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四川紫色土丘陵区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下坡地养分流失研究

2017-11-26 35页 doc 69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348501

暂无简介

举报
四川紫色土丘陵区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下坡地养分流失研究四川紫色土丘陵区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下坡地养分流失研究 四川紫色土丘陵区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下坡地养分流 失研究 .,:: : . : . . ?四四嗍 \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题目:堕趔苤鱼?丘陵匡丕回盘丝狸覆董左峦王披地羞佥速 塞珏究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了 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仁 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签字日期: 跏,/年 占月厂日 学位论文作者:往形爻...
四川紫色土丘陵区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下坡地养分流失研究
四川紫色土丘陵区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下坡地养分流失研究 四川紫色土丘陵区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下坡地养分流 失研究 .,:: : . : . . ?四四嗍 \ 独创性声明 学位题目:堕趔苤鱼?丘陵匡丕回盘丝狸覆董左峦王披地羞佥速 塞珏究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了 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仁 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签字日期: 跏,/年 占月厂日 学位论文作者:往形爻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筹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蛳保密,口 保密期限至 年 月止。 导师签名:愿哆暧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崔元复 岁日 签字日期:一力?年‘月 签字日期:沙?年莎月艿日本论文为国家科技支撑资助项目 和;国际植物营 养研究所;四川省科技厅应用基础项目 ?目 录 摘要?. :.?..?.?.?.?...?.??.??.?..??.. 第章文献综述 .土壤养分流失的研究..室外方法? ..室内方法 .土壤养分研究现状?一 ..土壤养分流失途径..侵蚀泥沙养分流失特征 ..降雨强度、坡度对养分流失的影响?. ..土壤物理性质对养分流失的影响..土地利用方式与农田管理措施对养分 流失的影响? 第章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意义?厶?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数据处理??. 第章材料与方法?.. .研究地点状况 .试验处理??.. .观测期间降雨特征和观测方法??. .测试项目与分析方法. 第章不同耕作方式下坡地土壤养分流失特征?. .耕作方式对径流量和侵蚀泥沙量的影响? ..耕作方式对径流量的影响?.. ..耕作方式对侵蚀泥沙量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下径流养分特征?. ..径流氮素径流养分特征 ..径流磷素径流养分特征??.. ..径流钾素径流养分特征??..不耕作方式下泥沙养分特征。 ..泥沙氮素流失量??.. ..泥沙磷素流失量 . ..泥沙钾素流失量 .小结第章不同覆盖方式下坡地土壤养分流失特征?。 .覆盖方式对径流量和侵蚀泥沙量的影响?.. ..径流量的影响??一? ..侵蚀泥沙量的影响?~ .不同覆盖方式下径流养分流失特征. ..径流氮素流失特征..径流磷素径流养分特征??。 ..径流钾素径流养分特征 .覆盖方式下泥沙养分特征?. ..泥沙氮素流失量 ..泥沙磷素流失量??。 . ..泥沙钾素流失量 .小结?..:??一 第章结论与讨论.结论?.. ..不同耕作方式下坡地土壤养分流失特征?。 ..不同覆盖方式下坡地土壤养分流失特征?..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及论文发表情况?摘要 摘要 四川紫色土丘陵区位于长江上游,东邻三峡库区,是四川盆地的粮食主产区, 化肥施用量相对较大。因该区域降水量较大且集中,农田水土流失严重,农田养 分排放对环境的压力很大。紫色土土层浅薄,土壤发育浅,结构差,保水能力低, 下渗水量大且持水力低,下伏弱透水性母质.母岩层,呈现“上覆土壤,下伏岩石’’ 的“岩土二元结构体,这种土壤剖面结构极易使雨水蓄满下渗形成壤中流,在总 径流量中占有相当的份额,为土壤养分的淋失提供了条件。同时,紫色土下垫面母 岩透水差,使很大一部分土壤下渗水又反渗到地面对地表水造成污染。近年来, 不少学者针对紫色土坡面的侵蚀产沙和养分迁移规律等问题做过一些研究,这些 研究普遍针对地表径流作用下的坡面侵蚀产沙、养分随地表径流和泥沙迁移规律 展开。但有的只研究了壤中流对、、中一种元素的淋失影响,有的研究方法 是在没有作物条件下进行,对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秸秆覆盖、地膜覆盖等措 施对 养分流失的影响研究较少,不能全面认识紫色土养分损失途径及影响因素,因此, 将土壤养分淋失和地表径流结合起来系统研究秸秆覆盖、地膜覆盖等措施在不同 耕作条件下对土壤侵蚀、地表径流及壤中流比例、土壤养分流失量、流失途径和 土壤养分流失载体的影响,不仅是面源污染理论发展的需要,也是面源污染治理 . 