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从_通事_到_翻译官_论近代中外语言接触史上的主_被动角色的转移

2012-08-07 7页 pdf 214K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0829

暂无简介

举报
从_通事_到_翻译官_论近代中外语言接触史上的主_被动角色的转移 [收稿日期] 2001 5 15 [作者简介] 司佳( 1978 ) ) ,女 ,上海人。现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亚洲及中东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 3 期 FUDAN JOURNAL ( Social Sciences) No. 3 2002 从/通事0到/翻译官0 ) ) ) 论近代中外语言接触史上的主、被动角色的转移 司 佳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亚洲及中东研究中心,费城美国) [摘 要] 在对明清以来中外语言接触的研究中, / 通事0作为这一过程的重要交流...
从_通事_到_翻译官_论近代中外语言接触史上的主_被动角色的转移
[收稿日期] 2001 5 15 [作者简介] 司佳( 1978 ) ) ,女 ,上海人。现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亚洲及中东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 3 期 FUDAN JOURNAL ( Social Sciences) No. 3 2002 从/通事0到/翻译官0 ) ) ) 论近代中外语言接触史上的主、被动角色的转移 司 佳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亚洲及中东研究中心,费城美国) [摘 要] 在对明清以来中外语言接触的研究中, / 通事0作为这一过程的重要交流媒介不可忽视。 这些在 16世纪至 19 世纪初担当广东沿海中外贸易和交涉事务的翻译人员有的来自民间,有的为官方指 派。他们与后来同文馆、广方言馆科班毕业的/ 翻译官0不只是表面上称呼的不同, 更反映出其时位居高 官的朝廷大员是在一个十分/被动0的状态下开始学洋语的: 由藐视/ 番人0、/ 鬼话0到被迫学洋语, 识洋 务,从对/ 通事0的不信任到对/ 翻译官0的竭力培养。同一个角色所处的地位经历的这种/ 自下到上0的巨 大转变,其背后的社会动因值得作一研究。 [关键词] 语言接触 广东英语 洋泾浜语 通事 翻译官 [中图分类号] HO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 0289( 2002) 03 0044 007 From / Linguists0 to / Official Translators0: On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Active and Passive Roles in the History of Language Contact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Si Jia (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 sian and Middle Eastern Studies, Philadelphia PA 19104 USA) Abstract: / Linguists0 wh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mmunicat 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 tries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in our research on / language contact0. These interpreters called / linguists0 held posts