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诊断学实验室检查

2019-02-27 10页 doc 41KB 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482581

暂无简介

举报
诊断学实验室检查血液 1、 血常规内容: 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值测定和红细胞形态监测; 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计数;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值测定和血小板形态检测 ▲2,血液三大系例正常值: ? 血红蛋白测定:男:120~160g/l;  女:110~150 g/l;  新生儿:180~190 g/l 红细胞计数: 男:(4.0~5.5)x10^12/L(400万~500万/mm^3)  女(3.5~5.0) x10^12/L;  新生儿:(6.0~7.0) x10^12/L (两者临床意义基本相同,降低见于贫血,白血病等) ...
诊断学实验室检查
血液 1、 血常规内容: 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值测定和红细胞形态监测; 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计数;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值测定和血小板形态检测 ▲2,血液三大系例正常值: ? 血红蛋白测定:男:120~160g/l;  女:110~150 g/l;  新生儿:180~190 g/l 红细胞计数: 男:(4.0~5.5)x10^12/L(400万~500万/mm^3)  女(3.5~5.0) x10^12/L;  新生儿:(6.0~7.0) x10^12/L (两者临床意义基本相同,降低见于贫血,白血病等) ? 白细胞总数: 成人:(4~10)x10^9/L (4000~10000)/mm^3;  儿童:(5~12) x10^9/L      新生儿:(15~20) x10^9/L        (伤寒病不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多) 白细胞分类计数:N中性粒细胞0.51~0.75(中性杆状核0.01~0.05,中性分叶核0.50~0.70); E嗜酸性粒细胞 0.005~0.05;  B嗜碱性粒细胞0~0.01;  L淋巴细胞0.20~0.40;  M单核细胞 0.03~0.08 ? 血小板计数 PC/Plt : (100~300)x10^9/L (生成障碍见于急性白血病); 血小板平均容积MPV :7~11fl(减低见于白血病);  血小板分布宽度:15%~17%;  血小板粘附率PadT:62.5%+8.61%(降低见于急性白血病); 3、绝对性红细胞增多见于:慢阻肺;慢性肺心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肝细胞癌;肾癌等 4.碱性点彩红细胞的出现提示红细胞再生加速且紊乱,见于增生性贫血,骨纤维化,铅中毒等 ▲5. 中性粒细胞增减意义 A.中性粒细胞增多: ㈠.生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剧烈活动、饱餐、高温、严寒、) ㈡.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反应性增多与异常增生性增多。 ⑴反应性增多: l 急性感染或炎性(常见原因,而化脓性感染为最常见原因) l 广泛得组织损伤或坏死 l 急性大出血.溶血(白细胞增多可作为早期诊断内出血的参考指标) l 急性中毒,如有机磷农药中毒 l 恶性肿瘤,如胃癌,肝癌等 l 其他,如器官移植排拆 ⑵异常增生性增多:①。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慢性;②.骨髓增殖性疾病:真性RBC(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PLT(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 B.中性粒细胞减少 ? 某些感染,如最常见的病毒感染,或见于伤寒; ? 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骨髓纤维化等 ? 药物或理化因素等,如服用抗甲状腺药物; ?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 脾功能亢进等 6,中性粒细胞中毒性(病理形态)改变见于: ? 大小不均 ? 空泡形成 ? 中毒颗粒 ? 核变性 7、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核右移 l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周围血中杆状核增多,并可出现晚幼粒,中幼粒,及早幼粒等细胞,称为核左移. l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正常人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为主,若5叶者超过0.03,或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多(以至15叶),则称为核右移.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预后不良. 8、E的增减意义 A,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变态反应性疾病: 如支气管哮喘,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银屑病,过敏性支气管炎等; ? 寄生虫病: 如蛔虫病,肺吸虫病 ? 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 其他,如恶性肿瘤,肾上腺皮质减退症 B,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休克,应激状态等 (伤寒病白细胞分类中最具诊断意义的改变是: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9、淋巴细胞增多见于: ◆ 感染性疾病,如麻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 ◆ 某些血液病,如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急性传染性疾病恢复期 10. 异形淋巴细胞增多: 主要见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风诊,某些细菌感染,立克次体,螺旋体病等. (伤寒的血象学特点有: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中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11. 网织红细胞(Rct)计数: 成人:0.005~0.015(0.5%~1.5%),绝对值(24~84)x10^9/L; 新生儿:0.03~0.06(3%~6%) 网织红细胞减小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 12.红细胞沉降率(ESR),即血沉,指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度. 成年男性:0~15mm/h;成年女性:0~20mm/h 13,血沉增快意义: A.生理性增快,见于妇女月经期妊娠,年老等 B.病理性增快: 1 各种炎症,如风湿热;活动性结核, 2 损伤及坏死,如手术后,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时,血沉正常) 3 恶性肿瘤; 4 高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感染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肝硬化等 5 贫血 (贫血时红细胞与血红蛋白下降的程度不完全平衡是出于:贫血类型的不同.) 14,Hct:红细胞比积PCV,又称红细胞比容Hct. 红细胞比积增加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如脱水,大面积烧伤; 红细胞比积减小见于贫血和稀血症. 