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论医学的人文性 陈鸣

2019-07-25 6页 doc 19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8870

暂无简介

举报
论医学的人文性 陈鸣论医学的人文性 班级:研究生学院2011级12班姓名:陈鸣学号:201120784 摘要:医学与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科学不同,它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交汇而成,另外医学还有玄学的成分。然而在现代临床诊疗的发展过程中,在职业化、技术化催生下的离床化的历程(其中还夹杂着消费主义的牵引),让患者的身心体验被抛弃被遗忘,其是人类痛苦的失踪史。当代医学过分强调技术性和利益性,势必造成医学人文关怀的缺失。因此现对医学的功能与本质重新进行自省,探讨医学的人文性,打通医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之问的壁垒,让其回归于人性化。 关键词:医学...
论医学的人文性  陈鸣
论医学的人文性 班级:研究生学院2011级12班姓名:陈鸣学号:201120784 摘要:医学与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科学不同,它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交汇而成,另外医学还有玄学的成分。然而在现代临床诊疗的发展过程中,在职业化、技术化催生下的离床化的历程(其中还夹杂着消费主义的牵引),让患者的身心体验被抛弃被遗忘,其是人类痛苦的失踪史。当代医学过分强调技术性和利益性,势必造成医学人文关怀的缺失。因此现对医学的功能与本质重新进行自省,探讨医学的人文性,打通医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之问的壁垒,让其回归于人性化。 关键词:医学科学性人文性 以前一直认为医学是科学的分支,医学纯粹科学属性体现在对前人的经验积累及扩展,使用日渐先进的仪器设备及已然被深入研究的科学指标,一起促进疾病的明确诊断、治疗方式多样性及对更好治疗目标的追求。经拜读医学人文著作《医学是科学吗》,本人对医学与科学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医学与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科学不同,它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交汇而成,另外因为医学有未知领域,所以还有玄学的成分;把医学简单看做自然科学那就是机械论的观点,把人简单机械化是医学发展早期的观点。因此医学不只是科学,更是人学,医生所面对的是整体的人,应该确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目标;进一步说医疗权是基本人权,医疗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方面。 考察20世纪医学的历史,可以约略看到两个关键词,其一曰“技术”,其二曰“利益”。二者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这一个百年的“医学”。先看“技术”——这应该就是传说中那只“会下蛋的鸡”。回首20世纪医学的历史,从诊断到治疗,新发现、新发明与新技术的引入改变了医学的面貌,这一个百年,医学进步所挽救的生命比以往任何一个世纪都多,多半也是医学赢得最多喝采的一个世纪。《医学是科学吗》提到这样一个细节:197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是两位工程师,他们毫无医学背景和生物学背景,却因发明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而获此殊荣;而与此相反,“彰显巨大人道主义影响和人格光辉”的史怀哲医生却只能得到诺贝尔和平奖[1]。此事乍看关乎奖项分配,但其深层影响则在于“助长了医学中的技术主义倾向”。有技术撑腰的医学因此平添了些优 越感,而原本人与疾病的恩怨、人与人之间的求医问诊故事也因此更换了主角。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大概都有这样的经历:去医院看病,和医生说不上两句话,一大迭检查申请单已递到眼前;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在不同楼层与不同楼栋之间穿行,面对不同的仪器,然后用那一大迭检查单换回一大迭资料报告。仪器成为医者与患者之间冰冷的中介,而医与患之间知识信息的不对等则令患者的声音成为非主流的、微弱的甚至缺失的。