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刘景凤中国服装的起源

刘景凤中国服装的起源

2017-09-18 50页 doc 812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905

暂无简介

举报
刘景凤中国服装的起源刘景凤中国服装的起源 莘县实验高中校本教材之 《中国服饰变迁与影视作品》 主编:刘景凤 副主编:康胜花 1 一、课程名称:《中国服饰变迁与影视作品》 二、课程简介 (一)课程目标:本书主要引导读者了解中国服装的起源和发展,理解不同时代的服装的不同特点,并且洞悉它与时代发展的内在联系。还应该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所学的服装知识能正确判断现在影视作品中着装的正误。从而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二)课程内容和总课时数 1、中国服饰的起源(2课时) 2、 历朝代装。(3课时) 3、服饰的演变与社会发展的...
刘景凤中国服装的起源
刘景凤中国服装的起源 莘县实验高中校本教材之 《中国服饰变迁与影视作品》 主编:刘景凤 副主编:康胜花 1 一、课程名称:《中国服饰变迁与影视作品》 二、课程简介 (一)课程目标:本书主要引导读者了解中国服装的起源和发展,理解不同时代的服装的不同特点,并且洞悉它与时代发展的内在联系。还应该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所学的服装知识能正确判断现在影视作品中着装的正误。从而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二)课程内容和总课时数 1、中国服饰的起源(2课时) 2、 历朝代装。(3课时) 3、服饰的演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课时) 4、影视作品中的服饰的正与误。(3课时) (三)授课方式和。 课程以了解中国服装的知识为基点,进一步了解服装的发展变迁,知道服装原料的不同和时代的发展联系。主要通过课堂传授和手工制作来强化知识的掌握。 (四)评价方式。 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在授课过程中主要关注学生阅读经典的深入度、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在作业的批改中主要关注学生作业完成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三、选课建议。 本课程适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生。 2 编写说明 内容简介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人们对于服装有着迫切的需求。服装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起初是为了遮体,后来便又加上了装饰的功能,所以人们特别关注每个时代的服装,而且每个时代的服装又与当时的经济水平、政治情况有着一定的联系。本文便详细介绍了中国服装的起源和变迁史,以及服装与政治、经济的密切关系。 编写目的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今天民族的传统文化愈发重要,服饰便是一种特别重要的一种,学习本文便是让学习者了解中国服装的具体变迁,以及每个阶段的服装特征。特别是现在影视作品涌现,其中的人物服饰五花八门,奇形怪状。孰是孰非,学习了本文便可洞悉一二。 3 目录 第一章、中国服饰的起源„„„„„„„„„„„„„„„„„5 第一节 中国服装的起源„„„„„„„„„„„„„„„5 第二节 浅析服饰样式缘起„„„„„„„„„„„„„„„.8 第二章、 历朝代装„„„„„„„„„„„„„„„„„„9 第三章、服饰的演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4 第四章、影视作品中的服饰的正与误„„„„„„„„„„„„„30 4 第一章 中国服装的起源 第一节 中国服装的起源 墨子曾说:“其为衣服,非为身体,皆为观好。”也就是说衣服不完全是为身体服务的,它具有更深层的含义。一部服饰史,可反映出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体现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的服饰史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博大的文化宝库,它反映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变迁。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生产力的提高,服装从最初的实用性之上给赋予了更多象征意义。 一、中国古代服装起源的原因 服饰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人的着装是根据社会形态、文化背景,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及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地进行传承和创新的,并形成诸多不同,错综复杂的服饰类别。一般来说,形成中华民族服饰类别的主要因素,大致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 1、自然因素 不同国家、地域、气候、民族的服饰,都反映了其民俗文化的特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影响所及便发展出百花齐放的服饰。 在气候上说。服饰类别的形成,首先要受到气候、风土条件的制约和支配。如塞外地处中国北方,气候寒冷,服装多用动物皮毛制作,以抵御寒冷。其服饰造型也显得粗犷、奔放、厚重,保暖功能好。而江南水乡位于长江以南,风和日丽,气候宜人。其服装多用棉、麻、丝绸制作,造型柔和,细腻潇洒、飘逸。 在地域上说。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东西南北中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条件的好坏,便给人们的生存条件带来了差异,也促使服饰形制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别。