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学校社会工作概述

2017-10-01 32页 doc 63KB 267阅读

用户头像

is_348501

暂无简介

举报
学校社会工作概述学校社会工作概述 一、学校社会工作的概念界定和基本对象 1、学校社会工作的概念界定和基本对象 什么是学校社会工作,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书对此的界定是: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依据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在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密切配合下,主要以学校为工作范围,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促进学生成长为工作重点,为学生、家长、教师及相应的学校环节提供服务的一种专业活动。 这个定义指出: (1)学校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性的服务活动,它需要专业理论和方法的背景,因此,它有别一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教育; (2)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是...
学校社会工作概述
学校社会工作概述 一、学校社会工作的概念界定和基本对象 1、学校社会工作的概念界定和基本对象 什么是学校社会工作,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书对此的界定是: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依据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在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密切配合下,主要以学校为工作范围,以帮助学生解决问和促进学生成长为工作重点,为学生、家长、教师及相应的学校环节提供服务的一种专业活动。 这个定义指出: (1)学校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性的服务活动,它需要专业理论和方法的背景,因此,它有别一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教育; (2)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是在校学生,但为了学生问题的尽快解决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学校社会工作者还需在教师、学校有关管理人员、家长、社区相应机构工作人员配合下开展具体服务,因此,上述人员有时不仅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合作者,有时也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对象。 2、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在学校社会工作具体开展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通常是: (1)专业指导者,协助及鼓励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去满足本身的需要,有效地运用可获得的资源,解决其在成长过程中及适应学校中所遇到的危机。 (2)行为及情绪辅导者,协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感受,解决成长及面对学校生活中所产生的行为及情绪问题。 (3)社会教育者,协助学生及家长接受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及学校行为,推广和融共处之道及社会责任感。 (4)资料收集及咨询者,社会工作者广泛收集学生个人及群体的信息,以社会工作和社会学的角度向学校有关人员提供有需要的咨询服务。 (5)资源获取指导者,社会工作者为学生、家长、校方等寻找如技能训练、社区设施、教育资源及专业服务等等资料。 (6)调解者,社会工作者加强学生、家庭、学校及社会之间的联系,深化相互的了解,促进其融洽相处,遇有误解或磨擦时,协助调解。 二、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模式 由于国内尚无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所以本节只是对香港一个擅长从事学校社会工作的机构——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所推展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作一个简单介绍。 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多年来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驻校社工服务 “一校一社工”是目前香港比较普遍的学校社会工作推展形式,社会工作者分驻学校,配合不同学校的需要并与老师合作为学生提供服务,以协助受助者解决个人、学业、家庭等问题。通常采用的工作手法是面谈式的辅导、小组工作以及多元化的活动。 2、与辅导服务工作配合 学校社会工作者和校外其它辅导机构配合,能够带来三方面的作用,其一,转介个案辅导;其二,社会工作者获得工作技巧及知识的培训;其三,可以为学校社会工作者提供有效的支援和咨询。 3、与青少年中心服务工作配合 通过与青少年中心的合作,学校社会工作者能够运用更多的资源为受助者提供服务。此外,在场地的提供、活动程序的设计等许多方面,青少年中心也可以作为对学校社会工作开展的幕后支持。 4、与青少年综合服务队的配合 由于青少年综合服务队己经掌握了辖区内青少年中心及外展社会工作服务情况,并对辖区内学生在朋辈、余暇消遣方式及社区层面的动态有比较充分的了解,所以,学校社会工作与青少年综合服务队的密切配合,能使学校社会工作对在校学生的服务延伸至社区层面,并在青少年综合服务队支持和协助下制定不同的介入策略,从而更有效地解决学生问题。 学校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一、任务中心理论 任务中心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个案工作方法,它的倡导者是雷伊德(Reid)和艾士旦(Epstein)。任务中心理论主张在诊断暨服务过程中,首先订定明确的计划与时限,如此才可能达成治疗的目标。因此,它是一 种简单而且有一定时间限制的个案工作方法。任务中心理论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内容: 1、对人的看法。 任务中心理论认为人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力,个人通过专业服务的过程,可以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可以运用这些能力、方法和技巧面对日后可能发生的类似问题或新的问题。因此,人是健康的、常态的,问题的产生只是个人能力的暂时欠缺而已。 2、对问题的看法。 任务中心理论认为问题的存在是个人内在的心理因素与外在的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当事人的外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和考察。 任务中心理论的主要目标是问题的分类。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将问题分为七大类: (1)人际冲突,这类问题主要是指人与人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既可能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也可能是和社会上其他人的冲突,如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冲突。