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健步、急脚与夜不收

2017-11-15 15页 doc 34KB 56阅读

用户头像

is_281650

暂无简介

举报
健步、急脚与夜不收健步、急脚与夜不收 健步、急脚与夜不收 中国典籍与文化 ZHONGGUODlANJlYUWENHUANQ42007(总第63期) ?焦杰 摘要:本文在梳理和考证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健步,急脚与夜不收的性质进 行分析.健步 最早本指快速传递信件的人,唐宋以后则成为官府中的胥吏名称,主要职责是执行 紧急公务.急脚原为 唐代急递公文俗称,宋代亦用来称快速传递书信者,但不局限于驿传,官府中的健 步及地方上从事军事 侦察活动的人员也称做急脚.夜不收是明代的一种侦察部队(皇帝的夜不收除外), 性质与宋代探听军 事情报的急...
健步、急脚与夜不收
健步、急脚与夜不收 健步、急脚与夜不收 中国典籍与文化 ZHONGGUODlANJlYUWENHUANQ42007(总第63期) ?焦杰 摘要:本文在梳理和考证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健步,急脚与夜不收的性质进 行分析.健步 最早本指快速传递信件的人,唐宋以后则成为官府中的胥吏名称,主要职责是执行 紧急公务.急脚原为 唐代急递公文俗称,宋代亦用来称快速传递信者,但不局限于驿传,官府中的健 步及地方上从事军事 侦察活动的人员也称做急脚.夜不收是明代的一种侦察部队(皇帝的夜不收除外), 性质与宋代探听军 事情报的急脚子比较接近. 关键词:健步急脚夜不收 "健步","急脚","急足"以及"夜不收"一类 的词语频繁出现于古代文献中,但极少有文献 对其性质进行说明.宋代任广在《书叙指南》中 提到了急足:"急足,日驶步(唐刘晏),又日捷步 (任文公)."?据此可知急足乃一种胥吏.然而 其职责如何,仍不得而知.明叶盛在《水东El 记》解释"夜不收"为:"军中探听贼中动静消息, 及专备急干使令之人,如宋时西边所谓'急脚', '急步'者."?从这种两种解释来看,急足应该 是急脚或急步,同时也就是夜不收.他们是古 代官府或军队中的建制,负责侦察敌情,执行紧 急任务.但是考察古代的文献,凡是与快速行 走有关的事宜,如送信,侦察敌情,查案办案,追 捕逃犯等等,都习惯称作"健步","急脚","急 足",而夜不收一般只承担送信,侦察敌情之类 的任务,并不查案办案,追捕逃犯.可见这两位 古人的解释并不很确切.那么健步,急脚,急足 和夜不收到底属于什么性质?他们之间又有什 么关系呢?本文在广泛引证文献的基础上,对 这几个词语在不同场合的不同用法进行详细的 分析和考证,以期得出一个比较清楚的结论. 健步 健步的出现与古代书信的传递方式有关. 在我国古代,尤其是秦汉以前,大部分的文书信 件是靠步行传递的,敦煌汉简所谓的"奉邮书走 卒"和居延汉简常见的"行者走",就是指这种以 脚力传递文书的形式.既然靠脚力,体能的要 求就非常高,送信者必须身强体壮有耐力,擅走 长路且速度极快,因此又被称做健步.不过在 古代,书信的投递一般分两个系统,一是官方的 驿传,二是民间书信投递活动.前者由官方管 理,传递与国家政令和军国大事有关的公文,以 及官府往来公文,通常是不容许传递私人信函 的.后者是民间私人的活动,既包括以健步为 职业的个人,也包括被个人豢养为健步的人. 三国时期,毋丘俭欲图谋反,便"遣健步赍书,欲 疑惑大众".?这里的健步即是毋丘俭手下身强 力壮,擅走长路的军士或者随从.西晋惠帝元 作者简介:焦杰,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职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文献 与中国文化史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全书》本,第920?宋任广《书叙指南》卷三"胥吏色役"条册,P478下. ?明叶盛《水东日记》卷三十一"缉事军"条,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本,198o 年1O月,P313. ?西晋陈寿《三国志》卷二八《魏书?邓艾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7月第2 版,P777. 文化广角? 康年中,苏宙的旧上司去世,有人弹劾他没有写 信吊问,他辩解说:"闻凶则因洛健步,书吊嫡 ,丧已还东阿,留书付其从子 孙,健步回说 综."