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牵一发而动全身——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2017-09-05 8页 doc 22K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905

暂无简介

举报
牵一发而动全身——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 主问题设计 2oie.2 CHINESETEACHINGLEAi 高中语文教与学 INsENIoRHIG矗SCHOOL 牵一发而动全身 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许倩 最近听了一位老师教授的《论语》的经典篇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她在教学过程中 设计了这样一连串问题:子路说了哪些话?揣摩他 会以怎样的神态或语气说出这番话?从中可以看出 他具有怎样的性格?这一连串抛出的小问题,让学 生应接不暇,等到分析曾皙,冉有,公西华时,教师又 进行了重复性的发问,感觉问得...
牵一发而动全身——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牵一发而动全身——谈高中教学中的 主问题设计 2oie.2 CHINESETEACHINGLEAi 高中语文教与学 INsENIoRHIG矗SCHOOL 牵一发而动全身 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许倩 最近听了一位老师教授的《论语》的经典篇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她在教学过程中 设计了这样一连串问题:子路说了哪些话?揣摩他 会以怎样的神态或语气说出这番话?从中可以看出 他具有怎样的性格?这一连串抛出的小问题,让学 生应接不暇,等到分析曾皙,冉有,公西华时,教师又 进行了重复性的发问,感觉问得琐碎,如果把问题换 一 下,可以这样发问:"文中孔子有四个学生,你能 否谈谈对其中一人的印象?为什么会有此印象?" 相比之下,这个主问题可以带起对四个人物的分析, 就此达到两个主要目的:其一,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语 言,动作,神态描写,以及用人物比较的手法进行品 味,明晰人物形象,从而学会分析的方法;其二,学生 在主问题的指引下,积极地思考,参与讨论,不被几 个小问题框住,从而生成更多的教学资源.其实,现 实的语文课堂中,教师提问繁杂细碎,大量过多,过 浅,过细的问题,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现 象普遍存在.就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以"牵一发而 动全身"的主问题教学设计作一初步的尝试. 一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与高中语文教学 "主问题"是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的一 种创新,是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 对整篇文章的阅读,它是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诸多 提问"弊病"而产生的一种教学设计.提问之"弊" 的现大致有:"步步为营"的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 向"板"靠近的阶梯;"提问群"成为帮助教师绵延 滔滔讲析的桥梁;"碎问碎答"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思 维的网络.而"主问题"相对于成串的"提问群",简 单应答的"碎问"以及对学生随意的"追问"而言,它 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 或关键问题. 由主问题组织起来的语文课堂教学,相对于以 教师为主的讲析,相对于一般的答问式的课文分析 教学,有着突出的优点.从教学思路看,选择一个内 涵丰富的点并以此形成一个主问题,这个主问题就 r , 毒 是一条教学线索,牵动着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从 教学过程来看,学生首先带着明确的问题,怀着探求 的兴趣进入文本,圈点勾画,咀嚼体会,接着又带着 学习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参加讨论,听取点拨,深 化认识.课文教学在这一环节中可以说是读,写, 听,说,思融为一堂,启发,合作,探究共冶一炉,是真 正通过老师,学生,文本的多重对话形成认识.这样 的课堂,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洁,教学环节简 单,能有效地保证教学重点的实施. 正如余映潮老师所说:"'主问题'是阅读教学 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 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 '以一当十'的力量."?那么,如何设计出具有课堂 价值的主问题呢?笔者依据课堂实践,以具体例子 从以下五个角度来谈谈"主问题"设计的体会. 二,主问题设计的角度 1.从学生角度切入 学生的知识起点和学习能力是设计主问题前必 须考虑的,难度过高,过低或提问过于宽泛,都会影 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主问题设计时要 充分尊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情,将自己 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转化成有梯度的浅出问题,提出 的应该是学生在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 答的,还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 够回答的,也就是那"跳一跳能摘到的桃子". 