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笔记]看韩国连续剧《看了又看》有感

[笔记]看韩国连续剧《看了又看》有感

2017-09-02 39页 doc 73KB 15阅读

用户头像

is_624976

暂无简介

举报
[笔记]看韩国连续剧《看了又看》有感[笔记]看韩国连续剧《看了又看》有感 看韩国连续剧《看了又看》有感 不知是从哪天起,我开始关注中央8套晚上放的韩国连续剧《看了又看》,也不知道我是从第几部开始看起,只觉得这部片子好长好长,且非常的吸引我,也让我了解了许多韩国人的婚姻看法和传统习俗。 这部片子最让我觉得拍的好的地方就是它很现实,几乎都是生活中细节,没有任何韩国偶像剧浪漫幻觉。普普通通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在很多情节上都让我感动落泪。 首先,婆婆与媳妇的关系。银珠和金珠姐妹花一同嫁到朴家就一直受到婆婆截然不同待遇,婆婆不喜欢银珠,以为银珠老是有心机,总...
[笔记]看韩国连续剧《看了又看》有感
[笔记]看韩国连续剧《看了又看》有感 看韩国连续剧《看了又看》有感 不知是从哪天起,我开始关注中央8套晚上放的韩国连续剧《看了又看》,也不知道我是从第几部开始看起,只觉得这部片子好长好长,且非常的吸引我,也让我了解了许多韩国人的婚姻看法和传统习俗。 这部片子最让我觉得拍的好的地方就是它很现实,几乎都是生活中细节,没有任何韩国偶像剧浪漫幻觉。普普通通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在很多情节上都让我感动落泪。 首先,婆婆与媳妇的关系。银珠和金珠姐妹花一同嫁到朴家就一直受到婆婆截然不同待遇,婆婆不喜欢银珠,以为银珠老是有心机,总是要看她脸色做人,无论银珠做家务活做的有多完美婆婆总是会挑点刺出来。而金珠只会好吃懒坐,什么家务都不会干,总是凭着自己要当大作家的藉口整天作天作地,口才好,说话甜就是她最大的特点,把家里的婆婆哄的眉开眼笑。每次我看到这鲜明的对比时,就觉得很生气,也为银珠的处境感到无奈和伤心。好在银珠的真诚与善良感动的婆婆,婆婆这才发觉原来自己有个那么好的媳妇自己却不珍惜,也了解到银珠从小艰苦的遭遇,不尽感到非常懊悔,从今后如女儿般待银珠。当我看到婆婆和银珠互相拥抱理解的时候,我的泪水真的一颗颗从眼眶中流了下来。 其次,就是母女间的关系,郑女士的两个女儿分别是大女儿金珠和小女儿银珠,虽然都是同一个妈生的,但母亲的关爱却是完全不一样的。金珠从小在母亲身边长大,犹如掌上明珠,要什么有什么,家里上大学的也让她去,无论银珠的学习成绩一样和金珠那么优秀。而银珠从小被送到下乡奶奶处,后才来城里的家中,所以母女感情不是那么亲切,银珠很想妈妈能一样爱自己,但是妈妈始终视大女儿为公主。无论金珠做错什么,永远都是对的,而处处得到辱骂和挨打的永远是银珠。在最后,银珠要生孩子的时候,苦家中无人,只好打电话找妈妈来送去医院时,在病床上,银珠和妈妈进行了一次从来没有那么认真的交流,虽然能体会妈妈当初把银珠送到下乡去的苦处,妈妈依然时疼自己的,但是,得知金珠也要生了,妈妈情感依然倾向了金珠,而金珠则是已经第2次生产。只留下的银珠一个人,此时的银珠再一次落泪,她觉得自己好顾及好凄凉啊。妈妈嘴上说是爱她,实际却仍然喜欢大女儿多。作为观众的我再一次体会到了银珠的无奈与痛苦。最后在病房里,婆婆第一个进来看银珠的时候,银珠留下激动的泪水。亲身妈妈却没有婆婆那么亲啊。 最后,就是关于韩国人眼中的生育问题。在韩国要做一个女人真的很不容易,除了嫁人后负担所有家务问题外,生育孩子是他们的首要工作。剧中结婚不到半年就做长辈的就开始催促后辈有否孩子的问题。金珠和银珠同时都出现了怀孕症状后,一同前往医院检查,当金 珠被肯定怀孕时兴奋不已,而银珠却被认定时假怀孕时的失落与痛苦只能一个人去公园偷偷的哭。这两种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呵呵。从这点看出,韩国女人生育的问题是非常重视的。家里所有人都期盼金珠能生男孩,当她诞下女儿时,众人从期盼变成失望的表情无不让我觉得在韩国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非常严重。而银珠三年来一直都愧疚自己没有怀孕,就要闹着离婚,觉得对不起婆家。这种封建的思想真是让我觉得在韩国男女真的是非常不平等。幸好婆家长辈都非常明白事理,决定领养孩子。当银珠好不容易怀孕时,激动的抱着婆婆痛苦时,又让我感觉到做韩国女人的辛苦啊。最后她终于生下一名男孩,众人开心愉悦。我这名观众也在电视机前留下感动的泪水。 这部片子感动的地方实在太多,应该说时一部轻喜剧,在磨难的情节的中也透入着非常搞笑的气氛,从这部片子中让我也了解到了很多韩国人的观念,女人真的很苦,不仅仅要生儿育女,更要听从丈夫的话,否则就要挨打的。韩国虽然已经进步,但是封建世俗的观念仍然存在的非常厉害。很希望大家能去看看这部片子。很真实的反映了韩国的社会现象。 落实两个“转变” 实现三个“互动” 迈开课改新步伐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出台,指明了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前进方向。历史的使命,促使广大师生必须尽快更新观念,及时赶上改革的步伐。于是,如何组织教学,怎样才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如何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会用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等一系列的问题成了数学教学活动中备受重视和焏待解决的问题。 诚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崭新时期的道路上,教师和学生都焏需打破教与学的陈旧模式。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一学年的教学经验,我深感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大部分学生表现为:被动地接受知识、简单操作和硬性记忆,缺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未能发掘出学生内在的潜力。为了能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认为,教师要做到两个“转变”学生要实现三个“互动”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创新是每一位教师应当思考和实践的任务,同时也是为了适应今天学生的学习需要。因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学习观、教学观和发展观。各种新观念正在日益深刻地影响着小学数学的学习,特别是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所处的地位等方面对传统教学观念提出了严重挑战。我认为,要转变教师的教学妠应该做到: 1、教师要通过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2、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允许他们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去构建数学知识的体系。另外,还要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别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3、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和改进。一方面让他们在反思中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在反思中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据此采取有效的措施改进自己的学习,从而更好地实现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4、教师应成为小学数学学习的促进者,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帮助他们更好地建构数学知识的体系。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古至今教师所扮演的单纯的教师角色。可现行《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理念怕提出,大大改变了以往存在的“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出题你做题”的被动学习局面,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转变。