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hywl清华副教授:中国从封建走向近代文明与翻译分不开

2017-11-22 6页 doc 18KB 7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2972

暂无简介

举报
hywl清华副教授:中国从封建走向近代文明与翻译分不开hywl清华副教授:中国从封建走向近代文明与翻译分不开 对话《莎士比亚传》主译、清华大学外语系副教授覃学岚 “把书译得像样一点” 今年是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英国文坛著名传记作家、小说家、诗人彼得?阿克罗伊德(Peter Ackroyd)的经典力作《莎士比亚传》,以作纪念。这一版本的传记,与其他版本的莎翁传记相比有何特色,我国目前的翻译界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24日,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该书的主译、清华大学外语系副教授覃学岚,与他进行了一番交流。 与覃学岚电话交流的时间不算长,他说着带有湖北...
hywl清华副教授:中国从封建走向近代文明与翻译分不开
hywl清华副教授:中国从封建走向近代文明与翻译分不开 对话《莎士比亚传》主译、清华大学外语系副教授覃学岚 “把书译得像样一点” 今年是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英国文坛著名传记作家、小说家、诗人彼得?阿克罗伊德(Peter Ackroyd)的经典力作《莎士比亚传》,以作纪念。这一版本的传记,与其他版本的莎翁传记相比有何特色,我国目前的翻译界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24日,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该书的主译、清华大学外语系副教授覃学岚,与他进行了一番交流。 与覃学岚电话交流的时间不算长,他说着带有湖北方言味道的普通话,语速算不上快,北方人用“说”时,他多用“讲”,他也喜欢用“弄”这个动词,对于我而言,这种习惯很熟悉,也很有韵味。当然,印象更深的,不是他的语言特色,而是在话语之外透露出的个人性情。对于自己译作里的问题,他不会去遮掩,从来都是主动谈及,而且,对于我的认同,是一幅云淡风轻【论文外文翻译】 的笃然姿态;让人意外的是,对于合译过程中,合作者译文存在的不足,他也是一一指出,他的没有心机,甚至缺乏一点人际间的圆润通达,于此亦可见得。仅从这两点,即能看出他的求真态度和率直个性。而在对谈中,屡屡透露出的对于自己学生前途的关切,对自己教书育人责任的强调,在一个严肃的师长形象之外,又注入了脉脉温情。 求真的态度,厚朴的情怀,赤子之心可见。 “这部莎翁传记,应当算是比较好的” 记者:我在网上看到有一些评论,说这本《莎士比亚传》是最好的莎士比亚传记。 覃学岚:彼得?阿克罗伊德的这部莎翁传记,应当算是比较好的。就目前已经出的几种传记来说,像雨果的《威廉?莎士比亚》,有很多想象的成分,不是纯粹的传记,更近于评传,是一代文豪用其“大心”去领悟另一代文豪的“大心”,就是说,它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化的阐发,不见得尊重一些史料。而阿克罗伊德的《莎士比亚传》,对于史料的掌握还是特别多的。 记者:我也留意到史料引用的情况,所做的脚注也特别细致。当然这本书同样离不开想象的成分。 覃学岚:我在前言里面也讲过,作家是在掌握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之上想象,然后又与当时英国的整个大背景相结合,这是这本书的特点。他不是凭空的想象。 有几点是值得肯定的。一是阿克罗伊德对史料的占有情况,这个从那些所援引的文献就能看出来;再一个,他对于莎剧的熟悉程度也是非常突出的。全书91章,每章的标题,都出自莎士比亚某部戏剧的一句台词或某首十四行诗的一行诗文,而且用的都是莎士比亚时代的拼法。不仅如此,包括文内的一些很小的细节,他都抠得很准。 记者:像这种情况,在翻译的时候,是否也会给你们带来困扰, 覃学岚:对。像每一章的标题,翻译时首先要确定其现代拼法,然后查找出它出自何剧何幕何场,进而再根据本章内容进行翻译。阿克罗伊德引用的一些文献,都是当时的文献,这些文献相当多的部分都只能在图书馆或者历史博物馆里才能查到,在翻译这一部分的时候,也遇到很大的困难。还有就是这本书里的宗教问题,那些罗马教和天主教之类的关系,对我们也是难点。所以,我们只能尽可能的准确。 但是问题还是免不了。阿克罗伊德在讲到很多伟大的艺术家不只是有一种才能时,原文当中,提到了一个叫透纳的人,但原文没有具体说到他最主要的行当是什么,翻译的时候,我们查了这个名字,发现在历史上叫这个名字的,有一个画家,还有一个政治家。那我们必需确定一个人出来,到底是哪一个,我们之前倾向于那个政治家,但后来才知道,应该是那 个画家。 记者:正所谓“敝帚自珍”,像你这样愿意主动直白地谈到自己译作中的问题的人,好像并不是很多。 覃学岚:我觉得这个是应该的,译作总会有点问题。这本书出来之后,我又仔细看了一遍,给编辑整理了差不多有一二百个翻译不太妥当的地方。当然,有的地方也不是很关键的问题,读者阅读的时候可能不会发现。但对译者来说,还是愿意精益求精,把书译得像样一点。 “我的翻译,比较倾向于学者型” 记者:你还译过《暮光之城》,我就想起来当年采访马爱农老师,她提到翻译《哈里?