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哲学的基本问题

2017-09-25 9页 doc 24KB 15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1575

暂无简介

举报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 (1)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3)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分析: (1)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2)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3)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能力目标: (...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 (1)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3)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 (1)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2)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3)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能力目标: (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2)比较、分析的能力 (3)抽象思维能力 3、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 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二、【重点、难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三、【整体感知】: 同学们学习本课,将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通过对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中,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四、【点津】: (1)列举古代思想家的著名言论,进行分析、判断。 (2)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具体做法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结合事例说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4)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举措分析是否坚持了唯物主义。 (5)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并结合本课知识进行归类、总结。 就我个人觉得,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是第一个目题 “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 ,而第二个目题 “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 让学生了解了解就够了,我甚至觉得,它没有掌握的必要。 复习题问: 1、哲学具有什么功能, ——哲学能启迪智慧,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它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能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 2、为什么说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智慧和思想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哲学起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一般的世界观人人都有,朴素的、自发的 理论化、系统化 哲学——并不是人人都有——系统化理论化的的世界观 4、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决定 世界观 方法论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体现和影响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研究对象不同, 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 具体科学 作为基础 下面进入新课阶段。 教师: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哲学思想、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到现在我们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们探讨哲学已经有几千年了。那么,大家知道哲学分为哪些派别吗, (学生异常地回答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原来他们正在学历史,学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教师:既然大家都知道哲学的两大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那么同学们知道我们是 以什么去划分它们的吗, (学生这回不会了,呵呵,除非有预习的同学还能稍稍小声回答一点) 教师:我们要知道如何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首先就要来了解 “ 哲学的基本问题 ” 是什么。 (提问学生,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很简单,也没有什么探究的必要)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教师:从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里,我们知道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许大家对思维和存在这两个名词比较陌生,不过,我们可以用另外两个词语进行替换。大家知道是哪两个吗, (将两组词语对应板书在黑板上,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我上课的时候就一不小心,板书错了,幸好学生纠正了) 教师:我们知道这两组词语的意思是一样,为了不使大家的思路混乱,我们这节课只以一组词语作为代表来分析,同学们选哪组呢, (学生一般选择意识和物质。所以在接下来的一节课里都是以意识和物质为表述,不过要提醒学生注意,它们两组词语可以互换的) 教师:那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呢, (虽然意识和物质的概念在以后才能学到,不过我觉得在这里,应该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 教师:所谓的意识比较简单,它主要是我们对这个客观世界的反映;但什么是物质呢, (停顿一分钟左右,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时间;学生也会说上几句) 教师:其实,在我们身边到处都充满了物质,比如我们身上穿的、脖子上带的、手腕上带的、书桌上摆的,都是物质,只不过它们是具体的一个个事物而已。总而言之,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就是物质。比如说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流水、房子汽车、书桌黑板、钢笔铅笔等等,都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教师:在大致明白了什么是物质之后,接下来我们就来考察下这两个词语的关系,大家想想,你觉得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它们谁决定着谁, (学生七嘴八舌地答开了,这时候无需告诉它们正确的答案) 教师:这个问题在哲学上我们表述为:意识(思维)和物质(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我觉得在意识和物质后面用括弧标出思维和存在,或许更容易让他们理解吧)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教师:那么大家是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呢,谁为 “ 第一性 ” , (提问若干学生,看看它们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看法如何,谁决定谁) (这个时候学生的回答还不大正确,不过,终究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一是认为意识决定物质,这里先不用去判断谁对谁错,直接引导下去) 教师:我们可以发现,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两种看法。