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四种不同版本语文教科书之比较研究

2017-12-19 50页 doc 115KB 78阅读

用户头像

is_281650

暂无简介

举报
四种不同版本语文教科书之比较研究四种不同版本语文教科书之比较研究 附件1, 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推荐表 单位名称,华中师范大学 填表日期,2008年 11 月 7 日 论文题目 四种不同版本的语文教科书比较研究 作者姓名 论文答辩日期 学科专业方向 曹红艳 2006年6月 学科教学,语文, 散文《秋思》,《文学教育》,2005年4月 攻 硕发表学散文《雨思》,《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9月 期术论文 间(题目,学术论文《旧时代的现代知识女性》,《华中示范大学学报》人及刊名,时文社科,2004年11月。 获间,社会编写湖北...
四种不同版本语文教科书之比较研究
四种不同版本语文教科书之比较研究 附件1, 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推荐表 单位名称,华中师范大学 填表日期,2008年 11 月 7 日 论文目 四种不同版本的语文教科书比较研究 作者姓名 论文答辩日期 学科专业方向 曹红艳 2006年6月 学科教学,语文, 散文《秋思》,《文学教育》,2005年4月 攻 硕发表学散文《雨思》,《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9月 期术论文 间(题目,学术论文《旧时代的现代知识女性》,《华中示范大学学报》人及刊名,时文社科,2004年11月。 获间,社会编写湖北省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活动得影响) 资源包》,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硕 士 学论文所 位产生的 后实际影在老师和专家们当中引起共识,现在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一响(对作马上进行改编。 年者工作老师们在教学中尽量挑选大家都认为比较好的选文进行内及所在教学,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 获单位工 得作) 与 出版专硕 著(名士 称、出版学 社、出版位 时间) 论 文 获奖项2006年获得第七届武汉国际中小学楚才作文竞赛辅导奖。 有 目(名关 称、等级2006年获得武昌区“教坛新秀”二等奖。 的 成及时间, 2007年执教的《总有那一片蛙声》荣获全国语感教学研究200果 优质课一等奖。 2007年撰写论文《四种不同版本的语文教科书比较研究》获得 湖北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内容摘要:鉴于教科书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且目前国内对语文教科书的研究 很少,研究方法单一。因此,笔者产生了对东、南、北、中四个不同地区的 语文教科书进行比较研究的想法(西部还没有开发语文教科书)。以这四个版 本的七年级上册《语文》为切入点,首先对四套教科书的特色进行评介,然 后归纳共性与个性之处,在比较研究中,上教版语文教科书彰显其特有的“魅中文论力”:第一,体现以生为本的课程观。第二,较好落实三维目标观。在比较研文摘要究中,分析了在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发展趋势与发展中存在的(论文选问题,提出了理想的语文教科书的课程观、知识观、文化观。 题的意 义,论文研究方法:采用行动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进行研究。 运用的 主要研参考文献: 究方法,1、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全册(课标本).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主要研年12月第1版。 究成果,2、上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全册(课标试用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主要参年2月第1版。 考文献) 3、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全册(课标试用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年12月第1版。 4、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全册(课标本).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年6月第1版。 5、 钟启泉总主编,倪文锦 、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2版。 2 《四种不同版本的语文教科书比较研究》是一篇优秀的中学语 文教育硕士论文。该论文选题独到,比较、甄别了现行几种不同中 学语文教材版本在编排、选文等方面的差异,通过详尽的比较分析, 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具有很高的现实价值,在此专家推 一领域中,有开拓性贡献。 荐理由 论文材料丰瞻,分析细致、具体,论证严密,表述清晰、畅达, 能将实证研究与理论阐发很好地结合起来,显示出作者良好的学术 规范和较高的理论归纳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研究原则在此论 文中亦能一以贯之。 专家签字,孙文宪 单位推 荐意见 学位评定委员会分会主席,签章,,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学科专业方向包括教育管理、教育技术、小学教育和学科教学,其中学科教学要说明具体方向,如学科教学,数学,。本表可复印、附页。 分类号 密级 U D C 编号 四种不同版本的语文教科书比较研究 3 学位申请人姓名: 曹红艳 申请专业学位类别: 教 育 硕 士 申请学位专业方向: 学科教学〃语文 指导教师姓名: 黄念然 副教授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Four Editions of Chinese Textbooks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M.A. Degree in Chinese Teaching By Cao Hongyan 4 Postgraduate program College of Literatur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upervisor: Huang Nianran Academic Title:Associate Professor Signature Approved May, 2006 5 内容摘要 鉴于教科书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且目前国内对语文教科书的研究很少,研究方法单一。因此,笔者产生了对东、南、北、中四个不同地区的语文教科书进行比较研究的想法(西部还没有开发语文教科书)。 笔者以这四个版本的七年级上册《语文》为切入点,首先对四套教科书的特色进行评介,然后归纳共性与个性之处,在比较研究中,上教版语文教科书彰显其特有的“魅力”:第一,体现以生为本的课程观。第二,较好落实三维目标观。在比较研究中,分析了在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发展趋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理想的语文教科书的课程观、知识观、文化观。 关键词:语文教科书 比较研究 知识观 正本清源 除旧迎新 I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rucial position of the textbooks in school education, the author of the thesis tries to carry on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es on the Chinese textbooks from North, South. East and Central China (except Western area), though the researches on the textbooks in China are scarce and tedious at the present, Author is making a breakthrough in “Chinese Book”--Book One of Grade 7 based on the four editions from four areas mentioned above. At first, the author made an assessment upon the features of these four sets of textbooks, then summarized their general characters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s. In comparison, the textbooks edited in Shanghai reveal the “charms”. Firstly the books focus on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Secondly the books reflects the conception of three dimensional targets. In research,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textbook development tendency and problems in China compulsive education at the present. At last the author put forward ideal curricular viewpoint, knowledge viewpoints and cultural viewpoint of Chinese textbooks. Key words: Chinese textbooks; Comparative research; Knowledge viewpoint; Trace to its source under correction Remove the old ideas and pursuit news ones II 目 录 BY ??????????????????????????????????????????????????????????????????????????????????????????????????????????????????????????????? 4 Supervisor: Huang Nianran ??????????????????????????????????????????????????????????????????????????????????? 5内容摘要 ????????????????????????????????????????????????????????????????????????????????????????????????????????????????????????????????? 2 ABSTRACT ?????????????????????????????????????????????????????????????????????????????????????????????????????????????????????????? II 目 录 ?????????????????????????????????????????????????????????????????????????????????????????????????????????????????????????????????????? I 引 言 ????????????????????????????????????????????????????????????????????????????????????????????????????????????????????????????????????? 1 一、论文的研究意义 ?????????????????????????????????????????????????????????????????????????????????????????????????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2 三、研究的对象 ????????????????????????????????????????????????????????????????????????????????????????????????????????? 3 四、教科书研究的角度 ????????????????????????????????????????????????????????????????????????????????????????????? 3 第一章 教材的概念以及语文教材的演变历程 ?????????????????????????????????????????????????????????????? 5 一、教材的概念 ????????????????????????????????????????????????????????????????????????????????????????????????????????? 5 二、我国语文教材的演变历程 ?????????????????????????????????????????????????????????????????????????????????? 6 第二章 四种不同版本语文教科书评介 ??????????????????????????????????????????????????????????????????????????? 8 第一节 上教版语文教科书(七上)评介 ??????????????????????????????????????????????????????????????? 8 一、选文的——完整与契合的统一 ??????????????????????????????????????????????????????????????? 8 二、教科书的结构——简约与开放的结合 ????????????????????????????????????????????????????????? 17 三、学习方式——在传承中拓新 ???????????????????????????????????????????????????????????????????????? 