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如果个人需求、人格特质、性格特征、角色期待与行为关联等多种因素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事情的看法上存在分歧,冲突就不可避免。 (2)社会关系的不满意。对于与他人建立的社会关系,个人在事先总会抱有一定的期望,而当这种期望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时,个人就会感到不满。例如,一个喜欢对朋友推心置腹的人,也会对朋友抱同样的要求。但是,当他发现自己的朋友有什么事情并不会向自己吐露时,便会因为自己对朋友关系的信任没有得到适当的回应而产生不满。想象和实际存在差距时,个人可能就会产生一定的适应问题。因此,问题的核心在于彼此对关系的期待和投入并不相同。 (3)与正式团体之间的问题。个人在其一生中,或多或少,总会成为某一个或几个正式团体的成员。而在成为正式团体成员之后,个人就面对与团体之间的协调问题,例如个人的价值观念如何同集体的价值观念匹配,个人的目标如何同集体的目标结合。如果个人无法将自己同团体有效地融合,对团体没有足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同特定组织和机构产生冲突。 (4)角色执行的困难。角色一词是戏剧影视中常用的一个概念。在社会学中,角色就是与一定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的行为。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会基于一种地位和身份,按照一定期望,选择一定行为模式去履行角色。如父亲的角色,学生的角色,老师的角色。但是,当角色承担者按照一定的期望和规范去实践角色遭遇困难时,便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产生困难的原因很多,如个人对角色的认识和对自己实践角色行为之间的认识之间存在距离,比如每一 个学生都想成为一个好学生,也知道成为一个好学生包括按时完成作业,与同学关系和谐等,但是事实上,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行动总会与好学生应该履行的行为存在差距,这样,个人的心情和行为就可能发生变异,从而产生角色内冲突。有时,个人在扮演众多角色时因为各个角色的要求不同也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因此,工作者要了解当事人在角色扮演和行为上的困惑和问题。 )社会情况转变的问题。当个人脱离所处的熟悉的环境或者原有环境发生重(5 大变化时,个人因为无法适应变动的环境也会产生问题。例如,儿童因为父母工作的变动而被迫转到新的学校中,在同老师、同学的相处和学校的生活适应上,需要学校社会工作者及时的帮助。此外,社会地位的变化也会使当事人产生适应上的问题。 (6)反应性的情绪困扰。一些不良的负面情绪,如不安、压抑和其他困扰,都可能伴随着一些事件的产生而接踵而来。或者说,个人在遭遇到问题的时候,会产生焦虑、沮丧、紧张以及挫折等情绪反应。工作者在关注突发事件对当事人的直接影响的同时,还要注意到当事人的情绪变化情况。 (7)资源不足的问题。资源总是有限的,但是,资源对个人来说又是必不可少的,如衣食住行等各种资源。所以,当个人面对一定的问题需要资源的辅助而实际上又缺少资源的时候,就会产生资源不足的问题。 在任务中心理论中,重点是确定核心问题。核心问题的界定需要社会工作者同当事人的双方合作。对于核心问题,首先必须是当事人自行确认并表示愿意加以处理的问题;其次,对于这样的问题,当事人在工作者的协助下应该有意采取某些适应的行动,来缓和问题的严重性;最后,问题的性质必须是特定而且具体,最好要有一定范围而不能过于抽象和空洞。 3、任务的本质和特性。 任务指的是“受助者为缓和问题的严重性,所欲采取的行动。但这不仅代表受助者所欲达到的直接目标,也代表其达到最大目标的方法,并可为其所采取的行动作一概括的说明,并且这些是经由工作者合力洽定的。”(廖荣利,1987年)简单地说,任务是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而需要做的工作。如果说,解决问题是任务中心的目的,那么,完成任务就是达成目的的必备手段。问题是任务的具体指向目标。当事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所采取的行动方向,完全是针对问题的性质而定的,只有事先确定任务,才能发展当事人自己解决问题的努力与意向。因此,任务是任务中心理论的核心。在设立任务的过程中,要考虑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包括当事人的能力如何,具备的资源如何,支持系统如何等,制定合理的、最切合实际的任务。有时,当事人的问题十分复杂,还需要设定多重任务和次任务。在任务的制定过程中,还应该注意,社会工作者必须同当事人一起工作,避免工作者的主观意见过多涉入。 4、处理程序 任务中心理论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处理程序。首先,工作者要同当事人一起确立核心问题是什么;其次,工作者要同当事人进行沟通和任务的规划;然后,工作者要同当事人建立专业关系;接下来,要实行职责并作预先的练习,以熟悉职责所需的行为;再次,要检查职务实行之情形,以作为解决下一个问题的依据;最后是结案,也就是达成职责目标或核心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处理告一结束。 任务中心理论在实际的运用时,并不仅仅只是上面所说的方法和程序,而是可以采用多种模式的具体方法加以辅助,因此,它的视野十分广泛,作用也非常明显。 二、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是有机体面对情况的一种反应态度,它不仅包括人的身体反应和动作,并且包括口语说明和主观的经验。一个人的行为产生,免不了外来的消息对有机体的刺激,经过这种刺激后,即产生某种行为反应。 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论点是:人总是期望一些令人满意的行为,而反对造成不适的行为,因此,行为会不断发生改变。由于“对外来刺激的反应行为是经过学习而来的”,所以,如果要去除当事人的不适当行为,应该给当事人提供一个“再 的机会,以修正当事人所希求且能感到满足的行为。所以,行为修正的修学习” 正对象,不仅仅是行为失调者,还包括对正常行为者欲改变其行为使之合乎环境要求的需要者。 巴浦洛夫,斯金纳和班杜拉对行为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该理论体系包括传统条件反射理论、强化条件反射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1、传统条件反射理论 在传统方法中,行为是与刺激相联系的。比如,在一个低年级班组中,每当社会工作者准备好食品和饮料,就会要求孩子们在吃点心之前先去洗手。不久以后,当社会工作者把点心放在桌上后,只要见到食品,就会刺激孩子们去洗手而不需要社会工作者的提醒。用这种方法,孩子们学习到好的习惯。 2、强化条件反射理论 这种学习方法立足于行为受行动结果的影响。如果结果是肯定的,行为就会得到巩固。另一方面,如果结果是否定的或没有到来肯定的结果,行为就会被削弱。如,如果一个学生在表现了某种行为后,从社会工作者或其他教师、同学得到肯定的反应,他或她在将来的表现同样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所以,可以用表达意见、赞同或者其他的建议或奖励正面的行为。反之,不予以鼓励,则能降低不良行为的发生。 3、社会学习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行为是通过观察的过程和奖励与处罚的运用习得的。比如,如果一个学生的某种行为受到表扬,那么这个学生和其他同学就会在将来得到同样的 表扬而追随这种行为。