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设置情节法

2012-08-04 11页 doc 58KB 43阅读

用户头像

is_981659

暂无简介

举报
设置情节法设置情节法   【单线式】只有一条线索的作品结构形式。它往往线索清楚,脉络分明,文中的事件或情节紧紧围绕这条线索展开。它多适用于短篇小说。我国古代的笔记小说大都为单线结构。单线式结构的作品如台湾姚艺真的微型小说《钓金龟》: 他,独自走在这条僻静的巷路里。越过一盏盏昏黄的路灯,他的影子投射在地面上,一会儿拉 长,一会儿缩短…… 他就这样瞄着自己的影子往前走去。当影子再次缩短的一刹那,他发现地上有崐一张绿色的钞 票——刚才被自己拉长的影子遮住,所以没注意到。 他的眼睛一亮,一百块钱呢,不知是谁丢失的?...
设置情节法
设置情节法   【单线式】只有一条线索的作品结构形式。它往往线索清楚,脉络分明,文中的事件或情节紧紧围绕这条线索展开。它多适用于短篇小说。我国古代的笔记小说大都为单线结构。单线式结构的作品如台湾姚艺真的微型小说《钓金龟》: 他,独自走在这条僻静的巷路里。越过一盏盏昏黄的路灯,他的影子投射在地面上,一会儿拉 长,一会儿缩短…… 他就这样瞄着自己的影子往前走去。当影子再次缩短的一刹那,他发现地上有崐一张绿色的钞 票——刚才被自己拉长的影子遮住,所以没注意到。 他的眼睛一亮,一百块钱呢,不知是谁丢失的?如果是一个有钱人,那不过是九牛一毛;但要 是失主是穷人,倒可以买几斤米呢! 如果是成千上百,倒可以送到警察局去招领,也算是拾金不昧,乐得做一桩好事!而这区区一 百元,警察不会嫌太多事么? 管它呢,何必多管闲事!他继续往前走去,但脚步慢得多,好象那张钞票有一股磁力,把他给 吸住了。 如果我不捡,还不是给别人捡了去?不捡白不捡,拿这一百元钱,买样玩具给小孙子,一定乐 得不得了! 走了几步,他又转身走回头,那张钞票仍然躺在那里。他前后左右看看,路上一个行人也没有, 旁边有一扇门半开着,里面静悄悄地,一点动静也没有。 他用脚尖拨动钞票,心跳得厉害,就是弯不下腰去。 怕什么,就是被人瞧见了,也以为我是在捡自己的钞票呢。经过一番挣扎,他终于鼓足了勇气, 俯身伸手去捡。 那钞票忽然动了,偏偏在这节骨眼上起了风?他追上两步,还是没有捡到。 原来不是风,他看清楚了,那钞票是用一条细黑线系着,现在正被拉回那扇半开的门里去了。 从门后传来一阵孩子清脆的笑声: “嘻嘻,真好玩,又钓了一只金龟!” 他感到脸上臊热,喉咙发干,不知如何自处。 这篇小说线索单一,围绕“他”捡钱前后的心理活动展开情节,并引起读者对作品的哲理内蕴进行深层的思考。  【复线式】具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线索的作品结构形式。常见于中、长篇小说。它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主副线式,也可称“藤绕树式”。作品中有一条是主线,其余副线都围绕这条主干发展,时隐时现。如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作者在《〈李自成〉创作余墨》中写道:“以李自成为代表的农民革命力量为一方,以崇祯皇帝为代表的封建大地主反动力量为一方,它们之间的生死斗争是小说中的矛盾主线。明朝和关外清朝的战争是一条重要副线。到九十五卷后半部,这条副线升为主线,而李自成与明朝残余力量的斗争则降居副线。张献忠的活动在小说中构成第二条副线,也是贯穿始终的。”二是拧麻花式,即两条线索难分主次,交叉发展。如苏联阿·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苦难的历程》三部曲(《两姊妹》、《一九一八年》、《阴暗的早晨》),就有两条难分主次的线索。一条以戴勒琴和达莎的爱情及其经历构成,一条以罗希庆和兴嘉的爱情及其经历构成,它们交叉并进,交织于红军、白军两个相反阵营。三是平行式,两条线索不分主次,不交叉而呈平行方向发展。如美国诺曼·梅勒的长篇小说《裸者与死者》,就通过两条平行线索展开复杂情节,一条是美军师部里的军官,另一条写侦察排里的士兵,并通过侯恩少校将两条线索联系在一起。  【双环式】两个相对独立的故事通过某个交叉点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小说结构。刘孝存、曹国瑞《小说结构学》:“有的小说,其结构如同两个‘环’,从而组成‘双环式’。这类作品,故事中套故事。一个故事,引出另一个故事,两个故事都可以独立成章,其交叉点使两个‘环’连在一起。”如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象棋的故事》,就是由两个独立的故事组成。一个是关于象棋世界冠军琴多维奇的轶事,他是神父收养的孤儿,常木然地看神父和别人下棋。在一个偶然机会,他显示出下棋天才,于是棋艺日增,所向无敌。另一个是B博士,在被德国法西斯分子单独关押十几个月中,他孤独、寂寞乃至要发狂,无意中得到一本棋谱,于是刻苦钻研……它们的交叉点是两人在远洋客轮上相遇对奕。第一局,B博士战胜了世界冠军;但下第二局时,B博士眼前出现了法西斯禁闭室的幻影,于是思维乱了。这个交叉点使情节跌宕起伏,深化了主题内涵,并使两个故事都得到了开掘。  【螺旋式】故事情节螺旋式地向前发展的小说结构,这崐种结构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引人入胜。刘孝存、曹国瑞《小说结构学》:“有些小说,就其内部构造来说,如同螺蛳壳纹理的曲线形一样,情节线螺旋发展,起伏跌宕,忽上忽下,最后达到高潮。我们把这样的结构,称为‘螺旋式结构’。”如法国司汤达的短篇小说《伐尼娜·伐尼尼》,从1827年春天一个轰动罗马城的盛大舞会写起,午夜前后情节骤然荡起,一个烧炭党人越狱逃走。接着伐尼娜在家中发现受伤的烧炭党人,她和他接近直至相爱。可为了不离开他,她竟把烧炭党集会的事向教皇告密,致使与会者被捕。年青的烧炭党人、伐尼娜的情人,为了证明自己清白自投入狱。伐尼娜营救情人,但她在探监时又坦白了自己的告密,于是她的情人勃然震怒,断然拒绝她的营救……可说情节跌宕起伏,高潮迭出,像螺旋式那样向前发展。  【往复式】在情节的发展上表现为一往一复形态的小说结构。这种结构要注意掌握往复转折的契机,使之自然、合理、切情、准确。刘孝存、曹国瑞《小说结构学》:“‘往复式’也可称之为‘升降式’。顾名思义,就是从小说的整体构造来看,其结构有‘一去一返’,或‘一升一降’的形态。故事情节,是在这‘一去一返’、‘一升一降’中展开的;这‘一去一返’、‘一升一降’,使人物思想、情绪发生剧烈的变化,并使人物开始了新的行动。”如日本森村诚一的短篇小说《废井》,主人公上松后吾是一家大电气公司的副科长,四十七岁。由于世界经济衰退,公司裁减四十五岁以上的职员。上松在退职欢送会后回家,失足掉进一口废井,在所困的两夜一天中不禁回忆起半生的经历和家庭的烦恼。