17 第二节 鄂教版语文教科书(七上)评介 ????????????????????????????????????????????????????????????? 18 一、选文标准——无序中的硬伤 ???????????????????????????????????????????????????????????????????????? 18 二、教科书的结构——内、外衔接的缺失 ????????????????????????????????????????????????????????? 23 三、学习方式——明朗而简洁 ???????????????????????????????????????????????????????????????????????????? 23 第三节 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七上)评介 ????????????????????????????????????????????????????????????? 23 一、选文标准——精英文化的审美观 ????????????????????????????????????????????????????????????????? 23 二、教科书的结构——精细之余的拖沓 ????????????????????????????????????????????????????????????? 27 三、学习方式——通向“大语文”的小径 ????????????????????????????????????????????????????????? 27 第四节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七上)评介 ????????????????????????????????????????????????????????????? 28 一、选文标准——传统与现代的统一 ????????????????????????????????????????????????????????????????? 28 二、教科书结构——紧凑而富有生动 ????????????????????????????????????????????????????????????????? 31 三、学习方式——新旧经纬的交织 ????????????????????????????????????????????????????????????????????? 31 第三章 理想教科书展望 ?????????????????????????????????????????????????????????????????????????????????????????????????? 33 第一节 对比中的凸显 ???????????????????????????????????????????????????????????????????????????????????????????? 33 一、课程改革对教科书的观照 ???????????????????????????????????????????????????????????????????????????? 33 二、四套教科书的综合评析 ???????????????????????????????????????????????????????????????????????????????? 34 第二节 理想图式的展望 ???????????????????????????????????????????????????????????????????????????????????????? 36 一、理想教科书的课程观 ???????????????????????????????????????????????????????????????????????????????????? 36 二、理想教科书的文化观 ???????????????????????????????????????????????????????????????????????????????????? 37 三、理想教科书的知识观 ???????????????????????????????????????????????????????????????????????????????????? 38 结 语 ??????????????????????????????????????????????????????????????????????????????????????????????????????????????????????????????????? 39 附录一 语文课程标准(7—9学年) ???????????????????????????????????????????????????????????????????????????? 40 附录二 语文课程标准(7—9学年) ???????????????????????????????????????????????????????????????????????????? 41 附录三 教材编写建议 ?????????????????????????????????????????????????????????????????????????????????????????????????????? 42 参考文献 ??????????????????????????????????????????????????????????????????????????????????????????????????????????????????????????????? 43 后 记 ??????????????????????????????????????????????????????????????????????????????????????????????????????????????????????????????????? 45 引 言 一、论文的研究意义 如何能使国家综合国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才是关键。而人才的造就依赖于教育。因此,教育在新时期肩负起重大的历史责任和民族使命。由此带来了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 中国的教育改革如破竹之势,由局部到整体,由中央到地方,进行了全局性、范式层次上的变革。随之带来了教科书的“革命”。 当国内语文教科书一纲一本的格局打破后,语文教科书变成一纲多本,其发展态势如雨后春笋,全国各地先后有十几个省市编写了地方语文教科书。虽然都是课标版的教科书,在编写上都努力体现课程标准对教科书的观照,但是由于编者个人对课程标准的诠释差异,带来对教科书编写在思想、形式、内容、体例等方面的较大差异。 教材不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均为一重要的教学载体 。虽然现代的发展有不少利用收音机、影片、电视、电脑辅助教学等方式,但文字的工作仍具威力。教材作为一种最普通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媒体,在传播知识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和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事实上,在各书籍、学报中,重视教材之言论随处可见。教材是影响学生学习非常重要的外在因素。 国内虽有一些专家学者对教材进行研究,但多从理论上进行阐述;研究的对象比较窄,多是对某一段时期的“人教版”教材进行理论研究,但随着教材的变化,这些研究很快失去了时效性。 当前国家对教科书编写的政策放开了,允许地方编写初中语文教科书,初中语文教科书一时出现百花齐放的现象。针对这些教科书,除了倪文锦 、欧阳汝颖对全国九个地方教科书(四川、辽宁、广东、江苏、浙江、上海s、h版、北师大版、人教版)的特点作了泛泛的介绍外,还没有人对某几套教科书作较深入的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初中语文教科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1、 课题的理论价值。 ?课题研究的时效性。笔者研究的四套教科书,有今年才编的,如上教版,有去年编的,如鄂教版,最远的是2001年编的教科书,如人教版和苏教版,因此, 1 笔者所作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课题研究的桥梁性。应该说中国的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是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节。比如,新课程实施以来,教育专家们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是不太满意的,而一线教师缺乏由专家们组织的有效的培训,对新课程的领悟不透彻是必然的。笔者以一线教师和(在读)教育硕士的双重身份,想努力搭起这座桥梁。使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课题研究的代表性。笔者研究的四套教科书分别属上海、江苏、湖北、北京四个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分别属于东部、南部、中部、北部,西部还没有开发出教科书。从经济文化发达的程度上看,上海、北京属于发达地区,江苏、湖北属较发达地区。 2、课题的实践价值。 ?作为理解课程内容媒介的教科书。教科书是学生直接学习的对象,是理解课程内容并达成课程目标的媒介,它表现为蕴藏丰富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具体、直观、生动的事实、现象或过程。在教学中,它既是学生的学习对象,同时也左右着学生对科学概念等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只有优质的教科书才是最短、最有效的桥梁。 ?改善教科书有助于学生学习。教科书之编纂影响学生学习,实可藉britton等(1993)在《优异及差劣的文章对学习者之影响:理论与研究》一文说明:在30次为改善学生学习而修订教科书的实验中,重写教科书的有18次,加入学习要素的有12次。18次重写教科书的实验中,有16次成功地帮助学生学习,只有2次未见成效。而在教科书加入学习要素的12次实验中,有10次能帮助学生学习,只有2次未见成效。由此可见,若能改善教科书之编写,学生学习更有效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目前在该课题上尚无研究。国内关于教材研究的现状: 1、教材研究的方法 目前国内的欧用生、李威熊、黄显华、 霍秉坤等人分别采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进行教材研究。例如:香港黄显华、 霍秉坤)著的《寻找课程论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2002),第一次系统的提出教科书的编写理论与方法,并对香港、台湾、内地小学中国语文科课程纲要初步分析比较。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为总主编,倪文锦 、欧阳汝颖主编的《语文教育 2 展望》(2003),介绍了国外的课程改革状况,通过与国外母语教材的比较研究,指出我国语文教科书的问题。该书还系统地阐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历程,阅读教学改革的趋势,作文教学改革方向等。该书是对目前国内语文教材现状的一个比较详细的资料的汇编。 小结:综上所述,国内对语文教材的研究方法显得比较单一。仅从理论上对教材进行系统的梳理。 笔者准备采用行动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进行研究。 三、研究的对象 欧用生、李威熊研究的是课改前(1994)的语文教材,黄显华、 霍秉坤研究的是教科书的编写理论与方法以及香港、台湾、内地小学中国语文科课程纲要,赖瑞云研究了从1988年至1995年以来“人教版”高、初中的语文教材问题。 对于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语文教材(简称“上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从中语文教材(简称“人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语文教材(简称“苏教版”)、湖北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语文教材(简称“鄂教版”)这四种不同版本的教材目前无人研究。 四、教科书研究的角度 1、对教科书内容的研究。欧用生、李威熊是这个方面代表。例如,欧用生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大陆语文教科书的知识内容。 (1) 课本的编排:其中包括了分析课文、注视思考和练习、语文基础知识等。 (2) 课文的选择标准。 (3) 课文中问题的安排。 李威熊(1994)从以下诸方面分析了海峡两岸中文科教科书的内容。 ,1,教科书的内容及其配置,其中探讨了课文中文言文与白话文之比例、各种问题之比例、作者之属国别之比例、海峡两岸语文教科书中相同课文等。 ,2, 课文体裁的特色。 ,3, 语文常识的内涵。 ,4, 作业练习。 ,5, 课文中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比例。 3 2、对教科书结构的研究。赖瑞云研究了人教版语文教科书的突出问题——选文的随意性、宽泛性与知能体系之间的矛盾,撰写了题为《当前阅读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仍在教科书》的文章。 3、对教科书意识形态的研究。课程标准前的语文教科书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陈雨亭对课程标准实施前的语文教科书(人教版)进行了性别研究,撰写论文《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 小结:综上所述,仅有赖瑞云的研究角度对当前的语文教科书有一定借鉴意义,其他几位的研究仅限于当时的教科书呈现出的问题。时代变化快,教科书的变化亦很大。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的文选型教科书呈现出新的特点。笔者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紧扣语文新的课程标准,对这四套教科书进行比较研究,希望能在新的研究领域有所突破。 4 第一章 教材的概念以及语文教材的演变历程 一、教材的概念 一提到教材是什么,很多人认为是课本。答案是否定的。那什么是教材呢,当前国内人们对“教材”概念的定义经历了由纷繁复杂、莫衷一是到明朗清晰、达成共识的过程。国内曾经对“教材”概念的定义,有四种看法: 1( 作为素材的教材 在这个层面上,教材通常被认为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素材、材料、或手段。