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大专论文样本

2017-09-25 23页 doc 57K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7436

暂无简介

举报
大专论文样本大专论文样本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____试论户籍制度改革发展趋势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站 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号: 3200712310546 专 业: 经济管理 年 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 名: 姚乐燕 13年 11月 1 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承诺网络教育高起专层次经...
大专论文样本
大专论文样本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____试论户籍制度改革发展趋势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站 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号: 3200712310546 专 业: 经济管理 年 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 名: 姚乐燕 13年 11月 1 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承诺网络教育高起专层次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试论户籍制度改革发展趋势》的主要观点和思想系本人独立思考完成~并在此申明我愿承担与上述承诺相违背的事实所引起的一切消极后果。 签名:姚乐燕 13年 11 月 25 日 2 摘 要 户籍管理是我国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安机关的一项主要职能,它直接关系到政治经济生活秩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时代实行的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区域”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凸显出来。区域户籍(区域:包括城乡之间,和不同地域之间。如:不同省份等)严重阻碍了社会的正常流动,形成了城市与农村、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中西部和东北欠发达地区城市居民与东部沿海城市居民之间的难以逾越的鸿沟。因此,为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区必须要从改革区域户籍制度着手,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管理制度,实现全国一体化。 关键词:区域户籍制度;弊端;改革;全国一体化 3 目 录 摘 要 ????????????????????????????????????????????????????????????????????????????????????????????????????????? 3 1引 言 ?????????????????????????????????????????????????????????????????????????????????????????????????????? 5 2.区域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居民权益的差异分析 ????????????????????????????????????????? 7 2.1造成城乡居民身份上的不平等 ???????????????????????????????????????????????????????????? 7 2.2造成城乡居民经济利益分配上的不平等 ????????????????????????????????????????????? 7 2.3造成城乡居民就业上的不平等 ???????????????????????????????????????????????????????????? 9 2.4造成城乡居民在法律地位不平等 ??????????????????????????????????????????????????????? 10 3.区域户籍制度对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影响 ?????????????????????????????????????????????? 10 3.1阻碍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 10 3.2人为地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11 3.3户籍区域管理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配置的矛盾 ???????????????????????????????????? 12 3.4中西部无法留住优秀人才 ?????????????????????????????????????????????????????????????????? 13 4.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 13 4.1健全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 13 4.2实施城乡统筹就业战略?????????????????????????????????????????????????????????????????????? 15 4.3消除由户籍形成的人为的人口区域划分 ??????????????????????????????????????????? 16 4.4确立户籍基本功能?????????????????????????????????????????????????????????????????????? 17 结束语 ????????????????????????????????????????????????????????????????????????????????????????????????????? 20 致 谢 ??????????????????????????????????????????????????????????????????????????????????????????????????????? 21 参考文献?????????????????????????????????????????????????????????????????????????????????????????????????? 22 4 1引 言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要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必须使市场所需要的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资源,能够根据市场的需要,实行自由、合理配置。