西域、北方的服装要适应游牧民族流动的生活方式,要适合骑马、放牧、狩猎,所以裤装出现得比较早;服饰材料也因地制宜,多为动物的毛发。中原地区及沿海地区以农耕劳作为主,人们的着装与劳业生产的发展关系密切。服饰以棉、麻、丝为原料,服装造型简洁,便于穿脱,便于在农田里耕作劳动。 2 、社会因素 服饰类别的非自然因素,即政治、战争、经济、宗教、文化、科学、民族等服饰文化所依托的整个社会因素。 (1)政治。在中华五千多年的历程中,由于阶级的产生,以及国体、政体的不同,使得服装类别也因此不断地分化、组合、创新。事实上,社会等级的产生,是中国服饰类别产生的最初原因之一。从前有俗语说:“只认衣衫不认人”、“先敬罗衣后敬人”,反映出在等级社会中,服饰服饰作为人的部分外在形象,它不仅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品位,也能表现一个人的社会职业。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服装的穿戴来分尊卑等级,不同官吏有不同服饰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描写 5 咸亨酒店里的顾客就分成两等人,上等人是穿长衫的诗人或读书人,下等人是穿短衣、小打扮的平民在标志。这种把服饰与礼教统一表达的学说,成了儒教的特征,长期影响着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中国古代服饰被赋予多种意义,诸如冕服是帝王的专用服饰,冕服绣有 12 种图案,包括日、月、星辰等,取意受天命意旨而穿衣。皇帝为天子,自然要穿和自己身份相匹配的服装。高帝纪下无论诸侯贫民,服饰的穿戴必须依规章而行。原始时期的酋长、勇武者,族长等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力量和权威,往往采用一些色彩鲜艳的羽毛、贝壳、石珠等物品来装饰自己。进入封建社会,服装颜色被用作区别官员的级别,身穿高官色彩的服装必然有不同于他人的荣耀感。在清代,如果皇帝赐一件黄马褂给官员,在当时可以说是无限风光,既是一种荣耀,又可光宗耀祖。传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 11 岁时,在宫中与他弟弟溥杰一起玩耍,正玩得高兴时,溥仪无意中发现溥杰的衣袖露出黄色,立刻沉下脸说:「浦民间杰~这是什么颜色,你也能使,」又说:「这是明黄,不该你使的~」吓得溥杰忙垂头肃立。由此可见,平民百姓是不能穿明黄色的,对于古代统治者来说,衣服颜色也不得僭越。 (2)战争。战争作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对服饰类别的形成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战争的本身,也在不断地改革、变化作战用的军事服装。中国历史上的军事服饰,大多随着朝代的变更,而不断地产生变化。 (3)经济。服饰作为一种被物化了的文化现象,与产生这种文化的经济土壤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经济形式,对人们的社会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使中国服饰的款式变化和制作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一般来说,社会经济的繁荣或萧条,都直接影响服装形式的变化和发展。 (4)宗教。宗教的创立与流行,是世界所有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中国也不例外,由于对自然条件的极端依赖,所以在最初形成的原始宗教崇拜中,首推“自然崇拜”。此外,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各种宗教流派也都以各自的教义为基点,对教徒、出家人的着装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在古代社会,当天地间各种自然现象得不到解释时,人们就认为是某种力量主宰着一切,于是产生了对天地祖先的祭拜,从而形成了宗教信仰。上衣象征天,天未明时是玄(黑)色;下裳象征地,地是黄色。上玄下黄的服制就来源于对天地的崇拜。古人对祭祀天地、祖先的祭服比日常服饰更加重视和考究,并加以美化。战国时期有的龙凤虎纹,表现了中国人的龙虎精神和期望吉祥的理想;富贵大吉用牡丹纹饰来表达;福寿延年有「寿」字组合变化的文字图案。 (5)文化。中华古代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人效法自然,并且,自然还被人伦比,天地之间攀上了亲缘关系,从而形成“天人合一”主观混融的理念。表现在服饰上,即以造型来完成人们对这一理念的认可。中国的传统服饰自创始起,就是一种平面造型,造型朴实简洁、线条流畅,其最大特点是穿着舒适,无任何压迫感,动作自如。是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在服饰上的表现,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那种谦虚、洁身自好、不做“出头鸟”,含蓄,不强调自我的精神追求。这种文化理念对亚洲的服饰的基本造型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6 (6)民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影响所及便发展出百花齐放的服饰。服饰的款式、材料、颜色、配色以及图案都能表现强烈的民族形象。至于少数民族如苗族,据《后汉书》记载:苗族先民有「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斓」的习俗。苗族的图案也十分丰富,有动物、植物、几何纹样等等。黔(贵州省)东南苗族服饰上的蝴蝶图案,是对「蝴蝶妈妈」的祖先崇拜。这些极富创意和想象力的形象,显示了苗族妇女把现实与理想结合的审美意愿。生活在中国东北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族,其服饰以袍服为主。像汉族民间儿童服饰中的虎头鞋,和童服上常用的动物图案刺绣,就表现出中原地区民间的民俗文化,以动物守候着孩子让他能平安成长的愿望。一个民族的进步,与文化传播有密切的关系。中华服饰的兴旺繁荣和丰富多彩,是由于它不断地获取外来民族文化的长处。在中华民族服饰史上,由于迁徙,聚合和民族战争等原因,汉民族服饰经常与周围的少数民族服饰进行交流、融合,取长补短,历数千年,终于构成了今天气势恢弘的中华服饰文化。 (7)礼仪。中国古代的服饰受礼教和封建社会道德所限制,在特定的时间内服饰是守礼尊规的一种表现。