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兰亭集序

2017-09-20 26页 doc 113KB 61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6065

暂无简介

举报
兰亭集序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体会行文的巧妙。 2(学习作者正视现实,直抒胸臆,用语朴实清新的文风。 3(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生发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体会行文的巧妙。 2(学习作者正视现实,直抒胸臆,用语朴实清新的文风。 3(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生发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教学方法 1(以诵读教学法为主,辅之以点拨法。本文为一篇自读文,但由于内容较深,仍需教师设置一些带 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力求当堂背诵。 2(点评教学法。不对全篇鉴赏,在诵读中力求抓住几个鉴赏点,分析作者行文的妙处,在服务于诵 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多媒体CAI课件、《兰亭集序》摹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及文体简介。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 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设计(一)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 师生一起诵读: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 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 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板书文题) 设计(二)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留下了他对人生哲理执著探索的踪迹,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兰亭集序》。(板书文题) 设计(三) 投影显示《兰亭集序》摹本,教师讲解:这是书艺超绝无双的《兰亭集序》,它的创作者为被后人誉称“书圣”的王羲之。让我们来领略这些勾勾画画的线条艺术所呈现出的生命姿态和精神张扬吧。笔墨是一个人才情气质和性格的流露和暗示。当我们沉潜内心细细品味时,这些流淌于点划勾捺之间的活力就真切地复活了,这些线条是魏晋时代风貌和气度的形象再现,那么这些文字的内蕴如何呢,让 我们细细品味品味吧。(板书文题)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教师略作补充: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脱放。他曾一度做官,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 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 “行书第一”。 多媒体显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 然秀出。” 三、放录音范读,学生注意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 生字:癸(ɡuǐ)丑 修禊(xì) 流觞(shānɡ) 形骸(hái) 游目骋(chěnɡ)怀 齐彭殇(shānɡ) 多音字:会稽(kuài jī) 感慨系(xì)之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ɡ)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四、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相 关的语句 学生提出预习时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疏通文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明确:“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成文的经过、出版 或写作的意旨、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词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 诣。(参看课后知识短文)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诗情形(“一觞一咏”)、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成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 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三,归纳总结一词多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包括两部分内容:?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语气提示。难点突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极悲观实则积极的人生感慨,归纳总结一 词多义。 ,教学过程, 一、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提问:全文有三段,各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学生发言。 教师明确:第1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第2段抒发人生感慨,第3段交代作序目的。(板书:记会, 慨叹,明意) 三、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1(研习第1自然段 (1)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 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话,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 明确:时间:“永和„„癸丑„„暮春„„”地点:“„„兰亭„„”目的:“修禊事也” 人物:“群贤„„少长„„” 环境:“此地有„„,又有„„”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信可乐也” 讲析过程中,给学生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选一学生根据内容要点提示,尝试背诵。 (3)设置鉴赏点,赏析本段写法的高妙之处 提问:摘录本段写景句,体会作者写景状物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学生明确: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教师点拨:本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此段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只选山、水、林、竹、天。