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牛蛙养殖新技术

2019-03-26 17页 doc 38KB 10阅读

用户头像

is_751406

暂无简介

举报
牛蛙养殖新技术一。牛蛙养殖新技术 牛蛙是一种两栖动物,隶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是蛙科中较大体形的食用蛙种。因其鸣声洪亮酷似牛叫,故名牛蛙。因其个体大,商品价值高,发展较快。发展牛蛙养殖有许多优点:繁殖快、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抗逆性强、饲料易取、效益较好。因此有养牛蛙条件的广大养殖户不妨一试。 1.牛蛙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牛蛙身体由头、躯干和四肢3部分组成。头部扁平而阔,成三角形。双眼位于头的最高处,椭圆形,眼球带黄色,有瞬膜和上、下眼睑,能开闭,双眼可以左右前后观望。鼻孔位于头部中央线的两侧,与口腔相通。眼后方...
牛蛙养殖新技术
一。牛蛙养殖新技术 牛蛙是一种两栖动物,隶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是蛙科中较大体形的食用蛙种。因其鸣声洪亮酷似牛叫,故名牛蛙。因其个体大,商品价值高,发展较快。发展牛蛙养殖有许多优点:繁殖快、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抗逆性强、饲料易取、效益较好。因此有养牛蛙条件的广大养殖户不妨一试。 1.牛蛙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牛蛙身体由头、躯干和四肢3部分组成。头部扁平而阔,成三角形。双眼位于头的最高处,椭圆形,眼球带黄色,有瞬膜和上、下眼睑,能开闭,双眼可以左右前后观望。鼻孔位于头部中央线的两侧,与口腔相通。眼后方有1对鼓膜,是牛蛙的听觉器官。雌性的鼓膜小,雄性的鼓膜大。口前位,口裂达耳鼓膜中部。 牛蛙的四肢十分发达。前肢四趾,后肢5趾。后肢比前肢长约2.5倍,而且粗壮有力,这样很适于在陆地上跳跃。后肢趾间有蹼,适于在水中游泳,便于两栖生活。雄蛙前肢的第一指内侧有膨大的黑色肉瘤,称婚姻瘤,雌蛙没有这一构造。牛蛙后肢的大腿和胫部的肌肉最发达,是主要可食部分。 牛蛙皮肤光滑,能分泌黏液以保持皮肤湿润,利于呼吸。背部及两侧和腿部的皮肤颜色随栖息环境而变化,通常为深褐色或黄绿色,近看时有深浅不一的虎斑状横纹。牛蛙头部上颚的侧面,呈鲜艳的绿色,腹部呈灰白色,雌蛙咽喉部呈黄色,雄蛙则是白色带有暗灰色斑纹,这种差异在产卵季节更为明显。牛蛙躯体后端肛门部位有泄殖孔,具有生殖及泌尿作用。 (2)生活习性 栖息:牛蛙水陆两栖,喜栖息于江河、池塘、水溪、沼泽及岸边草丛。洞穴、阴凉潮湿处是牛蛙最适宜的栖居场所,如水面长有浮水植物,则匍匐于其上,仅以头部露出水面,一遇惊扰便迅速潜入水中。牛蛙有群居习性,往往是几只或几十只共栖一处,当适应了一个环境之后,便不轻易迁居异地。 活动:牛蛙觅食活动在浅水或离水不远的潮湿陆地进行,在食物充足而安全的地方伺机静候,如果没有外来的惊扰,可以长时间不改变位置。牛蛙行动多为跳跃或游泳,这些运动主要靠发达的后肢来完成,如遇敌害或惊扰时,即用后肢用力一蹬,向前跳跃1~2米,或扑入水中,还可跳越1米余高的障碍物。牛蛙喜静,怕惊扰,一受恐吓,立即潜入水中或钻进洞穴深处,或蹿入茂密的草丛中。