以古代丧服为例,如父母亲过世,儿子和未出嫁的女儿就要穿上用粗麻布缝制的丧服,期限三年。丈夫过世,妻子也要服丧三年;反过来,妻子过世,丈夫却只要服丧一年。从穿丧服的时间长短可以看出当时男尊女卑的情况,这也是封建社会的道德在穿衣上的体现。孔子说:「朝服而朝」(《礼记(玉藻》),意指进宫朝见必须穿朝服,否则有不敬之罪。可见服饰对巩固皇权的作用。 7 第二节 浅析服饰样式缘起 石器时代————树叶、兽皮 有关原始社会的服饰实物虽然在考古发掘中至今尚未发现,但我们从有关考古发掘的陶器皿上图画情形和殷商时期情况我们可以勾勒出其造型特点。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知缝衣,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文化遗存中曾发掘出骨针。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不同地区和族别的人们中间,服饰款式已各不相同。 简单粗糙的间接实物证据虽不能表现出年代的衣着细节但,足以反映出当时多资多彩的衣着式样了,先民们已经把制作服装作为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装已成为生活必需品,从此,穿上衣服的人类文明将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向前奔跑。 衣服的样式是从简单到繁复发展的,最初犹为简单,在寒冷的北方,人们往往不分男女老少都披一件完整的兽皮。后来把兽皮中央穿个洞,或者在兽皮一端切个凹口就形成了名为贯头衣或斗篷的最早的衣服。在气候温暖的地带,人们最初只是用一块方布把下身围起来,这就是最早的裙子,它很像今天我国西南方少数民族所穿的筒裙,再晚些,衣服分上下,一般来说是当人们将较早出现的背心套袖套裤和遮羞布连缀起来时,上衣下衣也就出现了。帽子和鞋伴衣而生,人们最初把树叶叶或树皮顶在头上遮阳避雨,这就是最古老的帽子,后来才发展为用兽皮或布帛裹头,人们用树皮或兽皮裹脚以防备荆棘碎脚,抵御严寒冰雪这就是最早的鞋,后来才从裹脚之物发展成鞋。可以发现原始社会服饰的发展完全源于自己自然需要,那么的真实、原始, 周王室的衰微使诸侯间的兼并战争愈加激烈,各国开始变法图强,把发展社会经济作为争雄的前提条件极大地推动了当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农业领域里的桑麻葛种植业和作为手工业的纺织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具体服饰用料如下:绢,锦,纱,罗,绮。 随着礼崩乐坏,服装色彩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首先推动其变化的是号称春秋第一霸的齐桓公,他对紫色的喜爱流行开来传统的服饰色彩观念在受到冲击后,按照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好恶而自然发展开来1, 充满尊卑等级的传统色彩观念由紫色代替红色的变革,使紫色这种具有稳重、华贵的性格特征的颜色在以后的中国社会中受到人们的青睐,被视为权威的色彩。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制作一件树叶上衣。 学生活动:1、中国最初的服装是什么制作的, 2、影响中国服装的因素有哪些, 8 第二章 历朝代装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服饰发展变化多样,各个时期的服饰都有自己的特色。从古人发明的第一枚骨针,用以缝制出最古老的衣裳开始,历史的进程逐渐由蛮荒世界跨入文明世界。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历程最能在朝代的更替表现出来。每一个朝代都有着其特色的服饰。在这里,将其分为十个阶级,即上古;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代;明代;清代,来一一细说。 1(上古 《韩非子。五蠹》:“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古代人们的食物主要取自于植物、野兽等,防寒护身也只能是利用树叶、兽皮等大自然赐予的东西。由此可以看出,上古时期的人类受着经济的限制之下,服装也只是围系于下腹部的毛皮,也是为了御寒、遮羞、装饰。不过,原始服装的出现,揭开了服装史的序幕。后来布帛的产生,衣裳之制的完善,人们仍然在下腹部位围系一块长条形皮革饰物,以表示对先民所创衣式的纪念,称为“蔽膝”,上衣下裳,是中国古代先民最基本的衣饰之一。 2(商周服饰 商周时期,华夏民族的传统服饰,是融合新旧石器时代氏族部落多元文化而来的,但又植根于华夏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当时服饰配套的形式,一般是上衣下裳的配套,或襦裤深衣下裳配套;后者裳穿于襦裤深衣之外。裤为不加连裆的套裤,两只裤脚管套在胫上,也称胫衣,穿这种服装款式行动不便,尤其不能适应战争骑射。 商代的服饰衣着以朴素为尚,贵族也会注意节俭。男女的服装样式,不分尊卑,均为上下两截。上身,称衣,下体为裳。服装款式以紧窄为主,衣袖也做得很小,以便活动。衣服多长直膝盖。贵族礼服,上衣用正色,如青、赤、黄等纯正之色,下裳则用间色,如缁、赤者、绿等经过数次浸染的颜色,在衣领、衣袖等部分,通常镶以缘边,另在腹下佩系块上窄下宽的蔽膝。日常家居,通常穿着白色之衣,时为绾衣,除了绾衣之外,还有以绿衣、缁衣为常服。女子大体与男子相同,腰下系一围裙,其制仅覆身前,不通于后,长不过膝,称“襜”。 周代的服饰基本与商代一样,只是周代奴隶主阶级赋予色彩以尊卑的人格观念,认为青、黄、白、黑是正色,象征高贵,正色是礼服的专门色彩。绀(红青色)、紫、流黄( 〈liu 音留黄〉)是间色,象征卑贱,只能作便服、内衣、衬衣,妇女及平民的服色。 在商周时期,产生了中国的冠服制度。其本质是体现当时社会本质礼仪和政治权威。冠服大致可以分为五种。主要有吉服、凶服、宾服、军服、嘉服。其中吉服是吉礼时所穿着之服。古礼服主要只祭服,即古代祭祀时君臣所穿的礼服。也由此,又产生为大裘冕、衮冕、 冕、毳冕、希冕、玄冕。六服是周代对贵族妇女礼服的规定,分为袆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素衣。 9 3(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之际,又出现一种服装,将上衣下裳合并为一体,连为一件,这种服装被称为深衣。深衣是一种上下连属的服装,制作时上下分裁,然后在腰间缝合,衣式采用短领,衣长到跟,续衽钩边。那时“百家争鸣”导致到列国服饰异俗。