如《石钟山记》文本中的关键"三笑",如果老师 直接问:这三笑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问题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如果老师变换角 度,设计两个较易切人的问题:作者在什么情境下发 笑?他笑什么?这样的发问就能使学生由易到难, 逐步实现对问题的理解.由此看来,基于学生认知 规律的主问题设汁就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良 好效果. 2.从整体角度把握 主问题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主要问题,是"牵一 ? 23? 高中语文教与学2010.2 亡西ltbRNj协琶蠢话i蠢亡oot 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是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 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理解,欣赏,探究 的重要问题.它强调的是对课文的整体牵引力,设 计到位的主问题总是能够轻便有力地牵动对全篇文 章的整体理解和赏析. 如我在教授鲁迅的《呐喊?自序》,在分析文本 环节以拎出鲁迅的情感脉络时,提出一个主问题:鲁 迅在创作《呐喊》时是处于绝望之中,还是抱有一丝 希望的?这个问题具有极大的整合性,既包含了鲁 迅对于生命价值追寻的无望(无窗的铁屋万难毁 坏,不再做好梦,能已于言),又容纳了他在作品呈 现方面流露出的希望(希望将来,慰藉猛士,曲笔). 学生带着对鲁迅情感的叩问进人课文,沉浸在字里 行间,慢慢地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 又如《郑伯克段于鄢》一课,在文章的层面对课 文进行分析时,我只设计了一个主问题:郑伯,共叔 段,武姜谁最想打这场战争?此问题将兄弟情,母子 情放置在战争的背景下,引领学生感悟政治的残酷, 课堂上讨论的效果很好. 从整体的角度来设计主问题,强调的是内容的 综合,因此在讨论主问题时,字词句,修辞,篇章,结 构等方面的学习都会成为解决主问题的途径或手 段,从而一步一步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课文的 细微之处. 3.从关键处突破 所谓的关键处有两个层面:一是指理解课文内 容的关键点;二是指学生接受课文内容的焦点,难 点.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点,往往是那些或隐或显 地牵扯到文本主旨和重要观点的词句,弄清这些词 句,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对课文的认识有所精进.教 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关键点设计出带有全局性的问 题,就可揭示中心,并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概括 能力. 比如我在备高尔斯华绥的《品质》时注意到文 末有一句话,盘下鞋店的年轻人对饿死的老鞋匠有 一 句评价:"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围绕这句话,我 设计了三个息息相关的主问题:(1)老鞋匠生活在 一 个怎样的环境中?(2)在这样的环境中,你认为 他能活得这么久的原因是什么?(3)为什么文中的 这个年轻人会说出这样的话? 这样的设计基于三个目的:(1)作为小说,环境 是人物活动的背景,探寻环境特点就为接下来的人 物分析做好了职业背景,社会关系和时代的铺垫; ? 24? (2)学生借由第二个核心问题进入文本,通过研读 他的生存状态,可以进一步贴近人物的心灵世界,获 知很多作者为人物埋设的信息,以此实现长文短教 的目的;(3)通过揣摩年轻人的说话动机,作者隐含 的社会评价也就浮现出来了.这三个问题环环相 扣,以文中关键的一句评价创设核心问题,不仅理解 了一个重要句子,而且解决了人物形象和主旨问题; 既激发起学生兴趣,又使他们站得高,潜得深. 至于学生接受课文信息的难点,往往是学生认 知矛盾时的焦点,理解过程中的模糊点,就此提出问 题常常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激起探知兴趣. 如在执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课时,我没有 旧题重问:造成杜十娘悲剧的原因有哪些?而是换 了一种新鲜的问法:天无绝人之路,我觉得杜十娘完 全可以不死,她有价值连城的百宝箱,还怕什么?对 此你怎么看?问题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兴 致高涨,纷纷给杜十娘设计生路,由此引发了对杜十 娘性格,李甲,百宝箱及当时的社会现状等一系列问 题的深入探讨.经过认真的剖析,学生就会发现杜 十娘其实无路可逃,只能以死明志. 另外,有时候题目中也暗含了文本的关键,如陶 渊明的《归园田居》,我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这首 诗歌,设计了四个有层次性的问题:从何而归?为何 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学生通过这四个层层 深入的问题,循序渐进地体悟了诗人陶渊明"厌弃 官场,超脱自然"的独特情怀. 那么,如何找寻文章的关键处呢?我认为可以 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文章的标题,开篇,篇末,文章 中带强烈感情的词语句子,文章中有深度的特别是 议论抒情的地方,与理解课文内容关系密切处,文章 画龙点睛处等. 4.从比较的角度深入 以比较的思维来设计主问题,我们可以试着跳 出文本,不拘泥于一般的分析思路.教师可以建立 起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的坐标,根据同类题材的不 同作品或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从作品的 字词,意境,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会取得意想不到 的教学效果. 