牛蛙听觉灵敏,能觉察相距十几米甚至几十米远的声响。 越冬:牛蛙属于变温动物,其体温和活动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一般在10月中旬以后,气温低于10℃时,停止活动和摄食,潜入水底淤泥或潮湿的松土层中越冬,翌年3月,气温回升到10℃以上时,越冬期结束。 食性与生长:牛蛙的食物以动物性为主,尤其喜食活饵料。在不同的发育阶段,食性也不尽相同。蝌蚪可喂以蛋黄、血粉、鱼粉等,也可用豆浆、麸皮、面粉等佐食。幼蛙及成蛙的食物包括蚯蚓、虾、螺、蚌、鱼类等。牛蛙也摄食少量植物性饵料,多数为水生植物叶片、植物种子。 牛蛙摄食时,往往是静候在安全、僻静之处,蹲伏不动,待食物靠近时才猛扑过去。但捕食对象第1次运动时并不捕食,而在第2次、甚至第3次运动时才捕食;它的动作迅速而准确,很少落空;食物进入口腔内并不咀嚼,而是整个囫囵吞下。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牛蛙通常是成群聚集在饲料台上摄食,你争我夺,热闹非凡;如饲料不足,大蛙吃小蛙的现象就会发生。 2.牛蛙养殖场的选择和建造 牛蛙养殖场的选择和建造,主要应根据选择的养殖方式,比如是大面积粗放养殖,还是小面积集约化养殖而定。总的原则要按照自身条件和环境因素来考虑,既要遵循经济上投入少,效益高,又应照顾到生产上的科学性,以及管理上的方便。 (1)养殖场的建场条件 牛蛙善于跳、爬、游、钻,所以牛蛙养殖场需要建造防逃设施,可以用塑料薄膜、铁丝网或尼龙线网围栏防逃,有条件的用砖砌围墙更为持久可靠。 养殖场必须有充足的水源。水源以江、湖、水库的水最为理想,这种水的水质好,溶氧高,水量充足。 蛙池最好建在冬暖夏凉的地方,蛙池不仅水质要好,排灌水方便,还应具备不同用途的养殖池、动物性饵料繁殖场地及其他配套设施。另外,牛蛙养殖场还应选择在水陆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 (2)牛蛙养殖池的建造 根据牛蛙的繁殖特点、变态过程、生活习性,牛蛙养殖场需设立如下养殖池: 亲蛙池:亲蛙池主要用于培育产卵用的亲蛙和繁殖期后分养雌雄亲蛙。养蛙规模较大的单位,一般要建造2~3个。亲蛙池也可兼作产卵池。亲蛙池一般为土池,面积以200平方米为宜,深度1.2米,能蓄0.8~1.0米深的水为好。池底要有15~20厘米的淤泥,以利亲蛙越冬。堤埂坡度要大,以1∶2.5为宜。 亲蛙池的总面积要根据亲蛙的数量而定,通常以每平方米放养1只亲蛙为 宜。 产卵池:产卵池有水泥池和土池两种。水泥产卵池主要在人工催产时使用。一般用土池,效果较好。面积以100~200平方米为宜,要求池深1米,蓄水0.6~ 0.8米深,堤埂坡度要大,以1∶(2.5~3)为好。池内要种植金鱼藻、马来眼子菜、聚草、轮叶黑藻等水生植物,以促使牛蛙正常产卵。 孵化池:孵化池也有水泥池和土池两种。使用效果以水泥池为好,面积一般为3平方米,正好适合于1只牛蛙所产的卵的孵化,池深度0.6米。池子内壁抹以水泥粉,不必很光滑,稍粗糙反而有利于刚孵化的蝌蚪的吸附,能提高蝌蚪的成活率。土池因有堤埂坡度,面积比水泥池大,一般为6平方米,池深60厘米,蓄水40厘米深。使用时最好在池内铺垫塑料薄膜,效果较好,可以大幅度提高孵化率。 孵化池总面积,要根据生产上孵化蛙卵的数量来确定,还应考虑孵化池的周转。 蝌蚪池:蝌蚪池也有水泥池和土池两种。水泥池面积以15平方米为宜,池深1米,蓄水0.8米深;土池面积以50~100平方米为宜,池深0.8~1米深,蓄水0.6~0.8米,堤埂坡度以1∶(1.5~2)为宜。 