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定稿)张晓婷社会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2017-11-07 18页 doc 40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482581

暂无简介

举报
(定稿)张晓婷社会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定稿)张晓婷社会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目 录 一、高校社会实践的特征 ................................................. 3 (一)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 3 (二)实践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 3 (三)承载性和传导性的统一 ........................................
(定稿)张晓婷社会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定稿)张晓婷社会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目 录 一、高校社会实践的特征 ................................................. 3 (一)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 3 (二)实践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 3 (三)承载性和传导性的统一 .......................................... 3 二、高校社会实践的功能 ................................................. 3 (一)从大学生个体来讲,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4 1、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 4 2、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满足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需要 ..... 4 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 ..... 4 (二)从社会教育整体角度来讲,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的开展,并有利于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 5 1、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时效性,拓展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 ............................................ 5 2、有利于为促进地方政府、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 5 3、有利于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 5 三、高校社会实践的近况及存在的问题 ..................................... 6 (一)从教师与学生方面来看 .......................................... 6 (二)从社会方面来看 ................................................ 7 (三)从高校社会实践机制来看 ........................................ 7 四、创新高校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 ......................................... 9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 9 (二)创新实践内容,丰富实践形式 .................................... 9 (三)争取政府引导和社会支持,加强社会实践校地合作 ................. 10 (四)多渠道保障社会实践经费 ....................................... 10 (五)完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 10 (六)建立并完善相关配套 ....................................... 11 社会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作者 张晓婷 指导教师 李日容讲师 (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湛江 524048) 摘 要: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社会实践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相 统一~实践性和发展性相统一~承载性和传导性相统一的特征。高校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加强 思想品德教育~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时 效性~为地方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促进社会发展。但是目前高校社会实践仍存在着学生与教师、 社会、实践机制方面的问题。创新高校社会实践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新实践内容~ 丰富实践形式,争取政府引导和社会支持~加强校地合作,多渠道保障社会实践经费,完善基地 建设~相关配套制度。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Social Practice——the Effective Carrier of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d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Xiaoting Law and Politics School,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China Abstract:Social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part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t have the feature of unification which are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practical and developmental,the bearing and conductive.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benefit from the practice so that they can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improve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It is also conductive to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timeliness,and contributes to providing auseful reference for local development,promoting social development accordingly.As for the current social pract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re are still much problems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social and practical mechanism.Social practice in universities should be student-centered teacher-led,innovative on practice content,rich in practical form,seeking for government guidance and social support,enhancing the school co-operation, multi-channel funding for protection of social practice, perfect base construction, and related systems. Key words: social practice;university students;the carrier of political education 人的一生中大体接受三种教育,即家庭教育、在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在校教 育接受的大部分是理论上的东西,它必须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丰富、充实、才能消 化吸收、真正变成变成有用的东西,才能反过来服务于社会。只有理论与和实践的结 合,实际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再教育过程,它不再是“空”的“虚”的,而是一种有 的放矢的学习过程了。 1 当今社会就业对人才的需求更是强调要有一定是社会经验、动手能力强、协作精神好,创新意识浓等条件,要想实现这种教育目标,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尤其重要。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全面提升人的素质的实践活动,这项活动总是要通过一定载体才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 思想政治目标的实现、任务的完成、内容的实施、方法的运用以及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互动等,都离不开一定的载体。而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过程中,能够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2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意识地促进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需要通过一定形式、手段联系起来,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这些形式、手段传递给学生,并内化为他们的自己行动,这些承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信息的形式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如网络、开会、谈话、理论学习、管理工作、文化建设等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要素:第一,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第二,必须是联系教育主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 【】3 发生互动。 