被救后回到家中,由于退职又受到妻儿的冷遇,上松感慨万分,万念俱灭,于是又自投废井。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电梯中》,写一对昔日的情人邂逅和分手,也属于这种结构。  ▲【翻板式】作品中情节发展到一定阶段突然发生逆转的小说结构。刘孝存、曹国瑞《小说结构学》:“有类作品,由于某一‘原由’的推动,情节顺势发展;但发展到一定阶段,主人公突然发现这一成为推动力的‘原由’并不像最初判断的那样。至此,形势发生逆转,就好像一块木板突然翻过去。我们称这样的结构为‘翻板式’。”如法国莫泊桑 的短篇小说《项链》,写小科员路瓦栽夫人为参加舞会,向朋友佛来思节太太借了一串金刚钻的项链。可舞会后发现项链不翼而飞。无奈只得借巨款买一串还了朋友。于是他们夫妇节衣缩食,苦熬了十年终于还清旧债。可有一天,路瓦栽夫人在公园遇见佛来思节太太,才知道原来借的是一串价格低廉的赝品。又俄国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写巡官楚蔑洛夫为了一条咬人的狗,脸色几变,因为他判断不清狗是老百姓的,还是将军家的,或是将军哥哥所养。狗的主人不同,巡官脸色也会不同,从而形成了多次性的翻板。  【抽底式】在平凡的情节后设置一个震撼心灵、出人意料的结局的小说结构。刘孝存、曹国瑞《小说结构学》:“这类作品中,小说从一开始就一直在叙述一个看来平平淡淡的故事,而故事结尾却不同凡响。就像魔术师在摆弄一阵他那个极其一般的、空空的木箱子,突然揭开遮布(或突然抽底)——瞬息间变出许许多多的东西。这类小说,在结尾时一‘抽底’(亮底),令读者恍然大悟,或者大感意外,或者大吃一惊,再一琢磨,就又体味出这一结局确在情理之中,从而引起震动、深思。我们将这种结构称为‘抽底式’。”如俄国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万卡》,写鞋匠家的九岁学徒万卡,在圣诞节前夜给爷爷写信,乞求爷爷接他回去,因为这儿的人打他,不给他吃饱……万卡把宝贵的信塞进邮筒。最后作品向读者抽了底:信封上的地址是:寄交乡下祖父收……万卡在幻想着,等待着。这个底震撼了读者的心。还有法国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勋章到手了》、埃尔维·巴赞的短篇小说《婚姻介绍所》等,都属于这种结构。  【板块式】一种以若干独立部分组合成完整情节的小说结构。作品中每一部分都可独立成章,但只有它们拼合在一起时,才能组成完整图形,展示主人公的全貌,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内涵。刘孝存、曹国瑞《小说结构学》:“有些小说,就其情节内容来说,可以明显地分出几个可以独立的部分(不管是否标明);几个部分合成一个整体,如同几个独立的板块拼成一个平面图。我们将这种以‘块状’形态结合而成的整体结构,称为‘板块式’。”如俄国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宝贝儿》,就是由五个相对独立的板块构成:第一块是,女主人公奥莲卡嫁给了剧团经理人库金,于是戏院和演出崐成了她最关心的事;第二块是,库金死后,她又改嫁木厂经理普斯托瓦洛夫,于是开始围着木材转;第三块是,她又守寡了,开始和兽医相好,牛瘟、家畜、屠宰场又成了她关心对象;第四块是,兽医随军队开拔,她失去依托,心里空空洞洞;第五块是,她收养了兽医同出走老婆所生的孩子切夏,切夏又成了她的中心。这五块拼合起来组成了完整图形,显示了女主人公的全貌,最终体现了作品主题。  【零起式】作品中“我”对人物和事件的了解从零开始,从而展开情节的小说结构。刘孝存、曹国瑞《小说结构学》:“作品中,‘我’像采访记者一样,引领着读者,对书中的人物和事件,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了解到了解,然后逐步加深了解和认识,最后使读者看到一个渐渐鲜明起来的人物形象。而在此之前,‘我’几乎和读者一样,对小说中即将展示的人物、事件。几乎是毫无所知的。这种小说结构的组织方式,我们称之为‘零’起式。”如苏联高尔基的短篇小说《大灾星》,“我”在夏夜的市效荒僻小巷,见到一个践踏泥浆的女人,并强拉她出水,送她回家。后来逐渐得知她是一个穷苦的搓麻绳的女人,有一个残疾儿子。他们沉沦在社会低层,生活贫苦……这就是从“零”开始写起。还有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茹志娟的《百合花》,也都是零起式结构。  【悬念式】用设置悬念来吸引读者、推动情节发展的小说结构。它能产生戏剧性效果,牵动读者急切关注的心情,从而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和艺术效果。它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作品开头设置悬念,在事件结局时解除悬念。如法国让·克洛德·布雷的小说《拯救孩子》,开头写一批武装匪徒劫持了一辆有三十名儿童的学校班车。某警察行动队去执行拯救孩子的特殊任务。如何拯救,直到结尾,悬念才解除。二是开头设置悬念,结局仍不解除悬念。如德国棱茨的小说《被嘲讽的猎手》,写一个蹩脚、受人嘲讽的猎手,秘密一人去打猎,如何挽回声誉,开篇设下悬念。后来他勇敢地打死了两条野牛,可是几只白熊在他枪支损坏的情况下,把牛肉全吞吃了。如何回去交代呢?是否还有逆转机会?开头的悬念在结局仍未解除。还有苏联H.杜姆巴泽的中篇小说《库卡拉恰》、美国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的钞票》,也是这种类型的结构。  【围城式】像城堡内外的人那样,有的想进去,有的想出来,在人物对比中发展情节的小说结构。刘孝存、曹国瑞《小说结构学》:“钱钟书有部长篇小说,名叫《围城》。《围城》中的女主人公之一的苏文纨在谈到恋爱与结婚时说:“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借用一下‘围城’二字,我们将这种‘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的结构组织方式,称为‘围城式结构’。”如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就是这种结构。男主人公方鸿渐及其周围诸人的婚恋,都是想进去的进不去,要躲开的又躲不开。苏文纨女士喜欢方鸿渐,方却偏爱唐晓芙,而唐却不爱方。赵辛楣喜欢苏文纨,苏又不把他放在心上。赵辛楣和汪太太私下说话时,却被她丈夫遇见,于是掀起波澜,赵不得不离去。而方鸿渐本对孙柔嘉无意,却被人误解,孙小姐顺水推舟,方失去自主,结果反弄假成真。小说就是以这种“你想进”、“他想出”的矛盾,来推动作品情节的发展。  【链环式】像一串首尾相接的链环那样的小说结构。