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粤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

2017-09-20 21页 doc 158KB 72阅读

用户头像

is_348501

暂无简介

举报
粤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粤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目 录     前 言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二)发展机遇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战略定位   (三)发展目标   三、空间布局   (一)总体开发策略   (二)国土开发格局   (三)产业空间布局   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一)大力发展临海重化工业   (二)做强地方特色工业   (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五、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
粤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
粤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目 录     前 言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二)发展机遇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战略定位   (三)发展目标   三、空间布局   (一)总体开发策略   (二)国土开发格局   (三)产业空间布局   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一)大力发展临海重化工业   (二)做强地方特色工业   (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五、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一)推进城镇体系建设   (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引导人口城镇化   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一)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二)建设能源保障体系   (三)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七、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优先发展教育科技   (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三)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四)健全就业、社保和住房保障体系   (五)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六)保障公共安全   八、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一)加强环境保护   (二)推进生态建设   (三)加强能源资源节约   九、深化改革开放合作   (一)推进体制改革   (三)加强区域合作   十、建立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一)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三)加强统筹协调   (四)加强监督检查   附表1:粤西地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附表2:粤西地区“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表   前 言   粤西地区包括湛江、茂名、阳江三个地级市。2010年,该区域总面积3.1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7.7%;常住人口1526万人,占全省的14.6%。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粤发〔2009〕15号)的部署,根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粤西地区实际,编制粤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从2011至2015年,属我省“十二五”区域规划,是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在粤西地区的细化,是指导粤西地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编制各类规划的依据。 粤西地区地理位置分布图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粤西三市不断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为“十二五”加快振兴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06-2010年,粤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7%,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达353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0%,2010年达23239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1.9%,2010年达145亿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2005年的23.8∶40.0∶37.2调整为2010年的19.9∶40.7∶39.4.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快,2010年规模以上轻重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3.9∶66.1.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农业逐步向产业化、专业化、协作化迈进,2010年粤西地区农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达30.5%.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公路通车里程达4.4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13公里。湛江港30万吨级航道、阳江港续建工程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集装箱吞吐能力25万标箱,湛江港已迈进全国15个亿吨大港行列。电源装机达531万千瓦,其中清洁电源101万千瓦,阳江核电是全国在建规模最大的核电项目。   宜居城乡建设取得新成效。城乡卫生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空气质量保持优良水平。2010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5%.湛江市获得首届中国十大休闲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等称号,茂名市获得全国首个减灾安居工程模范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称号,阳江市获得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最佳休闲城市等称号。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2006-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7%,2010年达1476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5%,2010年达6307元。教育、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全面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免,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85.2%.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10年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3.4%.但是,粤西地区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区域竞争力较弱,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和矛盾。