蝌蚪池的总面积,要根据培育蝌蚪的数量和需要育成幼蛙的数量而定。 幼蛙池:为了便于饲养管理,应建立专门的幼蛙池,并留足幼蛙捕食活动的场所。一般来说,蝌蚪变态成幼蛙,在水中生活的时间较短。因此,幼蛙池不宜太大,一般以15平方米为宜,水深50厘米左右。在幼蛙池四周,应种植一些供幼蛙隐蔽和捕食的植物,便于幼蛙上岸活动。在幼蛙池的一个角搭一个饵料台,作为幼蛙天然饵料不足时补充人工饲料的场所。在固定饵料台上空设灯光诱虫,这是解决天然饵料不足的较好途径之一。 成蛙池:即商品蛙池,根据生产规模建立成蛙池,要将不同规格、不同用途的成蛙分池饲养。 成蛙池可以建大些,一般占地600~6000平方米,池的深处0.5~1米,池的四周可以人为地堆些石块、砖块或筑些土洞,地面尽可能绿化,给牛蛙提供较多的隐蔽场所,便于牛蛙生长和繁殖。对于幼蛙和成蛙,生活环境的水面与陆地的面积比以3∶2为宜,可充分利用陆地种植果树、蔬菜和花卉植物,提高场地的利用率。 牛蛙养殖场多种多样,应根据自己的场地面积、环境条件、资金来源和产销等情况,因地制宜地设计牛蛙养殖场。 3.牛蛙的养殖 (1)蝌蚪培育 ①蝌蚪的放养密度:合理的放养密度,有利于蝌蚪的生长发育、完成变态,如果水质好,饵料生物丰富,可适当增加放养密度。一般蝌蚪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500~1000尾。 ②蝌蚪的分级饲养:刚孵出的蝌蚪,幼小体弱,不宜移池,要在孵化池中饲养10天后,才能分池饲养。蝌蚪人工培育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培育:孵化池内培育。取出旧水草,放入新草让蝌蚪附着,防止水草腐烂败坏水质。水深20~25厘米,随蝌蚪长大,水深加至30~40厘米。脱膜后3天,每万尾蝌蚪喂1个蛋黄,分两次投喂,第4天增加半个蛋黄搭配少许豆浆,5天后开始摄食单细胞藻类。饲养池要培肥水质,培育单细胞藻类供蝌蚪取食。适当增加动物性饵料如田螺、鱼肉等,再搭配适量米糠、豆饼、稀饭等。 第二阶段培育:30日龄至完全变态期,转池饲养。放养前6~7天,每亩用生石灰40千克消毒,两天后灌水施入发酵的有机肥,同时投喂商品饵料,动物性饵料占47%,植物性饵料占53%,米糠等糊状饵料煮熟搓团喂。鱼等动物性饵料切碎喂,每天喂1次,下午4~5点投喂,尽量满足蝌蚪营养需要,提高蝌蚪成活率。 第三阶段培育:蝌蚪变态至越冬。当年蝌蚪均能变态成幼蛙,变态期70天,如果饲养密度大,饵料不足,水质条件差,则需80~90天。特别是7月中旬产的卵,由于8月以后气温逐渐下降,变态期要延长到100天左右。这种延迟变态的幼蛙,摄食和代谢水平降低,体质差,易造成越冬死亡,但可采用减少投饵量、加深水位等方法,使蝌蚪未变态便进入越冬,到翌年5月才变态成幼蛙。 在蝌蚪的饲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蝌蚪食性的转变,增加蝌蚪池中浮游生物的数量。蝌蚪池一定要经常换水,使池中的有机物、浮游生物和微生物分解等各个环节组成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循环。 ③蝌蚪的驯食:牛蛙驯食应从蝌蚪开始,定点设置饲料台,每天定时定量投饵。在30日龄前的小蝌蚪,每天只投饵1次,时间上午8~10点钟;30日后的大蝌蚪,每天投饵2次,上午8点和下午5点,投饵量随蝌蚪的长大而逐渐增加。10~ 50天蝌蚪每天每万尾投饵200克左右,50天以上投饵400克左右。 ④蝌蚪的越冬管理:当气温降到10~15℃以下时,蝌蚪进入冬眠状态。蝌蚪的越冬期间应增加池水的深度,不要让池水结冰,最好使水温保持在15℃左右。在越冬期间,晴天水温升高时,可投喂少量的人工饵料,增强蝌蚪抗严寒能力。如条件许可,可采用工厂余热水或温泉水,提高蝌蚪越冬的水温,也可在越冬池上搭建塑料薄膜保温,有利于蝌蚪越冬。 (2)幼蛙和成蛙的饲养 ①牛蛙的驯食: 驯食是为了使牛蛙捕食不动饵料(如配合饵料),使其采食人工的饲料,以解决大规模养殖牛蛙的食物问题。 驯食要早,越早越容易建立起条件反射,成功率越大。驯食要定点定时,在驯食早期,以昆虫等活饵料为主,如蚯蚓、蝇蛆、蟋蟀等并少量掺杂一些不动的死饵和配合饵料。牛蛙经初步采食死饵和配合饲料后,逐渐增加死饵料和配合饲料的比例,直至完全习惯摄食配合饲料。 ②幼蛙和成蛙的放养密度:牛蛙养殖效果受放养密度、食物和饲料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在决定放养密度时应考虑这些因素。 幼蛙的放养密度应根据个体大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放养刚变态的幼蛙100~150只,30天后,体重达25~50克;放养80~100只,体重60~80克,如果条件许可,还可适当加大密度。成蛙放养密度也随着其个体的长大而递减,如体重在150克以上,每平方米放30~40只,500克以上的每平方米放10~20只。 ③幼蛙和成蛙的越冬管理:刚变态的幼蛙和成蛙的越冬方式基本一样。根据牛蛙对越冬场所的需求特点,可以人为地创造适合牛蛙安全的越冬环境。越冬前,应使牛蛙体内储备充足能量,以便越冬。越冬池四周挖松土地,设置一些洞穴,洞内铺一些软草等,让牛蛙进入洞内冬眠。冬眠期间,保持水深0.5米以上。在养殖场地,也可人为地堆放一些草垛,让牛蛙钻入草垛下越冬。 控制水温也是整个越冬管理工作的中心。当水温降到0℃以下并出现冰冻时,牛蛙的体液和血液也会结冰,最终导致牛蛙死亡。所以越冬时,如果遇到连续寒冷结冰的天气,就要进行水面破冰,避免水体冻结引起牛蛙体液和血液结冰。 如用塑料棚保护牛蛙越冬,因蛙的放养密度大,有粪便和残饵积聚、腐败,且棚内空气差,故常会导致水质恶化。要经常清除残饵,更换池水,但换水量不宜太大,换水前后的水温不要超过2℃。天气晴好、温度回升时,要打开塑料棚的门户,让空气流通,增加池内氧气。 冬季水鼠、水蛇等危害更为严重,要经常巡塘,若发现即时捕杀。 4.牛蛙的繁殖 牛蛙繁殖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下一步的苗种生产,而苗种又是牛蛙生产的物质基础,所以牛蛙的繁殖工作是发展牛蛙生产,特别是规模生产极重要的一环。 (1)自然繁殖 引种:建造好牛蛙养殖场后,就要进行牛蛙的引种,引进的牛蛙,最好是性成熟的个体。性成熟的个体雌性一般在350克以上,雄蛙300克以上,雄蛙前肢 第一指有“婚姻瘤”。引种时,应选择身体健康、反应灵敏、食欲旺盛、无病无伤的成熟个体。引种的时间最好在越冬以前的10~11月,最迟应在繁殖期前的3个月完成。引种时可按雌雄比例2∶1引入。 种蛙的年龄应根据地区不同而有区别,但第一次性成熟或过老的亲蛙,繁殖的后代质量不好,也不能选择为生产的种蛙。长江流域选用的种蛙年龄:雄蛙2龄以上,雌蛙3龄以上。一般种蛙用于繁殖的年限为3~5年。 产卵与孵化:雌蛙性成熟后,即可开始产卵。牛蛙产卵是断断续续的,每次排卵数千至数万粒,牛蛙多在傍晚开始抱对,在凌晨4~5时开始产卵。特别是闷热天气和暴雨转晴后更是牛蛙抱对产卵的适宜时机。 