刘孝存、曹国瑞《小说结构学》:“这种结构,首尾相接、相合,组成一个大的‘环’;形成大‘环’的主体部分恰好和链条一样,一环套一环地相连,情境随之变幻、延续。这种结构中的每一个‘环’,都是独立单位,独立成篇,又与下一个‘环’相衔接;最后一个‘环’和第一个‘环’相衔接,形成‘链环’。”如意大利卡尔维诺的长篇小说《如果一个冬夜,一个旅行者……》就是这种结构。这是一部由十篇小说合成的长篇小说,它们具有共同的因素,在某种意义上又是各自独立的。整个小说及其中若干篇的开局是:一位“读者”正在阅读卡尔维诺的新作《如果一个冬夜,一个旅行者……》。突然读者发现页码错乱、内容走样,经询问、查核,发现装订中把波兰作家巴萨克瓦的小说《马波克村外》搅在一起了。第二章于是成了另一部小说的开端。接着,“读者”又遇到了相同的情况,读的竟是希美里族乌柯的小说《险峻的河岸》。然而乌柯写作中途自杀身亡,“读者”和“女读者”又借来琴周里的小说《不怕狂崐风和晕眩》。接着又发现译文里塞进了比利时作家的小说《注视黑影凝聚的地方》。在这过程中,十篇小说依次展开,书中人物、情节、环境、节奏不断变幻。当“读者”和“女读者”在这马拉松式的阅读中成为至交,结成良缘,洞房之夜,“女读者”要熄灯就寝,“读者”说:“稍等片刻,我马上就要读完卡尔维诺的小说《如果一个冬夜,一旅行者……》了。”于是小说似乎又回到了第一个链环。  【牛排式】像牛排骨那样的构架,用一根贯穿全书的主线来贯连一系列独立部分的小说结构。这种形式中的“立骨”和“排骨”交叉,结构鲜明。排骨显示出一幅幅社会风俗画,连贯起来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社会舞台。立骨是从排骨中立起来的,主人公是在排骨所描绘的多层次的社会舞台上表演出一幕幕的生活剧。刘孝存、曹国瑞《小说结构学》:“有类小说的结构如同牛排一样:贯穿作品全局的主线,像一根直立的骨头;其他独立成章的‘单位’,横排在直立的主线(骨头)上,这些横排的‘单位’,如同一根根小骨头。这一结构状态,如同牛排一般,我们便称之为‘牛排式’。”如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长篇小说《胡利娅姨妈与作家》,全书共二十章。主线是描述略萨与胡利娅的爱情故事及剧作家彼得罗·卡玛乔的兴衰史,它在单数章节中表述;在双数章节中,表述的是各自独立的短篇小说,它们是众多的次线和副线。前者像牛的直立骨架,后者像横排的排骨。  【序曲式】序曲原为乐曲体裁之一,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这里指一种注重揭示与扩展的小说结构。序曲式,是英国女作家凯塞林·曼斯菲尔德为自己所尝试的新小说结构而命名的。1916年她摸索新的结构形式,写了小说《序曲》,它的新结构、新技巧使她名噪一时。这种结构不同于传统的情节结构,故事往往是由若干部分构成的一个有机体。如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在海湾》有十二个部分:一、海湾景物、羊群、牧犬和牧羊人;二、斯坦利和乔纳森入海晨浴;三、斯坦利一家人的生活场景;四、海湾的人们、游戏、茶会;五、海水浴;六、琳达·伯耐尔的内心活动和回忆;七、空无一人的海滩及两人对话;八、伯耐尔家的使女到斯塔布斯太太家喝茶的过程及场景;九、伯耐尔家洗衣房的奇特聚会;十、琳达和乔纳森的相遇和对话;十一、斯坦利从城里回来了;十二,画外音式的独白。读后,这十二个部分有的似乎是独立的,与其他部分互不关联,然而综观全局,它们又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就是海湾生活的组画。每个部分都具有扩展的性质,留有余地和空白,供读者去想象和补充。这样,每个部分都似乎是活的,可以生长和蜕变,或者再衍生出其他的部分。  【连锁式】也称“多米诺骨牌式结构”。由一个情节的触发,而连锁式地引起一系列情节的小说结构。刘孝存、曹国瑞《小说结构学》:“有类小说,人物情节一环扣一环,触动一个,就会一个接一个地触动下去,形成‘连锁反应’。我们将这类小说的结构,称为‘连锁结构’。”如谌容的短篇小说《关于仔猪过冬问题》,就是这种结构。一个冬天夜晚,市委书记张丁帆听到窗外风声,想到了仔猪过冬问题。这是触发点,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牌。他给农村办焦主任打电话,要求连夜布置下去。县委书记马明萌接到电话,立即起草一个供常委讨论的补充通知。公社书记沈贵庚接到电话,下令生产组人员进行研究。半夜,大队支书徐栓得到通知……就这样层层下达,展开了一个个生活场景。谌容的另一个作品《减去十岁》,也是这类结构,一个小道消息,说上边要发文件把大家的年龄都减去十岁,因为“文革”十年耽误了大家宝贵的岁月。这样,在不同年龄的人中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六十四岁的季文耀满面春风,告诉妻子要订一套外国家具,他要和老伴重新生活。四十九岁的张明明心里不是滋味,他虽然能补回十年在科研中大显身手,但季文耀不退休,自己的局长就无望了。三十九岁的郑镇海,就不怕妻子离婚了。二十九岁的林素芬心情愉快,她可摘去“大女”帽子,再去考大学。十八九岁的青工不干了,因为他们又要回去。幼儿园的娃娃也叫嚷起来,这样他们就没岁数了……作品中每人减去十岁虽然是虚拟的,但作品所反映出来的心理情态却是真实可信的。  ▲【折扇式】像一把打开的折扇那样的小说结构。它一般由扇轴、扇骨、扇面构成。一折折扇面中内含着独立的骨架,它们互相粘在一崐起,围绕着扇轴打开来,组成一幅完整的扇面画。刘孝存、曹国瑞在《小说结构学》中认为,韩晓征《夏天的素描》就是这种结构。作品中的舒梅是轴心人物。舒梅妈妈去世,使小说一幅一幅地展开。这一幅幅故事和人物,都同主人公有联系,又都能独立。如宋萍萍、陈茜、沈明、高晓帆、邓海涛等都各有自己的故事,他们前后挪动,不会影响情节的开展和结构的稳定。作品中的“引子”和“尾声”像是扇子两边的骨架,中间故事就是一折折的扇面,舒梅因母亲去世而未能参加考试,就如扇轴。扇轴使一折折扇面连在一起,并使之开合自如。明施耐庵、罗贯中的《水浒传》也可看作是折扇式结构。书中每单个英雄故事,如同折扇中的每根扇骨,它们独立完整,与其他扇骨不构成从属关系,有着自己的对立面和斗争史。它们又不是散落的,都有一个共同的趋向,即扇子的底把。而这个扇子底把,就是作品中的梁山泊,它使各个英雄故事有了一个共同的连结点和终止点。而扇面则是以宋代社会生活为背景,英雄们所展开的威武雄壮的斗争。  【花瓣式】像花瓣那样由一个故事生发出一系列各自独立故事的一种小说结构。刘心武的《钟鼓楼》就是这种结构。韦君宜在《我喜欢长篇新作〈钟鼓楼〉》(1985年5月2日《光明日报》)中说:“这里的许多人都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细节。许多故事之间的关系不是像铁链子似的一个一个构成串,而是像一朵花,各瓣都从花托里开出来。”