的需要。 本文通过对自然降雨条件下径流小区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泥沙流失量及其 不同形态、、浓度的监测和分析,研究耕作、覆盖等措施对紫色土土壤养分 流失的影响,揭示养分流失途径和流失机理,筛选出能控制紫色土坡耕地面源污 染的耕作措施和覆盖措施,为紫色土坡耕地水土流失和农田面源污染治理,保持 和提高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覆盖方式处理对控制径流和侵蚀泥沙的效果优于不同耕作方式处理。 在没有覆盖的情况下地表径流深是壤中流的..倍。与顺垄相比,平作、 横垄和横分都能减少地表径流深和径流总深。平作减少侵蚀泥沙不明显,横垄和 横分均能减少%以上的侵蚀泥沙。与不覆盖相应处理相比,秸秆覆盖和地膜覆 盖均能降低径流总深和侵蚀泥沙量,而秸秆覆盖效果优于地膜覆盖。在所有处理 中平作秸秆径流总深最小,横垄秸秆侵蚀量最小,平作秸秆次之。, .耕作方式对径流养分浓度的影响表现在,与顺垄相比,横垄和横分能增加氮 素、磷素和钾素的地表径流浓度,但会降低壤中流氮素浓度。平作对径流养分浓 度影响不大。耕作方式对磷素和钾素壤中流浓度影响不大。耕作方式对养分流失 量的影响表现出,与顺垄相比,横垄、横分能减少径流氮素流失总量,.平作会增 加径流氮素流失总量;平作、横垄、横分能降低磷素地表径流流失和径流流失总两南大学硕士学何论文 量;平作、横垄能减少径流钾素流失总量,横分处理会增加径流钾素流失总量; 泥沙全量养分流失量大幅高于有效养分流失量,平作、横垄和横分能减少全量养 分有效养分流失。 .覆盖方式对径流养分浓度的影响表现出,与不覆盖相应处理相比,秸秆覆 盖和地膜覆盖均能降低壤中流浓度、地表径流浓度和壤中流浓度,均 能增加地表径流浓度。覆盖方式对于径流和泥沙养分流失的影响出,与不覆盖 相应处理相比,除顺垄秸秆外,其他覆盖处理都能不同程度减少氮素径流流失总 量,平作秸秆控制效果最好;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均能降低径流磷素流失总量和 径流钾素流失总量,秸秆覆盖效果优于地膜覆盖,其中平作秸秆效果最好;秸秆 覆盖和地膜覆盖均能减少泥沙流失量,而且秸秆覆盖效果也优于地膜覆盖,其中 横垄秸秆效果最好,平作秸秆次之。 无论是秸秆还是地膜覆盖,与顺坡垄作相比,横坡垄作均能减少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土壤侵蚀量及氮、磷、钾素总流失量。从耕种简便和防治面源污染的 角度考虑,紫色土区坡耕地最适宜的种植方式为平作秸秆覆盖。 关键词:自然降雨紫色土耕作方式覆盖方式养分流失 , , , . ,, ,, . , , ,/., , 一廿 . ” , ,, , , ,, , , , ,, , .,, , , ,, ,, . , ,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打缸 , . 仃. , , 州 . . ,. : ///////』』』第章文献综述 第章文献综述 坡地水土流失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它一方面直接导致营养物质流失,使 土地退化、生产力水平降低,另一方面径流所携带的泥沙淤积河道与水库, 所携 带养分导致受纳水体的富营养化。土地资源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 基础,是不可再生的最基本资源。长期以来,水土流失作为引起土地退化的最主 要方式之一,严重地侵蚀着土地数量并降低了土壤质量。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 着世界人的急剧增长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加剧,不合理 的人类活动加快了水土流失的速度,致使大量土地生产能力局部或全部丧失。水 土流失及其它原因导致的土地退化成为当前全球所面临的最紧迫的资源与环境问 题【川。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在.亿 陆地中已达%的面积出现水土流失,每年多达亿吨有生产力的肥沃表土 流失。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 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威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早期的水土流失研究多注重于水、土的流失,养分的流失并没有引起足够的 重视。直到世纪年代,当水体富营养化等水质问题目趋突出时,大量科学 家才对其发生得根源进行了广泛调查和深入分析,发现点源污染治理的卓有成效 并不能有效地改善水质,面源污染的危害随肥料用量的增加而日益突出。农业面 源污染作为一种重要的面源污染形式,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率相对增大,并已 经成为一些地区水体磷素的主要来源】。全球大约有%%的地表水体受到面 源污染的影响。美国环保局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农业面源污染导致约%的 湖泊和河流水体水质不合格,已是美国湖泊和河流污染的最大污染源。在欧洲, 农业面源污染也是造成水体污染的第一大污染源。瑞典不同流域中氮的总输入量 有%%来自农业【】;荷兰农业面源污染的总氮和总磷分别占水污染总量的 %和%】:芬兰水质恶化的湖泊占%,而农业面源排放的磷和氮占各种污染 总排放量的%以上【】。中国受农业面源污染影响的农田有万,将近 %的中国地下水被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日益恶化已成为当前水体污染 中最大的问题,严重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发现造成 水体污染的真正根源是土壤养分流失【,要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就必须 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土壤养分流失作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 紫色土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四川、重庆 两地最为集中。