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医论治皮肤淀粉样变疗效观察.doc

中医论治皮肤淀粉样变疗效观察.doc

2017-09-20 4页 doc 15KB 1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8746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医论治皮肤淀粉样变疗效观察.doc中医论治皮肤淀粉样变疗效观察.doc 中医论治皮肤淀粉样变疗效观察 皮肤淀粉样变是指淀粉样蛋白沉积在既往正常的皮肤内,而无其它器官受累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其特征为皮肤损害和真皮淀粉样蛋白沉积,因此,代谢障碍可能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与长期摩擦搔抓、机械刺激、药物、日晒、遗传、病毒和环境因素等有关。本病中年人多见,两性均可发生。临床可分为斑状型、苔藓样型和混合型。 1、 病因病机 本病无相关中医学文献记载,现代中医学认为,皮肤淀粉样变多系内有蕴湿,外感风邪,风湿搏结,聚积于皮肤,进而影响气血的运行而发生气滞血瘀,肌肤失于荣...
中医论治皮肤淀粉样变疗效观察.doc
中医论治皮肤淀粉样变疗效观察.doc 中医论治皮肤淀粉样变疗效观察 皮肤淀粉样变是指淀粉样蛋白沉积在既往正常的皮肤内,而无其它器官受累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其特征为皮肤损害和真皮淀粉样蛋白沉积,因此,代谢障碍可能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与长期摩擦搔抓、机械刺激、药物、日晒、遗传、病毒和环境因素等有关。本病中年人多见,两性均可发生。临床可分为斑状型、苔藓样型和混合型。 1、 病因病机 本病无相关中医学文献记载,现代中医学认为,皮肤淀粉样变多系内有蕴湿,外感风邪,风湿搏结,聚积于皮肤,进而影响气血的运行而发生气滞血瘀,肌肤失于荣养而发病。 2、 治法方药 诸多医家对该病有各自的见解: 赵炳南认为此病属于顽湿聚结,化生为痰,久困肌肤。吴应举则以祛湿解毒,健脾益气法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陈可平提出治疗初期当以清热祛湿为主,辅以散风止痒; 后期则根据 久病必虚、 久病多夹瘀的理论,辅以养血活血。陈彤云则认为,风湿之邪蕴久化热,湿热阻滞气机,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致此病发生。马绍尧认为本病病位在脾肾,先天不足,则肌肤失养; 脾失健运,则血行不畅。 导师张池金教授认为,本病病因除风湿瘀结,还与肝脾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并强调功能失调所致的湿邪重浊瘀滞,难于祛除,化生为痰,痰湿互结; 气血瘀滞,运行滞涩,久困肌肤,使皮损坚硬难愈,自觉剧痒。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日久肤失濡养,生风化燥而发病。或病程日久,血行乏力而瘀滞。因此,张教授在治疗过程中,总结前人治疗经验,运用脏腑辨证,以调和肝脾,祛风养血为基本治法,并根据患者的自身体质状况及发病年龄,随证加减,自拟经验方,主要药味有: 柴胡、生地、赤芍、丹参、郁金、珍珠母、僵蚕、瓜蒌皮、生龙骨、生牡蛎、佛手、防风。瘙痒剧烈酌加蝉蜕、白鲜皮、秦艽,脾虚甚者,酌加炒白术,气血不足,血虚风燥酌加当归、木瓜、鸡血藤等养血活络之品。 3、病案举例 病例 1: 胡某,男,58 岁,2013 年 4 月 26 日初诊。双上肢深褐色丘疹6 年余,加重3 个月。患者双上肢远端外侧可见对称性深褐色多角形丘疹,密集成片而不融合,面粗糙有轻微脱屑,稍有光泽,局部皮肤肥厚,已出现苔藓样改变,瘙痒难忍,大便日行 1 次,舌淡苔白腻,脉濡缓。诊断: 皮肤淀粉样变。辨证: 风湿蕴阻,气滞血瘀。治法: 祛风除湿,行气活血。药用: 赤芍、丹参、瓜蒌皮、天花粉、白鲜皮、地骨皮各 15g,柴胡、郁金、僵蚕、蒺藜、佛手、木瓜、甘草各 10g,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各 20g,防风 6g。7 剂,日 1 剂,饭后温服。 嘱患者忌食羊肉、酒、辣椒等动风发物,尽量避免或减少搔抓。5 月 3 日二诊: 皮疹肥厚情况较前减轻,偶有瘙痒,但皮肤仍干燥,有轻微脱屑,大便日行1 ,2 次,舌淡苔白腻,脉濡缓,前方去白鲜皮、天花粉,加用鬼箭羽、葛根以增活血解毒之功。