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药性理论2

2012-08-08 50页 ppt 11MB 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987433

暂无简介

举报
药性理论2null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中药的产地、采收、贮藏是否合宜,直接影响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李杲《用药法象》谓“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性味不全”。第一节 产 地第一节 产 地 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水土、日照、气候、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地不同,药物品种、产量、质量就有地域性。如葛根、乌头、橘等。 陈嘉谟“地产南北相殊,药力大小悬隔”,因而形...
药性理论2
null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中药的产地、采收、贮藏是否合宜,直接影响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李杲《用药法象》谓“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性味不全”。第一节 产 地第一节 产 地 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水土、日照、气候、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地不同,药物品种、产量、质量就有地域性。如葛根、乌头、橘等。 陈嘉谟“地产南北相殊,药力大小悬隔”,因而形成了“道地药材”之说。null道地药材: 传统的产地,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的药材。 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青海的大黄,内蒙的黄芪等等。《本草衍义》“凡用药必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 道地药材使用注意点: 1、开发利用道地药材,保证质量; 2、道地药材是变化的,主要看疗效。第二节 采 集第二节 采 集 动植物在不同的时期其用药部位所含有效及有害成分各不相同。孙思邈云:“早则药势未成,晚则盛时已歇。”如人参8月、槐花花蕾时采收。 一、植物药 全 草: 多在枝繁叶茂、花初开时采收。 车前草紫苏 叶类:花蕾或花盛开时采收。 枇杷叶番泻叶花类:花蕾、刚开花时采收。花类:花蕾、刚开花时采收。银花凌霄花null果 实: 一般刚成熟时采收 如胖大海。 种子:刚成熟时采收 如莲子。 null根、根茎:早春、晚秋采收,如苍术。 树皮:春、夏时节采收,如厚朴。苍术厚朴null二、动物类药材: 根据生长活动季节采集,如鹿茸、全蝎。 三、矿物药材:全年均可采,如雄黄。三、矿物药材:全年均可采,如雄黄。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炮制: 药物在应用或制剂前,根据临床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 古又称“修治”、“修事”、“炮炙” 中药为什么要炮制?又怎样炮制呢?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 1、纯洁药材,保证质量(纯洁) 去除泥土、杂质和非药用部位:枳壳去瓤等; 来源相同者分捡入药:麻黄、麻黄根; 贵重药:人参、三七等需分等级。 2、矫味、矫臭,便于服用(易服) 动物药有腥臭味,炮制后可去味; 乌梢蛇酒制,醋炒五灵脂等。null 3、降低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减毒) 如巴豆去霜,醋煮甘遂、大戟,酒炒常山。 4、增强药物功能,提高疗效(增效) 延胡索醋制能止痛;款冬花蜜制能润肺止咳;红花酒炒能活血。 5、改变药物性状,便于调剂、制剂与储存(便用) 药物干燥防霉变,便于保存; 矿物药粉碎; 药物切片、丝、段、块。 null 6、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改性) 1) 性味: 生地黄:甘苦寒→熟地黄:甘微温 生首乌:甘苦平→制首乌:甘涩微温 2)归经 :引药入经——咸入肾,醋入肝,酒入血等 知母、黄柏盐炒入肾;柴胡、香附醋炒入肝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 是历代逐步发展和充实起来的,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修治 包括纯净、粉碎、切制三道工序,为进一步的加工、贮藏、调剂、制剂和临床用药作好准备。 二、水制 用水或其他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使药材清洁、软化,便于切制、降低毒性及调整药性(漂洗、闷、润、浸泡、喷洒、水飞)null三、火制 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炒、炙、烫、煅、煨) 1、炒:将药物放锅中加热不断翻动,炒至一定程度取出。 炒黄——炒苏子——缓和药性,易于溶解, 炒焦——焦白术——止泻 炒炭——艾叶炭——增强收敛止血null2、炙: 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伴炒,使辅料渗入药物内部或附着药物表面——改变药性,增强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如蜜炙百部润肺,酒炙牛膝活血,醋炙香附止痛,醋制芫花解毒等。 