紫色土质地松软,结构松散,易风化,抗蚀性较差,保水保土能 力较弱,是一种侵蚀型的高生产力岩性土,也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土壤。同时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紫色土又具有风化成土作用快、矿物组成复杂、矿质养分丰富、耕性和生产性好、 自然肥力高等特点,是一种宝贵的农业土壤资源。然而由于其极易流失,已成为 当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据资料显示,我国紫色土的侵蚀面积与强度仅次 于北方的黄土。强烈的水土流失不仅对土壤质量产生了巨大威胁,成为农业生产 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而且对水体环境健康和水利设施可持续利用也埋下了隐 患。 四川丘陵区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土壤类型以紫色土为主。 该区域涉及到个区县,其中典型的区县个,总面积达.万,占四川 省面积的.%。总人口有.万人,人口密度高达.人/,是四川省 平均人口密度的倍多,中国人口密度的倍,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由于森林覆 盖率低、降雨季节分布不均,加上土地利用不合理,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 生产力急剧下降,土壤侵蚀造成的中低产田地约占耕地的/。据测定长江上游宜 昌站的泥沙流失量每年为.亿,其中大部分来自于旱坡耕地。为了缓解尖锐的 人地矛盾而大量使用化肥去获取粮食高产,这样过量使用氮肥同时磷肥、钾肥使 用不足与区域间分配不平衡,导致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而肥料利用率低,导 致土壤和肥料养分易流失,通过各种途径,如径流、淋溶、吸附和侵蚀等进入水 体,造成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和湖泊的富营养化。因此探讨四川紫色土丘陵区 坡面四川大面积的坡耕地坡度侵蚀泥沙和径流养分流失特征,为紫色土水 土流失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丰富紫色土养分流失机理研究体系。故对于它的研 究也是控制四川紫色土丘陵区农业面源污染的根本途径,是维持长江水质安全的 重要手段,也是维持紫色土区生态环境平衡的前提和基础,并为紫色土丘陵区坡 地的可持续利用及当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土壤养分流失的研究方法 常见的研究方法可分为室外和室内两大类【剐,室外方法通常是选择比较规则、 具有代表性的坡面,在坡面上根据研究目的需要建立相应的观测小区。室内方法 起源于水力学和河流动力学。 ..室外方法 径流小区法是研究水土流失最经典的室外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径流小 区是对坡地水土流失规律和小流域水土流失规律进行定量研究的一种测验设施。’ 一般由边埂、边埂围成的小区、集流槽、径流和泥沙集蓄设备、保护带及排水系 统组成。它可看作为地面径流条件大体相同的流域的一部分,特别有利于研究水 土保持单项措施对水土流失现象的影响,以及减水、减沙、保持水土的效益情况, 第苹文献综述 曼曼蔓皇量量曼曼曼曼曼曼詈曼曼曼曼曼曼皇曼皇罡曼皇窟曼曼曼曼曼曼。一一一一一一??鼍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 对于探索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规律有着积极的作用。通常是选择比较规则、具有 代表性的坡面,在坡面上根据研究目的需要,建立相应的观测小区。小区的宽度多 在~之间,基本要求是小区能够完整地反映地形地貌特征,小区的长度也与 试验目的密切相关,有的长~,有的则长达以上。径流小区还可以结合 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来研究栽种不同的植物和不同种植方式、耕作方式对于水土 流失的影响。 径流小区是水土保持观测试验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从微观尺度上研究和测验 水土流失状况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获取水土保持比较效应的基础资料?。径流 小区试验最初由美国密苏里农业试验站的.密尔洛及其同事于年创建,并 逐渐被各国水土保护学者所学习使用,通过该方法所研究的最大成果莫过于土壤 瓜。 通用流失方程?? 我国应用径流小区进行土壤侵蚀研究开始于年四川省内江甘蔗试验场坡 地试验小区的设立,当时主要从事不同耕作方法对水土流失量及作物产量影响的 试验研究。年月北碚建立了水土保持试验区,引进国内外优良的水土保持 树种及草种,并效仿美国的做法,采用径流小区和小流域泥沙测量,对水土流失 ’ 规律、水土保持措施及效益等进行了研究【引。 ..室内方法 由于野外观测实验主要取决于天然降雨情况,特别是在一些少雨地区,每年 产生径流的次数有限,使径流小区观测实验工作受到很大限制,数据积累很慢, 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有必要进行室内的实验方法。室内方法常采用人工模拟 降雨的方法。室内模拟降雨装置系统主要功能是对室内有控条件下二维坡面降雨 过程中的产流规律、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土壤溶质迁移及其相互作用进行模拟试 验,研究各因子的内在机理,它是利用水文、土壤物理和电化学的方法对自然现 象的变化过程进行观测预报。常见实验装置系统由降雨系统、实验土槽装置、坡 度调节系统、土壤水分测量系统、径流量测定系统、泥沙含量或径流溶液采样装 置、坡面土壤溶质在线测量系统个部分组成【】。 常用的研究方法还有核示踪法与遥感法等。 .土壤养分研究现状 ..