然而,现行的户籍制度,限制了人们居住和迁徙自由,使市场无力对劳动力资源实行自由、合理的配置;此外,因现行的户籍制度而造成的城乡之间一系列的不平等,严重违反了市场经济平等竞争的基本原则。因此,要发展市场经济,加快城乡区域户籍结构转换,消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等因素,实现全国一体的户籍制度,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使城市与农村、城市居民与农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其他欠发达地区、工业和农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所以继续研究现行户籍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户籍制度基于1958 年1 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沿用至今形成了现行的由人口出生地和父母身份决定子女户籍的 “区域”户籍管理体制和改革开放以来由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的地区户籍差别。由于长期以来实行了城乡分割的区域户籍制度,客观上造成了城乡之间发展及经济分配的不平衡,和我国公民户口身份与出生地人为联系。由此引发的“三农”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受歧视的现象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 信息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区域”户籍管理体制逐渐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符。在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中,为了适应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需要,实行了户籍制度,对劳动力市场进行了分割,将市民和农民分置于市场两极,相互之间不能自由流动。经济和社会的二元结构最终成了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而户籍制度,由于其明确限制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被广泛质疑。户籍制度改革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多人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提出许多建议,为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很多人提出了取消中国户籍制度的问题,认为它的存在使经济增长的成本大大增加;研究者大多从稳定大局出发,认为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以配套、同步、渐进的改革方式来平滑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综合承受能力相适应。但是,这些文献的研究远没有深入。人们对户籍制度做了大量的批评,但缺少实证性的研究,也缺少有说服 5 力的证据。系统研究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牵涉行政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口学等诸多学科领域。至今为止,河北、辽宁、山东、广西、重庆等 1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口划分,统一了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统称为居民户口。实行一元化的户籍制度改革,不只是一个人的身份变化问题,而是涉及政治、经济体制与改革方面的问题。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有许多问题和重大矛盾没有解决,主要表现在:没有实现居民身份的真正平等;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资源无法实现优化配制;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在这之间将产生更复杂的变化,在这之上更多的社会问题将层出不穷。无论从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越来越多的人达成共识:户籍制度已经不是改不改的问题,而是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强调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当前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巨大的动力,更合理的户籍管理制度是未来二十年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翻目标的重要保障。本文所提出的新户籍核心内容是“一元户籍制度”及全面保障制度,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消除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区别,把农村土地作为社保医保的一部分计入农业工人(现称:农民)个人保障体系,实行农业工人退休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和个人挂钩的保障制度。让富余劳动力自由流动,各种保障无地域限制和身份限制。农村的保障资金由集体分配资金(来自土地资源收入)国家保障资金和个人保障资金三部分组成。城市居民的保障资金由企业单位保障资金,国家保障资金和个人保障资金构成。在保障制度健全的情况下,跨地域务工人员的利益就可以得到保障。人口流动也会随着全国的共同发展趋于合理。本文试图通过针对当前我国现行区域户籍制度弊端的探讨,研究其对我国协调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提出构建我国户籍制度管理协调发展的趋势。 6 2.区域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居民权益的差异分析 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它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出来, 主要集中表现在: 2.1造成城乡居民身份上的不平等 区域户籍制度把农民从一出生就几乎牢牢的栓在土地上,并有明显的世袭色彩, 成为“农子农孙”。