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甘肃陇东地区生土民居营建研究_2858

2017-11-01 7页 doc 19KB 11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7556

暂无简介

举报
甘肃陇东地区生土民居营建研究_2858甘肃陇东地区生土民居营建研究_2858 甘肃陇东地区生土民居营建研究 ====================================================================== 摘要:甘肃陇东地区普遍存在着一种独特的生土民居建筑——窑房,此类生土民居采用夯土墙、土坯拱顶外贴砖等传统建筑的营造材料及技术,且具有冬暖夏凉、环保节能、因地制宜、造价低廉的多种优点,是一种典型的绿色生态建筑。但是在今天,由于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盲目求新攀比的心态,使这种生土建筑处于停滞不前甚至遭到废弃。本文即以该地区...
甘肃陇东地区生土民居营建研究_2858
甘肃陇东地区生土民居营建研究_2858 甘肃陇东地区生土民居营建研究 ====================================================================== 摘要:甘肃陇东地区普遍存在着一种独特的生土民居建筑——窑房,此类生土民居采用夯土墙、土坯拱顶外贴砖等传统建筑的营造材料及技术,且具有冬暖夏凉、环保节能、因地制宜、造价低廉的多种优点,是一种典型的绿色生态建筑。但是在今天,由于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盲目求新攀比的心态,使这种生土建筑处于停滞不前甚至遭到废弃。本文即以该地区农村典型生土建筑为研究对象,从资源与建筑的关系入手,同时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绿色建筑技术,探索新型生土民居建筑聚落模式。 关键词:民居,资源承载力,绿色建筑技术,营建 一、绪论 甘肃简称“甘”或“陇”,是取古甘州(今张掖)和古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陇东是甘肃东部的简称,包括庆阳、平凉两地区,16个市县,人口446万,面积3. 8万平方公里。陇东位于六盘山以东,北接宁夏,东临陕西,地处黄河中游,从地理区位上看,陇东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偏西,具有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地区地形地貌,其中以“天下黄土第一源”—总面积910平方公里的董志源最为著名。(见图1) 二、陇东传统民居特征与现状 2. 1陇东窑洞:黄土高原 对于陇东地区可谓得天独厚,窑洞是这里传统民居的主体。窑洞是在人工掘成的崖面上,纵向挖成的洞,“崖”形成自然的屋架。崖的组合为“庄”、“庄子”,主要有明庄、地坑庄等七八种,地坑庄又分为平地下坑和“半明半暗”。这些民居形式,是典型的周祖陶洞穴居的遗风。“地坑庄”:是先掘地成坑,坑壁即是挖窑的崖面,这种类型一般集中于平坦的源面。地坑庄大小不等,一般为长方形,长10丈,宽3丈,深2丈,正面土窑三孔,侧面一孔,通道又叫做“洞子”,下洞上箍,安装大门。(见图z> 2. 2陇东窑房:作为窑洞的发展和补充,世居这里的人们在平地上,结合窑洞和普通平房的优点创造了一种独特民居建筑一一“窑房”。窑房民居采用夯土作为墙,以土坯发卷起拱作为屋顶,屋顶填土形成坡顶并铺设青瓦,夯土或土坯外墙面抹麦草泥,讲究的人家外墙平贴砖,其外观与普通砖瓦房屋一样,但其室内却为窑洞景观。由于此类民居较传统窑洞具有开窗自由的优点,采光与通风均优于窑洞,同时又因为采用生土坯,因此具有冬暖夏凉、加工简单,造价低廉的优点,是一种典型的绿色原生态建筑。在当今倡导资源节约型社会中,窑房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见图3)2. 3生土聚落在陇东靠崖挖窑洞,窑洞前左右两侧可建窑房,从而围合构成院落。窑房与窑洞生土建筑一起,构成了陇东地区随处可见的生土聚落。这样的生土聚落组成的人文景观与黄土高原粗犷、豪迈的山川景观,与陇东特有的腰鼓舞、皮影戏、剪纸、香包、面塑等民间艺术,与生产生活娱乐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了绚丽多彩的陇东画卷。(见图4)写‘一~.........正..,,. . „ 暇戴 }}'f陇东地区属于半干旱大陆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作为先 周始祖、黄河农耕文化和中国传统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它奠定了周代几百年的历史根基,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和传统农业的先河,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最早见证。同时,这一地区又是戎、狄、羌、匈奴等古代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古丝绸之路更经过这里汇入河西走廊,形成了悠久而丰厚的陇东文化历史。与这一漫长农业文明相协调共生的是这里的生土建筑居住文化,它经过数千年的演化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陇东文化和建筑风貌,产生了以陇东窑洞和窑房为代的生土民居与聚落。 2. 4反思 今天,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村经济得到了一定发展,人们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以及人们盲目求新攀比的心态,普遍认为居住在窑洞或窑房等生土建筑中是生活贫困的象征,有些地方政府也将放弃生土建筑作为脱贫的。因此,这种环保生态型的传统生土建筑处于停滞不前以至遭到废弃,取而代之以烧制的砖作为建造住宅的主要材料。传统生土建筑、生土聚落、生土营造技术正处于解体与消亡的边缘,该地区农村住宅的建设处在盲目、混乱的局面之中,传统村落风貌不复存在。 三、资源承载力视野下的民居研究 3. 1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陇东的生土建筑发展、人居环境建设问题应从区域的资源承载力视野研究、思考和解决。资源承载力的基本概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样定义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遇见的期间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资源承载力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因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而变化,是资源系统的客观属性,因而是一个相对客观的量。在村落发展中引入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主要是指出:当今村落的发展不能再根据人类主观想法无序发展,而应在当地资源所能承载的限度下,制定发展目标。 3. 2陇东地区资源概述 甘肃地区水资源贫乏,境内自产径流量为3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水资源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全省单位耕地面积水资源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0全省贫水区包括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及兰州以北地区,年径流量从南部的50毫米向北递减至5毫米,淡水清水资源仅占径流量的42};人畜、农作物的用水十分困难。