再看“利益”。当药物与检测仪器渐渐成为健康与医疗的代名词,过度治疗的问正在浮出水面,而这与医药产业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相关。美国医学记者Shannon Brownlee在其2007年的新《过度治疗:太多药物为何令我们更加病态与贫穷》(Overtreated: Why Too Much Medicine Is Making Us Sicker and Poorer)中,曾就技术与药物的滥用与过度使用问题进行过深入调查与研究;在该书作者看来,药物与仪器尽管越来越先进,但人们并未因此而获得更完善的保健与护理,恰恰相反,政客—医药工业的利益盖过了患者的利益,由于这种利益组合的存在,一方面有钱人们被诱惑着将银子投向不必要的治疗程序,而另一方面,那些无法一掷千金的人们则被随随便便打发了事……。[2]这虽然是美国人书里写到的事,但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就在我们的身边,诸如此类的事也正在每时每刻发生着。而且即使已经一次次见诸报端,患者们却仍然无可奈何。在一次次被“宰”被欺骗之后,在越来越多的人眼中,医生已经不再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医院已经不再是扶危济困的圣洁之所。 在“离床医学的诞生”一文中,王一方先生这样写道:“我们正在缝制一件皇帝的新衣,人们却毫无警觉,大凡明眼人都能发现,现代临床诊疗的发展过程,是在职业化、技术化催生下刻意去主观化、去情感化,不断追求客观化、符号化、数字化的过程,本质上是离床化的历程,也是患者身心体验被抛弃、被遗忘的历程,是人类痛苦的失踪史。问题还不在如此,而在于对此毫无反省和批判,并且将这份技术主义(还夹杂着消费主义的牵引)的迷失视为进步的必然趋势。”[3]当技术至上和利益的追求与实现裹挟着医学穿过欢呼的人群,陷落的不仅是医学本应包含的人性的温度,还有医学本身。科学化给医学带来了什么?假设我们完全认同医学是科学,或者承认医学首先是科学,就意味着认同医学当中的科学性,认同医学当中的科学化。比如认同学科细分理性、客观,受控实验、严谨、条理、规范、效率等的科学属性。根据科学性的排他,就隐含着一种否定或淡化感性的、温情的、知性的、浪漫的、玄思的人文性。因为那些温情的、诗性的、体验的描述都不是科学指标,认同科学化意味着清除或减弱人文化,意味着确认了 职业冷漠的合理性。病人体验到的是痛苦,而医生观察到的是疾病,疾病和痛苦已然不是一回事,医生观察的重心是病而不是人,医学遗忘了“人”。 作为医生既有个人职业体验,如临床应诊时的感悟,对疾病大量非实验室指拓的深层理解与充分解释,依据传统心理分析对于病人倾诉的格外重视,也有时代潮流的投射。而当代医疗对实验室指标的过度依赖,新药、新技术的大量使用造成医疗支出的高涨,医患情感纽带的几近断裂,医患之间知识共同体、道德、精神共同体等价值共同体的基本缺失,根本原因是医学正成为一门彻底的生物学。20世纪的医学在生物学探索与服务方面已经做了太多太多的努力,但是,社会与民众非但不感激,反而抱怨、责难声越来越强烈,医学正在陷入一个怪圈,做得越多,承诺越多,投入越多,责难越多,追究起来,是在一个地方致力太勤,片面追求科学化。当下中国医患关系日渐紧张,某种程度上可视为“病人权利觉醒”的达,但是这种表达比较野蛮,一方面,医生对病人冷漠;另一方面,刁蛮之徒打医生,砸医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正是医学的人文性和人文化长期被漠视,医学中人性丢失,迷信机器,迷信金钱,迷信技术,久而久之就走到了这一步。医学应该转向多元关怀,应该刷新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医学人文是什么?很多人的理想过于简单,认为微笑服务,常常是皮笑肉不笑缺乏感情的“内化。医学人文是坚持最彻底的人文主义精神,它倡导人性优越,反对技术优先,它是一种人文价值,人文价值是超功利的,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功利的社会,一个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什么都用钱来度量,人文主义要建立一种超功利的一种文化视野,立场姿态,情愫和关怀,是一种牵挂,是一种相遇,强调个性体验。人文主义是完整的思想和价值体系,是人的终极价值“内化”的历程。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认为医学人文只是简单的“微笑服务”了。而现在中国医学的人文传统早退了,而医学人文性的失落必将导致消费主义盛行。所以有必要对医学功能与本质进行自省,有助于在医学科学成就史的喝彩中重建冷峻的批评生活,打通科学与人文之问的学科壁垒。医学不可能成为科学,医学也不应该成为科学,一旦成为科学,就会出问题,就会遮蔽、偏离医学本真的职业愿景、职业价值、终极关怀以及它的目的和职业精神。 正确的认知应当将医学与科学视为“兄弟”,将医学跟科学放在一个平起平坐的、部分交叉的“兄弟”关系上。