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学生的行为被忽视或者一个学生因为行为不当而受到惩罚,那么这个学生和其他同学为了避免否定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就不会仿效这种行为。 概括而言,社会学习理论展示了一种社会化的过程。个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经由观察、模仿、认同与社会增强作用而学习。学校社会工作在为学生提供专业协助的过程中,也可以运用这个理论以及相应的行为改变技术来实现案主自我决定 的原则,促进案主自我调适与自我增强,从而改善其社会适应不良状况。 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行为治疗又称为“训练性心理治疗”,它是心理治疗方式之一,与支持性心理治疗、分析性心理治疗一起,并称为心理治疗的三大方法。它的目的不在帮助病人了解问题发生的根源和性质,而是着重在于帮助病人去改善目前的症状与行为反应。它所关心的是目前的问题,并且注重如何训练当事人。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应用学习,包括设计一个有计划性的治疗过程,制造实验性的治疗场面,去训练病人试图改变其异常情绪和行为反应。由实验心理学发展而来的有关“学习”的心理知识,认为可以影响人们学习新的反应的因素有二条,一个是行为产生的状况,另一个是行为发生的后果。因此,行为治疗的基本技巧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调节行为产生时的状况,一类是调节行为发生的后果。 行为治疗的方法根据使用的情况不同,也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行为治疗的方法是针对调节行为产生时的状况为主的治疗方法,包括有: ?系统脱敏法。假如病人对某种环境产生敏感现象,而易于引起强烈反应时,可以按照“减敏感”的方法调节环境与病人的关系,以逐渐减低病人对此的敏感程度。它的要诀在于恰当的调节程度与顺序,并且以适当的量与速度,以累进的方式,调节产生行为的状况,直到达成预期的行为结果。例如,对于一个患有考试焦虑的学生,工作者在用系统脱敏法时,首先可以让当事人放松自己,然后要求当事人想象考试会在两个星期之后进行,如果当事人可以维持放松的话,继续要当事人想象考试会在一个星期之后进行,逐渐升高层次,直到对方表示焦虑时中止,并引导对方放松,放松之后再逐渐提高想象层次,也就是让其的焦虑逐渐提高层次,一直到能够想象自己坐在教室里进行考试,而不再紧张焦虑时,治疗便可以结束。 ?相对压抑法。治疗者试图去训练当事人如何学习自我松弛的方法,以便相对压抑各种紧张、生气、不安等不愉快的感觉。如用肌肉放松的方法,缓解在考试过程中产生的焦虑,让人感到松弛下来。 另一类是针对调节行为发生后果的治疗方法,包括有: ?正性增强法,也就是当一种行为反应完成的时候,马上给予一种奖励,以增强该行为之发生。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以后,马上给予口头的表扬,为了继续得到表扬,这名学生开始尝试着每次都按时完成作业。 ?负性增强法,它的原则与正性增强法相同,区别在于不是给予正性奖励,而是 当行为发生之时,有痛苦的存在,在行为发生之后,马上给予它减少原来的痛苦,既等于给予“负性奖励”。例如,以往女儿每次很晚回家的时候,母亲都会抱怨和责骂女儿。现在,当女儿按时回家的时候,母亲不再抱怨和责骂女儿,减少女儿的抵抗心理。 ?条件嫌恶法(处罚法),就是用惩罚的方法来帮助病人去除一些症状和不正常的行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是,为了避免孩子吮吸指头,家人会在孩子的指头上涂上辣椒油,孩子吮吸指头时,辣椒的刺激会产生辣的不舒服感觉,久而久之,即使不在孩子的指头上涂辣椒油,孩子也不会吮吸指头了。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惩罚的原则过轻时,起不到实际的效果;而惩罚的原则过重,又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尺度的把握非常重要。 ?消除或消弱法,当病人每次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不给予任何奖励,消除其不良行为的再次出现。 ?负性练习法,让行为者拼命去做想除去的异常行为,练习的结果,当事人无形中会对他的这种异常行为产生反感,结果就不再表现出这种异常行为。 一般而言,行为修正包括十二个步骤: a.列出问题范围,目的在于帮助当事人与工作者对现有的问题获得一个概念。只有清楚问题的范围,才能为如何解决问题确定方法。 b.选择。在当事人有多个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使当事人在口头或文字上了解并且同意,在许多问题中的某一个问题是应该立即注意并加以解决的。 c.要求合作。社会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助人自助”,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当事人的积极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只是依靠社会工作者一个人的工作,即使现在的问题能够解决,当事人仍然会在新的问题前面束手无策。所以,必须要求当事人的合作,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当事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获得最好的目标。 d.探究问题。也就是工作者与当事人一起深入探究,问题究竟是如何演化,才会变成今天的样子,在其中,何种因素是最主要的,应该如何采取措施,进行克服。 e.收集基本问题的详细资料。通过收集基本的资料,了解问题的基本性质和严重程度。 f.识别可控制的情绪,目的在于摒除产生问题行为前后的刺激,便于控制该问题行为的发生。例如,一个在课堂上爱说话的同学,每次在课堂上说话之后,会被老师惩罚到教室门外罚站,但是在教室外面,他仍然会趴在教室的窗户上向内作鬼脸,吸引同学们的注意。这样,罚站就不成为一种惩罚的方法,反而强化了他课堂说话的行为。所以,为了控制他的行为,老师可以将教室内的窗户贴上纸条,使他不能向教室内张望,当他感到罚站实在是一种惩罚的时候,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g.估计有利的环境资源。判断何种环境资源是有利于问题解决的,争取到相应的支持。 h.指明行为的目标,也就是行为最后的目标。 i.形成修正计划。在对各方面的情况完全了解之后,根据行为所要达到的目标,形成修正计划,当事人与工作者一起合作,去除不良行为,增强合理行为。 j.仲裁,也就是修正或维持某种行为,使他合乎修正的目标和与当事人所做的默契。 k.评定修正的结果。判断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如何,以便于今后的行为方向。 l.通过各种方法,维持已经获得的改变效果。 行为修正的方法,不仅适用于适应不良的少年、智能偏低的儿童、精神病患者以及其他行为偏差者,还可以运用于抽烟与酗酒等不良行为。总之,行为修正的中心理论是不会变更的,只要确切了解当事人的情形,再根据实际订定,就可以完成目标。 三、代沟和文化反哺理论 在今天社会中很多家长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正在想些什么,干些什么。他们给孩子提供优越的衣食住行条件,让孩子吃饱穿暖,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以为这就是父母角色意味的全部。然而,两代人之间却很少就彼此的想法进行沟通,不是他们不想沟通,而是因为双方价值观念、认识、行为方法的差异,以及父母高高在上的态度,这一切使得双方的沟通根本无法顺利进行。代与代之间好像横跨着一道巨大的鸿沟,并且这道鸿沟似乎有越演越烈的趋势。这条鸿沟有一个十分贴切的名称——代沟。代沟是一种自然的社会历史现象,无论急剧变化的时代,抑或在文化变迁缓慢的社会里,无不存在着年轻一代与年老一代在生活态度、价值观念、情感倾向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对立、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代沟的存在,才构成社会文化的发展;同时,只要存在着社会文化不断变迁的背景之中的社会化过程,代沟就难以避免。 