?这里的健步显然不是苏宙的下属人员, 很可能是民间的健步. 健步一词在唐以前的文献中较少见,因此 本文不能确定唐以前的政府机构中是否有健步 这种胥吏的存在.但是唐宋以后,健步一词大 量地出现在文献中,从中可以了解到,除驿传以 外,各级官府包括中央政府都有健步的存在. 他们的用途极其广泛:一,侦察敌情.朱i1}l:之乱 期间,唐肃宗被叛军包围于奉天,"尝欲发一健 步出觇贼军,其人恳以苦寒为辞,跪奏乞一襦 祷,陛下为之求觅不致,竞闵然而遣之".?二, 替地方官员向朝廷报告各项事宜或传送奏章. 安史之乱以后,地方做大,贡赋不入,代宗一意 姑息,"凡河朔诸道健步奏计者必获赐赉".? 三,查案办案和追捕逃犯.唐道士宋玄自在抚 州做法求雨,飞钉城隍神双目,刺史韦德除命人 抓他,然而"健步辈欲向之,手脚皆不能动".? 晚唐时,名士陈储叟被节度使李巨容排斥而 离开襄阳,中途给李巨容的幕吏写信说:"已 出无礼之乡,渐入逍遥之境."李巨容"得之大 怒,遣健步十余辈,移牒潭鄂,追捕礓叟".?从 这些记载看,健步已经成为各级官府中固定的 胥吏. 这些健步们都有健壮的体魄和敏捷的反 应,穿山越岭能迅捷如飞.晚唐五代时期,各地 节度使均设有步奏官,负责奏报机密要事.所 谓步奏,就是不骑马,只靠步行送信.庐州人杨 行密就曾做过郑綮的奏事官,史载其"有膂力, 日行三百里,唐中和之乱,天子幸蜀,郡将遣行 密徒步奏事,如期而复".?郑州荣泽人史弘肇 也颇为有名,据说他"少游侠无行,拳勇健步,日 行二百里,走及奔马".?正因为如此,非急务 不会动用健步.中唐宰相元载诬陷江西节度使 路嗣恭阴谋做乱,请皇帝于酷暑季节诏其入朝 进行考察,嗣恭毫不警觉,请求秋天再入朝觐 见.幕僚柳浑提醒他说可能被宰相中伤,路嗣 恭急问该怎么办,柳浑说:"健步追还表缄."? 宋代以后,健步的使用就更加普遍了.宋 真宗咸平四年八月丙午那天刮了一场罕见的大 风,皇帝为了表示对百姓的关心,"遣健步于近 郊取禾穗视之,皆无所伤".?在地方,健步类 似于衙役,什么工作都做,但所做多为急务. 一 ,替官员办事或送信.宋代诗人杨万里《得寿 仁寿俊二子涂中家书》诗之一写道:"二子别我 归,兼旬无消息.客有馈荔枝,盈篮风露色…… 急呼两健步,为我致渠侧……十日两骑还,千里 一 纸墨."?二,办案查案.宋代大书法家米芾 十分喜爱长沙的湘西道林,岳麓二寺所藏的唐 沈传师亲笔《道林诗》碑,有一年他"游宦过其 下,舣舟湘江,就寺主僧借观,一夕张帆携之遁. 寺僧亟讼于官,官为遣健步追取还".?三,侦 察敌情.明王恕在《查勘失机官员功罪奏状》中 说:"南漳县牒,拘得资坪地方里老吴敬等到职 审据,各人供称,成化二年二月初五日,有健步 ?唐杜佑《通典》卷九九"与旧君不通服议"条,中华书局点校本,1988年12月第1版,P2643. ?后晋刘煦《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五裴延龄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5月第1版,P3724. ?后晋刘煦《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四《阳惠元传》,P3914. ?宋李吩《太平广记》卷四七"宋玄白"条,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P294. ?《太平广记》卷二百六十五"陈碚叟"条,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全书》本,第1045册,P15下.(中华书局 1961年9月新1版铅印本为"步健",P2078.)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一三四《僭伪列传?杨行密》,中华书局标点本,1976年5月第1版,P1779.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一百七《史弘肇传》,P1403. ?周勋初《唐语林校证》卷五,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1987年7月第1版,P503.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九"真宗咸平四年八月丙午",中华书局标点本,1979年1O月,P1068.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第四十二册卷----]\九"杨万里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月2月, P26274. ?