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从牙牙学语到出口成章

2017-10-27 8页 doc 23KB 9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6908

暂无简介

举报
从牙牙学语到出口成章从牙牙学语到出口成章 ——作文语言训练实践与反思 陈年年 【专题名称】高中语文教与学 【专 题 号】G311 【复印期号】2011年07期 【原文出处】《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年3A期第44,46页 【作者简介】陈年年,北京四中(100088)。 【关 键 词】EEUU 2009年秋,我的女儿快两岁了。有一次吃饭,小家伙指着坐在对面的妈妈说:“妈妈坐在遥远的那边。”我一惊,“遥远”,我顿时想起语言训练最简单最原始的方式:模仿着使用——语言只有在使用中才是活的,语言能力从模仿起步就有提高的可能。 那时...
从牙牙学语到出口成章
从牙牙学语到出口成章 ——作文语言训练实践与反思 陈年年 【专名称】高中语文教与学 【专 题 号】G311 【复印期号】2011年07期 【原文出处】《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年3A期第44,46页 【作者简介】陈年年,北京四中(100088)。 【关 键 词】EEUU 2009年秋,我的女儿快两岁了。有一次吃饭,小家伙指着坐在对面的妈妈说:“妈妈坐在遥远的那边。”我一惊,“遥远”,我顿时想起语言训练最简单最原始的方式:模仿着使用——语言只有在使用中才是活的,语言能力从模仿起步就有提高的可能。 那时我正带高三。高三的作文训练量很大,但学生的整体语言水平并没有什么提高,毫无风格可言,以这种语言状态去参加高考,并不具备优势。受到女儿牙牙学语的启发,我开始尝试进行系列语言训练,以期改善学生的语言状况,提升语言质量。 要想模仿,必得有范例。 范例从哪里来,当然既从教材中来,也从课外来。 教材中自然不必细说,有许多可以借鉴的材料。比如人教课标版选修教材《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中节选了梭罗的《瓦尔登湖》,其中有这样一段: 太阳,风雨,夏天,冬天,——大自然的不可描写的纯洁和恩惠,他们永远提供这么多的康健,这么多的快乐~对我们人类这样地同情,如果有人为了正当的原因悲痛,那大自然也会受到感动,太阳黯淡了,风像活人一样悲叹,云端里落下泪雨,树木到仲夏脱下叶子,披上丧服。难道我不该与土地息息相通吗,我自己不也是一部分绿叶与青菜的泥土吗, 既有对大自然鲜活的描绘,又有主人公的灵魂活跃在其中。景语即情语,情语即景语。这样的文字,既能唤醒学生在书山题海中麻木迟钝的心灵,又能使其感受到句式变换和修辞手法的使用带来的灵动气息。 课外更有数不清的贝壳可以拾取。如司马光《资治通鉴》中有云: 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屡举烽火,失信于诸侯,终致亡国丧家;商鞅以百金徙木,示信于民,变法成功,弱秦而强,终于扫平六国,一统天下。诚信,为人之道,为政之本。 此段先举反例,再举正例,两例内部暗含时间顺序,最后一句收尾,点明论点,干净利索,与现代文毫无二致,正可用于一般议论文的写作。 再如张晓风《穿风衣的日子》中有一段: 必然有风在江南,吹绿了两岸,两岸的杨柳帷幕„„ 必然有风在塞北,拔开野草,让你惊见大漠的牛羊„„ 必然有风像旧戏中的流云彩带,圆转柔和地圈住一千一百万平方公里的海棠残叶。 必然有风像歌,像笛,一夜之间遍洛城。 曾翻阅汉高祖的白云的,曾翻阅唐玄宗的牡丹的,曾翻阅陆放翁的大散关的,那风,今天也翻阅你满额的青发,而你着一袭风衣,走在千古的风里。 风是不是天地的长喟,风是不是大块血气涌腾之际搅起的不安, 第一个分句化用“春风又绿江南岸”,第二个分句化用“风吹草低见牛羊”,此后分别有对“雨疏风骤”“海棠依旧”“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大风起兮云飞扬”“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借用与描述,这不是比单纯的直接引用更进一步了吗,正适合散文写作。既能展现文学积累,又能带给人美的享受。 例子太多,这里不再赘述。但有一点必须提出,那就是选材应该是名家之作或经典。据我了解,有些学校的高三老师给学生印发几十种高考文开头,几十种高考文结尾,或者直接用《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书页下的所谓“精彩段落”,窃以为这不可取。照虎还有可能画出猫,照猫又能画出什么呢,名家之作或经典的文段,语言一定是有其风格的,或洗练,或细腻,或磅礴,或幽默„„既能开阔阅读眼界,又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汉语的美。而用高考文,只能是枯燥的应考,只能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阅读、涵泳的过程就缺失了。 