of translat ion in trade and negotiation from the 16th century to the early 19th century along the coast of Guangdong province. Some of them were from local employees and some others appointed by the government . Their difference from the later official translators who graduated from regular 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 schools is not only one of appellat ion, but also an indication of the / passive0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mong the high off icial scholars at that time. The drastic change from their looking down on western languages to be- ing challenged to learn them and from their belittling / linguists0 to trying their best to train official translators must have had some underlying social motives which deserve careful study. Key Words: language contact, Canton English, Pidgin, / linguists0, official translators 在研究明清以来中外语言接触的过程中,至少有两种交流的媒介不可忽视。一是作为接触工 具的字典、辞书及会话手册;另一个是扮演中间人角色的翻译,一开始被称为/通事0, 后来也叫做 /翻译官0, 这种口头的交流中介要比书面的交流媒介出现得更早。若对这种中介本身的变化细加 考察, 会发现表面上/通事0、/翻译官0称呼的不同,实质上表征着一种观念的转变。位居高官的朝 廷大员是在一个十分/被动0的状态下开始学习洋语的 ) ) ) 大国自居的心态令明清时期的上层知识 44 分子们一直保持着高人一等的视界:视红毛洋人为/番鬼0, 称所操之语为/番话0, 只有地位同等低 下的民间/通事0才是和这些/番鬼0交流的中介; 而到了 19世纪末的大清王朝, 官方又急需培养一 种人才,即能帮助大清官员和这些/番鬼们0在政治上你来我往的/翻译官0 ) ) ) 他们乃京师同文馆、 上海广方言馆等科班出身,皆/科甲正途0 ¹ ,有的还出过洋留过学。同一个角色所处的地位经历的 这种/自下到上0的巨大转变, 其背后的社会动因值得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作一番推敲。 一、/ 岭南通事0和/ 广东通事0 通事作为参与中外贸易或交涉事务的中间人角色,其名称和特点与 16世纪始欧洲人来华贸易 的地点和路线密切相关。16至 18世纪在澳门一带与葡萄牙人接触的/岭南通事0、18至 19世纪初 在广州的/广东通事0及 19世纪中叶上海的/露天通事0分别/创造0和使用了三种在近代中西交流 过程中颇有影响的洋泾浜混合语言:澳门的混合语/行话0、/广州一带的/广东英语0、上海的/洋泾 浜英语0。这些通事在不同时期的贸易活动及与贸易相关的政治背景中的角色和地位都有特别之 处,尤其是/岭南通事0和/广东通事0,前人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即先加以阐述。 /岭南通事0作为一种专门行业的人, 随葡萄牙人东来广东沿海后就出现了 º。马士( H. B. Morse)在5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6中多处收录了有关 17、18世纪时介入中葡贸易的沿海通事 的材料。这些通事大多是当地的中国百姓,也有少数是长期生活在南洋一带的水员。/ 1624年,荷 兰人定居台湾, 并从该地向福建各口岸贸易;在巴达维亚雇用会说荷兰话的中国人做通事。