而农村人口, 仅能通过考大学、参军等有限的渠道改变自己的户口性质, 造成决定一个人身份性质的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的出身。这种带有等级身份的户籍制度,对农村人口来说是极不公正的,尽管同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但城市人口先天优越于农村户口,城市户口的公民不仅能世袭城市身份, 而且在就业、医疗,乃至受教育权等都拥有较优越的保障。这种保障又反过来深化的区域现在的矛盾。正是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城乡差异,形成了“城里人”和“乡下人”在社会权益上的不平等。 2001 年,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各地全面部署开展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工作,这一政策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得以实施。如江苏省在随后进行的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中,就对978 个建制镇进行了改革,为334 万余人办理了小城镇户口。与此同时,一些大中城市也大幅度地调整户籍政策、放宽落户条件, 这些城市既包括许多沿海地区市场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如珠海、南京等,也包括一些城市户口已丧失含金量即不再能够提供传统福利保障的城市,还包括一些西部地区的大中城市如乌鲁木齐、西安、 1昆明等。此外,一些在短期内预计不会全面开放户籍管理的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也从引进人才和资金、培育劳动力市场着手,放宽了进城落户的条件,实行了以投资、购房等为条件的落户政策。如北京市规定登报招聘劳动力不再明示户籍要求,允许在京开办私营企业者申办北京户口等。这项政策是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标志性一步,意义深远。 2.2造成城乡居民经济利益分配上的不平等 区域户籍制度的症结不在于从形式上将居民区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 而在于户籍制度承担了额外的社会管理职能, 使户口充当了城乡福利分配的工 7 具。户口成了反映个人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以及享有某种特权或履行某种义务的符号或象征,不同类型的户口不能随意流动、转换。这一制度严重限制了人们对居住地域和职业的自由选择权利,限制了人们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充分发挥,严重违背和有损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不仅如此,旧的户籍制度还造成城乡差距拉大, 2导致“城乡断裂”。据统计,1978 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绝对差距为210 元,至2003 年扩大到5878 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相对差距,在1978 年是2.175?1, 至2003 年扩大到3.124?1。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可能会达到5?1至6?1。而1995 年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36 个国家的资料表明,城乡居民收入比一般为1.15?1, 超过2?1的国家只有三个, 3我国为其中之一。传统户籍制度使农民长期被固着在土地上,致使农民素质和技能的提高长期受到忽视,以致在当前农民工大规模流动就业的情况下出现农民工的素质和技能状况与产业结构升级不相适应的矛盾,这种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突出,成为既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又影响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另外,由于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相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极少能覆盖到具有农村户口的农民身上, 致使到“十五”期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障的人数仅达1.13 亿,参加失业保险 4的职工仅达1.11亿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仅达8000 万。显然,这种状况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去甚远。 1(社会保障。我国己经为城市户籍人口基本建立起以社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严重滞后, 保障标准较低,保障形式单一,农民获得的社会保障极其有限。在我国, 占总人口80% 的农民,只享有社会保障支出的10% 左右,而占总人口20% 的城市居民,却占到社会保障费用的90% 。农民“养儿防老”的生育观念不能根除,与农村长期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很大关系。也是农民计划生育工作难以开展的关键因素。在我国社会保障费不多的情况下,大部分社会保障费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城市,我们很多中型,小型城市的社保几乎和农村一样几乎一片空白。这样就行成了经济越落后,社保越无法实行,越是多生育的恶性循环。直接导致大家都想往几个大城市里挤的畸形现象。国家的政策扶持越是向大城市倾斜。而这些都是由于户籍区域差别造成的。 8 2(教育。我国教育大体可以分为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包括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教育。基础教育是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目前各地都是凭户口上学,“户口”不符合当地入学规定的, 就要多支付一笔数量可观的赞助费、借读费或择校费等。导致很多农民工子女无法入学,或者因为费用过没能力入学。此外,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也存在区域之间的巨大差异。最优秀的高等教育资源几乎都集中在各个大型城市,而这些高校的择生标准都有区域倾向性,致使原本落后的中西部,在人才培养上更落后。各个大城市的优越条件致使中西部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回家乡工作,建设发展家乡,都扎堆的挤在大城市,抱怨没有好工作。是落后地区只能更落后,没有人才,留不住人才是无法发展中西部落后地区的。这些都是区域户籍制度造成的。 