陈鹤琴主张,“大自然、大社会都是生活教材”。这是最广义的教材概念。这种广义的解释只是把教材当作素材或教材的源泉,而不是真正的教材。因为素材只有教材化了之后,即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规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特征、学科特点等诸多教育需要的基础上,精选和提炼出来并进行切实加工与改造的结果。 2( 作为教学材料的教材 在这个层面上,教材是指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一切拥有特定教育价值的教学材料或工具。一般地,它包括:(1)教科书、各种教学辅助性图书资料等文本教材;(2)多媒体课件等视听教材;(3)模型、仪器等承载或传递特定教育信息的物化形态的教具。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较广义教材的概念。这种区分并为涉及教材的结构、功能和性质,因而这种区分的意义并不大。 3( 作为教科书的教材 这个层面上,教材仅仅指载教学活动中须臾不能缺少的、师生共同使用的教科书(或课本)。这是通常狭义教材的概念,与教科书的概念完全等同。 4( 作为理解课程内容媒介的教材 这个层面上,教材是学生直接的学习对象,是理解课程内容并达成课程目标 的媒介,它表现为蕴藏丰富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具体、直观、生动的事实、现象或过程。在教学中,它既是学生的学习对象,同时也左右着学生对科学概念等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连接学生生活和科学生活的无数环节与措施中,只有优质教材才是最短、最有效的桥梁。正因如此,这个层面意义上的“教材”概念才是原本含义上的教材概念。 在这里,笔者进行研究的教材是狭义观的教材,即教科书。以上对教材概念的 5 ?梳理参考刘继和与顾黄初先生对教材的定义。 语文教科书在学校母语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实施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资源,是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重要载体。如何使语文教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动机与兴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使教师与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教与学,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发展平台,这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二、我国语文教材的演变历程 倪锦芯、欧阳汝颖在《语文教育展望》一书中对我国语文教材的演变分了如下 ?几个阶段: 1.我国古代的语文教材 古代的语文教育是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教育融合在一起的,因此,语文教材一般由经学教材、蒙学教材、文选教材、诗选教材作为语文主体教材。 经学教材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其影响最深的是“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到了宋代又增添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必修教材。 蒙学教材最有代表性的当数《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文选教材当以南朝梁太子萧统编选的《文选》为宗,开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之先河。后世人多仿效,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诗选教材以《唐诗三百首》为代表。 2.我国近现代中学语文教材 1904年,语文开始独立设科。清末流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以林纾编的《中学国文读本》和吴曾祺编的《中学堂国文教科书》最有代表性。其特点是分册、分集编写;选文按照现今后古的逆向编排方式;强调文学史的清晰脉络。 民国元年之后,中学语文教材以谢无量编的《国文教本评注》影响为大。这套教材突破了旧式文选型教材单纯以时代为序的“直线式”编排的老套路,兼顾时代先后及文字深浅的两个方面,并尝试以文体分编的新体制。它开创了我国语文教材以单元组织课文的先河。同时,这套教材的助读系统明显得到扩充,增加了诸如题解、作者介绍、注释和夹评夹注等内容。 ? 顾黄初(《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扬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9月第1期 刘继和(《“教材概念的解析及其重建》(沈阳: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第2期 ?倪锦芯,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2版 6 五四运动前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时代潮流猛烈地冲击着旧文化的堤坝。洪北平编的《中等学校白话文范》首开用现代白话文编写中学语文教材的先河。另外作业系统已开始作为教材的一个结构要素被编进教材之中。 20世纪30年代起,语文教材以单元组织选文日益发展,单元组织形式渐趋多样化。其中以夏丏尊、叶绍钧编的《国文百八课》最具特色。该书每单元以一个读写训练点为中心并配以一定的选文和作文题目。它以“文章学”为系统,每课为一个单元,每课有一定的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文白合编,融知识、范文、作业为一体的综合性教材,是尝试语文教学科学化的不朽之作。 3、我国当代中学语文教材 我国著名语文教材专家顾黄初先生把当代语文教材探索历程分为以下几个阶 ?段: 第一阶段(1950——1955),解放初期的中学语文课本。课本非常注重思想、政治,选入大量的反映革命战争和政治运动的文章。 第二阶段(1956——1957),文学课本和汉语课本。这是新中国中学语文教材建设的第一次改革。 第三阶段(1958——1960),重新编写的语文课本。受当时“左”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运动的影响,这套课本偏重政治思想教育。 第四阶段(1961——1965),新编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试用本)和新编十二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 第五阶段(1966——1976),“文革”时期,全国没有统一教材,由各省、市、自治区以至基层学校自编。 第六阶段(1977——1989),新编全日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和新编全日制重点中学阅读课本、写作课本的试教本。 第七阶段(1990——2000),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一统天下。 第八阶段(2001——现在),中学语文教材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允许地方编写教材。这时期的教材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编写的。以话题分单元选入文章,单元在结构上增加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或专题),教材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选文内容强调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可接受性)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特别强调在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 顾黄初(《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扬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9月第1期 7 第二章 四种不同版本语文教科书评介 笔者选定上教版、鄂教版、苏教版、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这四套教科书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每一套书都是一个大课题,为寻找较好的比较点,笔者确定以七年级上册为切入点。四套教科书的七年级上册《语文》的课文都按照其反映的生活内容,分类组织单元。使学生认识语文的运用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一般的吸收与表达能力。都考虑到与第一——三学段语文教学的衔接与过渡,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是与小学相衔接的初步训练。都力图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的编写建议”,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的发展趋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该册书为例子,首先对四套教科书的特色进行评介,然后归纳共性与个性之处,提出建议与意见,以此期望达成研究的目的。 第一节 上教版语文教科书(七上)评介 一、选文的标准——完整与契合的统一 1(典范性 “对于语文教科书而言,选录的范文应该是最能体现语言的、文章的或文学的 1一般规律,这是编制语文教科书的最普遍的原则。”笔者对这句话的理解是选文应该是文质兼美的篇章或文学作品,即篇章或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这样的文章一般聚集在名家的作品集中。 (1)文质兼美 名家的作品是得到文学界乃至社会大多数人的认同,它们既具有个别的、具体的特例,又是最典型地体现了语文的本质与法则。选编了古代名家作品有14篇,选编了现当代名家作品有15篇,共计29篇。在整本教科书书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2)题材、体裁、风格的丰富多样 从体裁来看,选文有散文、诗歌、小说、人物传记、新闻(消息和通讯)、日记、神话、传说等;从题材来看,有励志篇,有劝诫篇;有反映艺术生活的,有表达思乡情结的;有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有阐发哲理意味的;有积极倡导环保意识的,有真情报道祖国强盛的;有叹服古代江湖艺人卓著技艺的,有赞美当今国人自 8 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有反映古人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神话故事的,也有神秘悲壮的古希腊神话„„ 至于文章的风格多样,主要体现在散文单元。牛汉的散文粗犷豪放(十六《滹沱河和我》),茹志鹃的细腻温婉(十七《故乡情》),叶圣陶的恬静冲和(十八《藕与莼菜》),鲁彦的真挚而细密(十九《故乡的杨梅》),张抗抗的柔美而沉郁(二十《故乡在远方》),虽写同样的题材、体裁,但人的性情不同,审美眼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于是就有了不同的风格,此单元给学生与教师提供了一桌丰盛的“精神”大宴。 顾黄初老先生认为,体裁、题材、风格的丰富多样,“有利于美化和净化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审美观和人生观;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科技发展、文化传统等等的认识能 ?力。”这样整本教材充分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动态变化,考虑到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关注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内容设计注意弹性,注重知识间的整合,在保证基础的条件下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 (3)与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目标的紧密契合 a.语文课程标准的评析。 ‚根据现代知识观,人类的知识广义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一类为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指言语信息方面的知识,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这种知识与人们日常使用的知识概念内涵较为一致,也称为狭义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也叫操作性知 ?识或过程性知识。”仔细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关于7,9年级的语文课程目标,可以发现,课程标准分五个板块: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侧重于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语文知识;口语交际以前教科书中是没有的,基于时代的发展,人际交往在现代生活中愈来愈重要,因此增设了口语交际这个板块,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语文知识与能力测评中占10分,口语交际虽然重要,但是放在语文这个大的框架中,它还是处于次要地位;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两种能力,因为生活处处离不开阅读与写作。 鉴于此,笔者着重对课程标准的阅读、写作的教学要求进行了爬梳与整理(语文课程标准附在论文后),阅读板块共计15条,按目标的类别可以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意目标。 ? 顾黄初,顾振彪著.