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小学]个 体 与 宇 宙 本 体 的 联 结--浅谈瑜伽哲学思考

2017-11-13 6页 doc 19KB 18阅读

用户头像

is_496339

暂无简介

举报
[小学]个 体 与 宇 宙 本 体 的 联 结--浅谈瑜伽哲学思考[小学]个 体 与 宇 宙 本 体 的 联 结--浅谈瑜伽哲学思考 个 体 与 宇 宙 本 体 的 联 结--浅谈瑜伽哲学思考 瑜伽修持须从人身较粗钝的层面着手,逐渐地穿越灵性较精细的层面,最后进入到心智最深沉的部分,在此会发现自性的国度。人的意识的四种状态,即清醒、作梦、深睡和超觉。前三种状态包含了意识在相对世界里的所有经验与体验,而第四种状态亦即圆明自性、本来面目的状态,体验到自身完全与它所有的层面和状态分离。此超意识状态在佛教和印度教的经典里名为三摩地(入定)和涅槃。 一、人身——自性的殿堂 根据吠陀哲学,人类身体层...
[小学]个 体 与 宇 宙 本 体 的 联 结--浅谈瑜伽哲学思考
[小学]个 体 与 宇 宙 本 体 的 联 结--浅谈瑜伽哲学思考 个 体 与 宇 宙 本 体 的 联 结--浅谈瑜伽哲学思考 瑜伽修持须从人身较粗钝的层面着手,逐渐地穿越灵性较精细的层面,最后进入到心智最深沉的部分,在此会发现自性的国度。人的意识的四种状态,即清醒、作梦、深睡和超觉。前三种状态包含了意识在相对世界里的所有经验与体验,而第四种状态亦即圆明自性、本来面目的状态,体验到自身完全与它所有的层面和状态分离。此超意识状态在佛教和印度教的经典里名为三摩地(入定)和涅槃。 一、人身——自性的殿堂 根据吠陀哲学,人类身体层次还有另一种划分,它分为五个层次: 1(粗钝的肉体层次(Annamaya Kosha)。由食物、血、精液等等所构成。 2(生命能量层次(Pranamaya Kosha)。生命能量,即指“炁”(qi)。人是一个核心,宇宙是他的扩展,维持生命 的生命能量是造成扩展的原因。生命能量是较精细的,它可分五种生命能量,即命根气、下行气、遍行气、平行气和上行气,分别与呼吸、排泄、消化、循环有关。 3(心灵层次(Manomaya Kosha)。它受到各种颜色和感官觉知所污染,制造怀疑和幻觉。它厚实地覆盖着后两个层次。 4(智力层次(Uijnamaya Kosha)。这是具有分别、明辨和体验的自我意识层次。 5(喜悦层次(Anandamaya Kosha)。它是意识的最精细的显示状态,是环绕着圆明自性的薄幕。 这五个层次的最内层为圆明自性,如同剑鞘裹着剑,它们是一层一层地覆盖着。肉体层次是最外面一层,喜悦层次是最内一层。圆明自性超越了这五个层次。瑜伽行者借着不执着的修炼,从粗钝走向精细,逐渐向更深层次不断深入,最后才能了悟他的自性。 揭示人类死亡之谜的《卡都奥义书》(Kathopanishada) 将人身比喻为“自性的殿堂”。感官是人身的门户,共有十一道门,包括双眼、双耳、双鼻孔、嘴、肚脐、生殖和排泄器官共十个门户;另外一个是位于大脑中央的梵穴。这第 十一扇门——梵穴通常无法知晓,只有在三摩地(入定)中和发现清净圆明的自性时才能打开。至上意识居于梵穴。圆明自性是生命之城的国王,指引所有随从——心灵、智力、感官的觉知和粗钝的感觉。当我们与外在世界接触,它们就起着接收的作用。瑜伽行者修持的主要目的,就月要达到圆明自性之境。 《卡都奥义书》把圆明自性比喻为驾驭战车的监督者。战车即是我们粗钝的身体。智力即是战车驾驭者,心灵是缰绳,感官是马,感受的目标是道路。当智力驾驭着战车,圆明自性是目击者和见证者,它分开坐着并注视着智力、心灵和感官的觉知。 二、何谓自性 圆明自性即是至上意识,亦即宇宙绝对本体。