作品的故事发生在某日上午五时至下午五时,北京钟鼓楼一带一座四合院里薛家为小儿子薛纪跃办喜事。在婚宴上出现了许多人物和场面:张秀藻单恋着的青年翻译荀磊和他的对象受到一位农村姑娘的干扰;一位离婚两次的“浪漫女性”,大胆追求一位副部长;当年北京丐帮的后代到婚宴上大吃大喝,被一位不动声 色的老头点穴瘫倒;一位热心人却处处惹人厌烦;一位老编辑被一位“文坛新秀”气得发抖……这薛家娶亲和婚宴就是“花托”,而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各有各的故事和细节,就是一片片花瓣。但这些花瓣并不是钩成串,而是从“花托”里成丛地开出来的。这些众多的头绪不是往复、交叉、编织在一起,而是各有各的故事,有相对的独立性。  ▲【分合式】一种在情节的发展上显示出分合趋势的小说结构。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一种分合式的结构。它往往取决于小说所反映的内容。在汉王朝衰败的过程中,各派势力蜂起,力图取而代之,于是酿成了一系列激烈复杂的战争。由于各派势力的不同胜负、消长、合并等,使整个争权问鼎的战争呈现出“合——分——合”的大趋势。这就使小说结构也相应地呈现出“分合式”的形式结构特征。小说前80回是十七镇诸侯间的纷争,后40回主要表现魏、蜀、吴三个皇朝的斗争。各路诸侯间的矛盾斗争是作品情节发展的结构线,先繁后简,最后归于一条线成为一个圆。它串起了数以百计的大小战争。汉王朝分崩离析,十七镇诸侯拥兵自重,是由“合”到“分”。为争皇权,各诸侯残杀并吞,曹、刘、孙渐成大势,是由“分”渐趋于“合”。赤壁之战,成三家鼎足之势,是由“分”至“合”过程中。最后魏兼并吴、蜀、司马氏代曹,遂统一江山于晋,完成全书“合——分——合”的结构。  ▲【缀锦式】像一片片碎锦连缀成百衲衣似的小说结构。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是由一片片色彩斑斓 、纹饰精巧的碎锦而构成的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贴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金和《儒林外史跋》:“是书体例精严,……观其全书过渡皆鳞次而下,无阁东话西之病。”小说中的碎锦布局决不是杂乱堆积,而是主次分明,排列有序。“楔子”中的王冕,处于“百衲衣”的最高地位并统摄全书。周进、范进、严贡生等人故事完整,人物丰满,刻画细致,色彩温和,在“百衲衣”上有突出和重要的位置。书中大量次要人物,色彩阴冷,调子尖刻,使“百衲衣”成形,并拓展了小说的深广度。各片碎锦之间有延伸、勾连的“短线”,如每个片断中的主要人物;也有若干片共同连接处,如西湖宴集、莫愁湖高会等。为了使“百衲衣”连接成片,也有长线攀结,如跨片断的王惠、马二等人物行动的轨迹。书中的尾声像“百衲衣”的下襟,起着首尾呼应的作用,使小说有始有终。  【珠花式】像一簇蟠曲的珠花那样的一种小说结构。晚清作家曾巩写的《孽海花》就属于这种结构。作者在此书1928年修改本卷首《修改后要说的几句 话》中写道:“譬如穿珠……我是蟠曲回旋着穿的,时收时放,东西交错,不离中心,是一朵珠花。譬如植物学里说的花序,……我是伞形花序,从中心干部一层一层的推展出各种形象来,互相连接,形成一朵球一般的大花。”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它“惟结构工巧,文采斐然”。小说以书中金洵和彩云 的爱情关系及发展为长线,它蟠曲回旋、上下左右地穿起他们在自己的经历中所遇到的众多而复杂的人物和事件。全书共分60回,以时代为序,三十年间可分为六个历史阶段。前三十回写同治末到戊戌变法失败,概括中法、甲午之战,清流党、公羊学派以及改良、民主革命派的活动,以及随后的庚子事变,义和团,瓦赛韵事,辛亥革命等。它是大簇珠花中的六个小簇珠花。它们又是由更小的珠串组成。珠花中的小珠子又相当于日常风云际会、人物交往,用以勾勒社会风情,再现时代氛围,刻画人物性格等。《孽海花》的结构以“工巧”为人称道,并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中国盒】也称“故事中故事”。拉丁美洲结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之一。它具体指作品故事情节里面又套情节的结构。故事整个情节像一个大盒子,里面又套了小盆子,里面又套了更小的盒子。这十分像中国传统工艺品套盒,故称“中国盒”。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的长篇小说《绿房子》,就运用了此方法。全书由五个故事组成,作者把这些故事及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加以小块切割,然后分别安排在各个章节之中,重新组合成一个杂色的整体。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中,将冗长的事件穿插在匹克威克先生及其朋友的冒险经历中,并使这一情节同主要叙述内容同样引人入胜。又如美国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的哈克和吉姆的言谈,则是以轶闻掌故或枝节内容的形式出现。我国梁吴均《续齐谐记》中所载的“阳羡鹅笼之记”,写阳羡许彦遇一书生,云脚痛求寄鹅笼中。前行息树下,书生口吐肴馔和一女子。书生醉卧时,女子又口吐一男子,后男子又吐一女子等等,使用的也是这种手法。【误会法】用设置误会的手法来推进情节发展的小说结构。刘孝存、曹国瑞《小说结构学》:“误会,就是误解对方的意思。有些作品,是建立在‘误会’的基础之上的,其情节的发展,都是由于‘误会’而造成、而推进的。我们把这种结构方式,称为‘误会法’。”如德国马·冯·德·格林的短篇小说《假面》,写过去的一对情人莱娜特和爱利希,在十五年后的一个火车站上相遇,都想重续旧好。可塔吊司机爱利希怕对方瞧不起自己,声称自己是某船厂采购部主任,莱娜特是普通售货员,也持这种心理,便称自己是商店经理。双方都暗觉对方高不可攀,于是只好各奔东西。又如法国都德的小说《柏林之围》,写一个八十高龄的老军人,因得知普法战争中法军失利的消息后昏倒在地。为了他的健康,孙女谎报法军胜利消息。于是老人天天计算法军打进柏林的日期,其时普鲁士军队已迫近巴黎。当普鲁士军队开进巴黎时,老人以为法军凯旋,于是穿戴整齐在窗前迎候;当他发现是敌军进城时,老人倒地死去。  【截时法】也称“断片式”。截取人物生活中某段时间中若干片断来构成情节的小说结构。刘孝存、曹国瑞《小说结构学》:“有些作品,明显地截选了小说主人公特定的某一段生活片断,然后依照时间的顺序,来展开故事。这些作品,往往以日记体或书信体来完成。这种在截选了的一段时间内,按照正常的时空顺序来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我们称之为‘截时法’。”