牛蛙产卵后即可采卵孵化。由于牛蛙多在后半夜在岸边浅水区产卵,应在天亮前仔细巡视产卵池四周,发现卵块及时收集在孵化池中孵化,采卵和转移时,应特别小心,切莫使卵受伤,影响孵化率。 牛蛙卵孵化时间随孵化的水温、气温、日照、水质等因素的不同而异。一般而言,水温在25~30℃孵化最适宜,两天即可孵出蝌蚪;22~25℃孵出约需3天, 18~20℃约需4天才能孵出。牛蛙卵除用孵化池或蝌蚪池孵化外,还可用盆在室内或室外孵化。 孵化时应注意在同一孵化池放同一批卵,不可将相隔5天以上的卵放在一起孵化,以防孵出后因个体差异大而残食。为避免阳光直射,最好在孵化池上方搭棚遮阴。孵化期间还要注意适量换入新水,最好每天下午换1次水,每次换水1/4左右,保持水中有充足氧气,有利于提高孵化率。 (2)人工催产 当水温达到牛蛙繁殖的适宜温度时,便可对成熟的牛蛙进行人工催产。催产药物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及牛蛙、青蛙、虎纹蛙等的脑下垂体。催产剂量应根据牛蛙个体大小而定,如500克重的雌蛙,注射LRH-A400微克,注射HCG5000国际单位,注射15~20个蛙脑下垂体。或用上述3种药物各以1/3的混合物注射,催产效果更佳,雄蛙剂量减半。 5.病害防治 牛蛙的病害在稀养情况下不多,在密养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以下疾病: (1)红腿病 是由病毒引起的。多是由于放养过密、环境恶劣或捕捉装运途中挤压受伤,病原体侵入伤口感染所致。幼蛙和成蛙都能感染发病,且传染迅速,危害十分严重,可在几天内使整池的牛蛙死亡。 防治方法:养蛙池要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每星期用1毫克/千克的漂白粉溶液泼洒消毒1次。发病的蛙用2毫克/升的卡那霉素或磺胺甲基异恶唑或5%的食盐水浸泡,疗效显著。 (2)肠胃炎 主要是因蛙摄食腐败变质的饲料引起。此病多发生在春夏秋之交,发病原因与饲养管理不当、饲料不洁、栖息环境恶劣有关,并常与红腿病并发。发病时,病蛙身体瘫软,无力跳跃,并停止摄食。 防治方法:经常清洗饲料台和更换池水,保持水质清新。发现此病后,应立即隔离病蛙,并用1~2毫克/千克的漂白粉全池泼洒消毒。每天给病蛙喂酵母片2次,每次半片,3天后见效。 (3)肿腿病 该病因蛙的腿部受伤后被细菌感染引起。病蛙腿部水肿呈瘤状,影响摄食,致使蛙营养不良而死亡。 防治方法:把病蛙腿部放入30毫克/千克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15分钟后,再注射4万单位的庆大霉素2~4毫升。第2天重复1次,效果较好。 牛蛙在蛙卵、蝌蚪阶段也有病害发生,这里不再一一列举。牛蛙除了防病害以外,还要防止蚂蟥、鱼雀、青蛙及老鼠、蛇类、鱼、龟鳖等敌害的侵袭,才能保证较高的成活率。 二。牛蛙红腿病防治技术 牛蛙红腿病由细菌感染引起,病蛙行动迟钝,食欲退止,后腿和腹部出现点状出血,继而扩大为红色斑块,并可感染至体表及肺、肝、脾、肠等部位,使组织坏死、出血,腹部膨胀。该病发病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是危害牛蛙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可参考以下预防和治疗措施: 一、综合预防措施 1、合理建造蛙池,慎重操作,避免蛙体受伤。 