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的指导下,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自己角色的转换,尽量做到从原来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从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从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时,我们可以说:能让老师发表一下意见吗,你还想说点什么吗,在学生有不同的计算方法时,我们可以说:想看看老师的不同算法吗,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同时,我们可以说:欢迎老师加入你们的行列吗,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商量”的口气,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既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又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学生“互动”之一——动手实践。 动手实践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改变了“耳听口说”的学习模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尤其是在低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学具操作既能帮助学生丰富表象,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的桥梁,实现新旧知识的转化,形成新概念;还能为学生的主动探索提供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和来源创造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多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想一想、说一说。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如教学“平面图形的拼组”这一课时,从做风车引入,让学生先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成正方形,再用正方形剪出四个三角形,就做成了风车,当风车转起来时就形成一个圆„„让学生在折叠、比较、测量的动手实践过程中知道了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区别与相互转化。再如,在教学“找规律”这一新内容时,通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只有大胆采用“听会忘、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才能充分体现出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 四、学生“互动”之二——自主探索。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届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正如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一样,对知识而言,学生的独立思考、相互讨论、思维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由教师讲授转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 探索。只有让学生亲自做一做、试一试,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能有成功的可能。教师要先设计好问题探索过程和要求,使学生带有目的性,任务性去进行探索,不做形式,要使学生有所得有所获。就拿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里的例子来说吧。“36,8”个位上的6不够减8怎么办呢,要求学生动手摆小棒,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得出五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算法一:从10根小棒里去掉8根剩下2根,再和26根合起来是28根,10,8,2,26,2,28。算法二:从30里拿出2和6合成8,30,2,28。算法三:8,6,2,30,2,28。算法四:把36根小棒分成20根和16根,16,8,8,20,8,28。算法五:从30根里拿出8根还剩22根,22,6,28。通过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算法,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能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的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得当的放,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勇于创新。 五、学生“互动”之三——合作交流。 合作精神是未来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新课标里指出的“合作交流”是针对传统集体教学的弊端而产生并逐步推广开来的。小组合作交流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各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动,尤其是生生互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中师生单向交流的被动局面,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较好方式。可要真正做到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不“为了合作而合作”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律性差、合作意识淡薄等因素,我是这样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安排好小组合作学习的人数,以4,6人为一组,成员以异质分组按好、中、差搭配,成员之间要有明确分工,落实具体任务,每个人担任不同的角色。在一定的时间内互换角色,使得每个人在不同角色、位置上得到锻炼与提高,全球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安排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当学生明确了主攻方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之后,我会适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使学生明白怎样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你们是怎样记住这么多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这一问题。当时各小组讨论得激烈,有的回答看图案;有的回答看字样;有的说认颜色;还有的说认大小等等。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解决了问题,而且加深了认识各种面值人民币的印象。再如,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之后有这样一道(练习十三的第5题)。 李平家养的家禽(q n)。我把“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下放到各个合作小组。随着成员们激烈、投入的探讨,一系列的问题出现了:?鸭比鹅少多少只,?鸭和鹅一共有多少只,?鸭比鸡少多少只,?鸡、鸭、鹅一共有多少只,„„从而培养了学 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如何交流;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主人别人的优点、缺点。千万不要为了急于汇报结果而把正在进行的“交流会”终止,也不能任由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同时,还要对各小组开展交流的发言顺序作出合理的安排。