土壤养分流失途径 土壤养分流失过程是指土壤中不同类型及形态的养分向除植物体以外的土壤 本体外环境输出的过程【。土壤中的养分流失有个主要途径,一是随地表径流 和侵蚀泥沙的横向迁移;二是随水分下渗形成的纵向迁移,即养分的淋失。但是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具体是哪种形式在坡面养分流失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不同学者由于研究的 地表 状况及土壤类型不同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在以坡地主要利用方式的农田中, %以上氮磷流失是以径流泥沙携带形式流失的,因此侵蚀泥沙在养分流失中起着 主导作用,但在少量或无侵蚀发生的土地利用类型中,氮磷以液态形式随地表径 流运移出农田,径流水又成为了养分流失的主要途径。 在不同的土壤类型研究区,锄【】研究认为我国黄土地区%的养分流 失是随泥沙携带流失的。而康玲玲】等认为对黄土坡地养分流失形式与降雨强度 有关,降雨雨强较大,土壤养分主要以泥沙携带形式进行流失,降雨强度较小时, 养分以径流溶解可溶性养分形式进行流失。马琨【】等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对 红壤坡地养分流失特征进行的研究,同样发现红壤土养分流失形式与降雨强度有 关,雨强较大时,泥沙对养分有明显的富集作用,全磷和有效钾的富集率最高, 泥沙携带为养分流失的主要途径;雨强较小时,养分流失以可溶态和泥沙结合态 为毛,即径流、.泥沙携带养分流失的形式都存在,但相比较而言,可溶性养分 流 失量占流失养分总量比例较大,即径流携带养分流失量较泥沙大。黄丽、傅涛【】 等通过人工降雨模拟试验得出同样的结论,即认为紫色土地区在覆盖度较低的情 况下,径流、泥沙是养分流失的途径,泥沙携带是紫色土养分流失的主要途径。 但二者也有差异,前者认为泥沙中.的团聚体和。的粘粒是养分 流失的主要载体;后者认为径流中流失的养分以可溶性、速效养分为主,虽然其 流失量相对泥沙少,但是也不容忽视。而王洪杰【】等在小流域尺度上开展了紫色 土养分流失规律研究表明,紫色土区养分流失以径流流失为主要途径,虽然泥沙 中养分含量较高,但是泥沙量相对径流量要少的多,由此得出紫色泥沙养分流失 量并不大。 不同的雨强也会对坡地养分流失途径有影响。傅涛【】研究发现径流养分含量 和泥沙中养分含量均与雨强无关,径流中的养分浓度远远低于流失泥沙和表层土 壤中的养分含量,而且其携带的养分流失量也远远低于泥沙携带的养分流失 量, 认为紫色土坡面养分流失主要是以泥沙为载体。林超文【】却认为氮的主要损失载 体是壤中流,受雨强影响较小,受施肥方式影响大,一次性施肥显著增加了氮的 损失量;磷损失的主要载体是泥沙,受雨强影响大,受施肥方式影响小,雨强越 大磷损失量显著增加。 ’ ’ ..侵蚀泥沙养分流失特征 侵蚀泥沙养分流失的空间分布与坡面侵蚀方式和侵蚀强度的空间分布相一 致。据研究,坡面土壤养分流失有如下规律:坡面土壤侵蚀养分流失量随雨强的 增大而增大;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坡长的增长而增大;水土流失的泥沙中的 第章文献综述 养分含量远远高于径流中的含量;与原地土壤相比,侵蚀泥沙中细颗粒特别是粘 粒的含量明显增加,增加的结果导致了泥沙粘粒的富集.】,而粘粒富集会引起 有机质和全氮在泥沙中富集。这是因为坡面水蚀动力学特性决定了侵蚀径流 优 先搬运较细土粒,和原地土壤相比,侵蚀泥沙中细颗粒特别是粘粒的含量明显增 加,这导致了泥沙颗粒的富集。由于土壤养分多与土壤细颗粒结合,泥沙粘粒的 富集导致了养分的富集。黄丽【和蔡崇法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而】 发现,由于团聚体的作用,未分散与分散的泥沙颗粒大小的分布不同。副 研究结果相反,认为一次总侵蚀量较大时泥沙粒径分布更接近于原土壤分布。 ..降雨强度、坡度对养分流失的影响 降雨强度对坡地养分流失的显著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坡面泥沙量与径流量, 进而影响其携带的养分含量。康玲玲】在研究中指出养分流失量与雨强成正比, 马琨也得出相似观点。傅涛【】在雨强对三峡库区黄色石灰土养分流失的影响中 指出,雨强与养分流失量呈正相关,认为雨强可以通过影响坡面泥沙量来影响其 携带的养分流失量,而在不同雨强和坡度条件下紫色土养分流失规律下发现径流 中养分含量和泥沙中养分含量与雨强均无关【】。林超文【】指出氮损失受雨强影响 小,磷损失的主要载体是泥沙,受雨强影响大,雨强越大,磷损失量显著增加。 这些研究结果有差异,可能是供试土壤本身性质及其对对养分的吸附力不同,也 可能是降雨产流过程的差异造成的。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坡度主要通过影响降雨入渗的时间,进而对坡面产流特征产生明显的效应。 孔刚删在坡度对黄土坡面养分流失的影响试验研究中指出土壤中养分的流失量随 坡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在附近存在转折点,时养分流失量反而减小。刘秉 正【等指出养分流失总量随坡面坡度的增加呈幂指数增加,在坡度小于时与坡 度呈线性相关,当坡度大于时则呈幂指数相关。张乃明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 坡度土壤径流中总磷的浓度和输出量不同,其中坡度为时径流中磷含量和输出 量最高,分别达到./和./;随着坡度的增大,径流中总磷浓度和 输出量呈增大的趋势。坡度较小时,雨水在土表停留时间较长,径流中的磷素 以溶解态为主,而颗粒态较少,坡度较大时却相反,坡度适丁时径流中颗 粒态磷和溶解态磷都相对较高。李光录等】通过大量的调查和试验,在对养分流 失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养分流失量随坡度增大而增加。而傅涛在研 究中却发现径流养分含量与坡度无关,而泥沙中养分含量随坡度增加而降 低。总 的来说,坡度增加养分流失量也增加,减小坡度可减少土壤养分的流失,可有效 控制土壤养分流失。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土壤物理性质对养分流失的影响 土壤结构性发育较好的土壤,由于其大团聚体含量高,土壤大孔隙也较为发 育,入渗性能较好,地表产流量与产沙量会相对减少,从而相对减少了养分的流 失量。