3、烫: 先在锅中加热中间物体(砂石、滑石等),温度达150—300°C,放入药物,使其受热均匀,膨胀松脆。如砂烫穿山甲,滑石粉烫刺猬皮等。 null4、煅: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质地松脆,易于粉碎,易于溶解。 5、煨: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热火灰中加热的方法。 ——去掉药物中的挥发性及刺激性,以缓和药性,降低副作用。 如煨肉豆蔻、煨木香、煨葛根等。 6、烘焙:将药材微火加热,使其干燥的方法。 null四、水火共制 包括蒸、煮、炖、燀、淬等方法。 如酒蒸大黄、姜矾煮半 夏、炖黄精、燀杏仁、醋淬自然铜等。 五、其他制法 有发酵、制霜、精制、伴药等。 如神曲、西瓜霜、元明粉、朱茯神等。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药性理论)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药性理论) 性能: 是指药物的性质和特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 等——用药后机体的反应,以人为观察对象(药物的偏性)。 性状: 药材自然的特征,包括形状、颜色、气味、滋 味、质地等——药物客观存在的,以药物为观察对象。 null 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是阴阳平衡,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失调。 中药治病的原理: 利用药物的偏性,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经络功能,纠正气血偏衰偏盛的病理现象,使阴阳恢复平衡——“以偏纠偏”。 null 中药的作用 用药的原则:充分利用治疗作用,尽量避免不良反应。不良作用毒性作用 :对机体的损害性 副作用: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治疗作用(功效)第一节 四气(四性)第一节 四气(四性) 1、 四 气的定义与作用 药物具有的寒、凉、温、热四种不同的药性。 寒凉性——能减弱或消除阳性热证的药性 作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降火等。 温热性——能减弱或消除阴性寒证的药性 作用: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等。 平 性 寒热性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缓和,寒热证均用。 null2、四性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内经)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神农本草经) 3、注意问题 1)每药都有一性,也只有一性。 2)寒与凉、温与热有程度差异、阴阳之分。 3)不能说明药物的具体作用。 4) 四性是药物性能之一,须结合其他性能。 第二节 五味第二节 五味1、五味的内容:辛、甘(淡)、酸(涩)、苦、咸 2、五味的含义:药物真实滋味和药物作用的反映。 3、五味的作用和主治 辛:能散、能行——发散、行气、活血、化湿、开窍和避秽作用。 主治表证、气滞血瘀、窍闭神昏、湿阻证 ——桂枝、陈皮、川芎、藿香、麝香等。null 甘:能补、能缓、能和——补益、缓急止痛、调和、和中及解毒的作用——人参、甘草、蜂蜜等。 用治正气衰弱、身体诸痛、药性不和、脾胃不和、中毒解救等病证。 酸:能收、能涩——收敛、固涩——乌梅、五味子等。 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虚证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null 苦:能燥、能泄(能坚)——燥湿、通泄、降泄、清泄(坚阴)的作用——苍术、大黄、杏仁、黄柏。 主治湿证、大便秘结、肺胃气逆、火热上炎等证。 咸:能软、能下——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牡蛎、芒硝。 主治痰核、瘰疬、瘿瘤、大便燥结等。 淡:能渗、能利——渗湿利水——茯苓、猪苓等。 主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 null 涩:收敛固涩——如莲子、乌贼骨等。 4、使用注意点 1)每药至少有一味,可有几种味 2)五味与五行、五脏有联系 酸入肝(木) 苦入心( 火) 甘入脾(土) 辛入肺(金) 咸入肾(水)null3) 五味有阴阳之分: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 4) 性、味要结合: 性同味异 温 性辛——麻黄——散表寒酸——乌梅——敛肺肠苦——杏仁——降气止咳甘——大枣——补脾气null 味同性异 辛 味温——桂枝——散表寒热——附子——祛里寒凉——薄荷——散表热寒——石膏——清里热第三节 升 降 浮 沉第三节 升 降 浮 沉1、 定义与作用 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升浮:向上、向外的趋向性。 作用:解表、透疹、消疮、宣肺止咳、温里散寒、通经、行气、活血、开窍、升阳、涌吐等。 沉降:向里、向下趋向性。 作用:清热、泻下、利水、安神、降逆、平肝、平喘、消积、收涩等。 2、特殊性:有的药物升浮沉降性不明显;有的具有二重性。 2、特殊性:有的药物升浮沉降性不明显;有的具有二重性。 3、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1)四气五味:辛甘味,温热性升浮;酸苦咸味,寒凉性沉降。 2)药物质地:花、叶、皮、枝质轻升浮;种子、果实、根茎、矿物、贝壳药质重沉降。 