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承载信息数量的多少、对象的接受程度、覆盖面的宽窄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这样会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思想活跃,主体意识强,接受新事物块,获得信息渠道多,这样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社会实践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在育人方面尤其是素质教育方面有着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会实践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面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它是大学生融入社会、了解国情、锻炼才干、培养品格、增强责任感的一种重要实践方式,是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同时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本文对社会实践这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原则、方法和功能进行了探讨,并通过分析高校社会实践的近况、当今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2 一、高校社会实践的特征 高校社会实践是通过“三下乡”,准入社会实践,企事业单位见习、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撰写实践报告等形式,使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社会经验,培养协作精神、创新意识等。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一般特征: (一)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社会实践是一种现实的活动形式,是一种客观存在,不是人们的主观臆造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而具有客观性。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主观性是指对这一载体的选择和运用体现了人们的主观认识,是一种主体活动。因此社会实践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是紧密联系的,这种联系突出地表现在确定和运用社会实践这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过程中。 (二)实践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产物,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形式,它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因而具有实践性。社会实践的发展性是指它是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实践的形式呈现出由少到多、日益丰富的趋向,其内容也字不断发展丰富。 (三)承载性和传导性的统一 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突出特征,社会实践作为一种工具形式总是要承载一定具体的内容和信息,如教育主体、客体、目标、内容、原则、方法等。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就为传导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向受教育者传导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才是社会实践的目的和主要功能。社会实践是在团中央、高校的主导与控制下进行的,这就承载和传导了主体的观念、观点、规范,并将主体的愿望和信息传递给客体。 二、高校社会实践的功能 “实践是巩固知识的必要手段,也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的莱特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通过研究证实“窗外的世界”与“窗内的学习” 3 对一个人的影响更大、更深远。莱特先生的研究是以表明当代大学生应该以怎样的一 【】4种世界观去看待外面的世界,而且强调了“窗外的世界”在人的成长中的重要性。而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对于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从大学生个体来讲,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决定着人的政治方向和做人风格,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作用。高校社会实践是在团中央、高校的主导与控制下进行的,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将社会实践做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加以应用。大学生通过参加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不断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自身的政治素质,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和政治情感,自觉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社会、地区的发展出谋献策。 2、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满足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需要 大学生仅依靠课堂上获得的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也使大学生的动手能力逐渐减弱,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育的延伸,成为了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有效途径。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不同的形式进行社会实践,既可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又可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不同学科、不同知识背景和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整个实践过程可以培养团队之间、师生合作的协作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使他们形成了全面看待问题的做事风格。此外,社会实践还锻炼了学生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 人际交往对于个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基于学生的专业、爱好和特长自愿结成的非正式群体,这一非正式群体基于成员之间的心理认同感、群体亲和力、心理相容性,有利于促进群体中成员之间的交往能力, 【】5成员之间往往容易愿意彼此倾诉。社会实践在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接触社会,树立社会意识,掌握基本的社会技能,实现与社会、现实 4 的融合。通过社会实践能使学生认清社会,认清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为自己担当新的社会角色做好多方面的准备,以更好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 (二)从社会教育整体角度来讲,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并有利于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1、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时效性,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课堂教学形式,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体、以教室为主阵地、以理论灌输为主要方式,是一种单一的教育模式,说教色彩浓、空洞单调、针对性不强、欠缺吸引力、感染力。高校社会实践是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把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吸引学生自愿参与其中,不仅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而且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融合与感染作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正是思想 【】6政治教育工作所要追求的效果。此外,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们思维活跃、表露真实,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准确把握学生的真实思想状态,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使工作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有利于为促进地方政府、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高校社会实践充分突显了地方高校的职能: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大学生在高校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社会实践,通过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地方调研等形式,不但锻炼了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他们今后的生活学习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也拓展了教师自身知识空间,加深对地方文化的了解,而且能够为地方政府、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并促进地方的发展,丰富地 【】7 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3、有利于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人是社会存在的个体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局部影响整体,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能有效的感染其他人群,这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升,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可见,大学生应该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固有的理论知识体系相结合, 5 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实用型”人才。 