1637 年,第一次来的英国人,除了通过一位只懂中葡语言的通事, 就无法与中国人打交道。0 [ 1) p65]通事 不但能够在外语和本地话之间担任一定程度上的翻译工作,亦能通解官话。 通事们的一般工作就是替当时互不通对方语言的葡萄牙人和中国人翻译、传话。门多萨( Juan Gonzalez de Mendoza) 5中华大帝国史6了一则有关葡萄牙人的大首领欲通过/翻译0的故意误翻 迫害西班牙传教士的事件[ 2) p292~ 296]。虽然当时的中国官员在和外国人打交道时也要雇佣通事翻 译,但大多数通事的地位在上层知识分子的眼中是卑微低下的, 尤其是那些没有通过/资格确认0的 民间通事 ) ) ) 他们懂得一些外语, 便有可能私通外夷,便会滋生祸患。嘉庆十三年十一月/香山知 县致澳门理事官札文0中就有/该兵头系搭红夷兵船来澳,难保无勾通事0[ 3) p576]的记载。道光十五 年则有明确规定: /一、夷船引水买办应由澳门同知给发牌照,不准私雇也。一、夷馆雇佣民人,应明 定限制也。查旧例贸易夷人, 除通事买办外, 不准雇佣民人。道光十一年奏准夷馆看守门户及挑水 挑货人等,均由买办代雇民人。惟愚民鹜利鲜耻, 且附近省城多谙晓夷语之人, 若听夷人任意雇佣, 难免勾串作奸。,,嗣后每夷馆一间,无论居住夷人多寡, 只准用看门人二名,挑水夫四名。夷商 夷人, 雇看货夫一名,不许额外多用。0 [ 4]民间通事之外,还有政府官员到地方办公时随身带的官方 通事,他们的待遇一般不差。乾隆五十七年正月/香山县丞致澳门理事官谕文0中记/今本县因见该 馆日久坏烂,是以葺,从傍并建厢房一间,以为通事临澳稍驻办公之便。0 [ 3 ) p565] 虽乾隆十九年准粤海关移开广州, 然直至嘉庆年间,澳门仍是洋商、买办、通事等聚集的主要场 所,很多在广州不能翻译的公文、信札, 大都移往澳门地方传译。嘉庆九年八月,香山知县致澳门理 事官谕文记: /查奉发咨文两件,系外夷番字, 应唤传谙识番字之人,逐件译出,始可禀示核办。卑职 奉到执行,遵即饬令洋商通事传同熟识番字之人译缴去后。0而/兹据通事谢鳌等禀称:查明诺赴府 45 ¹ º 叶权5游岭南记6记: / 岛中夷屋居者,皆佛郎机人,乃大西洋之一国, ,0待作者进夷屋参观后,发现木屏的下三格所挂之 画像不能理解 ) ) ) 他不知道耶稣受难的像是什么意思,也不明白圣母玛利亚怀中抱着的男婴是谁: / 一美妇人俯抱男子 不知何谓,通事为余言不了了。0又过了几天在/ 番人0家, / 见六七岁小儿啼哭, 余问通事, 番人所生耶?0通事回答说: / -非。是今年人从东莞拐来卖者,思父母哭耳。. 番人多者养五六人,女子多者十余人,俱此类也。0 / 且我朝有翻译生员、举人、进士、翰林,异试异榜,与正科诸士,同赐出身。0 (郑观应5考试6 ,载5皇朝蓄艾文编6卷十四,上 海官书局印。) 宪呈缴咨文两纸,系弗兰西番字,现查省城并无谙识弗兰西番字之人。惟香山澳门地方有该国夷人 夷目在彼居住, 乞移香山县传译等情。0[ 3) p571]另嘉庆十七年九月署澳门同知致澳门理事官谕文记: /据南海县申称,案奉饬发小三巴堂寄东堂李老爷洋信一封,学算书四卷到县。当经饬令洋商卢观 恒等拆译去后, 嗣据该商等禀称,遵即多方访觅通晓夷字之人。奈西洋夷人俱住澳门,向无来省,难 以多觅。现将洋信一封, 暨同李荣福译出汉文一纸。其算书四卷,不敢冒昧翻译。0最后, 这封洋信 及四卷算书乃由在澳门的/番通事0晏地里翻译完成。¹ 粤海关移开至广州后,广州成为不仅是葡萄牙人, 还有英国人、法国人等洋商会集的地方,他们 按国别各立一/行0, 有点像领事馆的性质,代表各自国家的利益处理和中国的贸易事务。而随着交 涉事务的日益增多, 不同级别、类型的通事便也随即出现了。他们中有的仅是一般仆人: 如亨特在 5广州/番鬼0录6提到的/传话的中国仆人0 º ;有的是河泊所专门指派的主要起监督作用的传译员 ( interpeters» ) ,并不懂得很多正规的英语;还有的是公行必备的,有一个班子、助手。 官方指派的在公行中任职的通事要由洋商来/保充0,即保举推荐。道光十五年两广总督卢坤 等在/酌议防范贸易夷人0 [ 4]中称: 嗣后每夷馆一间,无论居住夷人多寡,只准用看门人二名,挑 水夫四名。夷商夷人,雇看货夫一名,不许额外多用。其人夫责成馆买办代理, 买办责成通事保充, 通事责成洋商保充, 层递钳制。0从中可以看出,这种由官方指派的通事的职位当在洋商之下,买办 之上,比看门人、挑水夫、看货人则要高多了。在这则奏议中,还讲到夷人具禀事件应一律由洋商转 禀,以肃政体。