教师要始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教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 总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道路上,作为一名教育者的我们应该努力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指导教学,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引导学生采用新型的数学学习方式。只有教的主导与学的主体有机结合、共同进步,才能在课改前进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新课改论文 数学教学应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实践活动是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对学生的学习更是如此。前苏联从20年代起的教育改革发展研究表明,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积极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合作态度;布鲁纳主张以主动探索活动发现客观知识体系中的逻辑结构,从而实现对知识掌握的深入,发展学生的能力。近现代的教学认识活动正朝着完整的学科实践活动方向发展。而杜威的“做中学”,上海的理科研究性学习方法以及从新版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的要求来看都说明了这一点。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新课程要求,数学活动教学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去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 活动是以问题为载体,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知识。数学课堂活动教学问题资源可以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可以深入挖掘中现有的实际数学问题,还可以由学生在活动中提出实际数学问题等。 那么,要想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主要应考虑哪几个问题呢, 一、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知识和思维是互相联系的,在进行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之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 在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了解思维水平,考虑教新知识基础是否够用,用什么样的教法来完成数学活动的教学。 例如:在讲解初中〈数轴〉这一课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小学学习数轴的情况,对数轴的圆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了解情况,那么上课前教师要清楚这些知识学生是否掌握,掌握程度如何,这样,活动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二、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 心理学证明,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介绍了儿童在学习几何、代数时的五种不同水平,在这五个阶段上,学生掌握知识,思考方式、方法,思维水平都有明 显差异。因此,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下面谈谈与学生思维水平有关的两个问题。 1(初中学生思维能力特点 我们知道,中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处于逻辑抽象思维阶段,尽管思维能力的几个方面的发展有所先后,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初一学生的运算能力与小学四、五年级有类似之处,处于形象抽象思维水平;初二与初三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属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从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命题能力和推理能力四项指标来看,初二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的新的起步,是中学阶段运算思维的质变时期,是这个阶段的关键时期。总的来说,中学生思维有如下特点。 首先,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但初中学生的思维和高中学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其次,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 2(学习数学的几种思维形式 (1)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比如说,给一个浓度问题,我们列出一个方程来;反过来,给一个方程,就能编出一个浓度方面的题目。后者就属于逆向型思维。 (2)造例型思维。某些条件或结论常常要用例子说明它的合理性,也常常要用反例证明其不合理性。根据要求构造例子,往往是由抽象回到具体,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思考过程。 (3)归纳型思维。通过观察,试验,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 (4)开放型思维。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索。 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思维活动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的对象大多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抽象程度不深,离开现实不远,几乎直接同人们的经验相联系。 三、考虑积极的教学策略 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是有效的?有时教师讲得很多,但恰巧是阻碍了学生的思考,阻碍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产生,这种教学不是有效教学。 1、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从不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关注学生的不参与是否与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怨学生,甚至是批评学生,而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宜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学生获取一种数学结果,远远比不上他获取这个过程重要。怎么样让我们的孩子在数学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这就在于他研究知识的过程是否有思考,是否经过自己本身积极地探究发现了数学结论,如果是这样,他对数学的体验是幸福而自信的。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学数学,这是我们教师必须要做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课堂中去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 3、在质疑中放手让学生学数学 放手让学生学数学,有很多种方法,如给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等,这都是放手让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一环,我觉得,让学生在课堂中互相质疑,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质疑,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也是有利的,而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是多向的,如怎样去倾听别人的意见,怎样组织自己的语言去质疑等。