胡服第一次被汉族人民所接受,是在公元前三百多年的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吸收东湖族及搂烦人的军人服式,废弃传统的上衣下裳。 当时裤裆不缝缀的称为“穷绔”或“绲裆绔”;将两裆缝合的称为裈,即裆裤,用了尺不裁成的短裤,称为犊鼻裈。这类合裆裤能保护大腿和臀部肌肉皮肤在骑马时少受摩擦,且不用再在裤外加裳即可外出,在服装功能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采用了胡服的腰带形式,即以皮革制成,在皮带上扎有小孔,扣,并缀有扣针,使用时将皮带穿过环扣,收紧之后以扣针固定,不仅使用方便,而且十分牢固,称之为“师比”。这是华夏主体服饰文化吸收融合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进一步提高发展的重要史例,史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4( 秦汉服饰 在秦始皇时代,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穿绿色袍,平民穿白袍。先秦时期的人们,虽然在下体着有裤子,但那时的裤子仅有两只裤管,其形制与后世的套裤相似,穿时套在胫部,故又称“胫衣”。衣裳、袴三者并用,虽然能将身体全部掩住,但如果在活动中不加注意,仍有可能露出下体,因此古人在行、卧、跪、坐时很注意规矩。在秦汉服饰的演变中,曲裾深衣被直裾襜褕所取代。椐也称“衱”,指的是衣服后部的下摆,裾实为衣服的前襟,即大襟,因古代衣服的交领与襟相连,因而称衱为裾。由于深衣的前襟多被接出一段,穿时必须绕直背后,这样就形成了“曲裾”。曲裾的采用,与内衣的演变有直接关系。 在深衣还没有出现之前,人们的下体多着有围裳,故裤子不会显露;深衣将衣裳连为一体以后,即给下摆的处理带来了问题:如果在两边开衩,必然会露出里衣;如不开衩,又将影响举步,由于这个原因,便出现了曲裾相掩的做法。汉代以后,人们的内衣日趋完备,曲裾相掩便属多余,故其渐渐在男服中消失。妇女则仍以此作为装饰,到了东汉时期,男子穿深衣者已不多见,一般多穿直裾之衣,叫“襜褕”。 汉代的朝服采用深衣制,基本式样是长袍,以衣料精粗和色彩差别来表示等级观念,红为上,青绿次之。袍服的样式多采用交领,两襟上迭压,相交之下;袖身部分多制作得比较宽大,形成圆弧;袖口部分则明显收敛,以便活动。紧窄的袖口在当时则被称为“祛”。袍服的长度一般处于膝盖以下,在膝上者比较少见。 汉代国力强盛、经济稳定,人们对穿着打扮要求愈来愈高,衣冠服制也日趋华丽。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交通,这条横贯欧亚的陆路通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将中国制造的蚕丝、锦绣等种种中国文化传到世界,也把西方文明带来东方,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5(魏晋南北朝服饰 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和来自西域的异质服饰文化与汉族传统服饰并存和自然吸收融合的情形, 10 构成了中国南北朝时间服饰文化的新篇章。当时出现的服装新款如:上穿齐膝大袖衣,下穿肥官裤的裤褶服;没有衣袖,只有两片衣襟,其一当胸,其一当背的裲裆;半袖衫,即短袖衫,魏明帝曾戴了绣花帽,穿了浅青色半袖衫接见臣下,被舆论斥之为“服妖”;妇女上身衣衫多紧身合体,下穿宽摆曳地的折衣间长裙,头梳高大的发髻。 魏晋南北朝是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时期,士大夫阶层形成了消极的社会风气,追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享乐主义,沉沦于颓废的生活方式,以老庄、佛道思想为时尚,这种风气也直接反映在人们的衣冠服饰上。最有代表性的是当时的七位贤士,世人称「竹林七贤」宽衣博带是这时期魏晋的流行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至贫民百姓,都以大袖宽衫为时尚。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轻松、自然、随意;女子服饰则长裙 拖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迭迭,优雅而飘逸。 由于长期战乱,南北方的广大民众迫于离乡背井由于长期战乱,南北方的广大民众迫于离乡背井,并出现了多民族杂居的生活状态。他们互相学习交流,一方面促进了生产技术,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单一的文化和生活习俗;汉族穿着北方民族服饰成为时尚,不论官兵或百姓,都穿着北方民族服饰,作为平时的休闲服或礼服。 6( 隋唐服饰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时期。丝织、漂染技术有了极大提高。加上对外开放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西结合,相容并蓄,使唐代的服饰华丽清新,充满大唐风范。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可从社会对外国人的态度,以及女性地位的提高两方面反映出来。 隋炀帝恢复了秦汉的章服制度,将周代冕服十二章中放在旗帜上的日、月、星三章放回到冕服上,将日、月分别列到两肩,星辰列后背,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就成为历代帝皇冕服的既定款式。皇后服制有袆衣、朝衣、青衣、朱服。官人于长袖衫外穿半臂,下穿十二破裙,又名作裙,妇女外出戴幂罗,把面部罩住。衣衫多小袖,裙系到胸部以上,为胸裙系列。贵妇内穿大袖口衣,夕披帔风或翻领小袖唐代初年,女子上穿紧身短小的襦衫,下穿束胸或高腰,贴臂,宽摆,裙长及地的裙. 这种裙的下摆呈圆弧形,裙身打褶裥,是一体和人体相适应的立体造型。唐代襦衫的领形除交领、方领、圆领之外,还有各式各样的翻领,甚至还流行过一种袒领,即里面不穿内衣,袒胸脯于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思想的开放。在中唐,还有一种轻衫,不着内衣,仅以轻衫蔽体。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是表现唐贞观十五年(公元 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场景。唐太宗李世民端坐在步辇上,吐蕃使者禄东赞身穿棉袍居中,两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是表现唐贞观十五年(公元 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场景。