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2017年精编]6.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消毒灭菌题库.12沈 伟

[2017年精编]6.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消毒灭菌题库.12沈 伟

2017-12-27 26页 doc 57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447713

暂无简介

举报
[2017年精编]6.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消毒灭菌题库.12沈 伟[2017年精编]6.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消毒灭菌题库.12沈 伟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消毒与灭菌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沈 伟 一、基本概念 (一)定义 1、消毒(disinfection):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2、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3、消毒剂(disinfectant):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 4、灭菌剂(sterilant):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使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
[2017年精编]6.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消毒灭菌题库.12沈 伟
[2017年精编]6.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消毒灭菌库.12沈 伟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消毒与灭菌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沈 伟 一、基本概念 (一)定义 1、消毒(disinfection):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2、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3、消毒剂(disinfectant):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 4、灭菌剂(sterilant):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使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5、有效氯(available chlorine):有效氯是衡量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的标志,是指与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相当的氯量(非指消毒剂所含氯量),其含量用mg/L或%浓度表示。 有效碘及有效溴的定义和表示法与有效氯对应。 (二)消毒灭菌的一般原则 1、及时彻底的原则:发现污染和实验完毕及时清理与消毒,做到彻底不留死角;二、三级实验室的物品应消毒后才能带出,带出的外包装也需消毒;实验人员工作结束以及离开实验室前应清洗消毒双手。 2、有效的原则 (1)使用符合卫生部规定的消毒剂、消毒器械:绝大部分消毒剂、消毒器械必须具有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使用前仔细阅读产品使用#说明书#,严格按照经批准的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如有疑问,可上卫生部网站查询消毒产品批件(含产品性能、适用范围与使用说明)。75%酒精、紫外线杀菌灯、压力蒸汽灭菌器应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部分次氯酸钠消毒剂和戊二醛消毒剂应当分别符合卫生部《次氯酸钠类消毒剂卫生质量技术》和《戊二醛类消毒剂卫生质量技术规范》并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消毒检测机构的卫生安全评价。 (2)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危害性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对受到细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选用高水平消毒方法或灭菌的方法。?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污染的物品,选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选用中水平或低水平消毒法。?被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或存在较多有机物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作用时间。 (3)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方法:?耐高温、耐湿度的物品和器材,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高温的玻璃器材、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可选用干热灭菌。?光滑表面可选择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或液体消毒剂擦拭;多孔材料表面可采用喷雾消毒法。 (4)消毒或灭菌设备与消毒剂应定期用物理、化学与生物方法进行监测。 3、避免二次污染的原则: 4、减少对人体伤害的原则:配制消毒液和实施消毒时做好必要的个人防护。 5、减少对被消毒灭菌物品损害的原则:不耐热、不耐湿以及贵重物品选择环氧乙烷等低温消毒或灭菌方法,器械浸泡选择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的消毒剂。 二、常用消毒和灭菌方法 (一)压力蒸汽灭菌 压力蒸汽灭菌的操作与监测应遵循《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二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WS 310.2-2009)和《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三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WS 310.3-2009)。 1、性能特点:是最可靠、首选的灭菌方法。 2、适用范围:适用于耐湿热物品的灭菌;不适用于粉剂、油剂的灭菌。 3、常见类型:?下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器。?预真空与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不适用于液体的灭菌。 4、灭菌参数: 设备类型 物品类别 灭菌温度(?) 最短灭菌时间(min) 敷料 121 30 下排气式 器械 121 20 预真空式 器械、敷料 132,134 4 5、注意事项:?应由经培训合格的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物品应放在能渗透热蒸汽的容器中进行灭菌,装载要松散以利蒸汽穿透;?新使用的包装材料在使用前应先用生物指示剂进行验证;?液体灭菌时应采用慢排方式;?应在关闭主蒸汽阀并待温度降至80?以下时打开柜门,开门时戴适当的手套和面罩。 (二)干热灭菌 1、性能特点:可杀灭各种微生物达到灭菌。 2、适用范围:适用于耐高温物品(油剂、粉末、金属、玻璃等)的灭菌。 3、灭菌参数: 灭菌温度(?) 最短灭菌时间(min) 160 120 170 60 180 30 注:有机物品灭菌时,温度应不超过170?。 4、注意事项:?灭菌前须洗净以防碳化;?灭菌时勿与底与壁接触,物品包装不宜过大,高度不超过2/3,物品之间留有空隙;?粉剂与油脂的厚度不超过1.3cm;?灭菌后温度降至40?以下再打开门,开门时应戴适当的手套和面罩。 (三)紫外线消毒 1、性能特点:可达高水平消毒,使用方便;但由于对人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并产生臭氧,在有人情况下使用受到限制。 2、适用范围:室内空气消毒、能直接照射到的光滑物体表面的消毒。 3、常见类型:?普通直管紫外线消毒灯;?高强度紫外线消毒灯;?低臭氧紫外线消毒灯;?高臭氧紫外线消毒灯;?循环风紫外线消毒器。 4、使用方法:可采用悬挂式或移动式紫外线杀菌灯。?室内空气消毒:安装紫外线杀菌灯的数量为每立方米体积不少于1.5W,照射时间不少于30分钟。?物体表面消毒:被消毒物体表面离紫外线杀菌灯的垂直距离应控制在1米以内,照射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 5、注意事项:?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为此开关应安装在室外并有专人管理。消毒后应开窗通风,驱散残留臭氧后人方可进入室内。?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清洁、无尘,每周用酒精棉球擦拭灯管,发现灯管表面有 消毒时,应保持室内清洁干燥,灰尘、油污时应随时擦拭,以免影响消毒效果。? 减少尘埃和水雾,当存在有机物与悬浮粒子、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相对湿度大于60% 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由于紫外线穿透力较弱,用紫外线消毒物品表面时,应使被消毒部位充分暴露,以直接受到紫外线照射且达到足够的照射剂量。?紫外线灯的辐射强度降至标准值以下应及时更换;一般紫外线杀菌灯的使用寿命为1000小时。 (四)高效过滤除菌 1、性能特点:过滤除菌是空气净化的最佳方式,高效过滤除菌技术,对空气中?0.3μm颗粒与微生物的阻留率能达到99.97 %以上。 2、适用范围:主要用于生物安全柜与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空气净化除菌。 3、注意事项:必须定期更换高效过滤器(HEPA),更换前应先用甲醛或过氧乙酸进行熏蒸消毒,更换时严格做好工作人员防护(穿戴防护服、口罩、护目镜、手套、鞋套等);换下的过滤装置装入密封袋内由具有资质的单位焚烧处理。 (五)含氯消毒剂 1、性能特点:常用含氯消毒剂有漂白粉、次氯酸钙(漂粉精)、次氯酸钠、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三氯异氰尿酸等,剂型有粉剂、片剂、液体。含氯消毒剂有强的刺激性,对金属有腐蚀性,对织物有漂白作用,能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结核杆菌(分枝杆菌)与细菌芽孢而达到高水平消毒。 2、适用范围:适用于环境、物体表面、污水污物的消毒。 3、使用方法:液体可采用喷雾、浸泡、擦拭等方法,干粉用于排泄物、呕 吐物等消毒。 4、注意事项:保存在密闭容器内,放置阴凉、干燥、通风处;使用液不稳定,应每天更换,浸泡消毒时加盖;用于含有大量有机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培养物等消毒时应提高浓度和延长作用时间;操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消毒后用清水去除残留。 (六)过氧乙酸 1、性能特点:过氧乙酸为酸性透明液体,易挥发易分解(尤其有重金属离子或遇热时),有强的挥发性气味和腐蚀性。过氧乙酸性能不稳定,多采用A液、B液二元包装,使用前按使用说明书将A液、B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在室温下放置24h,48h,待原液浓度达到16%,20%方可使用。过氧乙酸可杀灭各种微生物达到高水平消毒和灭菌。 2、适用范围:适用于耐腐蚀物品、环境、物体表面与空气等的消毒。 