2、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 3、控制养殖密度,每亩不超过1400只。 4、引进蛙卵、蝌蚪、幼蛙要检疫,避免带入病原。 5、保证饵料质量,合理饲喂,增强蛙体抵抗力。 6、不用病鱼及病死的蛙作饵投喂。 7、定期进行药物预防:如每立方米水体用0.3克红霉素或1克漂白粉全池泼洒,用每立方米水体含量为10克的漂白粉溶液洗刷食台和饲喂用具。 8、如有条件可用红腿病菌苗腹腔注射,每只60-80克的牛蛙注射0.4毫升,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二、药物治疗 可选用以下给药方法,杀灭病蛙体内、体表及水体中的病菌,达到治疗目的。 1、遍洒法 每立方米水体用氟哌酸0.05-0.1克或硫酸铜1.5克或五倍子1.5-3克,全池遍洒。 2、药浴法 用每立方米水体含量为8克的硫酸铜溶液浸泡15-30分钟,或用20%的磺胺脒溶液浸泡24小时,或用100毫升25%葡萄糖生理盐水加40万单位青霉素钾,浸泡3-5分钟。 3、口服法 用100毫升25%葡萄糖生理盐水加40万单位青霉素钾,以注射器口腔灌注,每200-250克重的病蛙灌药2毫升。 4、注射法 病情严重时,可按每千克蛙用5万单位庆大霉素10%葡萄糖液注射液腹腔注射,每天1次,直至痊愈。 5、涂沫法 用红霉素软膏涂抹牛蛙体表病灶部位,有一定疗效。 三。牛蛙的敌害及疾病的预防 牛蛙原产于北美洲,属脊椎动物门,两栖纲,蛙科中的大型种类,体重可超过一公斤。 牛蛙生长快,肉质细嫩,味鲜美,是低脂肪高蛋白的高级营养食品。蛙皮可制作高级皮革,其草皮薄、柔软、坚韧,是制造上等钱包。皮带、领带、皮鞋、乐器、外科手术线的优良原料。蛙内脏可以药用,蛙油可制作高级润滑油。 在卵及蝌蚪初期限敌害是以水生昆虫类的幼虫、成虫为主;后期蝌蚪的敌害是以幼蛙及鸟为主;成蛙的敌害虫是以兽类、爬虫类为主。各种疾病预防并不难,只要注意饵料卫生、水质卫生,不会轻易发生疾病。 (1)肤霉病其病原体是水霉菌,主要寄生在蝌蚪体表皮肤损伤的部位。病菌从皮肤伤口侵入。菌丝体向内深入肌肉,向外长成分枝繁茂的的菌丝,肉眼可以见到菌落为棉絮状,逐渐从伤口向四周扩大,致使蝌蚪游动迟缓,觅食困难,导致死亡。 防治方法:用10%紫药水涂抹,效果良好。 (2)车轮虫病其病原体是车轮虫。蝌蚪被大量车轮虫寄生后,食欲即减退, 呼吸困难,单独游动,动作迟缓,若不及时台疗,会引起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此病多发生在密度大的池中。减少养殖密度,扩大蝌蚪活动空间,即呆避免此病发生;发现初期可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使用硫酸铜0.5克和硫酸亚铁0.2克。 (3)气泡病主要是由于水中溶解的气体过饱和,因为阳光强烈照射,使池内水温增高,池中的水生植物强烈的光合作用,使水中溶解的氧气达到饱和状态。这些过饱和的溶解气体很不稳定,在有固体特质存在时,即以气泡形式从水迟或不足,使蝌蚪不停地游动,四处觅食,水中气泡就会不断吸入体同内和粘附在蝌蚪体上及鳍上,患气泡病的蝌蚪身体膨胀,仰游在水面,肠内充满气体,严重时很快死亡。 防治方法:对蝌蚪池中的水质要注意检查,水生植物过于繁茂的池,应经常注入新水;发生气泡病后应将漂浮的蝌蚪捞置于新鲜水中暂养1-2天,不抽饵料,可使气体分压逐渐平衡而使气泡消失。 (4)红腿病红腿病是牛蛙在幼蛙和成蛙阶段的主要病害,病蛙精神不振,低头伏池,有的潜伏水中,不愿活动,不摄食物。