波特》时最大的麻烦是牵涉到魔法的翻译,因为没有参考可循。你在翻译《暮光之城》时,是否也会有类似的困扰。翻译传记和魔幻小说,差别在哪里, 覃学岚:翻译传记,主要考虑的是史料的准确问题,当然语言也要弄好。而像《暮光之城》,里面虚幻的部分,比如对狼人、吸血鬼的描述,在以前我们是没有这个概念的。怎么把吸血鬼的特点现出来,得好好琢磨,你只能顺着作者的思路去想象。 记者:我知道你还译过波斯大诗人奥玛?海亚姆的《鲁拜集》。这个界跨的还是比较大的,诗的语言与小说的语言当然不是一回事,况且还是古典诗歌。 覃学岚:对,我其实是有意识地把几种文学体裁,像小说、散文、随笔、戏剧和诗歌,都翻译一下。因为我要教学,学生需要的,可能是方方面面的,所以在各方面都需要有一些尝试。我更多地是从这个方面来考虑。 但说到诗歌翻译,其实我最早进行诗歌翻译,是在20多年前。诗歌翻译是一个很有挑战 性的工作。语言是非常灵活的一个东西,你要是把英文的诗歌一句不落地译出来,可能就不像诗了。那么,英文中用五个字或者一句话才能表达的东西,在汉语当中是否能用两三个字或者一个字概括出来,这是对译者的一个考验。诗的语言比较凝练,翻译的时候经过这种提炼的过程,翻译别的东西的时候,就会知道,语言是可以伸缩的。这种翻译诗歌的经验,对于翻译别的东西时的语言把握,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记者:林少华老师说翻译有三种,工匠型、学者型和才子型。你觉得自己的翻译是哪一种, 覃学岚:我的翻译,可能比较倾向于学者型,后面再适当的有点儿才子型,在这两种之间尽可能找到一种平衡。我觉得翻译有一个最低的标准,那就是不能译错,不能有硬伤。在这个基础上,你的语言一定要适合心目当中读者的定位,我一般从“什么样的语言能为读者所接受”这个角度来考虑的更多一点。 记者:你的译作不少,在高校里面,翻译和学术之间,怎么平衡, 覃学岚:翻译的确费了我很多时间,因为一旦去翻译,写论文的时间相对而言就少多了。而在高校里边,翻译是不算学术成果的,所以有时候就很矛盾:你教翻译课,你肯定不是教这些学生出来以后天天写学术性的文章,你还是得有翻译的实践。所以,出版社有时候找你,你就回绝不了。要是我把这个出版社得罪了,把那个杂志社得罪了,将来我的学生,真正想翻译一点什么,都找不到资源了。有时候也真是特别特别的累。 记者:翻译是一个苦行当。不久前,翻译家孙仲旭英年早逝,引发业界关于翻译家生存境遇的关注,清贫而劳累,是这个行业的当下状况。 覃学岚:我觉得,这个关注,最主要的意思还是,想要让全社会确实尊重翻译这件事。翻译的稿费几十年没有变过,现在要靠翻译谋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像我们外国语学院的学生,本身有很多是对翻译很感兴趣的,但是考虑到将来的现实问题,他们就不会选择这个行业。 但,另一方面一个好的译者,应该有坚持的态度。翻译本身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一方面可以充实自己的知识,另外,翻译当中遇到的难题一旦解决了,对自己也是一种安慰——就像钓鱼一样,半天没钓着,但偶然钓着一条,也能乐在其中。所谓苦中作乐吧。 “希望更多人关注翻译” 记者:这几年,外国文学被引进的速度的确很快,今天这个作家获诺奖,下个月他的译作可能就在国内上市了。这种“快”其实也带来很多问题,比如翻译作品的质量。 覃学岚: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能全部怪在译者身上,有很多因素,比如说时间问题。出版社给你了时间,有的译者本身水平不够,没有时间保证的情况下,粗制滥造就很正常了。当然也有一些译者,还译自己不熟悉的东西,胆儿还是太大了一点。现在的翻译作品,出来全是笑话的也有很多。 从总体上来说,有一些很好的译者,确实很认真很细地翻译,当然也有粗制滥造的,有的差的还不是一丁点。 记者:现在慢慢地出现了一些民间的译者,有的译文评价还相当不错。这种民间翻译力量的出现,你怎么看, 覃学岚:目前来看,只有极少数的民间翻译可以做到与出版社同步。更多的民间译者,还是在正规出版物出来以后,参照一个译本,再做的修改。我参加过一个全国性的,类似于草根译者的选拔比赛,包括海外的也有人参加,但是这些译者的译作拿出来,还是会有非常多的硬伤。 记者:问题主要出在哪里, 覃学岚:民间翻译的,往往是汉语还可以,他们的译文读起来可能比较舒服,但是对原 文的理解和把握,不太到位。翻译专业出身的译者,往往更偏向于学术型,准确是非常重视的,但是文学性就不太重视,对于译文的润色、修饰都不是很注意。 记者:近几年,有多位知名的译者离世。像杨宪益、傅惟慈,还有前面谈到的孙仲旭。很多人都在哀叹,这些译者走了之后,后继人才青黄不接。 覃学岚:我在从事一线教学中发现,学生是越来越好了,老一辈的译者离世之后,只要我们重视,有意识地培养,要出现一些优秀的翻译人才,也不是不可能的。我们要看到希望。其实,中年的翻译家,像北大的辜正坤,就是非常优秀的译者,只是大家不知道。 记者:我们还是不够重视。 覃【论文摘要英文翻译】 学岚:是的。为什么会接受你的采访,确实也是希望有更多的媒体报道,让人们关注翻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近代文明,其实与翻译分不开,严复的译著让人们真正接触到了西方,这个比很多作家的贡献要大的多。 文/本报记者刘雪明 论文翻译
/
本文档为【hywl清华副教授:中国从封建走向近代文明与翻译分不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