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农村金融创新

2017-10-10 11页 doc 27KB 3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6908

暂无简介

举报
农村金融创新农村金融创新 农村金融创新概论 一、农村金融体系现状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将三农问题纳入全年重点工作之一, 表明当前“三农”问题十分严峻,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归根结底表现为资金的优化配置,聚集资本的能力、速度和数量客观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经济发展速度。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大量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适度的集约化经营、以及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仅仅依靠农村各经济主体自身蜗牛爬行式的内部积累无法满足其对资...
农村金融创新
农村金融创新 农村金融创新概论 一、农村金融体系现状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将三农问题纳入全年重点工作之一, 表明当前“三农”问题十分严峻,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归根结底表现为资金的优化配置,聚集资本的能力、速度和数量客观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经济发展速度。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大量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适度的集约化经营、以及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仅仅依靠农村各经济主体自身蜗牛爬行式的内部积累无法满足其对资金的需求,需要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作为后盾。 为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农村金融创新,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中指出,决定在中部六省和东北三省选择粮食主产区或县域经济发展有扎实基础的部分县、市,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促进金融机构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积极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三农”金融服务需求,大力支持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任何的金融产品创新都必须依据市场的需求,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金融需求的多层次、个性化,决定了农村金融产品的多样性和差异化。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各种需求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金融需求为基础,大胆开发和创新金融产品,才能满足三农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才能真正提高农村金融的服务水平和自身经营效益。 农村金融本身的复杂性,当前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仍显不足,农村金融仍然是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成为了必然发展趋势。 二、农村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农村金融组织不全,信用社形成垄断。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表面上已经形成了商业性、政策性和合作性金融“三 足鼎立”的局面,实际上是农村信用社一家垄断。农业银行市场化改革中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工商业,在许多乡镇及以下地区很少有分支机构,造成农村金融市场国有银行主体缺失。农业发展银行主要从事粮食收购企业及粮食生产龙头企业贷款,贷款对象不是农户而是特殊企业群。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家数很少,且均由原来的农村信用社改造而成,加之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只存不贷,农村信用社成了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主力军,几乎垄断了农村金融市场。 2、农村金融组织支农有限,资金外流严重农村金融组织支农有限、资金外流严重主要表现在: (1)、农行对农村的信贷供给逐年降低。 (2)、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贷款有减无增。 (3)、邮政储蓄转出大量农村资金。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在农村领域的战线以后, 农村金融资源已主要向邮政储蓄集中,邮政储蓄机构成为农村信贷资金的“漏斗”。 (4)、农村信用社资金外流情况严重。农村信用社自成立以来,虽然经过了多次体制性重组,但是一直是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力军。不过,许多针对农村信用社的案例研究表明,无论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高度城市化地区,还是广大中西部地区以及东部农业大省,农村信用社都表现出“非农化”或“城市化”特征 3、农村金融组织服务落后,效率低下农村金融服务严重落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服务方式落后。农村金融只有最基本的存贷款业务,很少有丰富多彩的现代银行业务。 (2)、服务手段落后。