15,红细胞平均值测定:血细胞分析仪法:MCV:80~100fl; MCH:27~34pg,MCHC:320~360g/L(MCV为红细胞平均体积;  MCH为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  MCHC为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16,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类型 MCV MCH MCHC 病因 正常细胞性贫血 80~100 27~34 320~360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白血病 大细胞性贫血 >100 >34 320~360 巨幼细胞贫血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80 <27 320~360 慢性感染,炎症,尿毒症,肝病,恶性肿瘤所致的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80 <27 <320 缺铁性贫血,朱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17、血浆中有大量游离血红蛋白提示:溶血性贫血.(周围血图片中出现 幼红细胞最可能是溶血性贫血) 18,凝血过程分三期,在凝血的第一期中,因启动因子和参与因子的不同分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内源性凝血途径(从因子XII激活开始),第二,三期为共同途径.(血小板凝血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血小板第三因子) 19, BT,即出血时间,将皮肤毛细血管刺破后,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初期出血时间).超过9分钟为异常.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①血小板显著减少;②毛细血管壁异常;③某些凝血因子严重缺乏. 120. CRT:即血块收缩试验. CRT值:55%~77% 血块收缩不良:见于 A 血小板减少症; B 血小板功能异常; C 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或其他凝血因子严重减少; D  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E 浆细胞病 21、APTT, PT,PPP(3p) ● APTT:延长见于见于血浆VIII,IX,XI因子严重减少,凝血酶原严重减少,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DIC后期继发纤溶亢进.是检测肝素治疗的首选指标;  APTT缩短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如DIC早期,脑血栓形成或心肌梗死. ● 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值:11~13秒.PT延长见于先/后天性凝血因子异常; PT缩短主要见于血液高凝状态. ● PPP(3P).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参考值:阴性.  PPP值阳性见于DIC的早,中期,假阳性见于恶性肿瘤,大出血,败血症,创伤,大手术,;阴性见于正常人,晚期DIC和原发性纤溶. 22. G/E:即粒细胞系与有核红细胞的比例.G/E比值正常人约为3:1(红细胞的发育规律是:胞体由大到小,胞核由大到小,核仁由清楚到消失) ※23.骨髓增生度分级:(确定骨髓增生程度主要根据: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即G/E) 增生程度 G/E 有核细胞百分比 常见病因 极度活跃 1:1 >50 各型白血病,特别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明显活跃 10:1 10~50 增生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 活跃(正常) 20:1 1~10 正常骨髓,某些贫血 减低 50:1 0.5~1 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或缺乏 极度减低 200:1 <0.5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坏死         24.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特点:(其血液学主要特征是红细胞呈低色素性改变) l 增生明显活跃; l 粒红比值减低; l 红细胞系明显增生,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幼红细胞体积小,边缘不,胞核小而致密,胞浆量少;成熟红细胞体积小,中心淡染区扩大,严重时可呈环状红细胞 l 骨髓铁染色阴性. <海洋性贫血常见靶形细胞增多>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重型再障)的血液学特点: ? 全血细胞减少; ? 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 ? 淋巴细胞增多; ? 粒细胞中以成熟粒细胞多见; ? 红细胞中以成熟红细胞多见; ? 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 非造血细胞增多,如浆细胞等. ▲25.白血病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病理特征为造血组织中某一类血细胞过度增生,并可浸润或破坏其他组织.骨髓和周围血中常有血细胞质和量的异常,临床表现有贫血,出血,感染,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骨痛等. (急慢性白血病主要区别是:骨髓白血病细胞所处的阶段) 各类型白血病的区分如下: 区别 骨髓白血病细胞及所处阶段 血象 骨髓象 急性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 ①白细胞计数不定,多增高,可达100x10^9/L,分类以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为主粒细胞明显减少; ②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A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 B淋巴细胞系过度增生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为主; C粒细胞系受抑制; D巨核细胞系受抑制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粒系原粒细胞 A白细胞计数不定,分类以原粒细胞为主; B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 ①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粒红比值明显升高;②粒细胞系过度增生,以原粒细胞为主; ③红细胞系受抑制; ④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 原始及幼稚单核细胞 ①白细胞计数多增高,分类以原始,幼稚单核细胞为主; ②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 A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 B单核细胞系过度增生,以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为主; C;粒,红两系均受抑制. D巨核细胞系受抑制 慢性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中.晚期粒细胞 A白细胞显著增高为突出表现,分类以中性中幼粒一下各阶段细胞为主,嗜碱性和嗜酸性粒细胞同时增多; B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早期正常,晚期减少 ①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粒红细胞比值显著增高; ②粒细胞系极度增生,以中性中幼粒,晚幼粒增多为主; 嗜碱性和嗜酸性粒细胞同时增多 ③红细胞系受抑制; ④巨核细胞及血小板早期正常或增多,晚期减少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淋巴细胞 ①白细胞计数增高,分类以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 ②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晚期减少. A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 B淋巴细胞系高度增生,以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占有核的0.50以上; C粒系及红系细胞明显减少; D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          
/
本文档为【诊断学实验室检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