它是非常精细的,是人们生命存在的真正根本,位于心灵的最深处,又潜藏在一切众生的心中。它本身是无形无名的,可能借着不同的肉体和形象显现出来。它比最小的还要小,比最大的还要大。它不但住于我们的内在,同时也充塞于整个宇宙。它是不朽和永恒的,它给人们带来无限平和、幸福和喜悦。《卡都奥义书》说,“自性超越了语言、文字。” 这是说,语言文字无法描绘和达自性。尽管如此,包括十八首偈颂的《依沙奥义书》(Isa Upanishad)还是用了第四至第八偈颂对自性的特征作了深刻和全面的论述。《依沙奥义书》第四偈颂说:“自性为一,且如如不动,比心灵还要迅速:它疾行于前,非感觉之所能及。它越过移动者,却仍保持如如不动。风儿因它而吹动浮云。”这首偈子揭示了圆明自性(即至上意识,或宇宙本体)虽然如如不动和永不变信,但却被描述为“比心灵还要迅速”,“越过移动者”,因为它本自存在于一切处,即是无所不在和遍布一切处。 《依沙奥义书》第五偈颂说:“彼动静一如,彼既远又近,在一切之内,又居其外。”此偈说明自性是最亲近也是最遥远的。它环绕在我们的内在和外在里,它在万物中,并且遍布一切处。智者见它于他们的内在,非常亲近。其他的人由于无明,认为它非常遥远。感官无法辨识和了解自性,因为感官是有限的,只能获得有限的知识而非无限的知识;我们不应从外在追寻自性,而应从心灵深处感受它。瑜伽修持者只有进入超越意识的三摩地境界,超越了二元性和相对性,才能见到自性。 《依沙奥义书》第六偈颂说:“见山河大地都在自性中,自性也在宇宙万有里,斯人将无憎恨。”此偈说明自性是万物的灵魂,整个世界都是生活在自性所赋予的生命的力量中。 能见自性于万事万物之中,也见宇宙在自性里的人,则不受执着、憎恨和嫉妒的束缚。 《依沙奥义书》第七偈颂说:“当吾人了悟万有皆化为自性,见万物皆为一体,何复妄想、迷惑与忧伤。”此偈说明自性不是一个分离的个体,而是无限的整体,即如如不动,永不变化,永恒如一。能了悟此真理者,就能够消除痛苦与快乐、哀伤与喜悦的冲突,于生命中生出无比的信心和体验。如此之人,又何来妄想、迷惑与忧伤? 《依沙奥义书》在其第八偈颂中,进一步了自性的特征及找寻自性的修持方法。这一偈颂说:“遍及一切处,彼为光明,无形无象,完美无疵,一体不可分割,纯净,邪恶所不能侵,无所不见,无所不知,超越一切,本自存在。它永恒监临一切生灵之行业。” 喇嘛尊者在《修道秘要》(Book of Misdom)一书中称赞此一偈颂“实用的教导非常充实和优美”。实际上,这一偈颂所描述的也就是瑜伽行者进入深沉的定境,完全融入于圆明自性的完美境界。 瑜伽行者应该净化自己的心灵、智力和身体,所做一切都是为了得见自性;应该舍掉与肉体认同的习气,把进入圆明自性之境作为生命中最重要的目标;应该控制自私的执着,利用世俗的一切关系而达到生命的最后目标。喇嘛 尊者在《超越生死的奥秘》一书中说:“至上意识无所不在,它就是清净圆明自性。它使我们的灵魂洋溢着蓬勃的生气,它是我们生命的生命,我们应该从内在来发掘它,而非经由外在来找寻。肉身的我只是自性外在的显现。自性与会行动、成长、衰败而最后走向死亡的肉体的我,是截然不同的。” 三、小我与大我的融合 根据吠陀哲学,我们的内在包含了两个部分:一个是个体的小我,亦即自我;另一个是宇宙的大我。此两者之间的关联,大我有如光芒万丈的太阳,而小我如同太阳的影象或反影。大我即宇宙绝对本体或圆明自性;小我即指个体。小我无法脱离大我而独立存在。小我好像是一座桥,我们必须借其越过,到达自性的国度,除此别无他法达到灵性的领域。所以,只有超越了感官、觉知、心灵和自我感的范畴,不受它们的束缚,才能了悟圆明自性的本来面目。这就是说,瑜伽行者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三摩地(入定)的境界,在三摩地中,个体与宇宙本体合而为一,而通往三摩地境界的最大障碍是自我感,一旦摆脱了自我感的束缚,才能了悟到圆明自性。 