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浙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79页 ? 顾明远,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35页 9 能力目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要形成朗读与速读能力(第一条),理解、领悟、鉴赏能力(第四条和第八条),分析、判断能力(第十条),审美能力(第十一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十二条),搜集信息的能力(第十四条)。 知识目标: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在课程标准中,陈述性知识(显得比较单薄)要求学生通过三年的初中学习,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常用的修辞方法以及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第六条、第七条和第十三条)。程序性知识主要是认知策略,有略读浏览法(第三条,目的是为扩大阅读范围),推敲词句法(第四条,目的是为了理解选文),合作学习法(第五条,目的是丰富对问题的解决思路或对文本的解读等),体验学习法(第八条,目的是为了移情文本,感同身受,加深理解,领悟新知,知识重构),诵读积累法(第十一条,目的是提高欣赏的品味与审美情趣),利用资源法(第十四条,目的是拓展知识视野)。 情意目标 间接了解、领悟社会、人生,丰富生活经验与情感(第八条), 科学精神的形成(第九条),审美情趣的提高(第十一条)。 写作板块 也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不过更侧重于能力目标的培养。 能力目标 包括观察力(第三条),表达能力及个性化表达(第三条和第四条),提炼、概括能力(第五条)(第六条),评改文章能力(第八条),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第九条)。 知识目标 侧重于程序性目标,包括多视点观察(第三条),根据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第四条),学习缩写、扩写、续写、改写等方法(达成一定的写作能力)。 情意目标 真情实感的写作(第一条),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第七条)。 以上的知、能、意目标应该渗透在每册语文教科书中,这样才能在三年时间达成初中阶段语文总目标。 b.本册教科书的评析。 该教科书共有47篇选文,分为八个单元。根据选文的内容、情感倾向、文体特点及课后的学习建议,笔者进行仔细分析,以二单元、三单元、四单元为例,现统计如下: 10 11 第二单元 选 文 目 第13第8课 第9课 第10课 第11课 第12课 第14课 标 课 了解 抒情多视角了解描的表观察生写的表达方活 了解描了解说明了解记达方式 知识目标 式 写的表的表达方 叙的表 了解议达方式 式 达方式 移情及什么论的表作用 是意达方式 象 理解搜集资理解重学写搜集资文体 料 探究 点词句 学写说明信件 料 能力目标 性文章 (应用 领悟学写阅归纳 品读 文) 概括 人生 读 情意目标 培养良好的兴趣 12 第三单元 选 文 目 第15课 第16课 第17课 第18课 第19课 第20课 标 进一步了景物描写 解描写与作用 了解小议论的表 说的文达方式 比较分析 景物描写体特点 联想 景物的特 (程序性知作用 知识目标 点 区别写实识) 景物描对比 与虚构 品读法 写的作 语气词的用 写人的作作用(语法 用 知识) 通过人 物语仿写(佳理解能力 言、动分析、归句)能力 能力目标 品评鉴赏 领悟 作分析纳 概括 人物形鉴赏 象 情意目标 对故乡深厚的感情 13 第四单元 选 文 目 第21课 第22课 第23课 第24课 第25课 标 了解杜甫及 作品 典故及作用 比较法 知人论世法 揣摩重点词 景与情关系 句、语句(方了解外貌描 了解借景抒 引用典故及法) 知识目标 写、心理描写多角度探究情的表现手作用 及其作用 主旨 法 多角度理解 诵读积累法 诗句含义。 诵读积累法 记叙文的六 要素 诵读积累法 分析人物形探究诗主旨 概述 象 能力目标 品评 探究 推敲重点词、鉴赏 改写 句能力 情意目标 提高品位与审美情趣 这些知识与能力训练点虽呈散点分布,但编排有序,可谓散而不乱,强调螺旋式发展语文能力。一个人能力的发展都呈螺旋式状态,而语文能力的螺旋式发展的规律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单位,与其他课文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对学生来说,每学习一篇课文都要经历一次螺旋式深化的认识过程。这样,从课文到单元到全册到全套书,学生对语言现象的认识也就在这无数大大小小的螺旋式运动中得到发展。第二,任何技能的获得,常常要通过多次重复的操作,而语文的基本能力,更是要经过大量的活动才能得到一定的提高。由于语文学习这种螺旋式进展的特点,语文教材 14 内容一方面要注意各年级、学期之间的递进层次性,另一方面要重视新、旧内容之间的覆盖关系。本册书遵循学生语文能力的螺旋式发展的规律,散点分布知识与能力训练点,正是编者的匠心慧眼。 2(时代性——较好体现时代特点~关注人类~关注自然 (1)关注自然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人类的物质生活得到迅速的提高,但是,丰富的物质生活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自然环境较大污染的基础之上。因此,环境问题自然成为当今乃至以后为人类最为关注的问题。该教材第八单元《地球,我们的家园》中,编者选进五篇反映环境问题的文章,以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尤其是第41课《可爱的地球》一文,编者选用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所写的文章,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视野,作者站在太阳系的角度来比较,说明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地球人珍惜的家园,此文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关注人类 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无论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无论是少年还是成人,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被囊括在教材中。如果你神游其中,一个个人物将向你扑面而来:忧国忧民的杜甫、白居易(二十一《杜甫诗三首》、二十二《白居易诗二首》)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典范,坚韧执着、坚持真理的经济学家孙冶方是当今学术界的楷模(三十一《孙冶方印象》);一批古代江湖匠人精湛技艺令人叫绝(第七单元),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当代中国登山运动员们令人自豪(二十六《消息三则》);二战时受迫害却仍然坚强乐观的德国犹太少女安妮让人同情与敬佩(二十九《密室日记》),中国顶碗少年勇于战胜自己怯懦,成为生活的强者,他(她)们成为当今在青少年的心目中的英雄(二《顶碗少年》);一位失聪的法国父亲以乐观向上勤奋求知的生活态度同样能培养出优秀孩子(三十《你是我的辞典》),而当今健全的中国父母们在急于求成的心态中给我们的孩子们带来怎样的心理重负(一《表哥驾到》)„„ 在这些选文的背后,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编者对当今社会问题,尤其是教育问题的关注:80年代后长大的独生子女,受到家庭长辈们的过多呵护,以至于他们的心灵显得格外脆弱,一旦遇到挫折这些学生该如何面对,这是其一。其二,我们的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给孩子心灵带来什么样的危害,(第六单元面对逆境和第一课《表哥驾到》) (3)选文时间 我们可以看下列一组数据: 第一课《表哥驾到》是1994年版,作家秦文君是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 第二课《顶碗少年》是1999年版,作家赵丽宏也是当代著名作家。 第三课《我父亲的儿子》,2001年版。 第十三课《难忘的游戏》,2002年版。 第十四课《鲁迅放学回来做些什么》,2001年版。 15 第二十六课《消息三则》报道2003年中国业余登山队成功登山珠穆朗玛峰的事件。 第二十八课《多角度报道》报道2001年中国北京成功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重大事件。 第三十课《你是我的辞典》,2000年版。 第三十一课《孙冶方印象》,2003年版。 第四十一课《可爱的地球》,2002年版。 第四十二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2002年版。 第四十三课《大芦苇,你还在守望吗,》,1999年版。 第四十四课《警惕生物入侵》,2001年版。 第四十五课《大树和我们的生活》,2000年版。 以上数据说明教材在选文上紧扣时代的脉搏。 具有时代性的选文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正确回答现实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足以使学生在思想上多有受益;具有时代性的选文往往运用最新鲜的、活在人们口头上的语言,可以使学生受到生动活泼的、切实有用的语言教育。 3(思想性——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众所周知,唐诗是中国国学宝库中的一块瑰宝。该教材不仅在每个单元安排两首唐诗诵读积累,而且专辟一个单元精学唐诗。除此之外,还有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清末的白话小说等。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高扬起了民主与科学的两面大旗,但同时削弱了国人对古典文学的继承与发扬。在后殖民主义思潮泛滥的今天,继承与弘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务之急。 4(可接受性——紧密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 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对知识主动构建的内驱力。上教版语文教材在这点上做得很好。教材第一单元都是反映同龄人的故事。《表哥驾到》中“我”由害怕优秀的表哥到来,到对他的同病相怜,最后发展到依恋不舍。由“我”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折射出当代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功利心态。还有精湛技艺的顶碗少年(二《顶碗少年》),爱冒险的美国费城男孩(四《走一步,再走一步》),夙慧儿童方仲永(五《伤仲永》),少时顽劣的周处(六《周处》),还有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故乡、儿时的玩伴(十五《社戏》)、放学后的游戏(十四《鲁迅放学回来做些什么》)等,这些无不是儿童、青少年所熟悉的。刚入中学的青少年心理年龄还处在小学与中学之间,这些文章无疑给他们的心理作了很好的过渡,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16 二、教科书的结构——简约与开放的结合 1(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进行整合 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在这之前的教科书是从来没有过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当今社会,人际交往能力显得比较重要,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发展自己的才华,这就需要语言,海德格尔曾说过,“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园”。语言是人思维的一种方式。人们用语言文字给世界命名,人们经过语言把对世界的认识从混沌中提示出来。经过语言从无限中把意义带入人类社会。当学生把自己的宠物命名为典典、或者点点、或者巅巅的时候,那一瞬间是动人瞬间,是他语言能力、创造能力提升的瞬间。上教版编者很巧妙的把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三者整合在一起,利用语言学发展的新成果,把语言教学和社会交际的语言环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每次的综合性学习中,学生都要到实地去考察,与他人面对面的交流,在实际生活中“用”语言绝不逊色于在课堂上“讲”语言,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通过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沉淀他们的经验积累,同时为写作积累素材这是编者内行之处。另外,每次综合性学习学生都要进行习作练习。试举例如下: 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主题是:回眸唐诗。 首先展示一个改写唐诗的范文~要求学生学习如何改写。改写完成以后~建议学生开展一次‚读写意找原作?的活动。要求学生对他人改写品一品~评一评。评,在一品一评中进行口语交际。接着编剧本演小品。评,编剧本演小品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表演才能、设计场景与道具能力等等。 要把方方面面的知识与能力训练整合在一块是很不容易的事,这需要编者付出极大的心血和智慧。这种编排既简化头绪,又加强整合。 2(弹性结构 教科书虽有8个单元,但其中有一个单元作为个人兴趣来学习的,考试是不用考的,它可以满足部分学生的个性需求,这是该教科书特色之处。另外,课后没有练习,而是学习建议。比较起来,如果是练习,教师与学生必须要教和学,如果是学习建议,那么教师可以根据文体特点、学生的学力以及教师个人的个性风格来处理选文的教法,学习建议应该说给学生与教提供了弹性空间。 三、学习方式——在传承中拓新 该教科书没有开辟介绍学习方法的专栏,分布在各单元的课后学习建议当中。