三、高校社会实践的近况及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团中央号召在全国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以来,大学生从开始的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到现在的利用寒暑假以及课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又形成了以科技服务为主线,以“三下乡”活动为重点的社会实践思路,深入开展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全国各高校已组织了近千万人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广大青年学生努力发挥专业知识技能的优势,结合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开展深入扎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高校专业知识优势和人才优势,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切实推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健康卫生文明的生活方式贡献力量。多年来的高校社会实践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由于目前高校社会实践缺乏统筹与规范社会、高校、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存在差异,使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从教师与学生方面来看 首先,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片面,影响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力的锻炼。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大学生形成了重视成绩分数、轻实践能力的思想,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内容的理解过于狭窄,对于社会实践的目的认识还不够明确,学生们往往将社会实践当作旅游观光、劳动锻炼、参观访问等,未能从提高智能、结合专业角度来看待社会实践,更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要带着问题走向社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些认识上的不足,导致社会实践在开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 【】8性。 其次,由于目前很多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系统有效的机制及配套制度,高校教师指导社会实践没能纳入工资量计算范围,使得高校教师参与热情不高,难以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给予学生有效指导,导致了学生确定的目标过于宏大,活动中难以实施,结果社会实践只能草草了事,从而使得学生社会实践有浮躁的倾向。 再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实效性有限。很多同学参与社会实践,深入农村基层,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或其他特长开展实践服务活动,虽然可以让广大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实践能力,但是仅仅实现实践锻炼的目的是不够的,社会实践的另一个目的是服务地方经济,这就需要专业、学术与实践相结合,可见社会实践需要在高校教师 6 的指导下才能显示其成熟、效果,这也是许多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第四,参加社会实践学生的合法权益易被忽视,缺乏法律保障机制。高校与社会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是高校开展社会实践的途径之一,在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学校常常忽视了学生的权益,往往是将学生一送了之,这往往使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比如在高校与社会建立实践基地的过程中,实践单位往往出于个人利益考虑甚至中途毁约,拒绝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场所,这类事件多有发生,实践单位的这种行为不但侵 【】9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更给社会实践带来了重重阻碍。 (二)从社会方面来看 首先,社会各界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不足,社会认知水平存在局限性。高校社会实践是培养新一代接班人的重要措施,它不仅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高校作为组织者,其目的是让学生走进社会,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和发挥,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多数地方党政企业在此过程中更关注的是利益得失,非常注重追求经济效益,企业不愿意接受大学生前来参加社会实践,即使勉强接受也是应付了事,导致社会实践流于形式。 其次,社会实践基地没有接纳大学生的保障机制,缺乏积极性、稳定性。地方党政企业没能意识到指导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是建立人才储备库的良机,是提前为企业培养人才的过程,社会各界还没能够从长远利益出发,没有意识到教育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与国家的振兴,它们往往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当成额外负担,认为 【】7可有可无,忽视了自己也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实践基地缺乏对高校社会实践的接纳机制,缺乏端正、积极的态度,他们高兴时就可以接纳学生实践,不顺意时可以用任何理由把实践的学生拒之门外,实践基地因此呈现出不稳定性。 (三)从高校社会实践机制来看 首先,社会实践形式分散单一,实践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少,活动层次低。目前高校社会实践形式以“三下乡”、准入社会实践为主形式较单一,“三下乡”以教育类专业学生参与为主,准入社会实践大多在企事业单位开展,学生的实践内容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结合不紧密,内容缺乏针对性,很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深入农村、深入基层,运用自己的专业、文艺特长进行实践服务工作,这样的活动虽可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但是缺乏专业和学术的结合的低层次活动使其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许多社会实践的基地、岗位无法与大多数专业相对应。因此出现了许多学生分散实践的 7 形式,这种分散的社会实践虽然涉及到社会的多个方位但收效一般,是一种低产出低效益的活动。或许从总体上看许多高校参与实践的人数多,但是要切实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就必须在质量上下功夫。 其次,由于社会实践机制存在漏洞,导致了实践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多数高校都会进行社会实践总结与表彰,表彰的标准又与社会实践的总结材料质量挂钩,这就使得社会实践组织者轻视了实践过程的育人作用,反而为了评奖表彰及其重视总结材料,重视实践规模、场面等。大学四年中,至少两个暑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每次社会实践长则十天,短则四五天,实践时间呈现出日趋缩短的趋势。实践内容也落实不到位,往往计划目标过于宏大,活动中难以实施,结果社会实践只能草草了事。高校社会实践逐渐偏离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育人的轨道,一本本精美的实践总结材料背后掩盖了高校社会实践虚无的实践教育本质。 再次,高校社会实践机制不健全,重视鼓励学生参与却忽视了激励教师参与。高校社会实践以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为主要指导老师,多数专业学科老师没能参与指导学生实践,再加上参与实践的学生多,指导老师少,因此实践成效欠佳。少数专业教师虽然也参与了社会实践,但是由于社会实践机制存在问题并且高校社会实践经费紧张,导致了高校缺乏对于专业教师指导社会实践的保障,很多老师顶着科研、教学的压力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反而在最基本的工资待遇上都不能给予补充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专业教师指导实践的积极性。 第四,高校社会实践经费不足。大学生深入基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需的交通、食宿等费用大多数由学生自理,实践时间少则一星期,多则近一个月,期间花费约100至200元。在高校扩招、特困生比例增加的情况下,自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经济负担,动员包括特困生在内的所有学生深入基层参加社会实践对组织者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此外,教师参与指导社会实践也需要经费支持、工作量核算。尽管学校每年都拨出专项经费支持社会实践活动,但对于这个参加人数多、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来说是杯水车薪,资金短缺是制约社会 【】10 实践深入持久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还有一些其它一些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如在部分高校,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教学完全割裂起来,社会实践作为教学的补充被列入可有可无的行列,学生被各种“证”所迷,没有参加社会实践的意识,实践考核制度不完善等等因素,这样使得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应发挥的重要作用。 