紧接而来的问题是:范例应包含哪些形式,经过大量搜寻和整理,我整理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如何引述材料 转引材料时,学生容易在文中大段地讲。如何言简意赅地转述材料,可以模仿王小波《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开头: 老人驾着船去出海,带回来的却是一副大得不可思议的鱼骨。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我读到了一个英雄的故事。 在这本书里,只有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故事和纯洁到如同两滴清水的人物。然而,它却那么清楚而有力地揭示出人性中强悍的一面。在我看来,再没有什么故事能比这样的故事更动人,再没有什么搏斗能比这样的搏斗更壮丽了。 一篇小说的主体,王小波仅仅用27个字就概括出了,这是功力。概括完内容后,直接抛出“英雄”这个关键词,单刀直入,直逼要害,这是功力。再由“英雄”引出“人性的强悍”,这也是功力。概括及推进,都值得学习。以下是学生仿写一例: 一个又丑又穷的老姑娘,却能让一个大家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巴尔扎克的《贝姨》中,我读到了一个关于人性的故 事。 在这本书里,有一个复杂的故事和一个复杂的人物,而这个故事俨然是巴尔扎克时代巴黎社会生活的缩影,这个人物则是许多人的善良面和表现出来的或未表现出来的阴暗面相结合的代表。 至少形式上保持了完全的一致,意识上得到了强化。 2.如何对材料进行升华 如何让材料与自己的话题、观点切合,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这需要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根植于平时对材料的分析中。下面就是一个对材料进行挖掘的好例子: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和他的党人高渐离在易水之畔的悲壮唱和,其实藏着无人知晓的深沉含义。所谓易水之别,只在两人之间。这是一对同志的告别和约束,是他们私人之间的一个誓言。直到后日高渐离登场了结他的使命时,人们才体味到这誓言的沉重。 就这样,长久地震撼中国的荆轲刺秦王事件,就作为弱者的正义和烈性的象征,作为一种失败者的最终抵抗形式,被历史确立并且肯定了。(张承志《清洁的精神》) 荆轲刺秦,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对于多数人而言,可能只停留在“英雄”“勇气”或“悲壮”上。至于为什么是“英雄”,为什么联想到“勇气”,为什么是“悲剧”,可能我们没有作过更多的思考。但张承志揭示出了:“弱者的正义和烈性”“失败者的最终抵抗”。其实,寻求,很多时候只需要多问一个“为什么”,这也是立意能脱颖而出的一条路。以下为学生仿写一例: 而今,友谊是一种随情势而生的陪伴,一份不再郑重的情绪。是的,友谊不再是情感,而是情绪。是同车的陌生人凑齐一桌牌局的热闹,是运动场上初识球友切磋的兴奋,是与观点相似的人一同义愤填膺„„不见志同道合,不见促膝详谈,友谊仿佛只是满瓶的肥皂泡拥挤着通过瓶颈时因为彼此相近的距离,而开心地黏在一起。阳光下,天地间,突破瓶颈的泡泡一个个飞得很高。但,黏在一起的泡泡是飞不高的,他们都不记得从前了。 现在所谓的“友谊”的本质,小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揭示出来了,也解决了“为什么这不是友谊”的问题,体现了思维深度。 3.如何突出关键信息点 一篇文章,必然有作为重点的地方。这个重点,可能是一个人物,可能是一个场景,也可能是一个事件,它对于主旨有着重要的意义。我称这样的重点部分为文章的“关键信息点”,因其重要,故而它是向读者展示笔力的重要阵地。比如梁衡《读韩愈》中韩愈上《谏佛骨表》的部分,是表现韩愈勇气的重要内容,当然要用尽力气来写: 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瘴在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 看梁衡先生给韩愈提供的广阔时空,看梁衡先生对于正值壮岁的韩愈的塑造,是多么让人震撼而唏嘘~简笔与繁笔正是如此,该简处,惜墨如金,该繁处,浓墨重彩。这一类正与第一类互为补充,都值得模仿借鉴。以下为学生仿写一例: 当我坐在风波亭,看着面前波澜不兴的西子湖时,我就想,秦桧当道,满朝文武只有韩世忠一人敢于当面质问秦桧。如果满朝文武联名上书呢,如果宋高宗看到岳家军取得的赫赫战功心动了呢,历史又会是怎样一个局面,如果那十二道金牌下达后,岳飞抗命不从继续北伐收复失地后再负荆请罪呢,如果没有告密者,金兀术渡过黄河了呢,历史又会有何不同,然而什么假设都没发生。