3)炮 制:酒制升,姜炒散,醋炒敛,盐炒下行。 4)配 伍:升浮药>沉降药—升浮;沉降药>升浮药—沉降。 “升降在物,亦在人也”。null4、升降浮沉对临床的指导 1)调整气机的紊乱,使之恢复正常——“逆病势” 2)作用不同的部位,因势利导,驱邪外出——“同 病位” 第四节 归 经第四节 归 经 1、定义: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2、理论的形成: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经临床观察得来的。 3、确定归经的主要依据   1) 药物所治病证的病位 失眠心悸——心主神志——心病——酸枣仁安神——归心经 null  胸闷咳喘——肺病——桔梗、苏子止咳——归肺经。 头痛——太阳、少阳、阳明——羌活、柴胡、白芷。   2) 与药物的性状有关 五色:赤入心,黄入脾等。 五味:辛入肺,苦入心等。 五气:臊入肝,焦入心,香入脾,腥入肺,腐 入肾。 null4、临床意义  1)便于辨证用药,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2)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  3)指导临床预防用药。 5、归经与性、味、升降浮沉理论结合 归肺经的药物 性: 温紫苏;热干姜;凉薄荷;寒黄芩 味: 辛麻黄;甘党参;苦杏仁;酸五味子null6、注意的问题  1)归经有时侧重于脏腑,有时侧重于经络,如归膀胱经:羌活——经络(太阳经),泽泻——脏腑(膀胱腑)。  2)脏腑经络定位不能与解剖部位混淆。  3)归经是药后机体效应,不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 “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徐灵胎第五节  毒 性第五节  毒 性 判断药物安全性的一个指标。  1、 概念                          广义:指药物的一切偏性 —— “毒者,气味之偏也”。狭义: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广义:一切药物的总称—— “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 “药以治病,因毒为能”狭义:仅具毒性作用的药物毒性毒药null 2、毒性分级:二类、三类、四类法 有毒(中毒):雄黄、附子、半夏大毒:对机体损害性大,用药量接近中毒量,安全度小。小毒:吴茱萸、细辛、艾叶null 3、中毒原因   1)剂量过大,服用时间过长   2)药材的品种、质量   3)炮制不当   4) 服用不当 5)配伍不当 4、对临床的指导 1)“以毒攻毒”,有其可利用的一面; 2) 一般药物无毒,少数药有毒。null 国务院《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受管理的药物有28种: 砒石、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附子、生白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闹洋花、雪上一枝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 3)古代文献记载大部分是正确的; 4)无毒药也只是相对而言的。 null5、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1)严格炮制: 2)控制用量: 3)注意用法: 4)讲究药物品种、质量。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 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 1、概 念 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的特点,将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 2、配伍目的    1)增强药物作用,提高疗效;    2)抑制、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3)扩大药物治疗范围,全面兼顾病情。 3、药物合用种类 单味药的应用(单行)与药物合用后六种关系称之(七情)。   null 1)单 行:用单味药治病——“单方不用辅也” 2)相 须:功效类似药物合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同类不可离也” 3)相 使:两药合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疗效——“我之佐使也” null4)相 畏:一药的毒副作用,被另药减弱或消除 —— “受彼之制也 5)相 杀:一药能减弱或消除另一药的毒副作用—— “制彼之毒也” 6)相 恶:二药合用,一药或二药的功效降低、甚至消失——“夺我之能也” 7)相 反:两药同用能增强或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两不相合也”  null4、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须与相使——提高疗效(协同作用)  相畏与相杀——降低毒性(减毒作用)  相恶——加以注意(拮抗作用)    相反——避免使用(对抗作用) 充分利用尽量避免第六章  用药禁忌第六章  用药禁忌   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证候禁忌、饮食禁忌等。 一、配伍禁忌   在选药组方时应当避免合用的药物,金元时为“十八反”与“十九畏”。