从上述章节的论述可知,瑜伽行者若要达到个体与宇宙本体,即小我与大我融合为一,亦即人天合一,需要理解吠陀经典《奥义书》所揭示的下列原理,以作修持的根据: (一)走至善之路。人生有两条彼此相反的道路,一条是至善之路,另一条是逸乐之路。这两条道路也意味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智者选择至善之路,无知者追求世俗的逸乐。前一条道路虽然充满困难,但却导向体验最高真理的境界;后者乍看似乎充满快乐,但却是短暂的,无法得到最高的真理。这两条道路亦可用至上意识和粗俗知识这两个词汇来表示。在《曼达克奥义书》(Mandok)和《依沙瓦西亚奥义书》(Isawasya)中则以灵性之路和世俗之路,或光明之路和无明之路来表示。《卡都奥义书》说,至善即是最好的,光辉灿烂的解脱和自在的。逸乐的意思则是借着财富、妻子、儿女和其他物质的事物来得到感官享受。每人都置身于此两者之中,同时也都有选择的自由,因为我们不可能同时走这两条不同的道路。印度的古圣先贤经过长期的思辨和观察,发现:世俗的享受如过眼烟云,在物质的世界里,每一种逸乐的后面都隐藏着不同形式的痛苦。有鉴于此,他们选择了远离逸乐和痛苦的道路,追求带来幸福和喜悦的至善之路。 (二) 走禅观和了悟之路。从最深沉的观想和禅定状态中直接获得的知识是最为宝贵的知识,是真知灼见。吠陀哲学认为:“上帝就在你心中。”这里所说的“上帝”并非宗教所崇拜的神灵,而是至上意识或圆明自性的象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应该从内在来发掘至上意识或圆明自性,而非经由外在去寻找。通过瑜伽的修持,我们可以获得内观力量,把智慧的光芒投射到我们的内在。内在的修炼是达到心灵更深层次之唯一可行方法。所有伟大的物理定律都是在沉思冥想的状态下发现的,杰出的艺术和文学作品都是心灵沉思冥想的产物。《奥义书》本身就是古印度先哲深沉禅定的产品。 (三)从粗钝层次导向精细层次。这是从我们内在扩展个体意识到宇宙意识而自我开悟的具体途径。意识的四种状态——清醒、作梦、深睡和超觉(即图力亚),人们了悟到梦中的实相比清醒的真实精细,深睡状态的实相又比梦境中的实相精细深入,最后从前三种状态的综合经验达到第四种状态——超觉(图力亚)的境界,得到最精细的经验。这种状态就是至上意识、宇宙本体或圆明自性的状态。前述人类 身体的五个层次也是一样,从粗钝的肉体层次最后达到最内层的圆明自性的喜悦层次。《卡都奥义书》说:“感觉超越了身体,心灵又超越了感觉,智慧又超越了心灵,再越过去就是一切所不能及之自性。”所谓“超越”是指“内在更深更精细”之意,因为自性位于最深处,应从内在而非外在来追寻。 (四) 走一元论之路。在二元对立的观念中,是无法发现宇宙绝对本体的。吠陀哲学要求修持者超越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超桂二元的对立状态,摆脱无明幻相(Maya),把本体视为一,以求得开悟。《依沙奥义书》就把视万物为一体的人称为哲人。吠陀经典认为,宇宙绝对本体或圆明自性本来就无所不在,本自具足,如如不动,不生不灭;各种名相形象皆导源于宇宙本体,都是虚幻不实的,它们形成了无明的力量,覆盖着宇宙本体(真理之光)。无明,就是使修持者远离宇宙本体的力量,其范围是宽广的,包含了贪婪和各种引诱,以致许多瑜伽行者为其所迷惑。只有移去这层遮盖,才能显示出真理。
/
本文档为【[小学]个 体 与 宇 宙 本 体 的 联 结--浅谈瑜伽哲学思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