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情色彩。如此美景,在良辰、乐事的氛围中,给人带来的是愉悦,是欢欣,我们可以从中感 受到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和游人如织的快乐场面。 提示学生朗读时注意语调要清新明快。 (4)学生尝试背诵。 教师提示重点词句: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注意此句中的“游”“骋”为使动词。此句应译为:这样来纵展目力(观察事物),开阔胸怀(欣赏景物),尽情享受看和听的乐趣,实在 可以(使人)快乐啊。 在背诵过程中,有学生容易出错,把段末一句“信可乐也”错背为“信可乐矣”,师生共同探究,这 个“也”字能否改为“矣”。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本段中,作者描述这次聚会是“群贤必至,少长咸集”,是为一乐;“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赏心,是为四乐;而“仰观„„俯察„„”,可谓乐事,是为五乐。总之,人贤、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五乐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突出情感的主旋律“乐”。 “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用“也”语气平缓,笔调稳健;用“矣”语气激越,情感外露,略显张扬。联系上面对写景状物部分的赏读,作者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即使喜悦,也不过分显露。 2(研习第2自然段 (1)全班同学齐读第2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选一名学生串讲本段大意,另选一名学生回答问题。 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人生忧患的根源是相同的。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 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加粗字板书) 板书: 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尝试背诵。 (3)朗读语调提示 承第1段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以议论为主,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 “岂不痛哉”中的“痛”。末句以降调读出慨叹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第2段,用心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4)学生背诵第2段 教师提示重点词语(投影): 判断以下5组句子中加粗字词的意义是否相同。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都不相同。尽:完、消灭;全、都。之:动词、到,引申为“经历”;代词, ,周。殊:指厌倦的事物。俯仰: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周旋;一俯一仰,表时间极短。期:至、及;读jī 不同、千差万别;副词,很。 3(研习第3自然段 (1)选一学生朗读第3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请理清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 明确:由读昔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作者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疾,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随着感情 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强调加粗字、板书) 板书: 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试背。 (3)朗读语调提示 “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4)学生自由朗读第3段 提问: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作者把 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教师提示重点词句: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应译为: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荒谬的,把长 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提问:请谈谈你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表,明确: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悄无声息,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藏克家说: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评价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愿我们珍惜生命。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身边悄悄逝去。 四、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五、探究性阅读训练 提问:下面是教参对本文的分析,读后谈谈你的认识。 “纵观全文,作者不为玄谈家们的论调所蔽,而借题发挥,阐明了他的生死观,是他的旷达性格使然;但他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前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讲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毫无影响,因 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死,这是难以苛求的。”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有人认为“低沉、消极”的意绪在作品中客观存在,不可否认;有人认为文中只流露出一点点消极情绪,但掩盖不住热爱生命此股热流的跃动;有人认为作品表露消极意绪为假象,实际表达对人生的眷恋之情,这是艺术中的曲笔;有人认为不必过分追究积极还是消极,感受作品的美是 学习本文的要义;有人认为“知人论世”是分析作品的客观依据,等等。 明确:本文第1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第2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扬长避短,以书法、美文来充实生命空间。