唐太宗李世民端坐在步辇上,吐蕃使者禄东赞身穿棉袍居中,两边为唐官吏。 唐代裙子纹饰十分华美,裙衫的款式流行半露胸的窄袖小衫,或袒胸露臂的半臂衫,穿束到乳 11 房以上的胸裙或高至乳房的高腰长裙,在裙腰的右侧系上拴着一条帔帛, 帔帛的另一端由右肩绕过后背,搭着左臂下垂,帔帛的披戴方式有多种变化。中国服装一向能运用丝绸的特点,一虚代实,以动育静,在女装方面用薄质的丝绸做帔帛来加强女性柔美轻盈的身姿,是唐代女装的一种特色。婢女穿小袖衫,高腰长裙,肩披帔帛。绔衫,束带穿靴骑马驰骋,回鹘女裙装也是唐及五代贵族贵女喜欢的服式。是当时融合希腊、波斯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结晶。 7(宋辽金服饰 宋代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上衰败的历史阶段,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宋朝统治者采用一切手段,灌输封建论理来强化思想统治,在服饰文化方面出现了“恢尧舜之典总夏商之礼”。也由于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状况,尤其是冠服制度的限制及程朱理学的影响,人们的美学观点也相应变化。造成宋代衣冠服饰总的来说比教拘谨和保守式样变化不多,色彩也不如以前那样鲜艳,给人质朴、洁净和自然之感。 在冠服制度上,宋朝十分重视恢复旧的传统,宋初建国,衣冠服饰也袭晚唐五代遗制没有大的变化。后也制定官民服饰及衣带制度。宋代妇女的服装,除大袖、背子外,还有襦,袄,衫子。半臂及背心等,大都因袭旧制。《清明上河图》的人物服饰以淡雅朴素的色调为主,从服饰款式和色彩上可以看出宋代服饰追求质朴的风格,也反映出宋代都市风土人情的社会面貌。在天宝年间(约公元 7 世纪中叶),不少女子均模仿穿男装,从宫廷到民间,男装女穿渐成时尚不仅如此,随着对外开放和东西方交流的发展,唐代服饰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把西域胡服融入日常生活中,穿胡服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装束。只有安定繁盛的社会,才能容纳和造就各种华衣丽服。 辽代皇帝服装,有国服及汉服两种。国服即契丹本族的服饰,汉服即五代后晋时的服制。百官服饰,也有国服及汉服之分;辽代男女服装,以长袍为主,上下同制,老幼无别。袍服的基本 特征与宋制不同,一般多为左衽、圆领及窄袖,袍上有疙瘩式袢扣,袍带于胸前系结,下至膝。 女真男女服装,在建国之前不过黑袭狐貉而已,金代建国以后,大体上承袭辽代制度,服饰也比较朴素。金人服饰,还有一个点较为显著,那就是喜欢穿白色服装。这也和地理、环境及生活方式有关。因金人长期生活在此地,以游牧为生,北地冬季时间教长,有些地方终年积雪,身穿白色服装,正可以和周围的环境溶为一色从而起到保护自己,迷惑被猎目标的作用。 8(元代服饰 元代定有质孙之服,专用于内庭大宴及重大庆典。质孙服形制为止上衣下裳相连,衣式教为紧窄,下裳部分教短,腰间作无数襞积,肩背间贯以大珠。官吏士庶日常闲居,一般多穿窄袖长袍。地位卑下的侍从仆役,则在长袍的外面,再加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惯。袍服的形制,除辽金时期通用者外,还有一种款式,通常以纻丝织棉为之,交领、窄袖,下长过膝,腰部以下形制宽大,并折有细裥,如裙子样式。另以彩丝捻成细丝,横缀于腰,即用作裳饰,又用以束腰,俗谓“腰线”。此式不分尊卑, 12 均可穿着,尤其适于骑马。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要穿统一颜色的服装,称为「质孙服」,据古籍记载,天子的质孙服款式繁多,冬服有 11 种,夏服有 15 种。不同国家、地域、气候、民族的服饰,都反映了其民俗文化的特征。元朝并没有完整的冠服制度。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仍保持其生活习俗,但同时又受汉族的影响,服饰日趋华丽。 9( 明代服饰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为了恢复汉族的礼仪,便制定了以周汉、唐宋为准则的新服饰制度。以袍衫为主要服饰,而官员则以「补服」为常服,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衫。 明代男子服装,一改辽、金元时期紧身窄袖的基本形式,以宽博为尚。士庶男子日常家居所穿便服,大抵在宋、元基础上演变而成,其中以直缀、道袍、曳 、褶子、直身、阳明衣、程子衣等为常用。 明代妇女的扣身衫子很有特点。在明代以前,妇女衫 子样式一直宽松博大为主。到了明代,则出现了紧身之衫,衣身制作的非常狭窄,而袖也作得极小,穿时紧裹在身上,这种装扮习俗恐怕与当时社会背景有关因明代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对中国不无影响,虽然当时妇女未必有“曲线美”的观念,但利用紧窄的方式和轻薄的衣料体现自己的妩媚身资,已成为部分妇女的癖好。水田衣是明代妇女崇尚的又一种“时装”,流行与明末,它反其它服装的制作规律,以各色零碎布出拼缀成衣,因整件服装上大小不等的衣料呈纵横交错之势,形如水田,故以名之。 明代妇女更为大胆的装束,是将贴身内衣外露,当时的贴身内衣,被称为“主腰”,其作用相当于抹胸。 10. 清代服饰 清兵入关后,建立了清朝。清代的服装制度是中国历代最为繁杂的。服饰既保留了满族的习俗,同时兼收并蓄汉族的服饰特点,最有代表性的是,沿用明代「补服」的特征。清代男子主要服饰有长袍、马褂和马甲。袍服最大特点是袖口形状似马蹄,因满族人善骑射,把马蹄形演变在服装袖口上。 清代士绅男子所穿便服,除长袍,长褂外,还有小褂,通常采用对襟、窄袖、下长至膝。力士农夫通常不着袍褂,而穿短袄,短衫。袍褂之后,加一件马甲,也是清代男子常用的装束。清代男子下体多穿裤,除长裤外,还有套裤。套裤也是一种胫衣清代时期的女衫,以宽博为尚,衣长盖臂,袖宽过尺,衣领、衣襟及袖端多镶嵌有较窄的花边,乾隆年间流行大袖宽衫,花边比以前宽阔,到了咸丰、同治年间,衣身略有收小,袖口也有所收敛,但衣服的长度却明显增加,几欲及膝。 中国是世界上服饰种类最多的国家。其中每一种服饰都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心血,每一种服饰都代表了当时社会在政治、战争、经济、宗教、文化、科技、民族等状况。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服饰,也可以说不同的社会要求着不同的服饰。服饰的博大精深,是永远也不能研究得完的。 