风波亭里的苍松翠柏在悄悄地期盼,波光粼粼的西子湖在静静地等待,千疮百孔的大宋河山在默默地祈祷„„而他们在一骑红尘中等来的一纸诏书,却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安在了岳飞的身上,随即带走了岳飞报国的忠魂,只留下了一个随时会崩塌的王朝和一片受伤的河山。 洋洋洒洒近三百字,只为烘托出岳飞命运的悲剧性,可谓“泼墨”。多用问句,力量感强。结尾一句,留有回味的余韵和思考的空间。此段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4.如何运用类比和对比 我一直跟学生讲,想要文章内容充实且有说服力,一定要用好二“比”:类比和对比。类比,避免了孤证的单薄;对比,黑白分明,高下立判,让人信服。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曾有言: 枕戈待旦的刘琨,横江击楫的祖逖,雄武的桓温,勇于自新的周处、戴渊,都是千载下懔懔有生气的人物。桓温过王敦墓,叹曰:“可儿~可儿~”心焉向往那豪迈雄强的个性,不拘泥于世俗观念,而赞赏“力”,力就是美。 庾道季说:“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如有生气。曹蜍、李志虽见在,厌厌如九泉下人。人皆如此,便可结绳而治。但恐狐狸獵貉啖尽~”这话何其豪迈、沉痛。晋人崇尚活泼生气,蔑视世俗社会中的伪君子、乡原、战国以后二千年来中国的“社会栋梁”。 第一段类比,连用六例,尽数是短句,读来气势磅礴,让人心旌动摇,不胜神往。第二段对比,真个是生意凛然,让人直呼痛快~作文中来两段这样的内容,当也让人觉得痛快淋漓。以下为学生仿写一例: 他们不如李白幸运,能生在大唐盛世。不像陶渊明一样超脱,能放下世俗,归隐田园。他们也不如东坡那般潇洒,看淡世间风雨阴晴。他们生在不定的乱世,却选择了坚定,坚定地为家国百姓忧乐。 心甘情愿为百姓受冻死亦足的杜甫,临死都盼望王师北定中原的陆游,梦中还忆吹角连营、沙场点兵的辛弃疾,他们,不是政治家,却似政治家心急如焚;他们,不是武将,却比武将豪气干云。他们敏感,他们细致,他们激动,他们是诗人,是中华大地上最敏感的神经。 当类比、对比和排比融合到一起时,语段的力量就是上面那个样子。当结尾的几个短句像跳跃的音符向我们奔来时,我们能不受到感染吗, 5.如何诠释核心话题 一篇文章必然有一个主题思想,也必然有一个核心关键词或曰主题词。怎么诠释这个词,才能既解释得清楚,又让读者频频点头称是,甚至为之击节给出高分,当然需要好好经营。最典型的例子可能就要数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的结尾对“成熟”的解读了: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又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且不说文段中的排比,单说具体的设喻对象:“光辉”“音响”“察言观色”“申诉求告”“微笑”“高度”“山风”“细流”,全是具体可感的形象化的语言。每一个句子都能让读者眼前闪过形象的画面,这样的画面正能抓住读者,驱除阅卷时的疲倦,作为文章结尾的洪钟,再好不过。以下为学生仿写一例: 坚强是一束乌云遮不住的阳光,是一条距离扯不断的钢绳,是一份雷声撼不动的淡定,是一种地震摇不垮的挺立,一种不再需要扶持的独立,一种没有了战友依然战斗到底的决心,一种再强劲的风也吹不动的豪情壮志,一种再猖獗的洪水也卷不走的根深蒂固。当狂风渐渐平息,潮水缓缓退去,乌云慢慢消散,那依旧生长的小草,便是坚强。 这段文字中各个形象之间并不孤立,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作者用结尾一句把全段串接起来,严谨充实。相信那株名为“坚强”的小草会给读者很深的印象。 以上五类,其实就形成了一个序列,一个有梯度的序列。其中涉及开头、结尾,涉及文中的关键情节、关键词,涉及文中的写作手法,涵盖很全面。 我女儿只用了一次“遥远”,以后再也没用过,我想她会淡忘这个词的,到了需要用的时候,她一定只能在那时那地的环境中找最熟悉的词语来表达了。如何避免学生的遗忘,如何让学生一直能记着自己的日常训练呢,回想高一高二时,我也曾零星地从教材中搜寻片段让学生模仿,但训练不集中,学生印象也浅,前后并不能连缀在一起,语言训练效果自然几乎为零。所以,高三时每周练一次,每次练一类,多次重复训练,学生的印象自然深刻,到了考场那种特定的环境,他们才可能把训练的一招一式发挥出来。重复训练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将原材料和学生自己的作文汇编成材料,印发下去,反复阅读即可。温故,必能知新。 如今,快三岁的女儿已经能给我讲故事了,听着她稚气的声音,感受着她盎然的兴致,我想,从牙牙学语到能说出一段完整的故事,不是长达一两年的语言实践的结果吗,高中生作文语言的训练,其实也应该贯穿三年高中生涯的始终啊~^NU1DA20110923
/
本文档为【从牙牙学语到出口成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