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文学写作基础 第二章 文章的表达方式

2019-04-07 15页 doc 31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1103

暂无简介

举报
文学写作基础 第二章 文章的表达方式第二章文章的表达方式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第一节叙述 一、叙述的定义 叙述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过程表述出来的一种写作方法。它是写作中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性文章和文学作品主要的表达方式。 叙述往往与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结合使用。 古华在《话说》中说:“我读小说就特别喜欢巴尔扎克作品中浮雕式的叙述,自己写小说也常常津津乐道于叙述。” 叙述有多种功能。(1)介绍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给读者以整体感。如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曾经写过25字的小说《陨盗》:“蔡裔有勇...
文学写作基础 第二章  文章的表达方式
第二章文章的表达方式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第一节叙述 一、叙述的定义 叙述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过程表述出来的一种写作方法。它是写作中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性文章和文学作品主要的表达方式。 叙述往往与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结合使用。 古华在《话说<芙蓉镇>》中说:“我读小说就特别喜欢巴尔扎克作品中浮雕式的叙述,自己写小说也常常津津乐道于叙述。” 叙述有多种功能。(1)介绍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给读者以整体感。如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曾经写过25字的小说《陨盗》:“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偷儿入室,裔附床一呼,二盗俱陨。”故事叙述有头有尾、形象生动。(2)介绍人物的经历和事迹,给读者以概述性的了解。(3)介绍人物生活的环境和事件发生的背景,交代时间、场面的变化和转移。(4)为议论说理的文章提供论据材料。(5)黏合作品中散乱无章、支离破碎的描写。可以联系故事情节,过渡、转换上下文的意思。 二、叙述的分类 叙述按不同的、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类别。 1.按叙述详略分 按叙述详略分,有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 概括叙述又称概叙、略叙,是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简略、概要的叙述或交代。 具体叙述又称详叙、细叙,是对人物的经历或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所进行的详尽、具体的叙说。 2.按叙述人称分 按叙述人称分,有第一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和第二人称叙述。 第一人称叙述又称“我字叙法”、“自称叙法”,文章用“我”的口气进行叙述,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想。用第一人称写的文章中的“我”,有两种指代,一种为“我”即是文章的作者,另一种为“我”只是文章里所写到的一个人物,并非本人。如鲁迅先生所写的《狂人日记》里的“我”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封建宗法社会里的一个“狂人”,不是作者自己;而《自小像》中“我以我血荐轩辕”中的“我”是作者自己。 第三人称叙述又称“他字叙法”或“他称式”叙述。第三人称叙述的叙述人从文章里被隐去,用“他”或“他们”的人称来叙述。第三人称叙述方法大都从“全知叙事”(文章的叙述者对被叙述者的一切情况全然知晓,他有权利知道并且说出文章中任何一个人物都不可能知道的情况)。例如《水浒传》第三十三回叙述武松景阳冈打虎的事情便是如此。 关于第二人称叙述比较特殊,有的人甚至否定有“第二人称叙述”,认为“你”既然指代的是读者或是被叙述的对象,就不可能在文章里替代叙述人来叙述,像这样的以第二人称出现的叙述,实际上是由“我”在向“你”说话,所用的还是第一人称。 3.按叙述方式分 按叙述方式分,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等。 所谓顺叙,是指按照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事。 所谓倒叙,是指把事情的结局,或事情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然后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的叙述。 所谓插叙,是指在原来叙述进行中,由于表达的需要,中断了原来的叙述而插入另一段叙述。插叙有追叙、补叙、逆叙等几种情况,追叙是把追忆过去的片断插入其中,补叙是对上文补充叙述、对下文进行必要的交代,逆叙则是所插入的叙述是逆行的,即由近及远,由今至古的叙述。 所谓平叙,是指叙述两件(或更多件)同时发生的事,平叙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述一件,再叙一件,所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另一是并行交叉叙述。 此外,还有预叙、复叙、意识流叙述、环状叙述等等,这里不作介绍。 三、叙述的要求 1.头绪清楚 有些事件错综复杂,千头万绪,叙述起来要交叉采用多种方法,因而必须理出一条主要线索,以使叙述有条不紊。如果叙述线条清楚,层次井然,就能头绪不乱。那么,叙述怎样才能清楚呢?(1)抓住主要线索。(2)抓住人物(主人公)活动、场面转换叙述。(3)处理好叙述的断与续,衔接要自然。(4)人称要统一。 2.