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2017-09-16 8页 doc 22KB 418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1635

暂无简介

举报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要点 1( 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掌握“凶、察、兵、直、数”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3(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一、文学常识 1、《孟子》是一部记录( )言行的( )体散文集,由( )记载。 2、( )、( )、( )、( )合称为“四书”。 3、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要点 1( 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掌握“凶、察、兵、直、数”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3(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一、文学常识 1、《孟子》是一部记录( )言行的( )体散文集,由( )记载。 2、( )、( )、( )、( )合称为“四书”。 3、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他继承了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是记载( )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4、出自《寡人之于国也》的两个成语是( )、( )。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 ”思想,表现在: 5 ?民本思想 ?邦国的主权在民?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政事以民为归宿?用人以民意为准?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反对不义的战争 6、孟子所主张的“仁政”的内容,概括地说包括两个方面,即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前者,即“_______________”;后者,即“_______________”。(加引号的部分用原文回答。) 7、《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严谨。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 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好( )战 弃甲曳( )兵 数( )罟( )不入洿( )池 衣( ) 帛 鸡((((((豚( )狗彘( )之畜( ) 庠序( ) 饿莩( ) 胜( )用 丧( )(((((((死 供( )养 赈( )济 孝悌( ) 黎( )民 颁( )白 (((((2、解释下列句中下划线的字 河内凶: 察邻国之政: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弃 甲 曳 兵: (((或百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 (( 直不百步耳: 不违农时: ((数 罟: 谷不可胜食也: (((养生 丧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 树之以桑: 无失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 悌之义: 黎民: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斧斤以时入山林: ((((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邻国之民不加少: ((((王好战,请以战喻 :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 王无罪岁: (( 3、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 1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 ( )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 ( ) 4、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 鼓: ( ) 树之以桑 树:( )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 ) 谨庠序之教 谨:( ) 然而不王者 王: ( )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生 :( )死:( )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移: 5、比较下列虚词在各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寡人之于国也( ) 于 ??移其粟于河内( )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察邻国之政( ) 之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王好战,请以战喻( ) 以 ??斧斤以时入山林( ) ??申之以孝悌之义( )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则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 ??移其粟于河内( ) 其 ??百亩之田,勿奇其时( ) 6、一词多义 数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 )(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4)数罟不入洿池 ( ) 发 (1)百发百中 ( )(2)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 ( )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 直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 (3)系向牛头充炭直 ( ) 兵 (1)非我也,兵也 ( )(2)穷兵黩武 (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 ) (4)草木皆兵 ( ) 胜 (1)驴不胜怒,蹄之 (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 )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5)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 )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也 2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8、用“/”断句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三、阅读 1、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2、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3、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请分条叙述。 4、联系生活,谈谈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5、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四、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填然鼓之”一句中“填”是拟声词,“鼓”为击鼓,与“一鼓作气”中的用法相同吗,属哪种活 用,“之”是代词吗, 2、“兵刃既接”“兵”是“士兵”的意思吗, 3 3、“弃甲曳兵而走”。其中“曳”怎么解释,“走”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一致吗, 4、这段文字中,含有一个成语,请找出来写在下面。 5、“是亦走也”这句话是陈述句还是判断句, 6、作者用比喻说理有什么效果,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出下列“数”字读音与意思相同的一项( ) 7 ?数罟不入洿池 ?数口之家 ?范增数目项王 ?媒人去数日 ?识盈虚之有数 A(?? B(?? C(?? D(?? (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4分)( ) 8 A(谷不可胜食也/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B(勿夺其时/夺项王天下者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D(非我也,兵也/行军用兵之道 C 9(翻译下列各句: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0(“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一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11(第一段和第二段中,孟子分别提出了发展生产的哪三条措施, 12(据文意,在孟子看来,行王道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4 参考答案:一、1、2、3、4、5、略6、养民 教民 “五亩之宅„„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道路矣”。7略 二、1、2、3、4略5、于?介词,对。?介词,到。?介词,比。?介词,跟。 之?助词,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不译。?代词,它,指宅地。 以?介词,用。?介词,按。?介词,把。 则?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假设,那么。?连词,表假设,那么。?连词,表转折,却。 其?代词,那里的。?代词,那些。6略7、略8(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三1、以“民不加多”为线索展开论述。首先,以梁惠王认为自己已“尽心”,却“民不加多”来提出疑问。其次,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与邻国国君并无本质区别,从而揭示“民不加多”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使民加多的各种措施。 2、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 3、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4、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 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5、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四、1、相同,属名词活用作动词;之,音节助词2、兵,兵器、武器 3、曳,拖着;走,跑,这里指逃跑4、五十步笑百步5、判断句 6、增强形象性,说理深入浅出7、 D 8、 A 9、略10、(用比喻手法揭露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暴政。)11、(第一段:?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第二段:?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12、(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大力发展文化教育。) 5
/
本文档为【《寡人之于国也》学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