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四,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1983年9月,P76. 一 97— 中国典籍与文化 ZHC)NGGUODIANJIYUWENHUANQ42007(总第63期) 尤继海等报有强贼前来攻劫."? 除了官府中衙役性质的胥吏被称做健步 外,健步在明清的文献中还另有所指:一是为私 人服务的快速送信者.如明宁王朱宸濠颇有野 心,"以进贡方物为名,遣徐纪,赵隆,卢孑L章等 赴京侦伺,沿途伏健步快马,限十二日报知".? 二是军队中身体强壮,脚力出众的士兵.在平 定准葛尔叛乱的过程中,清军将领向皇帝报告 沁达勒之战时说到:"尚有可用之马五十余匹, 给与精壮兵丁乘骑,再派健步兵丁二百名往袭 贼营o,,@---是指地方土军.明徐襄阳在《西园 杂记》中写道:"予在沔时,值流贼之乱,襄汉骚 动,一时民兵有骁勇,义勇,健步,僧兵,白棒手, 牯牛阵,名随地异,土军之为害,予所目击 者."?当然就这些健步的性质而言,与官府中 的胥吏则是两回事了.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分析和梳理,可以说健 步之称最早是指快速传递信件的人.这既指官 方的,也指私人的.但在唐宋以后,健步就成了 官府中某种胥吏的名称,他们的职责是执行紧 急公务,或传递紧急信函,或办案查案,追捕逃 犯,或侦探军事情报. 急脚(急足) 急脚的称呼出现于唐代,最初指的是官府 驿传中的急递业务.在古代,官方的信函往来 通常通过官方驿站来传递,驿站中有专门的机 构负责处理这些公文,他们根据信函的内容分 成不同的等级,传递的速度有快有慢.据北宋 学者沈括考证:"驿传旧有三等,日步递,马递, 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 之."?这情况很像现代邮政业务中的快件和慢 件.按照规定,急递是不能随便启动的.如户 部侍郎杨炎被贬道州司户参军,圣旨命令他直 接出城,不得回家.杨炎考虑到妻子重病在身, 担心她受惊,想给她写封信说明情况,便于当日 晚到达蓝田时,对主管邮务的崔清请求道:"某 出城时,妻病绵缀,闻某得罪,事情可知.欲奉 烦为申辞疾,请假一日,发一急脚附书,宽两处 相忧,以候其来耗,便当首路,可乎?"清许之,邮 知事吕华进而言日:"此故不可,敕命严迅."清 谓吕华:"杨侍郎迫切,不然,申府以阙马,可 乎?"华久而对日:"此即可矣."?不过在强权的 干涉下,统治者对急递的常常成为具 文,非但不急之务动用急递,连一些与政事无关 的事也启用急递.如唐诗的所描写的"一骑绝 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就是这样的 一 种情景. 北宋战争频仍,皇帝为了与军前大将保持 直接而迅速的联系,建立了金牌急脚递制度. 金牌急脚直接对皇帝负责,向军前大将传递皇 帝的诏令,实际上就是皇帝的特使.岳飞在朱 仙镇大破金兵,高宗强令班师,一天之中连下十 二道金牌,传递这些诏令的就是金字牌急脚. 金牌急脚递的速度比急脚递还要高出许多,沈 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道:"熙宁中,又有金字牌 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 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 余里.有军前机速处份,则自御前发下,三省, 枢密院莫得与也."? 由于急脚在快速传递信件这一特点上与健 步是相同的,所以急脚也被称做健步.北宋末 年,金兵攻破汴京,宋徽宗被俘北迁,想派人给 康王送信,就向侍臣宣谕道:"我左右惟尔后生 健步,又备知我行事.我欲持信寻康王,庶知父 ?明王恕《王端毅奏议》卷一《查勘失机官员功罪奏状》,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全书》本,第427册,P467下. ?明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七《宸濠之叛》,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本,1983年8月第1版,P20. ?清官修《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六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全书》本,第359册,P237下. ?