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哈萨克汗国大玉兹境内的蒙古部落研究

2017-11-21 18页 doc 39KB 64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1942

暂无简介

举报
哈萨克汗国大玉兹境内的蒙古部落研究哈萨克汗国大玉兹境内的蒙古部落研究 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 哈萨克汗国大玉兹境内的蒙古部落研究 2012年05月02日 18:57:08 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 [内容提要]本文详细论述了哈萨克汗国大玉兹境内的兀孙、都拉特(朵豁剌惕)、札喇亦儿、弘吉剌惕等蒙古部落的历史及其人数,说明西迁的蒙古诸部是近现代哈萨克族的主要族源之一。 [关键词] 哈萨克汗国 大玉兹 蒙古部落 乌孙 都拉特 札喇亦儿 弘吉剌惕 公元1456年,白帐汗国末代可汗巴拉克之子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率领部众,摆脱阿布勒海尔汗国的羁绊,投奔东察合台汗国,受到也...
哈萨克汗国大玉兹境内的蒙古部落研究
哈萨克汗国大玉兹境内的蒙古部落研究 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 哈萨克汗国大玉兹境内的蒙古部落研究 2012年05月02日 18:57:08 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 [提要]本文详细论述了哈萨克汗国大玉兹境内的兀孙、都拉特(朵豁剌惕)、札喇亦儿、弘吉剌惕等蒙古部落的历史及其人数,说明西迁的蒙古诸部是近现代哈萨克族的主要族源之一。 [关键词] 哈萨克汗国 大玉兹 蒙古部落 乌孙 都拉特 札喇亦儿 弘吉剌惕 公元1456年,白帐汗国末代可汗巴拉克之子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率领部众,摆脱阿布勒海尔汗国的羁绊,投奔东察合台汗国,受到也先不花汗的欢迎,被安置在塔拉斯河和楚河流域游牧,始建了哈萨克汗国。 公元1462年,也先不花汗去世,东察合台汗国的统治集团为争权夺利而发生内讧,居住在伊犁河流域与锡尔河之间的乌孙、都拉特、札拉亦儿、康里等部落纷纷投归哈萨克汗国,哈萨克汗国的疆域大为扩张。 公元1468年,阿布勒海尔汗在东征哈萨克汗国途中病死,诸子为争位而内战不止。哈萨克汗国的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率领部众北征,攻占了阿布勒海尔汗的大部分领土,占有了哈萨克草原的中部地区。 15世纪末年,哈萨克汗国的穆伦德克汗和哈斯木汗率众与阿布勒海尔汗之子昔班尼汗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争战,迫使昔班尼汗统率其部众乌兹别克人南迁至阿姆河流域的河中地区立国,哈萨克汗国夺得了里海周围的哈萨克草原西部。哈萨克汗国达到其鼎盛时期。 17世纪后期,由于哈萨克汗国各部落长期分区游牧的习惯,导致哈萨克汗国形成为3个独立的行政单位(玉兹,原音为juz,意为地区,“部分”),其中一个称为大玉兹(Ule juz)、清朝史籍《西域图志》卷二称之为“哈萨克右部”,俗称“哈萨克大帐”即乌拉克玉兹;另一个称“中玉兹”,称之为“哈萨克左部”(Orta juz),俗称“哈萨克中帐”,即鄂图尔玉兹;还有一个称“小玉兹”(Kixi juz),称之为“哈萨克西部”俗称“哈萨克小帐”,即奇齐克玉兹。平时三玉兹各自为政,一旦有大的政治和军事行动,则三玉兹的可汗会议协商处理。 据《西域图志》卷44载,哈萨克汗国的大玉兹游牧于巴尔喀什湖以南,从伊犁河到锡尔河之间的广阔地区,境内多有蒙古部落。中玉兹游牧于锡尔河以北地区的哈萨克草原,境内也多有蒙古部落。小玉兹游牧于里海以东和以北的哈萨克草原西部,境内的蒙古族部落较少。近现代意义上的哈萨克族,就是这些蒙古部落和当地的突厥部落融合和同化而形成的,因此,研究哈萨克汗国境内各蒙古部落历史,对哈萨克族的历史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若要详尽地研究哈萨克汗国3个玉兹的蒙古部落,只怕内容很多,文章太长。