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还不能实现电子信息化办公,银联卡还不能在多数农村乡镇上使用,资金结算难以实现“一汇通”,有的信用社至今仍未开通全国联网的大额支付系统,甚至没有实现通存通兑。 (3)、金融创新能力差。农村信用社除开通代收水电费之类的中间业务外,代销国债、基金、银行卡等科技含量稍高的业务几乎没有。伴随着支农有限、服务落后,农村金融效率必然低下,农业银行面临资产质量差、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问题,持续经营能力受到限制。农业发展银行则由于政策性贷款的影响,贷款损失规模较大,盈利能力较差,严重束缚其政策性功能的发挥。我国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历史包袱沉重、信贷质量差等问题。两年来信用社盈利能力有所提高,这一部分的盈利是来自贷款利率的提高,也是减免税以及中央银行票据置换政策 作用的结果,并且目前仍然存在大量难以化解的风险。 4、农村民间借贷活跃,但仍受到管制 农村金融支农有限、大量外流,导致农民生产所需资金、农村中小企业所需资金,很大程度上靠民间借贷和私人借款。据调查,中国农村“高利贷”高达8 000亿,1.4万亿元,仅浙江东南地区就有3000多亿元。何广文在贵州铜仁地区对信用社在52个村的贷款情况的统计显示,平均覆盖率为41,,但贷款量上的满足率只有20,,30,。活跃的民间借贷对满足广大农户和农村企业融资需求提供了便利,已经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资金保证。然而,自1998年以后,一度在农村民间融资中极度活跃的农村合作基金会被勒令撤消和关闭,从而民间金融转入地下。民间借贷受到严重管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间融资规模的扩张。 5、农业政策性保险“缺位” 现代农业生产面临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农民既缺乏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也难以规避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开办农业保险,是保证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金融手段。正因如此,我国从1982年就恢复了农业保险,农业保险业务一度得到了快速平稳的发展。但由于农业保险所固有的赔付率高、回报率低等问题,以及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依据,加之保险公司在实行商业化经营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近十年来农业保险业务日趋萎缩。到2003年,我国农业保费收入由1993年的7亿元降低到4.6亿元,仅占农业生产总值的0.04,,约占全国财产险保费收入的0.5,,农民户均投保不足2元。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多数省市的分公司都已撤销了农业保险机构及业务。由于农业政策性保险的缺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企业的风险评估,成为“惜贷”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当前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存在的难点 目前,我国农村领域普遍存在着需求型金融抑制、供给型金融抑制和生态型金融抑制现象,金融服务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缺乏周密和强制的金融制度安排,造成农村金融服务战线大幅收缩,支农金融机构主体出现缺位,使得农村出现资金外流、服务退化和经济“贫血”的状态,进而导致农业资金投入上呈现财政无力投入,政策性金融无权投入、商业性金融不愿投入、合作性金融力不从心、民间借贷一片混乱的尴尬局面,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严重,广泛存在的农村金融抑制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1、需求型金融抑制。需求型金融抑制是指农村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的金融 抑制现象。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农村中。 (1)、一方面是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与农业固有的双重风险导致农村领域自然需求与投资需求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农业受到自然条件与经营风险固有的双重风险的制约,减少了农户的投资性需求。 (2)、长期存在的农村土地制度缺陷与不合理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一是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不为农户发放贷款。二是商业性银行——农业银行名不副实。三是支农主力军——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贷款比例缺乏刚性约束。四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非正规金融组织对正规金融机构具有挤出效应。 (3)、弱势的农户群体与有限的归还能力难以有效获得金融的支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80%左右的人口分布在农村,“农业落后、农村贫穷、农民困苦”是当前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形成了收入差距巨大、层次十分明显的社会结构,其中处于最底层的则是我国农村居民中为温饱所困扰的弱势群体。 2、供给型金融抑制。供给型金融抑制是农村金融贫困所产生的一种效应,当前农村金融贫困的现象十分普遍和突出,供给体系残缺不全、供给总量严重不足、供给产品传统单一。 (1)、金融网点的大举撤军导致支农供给体系残缺不全,部分乡村出现金融服务盲区。 (2)、严重失衡的农村信贷资金供需矛盾造成供给总量不足,导致农村经济严重“贫血”。 (3)、单一的服务品种与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滞后,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的缓慢。 3、生态型金融抑制。