因/查外夷与中华书不同文,其中间有粗识汉字者,亦不通文义,不谙体制。具禀事 件,词不达意,每多难解0, 因此/嗣后凡夷人具禀事件, 应一概由洋商代为据情转禀, 不必自具禀 词0 ) ) ) 这样,作为洋商的助手,通事便有替夷人立具禀词的职责。另在乾隆十九年闰四月廿日/澳 门同知致澳门理事官牌文0中记: /乾隆十九年闰四月十八日准粤海关移开,照得在省夷商赴澳探亲 贸易等事,责成行商通事查询确实,出具保结,赴关呈明,给与印照,分晰开注,一面移知澳防厅转饬 夷目,查询相符, 将该夷商交付所探之澳夷收管约束。限满事竣, 催令依限回省, 毋任逗留等 因, ,0 [ 3 ) p631]粤海关移开至广州后, 洋人需来往广东、澳门之间贸易、探亲, 这时通事便又多了一 个职责,即须查核来往两地的夷人的名目,并有权监管其在澳门的活动及所携带的货物。 在亨特的5广州/番鬼0录6中记述更多的则是公行中的一种通事。这种通事其实并没有什么语 言基础,亨特在书中称之为 Linguists ) ) ) 只懂中文而不懂其他的/舌人0。/他们中间也有职位高 低,为首的是/老汤姆0、/小汤姆0 ) ) ) 其实他们姓谭和董,外国人也分不清楚, 就用英文名字称呼, 再冠以/老0、/小0加以分别。他们受河泊所的指派,负责安排外国的领事及副领事等官员与河泊所 来往等事宜: /因为在-条约. 签定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外国的领事或副领事被当局正式承认,因此这 些外国官员如果要和海关监督联系,必须通过行商, 行商又通过通事来递交函件。0[ 5) p37]对于/通 事0这种中间联系人的职位,亨特认为其是/外国许多雇员中的首领0, /他们(通事)职责当然不轻0: 要侍候城中出来的官吏, 检验入口的货物,替中国官吏们填写税表,呈报海关监督衙门以备登记,还 有后期征税等。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像仆人一般被传唤,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处理繁杂的事务。但 也只有通过他们,外国人才能被允许去澳门, 才能被允许装卸货物 ) ) ) 所有的细节都要通过他 们来完成。甚至有一个/旧规章0, 外国人如要出/行0, 到江边散步,或去几英里以外的花园,都必须 有通事们的陪同 ) ) ) 这样做便可以避免外国人迷路或因语言不通与当地人产生纠纷,而事实上则 是对外国人的行踪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46 ¹ º » interpreter 与 translator 不同,前者为/ 传译员0,传译之语只要达意便可;而后者至少要做到翻译中的/信0。 见5广州/番鬼0录6英文本 The / Fan Kwae0 at Canton by William C. Hunter, 2nd edition, 1911。第 12页: A few days before the ship sailed, while in my room, occupiedwith my luggage, one of the Chinese servants came to me, and said, / Mr. Talbot chin- chin you come down.0 嘉庆十七年九月初六日/ 署澳门同知致澳门理事官文0 [3 ) p580]。 像/老汤姆0这种受官方指派的通事扮演的是洋商和中国官员之间的/联系人0角色, 他们没有 很强的语言能力,最多只会几句/广东英语0, 不能阅读书面文字, 更不可能担任书面翻译工作。一 位未署名的作者在 1837年 10月的5中国丛报6上直接揭示了当时广东通事们的英语水平: /他们用 记在脑子里的英语单词, 用汉语的习惯和一些与谈话主相关的信息组成他们所认为的句子,随后 便觉得自己是高水平的学者,完全可以胜任自己的政府和外国商人之间的译员。这些-舌人. 中却 没有一个能读懂最明了的英语文书,大多数不能听懂两个外国人之间的口语交谈。他们的英语知 识来源于本地的中国教师。0在马士整理的5东印度公司编年史6中, 甚至讲到英国人碰到一些广东 通事担任译员时,往往还要依靠自己公司里的英国人再次/翻译0。¹ 二、/ 主动接触0和/ 被动接触0 如同明朝上下对利玛窦带来的世界地图所感到的震惊一样, 17世纪始初遇西洋文字的朝廷官 员们对异域的殊文好奇之外更是惊奇。