3(住房。城市住宅市场存在着对弱势群体, 特别是非户籍迁移农村人口的社会排斥。在城市中, 部分城市人口可以享受住房公积金福利;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可以低于市场价格购买经济适用房;城市低收入家庭可以享受廉价租房福利等等, 以上福利资格的认定无一不以持有城市户籍为前提条件。据悉,北京已经有13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项目开工。外来务工人群和农民工的居住问题将纳入住房保障规划,但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严重的户籍歧视,在住房保障方面,大部分城市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申请设定了户籍门槛。北京的经济适用房申请人资格就设定为“须取得本市城镇户籍时间满3年”。可见,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现存的城乡分治户籍制度,农民工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公共福利,或许永远都只是一种奢望。 2.3造成城乡居民就业上的不平等 在人所享有的实际权利中,就业权无疑是一项最重要的权利。虽然我国《劳 但在区域户籍制度的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背景下,这条规定只是一句苍白无力的口号。在现行户籍制度支配下, 就业权不平等已是不争的事实。城市中正式就业岗位绝大部分成为城市居民的专有, 进城务工的农民在城市的就业机会十分狭窄。因此,农民工大多集中一些重、累、脏、险, 待遇较差的行业, 如建筑业、保姆、保安、饭店宾馆服务员等等。另外,许多大城市还存在着限制外来农民工就业的“职业保留法”。出现很多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当劳动者的职业不是取决于一个人的能力和工作态度时, 外来务工者就 9 要承担更大的艰难,支付更昂贵的代价。这是造成外来务工者巨大心里落差的主要原因,这种心里落差是现有户籍制度的悲哀。 2.4造成城乡居民在法律地位不平等 我国现行《选举法》第二章第十四条规定:“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这种“四分之一”代表分配的规定,说明8 亿农民的被代表权只相当于2 亿城镇人的被代表权。目前农村人口是城镇人口的近2 倍, 但在行使选举权上,却连城镇人口的1/2 也达不到。这一选举制度没能体现出公民平等的法律地位,只是户籍制度下人为的划分。由于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使得农村的基层选举工作不是难以推行就是效率不高,不能真实代表民意。 再如,依据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在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中,即使是同一起事故中受到同样的伤害,也因受害人户籍身份的不同,农村居民得到的赔偿金额往往比城镇居民少几倍。 3.区域户籍制度对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影响 现行的区域户籍制度,不仅在城乡之间形成了不平等的社会权力与国民待遇, 制约着社会公正公平与和谐的推进,而且影响着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 3.1阻碍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会加快城市化进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虽然有了飞速的发展,但城市化进程却发展缓慢。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户籍制度对口的自由流动限制的过死,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我国76% 的人口在农村,而农业剩余劳动力估计有2 亿人, 占农村人口的近1/4, 他们需向第二、三产业和城市转不变应万变, 自然会引起管理与普查工作户籍管理是一种调整社会秩序、社会转移,而传统户籍制度下,农村与城市之间、小城市与大城市之间存在一条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严重阻碍了社会劳动力流动的正常进行,抑制了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因此,造成传统户籍制度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不相适应。目前,学术界比较 10 公认和一致的判断是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阶段存在的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与偏差之一就是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偏高而就业人口比重偏低。2004 年,我国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达52. 9%,其中工业占45. 9%, 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但从就业结构上看,从事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占三大产业的22. 5%,仅相当于工业化初期阶段水平。服务业也存在着比重偏低的情况, 2004 年, 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19% ,而服务业就业人口占三大产业的30. 6%,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当于工业化初始阶段 5水平。显然,我国以城市经济为主的二、三产业就业人口严重不足,就业结构只相当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的水平,与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产值结构存在较大偏差。而这种严格限制人口流动的结果,会造成中国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的畸形现象:有人口流动而无人口迁徙;有城市流动人口,而无城市新迁移民。这些被称作流动人口的社会必要劳动者,由于不能被城市接纳只得成为一只只“侯鸟”。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往往不会直接反映出来,而是通过现在各种矛盾突出的社会现象表现出来的。这样往往被政府忽视。 3.2人为地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早已存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的分化和经济差距愈加明显,如果以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之比来衡量中国城乡收入的差距,可以明显看出在实行区域户籍制度的几十年来,城乡收入差距(比例)呈明显拉大的趋势。