学生活动:陈述说某个时代服装特点,可以自己选定。 13 第三章 服饰的演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在中国传统上,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 中国历朝历代的服饰均有不同的典制规定和风俗习惯。中国的传统服饰始终以繁冗、宽博为主要 特征。中国人着装特别讲求和谐,所谓“文质彬彬”,以“谦谦君子”的风范来维护良好的人际 关系。 从夏朝到战国时期,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唯一懂得饲养家蚕、缫丝、具有织绸技术的国家。我们从商代甲骨文里可以看到有关“桑”、“蚕”、“丝”、“帛”等文字记载,充分说明了当时桑蚕丝绸业的兴起。 这一时期的蚕桑丝绸在纺织生产业中处领先地位。传说黄帝的元妃嫘祖西陵氏教人养蚕。《诗经(丰》也提到蚕桑或丝绸:“衣锦褧衣,裳锦褧裳”,说的是穿着丝织的绫锦上衣,外罩薄纱单衣;下身穿着丝 织的绫锦,外罩薄纱单裙。 这些古代生活中熟悉的情景,都反映到诗篇中。 周代以後,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蚕桑丝绸业也发展兴盛,为後世整个手工及其纺织业的普遍发展拉开了序幕。服饰随着纺织业的普遍发展而发展 染织工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了文明阶段。在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我们的祖先已掌握了用麻和葛纤维来纺织的。在目前考古发现的实物中,殷商时期已有了丝织物,如带有雷纹的绢等。商代社会由麻织物进而发展 至养蚕取丝造衣,使服饰的原料进一步丰富起来。手工业和纺织工业的不断进步使服饰愈加多样、精美。 始於商代的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之後的帽、冠、发式、鞋子也随之产生。 在古代社会,当天地间各种自然现象得不到解释时,人们就认为是某种力量主宰着一切,於是产生了对天地祖先的崇拜,从而形成了宗教信仰。上衣象徵天,天未明时是玄(黑)色;下裳象徵地,地是黄色。上玄下黄的服制,就来源於对天地的崇拜。古人对祭祀天地、祖先的祭服比日常服饰更加重视和考究,并加以美化。至今我们仍把各种衣服统称为衣裳。 14 到了周代,分封制确立後,等级制度也成形。中国的冠服制度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从此,贵贱有别,衣冠等级在服饰中有了严格的区分。而且奴隶制王朝的建立,使得等级制度逐渐出现并且日渐森严。特别是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了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其中包括服饰: 西周贵族服饰图 这是商周时代的典型服装,腹围前加了一条上窄下宽像斧,形的装饰物,就是「韍」。 战国时期的服饰有较明显的变化,比较重要的是胡服的流行。所谓胡服,实际上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它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式汉族服装有较大差异,一般为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瘦窄,便于活动。首先采用这种服装的赵武灵王,是中国服饰史上最早一位改革者。短衣齐膝是胡服的一大特征,这种服装最初用于军中,后来传入民间,成为一种普遍的装束。左图为穿窄袖短衣的杂技艺人(战国铜人,传世实物,原件现在美国华府弗里尔美术馆)。中图为穿窄袖短衣胡服的奴仆(河北满城出土当户灯铜人)。右图为戴冠、穿齐膝窄袖胡服的男子(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战国铜人)。 春秋战国之交,封建制度逐步取代了奴隶制度。“百家争鸣”的社会环境对服饰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时出现了一种上衣下裳相连的服装 ——深衣。 深衣剪裁独特,衣与衫相连在一起,制作时上下分裁,中间有缝连接。用途最为广泛,隆重程度仅次於朝祭之服,下裳必裁 12 幅,以应 12 个月,符合古人对天时的崇敬。如同冕服的天玄地黄十二章(皇帝冕服,上玄衣,下纁衫,共有饰品十二章)。深衣的长度大致在足踝间。 这时深衣非常流行,不分男女,不论尊卑都穿。《礼记》上说:“既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即可以摈 15 相,又可以治军旅。”所以,深衣既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着,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倍受人们喜爱。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深衣的用料多为麻布,领、袖、襟等部位镶彩色边,作为装饰。 春秋战国曲裾深衣图 战国武士服 秦统一中国,是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祚(王朝维持的时间)仅15年,却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秦朝创立了各种制度,其中包括衣冠服制,对後世影响很大。 在秦始皇时代,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穿绿色袍,平民穿白袍。官员头戴冠,身穿宽袍大袖,腰配书刀,手执笏板(上朝用的记事工具),耳簪白笔(上朝时用於记事)。当时的男子多以袍服为贵,袍服的样式以大袖收口为多,一般都有花边。百姓、劳动者或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身穿交领长衫,窄袖。 16 秦代灰地菱纹袍服 秦代的袍服是一种有絮棉的夹层内衣,穿着时在袍服的外面要罩一件外衣。这种穿着习惯延续到才发生变化,袍服除了作为内衣,很多妇女时兴把袍服当外衣穿,令袍服逐步演变为外衣,成为一种十分流行的服饰;上至帝王,下至百官,不分级别、不论男女,也可作为朝服。因此,这种实用的服装便取代了深衣,成为最时尚的服饰。 秦代兵士铠甲(图) 秦代将军铠甲 17 汉代国力强盛、经济稳定,人们对穿着打扮要求愈来愈高,衣冠服制也日趋华丽。