为了简要起见,本文仅从大玉兹境内的史实着笔,举一反三,中玉兹和小玉兹的蒙古部落历史由此可知其大概。 一、 乌孙、兀孙 Yusun(玉逊)、许慎(husun) 19世纪初,沙俄势力侵入哈萨克汗国,对哈萨克汗国的情况了如指掌。一份公元1825年的俄国文《古玉兹部族志》说: 大帐吉尔吉斯(实指哈萨克)人全都总称为Yusun,他们分为五个部落,即(1)都拉特,(2)阿勒班,(3)札拉亦儿,(4)察劈拉西提,(5)素宛。[1] “Yusun”即“玉逊”,有时也译为“兀孙”或“乌孙”。由上引记载可知,大帐哈萨克人中以玉逊部落为最多,地位也最高,以致成了该帐哈萨克人的总称(代名词)。而其中的“都拉特”、“札拉亦儿”也为蒙古部落,“阿勒班”、“察劈拉西提”、“素宛”则为突厥部落。 比沙俄官方文书略早10余年,由清朝伊犁将军府官员们根据哈萨克汗国使者提供的资料编写而成的《西域总统事略》一书中的《哈萨克源流》一节中,列有哈萨克右部(“即大帐”)的部族、部落及其人户如下: (右部)由锡尔格里玉逊、撒里玉逊、康里缠齐胡里、都拉特四部组成。其中锡尔格里玉逊有2万户,撒里玉逊有7千户,康里齐里缠胡有3千户,都拉特有4万户。[2] “锡尔格里玉逊”和“撒里玉逊”都是玉逊部落的分支,康里齐里胡缠则为康里突厥部落的一支,他们与“阿勒班”、“察劈拉西提”和“素宛”等突厥部落一定有某种特殊关系。 沙俄的民族学家和游历家瓦力汗诺夫、M?韦纽科夫通过实地调查,记录哈萨克大帐的居地及其人户如下: 大帐为三个部族,是札拉亦儿、阿勒班(包含素宛)和都拉特,有很多分支。其中一部分从楚河向塔拉斯河,博罗尔台山脉(卡腊套山脉东南方))方向游牧。都拉特与Uisun(是否Sary Uisun)汇合。人口最多的部族是都拉特,他们占据了楚河东北、阿拉套山脉(塔拉斯的阿拉套山脉),直到巴尔喀什湖南缘和阿勒坦额默勒山口等地区,从那里又延伸到图尔根河,进而向东发展,分布在chiliu河(是否shilik河)和伊犁河右岸。占领此地的是Alban部族,其一部分游牧于清朝领土内,支付牧草税„„大帐的人口是:阿勒班(包含素宛)2万,都拉特和Uisun 7万,总数为11.5万人。[3] 根据上列资料可知,哈萨克汗国大玉兹境内的Uisun(兀孙)部落的人口原来是很多的,其他的蒙古部落和突厥部落都依附于Uisun。 早在辽朝,其境内的属部或属国中,确实存在着“乌孙”部落。《辽史.属国》记载: (会同元年八月),吐谷浑、乌孙、靺鞨各来贡。[4] 辽朝耶律德光“会同元年”,相当于公元938年。此时,“吐谷浑”居住在蒙古高原以南,“靺鞨”居住在黑龙江南和大兴安岭,由此可知,此乌孙不可能远居中亚,必在蒙古高原的西部。 辽朝的“乌孙”,成吉思汗崛起和建立大蒙古国前后,则称为“兀孙”,其人因居住于兀孙河而得名。成吉思汗西征乃蛮部族,与其首领太阳罕决战时,曾决鏖斗于此地。《元史.太祖纪》说:遂进兵伐乃蛮,驻兵于建忒该山,先遣忽必来、哲别二人为先锋,太阳罕至自按台,营于沆海山。[5] “按台”为山名,即指阿尔泰山。“沆海山”为杭爱山的异译。杭爱山横亘于蒙古高原中部,东西长达六百余里。上引文字说太阳罕自阿尔泰山东进,驻兵于杭爱山脉,但终究立营于杭爱山脉的何处,则没有明确的说。关于这点《圣武亲征录》则讲的很清楚: (太阳罕) 立营于杭海山脉的哈只儿——兀孙河。 “兀孙河”,无疑是兀孙部落人游牧的河流,发源于杭爱山脉的西端,流向西北。它究竟是近现代的什么河,从《蒙古秘史》记载次战役的细节中即可推知: 哨兵去时,塔阳罕正在康孩的合池儿水地方。塔阳罕听到了这个话,使人去对他的儿子古出鲁克汗说:“蒙古人的马瘦,听说有比星星还多的燃火,蒙古人不少呵„„我们先使部众越过阿勒台山,去整顿军马,引诱蒙古人上来,到达阿勒台山麓时就和他们开战。我们的马肥,个个精壮;蒙古人马瘦,又加上疲劳,那时候我们就给他个迎头痛击。”[6] 塔阳罕为太阳罕的异译。“康孩”为“沆海”和“杭爱”的异译。“合池儿水”即“哈只尔——兀孙河。”“阿勒台山”为“按台山”和“阿尔泰山”的异译。从战场的地理形势看,哈只儿一兀孙河发源于杭爱山的西部,向西流淌在杭爱山脉以西的平川上。从哈只儿——兀孙河西行不多远,就可达阿尔泰山的东麓,其地又是蒙古高原西通阿尔泰的必经之地,则哈只儿——兀孙河非今蒙古高原西部的大河——扎布汗河莫属。此河迤逦流入西北的哈腊湖和哈腊乌斯湖,湖西的吉尔喀朗图,清朝称之为“科布多”,驻于该地的参赞大臣,曾主管过阿尔泰山以西的阿尔泰地区。科布多西南的阿尔泰山谷,至通今新疆阿勒泰地区的青河县城,自古即为翻越阿尔泰山的最佳通道。