明徐襄阳《西园杂记》卷上,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本,1983年8月第1版,P36.'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官政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9月,P416. ?宋李唠《太平广记》卷一五三"崔朴"条,中华书局1961年9月新1版铅印本,P1098.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官政一》,P416. 文化广角? 母系念于彼,及此行艰难."?这里的健步就是 他身边的金牌急脚. 宋代的文献中还常常出现急脚子一词.他 们一是指官府中的差役,如欧阳修在《与大寺 丞》的信中询问家中事宜,并写道:"今专遣急脚 子去勾当,将来山陵发引排祭一事,汝宜用心, 速与问,当早令回报."?这里的急脚实际上就 是健步.二是指担任侦察报警任务的地方武装 人员.宋辽澶渊之盟以后,辽军不断骚扰宋的 北部边境,当地百姓遂"自相团结为弓箭社,不 论家业高下,户出一人……分番巡逻,铺屋相 望……遇有紧急,击鼓集众,顷刻可致千人".? 弓箭社不久被政府收编或取消,失去了原有的 作用.元佑八年苏轼提议重建弓箭社,"每社及 百人以上,选少壮者三人,不满百人者选二人, 不满五十人者选一人,充急脚子,并轮番一月一 替,专令探报盗贼".? 急足之称出现是在宋代,它其实就是官府 中当差的急脚.如北宋宰相王安石因为母亲去 世而"哀毁过甚,不宿于家,以藁秸为荐,就厅上 寝于地.是时,潘夙公所善,方知荆南,遣人下 书金陵.急足至,升厅,见一人席地坐,露头瘦 损,愕以为老兵也,呼院子令送书入宅.公遽取 书,就铺上拆以读".?这是急足送信;再如《夷 坚志》记载这样一个:一个人晚间睡觉"梦 二急足追至一处……庭下桎梏者颇众,皆僧道 尼,亦有狱吏卫守".?这是急足办案;又如南 宋建炎四年,海寇蜂起,使臣冉进"欲为乱,刘帅 见一急足告变,乃斩冉等于(昭应)庙侧".?这 是急足侦察敌情.明代中后期,魏忠贤当政, "百司章奏,置急足驰白乃下".?这里的急足 就与从前有所不同,专指送紧急公文的人了. 由此可见,急脚(急足)之称是由唐代急递 制度的俗称急脚附书沿袭而来的.急脚的主要 任务就是送紧急公文,而且多与军事有关,但在 实际上往往不能按制度严格执行.但是到了宋 代,急脚的称呼开始扩大,不再局限于官府驿传 中的急递,官府中的健步以及地方上从事军事 侦察活动的人员也称做急脚. 在这里,有一点应该注意:健步,急脚和 急足虽然是官府中的胥吏色目,但他们与一 般的胥吏不同,如柴寅宾在某地做知县时,县 城外山中出现了老虎,他派两名差役去营救 打柴的樵夫,然而二役来到南门就跑到酒楼 中喝酒休息,这时柴寅宾"坐堂上忽发怒日: '吾戒谕严切,乃淹留伎馆耶?'即遣急足侦 之,果在".?可见,健步,急脚(急足)与一般 的衙役是不同的. 夜不收 夜不收一词出现非常晚,最早是见于元代 无名氏的杂剧《气英布》的第四折:"贫道已曾差 能行快走夜不收往军前打探去了."?从这句话 里,我们知道夜不收是擅于走长路而且行走速 度很快,他们的任务是打探军事情报.这样看 来,夜不收的性质与宋代从事侦察任务的急脚 子有些相似. 在明代,夜不收的用途非常广泛.军队中 ?宋曹勋《北狩见闻录》,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本,1983年8月第1版,P4. ?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书简》卷十《与大寺丞》书之二,中国书店1986年6 月第1版精装本,P1325. ?宋苏轼《苏轼文集》卷36《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 基本丛书》本,1986年3月第1 版,P1025. ?宋苏轼《苏轼文集》卷36《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 基本丛书》本,1986年3月第1 版,P1027. ?宋王锰《默记》卷下,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1981年9月,P48. ?宋洪迈《夷坚甲志》卷一"王天常"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81年10月,P8. ?