3、使用方法:可采用喷雾、浸泡、擦拭、熏蒸等方法。用过氧乙酸薰蒸消 3毒,应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每立方米用16%,20 %的过氧乙酸5ml,7ml(1g/m),放置瓷或玻璃容器中,加热薰蒸1,2h。 4、注意事项:过氧乙酸性质不稳定,应于用前配制,配制的稀溶液应盛于有盖塑料容器中,避免接触金属离子;对多种金属和织物有强烈的腐蚀和漂白作用,使用时应注意;操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消毒完成后用清水去除残留。 (七)二氧化氯 1、性能特点:二氧化氯在常温下为黄绿色气体,有强刺激性和腐蚀性,性质极不稳定,常在临用前产生;市售二氧化氯剂型有粉剂、片剂、液体,临用前须进行活化。二氧化氯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结核杆菌(分枝杆菌)和细菌芽孢,达到高水平消毒。 2、适用范围:适用于环境、物体表面和水的消毒。 3、使用方法:常用浸泡、擦拭、喷雾等方法。 4、注意事项:二氧化氯活化液和稀释液不稳定,应现配现用;对金属有腐蚀性,对织物有漂白作用;操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消毒完成后用清水去除残留。 (八)碘伏 1、性能特点:碘伏为棕红色液体,是碘与表面活性剂的不定型结合物,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结核杆菌(分枝杆菌),不能杀灭细菌芽孢。 2、适用范围:适用于手、皮肤、粘膜等消毒。 3、使用方法:常用浸泡、擦拭、冲洗等方法。 4、注意事项:应于阴凉处避光、防潮、密封保存,宜在使用前配制;避免接触银、铝和二价合金;用于敏感者与敏感组织需慎重;消毒时若存在有机物,应提高药物浓度或延长消毒时间。 (九)乙醇 1、性能特点:乙醇别名酒精,为无色透明液体,易挥发,易燃烧。消毒酒精浓度为75%(ml/ml),可快速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结核杆菌(分枝杆菌),但不能杀灭细菌芽孢,在短时间内对肠道病毒(如手足口病病原体)的效果不佳。 2、适用范围:适用于手、皮肤消毒以及小面积物体表面与医疗器械的紧急快速消毒。 3、使用方法:常用浸泡和擦拭方法。手与皮肤消毒用75 %乙醇溶液浸泡或擦拭1min;物体表面消毒用75%乙醇溶液浸泡或擦拭,作用10min以上。 4、注意事项:易燃,忌明火;醇可使蛋白质变性凝固形成保护层,影响杀菌效果,消毒前应将物品表面的有机物清除,不宜用于被血、脓、粪便等污染表面的消毒;乙醇能破坏仪器的胶粘物质与镜头,可使橡胶与某些塑料变硬膨胀。 (十)戊二醛 1、性能特点:戊二醛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在酸性条件下相对稳定,在中到碱性条件下杀菌效果较好并对金属腐蚀性较小;使用液的浓度多为2%,pH多为7.5,8.5。戊二醛可杀灭各种微生物达到高水平消毒和灭菌。 2、适用范围:适用于不耐热不耐腐蚀医疗器械与精密仪器等的消毒或灭菌。 3、使用方法:多用浸泡方法,对大型仪器设备用擦拭法。严格按产品使用说明操作,灭菌须作用10h,消毒一般作用30min,45min,消毒完毕用合适的水充分去残留。 4、注意事项:?戊二醛对手术刀片等碳钢制品有腐蚀性,使用前应先加入0.5%亚硝酸钠防锈;?温度对戊二醛的杀菌作用有明显影响,20?以下杀菌作用显著降低;?使用过程中应加强戊二醛浓度检测,以便及时更换;?戊二醛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使用,容器加盖,接触戊二醛溶液时应做好个人防护,防止接触皮肤、溅入眼内或吸入体内,消毒后物品要充分去残留;?不宜用于环境物体表面消毒。 (十一)甲醛 1、性能特点:甲醛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常见消毒剂为福尔马林(即含36%,40%甲醛的水溶液)与白色粉末状的多聚甲醛,可杀灭各种微生物达到高水平消毒和灭菌。 2、适用范围:甲醛熏蒸法适用于室内空气以及对湿热敏感、易腐蚀物体表面与物品等的消毒。 3、使用方法:在密闭的房间或柜子内进行熏蒸消毒,温度18?以上,相对 3湿度70%,90%。?加热熏蒸法:25ml/m福尔马林加热熏蒸12小时。?化学熏 33蒸法:40ml/m福尔马林与20g/m高锰酸钾混合,熏蒸12h,24h。具体操作方法:封闭所有通风口,先将高锰酸钾倒入容器内,加水成糊状,然后将福尔马林倒入, 在温度20?以上、相对湿度70 %条件下密闭熏蒸;消毒完毕去除残留甲醛气体(可用抽气通风或用氨水中和法);戴好防毒面具进入实验室,除去风口封带,通入新鲜空气,用10%氢氧化铵溶液擦去表面残留,直至检测不出福尔马林后人方可进入现场。 4、注意事项:?不可用自然挥发法;?环境温度与湿度对消毒效果影响较大,消毒时应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被消毒物品应摊开放置,中间应留有一定空隙,尽量暴露污染表面,消毒多孔性物质时应增加甲醛用量;?消毒后应去除残留的甲醛气体;?甲醛对人有毒性和刺激性,应做好个人防护。 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消毒灭菌要求 1、室内保持干净、整洁,检验后标本与器材及时处理,操作环境或仪器设备被污染时应立即处理以防扩散。 2、每次实验前先开启送风和通风设备以及紫外线杀菌灯,30分钟后关闭紫外线杀菌灯,人员才可进入。 3、采集标本的器材如采血针、吸管、注射器等应保持无菌,不得敞开,并做到一人一用。 、尖锐物品直接丢入防渗漏防刺破的硬质密闭安全处置容器内,按医疗废4 物处理,严防操作过程中人员损伤与环境污染。 5、感染性标本与非感染性标本应分开存放并设有明显标记。各种贮存试剂与标本的冰箱、恒温箱、水浴箱须专用,每周消毒1~2次,有污染时随时消毒。离心机应每天消毒。 6、可能产生致病微生物气溶胶或出现溅出的操作,以及处理高浓度或大容量感染性材料时应在?级生物安全柜内,并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当微生物的操作不可能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而必须外部操作时,为防止感染性材料或雾化危害,必须使用面部保护装置(护目镜、面罩、个人呼吸保护用品或其它防溅保护设备)。 