美国当代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对代沟问题进行过深入持久的研究,并且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她看来,所谓代沟,指的是两代人在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差异。两代人成长的历史时期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生活的经验不同,社会各个方面的条件也不相同,差异的存在在所难免。因此,代沟是一种自然的社会历史现象。真正使代沟成为问题的因素在于如何对待和消除代沟。诚如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写道:即使在不久以前,老一代仍然可以毫无愧色地训斥年轻一代:“你应该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我曾年轻过,而你却未老过。”但是,现在的年轻人一代却能够理直气壮地回答:“在这个世界上,我是年轻的,而你却从未年轻过,而且永远不可能在年轻”(M?米德, 1987年)。 沟通促进了解,了解消除差异。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是消除代沟的有效方法。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与他人有沟通,问题是如何沟通和沟通的结果是什么。在一个有问题的代际关系中,沟通是间接的、暧昧不清、不真实和不坦诚的。导致这种沟通模式的产生原因很多,可能是双方之间对彼此的身份存在一种定向的认识,例如认为父亲就要严厉、不苟言笑,使得父亲在同子女的沟通过程中好像戴上面具的假人,影响沟通的正常进行。也可能是双方都抱着抵御、防卫的态度,或者是双方为了某些特定的目的,掩盖自己真实的想法等。而在一个和谐的代际关系中,沟通是直接的、清楚的、真实的和坦诚的。在沟通的过程中,技巧固然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隐藏在沟通方式背后的感受和意义。因此,为了增进代际间的了解,双方都必须克服障碍,真诚地交流,尽量了解对方的感受。 良好的沟通依赖于沟通方式的选择,沟通的方式会影响沟通的效果。父母对子女常用的沟通方式包括:命令、指挥、发号施令、警告、威胁、劝导、说教、批评、非难。这些沟通方式带来的实际效果是子女对父母的权威形象的抗拒和反感,难以建立亲子之间真正和谐的关系。所以,父母有必要改变他们的说话方式。譬如,耐心的听子女表达自己的看法,不随意地中断他们的说话,作一个倾听者表达自己对子女的接纳,用自由发言的方法在谈话中引进更多彼此共同关心的话题,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学会称赞,用这种有建设性的沟通增进双方的了解和共识。沟通是双方面的,在强调父母一方努力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提到子女在此过程中的参与。作为子女,应该认识到,在某些方面,父母的经验会对自己有好处,要学会从中学习,而不是盲目地拒绝。此外,要学会向父母说出自己的问题,寻求父母的支持和帮助。 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认为存在三种文化模式,分别是前喻文化,指的是晚辈向通过向前辈学习;并喻文化,指的是晚辈和前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后喻文化,指的是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后喻文化的发展将依赖两代人之间的持续不断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已经能够积极主动地自由行动的年轻一代,一定能够引导自己的长辈走向未来。这样,年长的一代就能够获得新的知识。我确信,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只有通过年轻一代的直接参与,利用他们广博而新颖的知识,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未来”(M?米德,1987年)。米德所提出的后喻文化类型,为代沟的缩减提供了一种方法。 在传统社会中,上一代人因为年龄及经验的优势,具备向下一代人传播文化和进行教化的条件,如常见的老师培养学生,家长教化子女。但是今天,由于社会的急剧变化,科技进步和知识的不断更新,年龄以及经验不再成为一种优势;相反,年轻人却可以凭借自身的年轻和勇于实践,在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上占尽先机,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在很多家庭中,买来的新式电器,最先灵活操作的往往是年轻的子女,比如,家长向子女求教电脑使用的方法就是一个例子。此外,年轻人更加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打破传统的束缚,而这些因素对社会的进步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如果上一代人对这些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技术没有清楚的认识,无法克服传统的认识,拒绝向青年人学习,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变会越来越大。所以,对于上一代人来说,有必要向年轻人学习,而年轻 人在向上一代学习的同时,也要积极地向长辈传授新的文化和观念,共同促进彼此的发展。 米德认为,倡导后喻文化有助于缩小代沟,减少代际隔阂,她指出,后喻文化的发展将依赖于两代人之间的持续不断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已经能够积极主动地自由行动的年轻一代、一定能够引导自己的长辈走向。这样,年轻的一代就能够获得新的知识。只有通过年轻一代的直接参与,人类才能够建立一个富于生命 对话”,就是两代人之间的双向社会化,即除了力的未来。这里,米德所说的“ 上一代人向下一代人传递文化和实施教化外,同时下一代人反过来向上一代人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新的知识 、技能、传授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代沟和双向社会化理论对于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有很大的启发。第一,作为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学生,社会工作者应承认他们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第二,从双向社会化的立场出发,开展学校社会工作不能只是把学生当作一个受助的客体来看待,而是要把他们视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的另外一个主体。 四、社会化理论 每一个人出生之后,经过一系列被动或主动的学习与教育的过程,才能成为社会所接受的人。这种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化是一个过程,是个人走向群体、进入社会、理解和认同社会规范和制度、逐渐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通过社会化,个人了解和掌握社会的知识、技能、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从一个自然的人转化为社会的人。毫不夸张的说,社会化使人成其为真正的人。 社会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式的社会化,成人通过有意识的选择与设计,将社会认可的价值、态度、角色、知识、规范等,按部就班地灌输给儿童,如学校教育。另一类是非正式的社会化,也就是非刻意的安排与训练的社会内容,如同辈群体的影响等。 