凡是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的,我们说它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的,我们认为它是唯心主义的。这样哲学就分成了两大阵营。 (如果学生可以接受,在这里也可以适当展开一点点,简单分析下哪种是正确的) 教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我现在和大家谈到手机、 MP3 、 MD 、电脑等东西的时候,大家脑海中是不是就会浮现它们的形象啊,比如说 MP3 ,大家脑海中出现的就是,要么长长的要么扁扁的要么圆圆的,可以听歌做 U 盘的小玩意儿。这个就是我们哲学上的说的意识。 教师:不过,如果老师现在和一个远古人或者说我家乡里的那个村子里乡亲们说 MP3 、 MD ,他们的脑种会出现这样的反映吗,我想,留给它们的仅仅是大大的问号而已。 教师:从这里看,大家觉得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啊,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啊, (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教师:那我们现在来看看意识和物质关系的第二个问题: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教师:或许大家看到这个 “ 同一性 ” 都觉得一头雾水,其实,同一性就是说意识(思维)能否正确认识物质(存在)的问题。 (随机提问若干学生,让他们说说,觉得意识(思维)能否正确认识物质(存在)。) (从学生的实际回答来看,让他们迷惑的是,人类目前尚有很多很多未解之谜,因此他们认为意识(思维)有时能正确认识物质(存在),而在有些时候能,他们这种属于不彻底的不可知论者) 教师:在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班的同学有三种看法,认为意识(思维)可以正确认识物质(存在)的,属于可知论者;凡是认为意识(思维)不能正确认识物质(存在),属于不可知论者。当然也有些同学是两者观点都有,这种同学我们把他称为不彻底的不可知论者。 教师:那大家看看自己是属于可知论者还是属于不可知论者呢,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就是讲到和学习的时候,我不动声色地说:有些同学在新学期非常的发愤,制定了新的学习计划,在他的计划里说到 “ 我在 9 月 31 日全天学英语~从早上五点到晚上十二点~ ” ,可谓雄心壮志。大家认为这种计划好不好, 一开始学生没有反应过来,当他们意识到 9 月没有 31 日的时候,都纷纷笑了,自然就理解了,我们的计划(意识)和实际(物质)的关系。 当然我还半开玩笑地说:第一次我也和大家一样受骗了。那是在一次和老朋友 QQ 的时候,他说 “ 我 11 月 31 日结婚,记得来喝喜酒 ” ~可惜的是,老师等了一年也没有喝到他的喜酒 …… 。 《泉州晚报》,,,,年,,月,日报道:,,,,年,湖南考生肖颉以,,,分考入北大,但因父母偷改其志愿而未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两年后毅然退学复读(今年高考,,,分的成绩成为湖南理科状元,进入清华大学自己喜欢的专业( 后面的就一带而过,根本就没有讲、分析,把基本观点给他们摆出来就完事了,呵呵。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不同的回答,直接决定着哲学的不同发展方向。)思维与存在,谁决定谁,是划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唯一标准。 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休谟,大卫(Hume,David 1711,1776)英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欧洲近代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 休谟认为世界上存在的只是心理的知觉和感觉,感知以外的任何东西,无论是物质的实体还是精神的实体,究竟是否存在,我们是无法解答的。他把世界的一切都归结为主观现象或经验。 • 坚持“不可知论”的典型是古希腊皮浪的“怀疑论”。皮浪的“怀疑论”是否定知识,否定人的认识能力,否认人类认知世界、认知真理的可能性。他宣称:对事物既不能作出肯定的回答,也不能作出否定的回答,甚至也不能说出事物是否真实存在。皮浪说:“我既不能从感觉也不能从意见来说事物是真的或者是假的。”“它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任何一个命题都可以说出相反的命题来。”他主张“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发表任何意见,不作任何判断。”这种怀疑论的最高信条和最终目的就是“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便是灵魂的安宁。” • 庄周梦蝶 睡着了会做梦,这是一种很平常的现象。正常人都能分清梦和真实,不会把它们混淆起来。如果有谁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继续把自己当做蝴蝶,张开双臂整天在花丛草间作飞舞状,大家一定会认为他疯了。然而,两千多年前有一个名叫庄周的中国哲学家,有一回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究竟是刚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呢,还是现在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 • 这么看来,庄周提出的问题貌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这个问题便是:我们凭感官感知到的这个现象世界究竟是否真的存在着,庄周对此显然是怀疑的。在他看来,既然我们在梦中会把不存在的东西感觉为存在的,这就证明我们的感觉很不可靠,那么,我们在醒时所感觉到的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周围世界的存在也很可能是一个错觉,一种像梦一样的假象。但是庄子的本意却是由此进一步推理,得出人实际上是不可能认识这个世界的一种哲学理论。这就是不可知论。 • 含义:不可知论是一种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哲学家贝克莱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感觉,囿于感觉,物质客体是不可知的,物是感觉的复合。贝克莱把人的认识能力局限在感觉范围内,认为人并不具有认识抽象观念、认识物质客体的能力。哲学家休谟则进一步认为,除了感觉外,其他一切均不是我们所能认识到的。人们不可能认识物质客体,而且也不可能认识精神实体。 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意识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屏障,用人类认识界限的相对性论证人类认识能力的绝对界限,因而在根本上是错误的。 • 古希腊哲学家皮浪认为,万事万物是不可知的,必须放弃一切认识和判断,对一切事物都不要关心,得过且过,死也好,活也可,一切听其自然。有一次,皮浪坐船在海上航行,突然遇到大风暴雨,船在风暴中颠簸,随时都可能倾覆,人们惊慌失措,有的痛苦流涕,有的向神灵乞祷,只有皮浪斜倚着船舷若无其事地轻声哼着乐曲。一个老者询问皮浪为什么如此镇定无畏,皮浪含笑指着船舱里一头正在安安静静吃食物的猪说:“你看,它是多么地平静,它何尝有半点恐惧,”老者不解地说道:“它可是畜生啊~”皮浪仍然微笑着说:“是啊~它是畜生。可是,此时此刻它的表现不是比我们所谓的人还要冷静得多吗,聪明的人起码应该做到像它这样临危不惧,面对风浪毫不动心才对啊~”皮浪的话使老者点头拈须不语,周围的惊呼哭喊声渐渐平息下去。风暴过后,人们涌到皮浪身边,七嘴八舌说着赞扬的话, 但皮浪却闭着眼睛充耳不闻,一会儿竟打起鼾来了。 • 庄子也有如此风度,他的妻子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于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份、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 作为哲学家,他们都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于是他们顺应自然,服从命运的安排。这反而使他们获得了一种面临任何问题和困难,人世间的风风雨雨,都处变不惊,心平气和,泰然处之
/
本文档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