7、每一完成后均应清理并消毒台面;每次实验结束,消毒环境、物体与设备等表面;实验过程中发生污染应立即消毒,如遇细胞、培养液、体液或血液等有机物污染立即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消毒后用清水与干净的纸或布擦净。 8、每次工作完毕,先将器材与废弃物品收集在专用包装与容器内用压力蒸汽方法处理,再对生物安全柜、仪器设备、工作台面、地面等环境、物体与设备表面消毒,并开启紫外线灯照射30-60分钟。消毒完毕,用清水擦拭去除消毒液残留,然后逐一关闭送风和通风设备。 9、各种感染性标本与器材以及血液、脓、痰、尿等标本应先压力蒸汽处理后按医疗废物处理;其他污染物品在出实验室前必须消毒,首选压力蒸汽法。 10、必需运出实验室处理的物品应装入专用密闭包装与容器内,容器外表面消毒后交有资质的单位收集、焚烧,在处理前严禁泄漏、扩散与混入生活垃圾。 11、需操作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前、实验设备在修理或维护前、更换过滤器(网)前、出现重大污染或意外暴露事故后必须对实验室内环境与物品进行消毒,消毒方法应符合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与本规范的规定。 12、除门(急)诊须当即发出的检验报告外,其他检验报告单应消毒后发出。 四、不同设备与物品的消毒方法 实验室的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应分别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1、实验室空气:?在无人情况下:可采用悬吊式或移动式紫外线杀菌灯直 3接照射,紫外线灯功率达到1.5W/m,消毒时间每次不少于30min。?在有人情况下:普通实验室与二级及以下生物安全实验室可安装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三级及以上生物安全实验室采用层流加高效过滤。 2、生物安全柜:实验完毕,生物安全柜内所有物品(包括仪器设备)都应进行消毒并从生物安全柜内取出。用有效氯含量为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台面、内壁和前后面玻璃,并开启紫外线灯照射30min,60min。消毒完毕,用清水去除残留消毒液,逐一关闭送风和通风设备。按照规定每季度对生物安全柜进行维护,每年对高效过滤器(网)泄漏进行检测。在检测或更换过滤器(网)前用甲醛或过氧乙酸熏蒸消毒,然后轻轻取下过滤器(网),装入专用密闭包装与容器内,容器外表面消毒后由专车运至指定的具有资质的单位焚烧处理,在处理前严禁泄漏与扩散。 3、仪器设备:?局部轻度污染,一般设备用有效氯含量为1000mg/L,2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保持完全湿润30min,60min;贵重或精密仪器可戴上手套用2 %碱性或中性戊二醛溶液擦拭,保持完全湿润,作用时间按制造商提供的使用说明,至少30min,60min;消毒完毕,用清水去残留;紧急时,对非芽孢污染的仪器设备可用75 %乙醇溶液擦拭三遍。?若离心时离心管未密闭、试管破裂等造成液体外溢,应消毒离心机内部,戴上手套用2 %碱性或中性戊二醛溶液擦拭消毒,保持完全湿润至少60min。?有内腔的或严重污染的仪器设备(如受细胞、培养液、体液或血液等污染),整机装入专用密闭包装与容器内,容器外表面消毒后由专车运至指定单位用环氧乙烷消毒。?需操作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前、实验室内设备进行维修前、出现重大污染或意外暴露事故后,应用甲醛或过氧乙酸熏蒸法对实验室内环境与仪器设备进行消毒。 4、感染性材料与器材:使用后丢入专用密闭收集袋与容器内,连同包装与容器一起经压力蒸汽121?作用30min。大的容器与试管架表面以及不耐高温的器材用有效氯含量为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消毒,保持完全湿润30min,60 min;如遇细胞、培养液、体液或血液等污染,有效氯含量加大至5000mg/L作用60min以上。 5、防护用品:除防护眼镜与呼吸器外均应使用一次性防护用品。每次实验 结束后离开实验室前,脱下防护用品进行消毒,有明显污染时随时消毒。一次性防护用品使用后丢入专用密闭收集袋内,经压力蒸汽121?作用30min。防护眼镜可在效氯含量为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中浸泡60min。呼吸器用环氧乙烷消毒或按制造商提供的方法消毒,消毒后更换呼吸过滤部分。 6、环境与物体表面:用有效氯含量为1000mg/L,2000mg/L的消毒剂溶液进行擦拭消毒,保持完全湿润30min,60min后用清水去除残留消毒液;被结核分支杆菌、亲水性病毒与芽孢等传染性病原体污染的环境与表面可选用有效氯含量为2000mg/L的消毒溶液消毒;遇细胞、培养液、体液或血液等污染,有效氯含量加大至5000mg/L作用60min以上,消毒后立即用清水去除残留消毒液。 7、检验记录:应通过传真机、计算机等手段发送至实验室外。污染的检验原始记录等送出实验室前用压力蒸汽121?作用20min,30min,快排干燥;大量的检验原始记录等可采用密封包装后外送专业单位进行辐照或环氧乙烷消毒。 8、剩余标本: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所有使用后的实验器材、病人标本均应经压力蒸汽灭菌处理。 9、溢出清除与消毒:当发生血液、感染性(包括潜在感染)物质溢出时,应采用下列溢出清除与消毒程序: (1)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必要时需进行面部和眼睛的防护。 (2)用布或纸巾覆盖并吸收溢出物。 (3)用浸湿有5000mg/L,10000mg/L有效氯消毒液的海绵、布或纸巾覆盖在溢出物上及其周围区域,完全吸除溢出物并丢入密封的医疗废物袋内;被污染表面再按上述“6、环境与物体表面”消毒方法处理。消毒操作时,从溢出区域的外围开始朝中心进行处置。 (4)消毒后进行清理,如含破碎玻璃或其他锐器则要使用硬的纸板来收集,并将它们置于防刺防漏的硬质容器中待处理。 (5)对溢出区域再次进行清除与消毒(如必要,重复第2-4步)。 (6)将污染材料置于防渗漏、防穿刺的废弃物处理容器中。 10、手的消毒:发现手污染时、实验完毕时,应采用非手触式洗手消毒设施进行手部清洗和消毒,手消毒方法可采用有效碘含量为0.3%,0.5%的碘伏溶液或经卫生部批准的手消毒剂进行消毒。 11、废弃物处置:?所有不再需要的样本、培养物和其他生物性材料应弃置于专门的、专用的和有标记的用于处置危险废弃物的容器内。?