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先天的因素会产生一定的作用,但是后天的影响也至关重要。美国心理学家Waston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孩子,在我特殊的世界里养育他们,我可以随意训练他们,保证使他们变成你所期望的任何专家,如医生、律师、艺术家、企业家,甚至乞丐和小偷等。不管他们的智力、是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虽然语气有些绝对,但是由此不难发现,社会化对人的重要作用。个人正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塑造自己,了解自我,掌握自己在社会中正在和将要扮演的社会角色。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机构。个人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家庭之中,在与家庭成员的交往中,学习到最基本的生活的知识,同他人进行交往的方法诸如此类。个人受家庭的影响极大。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最重要。父母的管教态度,人格特点都会影响到孩子人格的发展。如果父母的态度是温和的,子女的人格特质就会表现出独力性强、责任感重;父母的态度是冷 漠的,子女的人格特质就会表现出侵略性、缺乏自制能力;父母的态度是严厉的,子女人格特质就会倾向于服从、有礼,但是缺乏自信心、依赖性也重;父母的态度若是宽容的,子女的人格特质就会表现出负责、独立和表现欲强。这些不同的人格特质对子女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会发挥不同的作用。因此,父母必须对子女采取合适的教养方法。 学校是社会正式的社会化机构,它传授给学生知识,教导他们做人的道理。学校是儿童离开家庭,进入社会接触到的第一个正式组织。在学校中,儿童学习到专门化的知识和技能,学会即使在自己不愿意的情况下也必须遵守社会共同的价值、态度与行为规范。老师和同辈群体对学生的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库利的镜中自我和米德的自我概念是社会化的重要理论。前者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每面镜子都映照出对方,如同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从镜子中看到自己一样。换句话说,个人在想象别人如何评判自己的时候,就好像站在镜子面前,从镜子中看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也就是通过别人了解到自己。这面镜子主要是透过社会互动形成的。儿童会透过社会化过程,想象别人的看法,而且表现出别人对他期待的行为。后者认为,在自我概念的发展中,重要他人,也就是儿童所羡慕和模范的对象,对个人的评估最具影响力。同时,个人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从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中发现自己,也就是“概括他人”。两种理论都强调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他人的看法和行为对社会化个人的重要影响。因此,在学校社会工作的实施过程当中,对于一些学生的问题行为,不能因为问题而否定学生的全部,尝试利用正向的引导帮助学生重建自我的形象,激发个人的自尊心和动力,促进问题的解决。 在将社会化理论运用到学校社会工作中时,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对个人社会化过程起重要作用的家庭、学校、概括他人的详细资料,从中寻找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方法,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所在。同时注意重整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负面因素,帮助当事人重建自我概念。 五、标签理论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在校青少年会因为成绩或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被标记为“坏学生”、“坏孩子”。为什么要给某些人打上“标签”,作用又是什么, “标签”的观念于1951年有勒姆尔特(E.Lemet)首先提出,1961年贝克(H.S.Becher)在《局外人》一书中加以引申阐述。标签理论从主观层面探讨个人偏差行为的形成,认为偏差不完全是个人品质所决定,而是他人应用规范及制裁于违反者的结果。偏差者是那些武断地被标定为偏差的人,而偏差行为是被加上“偏差”这顶帽子的行为。根据这个观点,如果学校老师或者学生家长随意对偶尔犯错的学生加上坏的的标(如笨蛋、问题学生、不良学生等),这样往往会成为日后促成这些学生陷入更加严重偏差行为的有力因素。当这些学生被套上坏的标签以后,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开始修正他们的自我形象,将自己归属于这些被标签的角色,导致一种“自我应验预言”的恶果。然后,更进一步用偏差行为来防卫、攻击及适应周围环境对他们初次过失行为反应所引起的问题。 显然,有时候“标签”的作用具有很大的负效应。将此理论运用于学校社会工作,有助于学校社会工作者洞察学生产生偏差行为的可能性因素,减少在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时先入为主和偏见,有效地改善学生处境。 学校社会工作方法 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即个人辅导、小组工作、学校和社区综合性活动以及咨询服务等。 一、个人辅导 (一)辅导的含义 A.J.Jones认为:辅导是工作员给予另一个人的协助,使其能够明智地作出抉择和适应,并解决问题。 詹维明认为:从狭义看,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帮助一个人自助。具体而言,辅导是两个人在一种特别情况下的沟通。两个人中一个是辅导员,受过专业训练,明白工作原则,与人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纠正短处,发挥特长,成为一个内心平安,满足于现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从广义看,辅导是全人发展,受辅导者藉着辅导过程学会面对难题和解决难题的原则,从而全面均衡地发展他的人生。 本书对“学生辅导”的定义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工作人员秉承着专业的理念和价值,在专业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相应的方法和技巧,为学生提供各种正确面对困难、解决问题、恢复正常功能和促进全面发展及潜能发挥的服务活动和服务过程。 (二)学生辅导的层次和目标 1、学生辅导的层次 根据问题的性质和严重性的各不相同,学生辅导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 )初级预防层次。对于学生的许多适应性问题,如果提前给他们传授相关的(1 知识和技巧,使他们有所准备,完全可以有效地避免问题的发生。例如,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学生,很多人都有过两性关系上的困惑,一方面,青春期的羞涩和骄傲使他们会在表面上拒绝异性朋友;另一方面,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又迫切地想了解与异性有关的各种知识,结交异性朋友。所以,如何同异性相处成为青少年学生的一个关注。对此,学生辅导者可以利用讲座、演讲和开讨论会等多种形式,及时澄清学生有关两性关系的错误认识,教导他们如何同异性正确相处。