在黄土区坡地土壤侵蚀严重、有机质含量低 /,土壤结构发育较 差,磷素极少向深层迁移。黄丽【】的研究表明泥沙中.的微团聚体和 .的粘粒是养分流失的主要载体。晏维金】认为,径流流失的沉积物主要 以.以下的团聚体为主,%以上的磷以颗粒态形式流失,而颗粒态磷的 %%随.以下的团聚体流失,黄满湘【】同样指出了氮养分流失以颗粒 态氮为主,康玲玲】也指出土壤养分主要是以不溶态的形式随泥沙迁移,随径流 迁移的可溶态养分很少。这是因为坡面水蚀动力学特性造成侵蚀泥沙颗粒富集从 而造成养分富集。 ..土地利用方式与农田管理措施对养分流失的影响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与农田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耕作方式、施肥、 覆盖等且对养分流失的影响差异很大。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一般是林地的养分流失最小,草地次之,农田最大【们。 等【】指出,在黄土高原丘陵区从山脚到山顶的土地利用方式依次为农田、草地 和森林,能够很好的保持土壤养分。三峡库区的研究结果则表明,坡地果园是坡 耕地较好的土地利用方式【。当土地利用方式改变时,如由灌木丛林地变为一年 生草地时,会增加坡面养分的流失【;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养分径流损失随植被生 长而减少,渗漏损失则增加【;单一农田土地利用会导致土壤氮素径流流失的大 幅度增加,相比较而言,流域景观的多样化与综合化对氮素流失的控制更为有效 垮。总之,在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中,农田养分流失量显著高于其他利用方式,说 明农业耕作是土壤养分流失的主要来源;植被覆盖和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法,可以 有效减少坡地农田养分流失,因此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可有效改善目前土壤养分 流失严重的局面。 耕作活动容易造成表层土质疏松,土壤结构破坏,导致地表径流过程中水土 流失严重,增加硝态氮淋失%/。保土耕作通过改善土壤的入渗性能、土壤物 理结构,减少地表径流及雨点和径流对土壤的冲击与侵蚀来影响水土和农用化学 物质的流失,能有效的控制面源污染。免耕少耕可明显减少土壤侵蚀量及营养元 素的流失【’】,比传统耕作减少一半硝态氮积累;耕地修整导致高的淋洗潜力, 秋季翻耕的比免耕的土壤氮淋失潜力高【】。聚土免耕耕作降雨强度较大的情 况下,产沙强度明显较常规种植的小,但是当土壤达到饱和后,聚土免耕的径流 强度与常规种植的差异较小,因此,聚土免耕能明显防治径流流失是有限的【。 第苹文献综述 鼍曼苎皇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一一 一?? 一 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耕作可以有效地控制土壤侵蚀,减少土壤养分流失,与传统 耕作相比,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氮、磷、钾的流失量均显著减少,其生产效率均 显著提高【。横坡垄作能拦截土壤,减少地表径流,保持土壤养分,保护耕地,. 促进持续生产,而顺坡垄作加剧了土壤侵蚀【。传统的横坡垄作会加大地下径流 量,从而加大氮的流失;深耕与秸秆还田能增加渗透,降低径流和养分流失巾引。 不同的坡度上与传统耕作法相比,水平沟不仅能显著减少土壤侵蚀,而且能有效 减少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流失,由于泥沙有机质和全氮富集作用的存在,使得水 平沟减少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流失作用受到减弱。不同坡度上,水平沟耕作对土 壤铵态氮和硝态氮流失的影响作用不一,总的来看,水平沟耕作可减少土壤硝态 氮的流失,却增加铵态氮的流失【州。 施肥在补充土壤养分和增加作物产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养分流失的风险。在 农业生产过程中,如何提高化学肥料利用率以及减少养分淋失成为一个严峻问题。 不同施肥处理的径流磷损失存在显著差异,平衡施肥处理能减少磷素流失和氮 素流失。在紫色土坡耕地农户习惯施肥方式的磷钾流失总量很高,增施钾肥能减 。单独施 少磷、钾养分的流失【鲫。施氮是影响土壤硝态氮含量的最直接的因素【 氮或氮磷配施同一磷水平下或氮有机肥配施同一有机肥水平下,施氮量越高,硝 态氮含量越高【引,当氮肥用量超过作物最佳或最高产量施氮量时硝态氮的残留量 急剧增加,高氮施肥会增加氮素的流失【】。总体来说,土壤养分流失与施肥量呈 正相关。 秸秆覆盖和还田是减少化肥施用量的有效措施。而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产量 达亿吨之多。但从整体来看,秸秆资源的利用中存在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低的问 题,当一部分秸秆资源被废弃或焚烧,造成了天然资源的巨大浪费与环境污染【。 大量研究表明秸秆覆盖秸秆还田都较好的源头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作用,秸秆覆盖 可使坡面径流流速减弱,从而侵蚀量显著减少【】,能有效减少地表径流量以及因 地表径流引起的土壤氮磷流失【。王育红【】研究表明,残茬和秸秆覆盖下黄土坡 耕地径流次数、径流量、土壤侵蚀量有不同程度地减少,且随着覆盖年限与覆盖 量的增加,效果更明显;黄土坡耕地土壤侵蚀中,养分流失最严重的是钾,而氮, 磷的流失相对较小。覆盖对土壤中氮和钾的流失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作用,土壤中 磷的流失仅与流失的土壤量有关。与基础土壤相比,土壤侵蚀中氮和钾还有养分 富集作甩。但秸秆覆盖可显著地增加硝态氮的入渗型】。总体来讲,秸秆覆盖会 增加硝态氮入渗量,但能减少总氮流失量,因此秸秆覆盖可以作为源头控制农业 面源污染的较好措施之一加以推广,还需要增厚土层、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 蓄水保肥能力。