现整理归纳如下: 1(注重在学习中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比如,“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是否 17 也有类似的经历和体会,”(15《社戏》)“”哪些描写乡情的文字让你心动,哪些议论能引起你的共鸣”(17《故乡情》)“联系自己的体验,你认同这个说法吗,(18《藕与莼菜》)”等„„ 2(借助网络资源辅助学习。 比如第14课,“上网下载两篇回忆鲁迅的文章,更多的了解鲁迅的文风与人品” 3(强调诵读积累。 每个单元都有两首诗,要求学生能背诵积累。 4(注重自学。 每个单元都有两三篇是自读课文,其它为精读课文。这样分类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人教版也是如此。而其它两套教科书中没有把选文分为精读与自读。 综上所述,上教版语文教科书在选文的编排上与语文课程标准的教科书的编写思想契合紧密。不仅如此,编者还考虑到上海发达地区学生的整体素质较高,在选文的数量上有所增加,在知识目标上有所拔高。但正因如此,既体现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又体现了教科书编写上的个性化,这正是该教科书特色之所在。 不足: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该教科书对多元文化的关注较少。虽然选编了一些外国作家的文章,但没有代表性。因此带来知识视野与文化视野的偏狭。 第二节 鄂教版语文教科书(七上)评介 一、选文标准——无序中的硬伤 1(选文的无序性 选文的有序性应该表现在单元话题编排上的类别性,单元体裁的相似性,单元题材形式的一致性,学期(年)知识技能的阶梯性。 (1)单元体裁的不一致。 鄂教版语文教科书(7上),按单元分话题编排,根据每个单元的话题而相应选入五篇文章,五篇选文所反映的内容与话题相契合,但题材基本不同。比如,第一单元话题是成长的足迹,五篇选文前两篇是记叙文(1《一起长大的玩具》、2《捅马蜂窝》),后三篇是感悟类散文(3《海鸥乔那坦》、4《只要翻过那座山》、5《望天树》);还有第二单元有诗歌、散文、叙事文、小说杂糅相间,第三单元有诗歌、传记、散文诗、叙事文,学生学习时虽然对每一种题材都接触了解了,但是每一种题材学习就像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一般。前面谈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要求: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第七条)。因此,单元题材的不一致性给学生带来低效的学习效果,也很难有效地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2)单元题材的不一致性。 课程标准对教科书的观照:教科书要关注人 18 6类、关注自然,关注人类主要体现在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两方面,此建议带来教科书在选文体裁上的新变化,即教科书应该反映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鄂教版语文教科书(7上)第二单元五篇文章是按“情感的涟漪”来组编的,选文在体裁上有的反映亲情的(6《诗两首》),有的反映思乡情的(8《故乡的桂花雨》),有的反映人与自然的(7《短文两篇》),有的反映家庭矛盾的(9《羚羊目标》),还有的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相濡以沫的友情(10《最后一片藤叶》。该单元既有反映人与社会生活的,也有反映人与自然的,还有反映人与自我的,虽然在编写上吻合课程标准的建议,但是选文在编排上显得杂乱无章。单元体裁的不集中,势必带来学生在写作中不知如何写某类体裁。 (3)选文话题上的交叉性。 该教科书共有六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分别是:成长的足迹、情感的涟漪、光荣与梦想、探秘与发现、月光下的故事、思辩的智慧。在第一单元中,笔者发现《海鸥乔那坦》、《只要翻过那座山》、《望天树》这三篇选文与第三单元的选文在情意目标上是一致的——鼓励人们要树立理想,并努力追求理想。 第一单元的《海鸥乔那坦》、《只要翻过那座山》和《望天树》三篇选文,在形式上主要通过抽象的议论与抒情来劝诫青少年要树立理想,只要坚定理想,持之以恒,就会实现理想。第三单元《理想》一文中告诉读者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艰辛以及鼓励人们努力实现理想。《袁隆平的‘寻梦园’》讲述了袁隆平不同时期的不同梦想以及袁隆平以毕生心血为之奋斗的历程。《航天女英雄》记叙了麦考利夫为理想(航天事业)而献身的感人事迹。前三篇是感悟性散文,后三篇是人物传记,虽体裁不同,但是情意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执着的奋斗,就会铸就光辉的人生。青少年应该从小立下远大的志向,并为之努力。从以上分析来看,第一单元选文在情意目标上与第三单元选文交叉了。 (4)知识含量的薄弱性。 课程标准对阅读要求是: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阅读目标第7条与第8条)。但是,纵观整册书的课后练习,大多关涉对课文的解读,方法的引领,其中也穿插一点语法知识。而关于文体知识、表达方式以及文学常识几乎没有涉及到。现将上教版与鄂教版同册语文教科书的课后有关练习比较如下: 上教版:‚圈画出具体描写石头之胜的句子~将这些内容进行归类~探究作者偏爱石头的原因。”编者有意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描写。‚石头也会说话,石头能通情感,石头与人会融为一体,?,第十课《石头记胜》,第一个问题在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后两个问题突出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编者并没有生硬的呈现托物言志这一概念,而是以非常巧妙的提问引出来,既体现了编者 6 秦训刚主编(《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85页。 19 的“眼中有人”,又散发着课程标准对教科书的烛照之光。 为了便于比较,笔者挑选与上教版的第10课体裁相同、表现手法相似的鄂教版第7课《空山鸟语》(借景抒情)。 鄂教版:‚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鸟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 课后只设计了这一个问题。此问仅仅是对文本的解读,这个问题既很深奥,又挺大。 为了进一步说明鄂教版知识与能力训练目标,现以第二单元为例,画图表如 下: 20 第二单元 课 文 第6课 第7课 第8课 第9课 第10课 写作 目 标 朗读诗 歌批注法 体验法 旁批法 的方法 分角色朗读 知识目标 体验法 法 讨论法 圈点批注法 诵读法 描写 品读语词 品读词语 学写记叙 能力目标 感悟 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 文 情意目标 了解人间真情,丰富自己情感 综上比较,该教科书中弱化知识现象比较突出。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学生没有知识的储备又怎么去运用知识,又如何形成能力,这是“技能中心主义”的语文教学观。有了能力却没有在知识层面上升华,那也是“以其昏昏,令人昭昭”,成为“蒙昧主义”语文教学观。过去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忽视了知识的运用,导致学生读死书,做书呆子;而现在又矫枉过正,重能力,轻知识。究其原因,是课程标准制定上的问题。两年前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教授曾对课程标准中轻视知识提出了质疑。鄂教版语文教科书在初中起始阶段对知识的有意弱化会导致学生以后学习的吃力;这样低的起点,忽视湖北(教育比较发达地区)学生的整体素质。 2(教科书的难易悬殊较大 笔者与一线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很明显的感受到选文的难易深浅不一,有的选文很浅,学生读一读就可以懂,比如《捅马蜂窝》、《蝈蝈》、《长城万里行》等,《捅马蜂窝》(第一单元)叙述了一位小男孩通过捅马蜂窝时间以后,领悟到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的故事,这种题材的故事学生在小学三年级都开始接触,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文章结构简单,小学生学习还是可以的,但是以初中生认知水 21 平来学确实太简单了。《蝈蝈》也是反映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主题,只是把它放在了第二单元。《蝈蝈》选文之后紧接着就是一篇散文《空山鸟语》,这片散文是台湾著名作家郭枫的写的,这篇散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借各种鸟语来抒发自己的情语,表达了对物欲横流社会的厌倦,对淡泊、宁静、古朴生活的向往。虽然文章很好,但是学生的生活阅历以及认知水平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因此出现了老师讲完了学生还是模糊的状态。 3(选文的时代性 整册书28篇课文,现代文除去科技文外,选文主要表现了成长与理想的主题。这点扣合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初中生,使其懂得成长的路程是艰辛的,是坎坷的,是需克服许多困难才能走出自己的路。这些选文能及时引导中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有志少年懂得人生之不易,让无志少年懂得珍惜自己的人生,不虚度光阴。 但是,另一方面选文过于关注青少年的人生观,而缺乏对人类其它方面生活的关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第三单元《理想》这首诗,诗人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理想的意义。可是有许多诗句比较深奥,现举例如下: 在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在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在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 在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今天的孩子生活在安定优越的环境中,哪里懂得什么饥寒、离乱。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 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 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 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而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 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 学生不禁要问:荣誉为什么是副产品,理想为什么更多的带来被误解的寂寥与酸辛,很显然,这里诗人所谈的理想是一种很高尚的追求,笔者不禁要问:是不是人人都必须追求这种高尚的理想,而朴素或平凡的理想是低俗的吗,是不应该追求的吗,显然这里蕴涵的是精英文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首发表于1982年的诗作,在大众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该诗已与当今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差异,与学生的文化背景有更大的差异。 22 二、教科书的结构——内、外衔接的缺失 1(衔接的问题 该教科书学生拿到手即发现,有七篇选文与小学六年级语文教科书雷同,它们分别是《捅马蜂窝》、《蝈蝈》、《故乡的桂花雨》、《航天女英雄》、《两小儿辩日》、《蜀鄙二僧》。选文的雷同人为(地)造成学生学习资源的浪费,同时也给(教)师带来麻烦。不教不行,因为考试要考这些内容,教也是炒剩饭。这点是该教科书最大的弊病。 2(教科书的“断层”结构 “断层”是一个地理学科术语,“断层”是由于地壳运动造成的。反观该教科书,在单元编排上有人为造成的结构上的“断层”。每个单元都由选文、练习、诵读积累、口语交际或综合性学习、写作这几部分组成,笔者发现所有单元选文的内容与单元写作话题联系是不紧密的。造成学生写作范文的缺失,给学生写作带来一定难度。 三、学习方式——明朗而简洁 在学习方法的引领上,该教科书与其它三套教科书有所不同,有专门介绍学习方法的短文,一共有三篇,分别是朗读、查找资料、诵读。以短文形式呈现,使学生对学习方法更具体,更明确。 另外,作为学生学习凭借的教科书,语言的表述应该垂范于学生。可是在该教科书中,有些地方的语言表述不够严谨,比如,诗词诵读板块中只有第五单元是既有唐诗,又有宋词,而其他之处全都是唐诗,没有宋词。 第三节 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七上)评介 一、选文标准——精英文化的审美观 1(注重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如果说上教版侧重于中国古典文化继承的话,那苏教版则侧重于中国民俗文化的弘扬。鲁镇的社戏,鲁迅先生用“柔”笔勾勒出浓郁的江南地域文化特点:如画的水乡,淳朴的民风,善良的人们,给作者留下极美好的回忆(9《社戏》);沈从文先生用妙笔酣畅淋漓地描绘凤凰小镇(湖南)热火朝天的端午日(10《端午日》);刘绍棠先生用简笔深情地回忆儿时过年的情景:杀猪宰羊,大办炒货, 23 家人团坐,大块朵颐。贴门神,放鞭炮,包饺子,祭祖宗,使得春节逐渐走向冷清的今天以及今人,“徒有羡鱼情”的落寞与孤寂(11《本命年的回想》);中秋佳节,不同时代的诗人、词人在这样的佳节共同发出“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感慨 ,悲欢离合,自古难全(12《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这些优秀的民俗文化有利于激发青少年对祖国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2(比较注重选文的典范性 (1)文质兼美 情文并茂是选文最大的特点。选文以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营养。 (2)体裁、题材、风格的丰富多样 题材:选文用优美的文字,真挚的情感,丰满的形象,给读者揭开一幅幅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或唱响燕赵悲歌(4《“诺曼底”号遇难记》,或歌咏民俗风情(第三单元),或描绘自然美景(第四单元),或探索自然奥秘(第五单元),或回忆金色童年(第二单元),或在神话里遨游(第六单元)等„„ 风格:选文荟萃名家名篇,风格多样。校园作家秦文君,在风趣的文字中表达了对教育现状的深层思考(《伟人细胞》);中国语文教育家“情感派”代表人物于漪深情的话语拨动每个人的心弦(《往事依依》);冰心凝练的诗语诉说对人生的思考(《冰心诗三首》);专写家庭生活的沈复以奇特的视角在“神与物游”中再现童年(《幼时记趣》);还有沈从文、刘绍棠以激昂的文字描绘如火如荼的民风民俗(《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世界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在不显山露水中尖刻的讽刺了统治阶级(《皇帝的新装》);崇尚光明的巴金在细腻温婉的文字中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之境(《繁星》);天才少女田晓菲以老练的文笔抒发对人生的热爱与憧憬(《十三岁的际遇》)„„ 体裁:该教科书中文艺文有诗歌、散文、小说、对联、唐诗、宋词、童话,实用文有论说文、科普文、记叙文;文言文所占篇幅不多。 小结:教科书的选文以文学作品为主,是典型的以精英文化为中心的价值观。 (3)与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契合度 该教科书在结构上由六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以主题组编四篇选文。教科书知识与能力训练目标也是呈散点分布的。现以第三单元与第四单元为例,将知识与能力训练目标整理归纳如下图: 第三单元 24 课文 第9课 第10课 第11课 第12课 写作 目 标 搜集 什么是动词 修改文章 诵读法 熟读 (语法知识) 方法介绍 知识目标 诵读 体验法 比较法 体验法 观察的方法 积累 说(写景) 观察 提炼 作文 能力目标 联想 配乐诵读 学写写景 归纳 概括 作文 情意目标 了解传统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25 第四单元 课文 第13课 第14课 第15课 第16课 写作 目标 诵读 修改文章 寓情于景的表 诵读法 知识目标 现手法 描写 了解景物 特点 观察的方法 诵读 联想 仿写(比喻句) 观察 语感能力 品味词语 能力目标 想像 培养语感 学写记叙文 阅读文言文学写写景作文 (记事为主) 能力 情意目标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提升欣赏品味 从图表我们可以看到:苏教版语文教科书非常注重程序性知识(语文学习方法引导),注重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而陈述性知识显得比较单薄,这点与鄂教版类同。比照课程标准,苏教版在陈述性知识含量上有较大差距。 (4)选文的时代性 选文较好体现时代特点,既关注了人类,也关注了自然。 关注人类: 关注不同时空的人类生活。无论古人也罢,今人也好,中秋佳节,望月思念成为从古至今的一种节日情结。一个主题,多个时空,多种情愁,都寄托于明月。(第三单元) 关注不同地域的人类生活。法国“哈尔威船长”在救走所有乘客后选择了与船共沉亡(4《‘诺曼底’号遇难记》),高度敬业的精神令人震撼;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有志青年巴金在黑暗中在繁星中苦苦寻求着光明,渴望光明;为了坚持真理,伽利略宁可冒生命危险进行铁球实验,他是科学界的英雄。虽地域不同,职业不同,但寻求理想的心是相同的。 关注不同民族的人类生活。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俗。第三单元选文较好的反 26 映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江南诗情画意般的水乡,农闲时热闹的社戏,在儿时鲁迅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湘西边陲的端午,龙舟竞渡同时增加了抓鸭比赛,委实增添不少情趣;中国最重要的春节,在刘绍棠的笔下,充满了火热、香甜、有趣、团圆的气氛。这些汇成一幅多姿多彩的中华民族生活画卷。 关注自然:选文在第四单元与第五单元分别从文学与科学的角度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探究。 二、教科书的结构——精细之余的拖沓 教科书的五个板块没有整合在一块,比较鄂教语文教科书而言,苏教版虽然形式上与鄂教版相似,但板块之间联系比较紧密。每个单元课文成为本单元写作的范文。这种编排有利于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写作。每册教科书里除综合性学习之外,还设置两个专题,这是其它教科书所没有的。专题侧重于对某一个问题或领域做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因此专题更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 三、学习方式——通向“大语文”的小径 1(尤为注重语文学习中的诵读积累 四套教科书比较而言,鄂教版需诵读积累有15处,上教版有21处,人教版23处,且限于古诗词的积累。苏教版需诵读积累的有29处,不仅诵读积累的数量最多,且积累的内容很广泛,或是美文片段,或现代诗歌,或唐诗宋词,或是妙词佳句。该教科书比较注重在诵读积累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熏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 2(注重在阅读中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过去私塾教育强调死记硬背,似乎唯有此才会使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今人既继承古人优秀的传统教学方式,又拓展了新的教学方式,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建构知识与能力,体现编书者“目中有人”。这点在教科书的课后练习中体现得非常明显。例如:‚结合你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说说在你心目中的文学是什么?,1《为你打开一扇门》,,‚你也一定观察过天上的繁星~你有哪些感受? ,2《繁星》,,‚为什么在我的感觉里~那夜看到的戏是平生最好的戏~那夜吃的豆是平生最好的豆,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感觉’吗,” (9《社戏》)。像这样的练习设计在该教科书中比比皆是。 3(注重阅读方法的引导 这里阅读方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指课文的朗读方法,另一指课外名著的阅读。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其中读的能力是排在第一位。在读的方法引导方面,教科书注重诵读法(见上第一点),注重朗读时的节奏、 27 重音、语气、表情等(20《梦溪笔谈》二则)。 以前的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文学习仅限于教科书,三年下来只读了些篇章,逼仄的语文学习空间让学生眼里“只见树木不见林”,导致语文学习上的少、慢、差、费。而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中的“名著推荐与阅读”设计得很好。名著阅读的方法引导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特别明亮的窗,架起了语文学习课内与课外的桥梁。在学生刚踏入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时,我们的教科书就应该对学生渗透这种“大语文阅读”的学习理念,还给语文学习应有的空间。 第四节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七上)评介 一、选文标准——传统与现代的统一 1(注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选文选编了有乐府诗《观沧海》,有孔子的《论语》十则,有唐诗、宋词,有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还有中国古代著名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这些都是中国古典文学在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作品,是值得学习与继承的。 2(选文典范性 (1)体裁比较丰富,但题材比较单一。从体裁来看,非正式文学作品样式以散文居多,也有科技小品文;正式的文学作品样式也很丰富,有现代诗歌《理想》、《秋天》、《纸船》,有古体诗《观沧海》,有以《钱塘湖春行》为代表的近体诗(格律诗);有现代寓言《人生寓言》,有古代著名的《伊索寓言》故事;有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女娲补天》,也有外国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 题材的单一性。主要体现在一、二单元选文所承载的“道”,即文章的思想意义。两个单元7篇现代文,其宣扬的都是“要克服困难,坚守理想,执着追求”这个道。选文讲述的都是名人历尽艰辛,追求理想并获得成功的故事,编者想借用伟人故事达到感化学生的作用。但是比较上教版的《一个顶碗少年》、《安妮日记》,一个少年的成长历程更能让学生所接受。由刘安海、孙文宪老师主编的《文学理论》关于文学鉴赏的观点:读者在阅读文学文本之前有个人的期待视野,所谓“期待视野“指由读者已有的各种经验、知识、趣味、能力等综合形成的一种对文学作品的要求和鉴赏水平,在具体阅读时,表现为一种定向性的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范围,此范围圈定了接受的可能的限度。鉴赏的过程就是期待视野对象化的过程。如果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与读者的“期待视野”相 7融合,就达成视野融合。《一个顶碗少年》和《安妮日记》中的主人公都是少 7 刘安海,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8次印刷,292页。 28 年,他们与学习的中学生是同龄人,作为中学生的读者更能与之产生共鸣。篇幅单元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目标 无需多,只要典范就行。而人教版的7篇现代文都是从成人的角度来传“道”,学生会认为那是成人的事,距离自己很远,会产生“他是他,我是我”的认识。纵然选文再多,也难达成思想的共鸣。 另外,在鄂教版教科书中也选编了《理想》一文,笔者在前面也阐述自己的观点,理想是否就一定是伟大而高尚的,平凡而普通的理想是否不可取呢,(补充说明:人教版的语文教科书是早于鄂教版的发行的) (2)与课程标准的知识能力目标的契和度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也是分六个单元,每个单元5篇选文,分精读与自读课文。单元没有明确的主题,但编者有意识的按照选文反映的思想价值观来组编的。现根据课后练习的设计,对六个单元选文所渗透的三维目标爬梳、整理如下表: 29 了解拟了解前后比较阅读 人修辞呼应的表法 了解什么是探究法 探究法 方法 现手法 心理描写及 比较阅读法 借助工具作用 摘抄法 搜集资料 比较阅查找资料书解学习 了解花木象读法 法 生字词 查资料法 搜集资料知识目标 征义 法 解释文言词了解比了解说明课外拓展多角度解读 的方法 喻的修文的摹写 阅读 主题法 掌握部分 掌握文言实辞 文言实词 词 搜集天气掌握部分掌握部分文 查找资的谚语 文言、实言实词、虚词 积累法 料法 词、虚词 品评拟 人手法写古生物的好处 短文 仿写冬 讨论(口头表景的作 仿写句子 仿造句子表达能力 达) 文 品味词语 (用比喻 想像 朗诵 手法) 辩论 背诵、想像 仿写拟仿写 人手法能力目标 感悟、概观察自然 诵读 仿写句子(用的写景复述 括能力 仿写虫声 联想和想像) 文 句子(用学写表达 揣摩语句 背诵 拟人手父母之爱分角色朗读 默写 诵读 法) 的诗 领悟寓言寓揣摩语情景想像意 句 作文 仿写比 喻句 人应珍惜生命,树立远大人与自热爱科对真、善、美情意目标 理想,并执着于理想。 然和谐学,培养歌颂亲情 的追求 相处 探究意识 图表所示:人教版语文教科书既注重陈述性知识的散点渗透,又注重程序性知识的编排,强调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课程标准知识能力目标契合紧密。 (3)时代性 这点与第二节鄂教版时代性的问题相同。 30 二、教科书结构——紧凑而富有生动 1(修辞知识在练习中均匀渗透。本册教科书着重给学生介绍的是修辞知识。首先知识的呈现是以一小段话的形式在课后练习中出现,且知识小短文与课文契合相当紧密,如果知识小短文的呈现形式是“理性的”,那么选文无疑给学生“感性”的文字符号。知识小短文使学生有据可查,选文使学生有章可循。 2(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写作的巧妙整合。这种形式与上教版相同。它既使学生通过一个主题在口语交际以及语文学习能力诸方面得到锻炼,同时也使教师教授起来简洁明了,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当然要求编者在设计时要花很多心血来使这三个板块巧妙而合理的组合起来。 3(图文并茂。人教版在文中所配图片达38张,上教版15张,鄂教版21张,苏教版22张。比较而言,人教版所配图片数量是较多的。对于初中生而言,学生的感性思维丰富,丰富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视觉感受,阅读时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三、学习方式——新旧经纬的交织 1(注重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 教科书中随处可见这样的问题: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么处理的(第1课《在山的那边》),试用你的经历与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不行的遭遇’(第2课 《紫藤罗瀑布》)。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情感(第6课《理想》)。像这样的练习设计在整册书中有十三处之多。