唐朝大将苏定方统率蒙古高原以回绘为首的九姓铁勒和唐朝大军,西征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成吉思汗西征中亚;长春真人邱处机西游西域;常德自蒙古高原西使伊儿汗国,走的都是这条道路。由此可知,辽朝的乌孙部落,大蒙古国和元朝的兀孙部落,就游牧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的札布汗河至哈腊乌斯湖之间;而哈腊乌斯河的“乌斯”,犹留有“乌孙”和“兀孙”的遗音。 兀孙部落的蒙古人因居地与太阳罕的统治区相邻,因此,太阳罕强盛时,一度曾听命于太阳罕。成吉思汗攻杀太阳罕,征服乃蛮部后,兀孙人当即归附于成吉思汗,其部众则被编为95个那颜中的第20个那颜,由成吉思汗的爱将孛斡尔赤管辖,从兀孙部落中选拔的勇士则成为成吉思汗的右翼万户军。 成吉思汗创建大蒙古国的次年,即“兔儿年”(公元1207年),长子术赤奉命去征讨“林林中的百姓”即居住在今南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的斡亦剌惕、康合思、秃八思、乞儿吉思诸部。他所统领右翼军,即以兀孙部落的蒙古勇士为主力。从此,兀孙部落的勇士成了术赤的亲军, 每次出征,都有他们随行并充当中坚。术赤死后,兀孙为首的右翼军又成了拔都的亲兵。公元1239年,拔都统率蒙古大军西征钦察、斡罗思(俄罗斯),兀孙勇士又曾随行,作为拔都亲军的主力,辗转鏖斗于西亚和东欧。拔都西征凯旋后,创建了金帐汗国。拔都将金帐汗国分为左、右两翼,自驻伏尔加河下游的萨莱城,统领右翼之地;命其弟昔班统领左翼之地,西方史籍称之为“白帐汗国”,统辖东起额尔齐斯河,西至高加索,南至锡尔河,北为东钦察草原的广阔地区,总归金帐汗国节制。兀孙部落为主的右翼亲军,除少数留驻于金帐汗国的右翼地区外,其大部分则归昔班统辖,驻守于金帐汗国左翼之地,即白帐汗国境内。 “兀孙”又译为“兀逊”,大蒙古国时期,其部人畜繁庶,牧地已东扩至杭爱山西段。常德充当元宪宗蒙哥大汗的信使,西至伊儿汗国觐见旭烈兀汗时,即曾路过该部落的聚居地。刘郁的《西史记》记载此事说: 已末正月甲子,常德驰驿西觐,自和林出兀逊中,西北行二百里,地渐高,入站经瀚海,地极高寒,虽酷暑,雪不消,山石皆松纹。西南七月过瀚海,行三百里,地渐下,有河阔数里,日昏木辇,夏涨以舟楫济。数日过龙骨河,复西北行,与别失八里已相至五百里,多二麦、黍、谷。[7] “和林”指哈剌和林,窝阔台汗曾在其地建有大城,遗址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中部的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兀逊”元人王恽《玉堂嘉话》所收本作“兀孙”,清《四库全书》所收本作“乌孙”。常德由哈刺和林出发,向西北行二百里,至瀚海驿站,“地极高寒,虽酷暑,雪不消”,“瀚海”为杭爱的异译,哈剌和林西北行二百里的杭爱山高峰,即今鄂特冈腾格里山。再西行三百里,即到昏木辇河,也就是哈只儿——兀孙河,原兀孙人的游牧地。可见到了常德西使的“壬子岁”,即元宪宗九年,相当于公元1259年时,兀孙部落的游牧地已扩张至哈剌和林以西不远的杭爱山脉西段。 关于兀孙部落,伊儿汗国的宰相,波斯13世纪的伟大历史学家拉施德在其名着《史集》中,称其为husin部落,并写有如下的一段专文: 许慎部落(husin) 这个部落的大异密之中,在成吉思汗时,有个孛罗忽勒那颜(burugul---nuyan)他最初伺候成吉思汗,为御食供奉(bukaul)和司膳(宝儿赤)。后来当了护卫(kaziktu),以后称为怯薛长,后又当了万夫长,后来他成为受尊敬的右翼异密,地位低于孛斡尔赤那颜;他立下了很多功劳。成吉思汗很敬重他们(两个),甚至说道:“但愿没有灾难,不要让孛斡尔赤死去~但愿没有灾难,不要让孛罗忽勒死去~” 孛罗忽勒经常立下的功劳,将详述于《成吉思汗纪》中,他(孛罗忽勒)是在与蒙古诸部之一秃马惕(部)作战时被杀的,尽管他战胜了他们。窝阔台合罕时,他的儿子术不古儿(jubukur)——忽必来继承了他的地位。在他之后,忽必来合罕时,秃黑赤(tugji)驸马也出自他的氏族,他取得驸马身份的经过如下:旭烈兀汗的侄子秃忽黑秃的一个女儿,名失邻,是客勒迷失——阿合的姊妹,系忽兰哈敦所生,被嫁给他为妻。另一个大异密,名叫忽失带——拜忽(husidai—baigu)成吉思汗曾将他连同军队一起交给术赤;他统率拔都的右翼军。 孛斡尔赤是大蒙古国右翼军的首位统领,孛罗忽勒后来接替了他的职位。兀孙部落南与汪古 部接壤,西与乃蛮部相邻,其北方为秃八思,乞儿吉斯等部落,他们都是突厥语部落。