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在学生学习研究数学问题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给自己的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5、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 6、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学会事后备课,就是进行教学反思。大量的资料表明,很多特级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反思。怎样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创新。 《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思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深入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精髓,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是不断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前进和保证《语文课程标准》推广,实验成功的必要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从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的目标以及课程实施建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说明,它不同于过去的《教学大纲》,是语文教学适应时代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那么《语文课程标准》在新的理念、新的内容、新的实施策略上有那些变化呢,我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对教师的认识是教学中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程的开发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是说课堂教学教师不是唯一的主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转播者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者,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促进学生开发课程的引导者,不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样的定位就是把学生看成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教师角色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过程意义上的真正改革,那么现代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呢,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平等对话、双向交往、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以尊重、理解、相信学生为前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到全面的发展。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课标》中提出语文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提出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僵化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主体,是“教学之本”。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一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多年来,我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教师还没有全面的解放思想,那种主宰式的教学痕迹依然存在。教学要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教师就必须彻底的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放下“架子”,放弃权威,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合作,共同交流。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生活的独特体验。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猫》,学生发言踊跃。 学生甲说:我知道猫会抓老鼠,我喜欢它。 学生乙说:我看见猫的毛黑白相间,摸起来很光滑,也很好看,我喜欢它。 学生丙说:我喜欢吃鱼,猫也喜欢吃鱼。吃饭时,我把碗里的鱼给猫吃,它仰着头“喵喵”地叫,好像说,谢谢你~我和猫是好朋友。 第一个学生是从猫的作用来谈的,他喜欢猫是基于“好诉”获得的知识。 第二个学生是从猫的外形来谈的,他喜欢猫是通过感知获得的经验。 第三个学生是从“我”和“猫”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上谈的,他喜欢猫,是一种情感的自我体验。 应该说,第一个学生讲的,不足为奇,通过“告诉”即可获得;第二个学生讲的是通过感知获得的经验,真切可信但缺乏独特的视角;只有第三个学生讲的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值得珍惜。 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连接之处,以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错误。没有经过挫折的成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相互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个不会合作的人是不会把事做好的。让学生学会合作,教师要尽可能的尊重学生,尽可能的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现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 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有:组织好自学,核心是让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施教学目标。总之要创设有效的合作学习情境,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构建,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养,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探究性学习允许学生选取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得不同的结论。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背景不同、兴趣爱好迥异、性格气质有别,应提倡结论的多样化。允许暂不作结论,把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去寻求解答。 三、课程观念的转变。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此次课改的重点之一。