主要有:一是产业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农业大而不强,农海产品精深加工面窄量少,附加值较低;工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链条短且抗风险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企业少;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生产性服务业未能适应工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仅处于起步阶段。二是民营经济发展较缓慢,县域经济实力较弱,以工促农能力不强。企业“小、弱、散”的特征还比较明显。三是开放度不高,招商引资规模小,与处于沿海开放地区的位置不相称。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四是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教育、卫生、社保、文化等发展水平仍然偏低。   (二)发展机遇。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崛起,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是我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粤西地区的发展面临着新的重大使命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随着CEPA(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环北部湾经济区的加快建设,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提速,处于珠三角与北部湾、大西南联结点以及粤港澳合作次前沿的粤西地区,由于发展空间和资源条件的优势,将成为各方投资者青睐的“热点地区”。二是全球性产业调整升级步伐加快,尤其是重化工业、先进制造业加快向我国沿海地区转移,珠三角地区不少企业也纷纷向外寻找新的发展空间,粤西地区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成为产业转移的理想之地,有利于引进带动力强、技术含量高的重大项目。三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湛江市纳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北部湾地区的范围内,这为粤西地区新一轮的发展带来新的良机。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后发优势,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东融珠三角、西接北部湾、北联大西南、南拓东南亚,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努力打造一个增长速度快、经济总量大、发展质量高的新增长极,为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二)战略定位。   ——全国重化工业基地。依托粤西沿海岸线和深水良港等资源,大力发展石化、钢铁、电力、造船等重化工业,积极延伸产业链条,构建现代重化产业体系,打造世界级重化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化产业基地。   ——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依托滨海城市和陆域经济,加快建设粤西沿海港口群,深度开发和集约利用海洋资源,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积极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进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圈建设,成为全省海洋经济示范区。   ——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充分发挥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做特做优热带、南亚热带农业,做大做强远洋捕捞、水产养殖和加工等海洋渔业,全力打造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海洋渔业基地,建设成为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   ——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依托有利的区位和资源环境条件,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地区经济实力和影响力,成为重要产业承接地,努力打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沿海经济带和特色城镇群,形成我省新的经济增长极。   ——我省参与东盟等区域合作的重要门户和桥头堡。充分发挥地处我省与北部湾、大西南和东盟地区联结点的地缘优势,加强与环北部湾经济区和大西南的对接和合作,打造成为大西南的出海主通道;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建设成为我省参与东盟合作的桥头堡。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粤西地区振兴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在2012年实现“三年大变化”的基础上,大阔步迈向“十年大跨越”的目标,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平稳发展,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极。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到2015年,粤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340亿元,年均增长12.5%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9160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达到13∶47∶40,轻重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1∶69,以钢铁石化为龙头的临港重化工业形成规模。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明显增强,城镇化水平达50%以上。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支撑经济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基本消除区域内省道以上公路“断头路”,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30公里,新增铁路通车里程482公里,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超过3亿吨。能源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电源、电网、成品油管道、天然气管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初步建立现代化水利支撑保障体系,地级市市区防洪防潮达到100年一遇,县城防洪防潮能力达到50年一遇。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与经济发展同步,年均增长达到1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达到均衡发展,职业教育有较大的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毛入学率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超过87%.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8.4万人。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完成省下达的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等约束性指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7.2%.营商环境、政务环境和治安环境进一步改善,地区形象显著提升。   三、空间布局   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以“东融西联、南拓北优”的开发策略,科学规划发展布局,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空间,构建“三核、四轴、两屏”的国土开发格局和“三区、四带”的产业空间布局,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格局。   (一)总体开发策略。   “东融西联”——充分发挥东接珠三角、西临环北部湾经济区的区位优势,积极推动与环北部湾经济区和大西南地区的对接和合作,主动融入珠三角。   “南拓北优”——依托沿海岸线港口和海洋资源等优势,充分利用海洋空间,进一步向南拓展发展空间,打造“海上粤西”,促进陆海协调发展;优化北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推进适宜开发地区的建设。   (二)国土开发格局。   统筹考虑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以三市中心城区为核心,以高速公路、铁路等通道为区域开发主轴,以各类自然保护区为生态屏障,加快“湛茂阳”经济圈发展,全力构建“三核、四轴、两屏”的国土开发战略格局。(图:粤西三市国土开发战略格局示意图)   “三核”——以湛江、茂名、阳江市的中心城区为核心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充分发挥辐射带动效应,引领周边地区加快发展。湛江市发展为全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现代化港口城市、生态型海湾城市、粤西地区的中心城市和环北部湾重要城市;茂名市发展为世界级石化基地、全省重要能源物流基地和特色现代农业基地;阳江市发展为全省新能源产业基地、重要产业承接地和现代滨海旅游目的地。   “四轴”——即以“徐闻—遂溪—湛江市城区—吴川—茂南茂港—水东新城—阳西—阳江城南新区—阳东”为国土开发横轴,“东海岛—廉江”、“信宜—高州—茂南茂港”、“阳春—阳江高新区—海陵岛”等为国土开发纵轴,沿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要道,以县(市)城区为核心节点,辐射带动周边村镇发展,形成“一横三纵”的国土开发格局。   “两屏”——即以大雾岭自然保护区、云雾山系、云开大山及鹤地水库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的北部森林生态屏障和南部海洋生态屏障,以保护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为重点,利用生态优势适度发展符合生态功能的适宜产业,实现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 粤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示意图     (三)产业空间布局。   以国土开发战略格局为依据,以各类开发区和重点产业园区为依托,“点、块、带”有机结合,构建“三区、四带”产业空间布局,实现产业合理布局,推进产业协调发展。   “三区”——即湛江临港重化工业基地、茂名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阳江能源产业基地。以湛江东海岛为核心,以湛江湾、雷州湾沿岸地区的产业园区为重要的产业配套基地,加快发展钢铁石化产业,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重化产业基地;以茂名石化工业区、博贺临港工业区和河西工业城为载体,以水东港区、博贺新港区等为支撑,促进石化产业集聚发展,把茂名打造为世界级的石化生产基地;以阳江核电等重大能源项目为依托,以阳江港等港口建设和岸线资源为支撑,积极稳妥发展核电产业链及其配套设备,把阳江建设成为新能源产业基地。   “四带”——即现代港口物流产业带、热带及南亚热带农产品产业带、沿海海洋水产养殖加工产业带和滨海休闲旅游产业带。以湛江港为中心枢纽,以茂名港和阳江港为支线港,充分利用深水良港优势,积极发展港口物流项目,构建现代港口物流产业带;沿“徐闻—遂溪—电白”、“化州—高州—信宜”、“阳西—阳春—阳东”等地区,建设粮食、甘蔗、水果、蔬菜、花卉、南药等生产基地,构建热带及南亚热带农产品产业带;沿粤西沿海岸线,打造国家级海洋渔业基地,构建沿海海洋水产养殖加工产业带;沿海陵岛至湛江徐闻的海岸线,打造国家级滨海休闲旅游基地,构建滨海休闲旅游产业带。 专栏1 粤西三市重点发展地区   湛江市:(1)经国家或省批准设立的各类园区。(2)三大物流基地:以湛江港区和东海岛为中心的化肥、煤炭、油品、矿石物流基地,以湛江云广物流区为中心的糖料物流基地,以湛江港区和新港粮油物流区为中心的粮食物流基地。(3)东海岛新城及其南岸新港区。(4)遂溪、吴川、廉江、雷州和徐闻城区及近郊城镇。   茂名市:(1)经国家或省批准设立的各类园区。(2)建设水东湾新城,打造茂名新城区。(3)逐步东拓,建设电城、博贺,打造临港工业区;以博贺新港区为中心,建设华南油气产品、化工产品、煤炭为主的交易、储备、物流中心。(4)电白、高州、化州、信宜城区及近郊城镇。(5)以高州、电白、化州、茂南为主打造世界级的荔枝、龙眼、罗非鱼生产、加工基地。   阳江市:(1)经国家或省批准设立的各类园区。(2)南部沿海的阳西、阳东和高新区。(3)海陵岛大力发展海洋旅游、生态旅游休闲业。(4)阳春重点发展春城区及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必须满足环保要求,保证漠阳江水体不受污染。   专栏2 粤西三市重点保护地区   湛江市:(1)鉴江、九洲江、南渡河、袂花江、青年运河等生态廊道。(2)三岭山森林公园、徐闻珊瑚礁省级自然保护区、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州珍稀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和湖光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3)鹤地水库、长青水库、白水沟水库、龙门水库、大水桥水库及其水源涵养区。(4)连片分布的农田。(5)重要山体:东海岛龙水岭、雷州半岛石卯岭。   茂名市:(1)大雾岭、云开大山、云雾山、浮山岭等重要的区域绿地。(2)茂名森林公园、大雾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等。(3)鉴江、高州水库、共青河、罗坑水库及其水源涵养区。(4)连片分布的农田。(5)近岸海域红树林湿地。   阳江市:(1)漠阳江及其沿江区域,织篢河、洋边河、大隆洞河、西山河、潭水河、那龙河等生态廊道。(2)天露山、云雾山等区域绿地以及阳春国家地质公园、凌霄岩风景名胜区、花滩森林公园、阳春百涌省级自然保护区、阳春鹅凰嶂省级自然保护区、海陵岛风景名胜区等,阳西程村镇大面积天然红树林群落。(3)北河水库、东湖水库、江河水库及其水源涵养区。(4)连片分布的农田。   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依托优良的海岸线、深水港和区位及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临海产业,培育、建设一批现代产业重大项目引领产业发展,建设粤西海洋经济重点发展区,构建以海洋产业为主体,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大力发展临海重化工业。   打造世界级石化基地。加快推进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廉江国家石油储备库、茂名石化油品质量升级改扩建等工程建设。以大项目为龙头,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石化中下游产品链,建设茂湛世界级石化基地。围绕大型炼化项目建设,深化分工协作,吸引更多的企业集聚生产石化配套装备,形成石化装备产业链,建设以茂名为核心的广东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基地。到2015年,湛江东海岛石化基地(含湛江东兴)形成2300万吨/年炼油、100万吨乙烯规模生产能力;茂名石化基地形成2550万吨/年炼油、100万吨乙烯规模生产能力。   建设现代化钢铁基地。以宝钢重组韶钢、广钢组建的广东钢铁集团为龙头,在加快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广钢环保迁建项目建设,将其建设成为技术先进、节能环保、装备一流、效益良好的现代化钢铁基地。重点发展炼钢及辅助原料、钢铁产品深加工等钢铁生产供应链。抓紧完善钢铁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与钢铁基地相适应和配套的港口、公路、水电气等设施。到2015年,广钢环保迁建湛江项目形成年产钢超过500万吨规模。   合理布局船舶产业。支持中小型船舶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做专做精,与珠三角地区大型船舶企业错位发展,重点发展修船以及灵便型散货船、油船等10万吨以下船舶。合理规划布局粤西地区建设1-2个大型修造船项目,积极引导有实力的船舶企业往粤西发展,择机依托主要和重要港口建设大型船舶修造基地。积极延伸产业链,发展大型铸锻件、机加工、螺旋桨等产品,建设船舶配套基地。   (二)做强地方特色工业。   发展提升优势传统工业。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主动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优化产业、产品结构,进一步做大传统优势产业。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向品牌效益型转变,打造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品牌。湛江要积极发展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和家电产业,建设全省造纸产业基地和家电产业基地,做大做强纺织服装、农海产品加工、制糖、饲料、食品、果蔬加工、建材、中药等优势传统产业。茂名要优化发展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深加工、水海产品加工、饲料加工、竹器加工、劳保手套、家电、食品、香精香料、中药、轻纺和建材等传统产业,适度发展水泥等资源性产业。阳江要整合刀剪产业资源,延伸产业链,打造全国刀剪产业基地,优化发展纺织服装、食品、机电、建材和家具等传统产业。   (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按照国家和省的总体布局,结合粤西发展优势,集中资源,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等新兴产业。依托核电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支持发展核电配套设备制造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核电综合技术服务产业,适度发展生物能源产业。依托钢铁、石化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特种钢材、新型化工等新材料产业。以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为目标,培育发展环保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重点发展环保设备制造业和环保服务业等产业。依托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积极培育海洋生物产业,大力发展海水综合利用,鼓励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海洋服务业。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海洋科技成果高效转化。鼓励发展海上油田开发设备制造和船用配套基地等海洋工程产业。实施深海工程,积极参与南海油气、渔业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我国南海战略资源保护开发的重要保障基地。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建设全省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充分利用深水良港优势,构建以港口和临港工业园区为中心的现代物流平台,建设铁矿石配送中心、配煤中心、大型油品及天然气储备中心,打造石油、化工品、矿石、煤炭、粮食、食糖、化肥等大宗货物物流基地和全省重要能源物流基地。抓住湛江机场迁建的机遇,探索发展空港物流业。支持湛江港、茂名港开辟东南亚近洋班轮航线和更多国内外集装箱联运快线,扩大集装箱运输和中转业务。加快发展水产品、粮食、农资、建筑装饰材料、五金刀剪产品、小家电、花卉等区域专业市场,推动市、区(县)、镇(街)三级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及城乡社区商业网点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发展总部经济和连锁经营。   建设国家级滨海旅游休闲目的地。围绕滨海旅游,突出休闲旅游、生态旅游,打造“黄金海岸、生态海岛、休闲胜地”三大品牌,努力建成集休闲、度假、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滨海旅游休闲目的地。积极开展旅游区域合作,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力度,高起点发展海岛游、湿地生态游和历史文化游,共同打造粤西旅游黄金路线。加强与省大型旅游集团的合作,加快旅游精品景区建设,积极开发旅游商品,挖掘旅游文化资源。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谋划发展邮轮经济,规划在枢纽港建设国际海洋游轮停靠泊位,拓展高端游客资源。湛江市要重点建设东海岛、湖光岩、徐闻珊瑚自然保护区和开发滨海旅游等旅游产品。茂名市要重点加快环水东湾、放鸡岛、浮山荔枝沟等重点旅游区的开发建设,打造滨海度假、生态旅游、温泉养生、文化旅游等品牌。阳江市要通过“南海Ⅰ号”的带动作用,整合提升海陵岛旅游发展优势。到2015年,粤西地区旅游接待人数超过4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300亿元。   培育发展金融业、文化产业及商务会展业等服务业。围绕钢铁、石化、家电、农海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培育发展金融业、文化产业、商务会展业、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积极培育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本地新型金融机构,支持优质企业上市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积极推进证券、保险业的发展。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发展文化传媒、工业设计、咨询策划等文化产业。培育和引进国际化、专业化的会展机构,提升会展档次和水平,突出抓好湛江工业博览会、海博会、广东(茂名)现代农业博览会、中国(阳江)国际刀剪博览会等知名品牌会展。   (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做优做特现代农业。发挥热带、南亚热带农业资源优势,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现代标准农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优化粮食、水果、糖蔗、蔬菜、南药、桑蚕、花生、花卉等特色农业,打造国内外一流的荔枝、龙眼、香蕉等生产基地。鼓励发展畜牧业,支持规模化养殖瘦肉型猪、蛋鸡、黄鬃鹅、优质山地鸡、肉牛和沿海优质蛋鸭,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推进农产品产地登记制度,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积极谋划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国家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打造国内一流的南亚热带作物良种繁育中心。构建外向型农业合作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以湛江南国花卉科技园为中心的湛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和中泰合资正大南亚农业产业化合作项目。着力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公司+中介组织+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到2015年,粤西地区拥有国家产业化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0家以上,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0家以上。建立南亚热带农产品省内外营销体系,提高南菜、南果市场占有率。   做大做强海洋渔业。发挥海洋渔业资源优势,建设粤西国家级海洋渔业基地。做大水产养殖业,推广标准化健康养殖模式,大力发展对虾、牡蛎、珍珠、罗非鱼等主导品种,建设一批节约型、生态型的水产养殖基地和特色水产养殖专业镇、专业村。加快发展近海深水养殖,积极推广科技型、生态型养殖方式,建设深水网箱产业园。积极发展远洋渔业,提高捕捞业水平,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织远洋船队,开发南海渔业资源和南沙渔场,建设远洋渔业基地和南沙渔业基地。积极发展休闲渔业,建设一批以渔业为依托,集渔船补给、水产品加工出口、海洋旅游等于一体的现代渔港经济区。加快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培育一批水产品驰名商标、省级名牌产品,扶持水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壮大,建成一批水产品深加工园区和国家检测实验室,打造环北部湾最大的水产加工出口基地和罗非鱼养殖加工出口一体化产业基地。加强渔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级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加大避风塘建设,确保渔民生命财产安全。   五、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优化城乡建设空间布局,加快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推进城镇体系建设。   突出规划的先导作用,优化城镇建设空间布局,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城镇化,重点规划建设一批有热带、南亚热带特色和风格的城市、小城镇和村庄,加快建设具有特色的粤西城镇群,形成以城市为龙头,以县(区)城区和中心镇为基础,布局合理、组合有序、优势互补、整体协调的城镇体系。湛江作为粤西中心城市,要发挥龙头作用,高标准规划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型海湾城市。茂名要向南靠海拓展城市空间,规划建设滨海新区,与湛江共同打造湛茂都市圈,建设现代化宜居海滨城市。阳江要着力提升中心城区的集聚和服务功能,大力推进城南新区开发,建设珠三角通往粤西的门户城市,将阳江打造成为广东宜居创业的滨海新城。形成“一个走廊、两个密集区、三条发展轴、多个节点”的城镇总体发展格局一个走廊:沿海城镇-产业聚合发展走廊;两个密集区:湛茂都市区、阳江沿海城镇密集区;三条发展轴:依托渝湛高速—黎湛铁路形成的湛江城镇发展轴、依托包茂高速-洛湛铁路形成的茂名城镇发展轴、依托云阳高速-阳阳铁路形成的阳江城镇发展轴……强化中心镇规划建设,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镇品位,增强中心镇吸纳就业和发展服务业的能力。   (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攻方向,培育壮大特色经济,切实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构建银企对接平台,帮助有条件有能力的民营企业逐步实现上市融资。积极吸引在外民营企业家回乡发展,引导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配套产业链建设。拓展县域工业发展空间,支持和鼓励县城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发挥比较优势,紧紧围绕农产品加工、海洋资源加工、石油和乙烯后续加工、钢铁深加工、矿产资源精细化开发等,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配套产业。加快各类工业集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促使县域经济焕发生机与活力。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快村镇规划编制,优化村镇空间布局,努力实现村镇规划全覆盖,推进城乡一体化。通过引导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相结合,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和网络化服务水平,逐步增加农村客运通达深度和覆盖面。加快建设农村自来水工程,提高农村供水保证率和质量安全水平,确保2013年前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到201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过90%.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广农村沼气,加快建设农村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系统,确保实行生活污水处理的村庄数量每年增长1%以上,实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村庄覆盖率每年增长10%以上,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鼓励城市商贸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健全城乡连锁经营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和均衡发展。加大农村危房(茅草房、泥砖房)改造工程实施力度,加强农村住房建设指导,加快实现农房化,打造百年“岭南新民居”。   (四)引导人口城镇化。   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城镇转移。粤西三市要拉开城市骨架,适度扩大城市规模,加快中心镇及其他小城镇建设,提高对人口的吸纳能力。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进城务工和生活能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探索推广“积分制”等办法,放宽城镇落户条件。调整完善现行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等方面制度和政策,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继续加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一)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强主要交通通道建设,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提高运输服务水平,逐步建立起对接珠三角、连通北部湾、衔接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开放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道干线为基础的公路网络,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加快建设云浮至阳江高速公路、包头至茂名高速公路粤境段等重大交通项目,配合推动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前期工作。加强粤西各县(市、区)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周边道路与邻近高速公路的衔接。加快粤西铁路建设,推进茂湛铁路、深圳至茂名铁路(广东西部沿海铁路)和港口疏港铁路等项目建设。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粤西沿海港口群,重点建设湛江港霞山港区、宝满港区、东海岛港区,茂名港博贺新港区和阳江港阳江港区,推动多式联运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港口设施体系。抓紧开展湛江机场迁建前期工作。依托湛江、茂名国家公路运输枢纽,优化布局汇聚多种方式的客货综合运输枢纽,完善功能设计。   (二)建设能源保障体系。   加强能源供应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积极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建设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推进能源供应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阳江核电项目建设,做好列入全省规划的核电优选厂址保护工作,统筹规划区内大型骨干支撑电源建设,推进茂名热电厂7号机、雷州电厂等项目建设,合理布局湛江东海岛等产业聚集区配套热电冷联产项目,推进阳江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推动粤西LNG接收站工程建设,结合天然气资源供应情况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项目。完善能源输送网络。继续加大电网建设投入,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优化电网结构,增强与珠三角地区电网的联结能力,提升电网承接各类型电源接入能力和抗灾能力。加强区内各电压等级电网建设,全面推进城乡配电网升级改造,推广智能微网和储能技术等新技术和新设备应用。进一步完善成品油管网建设,加快粤西天然气主干管网工程项目建设,实现粤西天然气主干管网与珠三角地区天然气管网互相联通。加强能源储备和中转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湛江国家原油储备基地、茂名博贺大型煤炭中转基地建设,规划建设天然气储备基础设施。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积极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做好湛江生物质能发电试点工程建设,合理推广生物质能利用。   (三)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整合主要水源点和江河水系,建设配套完善的供水保障体系,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平衡,建立完善的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加快建设雷州青年运河灌区和高州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鉴江供水枢纽工程、雷州半岛治旱工程和茂名东南部地区调水工程,适时启动南渡河调水工程。加强鉴江、南渡河、小东江、袂花江、漠阳江等流域综合治理,实施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进一步加强主要城镇防洪排涝能力建设,逐步推进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继续实施江海堤围达标加固建设。   (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大力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信息产业,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国际石化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和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增强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业务流程的能力。深入推进信息化与传统服务业融合。积极实施信息兴农工程,加快建设镇、村级信息体验点。顺应国家促进“三网融合”的政策,积极推进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高速互联以及业务应用的融合,开发网络视听业务、移动新媒体服务等新业务。建设地理空间框架,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加快“云计算”服务平台、物联网、无线城市建设。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构建“标准统一、纵横互通”的信息共享平台。