交代明白 叙述事情应该做到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向读者交代清楚,使读者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交代的方法有直接交代和间接交代。在不影响理解和接受的情况下,有的文章可省略某些要素。文学作品则可写得含蓄些。 3.评略得当 根据主题要求或故事情节的需要,对事件叙述有详有略、有繁有简。对重要的内容要写得具体详细,重彩浓墨;对一些次要材料则应概括简略,惜墨如金。 4.波澜起伏 写文章切忌平铺直叙,记流水账。写作要有高潮有低潮、有松有弛、有快有慢、波澜起伏、曲折动人,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 第二节描写 一、描写的定义 描写就是对人物、事件和环境进行具体细致的描绘和刻画。描写是文学中最基本、最生动的东西,是文学作品最感染人的地方。但描写在议论文和应用文中的应用很少。 描写和叙述方式相近,它们同是对具体事物的反映与表达。但描写与叙述有本质的区别。叙述的着眼点是交代、介绍,是对事物的总体概括和过程的反映,其作用在于使广大读者明白了解某个客观事实;描写则着眼于刻画、描摹,重在表现事物的细微之处或侧面局部。描写的作用在于使读者感受客观对象,唤起想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叙述完成的是记叙事件的过程;描写完成的任务是塑造形象。叙述是最常见、运用最广泛的表达方法;描写是最生动、最感人的表达方法。叙述具有整体性、概括性、独立性、客观性的特点;描写则具有局部性、细致性、辅助性、主观性的特点。 二、描写的分类 描写的种类因划分的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方法。这里把描写分为:细描与白描,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 1.细描与白描 细描即细腻的描写。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颇像绘画里“工笔画”。如《荷塘月色》中对荷花的描写。 白描,即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如《荷花淀》对水生肖像的描写,《背影》对父亲背影的描写。 2.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 直接描写即正面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以及环境等直接描绘和摹写,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思想。 间接描写即侧面描写,是对所要描写的人物与环境不进行直接描绘,而是通过对与之有关的其他人物与事物的描述,用间接烘托、衬托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中心。如用“衣带渐宽”来写“人憔悴”。 3.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 人物描写是文章中对人物的刻画与描绘。人物描写可分为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体态、神情、服饰等描写。肖像描写不只是介绍人物的长相,重要的是通过外貌的描写去表达人物的精神世界,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要“以形传神”,使所写的人物“形神兼备”。 行动描写也叫“动作描写”,是对人物的行为和动作的刻画。高尔基说:“为了使艺术作品有教育说服的力量,必须尽可能地使主人公多行动,少说话。”由此可见行动描写的重要性。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的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它包括对人物的思想、情感、精神、梦幻等方面的描述。常见的心理描写方法有直接描写、内心独白和通过对话、梦境、幻觉等进行描写。心理描写可以直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富有“立体感”,因此,心理描写是打开人物心灵奥妙的钥匙,是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思想的手段。 语言描写是指文章中人物言语的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的描写。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现,所谓“言为心声”。在文章中主要是要写出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以表达他的思想、性格。 景物描写是对社会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中的景色、风土、物体、设施等各种事物所进行的形象描绘。如对春夏秋冬、晨午昏夜、阴晴雨雪、风云雷电、山川湖海、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烈日星空等描写。 三、描写的要求 1.有的放矢 描写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描写的目的是为了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所以一切描写均要与人物、主题相关联,并为之服务。为描写而描写的描写是多余的。 2.捕捉特征 抓住特征描写人物、事物和环境是描写的最基本要求。只有抓住特征才能突显人物个性,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表现事物本质,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营造典型环境。没有特征的描写必然千篇一律、千景一色、千人一面,毫无意义。 3.真实可信 描写是很富主观色彩的表达手法,因此使用描写手法往往比较“理想化”或“美化”,这是正常的。但不能过于“夸张”,以致使人明显感到“失真”,这是不行的。鲁迅说“燕山雪花大如席”可以,但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就不真实,不可信了。 4.形象生动:“形象性”是描写的基本特征。所以描写时要求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形象逼真,描写什么像什么。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做到形神兼备,形神毕肖。