元袁桷《延佑四明志》卷十五《象山县》,中华书局1990年5月,宋元方志丛刊本,P6359上. ?明张廷玉《明史》卷三0五《宦官传?魏忠贤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4月,P7824. ?清王士祯《居易录》卷二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全书》本,第869册,P566上. ?明臧晋叔《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年10月第1版,1989年重印本,P1294. 一 99— 中国典籍与文化 ZHONGGUOD1ANJ1丫UWENHUANQ42007(总第63期) 就有夜不收建制,其性质相当于今天军队中的 侦察部队.如明代军令明确规定:"凡派探夜不 收派探不的,听人言语不亲到贼所,欺诈,因而 误失事机者,军法从事.若传报违期,集兵迁 延,以致误事,罪同."?因为古代军队通常白 天做战,晚上收兵回营,而侦察人员晚间也要 打探敌情,并不收队回营的,所以他们就被称 做了夜不收.其实在军队中设立侦察部队并 不是明朝的发明,早在唐朝就已经有这样的 事例,只不过当时不叫夜不收而是叫健步而 已,如"咸通三年春三月四El奉本使尚书蔡袭 手示,密委臣单骑及健步二十以下人,深人贼 帅朱道古营寨".? 在明朝初年,北部边境也建有夜不收的机 构,该机构的任务是打探蒙古军情和向国内报 警.他们的工作比一般军队中的将士辛苦更 甚,连统治者都不得不承认:"沿边夜不收及守 墩军士,无分寒暑,昼夜嘹望,比之守备,勤劳特 甚."?后来明朝与蒙古和好停战,设立了互市, 战争没有了,夜不收的建制也取消了:"互市之 举起于宣,大塞,盖老酋不忍其孽孙之爱,乃以 赵全辈易把汉那吉归而成也.二十年来,亡论 边民省杀俘奔窜之祸,即中国夜不收命,每岁每 塞所省若干人."? 夜不收的军事侦察部队的性质在明代的 通俗小说表现的最为明显:《三宝太监西洋 记》描写郑和率船队来到银眼国,"安排以毕, 元帅叫过夜不收,吩咐他体探本国动静,各赏 银五十两".?《禅真逸史》写到薛举进军信 州,差心腹将土巡按州县,拿问贪官污吏,访察 ? ? ? P0179. ? ? P1026. 巨恶积奸,正忙碌之时,"只见探马名为'夜不 收'来报"?. 除了军队和边境以外,明代皇帝身边的特 使也被称做夜不收.他们的职责是传递皇帝的 诏令敕命,性质与宋代皇帝身边的金牌急脚递 相同,仅仅是称呼不同而已.丁丑年,正德皇帝 私出居庸关来到大同,被北虏数万人围困在阳 和城,"上遣夜不收三人,至京师取银百万两. 九月廿四El圣诞,阁老梁储,内臣张永往请不 回.户部措银二十万两,遣侍郎侯观赍赴大同, 犒赏官军,然后返驾".? 可见,夜不收是明代的一种侦察部队(皇帝 的夜不收除外),在军队,边境都有建制.其性 质与宋代探听军事情报的急脚子比较接近,不 过在明代,夜不收在各地的称呼是不同的:"军 中探听贼中动静消息,及专备急干使令之人,如 宋之时西边之所谓'急脚','急步'者.今湖湘 谓之'健步',西北二边称'夜不收',惟广中则称 '缉事军,.?" 通过以上对"健步","急脚(急足)"及"夜不 收"等几个词语用法的分析及考证,可以得出这 样的结论:"健步"本是指因长于走路而送信的 人,后来则成为官府中胥吏的一种."急脚"本 是指官府驿传中的急件——急脚递,后来与健 步混淆."急足"是急脚的别称."夜不收"是明 代的侦察部队,既不隶属于地方政府,也不隶属 于驿站.因为它们都有快速行走的共同特点, 所以人们习惯上将它们不加区别地混用,如胡 三省在为《通鉴》做注时说道:"健步,能疾走者, 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七"行营野营军令禁约篇",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全书》 本,第728册,1'534上. 唐樊绰《蛮书》卷四"名类第四",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本,1983年8月第1 版,P16. 明胡广《明实录?英宗实录卷九》"宣德十年九月辛卯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 言研究所影印本, 明王士性《广志绎》卷三"江北四省",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本,1981年12月,P64. 