第3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 这在玄谈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 教师适当引申:“人生苦短”是古人难以解开的心结。《古诗十九首》中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汉武帝有“少壮几时奈老何”的慨叹;陶渊明虽然感叹“人生似虚化,终当归空无”,但更唱出了“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的高调;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引来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这种流风遗韵的远年流注,使众多的传统士人也为之深深地沉浸。如李白虽呼“人生在世不称意”,却依然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鲁迅于“绝望和深渊”中“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为中华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钱钟书先生说过“目光放远,万事且悲。”“目光放近,则自应振作,以求乐观。”这正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们在经受着人生局限性的同时, 依然努力创造出了瑰丽的生命华章。 六、课堂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 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在山阴道上走,如在画中游。”假如你能亲临兰亭,进入那种文化现场,许多东西就会迅速“复活”, 掩映其间的森森林木,穿插云霄的处处绿竹,都会激活你对远年文化的深沉遐思„„ 七、归纳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共同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 明确: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游目骋怀”四个词用进去,描写应恰当, 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3(本单元,我们接触了贾谊、司马迁、王羲之,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回忆以往接触过的古代文化,我们会发现:他们有高尚的人格,有坎坷的仕途经历,他们用艺术(文学或书法)为自己的生命注释。可 借此开展研究性课题,课题如下: 试论中国古代仕人的价值取向 试析中国古代文人的命运沉浮 研究方法:(1)印发《试论中国的贬官文学》一文,供学生阅读参考,并摘录。(2)查阅有关资料, 如《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典文学部分)等,也可网上查询。 参考书目: (1)司马迁《报任安书》《屈原贾生列传》 (2)李国文编著《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 (3)《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典文学部分) 4(“书圣”王羲之研究 研究方法: (1)查阅有关王羲之的资料,并摘录。了解王羲之研习书法的经历及其刻苦学练,继承创新的精神。 (2)收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如《兰亭集序》《丧乱帖》《寒切贴》《姨母贴》《乐毅论》及《黄 庭经》等。 (3)学生自行组合赏析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交流赏析体会。 参考书目: (1)《世界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2)《书法》杂志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阅读《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并与《兰亭集序》对照阅读,比较它们的异同。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李 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 金谷酒数。 明确:这两篇文章都属于宴游诗序,且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兰亭集序》一文,作者不为玄谈家们的论调所蔽,借题发挥,阐明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当时士 大夫阶层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通过记叙桃花丛中欢宴的实况,抒发了作者有感于人生短暂,需及时行乐的 情怀。 附译文: 天地是万物暂宿的旅舍,光阴是百代不停的过客,而浮荡不定的人生像一场大梦,能有多少欢乐,故而古人手持烛火做长夜之游,确实是有原因的。况且那温和的春天用淡烟轻笼的绚丽景色把我召唤,那天地间万物将斑斓缤纷的花草图案向我展现。聚会在桃李芬芳的名园,畅叙这兄弟之间的天伦之乐。诸位贤弟英俊聪敏,都是谢惠连一流的人物;而我吟诗作赋,却渐愧难与谢灵运的才能相比。幽雅景致观赏未尽,高谈阔论更转清奇。华贵的延宴摆好,大家在花丛里就坐,羽觞飞快传递,沉醉于皎洁的月色之中。没有 美妙的诗章,怎能抒发风雅的情怀~如果谁吟诗不成,就按照金谷园宴会的规矩罚酒三杯。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注 1(“兰亭”小考 课文对“兰亭”的注释为:兰亭,兰渚之亭,在现在浙江省绍兴市西南20余里。然而到过绍兴的人就会发现这里地处平原地带,虽然“茂林修竹”随历史变迁而废,但“崇山峻岭”是根本没有的,也就是 说这“兰亭”绝非王羲之笔下的“兰亭”,那么王羲之笔下的“兰亭”到底在何处呢, 据《水经?浙江水注》记载:“(鉴)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里上,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之。”说明兰亭在天柱山附近的鉴湖湖口。晋以后“兰亭”又有几次搬迁,顾野王《舆地志》中有:“山阴郭西有兰渚,渚有兰亭,王羲之所谓曲水之胜境,制序于此。”兰渚是鉴湖中的一个 小岛,则说明“兰亭”在晋以后又迁到湖中了。 绍兴市西南20余里的“兰亭”又是怎么来的呢,北宋华镇《兰亭记》说:“山阴天章寺即逸少(王羲之字)修禊之地,有鹅池,墨池,引溪流相注”,这是北宋以后以天章寺为兰亭胜地的最早记录。据嘉庆《山阴县志》所记,有御书《兰亭集序》,勒石于天章寺侧,上覆以亭。康熙帝亲书“兰亭”二字,此 即为现在所见兰亭。 古今之兰亭不同地点的原因是与王羲之的书艺分不开的,爱屋及乌,凡是与“兰亭”、诗序相关的地 名也就随之光大了。 (摘自《中学教学参考》2002(11 作者:张广银) 2(魏晋人的自然观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自然是人的心灵的外化,自然的存在与人类息息相关,它体现人的精神生活,展示人的精神品格。东晋士人对于自然的观赏是明显带有哲学意识的,他们自觉地脱身于名利场外,发现、理解和尊重自然美,从中汲取了生命的能量和活力。《兰亭集》中收录了王羲之《兰亭诗》二首,其一云:“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诗中景物并非客观的、写实的景物,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对照着读,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感知晋人对山水美的发现和他们的艺术心灵——那种虚灵的胸襟,玄学的 意味和表里澄澈的通明是颇能令人感动的。 