只有这样才能给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睹其物的效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节抒情 一、抒情的定义 抒情是指用来表现和抒发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主观感情的表达方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五情发而为辞章。”《毛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狄德罗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 抒情的作用是:(1)以情动人,感染读者。(2)创设情境,深化主题。(3)显示基调,贯通文脉。 二、抒情的分类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打动人心,但是“打动人心”的方法也不同,可以直接抒情以打动别人,也可以间接抒情以感动别人。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是作者或作品中的某一人物直接表白或倾吐自己的感情。真切动人的直接抒情能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接抒情大致有三种方法: 一是针对所写内容抒发感受,表达对所写的人、事、景的强烈的感情。如余秋雨的《自发苏州》第三部分中先叙述了关于西施姑娘的种种传说,然后写道:“可怜的西施姑娘,到今天,终于被当做一个人,一个女性,一个妻子和母亲,让后人细细体会”。 二是以所写内容为基础生发开去,扩大抒情范围,表现对同类事物的一种感情。 三是以所记叙的内容为基础,由表及里地抒发自己的感情,透过抒情的文字来显示由所记内容引起的体会、感受。 (二)间接抒情 抒情可通过叙述抒情、议论抒情、描写抒情等等,这便是间接抒情。 1.寓情于事,把情寓于叙事之中,即事抒情。这又可分为叙中带情,以情带叙,情叙相间三种。朱自清《背影》是典型的叙事抒情。 2.寓情于景,把感情抒发寄寓于写景之中。这种写法移情入景、借景抒情,看似写景,实则抒情。作者将主观感情融化到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使描写对象渗透了浓郁的主观情调。正如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3.寓情于物,通过记叙,状写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的方法。这种方法又叫“托物言志”,它是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写,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常借用比喻、象征、拟人的手法。作者往往借助咏物,曲折委婉地将情感透出,使文章情深意远。 4.寓情于理。通过议论来抒发感情。理与情是孪生兄弟,有理才有情,有情才有理,情总是产生于理性判断之后。例如,“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三、抒情的要求 1.自然而然 所谓自然而然是说所抒发的感情应该是在非倾诉不可的时候,从心底自然地流淌出来的。抒情文字忌生硬、别扭,忌故作深沉状。也就是说抒情要掌握好“火候”,“该出手时才出手”方为上品 2.深切真挚 “为情造文”是文章的本意、正道,反之“为文造情”则从根本上违背了写作的宗旨。所以,文章所抒发的感情必须是真挚的、发自肺腑的。虚情假意、故作多情、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不仅不感人,反而会令人作呕。 3.丰富细腻 感情的丰富性、复杂性决定写文章抒情时要多因素、多层次地表达情感,这样的抒情才丰富细腻。古诗《思夫》写道:“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短短四句把一个思念丈夫的妇女复杂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4.蕴藉含蓄 对于艺术来说,含蓄是重要的审美追求。艺术总是既让人明白,又让人思索回味的,可谓处于“露与不露间”。抒情的艺术也是这样,要含而不露,蕴藉让人回味。 第四节议论 一、议论的定义 议论即评议论说。 议论即讲道理。作者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刘勰说:“理形于言,叙理成论”,用语言把道理表达出来便成为议论。 议论要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议论的中心要素,它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主张。论据是基础要素,作为材料为论点服务。论证是联集要素,即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论点统帅论据,论据为论点服务。论点是论证的目标,论据是论证的材料、手段。三者缺一不可。 议论可以与其他表达方法连用。议论如果与叙述一起使用,就是“夹叙夹议”;如果与描写相结合,就是“借端生议”;如果与抒情相结合,就称为“寓理于情”;如果与说明一起使用,就称为“寓理与事”。 二、议论的分类 议论的方法很多,大致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立论”与“驳论”。 (一)立论 立论又称“证明”,它是一种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运用论据证实论点的真实性与合理性的一种方式。证明常用的方法有: 1.例证。例证就是摆事实讲道理,是一种直接列举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这种事实可以是具体的事例,也可以举个别的典型例子进行分析解剖。 2.引证。引证是引用别人的论点或论据,以证明自己的论点的方法。这些被引用的材料包括经典作家的言论、名人格言、民间谚语、寓言故事、公理、定律、法律条文等等。引用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直接引用是指直接引某文原文作为论据;间接引用指摘引大意,并不完全引用原文。 3.考证。考证指的是通过考核论据的真实性证明论点。它可以用于立论,又可以用于驳论。考证方法,一般是先提出要考证的问题,说自己的见解;而后列出不同的说法;接着进行考核、鉴别真伪是非,否定错的,肯定对的;最后得出结论。 4.喻证。这是一种通过类比推理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也称“类比论证”。