8 四、创新高校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大学生的观念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就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从观念意识,客观条件等诸多方面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如何解决这些阻力,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才能解决问题、化解矛盾。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培养青年的重要力量,需要深入探索社会实践发展新模式,不断深化、创新使社会实践真正发挥其育人功效。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首先,从学生角度讲,高校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所以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还要把他们当做活动的主体,注意发挥学生的作用避免包办。加强宣传,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将社会实践作为真正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还要精心选拔培养学生干部,注意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意识,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其他学生。 其次,从教师角度来讲,强有力的师资保障是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要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需要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党政干部、团干、思政部教师、辅导员、班主任都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教师的培养、晋升目标应该是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为此高校则应把教师参与社会实践作为培训、晋升的内容之一。高校要把参加指导社会实践计入工作量,作为职务晋升、表彰先进和考评的重要依据。此外,还应当从社会实践基地选聘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高、具有丰富经验的职员作为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充分实行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 【】11动“双导师”制度,是学生在短期内进入角色,适应实践岗位,掌握专业技巧。 (二)创新实践内容,丰富实践形式 社会实践活动在内容上必须与学生所学专业及提高能力相结合,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与就业择业相结合,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专业性与思想性相结合,体力与脑力活动相结合,加强社会实践的针对性、专业性,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帮助企业、人民解决实际问题。在形式上,高校要不断探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形式和方法上敢于创新,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多层 9 次、全方位的实践形式,扩大学生的参与面。高校还可以通过增加社会实践项目立项来加强社会实践与专业的结合,积极开发好的项目突破社会实践专业问题的瓶颈,通过高校与实践单位开展项目合作,还可以提高社会实践效益达到高校与企业“双赢”的目的。 (三)争取政府引导和社会支持,加强社会实践校地合作 政府政策引导及社会各界的资助和配合是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必要途径,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予以引导,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必要的人力、经费投入,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活动的服务和保障,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正当权益。亦可以由政府出面整合社会、高校的力量,开展社会实践相关问题的研究,从而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完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逐步推进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有偿化,有利于调动高校和地方的积极性,加强校地合作,推动社会实践和经济建设相结合。高校和地方可以尝试通过招标洽谈、签订等形式确定活动项目和利益分配,形成互惠双赢机制。 (四)多渠道保障社会实践经费 稳定的经费保障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目前社会实践主要是采取学生个人、高校、社会三方出资的形式筹集。为保障社会实践经费稳定,社会实践经费机制应形成以高校设立社会实践专项基金与社会企业资助相结合为主,以学生社会实践创收、自筹经费为辅的机制,并通过政府专项拨款,高校、企业共同出资,设立专门的 【】12学生创业基金,保证社会实践经费的多渠道和稳定性。此外,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市场化,实现社会实践项目化,社会实践服务有偿化也能更好地调动企业、地方的资金支持,形成双向收益、双向互惠的机制。 (五)完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社会实践基地是高校社会实践长期、稳定开展的必要保证,需要高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创造条件,高校、院系、专业应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基地的建立首先应遵循专业性原则,每个学校、院系、专业都应有相对应的实践基地,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巩固理论的同时在实践中探索新知。其次基地建设应遵循稳定性原则,以高校、院系、专业为单位与实践基地签订长期实践,分清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使社会实践有序化进行,双方共同保持实践基地的稳定性。再次,基地建设应遵循社会性原则,高校社会实践作 10 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应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完善其发展,基地建设也同样要遵循时代背景,一些具有革命传统、历史知识、民族文化、社会主义教育等条件的基地应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场所。第四,基地建设应遵循实效性原则,高校社会实践自身就具有锻炼学生、服务社会的双重效果,因此在基地建设上应使社会实践发挥出服务地方建设发展实际需求的作用,应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创业。高校应定期评选表彰大学生社会实践示范基地、优秀基地,并将实践基地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 设、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志愿服务基地建设一体化,形成整体优势和规模优势。 (六)建立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高校社会实践要长期、高效地开展下去就必须有配套健全的,高校应从建章立制入手,调动教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形成鲜明、规范的引导。例如,教师指导社会实践工作量的计算、社会实践奖惩机制、社会实践经费使用细则等,相关制度的制定要遵循实效性原则,一切以提高社会实践质量、成效为目的,杜绝形式主义,真正使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落到实处。 总之,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种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的有效教育方式,旨在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之需要,随着高校对社会实践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再加之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合作,社会实践活动必将在大学生中更加广泛而深入地开展起来,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这一方面,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11 参考文献 [1] 胡金梅.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意义[J].教育艺术,2007,1:06-10. [2]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2011-03-10]. [3] 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2011-03-10]. [4] 夏光兰.新时期高学生实践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研究[J].科技教育:科技资讯, ,29:180-182. 2008 [5] 李炳伦,马涛.论社会实践在实现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信息, 2006,(S3). [6] 邓然.高校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思想政治教育研 究,2007,5(7):77-78. [7] 宋丹,甄伟红,王进彦.论建立高校社会实践保障机制对就业的促进作用[J].科 技信息(学术研究):基础教育理论研讨,2007,12:57-58. [8] 袁一萍.关于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1999,9:109-111. [9] 夏光兰.新时期高学生实践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研究[J].科技教育:科技资讯, 2008,29:180-182. [10] 于秀琴,刘俊英.创新高校社会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J].教育与职业:实践教学, 2007,21:163-164. 12
/
本文档为【(定稿)张晓婷社会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