14剂。5 月 24 日复诊: 皮疹渐消变软,正常皮肤已有显现,皮肤干燥情况较前缓解,瘙痒不明显,睡眠多梦,胃脘不舒,大便日行 1 次,舌红苔薄白,脉滑。前方去鬼箭羽、柴胡,加用合欢皮、枳壳以增解郁和血、疏利下气之效。14 剂。6 月8 日复诊: 患者主诉因节日期间饮食不规律,瘙痒加重,经搔抓后皮肤肥厚较前加重,大便 2 , 3 日行 1 次,舌红苔白腻,脉滑。前方去枳壳,加用忍冬藤、重楼、百合以增疏风通络、养阴清热之功。14 剂。6 月 29 日复诊: 患者恢复正常饮食后,瘙痒消失,肥厚程度减轻,皮疹颜色变淡,大便日行 1 次,舌红苔白,脉滑。前方去重楼、生牡蛎,加用石斛加强驱解虚热,益精强阴之功。14 剂。7 月 15 日复诊: 皮疹基本消退,仅留有色素沉着,无瘙痒等自觉症状,大便 1 ,2 日行 1 次,舌红少津,脉滑。前方去蒺藜,加用旱莲草、首乌藤促进色素沉着的吸收。14 剂。 两周后复诊,患者已无需继续服用汤剂,随访至今未复发。 病例 2: 王某,女,35 岁,2013 年 7 月 15 日初诊。肩胛间区、双下肢深褐色色素斑半年余加重 1个月。患者肩胛间区、小腿伸侧可见深褐色色素斑,现累及后颈部,融合成片,呈水波纹样改变,皮损部皮肤干燥,有轻微脱屑,偶有瘙痒,睡眠可,纳可,月经量少色淡,大便质稀,日行 1 次,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诊断: 皮肤淀粉样变。辨证: 肝脾不调,血瘀风燥。治法: 疏肝健脾,养血润燥。 药用: 柴胡、当归、郁金、僵蚕、香附、鬼箭羽、佛手、前胡、木瓜、甘草、紫苏梗各 10g,赤芍、丹参、茯苓、合欢皮各 15g,珍珠母、益母草、鸡血藤、生龙骨各 20g。14 剂,日 1 剂,饭后温服。嘱患者忌食羊肉、酒、辣椒等动风发物,精神放松。7 月30 日二诊: 皮疹较前颜色变浅,脱屑减少,偶有瘙痒,皮肤仍较干燥,大便日行 1 次,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前方去香附,加用首乌藤以增养血活络之效。14 剂。8 月 15 日复诊: 患者主诉因天气变化瘙痒感加重,搔抓后有轻微皮屑,其它较前无显著变化,前方加用蒺藜、防风以增祛风止痒之功。14 剂。 8 月 30 日复诊: 皮损痒感消失,无脱屑,皮肤颜色渐浅,干燥程度较前减轻,患者主诉近日时有咳嗽,无痰,有十年过敏性鼻炎病史,大便现以成形,日行 1 次,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前方去蒺藜,加用炒白术、瓜蒌以增健脾理气、祛痰镇咳之功。14剂。9 月 15 日复诊: 皮疹基本消退,无痒感及其它自觉症状,仅留有浅褐色色素沉着,大便日行 1 次,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前方去紫苏梗、合欢皮,加用桃仁养血活血,促进色素吸收。14 剂。现患者停用汤剂,随访至今未复发。 4、 小 结 皮肤淀粉样变为临床常见皮肤病,苔藓样型好发于两小腿胫前,初起为针头样大的褐色斑疹,而后形成稍隆起的丘疹,逐渐增大,呈半球形或多角形扁平隆起,质硬,顶部往往有黑色角质栓,皮疹密集而不融合,表面粗糙,有蜡样光泽,或有少量鳞屑,自觉瘙痒。斑状型好发于背部肩胛间区,亦可发生在四肢,皮疹为成群的褐色斑疹,可融合形成特征性的网状或波纹状外观,自觉轻中度瘙痒。 本病经过缓慢,可迁延数年至十数年或更长时间。 由于病因及发病尚不清楚,给临床治疗造成一定困难。西医常规治疗给予口服抗组胺药,局部外涂强效糖皮质激素、卡泊三醇或光疗。但疗效多不显著。本病在中医学中无特定病名,但可以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驱逐外邪,调和脏腑阴阳气血的平衡,因此中医辨证的重要性在本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由于目前本病尚无良好可靠的治疗方法,中医施治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对皮肤淀粉样变的治疗提供了一套新的诊疗思路。 但目前对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尚不明确,中医中药治疗虽在临床症状上有所改善,但仍有很多值得探讨之处,例如与西医结合共同治疗此病,以及长期治疗效果及大患者治疗的进一步临床观察等等,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发掘。
/
本文档为【中医论治皮肤淀粉样变疗效观察.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