实施公共信息服务共享工程,分区域、有步骤地推进无线宽带网络和有线广播电视双向高清互动传输网络建设,推进综合性信息共享基础平台建设。   七、保障和改善民生   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增进民生福祉为首要任务,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谐发展。   (一)优先发展教育科技。   大力普及基础教育,合理配置资源,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和生活设施,加快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网络,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确保按规定配足中小学教师编制。继续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优化布局结构,普通高中逐步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支持湛江师范学院附中新校区、茂名一中新校区、阳江两阳中学迁建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探索通过“省市共建”“对口共建”等方式,打造职业教育基地和技能培训基地,加快湛江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基地、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阳江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增强培养人才、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支持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学院、湛江师范学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茂名职业技术学院、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提高发展水平。合理建设一批特殊教育学校。到2015年,县级以上城市义务教育学校100%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每个市最少有一所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   选取钢铁、石化、造纸等粤西地区较为集聚的优势产业建设相关的专业镇,搭建高效实用的科技创新平台,整合集聚各类科技资源,构筑社会化科技服务网络,帮助企业建立依靠科技推动发展的动力机制。支持建立产学研创新联盟和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实施一批面向粤西地区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有效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到2015年,年专利授权量达到230件/百万人,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50件/百万人。   (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公立医疗机构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湛江医药价格改革试点工作,推行医疗服务由按项目定价向按病种定价转变。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完成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健全以县级医院(含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待遇水平,鼓励和吸引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工作。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整合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逐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全民卫生健康教育,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和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继续加大省级财政对粤西地区公共卫生事业的专项转移力度,增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加快推进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和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扩建、茂名中医院环水东湾新城分院、阳江中医院迁建等项目建设。建立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网络,推进湛江、茂名中医药强市建设。到2015年,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   (三)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建立健全包括各类企业、机关和职工和广大农民工在内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劳动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深入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强化税收调节功能,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探索最低工资标准与本地区年平均工资增长挂钩的机制,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四)健全就业、社保和住房保障体系。   实施城乡就业援助工程,重点抓好农民工和困难就业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在乡镇建立转移劳动力就业服务中心,强化农村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发挥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创造就业的重要作用,增加社区就业岗位和公益性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和储备计划。健全创业和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   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现区域间社会保险关系顺畅接转。加快建立新农保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补助和城镇最低工资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补助标准。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优抚安置和救灾应急保障机制。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拓展社会志愿服务,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优先保障建设用地,加快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切实调整商品住房供应结构。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完善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货币分配制度,不断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五)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以创业、创新、诚信为主题,培育具有时代特色的粤西人文精神。充分挖掘和开发雷州文化等历史民俗文化资源,切实保护“南海I号”、“冼太夫人庙”、高州木偶戏、“人龙舞”、“石狗”等具有历史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大力宣扬高州思想教育园地的时代意义,努力培育粤西特色文化品牌,推动特色文化走出本土、走出国门。推动雷剧艺术等繁荣发展,促进文化创新,提高文化消费意识,培育和繁荣文化市场。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投入文化产业,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产业经营机制,鼓励优势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试行跨地区兼并重组,打造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文化企业。