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交通,这条横贯欧亚的陆路通道就是着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将中国制造的蚕丝、锦绣等种种中国文化传到世界,也把西方文明带来东方,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在汉朝确立的。汉代染织工艺、剌绣工艺和金属工艺发展较快,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变迁与发展。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 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本图正是这种曲裾服饰: 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汉朝的妇女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西汉?纬色绕襟袍 18 西汉?素纱禅衣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本图为穿三重深衣的妇女(陕西西安红庆村出土加彩陶俑)。 汉代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种带颜色的服装,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公元前13年)才允许平民服青绿之衣。对商人的禁令更严。然而在服装的样式上,似乎没有严格的制度。从出土的汉代陶俑及画像砖石来看,劳动者或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的,身上穿的服装,几乎全是交领,下长至膝,衣袖窄小,腰间系巾带,脚穿靴鞋,还有不少赤足者,反映了这个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19 汉代将官铠甲 汉代兵士铠甲(图) 20 西汉骑士服饰(图) 魏晋、南北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前后达369年之久的动荡时期,连年战乱,经济、文化及人民生活都遭到很大的破坏。自东汉末年起,各路豪强频繁征战,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进而由司马氏建立了统一的晋朝。然而,只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太康之治”又陷入了诸王混战及北方少数民族割据的局势。晋灭之后,就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形势。由于连年的天灾人祸,老百姓贫病交加。大批的北方人背井离乡向南方迁徙。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与当地广大的汉族相互杂居,增加了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的机会。北南文化的交流,不同民族风俗的融合,促使这一时期的民风与民俗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的服饰,自然也较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发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南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北方各族人民大融合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时期,士大夫阶层形成了消极的社会风气,追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享乐主义,沉沦於颓废的生活方式。以老庄、佛道思想为时尚,这种风气也直接反映在人们的衣冠服饰上。最有代表性的是当时的七位贤士,世人称“竹林七贤”。 宽衣博带是这时期的流行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至贫民百姓,都以大袖宽衫为时尚。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轻松、自然、随意;女子服饰则长裙拖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优雅而飘逸。 由於长期战乱,南北方的广大民众迫於离乡背井,并出现了多民族杂居的生活状态。他们互相学习交流,一方面促进了生产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单一的文化和生活习俗;汉族穿着北方民族服饰成为时尚,不论官兵或百姓,都穿着北方民族服饰,作为平时的休闲服或礼服。 魏晋服饰 21 魏晋武士铠甲 由于战争频繁,魏晋时期的武士胄甲,在原来基础上有很大发展。比较典型的有筒袖铠、两裆铠及明光铠等。筒袖铠一般都用鱼鳞纹甲片或龟背纹甲片,前后连属,肩装筒袖。头戴兜鍪,顶上多饰有长缨,两侧都有护耳。两裆铠服制与两裆衫比较接近,材料以金属为主,也有兽皮制作的。据记载当时武卫服制, 22 有“平巾帻,紫衫,大口裤,金装两裆甲”、“ 平巾帻、绛衫、,大口裤褶,银装两裆甲”。穿两裆铠,除头戴兜鍪外,身上必穿裤褶,少有例外。明光铠是一种在胸背装有金属圆护的铠甲。腰束革带,下穿大口缚裤。这种铠甲到了北朝末年,使用更加广泛,并逐渐取代了两裆铠的形制。左图为戴兜鍪、穿筩袖铠甲的武士(河南出土西晋陶俑)。右图为穿明光铠的武士(河南洛阳出土陶俑)。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丝织、漂染技术有了极大提高。加上对外开放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西文化的结合,相容并蓄,使唐代的服饰华丽清新,充满大唐风范。 隋代短襦长裙披帛: 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妇女的裙字有不少名目,在中上层妇女中,曾流行百鸟毛裙,由于这种裙子都用禽鸟羽毛制成,使大批珍禽瑞鸟遭受损害,后被朝廷下令禁止。在广大妇女中间,则流行一种叫“石榴裙”的裙子,这种裙子用鲜艳夺目的红色染成,故名。唐人小说中的李娃几霍小玉等就常穿这种裙子。唐代裙子款式之新、颜色之多、质料之精、、图案精美,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非常美观。本图为隋朝时期的短襦、长裙、披帛女服穿戴展示图及穿小袖短襦、长裙的隋代妇女(隋代瓷俑实物)。 唐代的社会发展在服饰上也演绎得很充分:雍容华贵 23 唐《簪花仕女图》中的贵妇,服饰华丽。 