过去我们对语文的理解偏重于工具性和思想性,忽视了人文性这一特点。语文是母语的教学,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无处没有语文的存在,一个人不是等学了语文才会用语文,从社会的环境之中对语文早以有了沉淀和积累,所以语文有其它的特殊性,语文是一个大课程。强调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从语文的自身的特点来考虑的。 实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首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教科书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但不是课程的所有内容。语文课程内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应当在教材中体现对选择、利用其他语文课程资源的引导。语文的教学场所不仅仅是课堂,语文的教学形式不仅仅是读书、答问。在课堂上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要开辟除了教室以外的语文教学、语文教育渠道。应当在教材中体现对丰富教学形式、拓宽教学途径的引导。 其次,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校内的,如校园景观、图书馆、广播站、校园网;当地的,如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课程资源;当时的,如节日、纪念日、刚刚发生鲜活的重要事件和有价值的社会现实。把他们有地、及时的引进到语文教育教学之中,可以大大加强语文课程和时代的联系,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使语文课程内容成为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课堂上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讨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评价„„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同学间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使语文实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小课程连着大世界。 总之,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一切课程资源、一切活动形式都为我所用,将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形成一个整体,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自然、社会广阔的天地里,引导学生不断获得学习语文的乐趣,不断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四、评价观念的转变。 过去对语文课程的评价偏重于语文知识、能力的评价,相对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这和以前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是有关的,以前对语文过分强调了工具性和思想性,而对人文性重视不够。《课标》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不难理解语文评价观的转变了。 《课标》强调“面对社会的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并在“实施建议”专项提出“评价建议”,强调“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就要求我们要更新评价观念,建立以“发展功能”为核心的符合教育方针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新的评价体系来科学地评价学生素质发展状况,评价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找到发展方向和立足点,促进自主发展的实现。 那么如何改进语文课程的评价呢, 1、评价内容要综合化。 《课标》强调“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的评价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 可见,评价内容要综合化,是从发展角度提出的,也是评价“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达成状况的必然要求。 2、评价方式要多样化。 “评价建议”强调“形成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的潜能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这就是要求“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相结合。“动态评价”是对学生的素质发展幅度进行评价,它侧重于纵向比较,显示发展过程,是形成性评价。“静态评价”是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的评价,它侧重横向比较,显示发展结果,是终结性评价。学生素质是内在的,是无法一目了然的,也不是一张试卷可以一试而定的。因此,要改革考试办法,通过笔试和口试相结合、观察和测评相结合等形式,全面收集评价信息,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评价建议”又提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既要对学生的素质状况进行量化处理(由于素质状况是模糊的,难以精确量化的,采用等级评价比较合适),又对学生的素质状况进行质的鉴定: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 ,、评价过程要民主化。 “评价建议”强调“事实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家长要把评价对象当作一个平等合作的伙伴来对待。克服传统评价把评价对象及其他一切有关的人都排除在外,造成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产生紧张对立的现象。 4、评价结果要激励化。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而不是鉴别、选拔学生。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评价结果逐项细读,对照反思,全面了解自身的素质发展状况、发展水平、发展差异,找到继续发展的方向,提出改进的措施,从而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 发挥媒体优势 提高教学质量 ——浅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提要:在小学阶段的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受小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应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直观、生动等多方面优势,及时有效的对几何形体的知识点进行分解、组合、分析,使学生从观察到认识,从认识到理解,从理解到掌握,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关 键 词: 优势 时机 几何初步知识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小学生缺乏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因此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学生很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形象、生动地在学生面前展现几何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一、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1、直观性的优势。