一 五、建筑生产管理中的严密性 图4-8宋辽金细部 第五章元、明、清时期的建筑 图5-1山西宏赵县广胜下寺(元代) 图6-2永乐宫 图5-3妙应寺白塔(尼泊尔青年匠师阿尼哥设计) 图5-4故宫 紫禁城角楼/角楼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高峻而繁复的屋顶,有三重,最上一层是由一个攒尖顶和四面四个歇山顶组合而成,中间一层是在如隆兴寺摩尼殿一般的四面抱厦上作歇山,下面一层只是中间一层歇山屋顶的腰檐。由于处在城墙转角的特殊位置上,三层屋顶在内外角处理上又有区别,形成72条屋脊交错勾连的动人景观,遥追宋代楼阁屋顶的意象。 十三陵石牌楼:五门六柱十一楼,汉白玉雕凿,宽28.86米,高达14米,建于明嘉靖十九年,是国内现存最大最古的石牌楼。
/
本文档为【中建史提纲.doc.gzip】,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