“兀孙”的蒙古语原音为Usin或Usun,但突厥语有h方言区,操突厥语h方言的人则称Usin为Usun。波斯语内多突厥,因此,拉施德将Usin(兀孙)部落记作husin (许慎,更确切的音译应作“胡孙”)。 从《蒙古秘史》看,似乎兀孙部落仅是大蒙古国95个千户中的一个,其人口仅有1千户,每户以5口计,仅有5千人。但是,实际上兀孙部落的人口要比此数多得多。拉施德在《史集》一书的《万夫长、千夫长与成吉思汗的军队简述》一段中这样记载道: 撒勒只兀惕部人蒙古儿千户。拔都在位时,他管辖拔都的左手军,如今由他的儿子,脱脱汗的异密彻儿客思袭职。 轻吉惕部人轻吉思。忽丹那颜千户。其子忽兰在宽彻大王处,是这个国家的大异密之一。 孛斡尔赤的族人,许慎部异密旭失台千户。 许慎部人拜忽千户,他管辖着巴刺温合尔,即右手军。 成吉思汗将上述4名异密及4千军队分给了术赤汗。现在,脱脱和伯颜的大部分军队都是这4千户的后裔(nasl)。[8] 根据上引文字可知,早在成吉思汗晚年,给儿子们分配常备军时,仅给术赤一人,就分给了4个千户,其中2个千户,即为许慎(兀孙)部落之人。若以一名军士家庭为5口计算,则拨给术赤的2千户,总有1万人左右。 关于近现代哈萨克人的族中多有乌孙部落,其实他们都是辽朝的乌孙和元朝的“兀孙”。原是游牧于蒙古高原的蒙古部落,是成吉思汗经营西域时才西迁至钦察草原(今哈萨克大草原),它与汉朝的乌孙族和乌孙国无关,这一点是研究蒙古族史和哈萨克族史时必须加以注意的一个大问题。 二、 都拉特(Dulat)部即朵豁剌惕(dugulat) 都拉特是大玉兹中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部落。19世纪初,俄国的一份官方调查报告说: 大帐的都拉特部族由4个分支组成,有4万人口。他们有自己的常住牧地,即清朝国境、kuluk(?),喀什噶尔、kusan(霍罕,)各城附近,游牧于塔拉斯河、安格连河、成吉思?察罕山(巴尔喀什湖南)附近。[9] 稍后的沙俄军官瓦里汗诺夫上尉,也在其调查报告中说: 伊犁河一带被大帐的两大部族,即阿勒班和都拉特(包括察劈拉西提的一部分)所占领。都拉特的哈萨克人在人口、战斗力、财富方面比大玉兹的其他部族都要优越,他们是阿拉班的5倍,札剌亦儿的3倍。都拉特和阿勒班的几个分支,以及察劈拉西提的大部分都游牧于伊犁河西岸„„都拉特还分布在楚河、塔拉斯河流域。[10] 在瓦里汗诺夫上尉、M?韦纽科夫及另一名俄国旅行家合着的《中亚的俄罗斯人》一书中,还详细记载了都拉特的6个主要分支即阿吾勒(氏族)数目,他们分别是: 色和穆(705个),嘉纳斯(1090个阿吾勒)、博特拜(785个)、齐莫尔(1770个)、撒里兀孙(300个)、雅斯提(300个)。[11] 在上列6个分支中,有的是都拉特本部的氏族或部落,有的则是加入都拉特的外来氏族或部落;例如“撒里兀孙”,它原是大玉兹中的强大部落,后因受到准噶尔人的多次严重侵害,急速衰退,其中的“撒里兀孙”就不得不加入都拉特部,寻求保护。 关于都拉特部的起源,历史文献没有详细和确切的记载。前苏联的东方学家P?P?伊万诺夫认为都拉特起源于西突厥的“咄陆”(即“五咄陆部”),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西突厥并无“咄陆部”,所谓“五咄陆部”是指西突厥汗国西方的“五姓部落”的总称,该“五姓部落”各有自己的名称,其中没有一个称“咄陆”,犹如西突厥东方的五姓部落总称为“五弩失毕”,其中没有一个部落叫“弩失毕”一样。况且“都拉特”是蒙古部落,而西突厥“五咄陆部”都是突厥部落,民族特性也完全不同。 “都拉特”是蒙古部落,从对音及其居地看,无疑应为朵豁刺惕部蒙古人。关于朵豁刺惕部的情况,大蒙古和元朝的历史没有明确和详细的记载,只有拉施德在其《史集》中,撰写有以下一段关于朵豁刺惕部的专文: 朵豁剌惕(duqulat)部落 他们是从屯必乃汗的第八个儿子不勒扎尔分枝出来的。当成吉思汗与泰亦赤兀惕部落作战时,此部落曾与成吉思汗结盟,并参加了他的军队,但在那个时代和现在,都未闻他们的异密中有过享有威望和声誉的。就是这些。[12] 查阅《蒙古秘史》、《元史?太祖纪》、《圣武亲征录》等书,当成吉思汗征伐泰亦赤兀惕部时,未则有朵豁刺惕部人助战的记载。但是,当成吉思汗与札木合分离时,有许多蒙古部落的人投归了成吉思汗,《蒙古秘史》记载: 铁木真等连夜出走,天明一看,札拉亦儿族人合赤温脱忽剌温、合剌海脱忽剌温、合剌勒歹脱忽剌温兄弟三人连夜迁来了。又有塔儿忽惕人合答安答勒都儿汗等兄弟五人也来了。