如高缨的日记体小说《达吉和她的父亲》,开篇写道:“我是多么想给你写信……打开抽屉,寻找我昔日的日记,把关联这故事的几页抄录下来寄给你……”它断断续续,铺延成篇。又如石言的日记体小说《魂归何处》,开头也写道:“老战友的女儿过南京来访,以她父亲1946年的日记一册见示,说有其故事颇殊……”日记选取了几个片断,完成小说。又如苏联谢·安东诺夫的短篇小说《北极光》,其主体部分展示给读者的也是几封信,截取了女主人公特定的某一阶段的生活——偶然与某商店经理相识而后分手的情景和心理状态。这些信的排列,构成了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通管法】拉丁美洲结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手法之一。崐它指作家有意把作品所涉及的生活场景分割开来,分散进行描写,最后合拢起来构成完整故事情节的笔法。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危地马拉作家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的作品《危地马拉周末》,写一个美国士兵开车运送武器支援政变。可是他喝得醉醺醺的,一路上竟把枪支丢得一干二净。他自述此经历时,却怎么也弄不明白此事的前因后果。小说后半部则是一个女学生的自述,她于途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并上了车,然后出于义愤,把武器一一抛下车去。这部作品就是运用了通管法。  【嵌入法】一种故事中藏着故事的现代小说技法。为法国新小说派作家所首用。法文的原意是,放在中间。有人音译为“密藏那笔墨”。此法最早起于徽章和绘画。有人在设计徽章时,常把徽章本身的图形缩小后放于徽章的中间或上方某一角上,使之成为图案结构的一个部分。后来画家也用此法,在画中设置一个小镜子,以嵌入整幅画的缩影。之后,此法开始运用于小说创作。小说中用此法所嵌入的故事,同有的框架故事如《天方夜谭》、《十日谈》等故事套故事不同,它对全文有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形式有如下几种:一是整个小说的缩写或梗概;二是重要细节的提示;三是对故事结局的暗示;四是主要故事的对比或反衬。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也可看作是嵌入法的一种类型。  【七巧板式】由许多相对独立的部分进行组合而成的小说结构。其中每一独立的板块和另一个或几个独立的板块相拼合,成为一个整体。而任何一个板块,都可以任意调动,重新与另一板块相挨连,从而组成了另一种整体或图形。也就是说,小说中的章节顺序虽然是固定的,但读者如将其中的一些或全部章节顺序进行重新组合,不会有接不上的感觉,并能给人以新的艺术魅力。刘孝存、曹国瑞《小说结构学》:“‘七巧板’是一种玩具。以薄板或厚纸裁成不同形状的七块小板块,组成一个正方形。打破这个正方形,这七块小板块还可以随意排列、组合,拼成多种图形。‘七巧板结构’正如七巧板一样,它是由多种形状的‘板块’(情景、场面、人物及人物活动)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一部小说)。”如美国约瑟夫·海勒的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舰》,就是这种结构形式。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很多,都有其相对独立的故事。小说以主人公尤索林和周围各种人物的关系为参照物,使似乎散乱无章的章节拼合成一个艺术整体。其中,野心勃勃的卡斯卡特上校的心态、行为自成一“板块”;好战成性、负责空军军官操练的斯克斯考夫又是另一形状的“板块”;伙食管理员米洛则构成又一“板块”……这些不同形式的“板块”和尤索林的“板块”,共同拼成了小说的有机整体。  ▲【拉抽屉式】作品中的情节结局往往与其种愿望截然相反的小说结构。刘孝存、曹国瑞《小说结构学》:“有些作品,其结构的构造特点如同拉抽屉一样:本想抽屉是满的,拉开一看却是空的(当然应该符合内在的逻辑);或者本想抽屉是空的,拉开一看却是满的。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过程:有、有、有、有→无;无、无、无、无→有。我们将这种形式的结构,称为‘拉抽屉式’。”如法国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写约瑟夫·达弗朗什一家每个星期日都去海堤上游玩,盼望据说在美国发了大财的叔叔于勒回来。他们盼了十年,希望有朝一日于勒归来,全家就会过上好日子。可是有一天,他们突然发现于勒已经回来,但不是一个富翁,而是一个衣衫褴褛、靠卖牡蛎熬日子的落魄水手,这样他们满怀的希望一下子成了泡影。这种结构适宜表现人们由希望到破灭的心理过程,从而来折射世态炎凉和人间沧桑。  【折信封式】一种类似于折信封、情节十分紧凑的小说结构。作家把全部人物及其遭遇、经历、结局等都置于一个特定时空中去展开,这样能使篇幅紧凑,戏剧性强烈。刘孝存、曹国瑞《小说结构学》:“一张信封纸,由四边向内折,粘好以后,就成了一个信封。有一类小说的结构特点就与这种折信封的方法很相似,我们把这类结构,称为‘折信封式’。”如意大利皮蓝德娄的短篇小说《西西里柠檬》,它以乡村长笛手来那不勒斯探望成为歌唱家的未婚妻开始,但这不是故事情节的开端,故事本身开端被“折”到里边去了,五年前他发现了穷困潦倒的苔菜季娜的那副嗓子,为了培养她几乎花掉了自己所有的钱。小说结尾是长笛手走后,苔菜季娜抓一捧长笛手送来的柠檬,边喊边跑向客厅:“西西里的柠檬!西西里的柠檬!”它也不是故事崐的结局,是故事内容“外翻”的部分。故事本身结尾也“折”到里边去了,长笛手受到地位有了变化的未婚妻的冷遇,内心十分痛苦。  【强铺垫式】一种刻意强化、加重铺垫成分的小说结构。这种铺垫大都为环境氛围、景物描写、风土人情等,它使故事情节在这种特定的环境、景物、风情的衬托下,更加鲜明,更富有色彩和韵味。刘孝存、曹国瑞《小说结构学》:“在文学作品中,为了顺理成章地描述事件和鲜明地刻画人物,在行文中总要有必要的‘铺垫’部分。而在某些作品中,这种铺垫部分在整个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远远超过一般小说。……由于铺垫部分很强,相对来说,情节部分篇幅缩短而更加精练,以至有时颇有些‘生活小品’的味道。……我们称这种以铺垫部分很多、很重为主要特色的结构方式为‘强铺垫式’。”如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大淖纪事》,共有篇幅相当的六个章节。第一章写大淖的地理环境和景物风貌。