我在教学中根据几何初步知识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从新知识的导入到新概念的建立;从新概念的建立到新知识的巩固,均借助计算机的直观演示,为学生创设和谐优美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充分感知。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意义时,学生回答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三角形物体后,计算机将红领巾、三角板的颜色去掉,只留下其外框,教师指着这些外框让学生数一数这些三角形有几条线段围成,这样抽象出三角形的特征。随后计算机屏幕上三条边依然闪动并发出声音,对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这一意义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对新概念建立起到了教师用语言描述而达不到的作用。 2、趣味性优势。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改过去课堂上尽是静态信息辐射的局面,使原本呆板的东西动起来。例如,在三角形意义这一概念建立时,在屏幕上出现三条线段,然后通过画面移动三条线段围成一个封闭的图形。再如,在建立三角形高这一概念时,屏幕中的三角形一 个顶点及它的对边闪过后,由这个顶点慢慢下来一条垂线,垂足落在它的对边上,并且随着打出“高”、“底”的字。这样通过对屏幕上图形移动的变化,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意义和高的意义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而且吸引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3、形象性优势。在教学时有些概念的建立只靠教师语言传递,学生往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能弥补这一缺陷。如三角形的特性是“不变形,稳定性”,当问及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应用三角形这一特性时,学生一下就能说出电线杆、凳子及自行车等,但是,当具体问及这些物体的哪个部位利用三角形稳定性原理时,学生则露出无奈的神情。可见,三角形稳定性特性在学生头脑中仍然是非常抽象的。现在计算机只要在其有关部位闪示几下,学生就会一目了然,为什么要在这些部位应用三角形这一特性,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4、深刻性优势。三角形的作高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通过软件设计,让计算机演示在锐角三角形内作高,显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为高及直角所对斜边的高,演示作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其中两条在外)。在演示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作高的过程和方法,了解了每一种三角形都有三条高,而且加深了对高的概念的深刻理解。 5、艺术性优势。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在“声”“形”“色”“体”的结合上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将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学习心态结合到一块。它通过“声”传递师生心灵深处的语言,通过“形”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通过“色”描绘师生所要描绘的五彩图。 二、及时有效的把握时机 虽然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环节,严格及时的把握好应用的时机。 1、辅助于建立清晰表象之时。表象是思维想象的依据,能否在学生的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在几何形体知识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掌握一些作图的方法,常规教学中,教师常用三角板、圆规等教具在黑板上的板演,但由于受到教师的手、粉笔或视角的不同而形成视觉阻碍。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将这部分内容均用计算机模拟演示,使模拟作图过程或其它知识点的讲授,既不受视觉阻碍,又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为教学过程的进一步深入埋下伏笔。 2、辅助于渗透数学思想及方法之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要求“在教学中要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及其方法”,在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中有一些公式的推导往往涉及到一些中学才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只可让学生意会,不可言传,这在常规教学中往往是令教师头痛的一件事,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化难为易。课件《圆的周长》中,周长公式C=2πr的推导涉及到不完全归纳法,我在课件中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直径分别为8cm、12cm、14cm 的圆,然后令其依次在一线段上滚动,在滚动直径的1倍、2倍、3倍距离时依次出现记号,滚完后显示其滚过路程的距离。演示完后,老师让学生观察圆滚过的路程既周长与圆的直径关系,学生有这三个圆环滚动的动画作为依据,很容易归纳出圆的周长是圆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结论。 3、辅助于概念阐明之时。在小数几何体知识教学中,涉及周长、面积、体积、高、棱等概念,由于这些概念带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以接触感性知识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往往易混淆圆的周长及面积的概念,弄不清体积与表面积的区别,不能正确理解高与底的对应关系等,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后,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课件《圆的面积》的复习模块中,为了帮助学生分清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我设计了两幅动画,第一幅是一只小猫绕圆一圈,跑过的地方同步改变颜色;第二幅是将圆的平面部分从上到下涂上黄颜色。配合师生的问答,学生很快理清了周长与面积的关系。 4、辅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之时。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学习“体”部分知识的困难性,而采取常规教学手段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情况,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软件中,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三维动画的功能。如圆柱体的表面积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在该课件中,我运用了三维动画的变形功能,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变为一个长方形。学生看了动画后就很容易明白圆柱体的表面积是二个圆形面积加上以圆的周长为长、圆柱体高度为宽的长方形面积之和。这里三维动画软件中所制作的动画,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弄清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特点及其表面积公式的由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5、辅助于知识向技能转化之时。掌握知识是为能应用于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形成技能。