改变过去以“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过去教育思想强调我怎么编,你就怎么学;现在转变为以“生”为本的课程观,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在编书的同时考虑学生能否接受,学生是否喜欢,体现编者目中有“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2(注重学习方式的课外延伸。这点是人教版与众不同之处。在课后练习中,有六处课外拓展题,或要求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或进行相关的拓展阅读。其目的是拓展语文的学习视野,同时提高阅读同类题材文章的能力。 3(强调诵读积累。这点是所有语文教科书相通之处。前面介绍了人教版诵读积累有23 之处,这不包括4处名言警句和好词的摘抄积累。人教版语文积累的样式比其它教科书来说更丰富。 4(强调读写结合。所谓读写结合,指学完课文后对课文的某个局部仿写,有时对全篇的结构或表达技巧等进行仿写。读写结合是90年代中期运用最多的学习方式,如今没有提倡,甚至已经被淡忘。在那个时代,此方法在语文教学的运用中过于单一,随着课改时代的到来,它很快被课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 31 究的学习方式所取代。是否说过时的方法就被淘汰,不是。笔者在教学一线经常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体会到这种方法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多元的世界决定我们认识事务的多元化。语文的教学流派是多样的,语文的教学方法更不可能是单一的。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没错,但并不能否定采用其它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多种学习方式的并存有利于学生更有效的学习,从而会学、乐学。 5(注重阅读名著方法的导引。 苏教版也有名著导读,但是只有一篇。而人教版在本册书里介绍了三本名著及阅读方法,三本名著分别是《爱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题材、体裁各不相同,因此人教版的名著阅读导引更加细致、周到。进一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课程观。 6(强调自学能力培养。 人教版的课文也分精读与自读两类,这与上教版相同。渗透了终身学习的理念。 32 第三章 理想教科书展望 第一节 对比中的凸显 一、课程改革对教科书的观照 1(什么是课程,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 2(课程改革的背景 20世纪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迅猛的一个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在社会发生如此急剧变革的时期,各国的教育必将随之而发生相应的改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还是一个科技水平偏低的人口大国。要想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关键是教育;要想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方式变革把握好这一历史机遇,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在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由于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起奠基作用,综合国力竞争必将聚焦道教育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乃是世界国力竞争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制高点,谁将占据主动的地位。 3(我国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新课程重视不同课程领域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以利于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 33 8力。 二、四套教科书的综合评析 1(教科书与新课程 (1)四套教科书都在努力实现与新课程总体目标一一对应。 a.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人教版显得较为突出。学习方法非常细化,且均匀编排到每个单元。人教版呈现的学习方式丰富多样(见人教版评介),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三种新的学习方式,同时又继承传统中好的学习方式。比如:读写结合,仿写,诵读积累,知人论世法等。 b.在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方面,上教版较为突出。其选文内容与时代联系最为紧密,能关注社会现象,回答当今社会的某些重要问题。知识与技能很好的细化并散点均匀分布在单元选文中。选文与这些知识目标相当契合,这是上教版教科书编排最精当之处。整部教科书知识呈现清晰,有层次感。在知识观的把握上,上教版把握得较得当,对于表达方式、文学样式、文学流派、表现手法等知识在教科书中都有明显的渗透,课文示范,相关练习设计,把握了“了解”的尺度。 c.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方面,上教版是比较突出的。选文虽多,但是编者设置一个单元满足对此有兴趣的同学学习,符合不同兴趣、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要求。这种弹性课程结构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与能力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d.在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上,四套教科书都做得不错。 (2)上教版在对比中彰显其特有的“魅力”。 第一,体现以生为本的课程观。 教科书弹性结构带给学生更多发展空间。选文虽多,但留给学生自读篇目;单元虽多,但提供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学习建议的设置,既体现编者对课文教学目标及要点的引导,同时也关注教学的过程中生成性目标,留给教师教学的空间。关注学生青春期心理,编排爱情题材的选文,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爱情。 第二,较好落实三维目标观。 课程改革重要的变化之一是提出三维目标。语文原来只有一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现在的课程标准提出立体、多元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对上教版语文教科书的观照,体现在编者对知识与技能的细化,散点编排;体现在知识能力目标与选文“经典”的对应;体现在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写作的巧妙设计与板块的融合上;体现在选文较强的时代 8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34 性上;体现在文以载道的“道”的多元上。 2(突出问题 (1)课程文化观——略显单一 以上四套语文教科书都存在共性问题:多元文化题材的缺失。即在一篇文章中,渗透多种文化形态的文章没有。众所周知,教科书是国家意识形态的载体,是课程改革的媒介,是学生学习的凭借。从这个种意义来说,教科书代表了国家形象,代表基础教育水准。课程文化观的变化是世界级的行为,当国外教科书在这点上已然发生变化时,我们的不变就意味着在课程文化观上落后于别国。 (2)课程知识观——陈旧落后 a.四套教科书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强调能力培养,弱化语文基础知识严重。笔者认为,我们制定语文课程标准的专家们确实花了很多心血来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给予正确的指导,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专家们制定的是: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文学样式、五种基本的表达方式、常用的修辞方法、作家作品及文化常识。我个人认为专家们存在一个误解,他们认为知识与能力之间是对立的。似乎知识掌握多了就阻碍能力的培养。事实上知识与能力之间应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教育改革之前,我们语文教学非常强调知识的掌握,不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改革前的语文教学问题不是知识掌握的太多,而是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陈旧落后,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极不适合学生的学习兴趣,陈旧的选文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导致语文教学的繁、难、偏、旧。而我们的教育改革在选文上注意时代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还有教学方式上的改革是最成功的。但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要求又矫枉过正,走到另一个极端——淡化知识。要改革的改了,不要改革的也改了。 美国在短短40多年时间进行了5次课程改革,后几次改革的目的主要是针对本国公民基础知识与基本素质的滑坡而制定的,美国中部六州《语言艺术标准》从八个方面提出目标要求,其中标明了"语法习惯和固定规则的使用"要求,从幼儿园至12年级,分四级水平,详细列出了字、词、句、拼写规则,标点符号规则,标准格式(如注脚、斜写体、下画线)等多方面的要求。美国加州在每年级的目标要求中,除在“阅读”"部分提出了“识词”、词汇概念发展要求外,还在“写作”与“听和说”目标之间,专门增加了“书面语和口语惯例”的内容目标,对“句子结构”、“语法”、“标点符号”、“大写字母”和“拼写”等逐年级提出了相应要求。在此基础上,注重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强调“在任何领域的学习中,语言都是重要工具”,强调“为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而听、说、读、写”。在美国各州的语言课程标准中,问题学习的要求最为突出,十分强调听说读写要看对象、有目的,从而突出语言交际能力,满足更贴近生活的理解与表达要求,更注重对现代社会信息的搜集和处理。 35 并且美国还在向中国学习基础教育,取长补短,这才是明智的做法。我们中国在学习借鉴美国有益的经验同时,是否考虑本国的国情呢,如果真正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针对本国国情制定合适的课程目标,我想就不会出现课改生到高中去了之后,教师责怪学生基础薄弱的现象。 知识观的本末倒置,将会导致中国学生文化素质的滑坡,这是值得我们教育专家高度重视的问题。 b.文言知识的无序性 各教科书对初中文言文的编排向来是无序的,都是在各种历史古籍里摘选下来,学习目标仅仅只是会翻译成现代文,掌握一点实词与虚词。至于为什么要摘选该书,为什么要学习这篇文章,老师与学生是茫然状态。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知识随着历史的发展沉淀得越来越厚,积累得越来越多,可以说现代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且知识也是与时俱进,更新很快的。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惟有继承才可能知根溯源。但是人对知识的积累与记忆也是有限的,那么就带来这样的问题:历史典籍是不可变的,我们到史海里去如何勾沉,什么样的知识我们必须指导,什么样的知识我们必须掌握呢,这就是当今教科书的编者们在知识激进的社会语境下新的研究课题。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学历史典籍时将会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学以及学习的意义了,对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有了一个整体宏观的了解与认识。 第二节 理想图式的展望 一、理想教科书的课程观 众所周知,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科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1(开放性结构的课程观 课程改革前的语文教学一直处于“井底之蛙”的视野。学生初中三年仅学会了几本语文书,几十篇课文,造成学生学习视野的偏狭,学习空间的逼仄,只见“树木不见林”。课程改革提倡开放的、弹性课程结构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上教版语文教科书是开放性结构课程观的较好范本。体现在学习方式的引领上。如名著的推荐与导读,真切的架起语文学习校内与校外的桥梁,引导学生意识到语文的外延等同于我们广阔的大千世界。体现在学习建议的设置上,关注了学生、教师在学习、教学上的生成目标,改变语文教学中老师预设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往里面钻的现象,而更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生成性问题。 2(以生为本的课程观 关注学生的一切发展。具体体现在课程设置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当前国内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个班级上课,用同一本教科 36 书,结果是后进生学习越来越差,优秀生感觉“吃不饱”。究其原因,课程设置的问题。这里想借“他山之石”,来攻这块“玉”。以美国的课程设置为例,从中汲取精华。美国母语课程的设置是这样的:每个年级的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基础、认知能力分为三个等级六个层次,分别是A1/A2,B1/B2,C1/C2。