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补偿心理论文:“补偿心理”须扬长避短

2017-09-25 4页 doc 32KB 20阅读

用户头像

is_614050

暂无简介

举报
补偿心理论文:“补偿心理”须扬长避短补偿心理论文:“补偿心理”须扬长避短 补偿心理论文:“补偿心理”须扬长避短 〔关键词〕“补偿心理”;积极作用;负面作用;扬长避短 一、对“补偿心理”的界定 所谓“补偿心理”,是指人们因为主观或客观原因引起不安而失去心理平衡时,企图采取新的途径发展和表现自己,借以减轻或抵消不安,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的一种内在要求。良好心境的保持有赖于心理平衡,而心理平衡是在心理的不断调适中实现的。补偿心理便是启动心理调整机制的一股重要的内在动力。一有契机,自尊的心理就会转化为自强的行动,并通过事实抛掉落后的帽子,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心理学...
补偿心理论文:“补偿心理”须扬长避短
补偿心理论文:“补偿心理”须扬长避短 补偿心理论文:“补偿心理”须扬长避短 〔关键词〕“补偿心理”;积极作用;负面作用;扬长避短 一、对“补偿心理”的界定 所谓“补偿心理”,是指人们因为主观或客观原因引起不安而失去心理平衡时,企图采取新的途径发展和表现自己,借以减轻或抵消不安,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的一种内在要求。良好心境的保持有赖于心理平衡,而心理平衡是在心理的不断调适中实现的。补偿心理便是启动心理调整机制的一股重要的内在动力。一有契机,自尊的心理就会转化为自强的行动,并通过事实抛掉落后的帽子,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心理学认为补偿心理即由于生理上或其他方面给精神带来了痛苦,这种痛苦使人发挥其他优势,以成功的行动代替失败的行动。 二、“补偿心理”的积极作用 一般说来,补偿心理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具有催人奋起、促人奋进的激励作用。事实证明,面对困难和逆境,不屈不挠的人们在强烈的补偿心理激励下,或是顽强抗击,以求解脱;或是另辟蹊径,寻求补偿。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困境或身遭不幸时,为了摆脱困境或痛苦,心理补偿机制就会发挥作用,让他去寻求高层次的精神寄托,把注意力转向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通过发奋地学习、工作,努力去实 现自我,最终取得成绩。同样地,生理上的缺陷可能会影响一个人对目标的追求,导致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意志坚强者就会自觉地利用补偿机制,通过改变自己的追求动机,去克服困难以获得成功。 1.“补偿心理”与生理缺陷 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在生活或心理上难免有某些缺陷,影响其目标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采取种种方法来补偿这一缺陷,从而减轻、消除心理上的困扰。常见的一种补偿是以另一个目标来代替原来尝试失败的目标。如日本的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原来专攻钢琴的他在手指摔伤,十指灵敏度受到影响后,毫不犹豫地改学指挥并一举成名,从而摆脱了心理的困境。另一种补偿是凭借新的努力,使自己的弱点得以弥补,从而转弱为强,最终达到原定的目标。譬如希腊政治家狄塞西怪斯,微弱的发音和轻度的口吃使他与演讲无缘。然而他下定决心练习口才,把小卵石放在嘴里练习讲话,并面对大海高声呼喊,终于使他的语言劣势得到弥补,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演说家。这样看来,面对自身的某些弱点或缺憾,长吁短叹只会徒增烦恼,积极的对策是灵活运用“心理补偿”寻找一条路,从而走出心理的困境。古人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可谓是对这种“补偿”机制的最好诠释。 2.“补偿心理”与信心缺失 强者不是天生的,强者也并非没有软弱的时候。换句话说,任何人乃至强者都会有自卑的时候。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在于他能善于战胜自己的软弱,也就是说,他能够通过心理补偿机制把自卑化为动力,从而激励自己达到成功的彼岸。较为突出的例子是美国总统林肯。他曾为自己的私生子身份、卑微的出身和丑陋的相貌而颇感自卑,为了克服这种自卑心理,他从知识上汲取力量,拼命自修以弥补早期的知识贫乏。终于,他摆脱了自卑,并成为有杰出贡献的美国总统。不甘自卑、发愤图强、积极补偿,是医治自卑的良药。 3.“补偿心理”与情感失衡 “世事无常,风云多变。”人们有可能会遭到飞来横祸的重创,这可能使人们的情感在接受的瞬间失衡,这时,“心理补偿”机制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如失去了至爱亲人的人内心异常痛苦,此时,真诚的友谊和热情的帮助会给他以温暖,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他的痛苦,从而补偿了他失去亲人的不幸,这是抚慰法;另有一种叫转移法,如在生活中遭遇了不幸,就把精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从中得到补偿。比如阅读一本好书,观看一场好电影,或是观赏一些美好的事物等。一些伟大的知名人物则往往化悲痛为力量,从而创造出不少的奇迹,可见“心理补偿”对情感的促进作用之大。 或因缺陷,或因受挫,或因自卑而造成的心理失衡,若调节得当,因势利导,采用积极的方式将其化为一股动力, 对人们将是极大的促进,这就是“补偿心理”的正面效应。 三、“补偿心理”的负面作用 然而,补偿心理所激发的补偿行为又是矛盾的统一体,它既包括正向积极的建设性行为,又包括负向消极的破坏性行为。例如,“化悲痛为力量”就是建设性行为,“破罐子破摔”就是破坏性行为。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因吃不到架上的葡萄,却说:“葡萄味酸非我所欲也。”这种对所求不遂的酸葡萄精神,也是人们在失败面前为了减少内心痛苦和失望的自我慰藉。综观目前在教育上普遍存在的弊大于利的补偿心理,不外乎以下两种: 1.父母的“补偿心理” 父母作为过来人,在特殊年代里失去了很多梦想,总不免会有种种遗憾,于是就把一颗弥补的心压在了孩子身上。他们抱着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把子女看成自己未来的梦,因而对子女要求特别严格,要求孩子事事都好,不许失误。其实这种苛求心理是很可怕的,对孩子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现实的。这种“补偿心理”会模糊家长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能把握孩子的个性与需要,把孩子视作一块橡皮泥,一厢情愿地按自己的想法去塑造孩子。殊不知这样只会徒增孩子的压力,而且会扼杀孩子自由发展的个性,结果不仅自己的梦想得不到实现,也毁了孩子的前程。不少教育家明确指出这种“补偿心理”要不 得,并呼吁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自由发展。 2.考生的“补偿心理” 十年的寒窗苦读生涯,在高考后初告一个段落,这时,考生往往陷入一种无所寄托的空虚状态,一直被禁锢的情感一旦得以发泄,就会利用一定的补偿来填补过去的缺失。比如沉迷于网络、暴饮暴食、疯狂焚书、彻夜飙车等等考后综合症屡屡出现,不仅对自己造成了身心上的伤害,而且给家长及社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物质和精神损失。故而,家长要密切注意自己孩子考后的异常表现并及时加以纠正,要“防患于未然”,因为这往往是破坏的前兆。 补偿心理的失衡,调节不当而走上极端就成为了一种祸害。 四、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本文档为【补偿心理论文:“补偿心理”须扬长避短】,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