实施基础文化设施覆盖工程,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2013年完成市、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文化室建设,并于2015年全部达标。加强乡镇电影院和行政村固定电影放映厅等设施建设。把文化设施建设与市政建设、旅游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加快湛江文化艺术中心、茂名市民活动中心等项目建设。继续推进广播电视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繁荣广播电视及新媒体节目制作。积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大对农村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到2015年,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以上。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推动群众性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发展竞技体育,做强优势项目,支持湛江办好第十四届省运会。   (六)保障公共安全。   推进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暴力犯罪活动和黑恶势力,狠抓重点地区和治安突出问题的集中整治,建设城乡和谐平安社区,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切实抓好信访维稳工作,着重解决征地拆迁、转产转业等热点难点问题。完善社会风险防控体系,建立健全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处置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生产管理,完善公共安全事故预防体系和应急机制,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防灾减灾和综合性应急救援体系,加快推进粤西危险废物处理中心建设。强化食品、药品的生产、销售等环节监管,确保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积极实施重要物资供应保障工程,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强能源资源等重要商品储备体系建设,增强重要物资的保障和应急能力。   八、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树立保护也是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加强环境保护。   以保护饮用水源为重点,加强主要河流的环境监测与整治和城市河流水体治污。加强鉴江、漠阳江、九洲江和南渡河流域的保护与协调,严格限制上游地区污染性企业的发展,重点解决茂名—湛江袂花江、小东江、阳江—江门那龙河污染问题。加快建设海洋生态保护区,强化湛江湾、海陵湾环境保护,抓好滨海养殖污染治理。加快城乡公共环境设施建设,推进县(市、区)污水处理及污水收集系统建设,统筹规划布局粤西地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厂,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重点加强中心镇、水源保护区和重污染河段周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完善现有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加快完善工业园区、产业转移园区环保基础设施,确保配套污染治理设施与园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时投入使用。加大污水处理收费改革力度,全面推行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研究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机制。   (二)推进生态建设。   加强沿海防护林、红树林、水源涵养林和沿江防护林等带状工程建设,着重保护修复近岸海域红树林等重点湿地生态系统,减少海洋开发建设过程中对陆域和海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构筑沿海生态屏障。实施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增殖行动和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工程。强化海洋污染防治,提升海洋观测监测、预报应急、海上船舶安全保障、海洋基础信息等海洋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建立完善区域性海洋环境保障体系。强化云开大山、云雾山系、天露山系等重要山系保护,加强大雾岭、三岭山、东海岛、花滩、百涌、鹅凰嶂等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建设和保护以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建设生态公益林体系,构建粤西森林生态屏障。解决高州水库、鹤地水库、大河水库等水资源生态保护问题。推进城市景观林、公共绿地和城(镇)郊围城防护绿化带建设,维护农田保护区、农田林网,构筑城乡绿色开敞空间。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区域开发的生态保护,切实保护好海岸线和海洋资源。   (三)加强能源资源节约。   加强节能减排,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抓好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标准,强化奖惩措施;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合理调度,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鼓励建设城镇再生水利用系统,加快海水综合利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切实保护耕地;加快推进“三旧”改造,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集约化;实施科学生态围填海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紧紧抓住钢铁、石化两大项目建设的机遇,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积极打造循环产业链,建立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园区之外三个循环圈,实现两大产业资源利用最大化。   九、深化改革开放合作   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提高开放水平,积极拓展区域合作空间,以外力激活内力,切实把粤西地区的条件优势转化为现实发展能力,推进跨越式发展。   (一)推进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推行并完善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富县强镇和简政强镇改革,进一步扩大县级政府、中心镇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系,切实增强县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规范和减少行政审批,完善跨部门的统一互联的电子政务平台,积极推行网上办公、网上审批和政务处理等,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推进行政事业性收费改革,减少收费项目,在阳江试点逐步停收审批管理收费(涉及上缴中央国库的项目除外),分步实现行政审批管理“零收费”。   深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增加政府财政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和农村社会发展的投入。创新国有资产经营和监管方式,重点支持湛江港集团等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探索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支持搭建新型投融资平台,创造条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鼓励设立政策性担保公司。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区域金融体系,支持湛江市建设统筹城乡发展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探索建立服务型、社会化、信息化的社会管理新体制。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城乡自治组织的关系,大力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整合社会管理资源,不断完善公共治理结构和社区管理体制,构建社区公共资源共享机制。