在备《阿房宫赋》时,我在翻阅历史上对阿房宫 的一些描述时发现,《史记?秦始皇本纪》里对阿房 宫的描述与杜牧的描写有着内容和语言风格上的不 同,所以我就从比较的角度设计了三个主问题: (1)历史上的阿房宫是怎样的?(补充《史记? P 204~0d高中请交教与学 《CHINESETEACHINGANDLEARNINGINSENIORHIGHSCHOOL',?? 秦始皇本纪》) (2)杜牧笔下的阿房宫又是怎样的?两者比较 有何差异? (3)杜牧为什么会这样写? 在主问题的激发下,学生认真分析比较建造原 因,建筑形态,建筑特色,是否建成等问题后,就会逐 渐探究到基于不同的写作目的,作者会对同一题材 进行取舍和加工,进而理解了杜牧的写作意图. 5.从激发联想的角度着手 课文中往往有许多省略和空白处,如果让学生 对这些空白,省略进行补充,就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想 象联想能力.事实上学生对这样的主问题往往很感 兴趣,同时也会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空想,这时教师 要用适当的方法加以控制,比如学生要以文本 为依据等等. 如《项链》就存在这样一种可能:玛蒂尔德弄丢 项链后把真实情况告诉了路瓦栽夫人,如果她知道 项链是假的,那么就不会终其一生来赔偿而导致最 后破灭了所有幻想成为一个又老又丑的女人.据 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假如在赔偿之 前就知道是假的,那么后来的她会是怎样的?将这 种结果和小说的情节进行比较,并说明哪一种情况 更合理? 又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在理顺了文章 的思路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主问题:在刘兰芝被遣 回家时,焦仲卿说"不久当归还",请问如果没有"太 守求亲,兄长逼亲"这一突发事件,刘兰芝和焦仲卿 还会破镜重圆吗?这个"虚拟性"主问题一出现,立 刻"逗"起了学生更大的兴趣.学生分为两大阵营, 一 方认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是忠贞不渝的,他们 既然有"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铮铮誓言,而 且为之不惜以死抗争.虽然在同母亲的第一次交锋 中,焦仲卿无奈地接受母亲的安排而遣兰芝归家,表 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和家长制度毒害的 文弱书生的懦弱性格,但从原诗最后"自挂东南枝" 更能看出他为了爱,也敢于背弃"不孝有三,无后为 大"的封建礼训,他们真挚的爱情和焦仲卿的叛逆 精神正是兰芝能够回来的保证.而另一方同学则认 为:这样一个满脑子封建家长制观念的婆婆自然也 决不会容许一个有着人性尊严的媳妇生活在自己身 边.而从兰芝这一角度讲,她作为一个弱者和被压 迫者,身上却始终闪耀着自尊和自强的光芒,这种光 芒在婆婆眼中自然是"举止自专由"的锋芒,成为被 驱逐的理由.如果要回来,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 的尊严,在婆婆的统治下忍辱负重.可以想象在漫 漫光阴里,熬去的不只是如花的容颜,磨去的还是人 性的棱角,而这一切兰芝是决不会去做的. 一 个新颖的思维角度便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究 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个主问题形成了对整篇课文分 析的强大牵引力,使学生认真快读全文,比较筛选信 息,最终得出自己个性化的解读,达成对人物情感的 深层次理解. 三,"主问题"教学设计的操作 1.教师对文本要充分研究 主问题设计能充分反映教师的创造力,教师必 须吃透文本,明晰教学目标.面对学生探究过程中 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争议,教师常常需要在课前反复 思考方能"胸有成竹"地走进课堂.所有这一切,都 不断激励教师刻苦钻研,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研 究能力. 2.学生有充分的讨论时间 主问题出现在课堂上,是"预设";由主问题而 引起的课堂活动,则是"生成".由于事先预设的教 学环节减少了,就使得课堂有舒展的空间,学生的探 究意识很容易被激活,学生就可以充分地进行听, 说,读,思,生成的教学资源也必将十分丰富和精彩. 3.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堂调控能力 学生有大量的时间进行研读,而教师也不能闲 着,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 拢,从而引导学生的讨论逐步向文本深处发展. 总而言之,主问题设置因能将学生深深地引进 课文,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 成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教师机巧 地设置好主问题,不仅能吸引学生,又能使教学目标 落到实处,从而真正使语文课堂动起来,活起来! 参考文献: [1]余映潮.《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中学语 文教学参考》,2000年7—8期. [2]余映潮.《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语文 教学通讯》,2003年第5期. 【作者简介】许倩,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 【原文出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西安),2009 9.37-39 ? 25?
/
本文档为【牵一发而动全身——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