他们甚至分不清楚来广东的外国人除了葡萄牙人、西班牙 人以外还有哪些人, 又把这两个国家的人都叫/佛郎机0人 º , 还常常把法国人混同进去, 将/弗郎 西0之音误会为/佛郎机0 »。如果说广东沿海的人们称初来中国的葡萄牙人为/ 红毛番鬼0是出于 对他们的鄙视, 那么又将其称作/ 西洋国人0则表现出自己对世界的一无所知。5明史#佛郎机传6 曰: /佛郎机近满剌加0,即这些欧洲国家是在南洋马六甲( Malacca)附近, 显然还不知道/ 世界0的版 图。5明通鉴6则已进了一步, 记道: /佛郎机即今之佛兰西, 亦曰法兰西,大西洋欧罗巴洲之一国也。 万历间利玛窦至中国,自称大西洋,礼臣不知,其后艾儒略出其所撰5职方外纪6,始知欧罗巴洲中七 十余国,统名曰大西洋。0 5澳门记略6的作者虽然已经道出了拼音文字的特点: /凡万国语言,风雨鸟兽之声,皆可随音成 字0 [ 6) p182] , 但是明清时期位居高官的上层知识分子一直没有把外国语言文字列入到自己的研究范 围之内,倒是耶稣会传教士先有了5西字奇迹6、5西儒耳目资6等研究汉语的著作。直到我们所见到 的1844年 6月的5中国丛报6( Chinese Repository )中, C. Cushing仍然指出: /这些中国人,哪怕是其中 最有知识的,也似乎没有兴趣学习任何欧洲语言, 除了极个别人向那些留在北京的俄国人学习俄 语。他们的这种-忽视.的态度源自长久以来他们对自己的东西总是过高估计而对所有的邻国都视 而不见0; /事实上,这似乎是个矛盾:中国人是非常有知识、修养的民族, 读书写字在他们中间甚为 普及。然而他们除了对一个小小的封闭圈子内的事物很是熟悉之外,他们对知识、科学、艺术都十 分隔膜。0的确, 自 17世纪葡萄牙贸易通华始至 19世纪中,只有在广州、澳门,因为商贸和外事的需 要,少数中国人(局限在民间)主动获得了一些听说(非读写)外国语言的知识。虽是一些零散、破碎 的/行话0和/广东英语0, 但大部分场合中已经可以派上很大的用场, 因而 1860年前的中国, 似乎没 有必要开设正式的机构用于学习夷人们的番话。 语言是外交双方主权的一种象征。而对最初来到中国的新教传教士来说, 他们如果想同中国 官员打交道的话,就只能用汉语而非其他。这也是他们要主动学习汉语的一个实际压力 ) ) ) 来源 于他们最初来华时所处的被动地位。外国商人的禀文, 只许用汉字书写,不能同时书写自己的文 字,更不可能只用自己的语言。在嘉庆八年二月/香山知县致澳门理事官谕文0中记: /现据该夷目 称,向来夷禀专用唐字书写,并无番字,今亭上众议,嗣后所有呈词,俱用唐字、番字合并书写,禀恳 恩准, 等情。到县。查文禀字体天朝向有定制, 华夷尤当区别。夷禀向用唐文, 自应永远遵照办 47 ¹ º » 5澳门记略6云: / 弗郎西明曰佛朗机。0又曰: / 佛郎机又称干系腊国,今称弗郎西,或曰法郎西。0 5明史#吕宋传6中称西班牙人为/ 佛郎机0 ;5明史#佛郎机传6又是记葡萄牙人的活动。 见第三卷,第 35页: / 为了预防碰到某一通事的广东英语可能需要翻译,因此, 要求带同商馆人员前往,弗雷泽( Fraster) 立 即答应担任此事。0 理。0[ 3) p569]C. Cushing 在/交流的用语0[ 7) p282]一文中的解释是/英国, 还有其他国家,可能都会坚持 要用自己的语言和中国进行贸易等交流活动。但如果那样的话,中国的官府就不仅要用靠自己的 通事传译,同时还要看外国人的翻译,这之间必然会存在差别和利害关系。0 ¹因而在 1858年的5天 津条约6中,英国和法国都提出了有关正式文件所应使用的语言问题: / 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字书 写,暂时仍以汉文配送,俟中国选派学生学习英文,英语熟习, 即不用配送汉文。自今以后, 遇有文 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0/凡大法国大宪、领事等官有公文照会中国大宪及地方官员,均用 大法国字样,惟为办事妥速之便,亦有翻译中国文字一件附之,其附件务尽力的相符,候大清国京师 有通事谙晓且能译大法国言语,即时大法国官员照会大清国官员公文应用大法国字样,大清国官员 照会大法国官员应用大清国字样。0 [ 8) p102~ 104] C. Cushing 接着评论当时大局形势之下语言接触的状况。/局势的进程给外国人学习汉语提供 了异样的便利条件。