深化公用事业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和规范高效的运营机制,推进形成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工作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二)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视研究新形势下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合力营造良好的招商环境,形成重商亲商安商的浓厚氛围,增强招商引资竞争力。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实施产业招商和产业链招商,提高招商引资成效。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招商引资重点,围绕钢铁、石化、电力等重点产业,大力引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大项目。以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为契机,集中力量,主动出击,大力引进世界500强、中国100强等大企业的地区性总部或研发中心。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严格限制低水平、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进入。积极鼓励海外优秀人才前来创业、投资,逐步实现利用外资从资金为主提升到以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为主的转变。   提高外经贸发展水平。扶持和推动具有地方特色的家用电器、水海产品等传统出口产品升级换代,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引导企业开发新的出口产品,力争打造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构筑化工、水海产品、轻工产品等出口基地。巩固传统市场,大力开发新兴市场,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努力保持并扩大出口市场份额。优化进口产品结构,组织和扩大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能源、资源、重要装备等的进口。积极申报设立保税港区、保税物流中心、保税物流园区等保税物流特殊监管区。以东海岛港区、宝满港区、博贺新港区、水东港区、阳江港区等口岸码头为对外开放重点,大力推进口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口岸综合效益。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开展无水港(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建设的前期工作。   (三)加强区域合作。   巩固与珠三角及港澳地区的深度合作。积极与珠三角地区建立全面合作机制,以推进“双转移”为重点主动融入珠三角。加快产业转移园区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办好省级产业转移示范园,共建粤西地区大型产业转移集聚区。强化园区功能定位,突出主导产业,实现错位发展、专业化发展,提高承接珠三角以及港澳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完善与珠三角各市劳务合作机制,共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基地和转移就业示范基地,促进富余劳动力向珠三角转移就业。推动建立粤西地区和珠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合作机制。落实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加强在经贸、旅游、文化、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推动与环北部湾经济区合作。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加强与环北部湾经济区和大西南的对接和合作,把粤西地区建设成为衔接珠三角与北部湾区域的桥梁和纽带,打造成为大西南的出海主通道。主动融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北部湾地区的发展,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城乡规划等方面的对接和协调。充分利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平台,做好与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的对接,加强与海南的合作。推进粤桂琼海洋经济圈建设,以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建设为契机,通过三省区联动,加强海洋交通运输业、涉海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形成以湛江远洋门户为龙头的北部湾组合港群。积极打造联系珠三角、大西南、东盟市场的港口物流和商贸流通基地,培育北部湾大物流圈。加强在热带农产品原料供应、加工基地建设、农业科技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进南海渔业资源开发。推动环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共同打造国际旅游文化品牌。   深化与东盟的合作。积极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强与东盟经贸、科技、文化、旅游的交流和合作,充分发挥桥头堡的作用。加快产业对接分工,形成互利互补、互相促进、各具特色的港口群和产业群。构建商贸体系,加快促进相互贸易投资的平台建设,推进物流和商贸协调发展。探索与东盟共建旅游合作试验区,缔结友好城市,促进人员的跨国流动,打造黄金旅游通道。鼓励资金技术优势企业赴东盟投资办厂,引导家电、纺织服装、轻工、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向东盟转移生产加工能力。支持企业开拓东盟工程承包市场,合作开发利用水稻、玉米、棕榈油等农业资源和煤炭、铜等能源矿产资源。   十、建立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一)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以重点项目建设为载体,积极推进规划的实施。“十二五”期间规划粤西地区重点建设项目209项,总投资7510亿元。其中交通运输体系工程20项,总投资约1128亿元;能源保障工程13项,总投资约1424亿元;现代服务业工程24项,总投资约750亿元;现代工业工程37项,总投资约2578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工程5项,总投资约24亿元;现代农业和水利工程32项,总投资约373亿元;产业转移工程3项,总投资约298亿元;宜居环境工程29项,总投资约709亿元;社会发展工程44项,总投资约184亿元;资源储备保障工程2项,总投资约42亿元。项目投资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优先将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年度计划实施,在项目审批、资金安排、用地用海等方面予以支持。加大对重大项目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积极争取粤西地区享有国家给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的相关政策。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配套政策,加大对重点开发区域在产业发展、土地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研究合理划分省市县政府的财权、事权,集中财力解决涉及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问题。   (三)加强统筹协调。   省政府每年召开一次粤西地区发展协调会,研究解决粤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省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在规划实施方面给予支持,指导和帮助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健全区域合作互动机制,建立粤西地区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粤西各市之间的沟通协调,构建三市一体化合作发展机制。   (四)加强监督检查。   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各项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实的督促检查工作。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并将实施情况向省政府报告。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
本文档为【粤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