又有蒙格秃乞颜的儿子汪古尔等,敞失兀惕族人和巴牙兀惕族人率领所属也来了。又有把鲁剌思人忽必来、忽都思兄弟们也来了。忙忽惕族人者台、朵豁勒忽扯儿必兄弟二人也来了。孛翰儿出的弟弟斡格来扯儿必离开阿鲁剌惕族到其兄孛斡儿出处来相会。者勒蔑的弟弟察兀儿罕、速别额台把阿秃儿离开兀良哈歹部来与者勒蔑相会„„。 按;上列诸多投归成吉思汗的各部名人,如忽必来、者勒蔑(即“哲别”)、速别额台(即“速 不台”),都是成吉思汗建国前后的大功臣。其中的“朵豁剌忽扯儿必”应是札木合合汗宫帐的宿卫官(扯儿必),“朵豁剌忽”一定是“朵豁剌惕”的异译,其人因与朵豁剌惕蒙古部有关而得名。上述记载说朵豁剌忽扯儿必是“忙忽惕族人”,“忙忽”其实是“蒙古”的变音,可见朵豁剌惕部是蒙古人的一支。在拉施德的《史集》中,也记载有忙忽惕部落,其内容是: 那牙勤(nuyaqin)部落,兀鲁惕(aurut)和忙忽惕(mankqut)部落屯必乃汗的9个儿子中,长子名为札里速。从他的诸子中产生出3个分支;一支称为那牙勤部,另一支为兀鲁惕部,第三支为忙忽惕部。[13]综合上列记载可知,“朵豁剌忽扯儿必”出诸“忙忽惕族人”,“忙忽惕部”是屯必乃汗子孙辈的分支,而“朵豁剌惕部”也是屯必乃汗子孙的分支,可知“朵豁勒忽扯儿必”必是朵豁剌惕部的首领。札木合合汗是扎答剌部(又译扎答阑部),拉施德的《史集》称之为照烈惕部落,并说该部落“出自屯必乃合罕的第七个儿子都尔伯颜的氏族”,与蒙勿部和朵豁剌惕部同出一源。[14]因此,成吉思汗击灭札木合后,即将札答剌部即札木合的其他属部,划给朵豁剌忽管辖。于是,朵豁剌惕迅速成为一个强部,其将士则组成为大蒙古国的右翼军之一。 成吉思汗分封诸子,二子察合台分得焉耆以西至河中地区,并统率本部及大蒙古国右翼军的朵豁剌惕部将士前往自己的份地。当时朵豁剌惕部的统率是乌儿秃布。出自朵豁剌惕部贵族的米尔扎?马黑麻?海答儿在其撰写的《拉失德史》中记载说: 当察合台分封自己的疆土时,便把曼尕赖?苏雅(Mangalai Suyah)给了异密播鲁只的祖父乌儿秃布。曼尕赖?苏雅是Aftab Ru 的同义语,意为“向阳地”。它的东境是苦先(Kusan)和特尔布古尔(Tarbugar,轮台);西界桑母(Sam)、加兹(Gaz)和解基什曼(Jakishman)这些地方位于费尔干的边界上,北面是伊塞克湖,南面是车尔成(Jorjan)和撒里畏兀儿(Sarigh_Uighur)。[15] 按:察合台统率西行的大蒙古国右翼军,以巴鲁剌思部和朵豁剌惕部为主力,其人数极多。巴鲁剌思部被分驻于汗国西部的河中地区;而朵豁剌惕部则被分封在汗国的东部;而以朵豁剌惕部的封地最为广阔,可见其将士的人数也最多。 察合台死后,其子孙或居河中地区,统率巴鲁剌思部等部蒙古军,管辖盛行伊斯兰教,并已突厥化的粟特人、吐火罗、波斯人和大食(阿拉伯)人;或居伊犁河上游或天山以南,统领朵豁剌惕部蒙古军,管辖或信伊斯兰教的乞儿吉斯、回鹘、葛逻禄人,或信佛教的撒里畏兀儿人。 14世纪初,西北宗王的叛乱结束,海都和都哇相继死去。窝阔台汗国的份地为察合台汗国所兼并,自阿尔泰山以西,至阿姆河流域的河中地区,皆成为察合台汗国的境域。 公元1309年,怯伯成为察合台汗国的最高统治者,他一改祖先的方针政策,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修复城市和农村,住进城市,大力提倡阿拉伯、波斯的伊斯兰文化,并与当地的突厥化地方贵族搞好关系。经过他十几年的努力,河中地区的诸多大城,诸如撒马尔罕、布哈拉、塔什干等,不但恢复了旧观,而且有所扩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使该地很快繁荣和兴旺起来。蒙古贵族和当地突厥化土着贵族的交往,导致他们的“突厥化”,不但忘记了本族的语言和文字,而且其生活习惯也完全突厥化了。伊斯兰教盛行的结果,阿拉伯和波斯文化对察合台汗国统治者的影响不断加深。于是,河中地区的察合台贵族及其属下的蒙 古人很快改变游牧蒙古人的传统,进入了农业文明的行列。但是远离了河中地区的天山南北的蒙古人,则一仍旧惯,过着保守和落后的蒙古游牧传统生活。于是,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想意识和文化的差异,导致察合台的分裂。 当怯伯执政的后期,部分保守和落后的察合台贵族背离怯伯拥护其弟也先不花,东逃至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县),另立政权。也先不花的东察合台汗国的依靠力量,既是朵豁刺惕部的蒙古将士。