陇东属黄土高原沟壑区;陇东地区的耕地大约有1542万亩;年均降水量350-700毫米,降水量自南向北递减,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夏秋多暴雨,加之黄土质地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是制约该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地下潜水资源比较丰富,但开发利用的难度很大。有关资料显示:水土资源人年均拥有量综合指数陇东地区位居甘肃省末位。 3. 3陇东地区资源承载力分析 今天,当我们站在生态文明的层面,以资源承载限度的视野重新分析、审视这一华夏民族发祥地时,不难看到,陇东地区悠久的历史一方面带来了值得称道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而另一方面对于今天的后代子民来说,却背上了更为沉重的生态资源包袱。由于人口增加和过度的农业开发,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这一地区自然资源医乏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耕地资源、森林和水资源短缺更为突出,极大地制约了该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在这样一个自然资源医乏、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承载力极其低下的地区,人居环境无法沿袭其它地区的常规发展道路,挖土、烧砖建房无疑更加剧了能源消耗、环境污染、水土流失。而新建的砖瓦房并不能抵御冬季严寒,加大了采暖能耗。星罗棋布的砖瓦住宅,使原有村落的凝聚力和规模效益逐渐消失。(见图5)要解决农村建房问题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就地取材,修建符合当地气候特点的、生态型的民居建筑,走符合陇东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建设道路。 四、回归地域建筑、营建新型生土民居聚落 4. 1传统生土聚落的发展 从对陇东农民的访谈中,往往可以看到一种矛盾的复杂心态,一方面人们流露出对美好居住环境的向往;另一方面内心深处有着种种难以割舍的生土情节,生土建筑冬暖夏凉、造价低廉的特征至今让他们称道。自古以来,“居者有其屋”一直是劳动大众的最朴实理想与愿望。对于建筑、规划师来说,必须寻找出切实可行又生态环保的建筑材料、建造技术来实现他们的心愿。“传统乡土建筑与时代共生,必须与社会同时发展”,将传统生土建筑革新发展,与现代生活要求加以整合,满足当代人民生活模式的要求,是我们当前研究的课题。 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关系到资源的合 理保护和利用。对传统村落和民居的研究,应本着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的原则,在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同时,使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起来。既尊重地方民情、民风、民俗等传统文化习俗,又注意体现时代特征和为广大乡民乐于接受的新文化。要借鉴传统民居顺应自然、因地制宜、节地节能等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依靠当今科学技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沼气„„为乡民创造出方便、舒适、卫生、安全的居住环境,使其既能享受到现代的物质文明,又不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4. 2传统生土聚落的更新 在陇东地区出现的独特的传统民居建筑—窑房,即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又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是一种典型的绿色原生态的建筑类型。从环保、材料、结构、施工、外观、实用等各个方面优于目前普遍兴起的砖瓦房。是利用地方材料建造房屋的典型代表,较原有的黄土窑洞通风、采光、抗震、稳定性均有所改进,对于黄河流域的寒冬,也能起到良好的御寒作用,冬暖夏凉,这不仅与当地的气候相适应,特别适宜贫困地区农民建房。窑房的技术更新,重点放在研制高强度土坯加工器具与抗震构造措施上,使传统土坯窑房获得新生。(见图6)在传统村落的更新与改造中,应顺应自然、节能节地,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土地和自然的生态环境,结合山体、水源等自然环境的特点,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创造丰富的环境景观,使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和发扬。针对该区的太阳能资源相对丰富,应大力宣传示范,将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灶、沼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 4. 3绿色技术手段的利用 生土民居的回归有赖于多种绿色技术的支撑如:新型高强度土坯技术,抗震构造柱的使用技术,土钢、土混结构体系,生土墙体防水涂料技术,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技术,雨水收集设施,节水设备与节水农业技术,利用太阳能采暖、热水技术,秸杆煤气!甘肃陇东黄土地貌!陇东窑洞民居!陇东独特民居-一窑房!陇东窑房院落!陇东地区星罗棋布的民居!正在施工的陇东窑房院落的综合利用 技术,垃圾处理新技术等等。有效的技术与政府宏观政策的配合定能使陇东人居环境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结论 生土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凭借合理有效的绿色建筑技术手段的支持,要将现代生活融入到窑居生活中,顺应城市化进程才能促使生土建筑随时代的进步而发展,绿色技术手段使窑居的室内环境与城市的生活品质、居住环境不相上下,而同时室外环境(空气新鲜、视野开阔等)又优于城市喧闹、污染的环境。因此,该地区应该充分利用黄土的特性,发展生土建筑体系为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既经济实用、又符合当今创建节约型社会的目标。 符合生态规律,因地制宜地与自然环境、与资源环境融为一体,是原生的绿色建筑尊重自然的表现。 研究其深层文化内涵,发掘本地区的“生态基因”和“地域基因”,认真 探求这种地方性的差异,挖掘有利因素,以期达到与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为陇东这块古老的家园注入新鲜血液,为古老的生土建筑获得新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侯继尧、王军著,《中国窑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2.夏云、夏葵、施燕编著,《生态与可持续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3.陈兴鹏、蔡根泉著,《甘肃水土资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10月 4.陈立新著,《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 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6月
/
本文档为【甘肃陇东地区生土民居营建研究_2858】,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