青少年学生具备了这些知识,同异性相处时,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困惑和障碍,达到无形地消除问题的目的。 (2)次级预防层次。有时,虽然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巧,还是不可避免问题的产生。此时,就需要次级预防层次的辅导工作。这个层面的辅导工作,着重在早期发现问题症候,及早予以处理,将问题消除在萌芽阶段。次级预防层次的对象是具有生活适应问题的学生或者已有问题但是尚不严重者,它藉着直接接触或父母和教师的合作,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或减轻问题的严重性。例如,诱使青少年学生越轨者的越轨行为发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好奇和寻求刺激,而为了不断满足好奇感和寻求新的刺激,青少年学生会继续尝试越轨行为。因此,只要对他们的这种心理加以说服,并辅之以严重后果的说明,极大程度上可以阻止青少年学生越轨行为的多次重复发生。次级预防层面的辅导工作可以防止问题的激化和情况的恶化。 (3)诊断与治疗。这个层面的辅导工作着重在危机调适,对象是已经出了问题,而且问题相当严重的青少年学生,要设法将他们安置在特殊环境中,如感化所的感化服务,接受特殊课程或是由专家、心理医师直接施以个别矫治,协助他们解决适应的问题和辅导他们重新开始有规律的生活。 2、学生辅导的目标 根据辅导工作的不同层面,辅导服务的目标也可以分为三点: (1)协助学生探讨和解决在生活及成长历程中所面对的问题,如建立自我形象、了解生理、心理和情绪转变,学习与家庭及其他成员相处、交友之技巧、恋爱与婚姻、人生观、求学与就业等; (2)协助青少年学生做好准备,克服在成长中所遇到的困难、烦恼和危机,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能建立自信,并能顺利度过动荡的青少年期及建立成熟的人格。 (3)提高学生对自我认识和自我接受的能力,从而确立及发挥内在潜能,学习及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能达致个人的成长。 (三)学生辅导的步骤 通常把学生辅导分为四个阶段:聆听、反应、个人化和引入,这个过程可以用下图示之。 图 学生辅导的步骤 辅导的步骤: 聆听 反应 个人化 引入 学习的技巧: 表达 探讨 了解 行动 因果 进程 以上所述的辅导步骤,表示进入辅导过程开始会谈时,工作员要多用聆听的技巧,继而用反应及个人化的技巧,最后引入行动。从理论上说,辅导和会谈可以划分成上述四个阶段,但在实际操作中,其实是一个阶段紧随着下一个阶段,不能刻意划分。另外,在辅导的进程中,当学生每次探讨一个新问题时,聆听、反应、个人化和引入的步聚便会逐一出现。 在辅导会谈的过程中,工作员需要注意的是: 1、主动地聆听:工作员用目光、笑容、身姿和专注的神情鼓励学生说出想法和感受。 是”、“哦”、“是如此”等,表示工作员2、运用简短、肯定的言词:例如“ 明白学生所说的意思,并对学生予以鼓励 3、反映学生的感受:即工作员即时地紧随学生吐露感受之后,用简单的几个词语重复学生所说的有关他个人感受,使学生能深深的明白自己的情绪体验和情境,从而帮助他较容易地解决问题。 4、总括学生的谈话内容:在适当时候,工作员需要概括学生所述的内容,使他清楚会谈至此的进程,并可引入下面会谈要涉及的事情。 5、尽量简单和直接地开始会谈。 6、容忍沉默的时刻。 7、注意学生的表情:学生所说的可能和他的表情有不相符之处,工作员应观察学生,留意他有否想说而没有说的事情。 8、工作员留意自己的限制和偏见:工作员不要强行尝试解决自己技巧和时间之外的问题。 9、工作员要尽量鼓励和肯定学生的每一个进步。 10、回答学生的问题要根据问题的性质。 11、当学生对工作员表示抗拒时,工作员在感到难堪之余仍需要接受学生,工作员也可以把这种情况提出来进行讨论 (四)学生辅导会谈的态度和技巧 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工作员的态度和技巧是合二为一的。学生辅导会谈的态度和技巧有: 1、尊重、关怀及接纳:这是无条件的尊重、关怀及接纳受导者,表示相信学生所说的、他的感受和他有能力改善等,这也是积极的人格发展的条件。 2、真挚诚恳:工作员表现真正的自我,并准确地察觉自己所经验的感受。 3、共鸣同感:工作员要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设身处地,从而了解学生的观点、感受及想法。 4、简洁具体:这是用流畅、直接及完整的言词,向学生表达他的感受和经验。简洁的相反是概括化、分类和标签。简洁具体的好处是当工作员的反应符合学生的感受时,学生也会专注于自己重要的感受、经验和问题上,并鼓励自己准确、简洁及具体去表达和分析及改变误解。 5、对质:工作员表达他感觉到学生有不协调禹情况,如学生现实的自己和理想的自己不一致,他所说的和行为不一致,他表示他所经验的和工作员感觉他所经验的不一致,学生在不同的间报导的不一致。 6、个人分享:工作员在适当的时机向学生表露自己私人生活的情况。合时及适度的个人分享会鼓励学生表露自已和开放自己,帮助学生准确和具体地集中在问题上,加强学生对自已的探讨和了解。 (五)学生辅导会谈的方法 1、沉默法。这是对学生的行为或语言不作回应和不予理睬,但目光仍然集中在学生身上,维持观察和思考。这是学生觉察到的。沉默法的作用是对学生的忘我般炫耀的行为或说话起否定作用。 2、称赞法。这种方法很适用于青少年,尤其是内心有自卑感,以反叛行为来掩饰的青少年。这类青少年心目中觉得父母及长辈都不欣赏他们,如果工作员对他们表示欣赏,便会击中他们心理的弱点——希望别人尊重他们的存在,从而为双方良好的关系的建立和辅导的进一步开展奠定基础。 3、认同法。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反叛性的青少年,这类学生表现的态度,很多时候都与老师、家长对立,不接受忠告。原因是他们心目中认定老师和家长不了解他们的思想,也未经历过他们的感受,只懂得说教而己。这时候工作员采用认同法(诸如“我曾经和你有相似的经历”、“我也曾有过你相近的看法”等等)就可能打破与这类学生的隔膜,因与这类学生有相似的经历和相近的看法而获得认同效果且没有破坏工作员的形象。认同法与上面所述的个人分享相同。 4、引起焦虑法。这是用不同的方法使青少年学生对自己一直坚持的价值观产生怀疑或动摇,甚至不知所措,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是最容易促使当事人改变的。 (六)学生辅导的资料搜集 搜集资料是学生辅导工作的重要一环,学校社会工作者搜集学生资料的方法有:综合累积记录、学生的自传、日记和周记、学生实际情况调查会谈、学生自填的资料表、观察与记录、事件记录、评估准则和社会计量法。 1、综合累积记录 综合累积记录是学生资料的累积记录。表内记载从各方面取得的资料,通常包括:a.个人资料;b.家庭状况;c.家居环境;d.兄弟姊妹的情况和彼此关系;e.学业状况f.健康状况;g.性格及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h.课外活动的参与;i.事件记录、辅导会谈记录。 2、观察与记录 最有效的观察包括清楚地领悟个人在某种情况下的主要行为,行为对个人的含意,与行为关连的态度和感受,最重要的是能够决定引致行为的因素。观察是学校社会工作者获取对学生一个更准确、更具代表性和更有意义的印象,所以,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完善、提高准确观察的步骤与技巧。这些步骤与技巧是: ?为了观察更具有意义和效果,因此,在观察学生之前,需要确定观察那些行为、特征,以及观察的程序和深度。 ?先观察学生的一般行为以求得全面性的印象,然后详细地观察他的某些行为和特征,并屡次重复以上两个步聚。 ?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观察学生。 ?把观察分布于一整天,用时间抽样法来观察以获得一个较全面和真实的印象。 ?尝试寻找学生行为的的范形和他的优缺点。 ?与有关的人,如学校里其他老师讨论观察所得的资料。 ?在一个时期里只专注观察一个学生。如果需要较准确地观察一个小组,可以先行录相,然后分析。 ?练习准确地观察而不即时记录,以免骚扰学生。 ?习惯在观察完毕后立即做记录、概要和分析,这样可使记录较准确、清楚和完备。 准确的记录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分析和评价学生的行为和问题,以便制定有效的助人计划。