第二章介绍大淖陆地的各种小本生意和“兴化帮”的二十来个锡匠及其生活。第三章写大淖南岸的挑夫及风土人情。第四章写女主人公身世及与小锡匠的关系。第五、六章,情节才迅速展开,进入核心故事:和锡匠相好的姑娘巧云被保安队的号长奸污了,小锡匠也被捆起来用棍子打。锡匠们向县政府递了呈子没有答复,便上街游行,终于使打人的号长受到惩办。小说的铺垫成分之多、之重,一般小说难以相比。核心故事也只有发生在前面所描绘的特定文化背景中,才显得自然、真实。又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也是这种结构形式。▲【框架结构】用一个大的框架故事来包容、统摄一系列小故事的结构方法。运用这种手法写成的作品,往往有一个贯穿全书的大基干故事和若干主要人物形象,然后由这个基干故事为引线、为框架,穿插大量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小故事。如阿拉伯故事集《天方夜谭》,山鲁佐德为了避免被处死,每天晚上给她的夫王讲一则待续的故事。《罗马七圣》是流行中世纪的框架故事,描写一个王子被判处死刑后,他的拥护者每天讲一个故事,以拖延执行他的死刑。《坎特布雷故事集》,乔叟通过坎特布雷香客的一天天旅行、对话及相互关系构筑情节,每一个故事既是讲述者本身性格的写照,也是途中香客的争吵和辩论话题。还有卜伽丘《十日谈》,印度的《五卷书》、《本生经》,中国的《西游记》等,都运用了框架结构的方式。  ▲【链形结构】是指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一环扣一环向前发展的封闭式结构方式。现代小说习见的结构形式之一。在这种结构中,每一个故事环节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整个作品构成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其中每个环节,既是上一环的结果,又是下一环的起因,最后结尾又同开头首尾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就是一个典型的链形结构。它共分七个部分:第一段为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身世介绍;第二段是故事起因,玛蒂尔德参加舞会而没有项链;第三段,先是苦恼,而后又因借到项链而狂喜;第四段玛蒂尔德丢失项链乐极生悲;第五段为购链和赔链;第六段是他们夫妇辛苦节俭十年还清借债;第七段是结尾,原来所借项链是假的,他们白辛苦十年,照应开头。  【时间轮回】指小说中时间呈现出一种轮回圆圈的结构形态。这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之一。运用这种手法,能使小说的主题开掘,具有某种历史的纵深感。如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第一句话就是:“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里作者站在现时基点上预指多年后上校被判死刑的未来时刻。但上校在后来行刑时又回忆起比现时更早的过去。这就形成时间的循环。又作者站在现时讲故事,但书中吉普赛老人墨尔基阿德斯早已在羊皮书上写出了家族和马孔多的未来命运。作品中大多数人物又都在回忆过去的事情。时间的轮回还体现在布恩迪亚家族六代人生活现象的重复。书中女主人公乌苏拉听说重孙子像她丈夫那样想凿通一条通向想像中的小河时,惊叫:“时间像是在打圈圈。”这种手 法在作者的另一部小说《一件事先张扬的人命案》(1981)中也有表现。  【间断叙述】系列型短篇小说的创作手法之一。某一作家所创作的若干篇短篇小说,它们在故事情节上相对独立,因而从整体上来说则是一种“间断”的叙述。然而它们在主题提炼、人物安排等方面又有着内在的崐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又是一个系统的整体。这种结构方法,能增加短篇小说的容量,扩大艺术表现力,使之具有中篇乃至长篇的复杂内容。这种笔法同我国古典小说《儒林外史》的写法十分相似。国外最早运用这一技巧的是澳大利亚作家亨利·劳森的《乔·威尔逊的故事》。  【首尾和弦】指在戏剧剧本开头或结尾类似于和弦式的一种结构手法。它和剧中基本的情节冲突没有直接的关系,往往表现为一支序曲,一段幕间剧或独白等。如有的剧以民歌手的一支歌曲开始,有的则起端于主角回忆自己过去的场面,有的还利用人像造型来体现全剧基本主题。在引出或结束剧情时,往往呈现出一种“首和弦”或“尾和弦”的特殊现象。它们的作用都是为了把一定的气氛和情调结合起来,以突出、强调某种作品主题。这种手法不仅在戏剧,而且在电影等作品中也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如苏联战后上演的剧本《青年近卫军》,在青年近卫军被德寇杀害的那场戏以后,作者又让这些青年英雄们复活,高举红旗站于观众面前,构成一个雕塑性的群像。这就在悲剧结束之后,突出了革命胜利和不朽的思想。  【事与愿违式】以作品中事件的发展同主人公主观愿望相悖的矛盾来推动情节的发展的小说结构。刘孝存、曹国瑞《小说结构学》:“这种结构的组织方式是,主人公从一开始就怀着一种强烈的主观愿望:为实现这一愿望,便付诸行动。他以为要达到目的了,但由于种种他并没有真正了解的客观原因(或偶然因素),使他的愿望落空,甚至违背了他的愿望。”如美国欧·亨利的小说《警察和赞美诗》,流浪汉苏贝为了度过冬寒,想触犯刑律到监狱中去住几个月。他用石块砸橱窗不跑,警察并不以为他是肇事者;他上饭馆吃饱后分文没有,侍者不报警察,把他摔在马路上;他当着警察面调戏妇女,没想到她正想让他请喝啤酒;他上街吆喝胡闹,被警察当作大学生球迷……可是当他听到教堂里的赞美诗时,不再想进监狱,想去找工作,这时警察却将他抓了起来。亨利的另一篇小说《两块面包》,写的是面包店主玛沙十分可怜每天用五分钱买两只陈面包的穷艺术家。一天,她往面包里塞进一大块黄油,不料顾客找上门来大发雷霆。原来他是建筑绘图员,买陈面包是为了用面包屑擦去草图铅笔线。  【节外生枝式】作品中以主人公生活中的节外生枝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小说结构。刘孝存、曹国瑞《小说结构学》:“‘节外生枝’是句成语,说的是枝节上又生出新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新问题。有些小说,就是在主人公要办某件事的过程中,不断有意料不到的障碍出现,枝节横生;而情节借此向纵深发展,整部小说呈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状态。我们把这种以写枝节横生而使情节推移的结构方式,称为‘节外生枝’。”