尽量不使用或少使用锐器(包括针头、小刀、金属和玻璃等),如必须使用则应直接弃置于防刺破防流失的锐器安全处理容器内,严禁用手盖帽、拆卸、故意弯曲、消毒、毁形等。?所有废弃物在从实验室中取走之前,应使其达到生物学安全,通常采用压力蒸汽处理方法。?实验室废弃物应置于适当的密封且防漏容器中安全运出 实验室。?废弃物运送工具与暂存场所应专用并能防流失与防污染环境,每次用后做好消毒。?危险废弃物的处置、危害评估、安全调查记录和所采取的相应行动记录应按有关规定的期限保存并可查阅。 12、污水消毒:所有实验污水必须经过消毒处理并达到标准后方可排放;污水排放标准参照国家标准《医疗机构水污染排放标准》(GB18466-2005)执行。 六、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评价 (一)中和剂的选择和使用 在进行物体表面、手、消毒剂等生物学监测时必须使用合适的中和剂。 1、选择中和剂的基本原则:?可有效去除残留的消毒剂;?对微生物无害,不减少微生物应有的回收量;?不破坏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不影响其透明度;?必须按规定方法进行鉴定试验并合格者方可在相应的消毒试验中使用;?在病毒灭活试验中,去除残留消毒剂过程对宿主细胞无不良影响。 2、常用消毒剂的中和剂:现场采样常用中和剂参见下表;在现场采样时常常事先准备能适用于各种常用消毒剂(但不包括戊二醛)的复方中和剂,具体配方为:含0.3-0.5%硫代硫酸钠、2%,3%吐温80、0.2%,0.3%卵磷脂的TPS溶液。 现场采样常用中和剂 常用消毒方法 中和剂及其浓度 过氧乙酸、过氧化氢、含氯和含溴类 0.3-0.5%硫代硫酸钠 含碘类 0.3-0.5%硫代硫酸钠、0.2-0.3%卵磷脂、2-3%吐温80 戊二醛 1-2%甘氨酸、0.2-0.3%卵磷脂、2-3%吐温80 季铵盐类、洗必泰 2-3%组氨酸、3-5%吐温80、0.3-0.5%卵磷脂、 0.3-0.5%硫代硫酸钠 醇类 3-5%吐温80 酚类 3-5%吐温80、0.3-0.5%卵磷脂 甲醛 0.3-0.5%亚硫酸钠 注:在0.1%蛋白胨生理盐水(TPS)中加入以上中和剂。1 (二)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与评价 依据《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WS 310.3-2009)》进行。 1、监测频率与指标 物理监测:每次灭菌均应进行。 化学监测:每个包装用包外化学指示物监测(如可透过包装直接观察到包内化学指示物颜色变化则不需使用包外化学指示物);每个灭菌包装内最难灭菌位置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在每天开始灭菌运行前,还须用B-D试纸监测。 生物监测:每周用嗜热脂肪杆菌芽孢生物指示剂监测;对拟采用新包装材料 或容器、摆放方式和排气方式改变以及特殊灭菌工艺时须进行生物监测与确认。 2、检测与评价方法 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温度波动范围在+3?以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要求。 化学监测法:经过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通过颜色变化进行判定。包外化学指示物可作为是否经过灭菌处理的标志,包内化学指示物作为是否达到灭菌条件的标志。 生物监测法:?将嗜热脂肪杆菌芽孢菌片制成标准试验包或使用一次性标准生物测试包。标准试验包由16条41cm×66cm全棉手术巾组成,每条手术巾的长边先折成3层,短边折成2层,然后叠放,制成23cm×23cm×15cm大小。将生物指示物置于标准试验包的中心部位。?将含有生物指示物的标准试验包置于灭菌器排气口上方或最难灭菌部位,同时设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经过一个灭菌周期取出标准试验包,在无菌条件下将生物指示菌片投入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56??1?培养7天,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或按照经卫生部批准的产品使用说明书操作。?结果判定:培养基不变色表明无菌生长,培养基变成黄色表明有菌生长;如阴性对照与试验组均无菌生长,阳性对照显示有菌生长,判定为灭菌合格;如阴性对照无菌生长,试验组与阳性对照均显示有菌生长,则判定为灭菌不合格;如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和试验组均无菌生长,则试验须重做。 3、注意事项:?监测所用化学与生物指示物须经卫生部批准,并在有效期内使用。?如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不适用标准试验包时,可选择常用的、具有代表性的灭菌包,置于最难达到灭菌部位,在满载条件下监测。?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应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监测;物理和化学监测通过后,生物监测应空载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还应进行连续三次B-D测试,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三)干热灭菌效果监测与评价 依据《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WS 310.3-2009)》进行。 1、监测频率与指标 物理监测:每次灭菌均应进行。 化学监测:每个包装用包外化学指示物监测,每个灭菌包装内最难灭菌位置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对于未打包的物品,应使用一个或多个化学指示物,放在待灭菌物品附近监测。 生物监测:每周用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生物指示剂监测;对拟采用新包装材料或容器、摆放方式和排气方式改变以及特殊灭菌工艺时,必须进行生物监测。 2、检测与评价方法 物理监测法:将多点温度检测仪的多个探头分别放于灭菌器各层内、中、外 各点;关好柜门,引出导线,由记录仪中观察温度上升与持续时间。