唐《捣练图》中的妇女衣装飘逸 宋代的服装,其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只是与传统的融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给人的感觉是恢复中国的 风格。 24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穿着交领宜身宽袖的长衫,头上戴的帽子就是东坡巾。 南宋——广袖袍 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比较特别:腰部有很多衣褶,很方便上马下马。 25 明代是汉族统治,服装也大致恢复汉人衣冠。并从唐代吸收了胡人习惯以后,发展出的汉人衣冠。 明太祖 明朝的读书人,都穿着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 明朝妇女平日穿着短衫长裙,也就是襦裙,腰上系着绸带。 清朝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满族入住中原,他们的原有的游牧生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尤其是服装文化,也是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 26 长袍马褂是清朝男子常穿的服饰。 满族妇女一般都穿长度到脚的宽长袍,外面再罩一件像背心的坎肩;坎肩又叫马甲。 清?盘金龙短褂。 27 清?紫纱套袖旗袍。 民国时期,西方资本经济进入中国,封建经济受到冲击,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 中国传统服饰也受到西方服饰的影响,袍身逐渐收窄。吸收西方服装立体造型原理,增加了腰省、胸省,并运用了肩缝与装袖等元素,使款式走向完美成熟。这时的旗袍经过彻底的改良,已经完全脱离了原来的式样,其款式经过了民族融合、中西合璧而变成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女装样式。其样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是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而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28 学生活动:用纸张制作一批各个时代的服装模型。 29 第四章 影视作品中的服饰的正与误 一、《封神榜》图片 《封神榜》演绎的商末周出的故事,那时服装的袖子比较瘦小,而且分为上下两部分,上衣下裳,中间有条腰带,由此看来图片中的服装不合乎时代特征。 30 二、《赵氏孤儿》剧照 春秋战国之时,赵国上演了一个忠义且悲壮的故事,就是《赵氏孤儿》。那时封建制度逐步取代了奴隶制度。“百家争鸣”的社会环境对服饰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时出现了一种上衣下裳相连的服装 ——深衣。 深衣剪裁独特,衣与衫相连在一起,制作时上下分裁,中间有缝连接。用途最为广泛,隆重程度仅次於朝祭之服,下裳必裁 12 幅,以应 12 个月,符合古人对天时的崇敬。如同冕服的天玄地黄十二章(皇帝冕服,上玄衣,下纁衫,共有饰品十二章)。深衣的长度大致在足踝间。这时深衣非常流行,不分男女,不论尊卑都穿。此时服装的袖子也变得稍微肥大。可是组照中的服装明显上下衣衫分开,袖子特别肥大。 31 三、《楚汉传奇》 这是发生在秦末的一个历史故事,可以比照一下剧照和历史材料照片,会发现战士们的铠甲名言不符合历史特征。 32 史料照片: 四、《汉武大帝》剧照。 该剧主要演绎了汉武帝刘彻的一生,应该是西汉鼎盛时期。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而且西汉时不许百姓穿有颜色的衣服,只能穿本次麻衣。明显图中服饰不合乎时代。图中女子的衣服下摆没有呈现喇叭状,而且没有“三重衣”的体现。 33 五、《孔雀东南飞》剧照 该剧记载的魏晋南北朝时的一个凄美的爱妻故事,宽衣博带是这时期的流行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至贫民百姓,都以大袖宽衫为时尚。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轻松、自然、随意;女子服饰则长裙拖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优雅而飘逸。 但剧照中的服装一是袖子不够肥大,二是裙裾不够长。 34 六、《杨贵妃》剧照。 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唐代裙子款式之新、颜色之多、质料之精、、图案精美,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 35 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非常美观。所以剧照基本符合时代特征,只是没有里面的衬衣小襦。 七、《大宋提刑官》剧照和《包青天》剧照。 宋朝服饰基本沿袭了唐代的特点。但图片中的服饰更像明代女性的衣着。 36 八、满族妇女一般都穿长度到脚的宽长袍,外面再罩一件像背心的坎肩;坎肩又叫马甲。 图片中唯缺一件坎 肩。 37 九、《锁清秋》剧照。 民国时期,西方资本经济进入中国,封建经济受到冲击,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 中国传统服饰也受到西方服饰的影响,袍身逐渐收窄。吸收西方服装立体造型原理,增加了腰省、胸省,并运用了肩缝与装袖等元素,使款式走向完美成熟。这时的旗袍经过彻底的改良,已经完全脱离了原来的式样,其款式经过了民族融合、中西合璧而变成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女装样式。其样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是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而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38 所以图片中的服饰基本符合时代特征。 学生活动: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剧照中的服装是否符合时代潮流。 39
/
本文档为【刘景凤中国服装的起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