作者往往是通过讲个故事,打个比方或引用一些成语典故等,就把较为抽象的道理说明清楚了。 (二)驳论 驳论又称反驳。它是通过驳斥对方的错误,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一种方法。反驳通常有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和反驳论证三种方法。 1.驳论点。就是指对论敌的论点进行批驳,通常用正确的理论和确凿的事实来指出论敌谬论的荒谬和虚假。 2.驳论据。就是针对论敌的虚假论据进行批驳,指出这些论据是不真实的。因为论点是由论据来支撑的,批驳了论据,论点就站不住脚了。 3.驳论证。就是指出论敌的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错误,进而指出其论点错误。有的文章常常由于作者使用诡辩和运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推理,把错误的论点说得似乎很有道理。这种文章就要反驳他的论证。 三、议论的要求 1.论点要正确、鲜明、集中、新颖和深刻 论点是作者针对某一个所要论述的问题提出的主观见解、个人主张。议论首先要有自己的论点,才能“言之有理”。自己的论点要正确、鲜明、集中、新颖和深刻。所谓正确就是论点要符合客观事实。所谓鲜明就是论点要旗帜鲜明地亮出,反对什么就反对什么,赞成什么就赞成什么,决不含糊。所谓集中,就是论点要单一,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论点,并且论点概括成一两句话,或标题显旨,或开宗明义,或片言居要,或卒章言志。所谓新颖,就是要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论点有创见。所谓深刻,是指论点能反映人的认识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事物发展的规律,要含哲理,理论有高度。 2.论据要确凿、权威、典型、充分和生动 论据是用以证明论点的根据,它是议论主体用以确立自己所提的论点的理由。为使论点能建立,使人信服,论据必须做到确凿、权威、典型、充分和生动。所谓确凿,是指材料来由具有可信度,论据引用值得相信。所谓典型,就指论据的代表性,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所谓充分,是指论据能充分地论证论点。论据不以多少为充分,而是看能否充分证明论点。所谓生动,是指论据具体新颖,让人读来亲切、耳目一新。 3.论证周密,合乎逻辑 议论文概念要清楚、判断要正确、推理要合乎逻辑。用论据论证论点时,不应留有漏洞,要稹密、完整。做到证明可信、反驳有力。 第五节说明 一、说明的定义 用言简意明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等,解说清楚;或者把人物的经历、特征等表述明白的方法,就是说明。简言之,说明就是对事物、事理、人物进行简明扼要的解说和阐释。 说明运用广泛,教材讲义、科学、字典辞书、类书方志、著作注释、文物介绍、产品说明等等,都离不开说明。 二、说明的分类 常用的说明有八大类。 1.定义说明。就是用简洁而明确的语言把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出来,给人以清晰的概念。定义说明要求把事物的内涵解说清楚,下的定义与被定义事物的外延彼此应该相等。 2.分类说明。就是把被说明的事物,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然后逐类进行说明。通过对说明对象的分类,显示出不同类别的差异性,使人们掌握不同类型事物的特征。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分类的事情有三端必须注意的:一是包举;二是对等;三要正确。”他的意思是,说明事物划分要穷尽,级别要清,子项与母项不可混淆,并且划分要有标准。 3.举例说明。就是选取某种事物、现象中最有代表性的实例,用以说明诸种事物、现象的共同点、共同规律。有三种方法,一是典型举例法。如茅以升在《没有不能造的桥》中列举了泉州的“洛阳桥”、赵县的“赵州桥”、四川的“沪淀桥”用以说明我国古桥中的梁桥、拱桥和吊桥。二是列举法。如中国著名的大学有很多,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三是设例说明。如《语言的演变》中有一个假设:孔子与弟子谈话,朱熹闯了进去;朱熹估计也听不懂孔子他们在说什么。 4.比较说明。就是用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事物,揭示事物的特点,把握事物的本质。这种方法是用已知之事用比附当前要说明之事,用以比较。比较说明的方法很多:有用同类事物的纵比和横比;也有相近事物的比较和相反事物的对比。 5.引用说明。就是援引权威性资料、典籍、名言、诗词等对说明对象加以充分说明。 6.数字说明。有些事物、现象的本质和特点,表现在数量上,这就需要用数字加以说明。运用数字说明,一要准确无误,二要来源可靠。 7.比喻说明。就是在两件性质不相同的事物之间找到相似点,用比喻的方法来突出被比喻的事物的特点,比喻说明有助于确切具体、简洁生动地说明事物,还可以使文章的语言活泼形象。 8.图表说明。有些问题,用文字不容易说明清楚,需要借助图、表,与文字的解说配合起来,才能使人一目了然。一般来说,图表说明孤立使用比较少,它往往是一种辅助性说明,与文字解说、介绍结合使用,其说明力量不可低估,有时候甚至比其他手段更清楚、更引人注目。 三、说明的要求 1.抓住特征 任何事物都具有自身的质的性,一个事物的特征就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如果我们介绍事物抓住特征,就能把事物的本质、特点解说清楚。当然要抓住特征,首先是透彻地了解说明的对象。 2.客观冷静 说明要有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所以一般不以主观好恶而随意褒贬。作者要置身局外,用客观的态度、冷静科学地说明事物。说明时尽量不掺杂作者个人的主观见解、评论或感想,以防变成抒情、议论。 3.条理清楚 写文章要言之有序,说明要层次分明、有条不紊。一般来说,依据事物本身的条理就能把事物说明清楚。如果要说明事物的结构,可按照其构成部分的秩序说明。如果是写发展,则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明。 4.通俗易懂 说明的事物,要让人一看就明白,就要求说明文字准确、简洁、通俗。对于有些较深奥的或人们陌生的东西,说明时最好不要用专业性的术语,以免影响读者接受,而要用比喻、比较等手法,做到通俗易懂。
/
本文档为【文学写作基础 第二章 文章的表达方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