应在设定时间内达到预置温度。 化学检测法:经过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通过颜色变化进行判定;包外化学指示物可作为是否经过灭菌处理的标志,包内化学指示物作为是否达到灭菌条件的标志。 生物监测法:?将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菌片分别装入灭菌中试管内(1片/管)。灭菌器与每层门把手对角线内、外角处放置2个含菌片的试管,试管帽置于试管旁,关好柜门。同时设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经过一个灭菌周期,待温度降至 80?时,加盖试管帽后取出试管。在无菌条件下,将生物指示菌片接种入普通营养肉汤培养基(5ml/管),36??1? 培养 48h观察初步结果,无菌生长管继续培养至第7日。或按照经卫生部批准的产品使用说明书操作。?结果判定:肉汤管澄清表明无菌生长,肉汤管混浊表明有菌生长;如阴性对照与试验组均无菌生长,阳性对照显示有菌生长,判定为灭菌合格;如阴性对照无菌生长,试验组与阳性对照均显示有菌生长,则判定为灭菌不合格;如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和试验组均无菌生长,则试验须重做。 3、注意事项:?监测所用化学与生物指示物须经卫生部批准,并在有效期内使用。?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应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监测。物理和化学监测通过后,生物监测应空载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四)紫外线杀菌灯监测与评价 依据国家标准《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GB 15981-1995)进行。 1、监测频率与指标:?每次记录紫外线杀菌灯使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每6个月进行一次紫外线杀菌灯辐照强度测定,当紫外线辐照强度 2?80µw/cm时每3个月测定一次。 2、检测与评价方法 2物理监测法:?灯管紫外线强度(µW/cm)测定时,先开启紫外线灯5min,用中心波长为253.7n m的紫外线强度测定仪探头置于灯管垂直距离lm位置的中央处,待仪表稳定后锁定,所示数据即为该紫外线灯管的辐照度值。?评价标准: 2普通30w直管型紫外线灯新灯管的辐照强度应不低于90μW/cm,使用中旧灯管 2的辐照强度应不低于70μW/cm;其他紫外线灯使用中旧灯管的辐照强度应不低于新灯管辐照强度的70%。 生物监测法:采用载体定量杀菌试验方法,对指标菌的杀灭率应?99.90%。 3、注意事项:?测定时电压 220V?5V,温度20?,25?,相对湿度,60,。?紫外线辐照计必须在计量部门检定的有效期内使用。 (五)过氧乙酸和甲醛熏蒸消毒效果监测与评价 1、物理监测法:每次消毒均需用温度计与湿度仪以及化学指示剂进行监测。 2、生物监测法:当操作不同病原微生物或芽孢后用过氧乙酸或甲醛熏蒸消毒,须用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生物指示剂(ATCC 9372)进行消毒效果监测,采用载体定量杀菌试验方法,对芽孢的杀灭率应?99.90%。 (六)化学消毒剂监测与评价 1、监测频率与指标:对每天配制的消毒剂,每次配制后使用前采用化学消毒剂浓度试纸测定使用消毒液有效成份含量;对戊二醛等可连续反复使用的消毒剂,每天使用前采用化学消毒剂浓度试纸测定使用消毒液有效成份含量,必要时监测使用中消毒液细菌含量。 2、检测与评价方法: 浓度试纸测定法:消毒剂溶液有效成分浓度在浓度试纸测定范围内时,取试纸浸于消毒液中片刻取出,半分钟内在自然光下与标准色块比较,读出溶液所含有效成分含量。消毒剂溶液有效成分浓度高于浓度试纸测定范围内时,可用水先将消毒剂稀释,使其有效成分浓度在试纸测定范围内,再按上法进行测定。结果判定:直接测定的消毒剂溶液,对应标准色块上所示浓度即为该消毒剂溶液的有效成分浓度;需稀释的消毒剂溶液,对应标准色块上所示浓度乘以稀释倍数即为该消毒剂的有效成分浓度。 使用中消毒液细菌含量测定法:依据国家标准《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1995),用无菌吸管吸取1mL使用中消毒剂加入9mL含有相应中和剂的采样管内混匀,带回实验室进行菌落计数,必要时检测致病菌。判定标准:细菌菌落总数?100cfu/ml,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3、注意事项: 浓度试纸测定法:?本法所测结果不精确,溶液有效成分含量高时准确性较差;?试纸浸湿后时间超过1min,颜色逐渐消退,结果不准确;?用后的剩余试纸应及时放回原包装内,以免影响以后的测定。 (七)环境监测与评价 环境监测包括对空气、环境与仪器设备表面、工作人员手的监测,当怀疑有实验室污染时进行环境监测,监测方法与评价标准参照国家标准《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1995)。 (八)污水处理效果监测与评价 依据《医疗机构水污染排放标准》(GB 18466)-2005进行。 1、监测频率与指标:?总余氯监测每天至少2次(采用间歇式消毒处理的,每次排放前均须监测)。?粪大肠菌群数监测每月不少于1次,沙门氏菌监测每季度不少于1次,志贺氏菌监测每年不少于2次,结核杆菌根据需要监测。?其他致病菌与肠道病毒监测,当收治传染病病人的医院同时收治同种甲类传染病超过5人、乙类传染病超过10人、丙类传染病超过20人时应及时监测该种传染病病原体。 2、采样要求:?采样口要求:按规定设置污水接触池出口和单位污水外排口,并有明显标志。外排口处应设污水计量装置,并宜设污水比例采样器和在线监测设备。?采样要求:总余氯在接触池出口处采样,微生物指标在单位污水外排口处采样。 3、检测方法:?总余氯按国家标准《N,N-二乙基-1,4-苯二胺分光光度法》(GB 11898)和《N,N-二乙基-1,4-苯二胺》(GB 11897)方法,采用符合上述方法的相应的余氯检测仪进行检测。?微生物指标:粪大肠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结核杆菌分别按国家标准《医疗机构水污染排放标准》(GB 18466)附录A(多管发酵法)、附录B、附录C、附录E进行。 4、评价标准: (1)污水排放要求:?