3(文句解难 《兰亭集序》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是一句经常拨动人们心弦因而引用率很高的话,那么,“悲”在何处呢,动人处又何在呢,悲在人类认识上无法彻底摆脱的局限性,动人处则在于它揭示了这种局限性。现实总会有一定缺憾,人们身处其境时往往意识不到这种缺憾,因而也就无法弥补和救正,只为后人留下很多惋惜。我们现在看过去,对过去的是非得失都看得一清二楚,但看现在、看自己时却是扑朔迷离的,这写出了人类认识的尴尬,人类的任何主观努力都不能彻底摆脱这种认识局限,所以也就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永远抒发不尽的惋惜和惆怅。不过,在一代一代的叹惋中,人类同时就一步步地前进了,因为它是在清楚认识历史、吸取历史智慧的基础上从事现实的历史创造的。王羲之对人生局限 性的认识是极富创意的,“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可以看作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 二、课文析读 解读人生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无论是文采还是书艺,都是传世极品。尤其在立意方面,作者独出机杼,借 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宴游活动谈到有关生死的人生感悟,其哲理的思考,显得不同凡响。 东晋时期,由于士族统治阶层门阀森严而且生活奢侈无度,使得相当一部分有文化教养的士族文人遁入纵情山水、游山翰墨的隐逸之途。他们注重精神自由,珍视人格完美,崇尚自然情趣,善于哲理思辩,真率任情,风流旷达。但是,由于政治的险恶和社会的动荡,他们在流连山水、饮酒赋诗的同时,又感到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而不能不“临文嗟悼”,因而酣畅之余,内心无不苦闷,无不感伤。 文章开篇记叙了这次会稽兰亭的文人雅集,似乎突出了一个“乐”字,有良辰、美景,更有赏心、乐事。作者的叙述平稳舒展,保持了从容潇洒的仪态。在景色描绘方面,三月是花季,该是繁花似锦,而摄入笔底的只有山、水、林、竹,这表明了作者排斥浓妆艳抹,追求清新淡雅的美学情趣。写宴饮,在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之时,曲水流觞,“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沉浸于大自然之中,既有宽阔与开拓的襟怀,又有勃勃生机之体会,更是显示了文人之雅。生命的意识渗透在深邃的宇宙精神之中,此乃“信 可乐也”。 文章后半部分,感叹人生之短促,命运之无常,紧扣一个“悲”字。由乐转悲,看似突兀,但作者娓娓道来,却也顺理成章。作者在享受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后,难免产生一种曲终人散的凄凉之感。作者进而深切感悟到: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坚强的生命终要死亡。面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作者只能感叹“死生亦大矣”~而生死问题,特别是对死亡的恐惧和忧虑,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王羲之由眼前兰亭相聚的欢乐,推想普天下之友朋相处的情境: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情随事迁,自然乐极而生悲,进而想到生命短促,会短离长,盛会难再,怎不令人痛心;由兰亭一族到普天下之民,由生离到死别,伤感的广度大大扩展了。不仅如此,作者更推进一层,由现在回顾过去,由现在推想未来,“死生亦大矣”,这种感伤,是对人生哲理的追索,伤感中蕴含着对生的执著,对永恒的生命价值和人生事业的企慕和追求,因而这种感慨不是消极,不是沉寂,其间自有积 极的一面。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王羲之在文中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是对庄子思想提出不同的看法,与虚无主义划清了界限。世间毕竟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而这些美好的事物又是那么难遇易逝,短暂的生命就显得非常珍贵;死是生命的毁灭,长寿毕竟不同于夭折。王羲之对老庄思想的批判,反映了中国“隐士”的另一种思想取向。他作为作家和书法家,纵情于文学艺术,以形象思维为重,但他坦然承认生命的脆弱,而兰亭盛会却可以不因参加者的死去而湮没人间,那就是作序记胜,流传后世。王羲之处于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敢于批判庄子的虚妄之言,并且将深沉的伤感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充分 表现了他的胆识和理念,自然有其积极的意义。 解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自然洒脱的思想与深情超俗的情感无不让人怦然心动,继而掩卷长思。 是啊,读此文,也是在解读人生啊。 (参考《语文教学之友》2001(12 原文作者:朱威) “死生亦大矣” ——解读《兰亭集序》 本文内容比较艰深,理解起来会遇到不少困难,下面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作一番分析。 文章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文章第一段共六句,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 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侧重于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事物有生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 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即“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结集的目的在于警醒后来的读者在读文的时候, 不要感染士大夫之消极的思想情绪,而能够充分地认识到“死生亦大矣”的思想精髓。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11 有改动,原作者:湘辉) 三、类文荐读 1(荐读元代王冕《墨梅》诗 墨 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提示:这首诗初看以为是一首普通的咏物诗,实际它不同一般的咏物,它是题画而咏画中之物的诗。墨梅,指水墨画的梅花,不着色。第一句借用王羲之的典故。传说会稽蕺山下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有洗砚池,由于经常洗笔砚,把池塘的水都染黑了。诗人用此典故意思是自己也像王羲之那样勤学苦练。第二句直接写梅之形态,一个“淡”字神韵全出。后两句一转,表面写梅,实则写人,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和 美好的愿望。作者以墨梅所具有的淡淡清香、所蕴含的疏朗洁静的气质来喻人的超脱世俗的高尚品质,形 象而且贴切。诗最后一句道出了诗人对美好人格的追求。 