生态型金融抑制是指农村各种外部环境的贫困性不适合于金融的生存和发展,从而造成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处于互相掣肘、双相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 (1)、不公平的教育体制与低层次的文化素养导致农村大面积的知识贫困。 (2)、个人能力的有限性与特殊亚文化的侵染性导致农村弱势群体的精神贫困。 (3)、信用控制体系的缺失与社会地位分配规则的改变导致农村领域的信用贫困。 三、农村金融创新策略选择与分析 (一)、金融组织体系创新策略 1、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金融支农合力,减少供给型金融抑制。 (1)、重新界定农发行的职能,切实承担起政策性金融职能,使农发行逐步建成支持农业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综合性政策银行,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基础力量。 (2)、调整商业银行经营策略,满足农村金融市场多方面需要。要注意发挥基层行靠近农村、贴近农民的优势,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充分调动基层行市场开拓的积极性。 (3)、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经营机制的转换,支持农村信用社做大做强,增强支农服务功能。农村信用社要发挥地处农村、与农民联系紧密的优势,在防范风险条件下,简化贷款手续,加强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信用社发展的良性互动。 (4)、完善邮政储蓄制度,建立资金回流机制。以成立邮政储蓄银行为契机,发挥邮政储蓄机构网点多、深入农村的优势,按照商业原则引导邮政储蓄资金以适当形式回流农村,增强其在农村地区的储蓄、汇兑和支付服务等功能,增强其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 (5)、规范民间融资行为。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培育和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实行激励政策,鼓励开办小额农贷业务,增加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服务供给,满足新农村建设多层次金融服务需求。 (6)、推进农业保险进程。农业保险制度由于与世贸组织农业“绿箱政策”的理念相符而成为市场经济国家扶持本国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我国也应通过立法明确农业保险的地位以及政府在开展农业保险方面所应发挥的职能和作用。政府对农业保险实行低费率和高补贴政策。建立农业再保险机制以避免农业巨灾风险对农民和农业的影响。 2、提高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 (1)、优化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根据《指引》风险管理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尽快建立由董(理)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构成的决策体系,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部门和相关业务职能部门构成的执行体系, 监事会和内、外部监管和审计部门构成的监督体系,清晰划分并落实前中后台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部门,充实风险管理部门职能,形成集中统一管理、分级授权实施的风险管理架构。通过部门相互分离、业务相互制衡的同时,强化风险管理信息传导及联动处置机制,形成风险管理的整体合力和系统优势。 (2)、强化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其一要以流程再造为着力点,实现风险的全过程控制,使风险管理更加集约化、规范化和流程化。其二以强化信息技术建设入手,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其三要明确各类风险路径,重点是要明确风险报告对象、报告频度、报告内容和报告职责等,并要确保报告路径的独立性。 (3)、建立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系。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根据风险管理的原则和要求,根据本机构的整体发展战略,制定覆盖所有业务和管理环节的政策和程序,对现有的各项风险进行全面梳理、分析、整合和完善,特别是要完善资产保护机制、分级授权管理、合规检查、风险缓释、大额贷款风险分散、纠偏纠错等管理制度。 (4)、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通过开展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教育宣传、组织风险管理专业培训、风险管理案例教育分析、召开风险管理工作专项座谈会等形 式,构建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推动管理层和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理念的转变,形成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 (二)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策略 1 、农村信贷产品的创新 (1)、充分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以农户为贷款对象, 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无需抵押或担保的贷基于农户本人的信誉, 款。它是对中国农村信贷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以其贷款门槛低、利率优惠、方式灵活等优势,在破解农民贷款难、担保难和放款难等重大问题,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前基层农村金融机构要以“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为依托,以小额信贷为桥梁,将普通农户作为基本贷款客户群,努力扩大农户贷款的覆盖面,把农户培育成市场份额大、效益好、风险小的稳定客户群,在支持农民提高收入的同时,增加自身的经营效益。 (2)、全面推广订单农业贷款。要针对农业产业化企业资金需求的特点,可创办“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贷款,通过公司、农户、金融机构多方的资金联结,支持订单农业快速发展。也可对农业产业化基地、农村工业园区进 行授信,根据评定的信用等级,核定授信额度,在额度内实行随用随贷循环使用,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整体资金实力的优势,提升农村产业化水平。 (3)、开发农村专业经济组织贷款。要把支持农村专业经济组织作为拓展农村金融市场的业务增长点,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状况,积极为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解决季节性、临时性所需的资金,扩大对合作组织的必要授信和信贷支持。对依附于专合组织的法人公司,可按规定对其发放资产、设备、房地产等形式的抵押贷款;对专合组织集体使用的周转性贷款,可以根据订单发放订单贷款或采取专合组织成员联保的方式发放贷款,不断增强龙头大户和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能力。对加入了专合组织的农户,优先发放小额农户贷款,对其享受利率优惠政策。对生产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种植大户,可以适当提高信用贷款额度,满足其生产发展需求。 (4)、创新涉农信贷的抵押担保方式。要在广泛推广农户联保贷款的基础上,尝试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机构、担保机构和专业协会等具有法人地位的利益主体纳入联保贷款范畴,建立农业贷款担保机构,解决“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协会+农户”等联保贷款问题。同时,农户贷款难,主要难在无可供抵押物,基层机构可积极开展山林承包权抵押、鱼塘承包经营权抵押、商铺抵押等贷款抵押方式,力求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2、农村金融服务方式的创新 (1)、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要积极开展代理类的中间业务,以代付工资、代收水费、电费、电话费等为突破口,全面启动中间业务的发展;根据农民经济发展状况,积极开展代理保险、代销基金等业务,形成新的效益增长点。 (2)、积极拓展信用卡业务。要抓住现在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商品流通交易日益频繁的有利时机,宣传推广信用卡业务,根据农村持卡人的消费使用特点调整信用卡的功能和使用范围。 (3)、改进结算服务,推广电子银行业务。要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电子化建设,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有的资金清算系统、结算网络和账户系统,创新结算新产品,开办电子银行等新型的结算交易工具,提高农村资金汇划速度和周转效率,为客户提供灵活多样的贸易服务,让农民充分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便捷的 结算、理财等金融服务,缩小和消除城乡金融服务和发展的差距。 3、农村金融产品营销体系的创新 (1)、细分客户市场,建立适应不同金融需求主体的营销网络。要根据农村 金融需求主体的不同建立相对应的内设营销服务机构,一是建立主要以农户、 个体工商经营户为服务对象的“金融服务超市”。可在人口稠密、种植养殖经营户、 经济较为发达的村镇,建立1—2个金融超市,集中办理居民存取款、汇兑结算、小额农贷、代理保险、代收代付等金融业务,推行“一站式”服务和“一条龙”作业,使每一个金融产品都进入寻常农户家。二是以县级金融机构为单位,建立以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专业金融服务机构,实行“一户一策”、“一企一策”的贴身服务方式,为他们解决融资难及其他金融服务难题,特别是提供灵活多样的贸易融资、账户服务、现金管理服务等。 (2)、全面推行客户经理制,强化绩效考核。一是强化市场营销意识,实行客户经理营销业务制度,建立并落实好客户经理准入、考核、晋升、淘汰等一系列制度,增强市场营销能力。分别设立公司客户业务、个人客户业务及其他客户业务经理,组建营销团队,实行专业营销。单位领导、部门和网点负责人作为大客户经理,要对辖内大客户进行重点营销攻关。二是要针对当地农业生产经营特点,选拔培养一批懂政策、懂技术、责任心强的客户经理,进行包片、包村、包户,向农户面对面地提供政策、经营信息、资金等全方位的服务,在扩大支农范围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农民的多层次金融需求。三是严格落实客户经理绩效考核,使个人报酬与个人贡献挂钩,营销的存款、贷款、清收盘活、中间业务以及其他业务收入,分类计入客户经理报酬,上不封顶,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 (3)、依托农村基层组织和其他社区组织,建立流程化的信贷操作模式。相对于城市而言,我国农村是经济落后地区,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居住分散,信息不对称,信贷管理难度大,使涉农贷款风险较大。因此,必须认真研究我国农村金融经营的客观环境特点,充分发挥中国农村基层组织和其他社区组织的功能,有效解决涉农贷款中信息不对称和贷款催收困难等难题,形成农村社区发展与农村金融互动发展的新格局,充分发掘和满足农村有效金融需求。同时,通过建立规范完善的农村信贷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对贷前、贷中、贷后等各环节实行流程化操作,对流程各环节的岗位职责进行明确,对每个风险点进行提示和防范控制,最大限度地防范农户贷款中的风险隐患。 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指导当前金融改革、发展和稳定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只有更好地进行农村金融创新改革,才能使我国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使新农村建设更快发展,加快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
本文档为【农村金融创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