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落花生讲课稿

2019-01-17 9页 doc 22KB 156阅读

用户头像

is_014457

暂无简介

举报
落花生讲课稿《落花生》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 3、、学习本课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写作方法。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 教学难点 体会花生的可贵品质,懂得“...
落花生讲课稿
《落花生》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 3、、学习本课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写作。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 教学难点 体会花生的可贵品质,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分清主次 1、复习生字 2. 复习作者资料 许地山(1893—1941)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他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二、整体感知,分清主次 1、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全文,思考课文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2、生读完后生反馈。生:我觉得是从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四个方面去写的。(师板) 3、师:对,作者写了四个方面,那是如何写这几个方面的呢?生:我认为前面三部分是略写的,而议花生是详细写的。 三.重点研读、深入探究 过渡:这一收获居然要用节来收获,这是多么热爱生活的一家人呀。默读3—15自然段,让我们看这热爱生活的一家人是怎么过花生节的,怎么议论花生的? (一)“赞花生” 1、分角色朗读5-10自然段。 四生读哥哥、姐姐、爸爸和“我”的说话,其他人读旁白 师:你们的朗读就像文中的一家人一样融洽。 2、讨论交流,父亲第一次议论。 ⑴师: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生: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⑵师: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可贵之处的? 生: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却埋在地里。 (3)师:回答得真好。该抓住哪些关键词语来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 生1:我认为应该抓住“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这些关键词语; 生2:我认为还应该抓住“矮矮地长在地上”。 (4)师:谁愿意来读一读?抽一生读。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样? 生1:我认为他抓住了关键词语来读。 生2:我认为他读得很有感情,读得很流畅。 生3:他读出了桃子、石榴、苹果那种炫耀自己的语气。 (5)师:你们也想读一读吗? 生:(齐声说)想。 (6)师:好,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 生有感情的朗读第10自然段。 (二)“学花生” 1、讨论交流,父亲的第二次议论。 ⑴师: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生1:我体会到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 生2:我体会到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3:我体会到花生不求名利,朴实无华的精神; ⑵师: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用——勾划出来。谁来读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一生读。 生1:父亲借花生教育孩子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 生2:父亲借花生教育孩子做一个不求名利、默默奉献的人; ⑶师: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花生的品格和做人的道理。 ⑴师: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生1:有些人,你看他仪表堂堂,可是他却没有什么本事; 生2:有一次,我在街上看见一位非常漂亮的阿姨,边走边吃香蕉,吃完香蕉就把皮扔在大街上,如果把过路的老大爷、老奶奶摔到了,怎么办? 生3:有些人,虽然长得很丑,可是他很乐于助人。 生4:我的邻居是个清洁工,他每天天没亮就开始打扫卫生,我觉得他就是一个有用的人。 ⑵师小结:其实,我们的身边像那位普通的清洁工一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有很多,他们就是落花生那样的人。 ⑶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呢?举例说明。 生1:有,老师为了学生在工作上默默奉献 生2:清洁工,为了一方的清洁,宁愿牺牲自己的青春。 生3:蜡烛是伟大的,牺牲了自己的身体给我们带来光明。 生4:春蚕,为了让人们穿上华丽的衣裳,到死都还在吐丝。 生5:太阳,因为你无私地奉献光和热,所以大地才一片生机昂然、万紫千红。⑷师小结:大家说得真棒,在我们的身边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和事很多很多,只要你做一个有心人。 3、理解重点字词。 ⑴过渡:这就是我对你们的希望。花生做的食品吃完了,可父亲说的话却深深地记在我的心上。 生:老师,不是记。而是印。 ⑵师:这样不可以吗? 生1:“记”的东西会忘记,而“印”是深深地印在心里。 生2:还可以用“刻”字啊! 生3:正是因为“印”得深刻,作者才将名字改为“落华生”吧? ⑶师:对,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可真强。相信你们也可以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第一段中也有一个用得好的词。 生:居然 ⑷师:是什么意思呢? 生1:不可思议 生2:意想不到的,说明他们很高兴。 ⑸师:谁能用这个词造句? 生:小明的成绩很差,可这次考试居然考得很好。 4、拓展延伸。 ⑴师: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就会收获怎样的人生,再回到收获节上,读我的体会地句子。出示句子“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指名读 ⑵师:许地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长大后他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 四、写法,课外拓展 1、感悟写法——借物喻人。 ⑴师:题目是落花生,其实在写人,我们把他叫借物喻人(板书),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这种写法,做人要做有用的人,推荐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陈慧英的《梅花魂》、周敦颐的《爱莲说》。 ⑵师: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像花生一样的人和事,让我们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的深刻道理。你能举出例子来说一说吗?(如:貌不惊人的铅笔、橡皮;像默默无闻的环卫工人,邮递员…… 2、感悟写法——详略。 ⑴师:这篇课文,从种花生到收花生、尝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尝花生到议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生1: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强调我们应该做像落花生那样的人; 生2:课文重点写议花生,目的在于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⑵师: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议花生,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内容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愿意毛遂自荐? 生1:我想说:“我要向花生学习”。 生2:做人不能光看外表,要看他是否有用; 生3:不是有一句名言:“用珠宝装扮自己,不如用知识装扮自己”,我觉得说得真好。生4:我又学会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和借物喻理两种写作方法,我想我的作文能力会更好。 生5:我认为父亲的话有些不对,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并不是炫耀自己,而是它们的生长特点。 生6:老师,你不是说现在的社会是竞争的时代,它需要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吗?难道像桃子、石榴、苹果敢于展示自己才华,错了吗?师:你们提得真好,的确现在的社会需要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并不是炫耀自己,而是它们的生长特点。现在的社会既需要像落花生那样的默默奉献的人,更需要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 父亲的话常常地印在了许地山的心上,也印在了我们大家的心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将来做个有真材实学,有本领,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五布置作业 1、继续完成小练笔。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六板书: 15、落花生 种花生------ 收花生-------- 尝花生------- 谈花生 略详 《落花生》主讲稿峪道河坡头小学张鹃
/
本文档为【落花生讲课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