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本草言明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null 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 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 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 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 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褴炙煿莫相依。”       null 二、妊娠用药禁忌    一般对母体不利、对胎儿不利、对产程不利,对产后儿童生长发育不利的药应禁、慎用。 禁用类:毒性强、药性猛如巴豆、斑蝥、芫花、牵牛、三棱、麝香等。   慎用类:通经破血、行气破滞、辛热滑利如红花、桃仁、大黄、枳实、附子、冬葵子、薏苡仁等。 null 三、证候禁忌   注意寒热、虚实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药物。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四、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1、病情禁忌:一般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有刺激性食物;   热性病忌辛辣、油腻、煎炸之品;   寒病忌生冷之品;     null肝阳上亢忌辛热助阳之品(椒、蒜、酒); 脾虚忌油炸、粘腻、不易消化之品; 疮疡、皮肤病忌鱼、虾、蟹等; 2、药食禁忌:蜜反葱,鳖甲忌苋菜,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等。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一节  剂量 1、剂量定义 1)每味药干燥饮片入汤剂成人的一日剂量    2)指方剂中药与药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剂量采用公制单位:1公斤=1000克   1两= 30克 1钱= 3克 1分= 0.3克 1厘= 0.03克 一般药的常用量 3-10克  null2、影响剂量的因素 1)药物方面   药材质量:质优力足,量小;质次量大;   药材质地:质轻者量轻(3-10克),质重者量重(10 -30克),鲜品量大(30-60克)   药物性味:性弱,味淡,作用温和——量重     性强,味浓,作用较强——量轻     无毒者量大,有毒者量严格控制 null 2)应用方面    配伍:单用量大,复方量小;主药量大,辅药量小;   剂型:汤剂量大,丸散量小;   用药目的:槟榔消积行气利水6-15克,驱虫60-120克; 洋金花止咳化痰0.2-0.6克,麻醉20克。  null3)患者方面  年龄:小儿、老年人量小,五岁以下1/4成人量;  性别:经期、妊娠期活血药量小;  体质:强者量大,弱者量小;  病程:新病量大,久病量小;  病情:重者量大,轻者量小; 此外:“因时、因地制宜”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一、汤剂煎煮法 1.煎药用具:砂锅、瓦罐、搪瓷器等,忌铁、铜器。 2.煎药用水:清洁、干净的饮用水 3.煎药火候:先武(大)后文(小)null武火文火null4.煎煮方法:先浸泡30分钟,用水高出药面一寸左右,一剂药煎两次。 一般煮沸后15-30分钟,补益药沸后30-60分钟 5.特殊药的煎服法 (1)先煎:矿物、贝壳类有效成分难于煎出,或具毒烈性药久煎可减毒。如牡蛎、乌头等。 null (2)后下:成分易挥发、破坏,不耐煎煮。如薄荷、青蒿、砂仁、大黄等。 null(3)包 煎:粉末、细小种子、花粉类,易混浊药液,刺激咽喉,如车前子、海金沙等。 null (4)另 煎:贵重药,如人参等。 null(5)溶 化(烊化):胶质、粘性大而易溶的药,如阿胶、饴糖等。 null(6)泡 服:易溶解、成分易破坏的药物,如藏红花、番泻叶等。 null(7)冲 服:贵重药、不耐高热、难溶、汁液性药,如牛黄、雷丸、三七、竹沥汁等。 牛黄null(8)煎汤代水:易混浊药液、吸水性强的药,如灶心土、玉米须等 。 null 二、服药法 1.服药时间:1剂/天,分2次服用,上、下午各1次。 有特殊要求的药:如峻下、驱虫药 ,清晨空腹服; 饭前服攻下、胃肠病药; 饭后服消食药、有刺激性药; 睡前服安神药; 发作前服截疟药。 2.服药的冷热:寒证用热药温服,热证用寒药冷服 。 附篇 中药的命名与分类 附篇 中药的命名与分类 一、中药的命名 1.来源于中药的史话与传说:如何首乌、蒲公英、刘寄奴、史君子等。 2.来源于药物的功效:如决明子、益母草、续断等。 3.来源于药用部位:如葛根、枇杷叶、车前子。 4.来源于药物的产地:如川芎、杭菊、湘莲。 5.来源于药物的形态:如白头翁、鸡血藤、乌头。 6.来源于药物的气味:如苦参、甘草、麝香。null7.来源于药物的颜色:如红花、紫草、黄连、白芷、玄参等。 8.来源于生长季节:如半夏、夏枯草、冬虫夏草等。 9.来源于加工炮制:如炙甘草、熟地、姜半夏等。 10.来源于进口药材:胡黄连、番红花、苏合香等。  二、中药的分类  (一)古代中药的分类   1.自然属性分类:如《本草经集注》、《本草纲目》等   2.功能分类:如《神农本草经》《本草拾遗》等 null  3.脏腑经络分类:如《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本草害利》  (二)现代中药分类法   1.按首字笔划排列:如《药典》《中药大辞典》   2.按功效分类:教材、手册   3.化学成分分类:如《中草药化学成分》   4.药用部位分类:如《常用中药彩色图谱》   5.自然属性分类:《药用植物学》按科、属、种分类
/
本文档为【药性理论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