A1/A2是最好等级的学生,他们学习的教科书也是最难的一种;B1/B2是中等水平的学生,他们可以学习中等难度的教科书;C1/C2是认知水平较差的学生,他们自然会选择浅显的母语教科书。每一个等级又分两个层次,稍好与稍差,每个等级中的不同层次的教科书又不相同。课程的设置非常细致周到,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上教版语文教科书在这点上有所体现,每册语文教科书都安排一个单元的选文提供给不同兴趣、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但是在课程的设置上没有举措。 另外,美国的母语教科书的编写允许百花齐放,同时学校有充分的自由来选择适合当地学生的语文教材,就是同不同的教师教授的同一门课都有可能使用不同的教材,允许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编写教材,出版社给予大力的支持,当然编写的教科书有专业的教材书审定部门进行审核才能出版,另外学生及家长也有监督评定权利。 国内教科书允许地方编写,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允许发行后,地方学校就可以使用。但是现行体制不允许其他地方的语文教科书到本地用,原因是地方保护主义在作怪。由此带来许多地方的学生用不上好的教材,当然上海地区在这点上稍微开明点。 我们应该拿“他山”更好的石来攻玉,这样才不至于落在别人的后面。 二、理想教科书的文化观 我们的教科书承载培养现代公民甚至是世界公民的责任与义务。社会乃至整个全球都在向多元化发展,现实语境决定我们语文课程文化观应该是多元的。 江苏教育出版社早在2000年9月出版了《外国语文教材评介》一书,该书介绍各国母语教材的课程观、特点、内容等,其中英国有一套母语教材选入一篇《美国人的吃相》,记叙了一位中国小朋友移民到美国,与一家美国朋友共同用餐的故事,表现了中美两国人民在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差异,由此折射出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给人们带来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每个国家的标准都强调语言学习与文化的关系。法国强调“给学生提供法国文化的要素”。俄罗斯强调“应向学生介绍俄罗斯文化,并进而介绍世界文化”。从西方国家的标准“内容目标”提供的资料(如作品清单)看,他们也关注对多元文化的了解。在美国《文学》(银级)中规定了“多元文化学习”的具体内容。 37 这些内容的出现都出现在编写语文教科书之前。 笔者统计一下四套语文教科书最早编写时间:人教版是2001年6月,鄂教版是2003年7月,上教版是2003年8月,苏教版是2001年6月。四套书都晚于《外国语文教材评介》的出版,为什么就没有人把具有多元文化的文章编入进去呢,这个问题值得教科书编写者们深思。 三、理想教科书的知识观 旧知识这么多年“大行其道”,新知识又没有及时补充进来,语文知识体系陷入了故步自封的一种不良状态。 早在80时代末期,西方新的文学批评思潮开始为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消解了人们对传统经典的崇拜,一时先锋派、新历史小说异军突起;社会的进步促使女性越来越独立和解放,女性主义批评成为一支生力军;社会愈加世俗化催生了以池莉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90年代中期叙事学从小说这个文学领域剥离出来,于是就有了以张抗抗为代表的借鉴西方叙事学知识的小说。叙事学带来全新的叙事知识,比如叙事的视角:内聚焦型、外聚焦型、非聚焦型;叙述者类型也分得比较细,有异叙述者预同叙述者,外叙述者与内叙述者„„;话语模式有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等。 这些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文章学、修辞学等一系列新知识,只能在大学殿堂里闪烁光芒,而在中学殿堂里却无人赏识与采撷。这不是“20年之目睹怪现状”吗, 当然语文知识体系的更新是一个宏大的工程,需要国家教育管理者高度重视,然后组织专家对新的文学知识进行系统的研究,然后转化到中学教科书中。让外在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新知识坚实地走入中学教科书,登上中学的殿堂,流入学生的心间。 38 结 语 语文在多年的责骂声中,在“戴着镣铐跳舞”情形下走过一段又一段曲折的路程。50年代我们学习苏联的“红领巾教学法”,使语文教学走向一条逼仄的小巷,解读课文都是一个模式:生字词、分段、概括段意、提炼或小结中心思想。语文教学成了新“八股”;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爆发,语文被政治所遮蔽,失去语文应有的本质与面目。80年代语文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语文顿时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场面,在此诞生了一批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教育家,如:辽宁的魏书生,上海的于漪、钱梦龙,湖北的洪镇涛、胡明道、余映潮等„„语文扬眉吐气了一段时间。90年代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在高考的指挥棒下甘拜下风,语文的急功近利愈演愈盛,语文又遭到骂声一片;21世纪语文学习的少慢差废现象更加突出,于是产生了课改。自2001年实施课改,转眼已过去5年,如今课改处于矛盾日益突出时期:课改与中考、高考的矛盾,有人提出课改淡化了知识的质疑。 语文现在有些“虚弱”了,它需要“固本”,需要注入“新鲜血液”,语文才能富有生机与活力。最后我想以这句话来结束全文: 语文要想与时俱进,就要啄破老茧; 语文要想充满生机,更要吐故纳新。 39 附录一 语文课程标准(7—9学年) 阅读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文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40 附录二 语文课程标准(7—9学年) 写作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1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41 附录三 教材编写建议 1、 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 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 教材要注意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4、 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5、 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6、 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7、 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8、 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9、 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42 参考文献 1、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全册(课标本).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2、上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全册(课标试用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3、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全册(课标试用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4、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全册(课标本).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5、钟启泉总主编,倪文锦 、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2版。 6、 秦训刚 宴谕生主编.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二版。 7、 黄显华 霍秉坤著.寻找课程论合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8、 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课题组编.外语文教材评介.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9、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 10、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当代外国语文即可成教材评介.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 11、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 12、黄济.教育哲学通论.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 13、胡亚敏.叙事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版. 14、吴式颖主编 ,李明德 ,单中惠副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2年6月第三版。 15、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9月。 16、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参考论文: 1、 方武.课本对语文课程知识的重构.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4月。 43 2、 赖瑞云.当前阅读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仍在教材(下篇).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3、 王又平.中国当代文学及其研究的转型对中学语文教育的挑战(教育硕士班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第8稿)。 4、 郝德永.新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学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11月。 5、 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建构观.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1月。 6、 谢兰荣.新时期语文课程文化的重塑.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4月。 7、 陈雨亭.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3期。 8、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的研究与实验.。 9、 洪宗礼.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说明.。 10、刘继和.“教材”概念的解析及其重建.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第2期。 11、郭元祥.新课程北京下课程知识的转向. 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第4期。 12、王锡强.初中语文教材体系研究.绵阳师专学报,1997年12月第4期。 44 后 记 长期囿于中学这个比较封闭的小圈子,觉得自己成了“井底之蛙”,无论是生活的视野还是知识视野,都是那么狭窄。那种感觉令人感到窒息与麻木。于是生出想改变一种生活方式的念头,就有了今天到华师研读的学习经历。这段历程给我人生的历史旅程留下非常美好而难忘的回忆。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书的人。在华师,我如鱼得水,沉醉在各位教授的讲课里,陶醉在书香里,迷醉在师生间的学术探讨里。似干涸的禾苗,拼命吸收雨露。除了吃饭睡觉,就只是读书。独恨一年时间太短,唯有疯狂读书也。 我是一个性情之人。我喜欢华师校园环境,雅致、幽静,空气清新。随处是景,假山、水池、喷泉是院系门前的近景;小草、小径、野花是点缀最多的远景;参天大树是“高景”,林荫小道是“低景”。高低错落,层次分明,人如在画中游了。喜欢傍晚时分听着广播,悠闲地散步。那音乐时而激昂,时而宁静,时而欢快,时而忧伤,无论是何种曲调,总是能调节人的心情,带来的是美妙、和谐,决没有庸俗。最妙的是周末的露天电影,在适宜的天气里,这里人山人海,场面甚是壮观,看着露天电影,嘴里吃着小零食,还可以与同学对电影品头论足,这真是一种幸福。 我是一个崇尚博爱之人。华师浓浓的人文关怀无处不在。女生寝室停电停水好几天,是胡亚敏院长亲自来处理此事,很快水也来了,电也来了。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班主任张晋业老师给我很大的支持,还有各位同学们给予热情的关怀与帮助,让我感到分外的温暖。出去旅行时,同学与老师间相处那么融洽,大家玩得格外开心。还有教工食堂师傅们的菜令人难忘,尤其是萝卜藕汤。他们诚实的人品令人可敬,无论你丢了什么,不用担心,定会找回来。 难忘华师的一草一木,更难忘教授我们知识的老师们。感谢周光庆老师、孙文宪老师、谭帮和老师、胡亚敏老师、张玉能老师、戴建业老师、刘兴林老师、王又平老师、汪国胜老师、陈菊先老师、修倜老师、杨健老师、聂珍钊老师、晓苏老师、张晋业老师、黄念然老师、赵琼老师给予我学习与做人上的帮助。 感谢大圣老朋友多年来在学术问题上与我之难得的默契。 感谢母亲对我学习的支持与理解,感谢父亲生前教我以坚强与勤劳,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克服重重困难,不断进取,不断追求。 45
/
本文档为【四种不同版本语文教科书之比较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