传染病与结核病医疗机构应执行污水排放标准。?综合性与其他医疗机构:县级及以上或20张床位及以上医疗机构产生的污水,直接或间接排入地表水体或海域的应执行污水排放标准,排入二级污水处理厂下水道的应执行污水预处理标准;县级以下或20张床位以下医疗机构产生的污水应经消毒处理后排放。?经含氯消毒处理直接排入地表水体或海域的污水,应经脱氯处理,使总余氯小于0.5mg/L。 2)污水排放标准和预处理标准见下表。 ( 污水排放标准和预处理标准 粪大肠菌接触时间 余氯医院类别 肠道致病菌 肠道病毒 结核杆菌 (h) (mg/L) MPN/L 综合性医院 排放标准 不得检出 不得检出 ?500 ?1 3-10 预处理标准 ?5000 ?1 2-8 传染病医院 不得检出 不得检出 ?100 ?1.5 6.5-10 结核病医院 不得检出 不得检出 不得检出 ?100 ?1.5 6.5-10 运动与健康 题目: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指导老师:欧阳靜仁 班级:热能092班 姓名:林灿雄 学号:200910814223 摘要: 这篇文章通过对人体运动系统组成的介绍,以及体育锻炼对运 动系统的作用和影响的一点点描述,给平时不重视锻炼的人说明了体 育锻炼的好处,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重视体育锻炼。 本文部分地方参考相关文件,可信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同时也 未免有疏落之处,请指正。 参考: 关键词: 骨,骨连接,骨骼肌,支架作用、保护作用和运动作用,合理的体育 锻炼,三磷酸腺苷(ATP)酶 前言 体育锻炼与我们息息相关,在我们的身边,无时无刻都有人在运动,各种球类运动、跑步、游泳等等...大家都知道体育锻炼对人体是有好处的,然而具体有些什么好处呢,这个答案有多少人知道。通过这篇文章,希望可以增加大家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体育锻炼既可增强关节的稳固性,又可提高关节的灵活性。 体育锻炼可使肌纤维变粗,肌肉体积增大,因而肌肉显得发达、结实、健壮、匀称而有力。 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肌肉的耐力。 体育锻炼能保持肌肉张力,减小肌萎缩和肌肉退行性变化,保持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性,使脊柱的外形保持正常,从而能够减少和防止骨骼、肌肉、韧带、关节等器官的损伤和退化。 一、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 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包括骨、骨连接和骨骼肌。骨以不同形式(不动、微动或可动)的骨连接联合在一起,构成骨骼,形成了人体体形的基础,并为肌肉提供了广阔的附着点。肌肉是运动系统的主动动力装置,在神经支配下,肌肉收缩,牵拉其所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接为枢纽,产生杠杆运动。 (一)骨的组成部分: 骨bone是以骨组织为主体构成的器官,是在结缔组织或软骨基础上经过较长时间的发育过程(骨化)形成的。成人骨共206块,依其存在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各部分骨的名称、数目见下页表。 骨的形状: 人体的骨由于存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形态也各异。按其形态特点可概括为下列四种 : 1、长骨 long bone 主要存在于四肢,呈长管状。可分为一体两端。 干,其外周部骨质致密,中央为容纳骨髓的骨髓腔。两端较体又叫骨 膨大,称为骺。骺的表面有关节软骨附着,形成关节面,与相邻骨的关节面构成运动灵活的关节,以完成较大范围的运动。 2、短骨 short bone 为形状各异的短柱状或立方形骨块,多成群分 布于手腕、足的后半部和脊柱等处。短骨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常具有多个关节面与相邻的骨形成微动关节,并常辅以坚韧的韧带,构成适于支撑的弹性结构。 3、扁骨 flat bone 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和胸腔的壁,以保护内部的脏器,扁骨还为肌肉附着提供宽阔的骨面,如肢带骨的肩胛骨和髋骨。 4、不规则骨 irregular bone 形状不规则且功能多样,有些骨内还生有含气的腔洞,叫做含气骨,如构成鼻旁窦的上颌骨和蝶骨等。 (二)骨连接 1、韧带连接 两骨之间靠结缔组织直接连结的叫韧带连接。韧带ligament多呈膜状、扁带状或束状,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肉眼观呈白色,有光泽,附着于骨的地方与骨膜编织在一起,很难剥除,有的韧带由弹性结缔组织构成,肉眼观呈淡黄色,叫做黄韧带(如项韧带)。一般的韧带连接允许两骨间有极微的动度。但有些骨与骨之间,两直线缘相对或互以齿状缘相嵌,中间有少量结缔组织纤维穿入两侧的骨质中,使连结极为紧密,叫做缝,如颅骨的冠状缝和人字缝。 2、软骨结合 相邻两骨之间以软骨相连接叫软骨结合。软骨组织属结缔组织 的一种,呈固态有弹性,由大量的软骨细胞和间质构成,由于间质的成分不同,又有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和弹力软骨的区分。第一助骨连于胸骨的软骨属透明软骨,而相邻椎骨椎体之间的椎间盘则由纤维软骨构成。由于软骨具有一定弹性,所以能做轻微的活动。有的软骨结合保持终生,而大部分软骨结合在发育过程中骨化变为骨结合。 3、骨结合 由软骨结合经骨化演变而成,完全不能活动,如五块骶椎以骨结合融为一块骶骨。 (三)骨骼肌 骨骼肌又称横纹肌,肌肉中的一种。 肌细胞呈纤维状,不分支,有明显横纹,核很多,且都位于细胞膜下方。肌细胞内有许多岩细胞长轴平行排列的细丝状肌原纤维。每一肌原纤维都有相间排列的明带(I带)及暗带(A带)。明带染色较浅,而暗带染色较深。暗带中间有一条较明亮的线称H线。H线的中部有一M线。明带中间,有一条较暗的线称为Z线。两个z线之间的区段,叫做一个肌节,长约1.5~2.5微米。 相邻的各肌原纤维,明带均在一个平面上,暗带也在一个平面上,因而使肌纤维显出明暗相间的横纹。骨骼肌细胞构成骨骼肌组织,每块骨骼肌主要由骨骼肌组织构成,外包结缔组织膜、内有神经血管分布。