以后腿底侧,内股,甚至腹下的皮肤出现红斑和红点。其主要原因是池水不清洁,饱养密度过大,蛙体外伤等引起的,此病四季都能发生,传染性强,死亡率高。 防治方法:将病蛙捉入装有20%磺胺溶液桶内浸泡2天后,即可台愈;还可用蒸馏水或冷开水100毫升,加食盐0.9克,葡萄糖25克,充分搅拌至溶化成25%葡萄糖生理盐水,每百毫升加入青霉素钾40万单位,充分搅拌均匀后备用。治疗时,呆取上述药液若干,放入桶内,将病蛙捉入桶内浸泡3-5分钟。或用注射器吸取药液,按每只200-250克重的病蛙注射药液2毫升的用量,均能达到目的。 (5)烂皮病此病刚发病时,牛蛙的头部皮肤失去光泽,出现白花纹,接着表皮层脱落,露出背肌,后扩展到躯干,以至整个背部。病初期,眼睛瞳孔出现粒状突起,开始呈黑色最后全眼呈现白色,病蛙轻者尚能活动取食,重者不食不动,喜潜居阴暗地方,并常有指端抓其患处,且有出血现象。 防治方法:此病的发生是由于长期摄食单一饵料,缺乏维生素所致,因此在养殖的过程中,饵料要多样化,并可用新鲜小鱼喂养治疗。 四。关于牛蛙蝌蚪的培育方法 一、培育池条件 培育池一般选用小型水泥池,水深0.6—1米,面积8—10平方米。池壁斜度要略大些,便于蝌蚪在池壁休息和变态后的幼蛙登陆。因刚孵化的蝌蚪体长仅5—6.3毫米,游泳能力差,主要靠吸盘吸着附着物休息,池中应投放水葫芦、水草、树根等,覆盖率占1/3。池四周用竹箔围好,以防敌害,池中水面下10厘米 处设饵料台。 二、放养密度 刚孵出的蝌蚪可适当密养,便于管理,每平方米可放养蝌蚪2000—3000只。10天后随着个体长大,摄食能力增强,密度应逐步降低,一般每平方米放养500—1000只,30天后至变态前每平方米放养100—300只。放养时用3%食盐浸洗5分钟,消毒杀菌。 三、投饵数量 孵化后的前6天,蝌蚪主要靠体内卵黄囊提供营养,6天后随着卵黄囊消失,开始摄食浮游生物和人工饵料,培育前先施肥,培育浮游生物,解决蝌蚪开口饵料,能提高蝌蚪成活率。投喂的人工饵料,主要有田螺、鱼肉、动物内脏、水蚤、豆饼、米糠等。投喂量:7—30日龄的蝌蚪,每1000只每天投饵40—70克,其中动物性饵料占70%;30天后至变态前,每1000只蝌蚪每天投饵60—80克,其中动物性饵料占57%。粉状饲料要煮熟后搓成团投喂,鱼肉、鱼肠等要切碎,田螺要压碎后投喂。每日投饵时间为16—17时。 四、日常管理 培育过程中每3—5天换水一次,每次10—15厘米,每次换水时水温差不能越过3℃,每天要定时清洗食台。蝌蚪经80—110天培育变成幼蛙,变态前这一阶段死亡率较高,因此要加强管理,停止投喂,保持环境安静,努力提高变态期蝌蚪成活率。肉食性鱼类、蜻蜒幼虫、水蛇、虎斑蛙蝌蚪、龙虱幼虫等均会吞食牛蛙蝌蚪,一旦发现,要及时清除 五。牛蛙流水式养殖技术 1、选择场地 养殖场一般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要求无污染,达到渔业水质;冬暖夏凉,远离嘈杂;交通便利、供电充足,以方便养殖生产。其中水源条件的好坏是养蛙成败的关键。 2、建造蛙池 以每100m2为一个大池,再把每个大池平均分成四个小池。池边用40目的筛绢网围好,筛绢要高出池底1m,筛绢底部应有20—30cm埋进土里;池埂高40cm,坡度1∶3,水位保持在30—40cm,水层深度不能低于20cm,否则蓄水量太少,水易浑浊,牛蛙易得病;宜采用长方形池子,便于操作;用口径10—12cm 的塑料管作为给排水管,进、溢水孔设置的地点应在每个大池的对角;每个小池子里放4块80×40cm具有浮性的白色泡沫塑料板作为牛蛙的休息台;池子上方用黑色太阳网遮荫,以防夏季太阳暴晒。 