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很多,其中城乡区域户籍制度是关键性因素之一。它致使农民收入不能持续增长,加剧了社会分化、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同时农村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土地报酬递减趋势,随着人口在不断增长,生产经营规模不断缩小,从有限的资源上获得更多的财富是不可能的。 现行的户籍制度弱化了农村人口对城市的向往,但其强烈的城市本位倾向仍是非常明显的。目前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人口管理制度使全各大城市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对各类人才和投资者人为分割为城市人口和农业人口,从而造成农民等高租金收入者实行政策优惠,向他们开放城市户口对城市的认同感低。农村居民即使流入城市依然改口或降低落户门槛,而对一般劳动者则实行严格的变不了其 11 弱势地位,因为没有城市户口,外来人口只准入限制,剥夺了后者向城市自由迁移的权利,进城能在体制外寻求就业岗位,只能干城里人不愿干的打工的农民无法取得城市户籍,难以在城市定居,从事粗、重、累、险的工作,不能享受城市居民所拥有的住房条件,像候鸟一样来往于农村与城市之间,这既阻碍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优惠和福利,不能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使农村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不能参与城市的政治选举和社会管理。就业市场中处于不同的等级和地位,拥有了城市户口,在就业市场中就拥有了较优越的地位,农村人口和落后地区人口则只能通过上大学、参军等极其有限的渠道改变劣势地位。这种身份还具有世袭性质,将递及子孙。在僵化的制度安排下,农村劳动力即使流入城市也不能平等参与城市现代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只能游离于体制之外,在有限的非正规行业寻求就业与生存空间,而城市劳动力凭借其优越的市场地位垄断着体制内就业岗位。这样,即使劳动效率低下,也不能顺利实现劳动替代,社会劳动力以户籍为介质被人为固化在不同产业、不同职业和不同地区内,城市劳动力市场被分割成具有明显制度特征的城市户口劳动力市场和农村户口劳动力市场,市场竞争规则被人为破坏,通过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通道被阻断,经济效率受到极大损害。 3.3户籍区域管理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配置的矛盾 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央政府多次对户籍管理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地方性法规,特别是全国范围内粮油供应放开与户籍脱钩,实际上人口已经处于自由流动的状态。目前全国每年的流动人口达8000万人,预计今后一个时期可达1.5亿。但在现行户籍区域管理体制的制度下,以千分之二的指标控制进城名额的计划经济模式,影响了公民的正常合法迁移,制约了人才流动,大量已经在城市中取得生存基础的人口无法落户,人户分离的情况达3000万人,年复一年重演“民工潮”。这说明,现行户籍制度已是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不能对我国人口流动状况实施有效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从事非农产业,如果按城市人口和农业人口区域户籍管理结构,就不能真实反映我国的人口构成状况、人口分布状况及城市化水平。如在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瞒报、拒报、漏报现象严重,陕西省应该登记的人数少了,,,万,湖南省则少了近千万,上海“人户分离”人数多达,,,余万, 约占户籍总人口的,,,等,中西部地区农村相当一部分 12 人有籍无户,农村“空壳”现象较为突出。这些名不符其实的户籍登记,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普查工作的质量、速度和准确性。其主要原因就是区域户籍管理制度与实际的需求相差太远。一方面我国的流动人口正以高速增长;另一方面管得太死的户籍制度是仍以不变应万变,自然会引起管理与普查工作的混乱。因此区域户口管理制度,会造成人口信息失真、管理缺位等问题,已不能对现有人口进行有效管理。 3.4中西部无法留住优秀人才 尽管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差距,但公共服务需要进一步均等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关键是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功能定位、发展重点、政策导向等重大问题,抓好各项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的落实,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由于区域户籍制度的弊端,导致大城市和中小型城市的资源分配不平衡,例如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等往往更优先照顾一线大型城市,这样使这些大型城市形成了顶端优势,人才就自然向顶端流动。这些是制度形成的不能总是靠优秀人才的牺牲精神让他们从事中西部的建设。只有全国开始推行统一的各种保障制度,加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科技教育,积极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改善和加强西部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免去优秀人才的后顾之忧,他们就能安心地从事中西部及东北的振兴工作了。 4.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城乡协调发展成为和谐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我国城乡差别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区域户籍制度以及相关的一系列就业制度、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已经被公认为我国推进城市化和实现现代化的最大障碍。毫无疑问,改革现行区域户籍制度势在必行。 