如美国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竞选州长》,正当“我”被提名为州长候选人,自喜声望超过竞选对手时,报上说“我”曾犯“伪证罪”。另一报纸又报道,在“我”身上和皮箱里时常发现同住一房间伙伴遗失的贵重物品。之后,报上又说“我”曾诬蔑一个德高望重的人,继而家又遭到袭击和抢劫。到最后,“我”成了小偷、盗尸犯、酒疯症患者、舞弊分子、讹诈专家等,无奈“我”只好放弃了竞选。又沈从文小说《阿金》,写主人公想托人向年轻貌美的寡妇说媒,然而由于一系列节外生枝,终于拿不起娶亲的定钱,寡妇随他人而去,也是这种结构。  【绝境逢生式】以小说主人公身陷绝境,经过奋斗又重逢生机来推动情节发展的一种小说结构。刘孝存、曹国瑞《小说结构学》:“在有些作品中,小说的主人公总是陷入‘劣境’、‘绝境’——或者面临死亡的威胁,或者遇到似乎不可逆转的挫折和阻难——环境险恶,形势危急,甚至‘山穷水尽疑无路’;但主人公经过一场艰苦的奋斗或借助其他力量,终于摆脱绝境,获得新的生机。我们将这类小说结构的组织方式,称为‘绝境逢生’。”如美国杰克·伦敦的小说《热爱生命》,写两个淘金者在荒原上迷了路,弹尽粮绝,体力耗尽,一个死了,另一个顽强地与死亡作斗争。这时又遇到了饥饿的狼。“病人一路爬着,病狼一路跛行着,两个生灵就这样在荒原里拖着垂死的躯壳,相互猎取着对方的生命。”最后人战胜了狼,并被一艘捕鲸船救起,获得了生路。杰克·伦敦的另一篇小说《墨西哥人》,写爱国志士菲力普·利威拉为了给革命事业筹款购买武器,参加了一场实力悬殊的拳力比赛。比赛中他几乎无招架之力,身临绝境,但在最后关头,他以超乎寻常的毅力顽强崐奋战,终于击败强手,获得胜利。  【时间扩张法】用暂短的内部时间去展示漫长的外部时间的一种小说结构。刘孝存、曹国瑞《小说结构学》:“这是一种把‘内部时间’和‘外部时间’巧妙结合的结构形式。在简单的故事情节中,蕴含着复杂的、时间跨度很大的事件和与之相关的思想、感情、情绪;在有限的瞬间或几小时内,展示小说主人公的一生经历或大半生经历。”这种结构也可以被看作是“时间压缩法”。如把小说“内部时间”与“外部时间”颠倒过来,我们会发现时间被压缩了,几十年的时空活动被集中于一天或一瞬间展现。如苏联钦基兹·艾特玛托夫的长篇小说《一日长于百年》,主人公叶吉盖的好友卡赞加普死了。在操持丧事的一天中,叶吉盖回忆了他同卡赞加普及其他一些人的坎坷生涯。小说内部时间是一天,外部时间却扩展到几十年。又如苏联顿巴泽的小说《永恒的规律》:主人公因心脏病而住院,他在昏迷和睡眠状态中做了梦,这回忆流再现了他一生经历的主要片断及有关的人物。暂短的梦与他的一生相结合,时间扩张了。  【时间旅行法】不依照正常的时空顺序,而采用跳跃式、断片式,把过去、现在和将来交织在一起的小说结构。刘孝存、曹国瑞《小说结构学》:“有些小说,除了生活上和艺术上的时空观念,把过去、现在或将来的故事情节分割开来,切成一段段、一章章,然后把二者或三者交织在一起,同时向前发展,运用一组交相叠印的特写式镜头,从强烈对比中反映现实,刻画人物。这种采用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互颠倒、彼此渗透的小说结构,被称为‘时间旅行法’。”如美国小库特·冯尼格的长篇小说《五号屠场》,主人公毕利时而飞入星际,时而奔赴战场,时而登上海岛,他的活动,过去、现在和将来奇特交错,瞬息万变。它可以弥补传统小说情节发展缓慢的弱点,又可同时出现若干个画面。又如王蒙的中篇小说《布礼》,章节标题依次是“一九五七年八月”、“一九六六年六月”、“一九四九年一月”、“一九六六年六月”、“一九七年三月”、“一九四九年一月”……前后情节被切割后重新组合,场景变换迅速,情节进展很快,给读者以丰厚的历史感。  【小说对位法】对位法,原为音乐术语。它是复调音乐写作技法之一。其方法使每个声部具有独立性,同时又彼此谐和,成为统一的整体。这里是指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所采用的一种结构形式。他把音乐中从一个调向另一个调过渡的中间部分的规则运用到文学结构中去,把小说建立在这种音乐对位法的基础之上。他认为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对白的对立现象。小说中人物的不同遭遇,不同的情感体验都是相互对称或相互对立的。如他的中篇小说《地下室手记》共分三章:第一部分是独白,具有论战性、哲理性;第二部分是戏剧性段落,为结局做准备;第三部分是悲惨的结局。尽管各章内容调子不同,但彼此互相呼应,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它允许各种有机变调,但不允许机械割裂。格罗斯曼曾评论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结构具有音乐性质,属于音乐类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对位法,打破了欧洲和俄国小说的独白型结构,形成了一种使整体的各个对立部分艺术地结合起来的新的结构形式。  【交响乐结构】原为音乐上的术语。指大型管弦 乐套曲,它通常包含四个乐章(有时冠以慢板引子),也有少于或多于四个乐章。各乐章规模较大,音乐主题有较大发展,适于表现戏剧性较强的内容。这里特指美国作家福克纳在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中所采用的结构形式。小说共分四章,福克纳让作品中的三兄弟班吉、昆丁与杰生各讲一遍自己的故事,然后作者以全知视角叙述出剩下的故事。四个部分叙述者出现的时间并未按事件的时间顺序,其结构上的安排似乎是“CABD”,但他们叙述的事件却是按正常的时间先后顺序,达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美国诗人、小说家康拉德·艾肯曾评论说:“这本小说有坚实的四个乐章的交响乐结构,也许要算福克纳的全部作品中创作得最精美的一本,是一本詹姆士喜欢称为‘创作艺术’的无庸置疑的杰作。”此后,凡模仿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作品结构的,就称之为交响乐结构。【人物圆心结构】指以主人公为圆心,其他人物围成圆圈的一种叙事结构。是现代小说结构方式之一。在这种小说结构中,主人公与所有次要人物均发生关系,或对立、矛盾、冲突,或呼应、配合、协调,故事崐情节主线以主人公的性格发展而转移。它同传统的单线式、复线式乃至多线式小说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如法国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就是以女主角爱斯梅哈尔达为圆心,其他人物如敲钟人加西莫多、副主教孚罗诺、侍卫长法比、诗人甘果瓦、女修士居第尔,以及乞丐王国成员等,都聚集于女主角的周围并形成一个圆圈,分别同她发生内在联系,造成矛盾冲突,从而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心理式结构】小说、戏剧等的结构方式之一。