科学的基本目的是获取新知来理解自然,而医学的基本目的是通过预防治疗来促进健康。医学人文是一面职业精神的旗 帜,不再只是一门专门的技术,一棵知识大树,一种谋生的职业,而是医生不断升华的一种德行,充满愉悦的一种职业和智力生活及生命的彻悟。医学不仅仅是科学,它本质上是人学。“人学”意识削弱,医学就会只剩下一大堆技术追求。医学人文主义坚持最彻底的人文主义精神。它倡导人道、人性优先,反对真理优先,反对技术优先,反对意识形态优先,反对种族优先。医学的第一要义是解除病人的痛苦,或者减轻病人的痛苦,所以它的力量来自减轻痛苦或解除痛苦,所以医术是一切技术里面最美和最高尚的。 “医学是科学吗?”“医学为什么不是科学?”“医学究竟是什么?”这样的追问,并非为了学究式地修订字典中的一个词条,而是要在这样的追问中重新找回现代医学逐渐失落的人文表情[4]。正像每一种表情都牵系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医学的人文表情所映射出的正是医学最核心的气质: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感知,对痛苦的倾听与理解,对病人权利的尊重,它超越于知识与技术之上。为现代医学寻回正在失落的人文表情,这不仅是患者的福祉,更是医学自身成长之必需;而当这种反省来自医学界内部则显得尤其珍贵,它标示了一种成熟的批评氛围,正像所有其它学科一样,医学注定要在批评中成长。新医学应倡导直接推动心身医学、社会医学的兴起与建制化,促进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间接推动了医学哲学(多元模型)与卫生服务(人性化)的观念更新与制度转型。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不是人类医学范式的最终表达,也不是最优表达。引导当代医学以人为本来彻底反思医学之“轻”、疾病之“轻”、人性之“轻”,梳理、寻找病患的意义、疾病体验的意义,追查职业冷漠的终极原因,扭转“见病不见人”、‘‘生物因素第一”、“技术解决唯一”的职业偏见。医学由唯一的、偏颇的“科学化”适度回归于“人性化”与“艺术化”,最终实现医学的本真意义(德、行、技、艺)和同一价值(真、善、美)的统一。 医学人文主义要求我们对待生命要保持敬畏心神圣感,对待历史保持悲悯心虔诚心,对待新技术应该怀疑反思、保持矜持,对待技术创新,要积极,要稳重,不狂热,不盲从。当然不是说不应该去发现新的领域,不要进行科学的探索和发现,而是要丢掉一些人由无知而派生的“无畏”,多一些职业的自省和对生命的敬畏。打消一点因科学至上与技术崇拜所产生的职业冷漠。医学人文主义同时揭示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治疗目标:即帮助患者恢复个人的整体性,或者假如无法做到,则帮助他在身体强加的影响和自我渴望得到的东西之间建立某种新的平衡。治疗并不总是意味着治愈某种疾病,有时候治疗意味着学习照顾他人, 使一个家庭变得和谐,或者意味着病患和死亡痛苦的减轻等等。有时候治疗意味着病患和对死亡痛苦的减轻,病患的痛苦总是个人的,它与特定患者的生活处境有明确联系,而且与他或她赋予病患体验的意义和重要性有明确的联系。所以在新的治疗关系中,医生的注意力要集中在患病人的体验,而不是仅仅集中在疾病的过程本身。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5] 这是一段镌刻在撒拉纳克湖畔墓碑上的铭言,在《医学是科学吗》这本书中,这段话不只一次地被引用。反复品读,就读出了仁厚与谦卑。其实,它不仅是一位医生所理解的医学的目的,更是医学的智慧。医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需要人文的滋润,因此我们要在全力发展科学、提升医学技术的同时,重视医学科学人文的研究,以敬畏之心、普爱之心、悲悯之心面对自然,面对生命,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参考文献: [1]《医学是科学吗》王一方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2 23页 [2] 香农布朗莉Shannon Brownlee 《过度治疗:太多药物为何令我们更 加病态与贫穷》 [3] 《医学是科学吗》王一方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2 157页 [4] 《人的医学》王一方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12 25页 [5] 《医学是科学吗》王一方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2 26页
/
本文档为【论医学的人文性 陈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