在以前, 政府对所有的接触途径都设置了障碍: 禁止向外国人出售中文书籍, 惩罚教外国人汉语的中国人。但是现在,英国人的武力改变了这所有的一切。0的确可以说是武力 的因素改变了近代中外语言接触史上中国同西洋各国所处的不同位置:在 1842年5南京条约6签定 以前,外国同中国的语言接触仅限于东南沿海的下层民间。中国东南沿海的民间商人、通事们对学 习外语的态度是/主动0的,这样他们就可以获得进行商业贸易的必要工具 ) ) ) 正如美国公理会传 教士卫三畏( S. W. Williams)在5广洲的/行话06[ 9) p428~ 436]一文中记述的最初在广东沿海的民间通 事主动接触/红毛番话0的情景,表明这些民间通事因为语言优势获得了一定的贸易优势。由于政 府对有强烈愿望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设置了性命攸关的障碍, 便必然会导致民间通事为了获取生意 的优势而去主动接触外语。/行话0及/广东英语0成了 18至19世纪初在广东的贸易场所通行的商 业语言 ) ) ) 外国商人和传教士甚至只能/放弃0自己的母语, /屈就0洋泾浜语了。然而当时广东沿 海是没有一个公开的学校可以教授中国人英语的,那么英语,即使是/洋泾浜0, 又是怎样传播开来 的呢? 卫三畏在文中提到,有一种相当于中、小学校/男教师0( School Master)职务的人被行商雇佣, 专门在/行0等一些发生贸易交换的场所现场教一些初学者们简单的英语字词用于基本的交流,比 如货价的多少, 物品的名称等。这种被称为/男教师0的人就是一种通事,卫三畏讲到, /他们的人数 不是很多,其中有个人曾在美国 Cornwall的一个学校中学习过两年, 说出来的英语十分地道,比任 何一个在广东的中国人都标准。0 最初的这种中外语言/接触0的状况并没有进入到远在北方的中央政府的视野之中, 朝廷高官 们头脑中/天下0、/四夷0的观念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思想禁锢起来,成为在/语言接触0中十分/被 动0的一方。坚船利炮不是西洋人制胜的所有原因,但的确是这种武力因素冲破了清政府人为设置 的/语言接触0的障碍 ) ) ) 作为随之而来的结果,中国上层知识分子/被迫0 º 开始学洋语, 识详务。 三、由/ 被动0到/ 迫切0 李鸿章在5请设广方言疏6中讲到: /因伏维中国与洋人交接,必先通其志达其欲,周知其虚实诚 伪,而后有称物平施之效。互市二十年来,彼酋习我语言文字者不少,其尤者能读我经史,于朝章宪 典,吏治民情,言之历历。而我官员绅士中绝少通习外国语言文字之人。, ,中国能通洋语者,仅 持通事。凡关局军营交涉事务,无非雇觅通事往来传话,而其人遂为洋务之大害。0 [ 10 ) p3227]办洋务 48 ¹ º 这里的/被迫0一词,我认为就当时的外界环境而言,用/ BE CHANLLENGED TO0来表示最为恰当。 这种论点的例证可参见马士5东印度公司编年史6第三卷,第 29页: / 心理状态的不同, 使翻译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行商 和通事不仅对英语最基本的文字是一知半解,而且他们的利益与公司是不一致的,而他们过于胆小,不能希望他们敢于 把对官吏不悦耳的辞句翻译得正确。0以及第 130页: / 正确的翻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首先重要的工作,是要明了总 督和海关监督来文的全部意义,不要行商的信口开河的广东英语,而是必须参照汉文文件的原稿; 更重要的是,必须将委 员会论辩的全部语气转达给官员们。0 须先懂洋语,但若是依靠这些原先懂得只言片语的通事,想必办不成什么大事。因为操洋泾浜英语 的/露天通事0是/能说不能写0: /其仅通洋语者十之八九,亦识洋字者十之一二,所识洋字, 亦不过 货名价目与俚浅文理,不特于彼中兵刑食货、张弛治忽之大懵然无知,即遇有交涉事宜,词气轻重缓 急往往失其本指。0因此, 这些/通事0们的英语水平根本无法胜任办理洋务、查阅西书或者翻译照会 等这些专门的工作。 1843年 11月上海开埠以后,英、法、美、俄等国在沪皆设有领事馆,除设有/按察史0、/副按察 史0、/正领事0、/副领事0等职员以外,还有/翻译官0一职。因其时清政府没有可以胜任外交谈判的 翻译人才,在中外官员会面之时往往仅依靠外国的/翻译官0传述, 这在李鸿章看来/亦难保无偏袒 捏架情敝0,也是洋务派奏请设外语学堂的一个迫切的原因。