2(荐读北宋曾巩的小品文《墨池记》 墨池记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而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 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耶,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耶,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耶,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彰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 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耶,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耶,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 记。 (选自《历代小品文大观》,上海三联书店 1991(6) 提示:曾巩作文,以文字简洁凝练、章法严谨、布局分明和文气温醇安和著称于世。《墨池记》即其范例。它以大约300字的小记表达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介绍临川墨池的地理位置;反复考证它作为王羲之遗迹的可信性;在叙述王羲之生平的同时,总结出他成就书法艺术的根本原因;又以后世无人达到他的书法成就为据,从反面论证力学的重要性;顺理成章地推出文章的主旨:人当力学以“深造道德”。作为一篇记,还优游从容地交代了写作《墨池记》的因由和州学教授扬善、劝学、立德的良苦用心。最后,由墨池的足以纪念,再次强调成就儒家道德的重大意义。这繁达十余层的语意竟被包容于区区数百字之中,作 者驾驭语言的卓绝才能不能不令人拍案称奇。 四、阅读方略 文言文阅读之三:文言实词意义推断方法谈(二) 5(联想已知迁移推断词义。即可通过已掌握的知识,展开联想来推断未知实词的词义。一般有两种 情况:一是联想学过的课文推断词义。二是通过古今联想来推断词义。 (1)联想课文来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的阅读试题,选文在课外。但往往考查的词语在课文中已经学过。如果我们能够联想到在中学阶段课文中已学过同样或类似的词语,通过辨析迁移,往往能茅塞顿开,得到正确答题。如1998年全国高考卷第18题的B项,题面把“得全首领以没”中的“全首领”解释为指“保持高位”这对不对呢,如果我们能够联想到课文《五人墓碑记》中,“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这一句,便可知“首领”是“头颅”的意思,“全”与“保”意思相近,“保其首领”是保全头颅,即不被杀头的意思。由此可推知其选项是错误的。又如2000年全国高考卷第11题D项“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中的“信”字,给定的解释是“使者”是否正确呢,若对阅读的具体语境作一些分析,知道“因他”是“经由别的”之意(“因”的意思可联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的“因”来推断),再联系《孔雀东南飞》中的“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一句,可推知D项中的“信” 作“使者”解释是正确的。 2)通过古今联想来推断词义。把《勾践灭吴》中“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与现代汉语中“更 ( 改”的“更”联系起来,把“吊有忧,贺有喜”的“吊”,与现代汉语中“吊唁”的“吊”联系起来,词义就会不言自明。如“更”字,我们再想一想,勾践为什么要“更”,“更”什么,怎么“更”呢,再在 读音下加以辨析,并与“劝君更尽一杯酒”中的“更”作比较,印象会更深刻。 6(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确定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正确含义,最紧要的是根据语言环境来推断,所谓语言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专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如1999年全国高考卷第11题选择了四个古今均可使用的双音节词语:A(密走私访,别获盗者B(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C(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D(人灾、 绝食者千余家。要求学生选择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义放在文中,其中不能与上下文文意贯通的,即为正确答案。A项中的“私访”是指官吏隐瞒身份改换服装到民间调查,验之以后句“别获盗者”,可知符合语境,古今意义相同。B项中的资产,《现代汉语词典》列下三个义项:?财产;?企业资金;?金融方面术语。联系后文的“研虽为债数来”句,可知这里的“财产”义在现代汉语中也常用,如“善于应对”,意为“答对”,若与上句“谈问玄理”中的“问”联系起来考虑,可知其意义也是古今一致的,只有D项的“绝食”,显然是指由于大水而造成口粮断绝,以致千余家无粮可吃。故选D项。再如第4题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其中A项“在郡多有出息”——一词的理解,联系上文“资产巨富”和下文“常得郡县为征”“为债数来”,即可推断出这里的“出息”绝然不同,而是指道研在南清河郡中资产的利息收益。 以上所述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若在平时便可熟能生巧,在应试时若再碰到类似的问题,便不会 “头发胀,心发慌,手足不知所措”了。 (摘自《语文周报》) 五、高考真题 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 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1(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都投降 B(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只怕他率领军队到来,即墨就不能保全了 C(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燕军把坟墓全都挖开,烧化死人 D(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在牛尾上浇油、捆上芦苇,并点燃它的末端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 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 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 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 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参考答案: 1(B(“他将”应翻译为“别的将领”) 2(C(???均不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的手段) 3(C(“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无中生有)
/
本文档为【兰亭集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