4.1消除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划分,健全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13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消除劳动力区域间流动的后顾之忧和保障其权利的基础,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覆盖面窄,普遍程度低;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局限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但是城镇部分集体企业职工、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中的劳动者和“三资”企业中的中方雇员等几乎没有参加社会保障;占全国人口70 ,以上的农村人口更是与社会保障无缘,他们只能依靠家庭实行自 6我保障(举一个例子,在现阶段,有病不看、因病致穷、因病返穷的现象绝对不是个案;2005 年,在安徽,发生过父亲因没有钱给患重病的儿子看病而将小孩淹死的惨剧,今年又发生因没钱看病而夫妻跳江自杀的悲剧),这些都不能真正体现社会保障的全面性、普遍性和公平性的特点,制约着我国农村的发展,也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流动的原因。 二是社会保障基金的使用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督;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挪用、挤占甚至浪费保障基金的 7现象时有发生,2006 年发生在上海的32 亿社会保障基金挪用大案就证明了这一点,这种现象如得不到根本解决,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康发展。 三是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分散,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制存在多头分散管理的格局,分别有劳动部门、人事部门、卫生部门、民政部门、工会等负责,造成政出多门、管理混乱、费用增加、效率低下;还有,社会保障法律层次低,我国目前除了一个1995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外,社会保障领域大多由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发挥作用。因而,我们应该针对上述问题,采取切实的措施加以改进。首先要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社会保障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于它的普惠性,即: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应该从中平等受益,社会保障是应该向所有的 8社会成员开放的”。在我国,应尽快将目前仅限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扩大到所有各类单位和个体劳动者;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快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不把农民这样一个特殊的利益群体置于社会保障的阳光沐浴下,它就不能说自己建立了社会保障制 14 9度。其实,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与户籍制度的改革也是息息相关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农民即使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在城市工作也很难摆脱农民的身份,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有序地向城镇转移,阻碍了农民阶层的分流,面对如此大的农民数量,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不得不艰难前行,从而延缓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只有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才会使“城乡”身份趋于模糊。我们知道,城市普遍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城市与农村的重要区别;当然,在我国,要建立一个占人口总数70 ,以上、大约9 亿多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没有遇到的,但是,我们绝不能以难度大而加以推诿,我们似乎应当将几十年来以“剪刀差”形式从农村抽走的资金适当地返还给农村和农民,同时,国家还应当在政策、资金上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社会保障的建立奠定经济基础,使农民获得基本的社会保障,以缩小城乡差别。这可能也是避免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徙的措施之一。其次,要健全社会保障基金使用中的监督机制,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基金使用过程中的有效监督机制,切实管好、用好人民的“保命钱”,不能允许上海那样的“社保大案”再次发生。再次,国家要统一立法、统一管理,要提高社会保障的法制化水平和专业化水平,要尽快解决我国社会保障领域政出多门,无法可依的现象,抓紧制定社会保障领域的基本法律,同时,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和编制全国统一的和公民身份证类似的公民个人的唯一的社会保障号码,并能够随着公民的迁移而转移(以解决目前公民迁移而社会保障不能随其转移的状况)。 4.2完善法律法规,改革劳动就业制度,实施城乡统筹就业战略 当前,对于外来劳动力来说,劳动就业制度改革首先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动关系,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来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赋予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彻底改变过去对外来劳动力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状况。据悉2008年即将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法律应当成为保护农民工正当权益的基本手段,相关的法律应当进一步完善,应当明确将农民工视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希望要加大对新《劳动合同法》的宣传力度、执行力度和检查力度,同时制订各种切实可行的,使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成为改善农民工劳动关系的重 15 10大契机。