在奕 等人在先后提议下, 同文馆和 上海广方言馆于 1862年 6月、1863年 3月分别在北京、上海开设。上海广方言馆在授各种西学课 程的同时,需让学生/研究外国语言文字、风俗国政0。据林乐知记载, 在他担任英文教习期间, /江 海关道每个星期下午都要对学生进行考试,方法是叫学生们将简短的英文照会译成中文。这些照 会都是这位道台大人最近一周从美国或者英国领事馆收到的。由于这些照会同时附有一份中文译 本,所以这位不懂外文的道台大人, 也就能够对照领事馆的文件, 检查每个学生的翻译水 平。0[ 11) 341]科班式的正规教育给选拔清廷的外交官提供了人才舞台 ) ) ) 翻译官即是同文馆和广方 言馆的学生毕业以后的一条职业出路。1876年,中国开始在外国设立使馆,派驻使节,使馆译员便 多从京师同文馆中挑选。1888年, 总理衙门正式添设/翻译官0一职, 其任务是在中外交涉事宜中 担任翻译的工作。 作为清廷的/翻译官0,第一,要品行端正,必是/正人君子0, 这是在考虑语言能力之前必须区别 于/露天通事0之首要。/通事0主要的/恶名声0就是勾结洋人,拨弄挑唆。洋务是国家的要政,容不 得这些人混入其中。李鸿章认为, /京师同文馆之设, 实为良法,行之既久, 必有正人君子。0冯桂芬 在5采西学议6中也持相同观点: /今之习于夷者曰-通事. ,其人率皆市井,佻达游间, 不齿乡里,无所 得衣食者始为之。其质鲁,其识浅,其心术又鄙,声色货利之外不知其他。且其能不过略通夷语、间 识夷字,仅如货目数名与俚浅文理而已。,,此议行则习其语言文字者必多, 多则必有正人君子, 通达治体者出其中0 [ 10) p3199]。第二, 乃是时之边才、异才。张焕纶在5救时刍言四则6的/广求边才0 一则中说道: /今日所求边才,非第在识西字, 习西学而已,要以洞悉各国政教大端强弱大致性情好 尚所在, , ,总之识大体规远图而不务急功上也。其谙西国律例、军阵战法、器械利纯、城垒坚否, 随机应变才堪肆应者。次之, 其熟谙西语、算学、化学、机器学及航海开矿各技者。0 [ 10 ) p3215]从实用 角度来讲, 语言是交流互通的工具, 因此这一时期学习英、法、德、俄等文字, 也是学习西方新学科、 新技术的基础。李东沅5论考试附论洋学6中提及: /船政院为行船航海之学,先通外国语言文字,并 天文、地理、算学。0 [ 10) p3220]薛福成也讲到: /闽厂前堂学生,本习法国语言文字, 应即令赴法国官厂 学习制造,务令通船,新式轮机器具无一不能为。0 [ 10) p3213] 学语言还要付诸实践,这不仅是洋务之需, 作为清廷的外交人员, / 翻译官0们也要讲求时世。 在正式的/翻译官0出现以前,清廷是否具备合格的/外交官0令一些外国人怀疑: /语言能力是最能 说明问题的。世界上任何文明国家的外交往来, 需要非常谨慎的言辞。即使是语气上非常微小的 错误, 都不会被大家的耳朵放过, 一定是需要一种-精确.。因此起草这种文件的人不仅是学者出 身,还要精通外交-小节. 。在迄今( 1837年 5月)为止的所有与中国人相关交涉问题中, 有哪个(中 国)外交官与他们的职称相符? 清廷起草这些文件的人如何能懂得我们的日常用语及行为礼节? 那些奉命翻译外交文件的人, 除了少数几个之外,还有哪些人懂得这种措辞的语气和格式?0 [ 12) p2] 1837年的清廷之中, 显然没有什么官员能胜任真正的外交事务。就此一点, 这位作者个人建议: /应派使者走出北京的宫廷,将其送往巴黎熟悉那里的日常用语,风俗民情0,这样他们才能知道使 用另一种语言文字的人, 他们的饮食起居等一切细节, 甚至包括/鞠躬的方式0。 49 但当时朝廷中还有不/迫切0之人, 即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的/保守派0,他们的观点和态度给选 拔合格的毕业生作为正式的朝廷/翻译官0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薛福成在一则条议中说到: /自中外 交涉以来,中国士大夫拘于成见,往往高谈气节,鄙弃洋务, ,,一临事变, 无所适从;其号为熟习洋 务者,则又唯通事之流与市井之雄,声色货利之外不知。其异才所以难得也。0[ 10) p3212]士大夫的/高 谈气节0给当时的士绅阶层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与每次报考科举的成千上万的人数相比, 报考京师 同文馆只不到百人。