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总之,降雨强度、坡度、土壤物理性质、土地利用方式与管理措施等综合作 用于坡地养分流失,在不同的条件下,发挥主导作用的因素各不相同,但它们共 同影响着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第章绪论 .第章绪论 .研究背景 四川省是农业大省,主要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境内东部为盆地,西南为山地,西部为高山峡谷高原,平坝占.%,丘陵占.%, 高原占.%,山地占.%,水面占.%。年末,四川总人口.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耕地.万亩,其中水田.万亩、旱地 .万亩,人均耕地.亩;耕地有效灌面.万亩,占耕地的.%,其 中旱涝保收面积.万亩,占耕地的.%,中低产田地比重大占耕地总面积 的%左右。用占全国.%的耕地,养活了占全国.%的人口,而且每年还调出 大量的生猪、白酒和一定的商品粮。在这种情况下,从上世纪年代末以来,化 肥用量逐年迅速增加,从年的.万猛增为年的.万。大量施 用化肥在保证粮食高产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压力。 四川丘陵区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土壤类型以紫色土为主。 该区域涉及到个区县,其中典型的区县个,总面积达,占四川省 面积的.%。总人口有.万人,人口密度高达.人/,是四川省平 均人密度的倍多,中国人口密度的倍,人地矛盾十分尖锐。该地区森林覆 盖率低、降雨季节分布不均,加上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土 地生产力急剧下降。据调查,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面积约万,土壤侵蚀 造成的中低产田土约占耕地的/。据测定长江上游宜昌站的泥沙流失量每年 为.亿,其中大部分来自于旱坡耕地。为了缓解这种情况而大量使用化肥保证 粮食高产。过量使用氮肥和磷肥、钾肥使用不足与区域间分配不平衡,导致土壤 板结、耕作质量差。同时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肥料养分易流失,通过各种途径, 如径流、淋溶、吸附和侵蚀等进入水体,造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和湖 泊的 富营养化。故对于耕作和覆盖方式对四川丘陵区紫色土养分流失的研究不仅是探 讨土壤养分流失的基础,也是水环境污染的控制依据,同时,还为环境保护措施 的制订提供科学的依据。 .研究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自然降雨条件下小区地表径流、壤中流、侵蚀泥沙流失量及其不同形 态氮磷钾流失浓度和流失量的监测和分析,系统阐明耕作和覆盖等措施对紫色土 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揭示养分流失途径和流失机理,筛选出能控制紫色土坡耕 地面源污染的耕作措施和覆盖措施,为紫色土坡耕地水土流失和农田面源污染治 理,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 覆盖措施对水土流失和养分流失的影响:包括水土流失量、氮、磷、钾、 养分流失形态、流失途径、流失量 .技术路线 查阅并广泛搜集紫色土丘陵区的土壤、降雨、植被、地貌资料,初步确定供 试土壤类型、研究区。进一步查阅四川丘陵区耕地坡度组成资料、多年来不同耕 :作方式以及土壤类型资料,根据当地耕地坡度组成情况确定径流小区坡度, 根据 多年来不同耕作方式确定小区采用顺坡垄作和横坡垄作等,选择在当地分布广泛 ‘的土壤类型作为供试土壤,确保设定的径流小区坡度及供试土壤的代表性。 通过径流小区上的顺坡垄作和横坡垄作两种不同耕作方式下,‘无覆盖、秸秆 覆盖和地膜覆盖等三种覆盖方式,来测定降雨过程中径流小区的径流量、侵蚀泥 沙量变化,分析坡度一定时耕作和覆盖方式与径流量、侵蚀泥沙量的相互关系, 揭示耕作和覆盖方式对径流量、侵蚀泥沙量的作用效果;采集降雨后径流泥沙和 室内测定所采集样品的基本理化性质,分析养分流失特征与耕作, 互关系,揭示耕作和覆盖方式对土壤养分流失的变化特征的作用 据处理采用.分析软件以及软件,使用.进西南大学硕学位论文第章材料与方法曼量寰曼舅皇曼曼曼寡皇皇寡曼皇量曼皇曼篡 第章材料与方法 .研究地点状况 本试验布设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资阳水保站。系长江上游沱江水系花椒沟小 支流的响水滩上段,属于四省资阳市雁江区松涛镇的响水村、花椒村。地处东 经%?,?、一,,’和北纬。’~”之间,海拔米。多年均 降雨量为.,主要%分布在六至九月间,最多年.,最少年 .。年均温.,极端最低温一.,极端最高温.。供试土壤为 遂宁组母质发育的紫色土红沙土,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偏低,土壤 肥 力不高。在试验实施时的土壤养分含量见表?。 表土壤养分含量 . .试验处理 。. 模拟径流小区坡度为四川大部分面积的坡耕地坡度,坡向东西,小区 面积坡长,宽。小区四周用砖砌成,.下垫面用混泥土,土层厚度, 保持与土面相同坡度收集地下径流。小区坡面下部用集流装置收集地表径 流。 试验如下,处理:顺坡垄作对照;处理:平作;处理:横坡垄作; 处理:横坡分带耕作;处理:顺坡垄作秸秆覆盖。处理:平作秸秆覆盖;处 理:横坡垄作秸秆覆盖;处理:顺坡垄作地膜覆盖;处理:横坡垄作地膜 覆盖。重复次。共设试验小区个。具体布置见图。 供试作物为玉米,品种为成单号,种植规格与施肥水平按大部分面积上广 泛应用的为准.月日播种,月日左右收获。密度株/。种植规格:横 坡种植:在距小区顶端.、.、.和.处各横坡种植行玉米,共 行,每行共起垄,共起垄,玉米株距.,每行株,共株。顺坡种植:距 小区两边.处各种一行玉米,共两行,两行共起垄;玉米株距.,每行 株,共株。平作:与顺坡种植规格一致,但不起垄。横坡分带耕作在距小区 顶端.、.、.、.处各种植行玉米,在种植玉米行进行耕作,未种植 玉米行不耕作,共行,玉米株距.,每行株,共株。垄作处理顺玉米行起 .高的垄后兑水施用攻苞肥,平作处理不起垄兑水施用攻苞肥。秸秆覆盖处理 日按 在月 /均匀覆盖小麦秸秆。