准确记录的原则如下: a. 记录应包括学生的行为、言语和表情,要直接记录他所做、所说和表情,而非标签或形容他的行为。 b.记录应包括行为发生的情况,例如,全班同学正在做什么,那个学生在做什么,他们又应该做什么。 c. 记录应避免使用形容词、判断词或比较式的言词,例如“张军好象比较愤怒”。正确的记录应直接写下他表现愤怒的行为和语言。 d.假如学生与某些同学交往,应记录这些同学的姓名(可用代名表示)。这样,当分析该学生的行为时,可以清楚地知道他与那些同学发生联系。 3、事件记录 事件记录是学生在某个重要事件或情况下的行为的客观记录。它包括社会工作者对事件的评语和建议采取的行动。当事件记录累积到几年的时间,对研究学生行为的形成与行为形成的原因,则可提供有价值的线索。香港的学校社会工作者采用专门的事件记录卡来收集学生的资料,很有参考价值(见图二十九)。事件记录方法的运用,其目的不是记录所有学生的生活细节,而是对学生有意义的偶发事件的观察记录,它着重记录的是学生的特质与行为、事件的客观性,而非着重在数量方面 4、社会测量法 社会测量法是测量人际关系的技术,用于反映个人在团体中被接纳或被拒斥的程度,并揭示团体的基本结构。由于社会测量法能够提供丰富的个别和小组的资料,所以十分适合开展学校社会工作使用。 二、小组工作 专业小组工作涉及到很多技术性的东西,其中,开展工作的基本技巧和活动设计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关系到小组工作的成败和是否有效。 (一)学校小组工作的基本技巧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尔顿(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at Fullerton)人群服务与辅导系教授、小组辅导专家杰瑞德?柯瑞(Gerald Corey)曾经指出,开展小组工作需要采用的技巧有:?小组前准备工作的技巧,包括建立小组、招募成员、筛选成员、给定目标等技巧;?小组开始阶段的技巧,包括小组聚会物理环境的安排与布置、成员相互认识、成员建立信任感、处理抗拒、成员自我评价等技巧;?小组转换阶段的技巧,包括处理防卫行为、处理问题成员、处理冲突和 处理对领导者挑战等技巧;?工作阶段的技巧,包括处理所有成员同时产生的强烈的情绪、处理投射和自我觉知到的其他问题等技巧;?结束小组的技巧,包括结束每次聚会、小组成员分手、继续评价与追踪、小组评估等技巧。限于篇幅,本节只能择其重要的内容予以简略介绍。 1、学校小组工作流程和小组工作计划书的制定。 学校小组工作和其他社会工作一样都是一门技艺,因此,小组工作方法不仅需要在情境中灵活和创造性地使用,而且更需要遵守它的科学性。正因为如此,在学校小组工作正式开始、中间乃至结束,都需要根据小组工作流程来逐步推进. 4、社会测量法 社会测量法是测量人际关系的技术,用于反映个人在团体中被接纳或被拒斥的程度,并揭示团体的基本结构。由于社会测量法能够提供丰富的个别和小组的资料,所以十分适合开展学校社会工作使用。 二、小组工作 专业小组工作涉及到很多技术性的东西,其中,开展工作的基本技巧和活动设计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关系到小组工作的成败和是否有效。 (一)学校小组工作的基本技巧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尔顿(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at Fullerton)人群服务与辅导系教授、小组辅导专家杰瑞德?柯瑞(Gerald Corey)曾经指出,开展小组工作需要采用的技巧有:?小组前准备工作的技巧,包括建立小组、招募成员、筛选成员、给定目标等技巧;?小组开始阶段的技巧,包括小组聚会物理环境的安排与布置、成员相互认识、成员建立信任感、处理抗拒、成员自我评价等技巧;?小组转换阶段的技巧,包括处理防卫行为、处理问题成员、处理冲突和处理对领导者挑战等技巧;?工作阶段的技巧,包括处理所有成员同时产生的强烈的情绪、处理投射和自我觉知到的其他问题等技巧;?结束小组的技巧,包括结束每次聚会、小组成员分手、继续评价与追踪、小组评估等技巧。限于篇幅,本节只能择其重要的内容予以简略介绍。 1、学校小组工作流程和小组工作计划书的制定。 学校小组工作和其他社会工作一样都是一门技艺,因此,小组工作方法不仅需要在情境中灵活和创造性地使用,而且更需要遵守它的科学性。正因为如此,在学校小组工作正式开始、中间乃至结束,都需要根据小组工作流程来逐步推进. 2、小组成员的招募和筛选 一旦决定开设一个小组并且小组的性质、目标以及成员的资格都已经确定下来之后,接下来就要招募小组成员了。大致而言,小组成员招募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如果工作员手边就有预备成员资料的话,可用当面会谈的直接接触方法。这种面对面的直接接触是最有效的成员招募方法,但是于时间上却较为不可行。 (2)以邮寄、张贴海报或布告栏公告等方式告知大众,让有兴趣者前来应征。 (3)在教室里用影片介绍、演讲或讨论等方式进行宣传。 )在学校里通过班主任、辅导员等利用班会时间加以宣传,或请来各行政单(4 位协助推荐合适人选。 (5)函告家长鼓励孩子报名参加。 (6)利用电视、广播、报章、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广泛宣传。 (7)与社会上各种组织、机构、团体等主要负责人接触,恳请协助宣传和推荐。 然而,不论采用哪一种方式宣传,活动通知单上都必须写明以下几个内容项目: ?小组成立的目的和目标。 ?小组活动的日期、地点、次数和期限的长短。 ?参加小组所需的费用及其他相关的开支(倘若无需费用支出也请说明)。 ?负责机构的名称及电话号码。 ?小组工作者的姓名、电话、专业经历和训练等个人资料。 ?小组工作者和小组成员的权利与义务。 ?其他相关的安排事项,如小孩照顾的服务、有无交通服务和茶水点心供应等等。 经过宣传后倘若有许多人前来报名参加小组活动的话,则要对报名者进行挑选。之所以安排选择的过程,除了了解申请者意愿、向未来小组成员澄清有关疑虑、勾绘小组存在的理由、准备日后要探讨的一些主题和方向,以及剔除有偏差人格特质的应征者(如自杀性的、精神病的、面对极端的危机的、高偏执狂的、妄想的、极度自我中心的、有仇视心的、行事行为是独霸性的、有侵犯性的以及有自恋狂的等等,这类应征者更适合予以个别咨询、个别治疗等方式接受辅导)之外,还基于以下一些因素的考虑: ?小组的性质是“同质性”还是“异质性”。小组的同质或异质,主要指成员在人格特质、教育程度、成长背景、社会和经济地位等方面的异同。如果要成立的小组属于一帮发展性工作的学习小组、成长小组(如人际关系的培养、自我的肯定和增强等)或专业训练小组、则宜选择同质性较高的成员,因为组成成员程度 相近、易于交流。如果要成立的小组属于治疗性、任务性或创意性思考等小组,则成员的挑选要着重从异质性考虑,因为异质性小组贵在它的“社会多样性”,通过成员丰富的多样性及不同的人格特质,可以互相刺激、彼此观摩学习,让小组的发展更具多元性。 ?小组成员的性别组成状况。有研究资料显示: 的成员全部都是女性,其小组特征具有高度的凝聚力;拥有较愉悦的a.如果选择 小组气氛;成员的参与性高,且都能体会到小组经验。 b.如果挑选的成员全部都是男性,其小组特征是对指定的任务工作十分努力且相当持久,但是小组工作气氛较为低沉。 c.如果挑选的成员是男女性混合,这样的小组调和了男性组和女性组的同质影响力也结合了两组好的影响因素,所以,男女性混合组的特征是,高凝聚力、高参与感和高任务导向。 当然,男性女性的选择不同会影响小组的效果和效率,性别的选择也和小组的类型具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而言,治疗性小组通常以同一性别小组较为有利;而任务性小组或成长性小组则以混合性小组较有利目标的达成;但是某些特殊年龄层次或某些特定目标的小组宜采用单一性别,如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小组、女同学自强小组等等。 3、社会工作者在小组聚会中任务的确定 在小组聚会期间,社会工作者要完成很多任务。任务类型的确定应该随着聚会的不同阶段而有所变化。通常情况下,可以按聚会的三个阶段——开始阶段、中间阶段和结束阶段——来确定或订立社会工作者的任务。 (1)聚会的开始阶段 聚会开始时,如果小组成员互不相识,社会工作者应该介绍他们相互认识。然后,如果有额外聚会通报和文章,就应该派发。社会工作者也应该清楚地向小组成员阐明聚会的目的和步骤,使每一个人都知道聚会期间会有些什么发生。