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第八十回《番王宠任百里雁,王爷计擒百里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三十八回"土地争位动阴兵,孽虎改邪皈释教",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 本,P1621. ?明徐襄阳《西园杂记》卷上,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本,1983年8月第1版,P37. ?明叶盛《水东日记》卷三十一"缉事军"条,P313. -—-—— 100-—-—— 文化广角? 今谓之急脚子,又谓之快行子."?其实它们在 不同的场合下还是有明显的不同的,有时指的 是驿传中的急递,有时指的是官府中的胥吏,有 时指的是军事侦察人员.这其中只有夜不收是 正规的侦察部队,性质与健步,急脚(急足)完全 不一样,叶盛在《水东日记》中将它与健步,急脚 混为一谈显然是不合适的. 《汉书》注释正误一则 范春义 《汉书?东方朔传》(卷六十五):"年十三学着《嘉祥汉画像石》曾云"斗剑的场面也时可见 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到",只是没有标目"击剑",参以曹丕所言,击剑 二十二万言."师古日:"击剑,遥击而中之,非斩刺可以断定为二人持剑格斗(当然可以用来表演) 也."刘敞日:"击剑,今有此戏,非遥击也."按:颜无疑,而决非颜师古认为的属于"飞刀 类"节目, 注误,刘敞订正正确,而完全视为游戏则不确.故刘敞"非遥击"的结论是正确的.如果二人击 "击剑"一词在文献记载中,最早见于《史剑技艺高超,表演起来就会令人眼花缭乱.所 记?刺客列传》(卷八十六):"荆卿好读书击剑,以宋黄伯思在《东观余论》卷上中曾以击剑来比 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集解:《吕氏剑技》喻张旭书法:"击剑者,交光飞刃,歙忽若神,而 日:"持短人长,倏忽纵横."又见于《史记?司马器不离身;驻目观之,若龙鸾飞腾,然后知其真 相如列传》(卷一百十七),司马贞《史记索隐》:长史书而不虚得名矣."如果是"遥击",断不会 "《吕氏春秋?剑伎》云:'持短人长,倏忽纵横之出现这种倏忽迷离的神奇效果. 术也'.魏文《典论》云'余好击剑,善以短乘长'而关于击剑的性质,刘敞认为是"戏",即属 是也."可见,裴驷与司马贞均以持剑格斗解之.于游戏类节目,这个判断也不准确.击剑可以 然何为"持短人长,倏忽纵横",解说并不清晰.作为娱乐项目,上文曹丕所言就是例证,《史记》 检裴松之《三国志注》,发现所引《典论》关于击也不乏此类记录.《淮南衡山列传》记载:"元朔 剑的描绘较为详细,可为之作注脚:五年,太子学用剑,自以为人莫及,闻郎中雷被 余(曹丕)与(邓展)论剑良久,谓言将 军法非也,余顾好之,又得善术,因求与余 对.时酒酣耳热,方食芋蔗,便以为杖,下 殿数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 求更为之.余言吾法急属,难相中面,故齐 臂耳.展言愿复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 中也,因伪深进,展果寻前,余却脚邾,正截 其颡,坐中惊视.余还坐,笑日:"昔阳庆使 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术,今余亦愿邓 将军捐弃故伎,更受要道也." 现存汉画像石中,已有击剑的描绘,朱锡禄 巧,乃召与戏.被一再辞让,误中太子."再如, 杜甫《从事行赠严二别驾》:"把臂开樽饮我酒, 酒酣击剑蛟龙吼."这些都是人们以击剑为游戏 的记录.但是击剑的主要用途在于战斗,既可 以在游猎时用来刺杀野兽或其他动物,如《史 记?张仪列传》之卞庄子刺虎,《汉书?高祖本 纪》之刘邦斩蛇,作为战场上的主要兵器,更可 以用来杀人.而《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之 "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更是二者合一的 典型例证.总体而言,娱乐游戏只是击剑的次 要功能,完全归结于"戏"显然不正确.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十六"高贵乡公正元二年闰月癸未"条,中华书局标点 本,P2423.
/
本文档为【健步、急脚与夜不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