它以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为线索去结构情节和安排人物。它往往着力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物内在情感的剖析,侧重于人物的心理活动。它还追求叙述上的主观性,常常依据人物的心境变化,用回忆倒叙的“闪回形式”和时空交叉手法,把以往的情景交织到现实的事件中来,并以此进行剪裁和布局。它不仅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还对与人物无关的过程性描述和交代加以省略,从而使结构凝练、浓缩。它不拘泥于首尾一贯的矛盾冲突,不要求所有人物都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每场戏都为解决中心冲突而设计,看上去似乎散散漫漫,实则匠心独运,惨淡经营。这种结构能使作品深入到人物的精神和意识领域,揭示出人们心灵深处的奥秘,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它具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根据人物的正常心理活动去进行结构,如我国的《小花》,日本的《望乡》、《人性的证明》等;二是根据人物非理性的、下意识自由联想来进行结构,也称“意识流结构”,如法国的《去年在巴里昂巴德》、意大利的《812》等。  【纪实式结构】电影文学的结构方式之一。它是以某个人物的采访、调查、回忆等为线索去结构情节和安排人物。这是世界上纪实文学蓬勃兴起,对电影样式产生重大影响的产物。其特点是:它总是以某个人物,如记者、警察、法官等的、采访、调查为主线,来展开情节,安排结构,给人以强烈的纪实感。它常常穿插大量原始的实物、证据、图片、录音、资料片、当时人谈话等第一手材料,来加强影片的权威性、文献性,从而产生不容置疑的真实感。这类影片十分注重艺术的写实性和逼真性,努力表现电影是真实世界的“还原”。这类作品有的确属纪实,有的也可虚构,如我国的《小街》、《邻居》,以及苏联的《个人问题访问记》、《大屠杀》,美国的《后勤女工》、《原爆之日》。  【散文式结构】也称“冰糖葫芦式结构”。电影文学的结构方式之一。它用散文的方式来结构电影作品。散文式电影一般强调纪实性,不虚拟情节和设置人为的戏剧纠葛,侧重于抒写真情实感,着笔虽微却能反映整体,取材虽散而题旨明了。这些也决定了它在结构上的主要特色:它由于没有高度集中的矛盾冲突,写人也只侧重于传神地勾勒某几个片断,因此段落之间不存在必然的依存关系,就像一串冰糖葫芦。它总是以匀称平稳的画面,行云流水般地展示生活中的一个个事件,因此它没有戏剧式结构中所必有的高潮和结局,以简约平易见长。它大都按照生活本来的顺序叙述故事,而不采用现在、过去和未来交叉的手法去组织情节,也很少运用“闪回”手法。它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还常揉进一定的诗情,注重于意境的创造和情感的抒发。它在表达手法上较多地采用隐喻式的电影语言,如象征、概括的形象。另外,对故事情节的反映,也注重于主人公主观、心理上的折射,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如我国的《陈毅市长》、《城南旧事》,以及苏联的《母亲》、《战舰波将金号》等。  【小说式结构】一种借鉴小说艺术方式的电影文学结构。它吸收了小说的某些表现力,比戏剧式结构拥有更多的自由度。其特点是:人物刻画更加丰富和细腻,让人物去面临更加复杂的生活问题,接触更多的人物和事件,从而详尽地展示他的内心世界;它的矛盾冲突更加复杂,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加开阔,除了表现一个主要矛盾冲突之外,往往还要涉及众多的次要矛盾,并注意到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它往往用场面的积累来构筑剧本,表现人物心理和情感的缓慢和细致的变化过程,同戏剧式结构运用冲突律来处理激变的方式不同;它在表达手法上兼有主观叙述和客观叙述、外部表现和内部剖析等手段,具有更多的方便条件去刻画人物形象;它的结构比较松散,无明显高潮,不以情节取胜,不脱离人物去追求情节结构的完整性,但又比较注重内在结构,强调每段戏的内部要有精心安排,因此情节自然、崐生动、可信,具有鲜明的形象、生动的细节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然而它也不能等同于小说化结构,不能使用小说中的叙述性和说明性文字,要使所写的内容浮现在头脑中,使人物性格表现在行动上。由于受放映时间限制,它的结构是粗线条的,不能随意铺叙,在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情节,以及许多的副线和插曲。它具体可分为四种样式:短篇如我国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苏联的《一个人的遭遇》、意大利的《偷自行车的人》;中篇如我国的《牧马人》、《天云山传奇》;长篇如苏联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史诗如苏联的《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等。  【戏剧式结构】电影文学的结构方式之一。即按照戏剧的矛盾“冲突律”来组织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这是电影文学的传统结构。但它又不完全等同于戏剧化结构,美国戏剧和电影理论家劳逊在《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中曾说,戏剧按冲突律结构剧本,“也适用于电影剧本结构”,但“电影在运用这一定律时必须注意一些重要的特殊条件”。首先,电影的矛盾冲突在时空的转换上有充分的自由,它在时空上的外延要远远超过戏剧。它可以运用各种电影手段,在无限的时空中叙述故事,从而丰富和扩大了电影中的生活面,而不必像戏剧那样必须遵守“三一律”,使场景过于集中。其次,电影用蒙太奇使矛盾冲突沿着多条平行而独立的路线发展。它可以使发生在同一时间内的不同场景交替地呈现在人们眼前,给人以动人心魄的力量。而在舞台上却无法表现同一时间内的不同场景。再次,电影能用特写或近景镜头,最大限度地迫近人物,把演员的动作和表情清晰地显示出来,使矛盾冲突尖锐化。而舞台剧和
/
本文档为【设置情节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