此后的东察合台汗国被称为“蒙兀儿斯坦”,其境内的蒙古人成为蒙兀儿人,其实蒙兀儿人的绝大多数都是朵豁刺惕部蒙古人。公元1326年,怯伯死后,西察合台汗国限于混乱,也先不花曾经率兵西进,占据了楚河和塔拉斯河流域,于是大批朵豁刺惕部蒙古人由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周围迁居楚河和塔拉斯河流域。 15世纪中期,钦察汗国的左翼——白帐汗国由阿布勒海尔汗所统治,统治集团和民众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公元1456年,原白帐汗国贵族克烈和贾尼别克兄弟2人率领所属部众,摆脱阿布勒海尔汗的羁绊,南投东察合台也先不花,也先不花将他们安置在楚河和塔拉斯河流域,克烈和贾尼别克自立为汗,建立了哈萨克汗国,他们所统的哈萨克人中,人数最多的蒙古部落即为“兀孙”,有时又被译为“玉逊”,近现代甚至被译为“乌孙”。于是,哈萨克人和朵豁刺惕部蒙古人开始同居共牧于楚河与塔拉斯流域。 公元1468年,阿布勒海尔汗去世,其子弟为争夺汗位而内讧,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统率哈萨克和投归于他们的蒙兀儿人向北进军,夺得白帐汗国的统治中心——阿斯特拉罕城和一部分白帐汗国的领土,哈萨克汗国的领土大有扩展。这时,也先不花已死,东察合台大乱,其境内的朵豁刺惕部、札拉亦儿部蒙古人和康里、葛逻禄部突厥人纷纷投归哈萨克汗国,其境内的朵豁刺惕部人渐增多。 此后,哈萨克汗国统治者与阿布勒海尔汗之子昔班尼汗为争夺哈萨克草原西部进行了30年的拉锯战。公元1500年,昔班尼汗被迫放弃白帐汗国残余的地区,率领部众乌兹别克人南迁河中地区,夺取其地,建立了乌兹别克汗国,于是,哈萨克草原皆归哈萨克汗国所有。 17世纪初,准噶尔部崛起,并以伊犁地区为其统治中心,不断侵扰伊塞克湖周围和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征服当地的哈萨克人,其中玉逊部蒙古人所受损害最大,其实力顿衰。一部分玉逊人以“撒里玉逊”(Sarig Usin)之名,投归由“朵豁刺惕”改称的“都拉特”,成为其部落联盟中的一员。 17世纪后期,哈萨克汗国形成为3个半独立的地区:大玉兹、中玉兹和小玉兹。大玉兹地区的蒙古部落,原以玉逊人口最多,实力最强,都拉特部其次,其他的蒙古部落,诸如轻吉斯、乃蛮、克烈等人数较少的部落,皆依附于玉逊,所以总称大玉兹为“玉逊”(后译“乌孙”)。至准噶尔部大肆侵扰之后,“玉逊”大受损害,反而依附于都拉特,都拉特成了大玉兹诸部的首位。 三、札拉亦儿部和弘吉剌惕部蒙古人 在公元1825年的俄国官方文书《古玉兹部族志》中,明确地记载着: 大帐吉尔吉斯(哈萨克)全都总称为Yusun ,他们分为五个部族,即(1)都拉特,(2)阿勒班,(3)札拉亦儿,(4)察劈拉西提,(5)索宛。这些部族也分为以下Volost(分支或乡)。[16] 上引文字中的Yusun即“玉孙”,“兀孙”、“乌孙”,“许慎”,它原是哈萨克汗国大帐(大玉兹)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部落,18世纪屡遭准噶尔部的侵掠,人畜大减,势力遂衰,以至反而依附于都拉特部。以下的“阿勒班”“察劈拉西提”“索宛”皆突厥部落。而札拉亦儿则为蒙古部落。上引俄国文书接着说:“该部游牧于七河地区、楚河与卡拉塔尔河流域,下有11个分支,可是人数不少。根据19世纪中期俄国瓦力汗诺夫的报告说,都拉特部的人口是“札拉亦儿的3倍”,都拉特部“有4万户,”则大玉兹中的札拉亦儿蒙古人至少也有1.3万户,若以每户5口计算,至少也应有6.5万人。“[17] 札拉亦儿是一个人口众多,年代古老,并与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有着密切关系的部落。13世纪拉施德根据大蒙古和元朝档案,在其《史集》中,对这一部落的历史作了十分详细的记载。[18]该文一开始就说,这个部落过去人数很多,因与乞台(契丹,即辽朝)交恶,乞台军曾对札拉亦儿人进行了一场大屠杀,只有少数人得以逃脱,他们在逃跑时,杀死了成吉思汗的祖先——土敦?蔑年的妻子莫拏伦,于是,土敦?蔑年及其儿子海都汗出兵讨伐,将他们俘获,充当奴隶。这些俘虏和奴隶世代相传,最后传给了成吉思汗,对成吉思汗抱有一片愚忠。这个部落中有个木华黎(mugali kuiank),他是成吉思汗最信任的功臣,总领大蒙古国的左翼军。