地膜覆盖处理在玉米移栽时在垄上进两南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 鼍量皇 曼曼曼曼曼曼一一 行地膜覆盖,覆盖宽度为 。玉米施肥量、施肥时间见表.。氮肥为尿素和磷 酸 一氨、磷肥磷酸一氨、钾肥为硫酸钾。 图.田间布置 ? 表.玉米施肥量表 ?.观测期间降雨特征和观测方法 试验观测期间年月日至年月日降雨总量.,降雨日 天,最大单次降雨量月日,产生径流的降雨次月日.月日, 月日晚.月日上午,月日上午,月日晚,月日晚.月日,月日晚。 玉米季生长季年月日至月日降雨量.,降雨日天,最大单次 降雨量.乒日,单次雨量以上的降雨次,产生径流的降雨次。 第章材料与方法 采样时间见表.。 表.采样时间 每次自然降雨产流后,测定地表径流量和壤中流流量。并分别取各小区水样 于清洁矿泉水瓶中,置于冰箱.保存,用于分析径流养分含量。取地表径流 泥沙混合样测定泥沙含量,计算泥沙侵蚀量,如果集流槽内沉积有泥沙,分别计 入各小区。每次产流后各小区分别取泥沙径流混合样于一个较大容器中,沉降 后收集本试验期间泥沙混合样个,分析侵蚀泥沙养分含量。根据径流和泥沙样品 的养分含量计算各小区每次产流自然降雨条件下的随地表径流、壤中流、侵蚀泥 沙种途径流失的养分;汇总各处理个小区次地表径流量、壤中流量、泥沙侵蚀 量和种途径养分流失量,用总量去反映在玉米季内耕作和覆盖方式对养分流失的 影响。 .测试项目与分析方法 测定方法采用常规方法。泥沙主要测定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速效钾、 碱解氮含量。泥沙全氮测定方法为凯氏定氮法、全磷测定方法为碱熔钼锑 抗比色法、全钾测定方法为碱熔火焰光度法、碱解氮的测定方法为碱解扩 散法、有效磷的测定方法为浸提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的测定方法为乙 酸铵提取火焰光度法。水样测定指标和方法见表。水样磷分析指标选取为总 磷 口、溶解态总磷、溶解态活性磷或溶解活性磷。总磷和溶解态 磷用.滤膜过滤后的水样,采用过硫酸钾消化?,消 化,采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经.的滤膜过滤后的水样直接用钼锑抗 比色为溶解态活性磷。颗粒态磷浓度为总磷与溶解态总磷 之差,溶解性有机磷为溶解态总磷与溶解态活性磷冲之差。 水样氮分析指标有总氮,溶解态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 。和用.滤膜过滤后的水样采用过硫酸钾消化?, 西南大学硕学位论文 消化,双波长比色法。经滤纸过滤后的水样用双波长比色法测定硝 态氮,用靛酚蓝比色法测定铵态氮。颗粒态氮.。 表水样养分测定方法第章不同耕作方式下径流小区养分流失特征 。 ?????????????????? 第章不同耕作方式下坡地土壤养分流失特征 降雨条件下坡地土壤养分流失不仅导致土壤质量退化,而且还造成地表水体 水质恶化的生态环境和地下水体污染。近些年来,坡面养分随径流迁移国内 外学 者已经进行了研究,但是由于问题复杂性,土壤养分流失机制仍需要进一步 研究。 土壤养分流失的发生与水文过程密切相关,降水是激发土壤养分迁移的原动 力, 径流是养分迁移的载体。 . .耕作方式对径流量和侵蚀泥沙量的影晌 坡耕地地表径流受诸多自然因素的影响,如降水、地形、土壤、植被等,而 人类活动才是其发生、发展的主导因素。因此,人为耕作活动的影响就显得非常 重要。不合理的耕作和施肥方式会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和减低土壤的抗蚀性,加 剧水土流失。 ..耕作方式对径流量的影响 地表径流深变化范围为..,平均为.。顺垄径流量量 大,为,平作产生地表径流比顺垄低.%,横垄和横分比顺垄分别低.% 和.%。在坡面上顺坡起垄,人为制造犁沟,使得径流集中在犁沟中下泄,加大 流速,汇集程度加剧;而横坡起垄和横坡分带作物,能有效的拦截和蓄积地表径 流,降低径流速度,径流的汇聚程度变小,从而减少径流量。四种耕作方式间均 存在差异,平作与顺垄之间差异不显著,而以上两者与横坡两种耕作都存在较大 差异,这说明横坡耕作能显著减少地表径流深。 表.耕作方式对径流量的影响 .注:?,表示差异达%显著水平 ?不同耕作方式下,壤中流深变化范围为.。.,平均为., 大小顺序依次为平作顺垄横垄横分。平作、顺垄和横垄的壤中流无差异,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这三者与横分存在差异。横分分别比其它三种方式低.%.%,但降幅不显 著。因此,耕作方式对壤中流深影响不显著。 顺垄条件下径流总量最大,为.;平作低于顺垄,降幅为.%;横 垄和横分显著低于顺垄,降幅达.%、.%。相对顺垄而言,平作、横垄和 横分能减少地表径流,而耕作方式对壤中流影响不显著,从而减少径流总量, 且 效果显著。由此可见,耕作方式能显著减少径流总量 四种耕作方式下地表径流深是壤中径流深的..倍,占径流总深的 .%.%,都高于%,这说明地表径流是径流损失的主要途径。 ..耕作方式对侵蚀泥沙量的影响 从图.可以看出,耕作方式对泥沙侵蚀量影响显著。横垄和横分泥沙侵蚀量 比顺垄显著减少.:/和./,减幅分别为.%和.%,比平作显著 减少./和./,减幅为.%和.%。横分比横垄减少./, 减幅为.%。平作方式下产生泥沙侵蚀量和顺垄相差./,差异不显著。 这是因为在顺坡垄作条件下,径流流速快,运能大,侵蚀能力强,侵蚀量大而 在横垄条件下,地表径流受地垄影响,流速降低,动能减小,径流侵蚀力变弱, 同时地垄能拦截侵蚀泥沙,使其在垄其沉积,侵蚀量减少。横分方式人为扰动 程 度最小,侵蚀量就小,但其在拦截泥沙方向的作用没有地垄大,故侵蚀比横垄 大。 幺 复 仉 刍壶 老 良 咖 蟊 躞乙顺坡垄作 平 作 横坡垄作 横坡分带 ‘ 图. 耕作方式对侵蚀泥沙量的影响 .? . .不同耕作方式下径流养分特征 径流既是土壤养分流失的动力,又是流失养分的载体,它既能悬浮有机质, 又能溶解矿化的土壤养分。在表土养分流失的过程中,雨滴和径流通过对表 土的 第章不同耕作方式下径流小区养分流欠特征 扰动使得表层土壤溶液中的溶质养分以及表土中的其他可溶性养分溶解于 径流 中,使其最终在径流中沿着坡面流动的过程中流失出土壤表层。随径流流失的土 壤养分与泥沙相比较低,但由于四川紫色土丘陵区降雨充沛,径流量大,因此径 流中养分总量也不容忽视。 ..径流氮素径流养分特征 ...径流氮素流失浓度 地表径流中,浓度变化范围为../,平作。地表径流 浓度与顺垄相等,横垄和横分高于顺垄.%和.%。.