虽然清廷对/语言接触0的态度至 19世纪 60年代起已由/被动0转向/迫切0, 但这种/迫切0也只局限在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0人士中。 [参 考 文 献] [ 1 ] [美]马士.东印度公司编年史 1[ 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2. [ 2 ] [西]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M ] .北京:中华书局, 1998. [ 3 ]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中葡关系史资料集(上) [Z]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 [ 4 ] 道咸同光四朝奏议 1[M] . [ 5 ] [美]亨特.广州/ 番鬼0录[M ]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3. [ 6 ] 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M ] .澳门:澳门文化司署, 1992. [ 7 ] Chinese Repository 13[ J] .广州, 1844. [ 8 ]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 Z] .北京:三联书店, 1982. [ 9 ] Chinese Repository 4[ J] .广州, 1836. [ 10] 葛士 .皇朝经世文续编[M ] .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 [ 11]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 12] Chinese Repository 6[ J] .广州, 1837. [责任编辑 周 珉] (上接第 34 页) [ 20] 李天纲. 新耶稣会与徐家汇文化事业[ C] . 朱维铮主 编.基督教与近代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 [ 21] 德礼贤. 中国天主教传教史 [M ] . 台湾: 商务印书馆, 1980年. [ 22] 贺圣鼐.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印刷术[ J] .中国近代出版史 料初编.上海:群联出版社 1953年. [ 23]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 24] 万国公报.第 9年, 101册, 1897年 6月. [ 25] 江文汉.广学会是怎样一个组织[ J] .5文史资料选辑6第 43辑. [ 26] 苏特尔著、梅益盛、周云路译. 李提摩太传[ M ] .戊戌变 法. (四) [ 27] 王树槐.清季的广学会[ C] ,林治平.近代中国与基督教 集.台北:宇宙光出版社, 1981年. [ 28] 广学会年报 [ Z] . 1898年,中东战纪本末.第 3编, 第 4 卷, 1896年图书集成局铅印本. [ 29] 宋家珩. 加拿大人在中国[ M] .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8 年. [ 30] 张化.上海宗教和上海社会近代化 [ J] .上海研究论丛. 第 11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7年. [ 31] 中华归主 ) 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 1901 ) 1920[ Z]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1985年. [责任编辑 周 珉] 50
/
本文档为【从_通事_到_翻译官_论近代中外语言接触史上的主_被动角色的转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