其次,要逐步真正实施最低工资标准和欠薪保障制度(最近,劳动部决定,在今年之内,除了西藏之外,中国所有省市都要实行最低小时工资制度,以保障农民工权益,促进农民工工资的增长,但是,推行最低小时工资制度是一个进步,然而,关键的问题是要有法律的强制性,而且各级法院在裁决之后,必须具有执行能力,否则所有的措施都只是空话)。不要再出现民工以上访、自杀甚至当面请求总理帮助讨要工资的现象发生。已于2006 年10 月1 日生效的高法有关司法解释规定:拖欠工资争议,劳动者申请仲裁时劳动关系仍然存续,用人单位以劳动者申请仲裁超过60 日为由主张不再支付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这是我国司法保障劳动者权利的一大进步。对同一单位的职工,不管其户籍状况如何,应实行同工同酬,并逐步获得同样的社会保障待遇;再次,要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利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城乡劳动力资源,给予城市居民和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方面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制定公平竞争的规 11则,消除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不合理的许可、登记和收费制度,消除劳动力市场 12上的种种制度性的差别、歧视。 既然户籍制度的根本改革在短时间内还无法实现那么,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政策,使他们在一定的范围内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也应该是现阶段建设“和谐社会”的一大要求。 4.3消除由户籍形成的人为的人口区域划分 我国农村人口大规模的向城镇转移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进行的,同时又是以全国城镇较大规模的职工下岗、待业潮的到来为背景的。如何有效地保护已经到城镇落户和希望到城镇落户农民的权利,目前应该改革多种户口形式分割管理的做法,将暂住户口、蓝印户口和常住户口管理有机地衔接起来。在现阶段,可以对农民进入城镇落户的条件引入量化概念,并辅之以必要的考核标准;比如在城镇有稳定的收入或固定的住房,即可迁入所在地城镇而成为当地居民,这既可避免其他国家的所谓“贫民窟”现象,同时,又不限制公民的迁移权利;要严格按规定办理户口登记,制止各种巧立名目的户口商品化现象以及由此可能产生 16 的腐败现象。在户籍制度改革上,应该先从小城镇入手,放开户籍管理,加快小城镇建设。迁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生存的需要、追求幸福生活的目的,其实,在我们中国,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更应该注重小城镇建设,吸引、引导人们主要往小城镇迁移,而不是涌向大、中城市;另外,要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就要积极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在继续完善资金、技术等要素流动机制的同时,着力促进劳动力和人口在全国的优化配置,逐步消除城乡、区域分割,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人口有序流动机制,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在这其中户籍制度的改革要对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也许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希望达到的目标之一。因此,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以区域为基点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京津等经济圈和经济带。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4.4规范确立户籍基本功能 户籍与城市居民的利益分配挂钩,并成为确立公民身份、控制公民迁移流动的重要手段。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后,城乡居民尤其是农业劳动力开始超越户籍制度的控制进行长期或短期的大规模流动,户籍登记和管理中出现了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真实情况的现象,人户分离、空挂户口、户口 13 重登、漏登以及不登记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一方面是因为户籍制度本身的限制使得本来属实的情况不能顺利登记(不符合登记的条件),另一方面是因为户口与多方面的利益挂钩而使人们出于利益考虑尽可能地隐瞒或改变事实真相。为此,必须调整户籍管理的功能定位,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采取价值中立的原则,强化户籍管理为提供户口信息和为社会公共事务服务的功能。从理论上讲,户籍制度的基本职能只有两项: 1(证明公民的身份,证明公民的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以便于公民参与各类社会活动; 2(为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配置劳动力资源等提供人口数 17 据及相关的基础性资料。 其次,要剥离一切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其它功能,改变种种对非农业人口的偏向及对农业人口歧视的条款和规定,卸载那些原来不应该承担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因素,比如选举权问题、婚姻登记、社会保险、医疗住房、招生就业等。就如广东省改革以来,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农业经济进一步加速向现代工业经济转换。从1978年至2005年,第一产业GDP占总GDP总量的比重由29.8%下降到6.2%;二是传统农业社会加速向现代城市社会转换。1978年至2005年,农村户籍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由83.7%下降到48.1%;三是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1978年至2005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61.7%下降到48.3%。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93.5元上升到2005年的4690.49元,增长了24倍。