对聚会的讨论目的和讨论议题有个清楚的了解有助于小组成员感到议题对他们来说是有关系的和有兴趣的。 在这个阶段,必须在小组成员中获得通过上次聚会的记录。如果组员觉得有必要,社会工作者也应该征求小组成员对聚会议程做出修改。在对聚会作介绍时,社会工作者应该保证负责报告的小组成员能简单地、扼要地给其他成员汇报。一个冗长的口头报告常常会削弱小组成员的兴趣和关注。 (2)聚会的中间阶段 在聚会的中间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小组成员遵照聚会议程而不要离题。中间阶段通常是小组完成它的大多数困难任务的时刻。为了顺利地进行讨论,社会工作者的第一件事就应该阐明讨论的题目、程序和步骤。这样,小组成员就能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或预先有一个准备,并了解他们应该遵循的规则和程序。有时,当议题非常重要而且牵涉到所有成员时,就应该在这个阶段多花费时间。当议题的总意图和目标达成后,就可以委派一个委员会或个人逐一处理细节问题,并在下一次聚会中向小组报告和作进一步讨论。 在这个阶段,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收集、提供和反馈信息,来帮助小组成员讨论。收集和提供信息的技巧帮助小组成员解决问题,对他们相会了解产生影响,并且澄清沟通的信息。此外,向小组成员反馈信息,这将帮助他们发展信息并形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阶段,应该发展两种规范:一是鼓励讨论的规范;二是制订评价在前一阶段所讨论的意见和规范。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以身作则与小组成员分享他的意见。 (3) 聚会的结束阶段 在聚会的结束阶段,社会工作者要控制讨论的时间,从而保证所有的问题都能被处理。要精心地控制时间以便每一个议题都有足够的时间,而不是匆忙或没有经过思考就做出决定。如果时间不够,社会工作者和全体小组成员就必须考虑余下的议题那些是应该优先讨论的,并决定那些议题可以推迟到下一次聚会时再讨论。 4、与小组成员的沟通 (二)学校小组工作的活动设计 活动安排是开展小组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有些学校小组工作的展开和继续下去,需要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支持。因此,针对学校中不同服务对象,设计不同活动,就成为学校小组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 1、破冰活动 破冰其实是一个隐喻,破冰用的破冰船就是专门为了破开冰封水道而设计的船只。在人际关系上,破冰活动就是用来应付彼此关系开始时的拘谨、陌生、紧张甚至冷漠,同时也希望带来温暖的气氛。所以,破冰活动亦被称为热身运动,它通常是较短、具有结构性的活动,只需要很少准备就可以开始进行。虽然,破冰活动常常被安排在小组聚会之前,但是,实际上,每当小组气氛凝固或出现冷场都可以使用。由此看来,破冰活动对于小组工作的开展至少有以下三个作用:第一,让成员互相介绍认识;第二,引导成员进入主题;第三,强化成员对小组聚会的投入和参与。 一般而言,一个良好的破冰活动应该具备如下一些要素:符合小组的需要及兴趣; 重视过程多于结果;鼓励参与及分享;成员感到被接收及公平对待;通常会展现一个主题或要点;令人觉得有趣及富有挑战性;没有对错之分。 为了达成上述因素,带领小组成员的社会工作者就需要遵循一些破冰活动的要点,它们是: )绝不能强迫成员参与任何一项活动。虽然工作者鼓励成员参与,但是个人(1 应知道他们有权力拒绝参与令自己感到不安的活动。 (2)除非事先同意,所有活动中的成员个人资料应该保密。 (3)小组领袖或工作者是成员的重要榜样,他们积极参与,可以减少成员最初的拘谨或者恐惧,并愿意冒险。 (4)工作者在进行活动前,应考虑这些活动是否恰当。过分重复使用或太多使用活动,都会令成员感到刻意或造作。工作者应该记住,破冰活动只是工具,而不是最终目的。 (5)在破冰活动过程中,工作者也需要对成员及小组的发展保持敏锐的触觉,需要经常留意小组动力,如向心力、沟通、相互依靠等问题。 (6)工作者应该把破冰活动与小组主题及下一环节联系起来,因为破冰活动与主题可以无关,所以需要一个顺滑的转接。 总之,经验表明,破冰活动对小组工作最初的开展是有很大帮助的。但限于篇幅,本节难以对一些简单易行的破冰活动及其规则予以介绍。 2、主题活动 大多数社会工作者都主张只有通过小组活动的精心设计配合,才能使小组生命的发展、小组工作的实施、小组任务的完成以及小组目标的达成得以实现。因为诚如台湾社会工作专家林万亿教授的论述,小组活动至少可以具有如下功能:(1)提供人际接触;(2)汇集对小组成员有用的资料;(3)通过小组活动中的预演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4)容许偏差行为的存在以达成小组内成员的自我开放;(5)导入小组成员平时深藏的感受领域以供全体成员的讨论和分享。 总之,在小组过程中只要领导者事先悉心设计,其每一项活动往往能得到预期的效果。那么,那些活动类型常常被学校社会工作者采用呢, (1)配对或三人组讨论。即将成员两两配对或以三人为一组进行问题讨论。它的最大优点是成员可以自由地交谈,经过这种过程的多次反复训练之后,当成员回到小团体或大团体之后,会比较拥有信心在大众面前发表意见或分享感受。 (2)书写。工作者要求成员用书写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观念和想法。如使用“语 句完成活动”,借由成员所填写的语句来投射出成员对某些主题或论点的信念与想法,这个活动往往可以帮助成员将注意力及讨论重点聚焦,也能引发成员的兴趣与活力,是书写活动中最有用的形式之一。其他的书写活动还有:例项活动,写日记等方式。 )肢体移动。系以肢体活动的方式来表达某些主题或思想,如“信任抬起”(3 等活动,就是通过肢体活动让成员互相体会信任别人或被别人拒绝的感受反应。 (4)美术与工艺技能的使用。工作员要求成员画出一幅能代表自己个性、嗜好或人格特点的“自我画像”,并且可以用任何线条、图案、颜色或象征来表达。凭借这张简单的美术作品,能够投射反映出成员的某些人格特质或想法。 (5)一般阅读活动。由工作者提供某一主题的阅读资料,再引导成员作深入的讨论。只要阅读资料合宜和适切,一般都能引发热烈的讨论。 (6)回馈活动。该活动主要是在协助小组工作者及成员能分享彼此的感受和想法。例如,让成员彼此分享他们对对方的第一印象活动;给予对方正向回馈的“优 活动,等等。它们对小组凝聚力具有极大的提升作用。 点轰炸” (7)道德两难情境活动。该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在帮助成员去体验和认识每个人拥有的不同思想观念、价值看法;训练成员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习如何尊重别人的想法;在两难的故事情境中,如何作最有利于团体又符合社会正义的抉择安排。 (8)幻想活动。该活动是借助成员的想象力把自己的一些思想、感觉予以形象化,再引导成员作进一步经验幻想的讨论。例如:如果想象我是一种动物,我会希望是哪一种动物,为什么,一般而言,幻想可以帮助成员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感觉、愿望、怀疑与害怕的情绪。 (9)绕圈发言。这类活动可以帮助工作者在很短的时间内,针对一个主题广泛地收集到成员的意见和看法。由于绕圈活动的进行是一个接一个地表达意见,所以无形地会刺激成员在思想上不得不做出比较深入的探索。 (10)小组决策。该类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在引导成员如何群策群力、共同解决小组的问题,其探讨的主题,主要以与小组合作、小组思考、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方面有关的训练活动为主。 除了上述类型外,还有一些活动,如:接触活动、经验性活动、信任活动以及创造性道具使用活动,等等,都可以供我们在开展小组工作时酌情采纳。当然,这里的“酌情”十分重要。换而言之,活动的安排一定要考虑其适切性以及人、地、时、事、物等主客观影响因素。通常情况下,为了使小组工作能更好地达成目标,所选择的小组活动可以依据以下的流程来进行。
/
本文档为【学校社会工作概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