当成吉思汗兴起时,该部又有一名首领叫拙赤?答儿马刺,统领千户部众,专为成吉思汗家族牧养马群。有一次,札木合的弟弟绐察儿带人抢走了他的马群,部落中的人都不敢前去理论,拙赤?答儿马刺却单人独马,追赶绐察儿,一箭射断了绐察儿的脊梁,将成吉思汗家族的马群夺了回来,这一件事件导致札木合和成吉思汗决裂,成吉思汗从而出兵征服了泰亦赤兀惕部落,击败并擒杀了札木合。因此,在成吉思汗建国后,札刺亦儿部成了大蒙古国最忠诚的部众,是左翼军的主力。[19] 成吉思汗西征中亚时,其幼子拖雷与大将者别、速不台曾奉命追击花刺子模王摩柯末,穿过黑海与黑海之间,北征钦察草原,札刺亦儿部首领忙哥撒儿(Mankasar)曾率众奋战,屡立奇功。因此,术赤西征钦察草原,拔都西征斡罗斯(俄罗斯),札拉亦儿部也是术赤和拔都西征大军的主力。拔都西征胜利,并建立钦察汗国后,一部分札拉亦儿将士即在钦察汗国留驻下来,大多分布在其国左翼——即白帐汗国中,所以大玉兹境内多有札拉亦儿部蒙古人。 18世纪中期,沙俄官员M?特服凯列夫在向沙皇政府报告《哈萨克中、大玉兹部族构成》的文件中,有关大玉兹的情况中写有这样一段话: 大帐有10个部族,总称为Ouisyun,下面是他们的名称,即:Botboi,Cherm,Dzhanes,Sikam,Abdansu-van,Sary.Sly,Chanchkly,Kanly,Chalaer(即zhalair)统治他们的是塔什干的汗。大帐中有一个非常强大的部族,叫弘吉剌惕(Kongrad)。该部原属中帐,后来从中帐中分离出来,到大帐地区,并和大帐一起游牧。弘吉剌惕部又分为9个氏族。[20] 由这条记载可知,弘吉剌惕原为中玉兹的蒙古大部落,后来转移至大玉兹地区游牧。在此以前,大玉兹地区原来也有弘吉剌惕部蒙古,但人数较少,附属于Ouisun(玉孙)部落,故其名称不显着。中玉兹的弘吉剌惕部人于是大增,始成一大强部。 早在成吉思汗幼年时,弘吉刺惕部即已相当强盛,并与成吉思汗的部落和家族建立了亲密的关系。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仑即出诸该部的斡勒忽讷兀惕氏族。成吉思汗9岁时,其父也速该即带他到翁吉剌惕(即弘吉剌惕)部首领德薛婵家求婚,聘了其女儿孛儿帖为未婚妻。成吉思汗东征西战,统一蒙古诸部时,弘吉刺惕部皆参加战斗,立功很多;成吉思汗也不断将俘获的战俘赐给弘吉刺惕部将士,因此,弘吉刺惕部的人畜越来越多,实力越来越强,弘吉刺惕部的将士终于成为大蒙古国左翼军的主力。成吉思汗与孛儿帖一共生了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四子托雷,他们都是“黄金家族”的骨干。成吉思汗家族与弘吉剌惕部的首领结成世代姻亲关系,成吉思汗将女儿和孙女嫁给弘吉剌惕部首领们为妻,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大多娶弘吉剌惕部首领的女儿们为后妃。 波斯历史家拉施德在他撰写的《史集》一书中,详细记叙了弘吉刺惕部的历史及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与弘吉刺惕部贵族之间的姻亲关系,同时详细记叙了成吉思汗分封时,如何将弘吉刺惕部将士分配给诸子作为亲军的史实以及弘吉刺惕部留存在西域诸汗国的异密(军士将领)的名字及其世系。[21] 钦察汗国的弘吉剌惕部蒙古,主要是成吉思汗分配给长子术赤的亲军。拔都西征钦察、斡罗斯(俄罗斯)和东欧时,一些弘吉刺惕部左翼军将士奉命随拔都西征,凯旋后留居钦察汗国中部,故而哈萨克汗国的中玉兹颇多弘吉剌惕部蒙古人。 四、 结 论 哈萨克汗国大玉兹境内的蒙古部落,主要有兀孙(Usun、Yusun、Husin)、都拉特(即朵豁剌惕Dugulat)、札拉亦儿(Jalair)、弘吉剌惕(Quqirat)等,人数很多,实力很强。这些蒙古汗国的人皆属钦察汗国的左翼——白帐汗国的统治阶层,他们在与当地居民钦察(Kipchak)、康里(kangly)、阿不旦(Abdan,为咴哒,即Abdar的变音),葛逻禄(Qarluq)、回鹘(Uyghur)等突厥部落共同生产和生活在一起,很快“突厥化”,改操突厥语,改用阿拉伯字母写的突厥文——察合台文,从而二者很快同化和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近现代哈萨克族。因此,他们必须强调一点西迁的蒙古族是近现代哈萨克族的族源之一。 (作者:吐娜,女,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该文发表于晓克、何天明、云广等主编《朔方论丛》第一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 [1] Kazakhsko——Russkie otnosheniya V X?—X? vekah(Sbornik doukumemtoui materialov),Alma_Ata 1961<十六—十八世纪哈萨克与俄国之关系>(原文),阿拉木图,1961 年。 [2] 《西陲总统事略》卷11《哈萨克源流》。 [3] 瓦力汉诺夫、M?韦纽科夫着《中亚的俄罗斯人》,约翰?罗伯特?米切尔译自俄文本,伦敦,1865年,第249页。转引自(日本)佐口透着,章莹译《新疆民族史研究》,第337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后同略)。 [4] 《辽史》卷70《属国表》。 [5] 《元史》卷1《太祖纪》。 [6] 策?达木丁苏隆编译、谢再善译《蒙古秘史》第194节,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72—173页。 [7] 杨建新主编《古西行记》所收录的《西使记》,见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7—250页。 [8] 拉施德《史集》第1卷第2分册第3编第3部分,第375—376页。余大钧、周建奇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9] P?费勒钦科1805年3月21日写的报告,见A?吐列诺夫《封建土地关系和哈萨克历史概述,阿拉木图,1961年,第105—106页。转引自(日本)佐口透着,章莹译《新疆民族史研究》,第336页。 [10] 《瓦里汗诺夫文集》卷3,第18页。 [11] 瓦里汗诺夫、M?韦纽科夫及另一名俄罗斯旅行者着《中亚的俄罗斯人》,约翰?罗伯特?米切尔译自俄文本,伦敦,1865年,第249页。转引自(日本)佐口透着,章莹译《新疆民族史研究》,第336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后同略)。 [12] 拉施德《史集》第1卷第1分册第4编,余大钧、周建奇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16页。 [13] 拉施德《史集》第1卷第1分册第4编,余大钧、周建奇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00页。 [14] 拉施德《史集》第1卷第1分册第4编,余大钧、周建奇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 311页。 [15] 米尔咱?马黑麻?海答儿《中亚蒙兀尔史—拉失德史》第一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5页。 [16] Kazakhsko——russkie otnosheniya V X?——X? vekah(Sbornik doukumemtoui materialov),Alma_Ata 1961。《16—18世纪哈萨克与俄国之关系》(原文),阿拉木图,1961年。 [17] 《瓦里汗诺夫文集》卷3,第18页。 [18] 拉施德《史集》第1卷第1分册第2编,第148—158页。余大钧、周建奇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9] 策?达木丁苏隆编译,谢再善译《蒙古秘史》第128节,第89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20] Kazakhsko——russkie otnosheniya V X?——X? vekah(Sbornik doukumemtoui materialov),Alma_Ata 1961。《16—18世纪哈萨克与俄国之关系》,阿拉木图,1961年。 [21] 拉施德《史集》第1卷第1分册第4编,第261—271页,余大钧、周建奇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
本文档为【哈萨克汗国大玉兹境内的蒙古部落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