地表径流浓度变 化范围.~./,受耕作方式影响较小。地表径流浓度变化范围.~ ./,大小顺序为横分横垄顺垄平作,其中横分高于顺垄、平作和横垄 .%、.%,和.%。地表径流浓度变化范围..%,横分高于 顺垄、平作和横垄.%、.%和.%。这说明横分耕作氮素地表径流浓度较 高。这是因为横分耕作对径流的拦蓄作用延长了径流与土壤表面相互作用的时间, 促使吸附于土壤颗粒表面和溶解于土壤溶液中氮素更易向地表径流中释放和扩 散,相应增加了地表径流中氮素浓度。 表耕作方式对径流氮素浓度的影响注;,,表示差异达%显著水平 从壤中流氮素浓度看,。壤中流浓度变化范围为../,顺 垄、平作和横垄。壤中流浓度相差不大,横坡低于顺垄.%。吖壤中 流浓度变化较小。壤中流浓度顺序为顺垄平作横垄横分,平作与顺垄 接近,横垄和横分低于顺垄.%和.%。壤中流浓度范围为.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平作壤中浓度最高,顺垄、横垄和横分低于平作.%、.%和 .%。横分各形态氮素壤中流浓度都低于另外种耕作方式的,这可能是地表径 流带走了较多氮素而导致氮素淋溶输出较少。 ...径流氮素流失量 从表.可以看出,、和壤中流流失量大于地表径流流失量, 地表径流流失量大于壤中流流失量,流失量大于.流失量。 这与氮素流失机制有关。和流失量和流失量变化一致,这是因为 流失对流失贡献大,而且流失对流失贡献也大。 种耕作方式下地表径流、时和流失量变化不大,这是因 为流失量是由径流浓度和径流量共同决定的。地表径流流失量变化大,从. 增加到./,顺垄平作横分横垄。顺垄和平作在四者地表径流 流失量相近的情况下地表径流流失量大幅增加,原因可能是顺垄和平作方式 下 地表径流侵蚀泥沙含量高,增加了地表径流中颗粒态氮含量,从而导致. 地表径流增加。 壤中流流失量变化较大,从.一/,平作顺垄横垄 横分。原因可能是种耕作方式下壤中流浓度相差不大,但壤中流量变化 大从而导致壤中流流失量变化较大。壤中流乜流失量接近,这是因 为壤中流浓度很低,计算流失量时抵消了壤中流量的差距。壤中 流流失量变化和流失量变化一致,是因为流失对流失 的贡献大均超过%。耕作方式对壤中流流失量和对影响一致,这是 因为对流失贡献大均超过%,对流失贡献较小。 径流氮素流失总量由地表径流氮素流失量和壤中流氮素流失量决定。和 径流流失总量变化规律与径流流失总量变化规律一致,也与壤中流 ‘流失量变化规律一致,均是顺垄平作横垄横分。这是因为壤 中流流失量是地表径流流失量的..倍,壤中流中流失量是 流失量的~.倍。 由表.和.可以看出,除】时外,径流中其他形态的氮均为壤中流显 著高于地表径流,这说明壤中流为径流中氮素的主要流失算途径。在径流氮 素中 以溶解性总氮为主,在中以无机氮为主,在中以 占为主,壤中流。.占的比例大幅高于地表径流,是壤中流氮素的主要形 态。这与氮素的迁移机理有关。的迁移主要机理是扩散,因土壤颗粒和土 壤胶体对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使得大部分可交换态铵得以保存在土壤 中,但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可能存在质流或在土壤剖面中随水下渗而迁移。同 时第章不同耕作方式下径流小区养分流失特征 皇量曼曼曼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曼曼 紫色土旱地硝化作用剧烈,含量低,使得能随径流迁出的十.本底含 量低。主要以质流方式迁移,因土壤带负电荷,对。的吸附甚微,故 易遭受雨水或灌溉水淋洗而进入地下水或通过径流、侵蚀等汇入地表水中, 造成水体污染。 表耕作方式对径流氮素流失量影响 .注:,,表示差异达%显著水平 , ..径流磷素径流养分特征 ...径流磷素流失浓度 从表可以看出,地表径流中、、浓度均大于壤中流,说明在 径流中磷素容易从地表径流途径流失。 从地表径流磷素浓度来看,种耕作方式下地表径流浓度范围为.~ ./,变化不大。说明耕作方式对其影响不大。浓度范围为.~ ./,变化也不大,但大幅大于浓度。这因为地表径流中/的 比例分别为.%,流失较多造成的。浓度范围为../,而且 大幅高于浓度,厂的比例为.%。各耕作方式下浓度顺序为平作 顺垄横分横垄,平作浓度与顺垄相差不大,横垄和横分浓度低于顺 垄.%和.%。这是因为测试浓度的水样是含有泥沙的悬浊液,故高于大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幅高于浓度。而顺垄和平作方式下地表径流含沙率高于横垄和横分,故顺垄 和平作浓度要高于横垄和横分。 从壤中流磷素浓度来看,壤中流浓度变化不大,范围为../, 浓度变化也不大,范围为../。这说明耕作方式对和 壤中流浓度影响都不大。壤中流浓度范围为../,变化也不大。 表.耕作方式对径流浓度的影响注:,表示差异达%显著水平 ...径流磷素流失量 从表.可以看出,径流磷素损失较低,在本试验条件平均只有./。 磷素地表径流流失量大于壤中流流失量。耕作对地表径流磷素流失量和径流 磷素 流失总量影响较大,对壤中流磷素流失量影响不大。 从地表径流磷素流失量来看,地表径流、、流失量范围分别为 ../、../、.~./,平作、横垄、横 分比顺垄能降低地表径流、、流失量,降幅分别为.%.%、 .%~%、.%~.%。这是因为平作、横垄、横分方式下地表径流量均比 顺垄降低,从而使磷素径流流失量降低。 从壤中流磷素流失量来看,、、流失量范围分别为.~ ./、../、.. /,种形态磷素流失量等候 很低,耕作方式对其都影响不大。 从径流磷素流失量来看,径流、、总流失量范围分别为. ./、.;./、.一./,‘平作、横垄、横分比顺垄第章不同耕作方式下径流小区 养分流失特征? 舅皇: 詈曼曼曼曼曼蔓皇量曼曼. 能显著降低径流、、流失总量.%~.%、.%.%、.%~ .%。这是因为平作、横垄、横分页垄能降低磷素地表径流流失。 地表径流中、、浓度均显著大于壤中流,说明在径流中磷素容易 从地表径流途径流失。从径流不同形态磷素所占的比例来看,颗粒态磷是 径流磷素流失的主要形态,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中/的比例分别为.%和 .%。在可溶性总磷中,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中/的比例分
/
本文档为【四川紫色土丘陵区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下坡地养分流失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