3、放养 放苗前,干池每亩用生石灰50—75kg或漂白粉10—15kg(有效氯含量在30%左右)进行消毒。一般清池消毒10天即可放苗。放养前幼蛙可用20ppm的高锰酸钾液浸洗10—20分钟。浸洗时要有人员在场观察,发现异常情况马上将蛙苗取出。幼蛙期放养密度为60—80只/m2,随着个体差异的变化,再进行分级分池放养,成蛙期放养密度为30—40只/m2。 4、饲养管理 (1)巡池查看 每天早、中晚各巡池一次,检查筛绢网是否出现破洞,如果有破损必须马上修复,防止牛蛙外逃,保证24小时不间断地流水,每天至少达到300%的换水率;溢水口处可用塑料插管的升降来控制水位的高低,一般水深保持在30—40cm,并且保持水质清新。还应注意观察,牛蛙摄食与活动情况若有异常现象,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饲料投喂 主要以浮水性配合饲料为主,投喂前半个小时先将配合饲料用清洁的水泡湿,使饲料稍微软化膨胀,这样可以预防饵料吸收池中的污水,消除牛蛙食后肠胃发生疾病,也可以促进牛蛙对营养的吸收。日投饵量保持在蛙体重的7—15%,投饵量除按蛙体重计算外,还应根据气候、水质及残饵等情况酌量调整,做到少量多次。投喂量以半小时内吃完为宜。 (3)分级饲养 在牛蛙饲养过程中,为防止发生互相残食的现象,每隔一段时间要及,时将规格相差较大的个体进行筛选分级,把规格相同的牛蛙调整到同一口池进行饲养,防止大蛙吃小蛙,同时注意控制养殖密度。 (4)疾病的防治 牛蛙养殖过程中要确实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放养前进行清塘消毒,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杀灭敌害生物和病原体;并定时用漂白粉或强氯精全池遍洒消毒;分池后及时用20ppm的高锰酸钾对蛙体进行消毒,防止机械损伤使病原体传播;发现病蛙、死蛙及时找出隔离,除此之外,还要用高浓度的漂白粉或高锰酸钾溶液对工具进行消毒。控制合理的养殖密度。饵料的投喂做到“四定”,即定点、定时、定量、定质。当养至成蛙时,出现个别歪头和红腿现象,及时把歪头的牛蛙挑出隔离开,用15ppm的强氯精连续消毒5天,同时加大换水量 。 六。入夏牛蛙管理措施 夏季是牛蛙生长的“黄金时期”,其管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增加投饵量随着温度的升高,牛蛙食量增大,投饵量也应逐渐增加,以避免饲养池发生弱肉强食的现象,此时的投饵量一般应达到蛙总体重的20%左右。 2.加强水质管理夏季气温高,水质容易变坏。为保持牛蛙池水质的清新,应视水质情况,经常加注新水。 3.做好遮荫降温工作最适宜牛蛙生长的温度是18℃~28℃。因此,夏季应做好遮荫降温工作。可在池塘中培植些菱藕等水生植物,池塘边栽种些葡萄、丝瓜等藤类植物,促使牛蛙快速生长。 4.做好防逃工作夏季暴风雨多,牛蛙受惊后会爬越障壁或掘洞逃跑,因此在这种天气要特别注意做好防逃工作。 5.做好敌害的清除工作蛇、鼠、猫等都是牛蛙的天敌,这些天敌夏季活动 特别猖獗,必须建立巡视并采取清除措施。 6.做好防病工作夏季是牛蛙疾病的多发季节,每天要清洗饲料台,及时清除腐败变质的饵料,每半个月用漂白粉全池消毒一次,使池水浓度达1ppm。一旦发现牛蛙得病,应及早采取治疗措施,以防疾病蔓延
/
本文档为【牛蛙养殖新技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