具体见表一: 年份 第一产业GDP占农村户籍人口人均纯收入 恩格尔系数 GDP总量的比重 所占比重 1978 29.8% 83.7% 193.25元 61.7% 2005 6.2% 48.1% 4690.49元 48.3% 表一: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数据来源:根据2006年广东统计年鉴计算整理而来 与此同时,农村文化、政治生活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如农民社会安全满意度由2002年的20%上升到2005年的78.8%,农民文化娱乐支出由2002年的4.4%上升到2005年的20%。可见改革是有利于各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五)建立新的户籍管理法 户籍管理是一种调整社会秩序、社会关系的治国安邦的手段,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没有法律支持,这项工作难免会出现无序、无度、无为的局面。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中的部分内容已与新的刑法、刑事诉讼法相抵触,各地出台的户口迁移政策早已突破了《条例》中的有关内容。因此,为适应依法治国的要求及户籍制度改革的形势,当务之急是制定一部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户籍法》,为户籍制度改革“保驾护航”。从而以公正的法律的形式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促进社会人口的自由流动,以法的形式确定自由迁徙。加快人口管理信息化户籍改革后,户籍将主要成为人口信息的管理和服务体系。 18 因此,可以积极实施全国统一的人口信息管理体系,其主要的组成部分是: 1.统一的人口信息平台和专人管理 2.智能式身份证 3.统一信用体系 4统一的社保体系,医保体系,住房公积金体系 5.政府各部门和有关公共服务机构对人口信息平台的合理共享 6.备案式而非审批式的户口迁移办法 以常住地为户口登记标准,建立新的全国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改变户籍的区域制结构,就要废除几十年以来惯用的划分农业和非农业户口这些不科学的依据,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区别,以居住地作为户口登记的标准,使户口登记如实反映公民的居住和身份情况。针对人口流动性日益增加,对部分常住地变动较为频繁的人群和人户分离的问题实行灵活的管理办法。而在现阶段,改革户口管理制度,就是要突破多年的农业和非农业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全国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通过这些方法来实施一个管理信息体系,户籍制度要从过去单纯的管理手段变为服务为主、兼顾管理的制度。 19 结束语 户籍制度的改革,清除了阻碍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形成的一个根本性的制度因素,在促进城镇化的发展方面已经显现出了良好的效果。在行政性的改革已有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在社会性方面的改革还有许多复杂的综合性问题需要解决,必须继续深化改革的成果,勉力推进。对城镇化来说,不仅是可以让外来务工者进城,更重要的是造就外来务工者可以在城里生存的基础。户籍制度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户籍制度的终极目标是实行开放的、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当人口能够在城镇之间自由流动时,也就建构了向大中城市自由流动的基础,最终达到“国家依法规范,社会经济调节,个人自主选择”的迁徙自由局面。刚闭幕的十七大,对于其报告内容十七大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卢中原指出,在经济进一步发展时,其中要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和挑战的包括行政管理体制,区域发展需要进一步增强协调性,户籍管理是我国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区域户籍制度改革后带来的成效,更好地发挥区域经济的重要作用,依托区域中的城市,以点带片地辐射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实现统一的管理制度,实现全国一体化,使我国沿着科学发展观道路健康发展。 通过本文的讨论,希望户籍制度将不断完善,并对未来户籍制度的实施有一定的指导性与总结性作用。 20 致 谢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已在华中科技大学度过了美好的四年大学时光。期间,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怀和帮助下,我丰富了知识、扩大了视野、提高了能力,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感谢所有教导过、关心过、帮助过我的华中科技大学的老师教授们,是他们使我有更多的机会尝试着站在理论和实践的新起点上进行思考。 在此,还要感谢在求学期间认识的所有同学和朋友们给予的帮助。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持我。 21 参考文献 [1]万明义,《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探析》2006 年第 2 期(总第 235 期) [2]王海光,《城镇化进程中的户籍制度改革研究》2002. [3]王海光,《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形成与沿革的宏观分析》2003( [4]张平、林梓,《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2000年第6期( [5]陈清,《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2006( [6]白迎生,《户籍制度改革之我见》2006( [7]李忠锋,《二元户籍制“变法”势不可挡——户口背后利益是根本》2007( [8]苏志霞,《中国户籍制度城乡福利分配职能辨析》2006(3)( [9]陆学艺,《中国农村现代化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10]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1]王 剑、 刘正良,《新农村建设目标下的户籍制度改革》 [12]曹景椿,《加强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迁移和城镇化进程》2001年第5期 [13]范恒山,《把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经济日报. 2007. 22
/
本文档为【大专论文样本】,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