骨骼肌收缩受意识支配,故又称“随意肌”。收缩的特点是快而有力,但不持久。 运动系统的肌肉属于横纹肌,由于绝大部分附着于骨,故又名 骨骼肌。每块肌肉都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器官,有丰富的血管、淋巴分布,在躯体神经支配下收缩或舒张,进行随意运动。肌肉具有一定的弹性,被拉长后,当拉力接触时可自动恢复到原来的程度。肌肉的弹性可以减缓外力对人体的冲击。肌肉内还有感受本身体位和状态的感受器,不断将冲动传向中枢,反射性地保持肌肉的紧张度,以维持体姿和保障运动时的协调。 二、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作用 运动系统主要起支架作用、保护作用和运动作用。人体的运动系统是否强壮、坚实、完善,对人的体质强弱有重大影响。例如,骨架和肌肉对人体起着支撑和保护作用。它不仅为内脏器官,如心、肺、肝、肾以及脑、脊髓等的健全、生长发育提供了可能,而且能保护这些器官使之不易受到外界的损伤。骨、软骨、关节、骨骼肌是人体运动器官,骨的质量,关节连接的牢固性、灵活性,肌肉收缩力量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体的运动能力。 合理的体育锻炼能促进骨的血液循环,增加对骨的血液供应,使正处旺盛造骨时期的骨组织能获得更多造骨原料,加速造骨过程,加快骨的生长。增强骨的抗折抗弯抗压扭曲等能力,使骨更坚固。还能预防关节的变形,保持骨的弹性,延缓骨的老年性退行性变化。除此之外,体育锻炼还有助于增强韧带的弹性,增加关节的稳固性,提高关节的灵活性。 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肌肉体积增大,肌肉中脂肪含量减少,肌肉内结缔组织增多,肌肉内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肌肉毛细血管增多。 体育锻炼时,由于肌肉的活动,促使肌肉内毛细血管大量开放,这样肌肉可获得比平时多得多的氧气及养料,大力促进肌肉的生长,使差价活动的肌纤维数量增加。 三、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体育锻炼既可增强关节的稳固性,又可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关节稳固性的加大,主要是增强了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结果,同时与关节和韧带的增厚也有密切的关系。关节灵活性的提高,主要是关节囊韧带和关节周围肌肉伸展性加大的结果。人体的柔韧性提高了,肌肉活动的协调性加强了,就有助于适应各种复杂劳动动作的要求。 体育锻炼可使肌纤维变粗,肌肉体积增大,因而肌肉显得发达、结实、健壮、匀称而有力。正常人的肌肉约占体重的35,,40,,而经常从事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的人,肌肉可占体重的45,,55,。 体育锻炼可使肌肉组织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如肌肉中的肌糖原、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和肌红蛋白等含量都有所增加。肌球蛋白、肌动蛋白是肌肉收缩的基本物质,这些物质增多不仅能提高肌肉收缩的能力,而且还使三磷酸腺苷(ATP)酶的活性增强,供给肌肉的能量增多。肌红蛋白具有与氧结合的作用,肌红蛋白含量增加,则肌肉内的氧储备量也增加,有利于肌肉在氧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继续工作。 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肌肉的耐力。因为体育锻炼可使肌纤维内线粒体的大小和数量成倍增加,同时在锻炼时还使肌肉中的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安静时肌肉每平方毫米内开放的毛细血管不过80条左右,剧烈运动时开放数可增加到2000,3000条)从而产生更多的能量。因 此,长期坚持锻炼,可使肌肉的毛细血管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出现囊泡状,增加肌肉的血液供应量。 体育锻炼能保持肌肉张力,减小肌萎缩和肌肉退行性变化,保持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性,使脊柱的外形保持正常,从而能够减少和防止骨骼、肌肉、韧带、关节等器官的损伤和退化。 讨论:太极拳对运动系统的作用。 总的来说,太极拳是技击与健身相结合的古老拳术。要求心境意导,呼吸自然,思想专一,心理安静,意念引导动作,呼吸要求自然平稳,并与动作相配合。中正安舒,松柔连贯;圆括自然,周身协调;刚柔相济。 太极拳运动是一种有氧运动,是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充分协调的全身运动。太极拳运动是一种神经系统协调下的全身运动,在运动中使全身各种细胞,器官同时平均发展为原则。练太极拳可以“蠕筋骨,利关节”,有抗老防衰之功效。俗话说,人老腿先老。而太极拳重视下肢运动,练太极拳腿部肌肉发达,血管丰满,这样就增加了血液输送与回流的泵力。另外,虚实转换能锻炼两腿的耐力,对维持人体的平衡大有好处。即使运动时全身之肌肉虽已成疲劳不堪的状态,而心脏的搏动并不失常,呼吸并不困难,相反的在运动后,尚能感到比运动前呼吸轻松舒畅。太极拳运动要求松靜与运动相结合,松靜反应主要表现为副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平稳,呼吸匀长,微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而且练太极拳对许多慢性而服药不易见效的疾病会产生显著疗效。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重视体育锻炼,只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才能拥有强健的体魄以及良好的心态,才能更好的进行学习及工作, 完成我们的理想。
/
本文档为【[2017年精编]6.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消毒灭菌题库.12沈 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