我们在课件制作中也注意到这一点。在圆的认识课件中,我制作了三幅动画:轮胎分别正方形、椭圆形、圆形有摩托车在路上行驶;学生观察后要求其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原因。学生在计算机的进一步提示下(出示放大的摩托车轮胎,半径及圆的闪烁),能说出由于圆形轮胎的轴心到地面的距离不变,所以摩托车行驶比较平稳的道理。 这样,学生既理解了几何知识的概念又掌握其内涵,让学生从观察到认识,从认识到理解,从理解到掌握,提高了我们数学教学的质量。 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建立高度交互的教学模式 —小学计算机教学与传统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思考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越来越普及。计算机教学相对传统学科来说应该属于新兴学科,在很多方面,它的体系尚未完善,对其教育规律的研究也较为薄弱。因此,各地在计算机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师资的配备、设备的建设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近年来由于多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因此,许多学校纷纷把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请进了课堂,进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实践活动。然而,在我们的探索过程中,是否也应该考虑一下设备的投入是否合理、教材教法的选择是否恰当等实质性的问题,从而找到一条小学教育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之路。通过近两年的实践,笔者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方面进行了摸索和思考。 一、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对小学生能力的培养 1、“信息加工”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计算机普及教育起步较晚,特别是小学计算机教学,直到90年代中期才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地仍然千差万别,例如有的学校注重文字录入与处理;有的注重语言及程序设计……另外,在输入法的选择等问题上持不同意见的老师也颇有争议,无法达成共识,造成目前小学计算机教育良莠不齐的现状。 《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兴趣和意识,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使用教学软件或教学游戏软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用于开发孩子的智力。笔者认为:计算机教育不仅包含计算机教育课程本身,还应包括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其他学科教育;对小学生兴趣和意识的培养,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学生智力的开发,就是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处理各种信息,最后内化 为知识的能力。这种知识的获取方法,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从被动接受转换到主动探究的学习主体上来。这种对信息的获取和内化的能力我们理解为“信息加工”能力。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学习者有更高的素质,在知识量不断增加,知识更新不断加速的今天,原先那种“知识积累”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而“创造性”教学模式的出现正是顺应信息时代到来的产物。 2、现代信息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网络技术的发展成就了Internet,同时也为现代社会建立起一种全新的信息观念和通道。那么,面对我们学生未来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知识结构和获取途径呢,可以预见,基于因特网为基础载体的各种信息将成为未来知识的主体,而信息存储、信息交换、信息创造、电子商务等等各种活动均逐渐对因特网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如果仍然以完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教育我们的孩子,与目前社会的发展完全不相适应,学生离开校门后完全不适应社会,什么都要从头学起,那么,我们的教育目的究竟在那里, 毋庸置疑,因特网也存在其缺陷和局限性,人们对此也颇有微词,但是这些都改变不了信息社会的发展速度和我们的下一代必须面对计算机和网络的事实。美国80%的教室连上了因特网,平均每5个学生拥有一台教学用电脑。这足以说明因特网的开山鼻祖已经对此问题引起重视并且已经有了行动。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界提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轻松、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学会创造,构建和掌握所学的知识。这需要教师本身彻底转变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弄清“教”与“学”的辨证关系,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作用。多媒体计算机以其信息的大容量、超强的处理能力、丰富多采的对象以及生动形象的人机交互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之一。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儿童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且形象逼真的屏幕图象和动画能将教师用语言和教具演示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形象化处理,使学生更体会到事物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教学软件的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采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 同时接受刺激,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交互式的计算机教育技术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单纯地讲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注意的是为学生升学深造打基础。存在着“高分低能”的问题。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教学,学生必须在课堂上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对学习中提出的问题产生好奇和疑义,对难题刻苦钻研,对解决问题后的自信表现出求知欲,好奇心,热爱真理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良好情感,表现出克服困难,自觉学习的坚强意志。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质。使学生有了比传统教学更大的收获,这说明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提高传统学科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二、计算机及其辅助教学的主要模式 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应用场合,合理选择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和发挥计算机的特点,避免课本搬家等形式主义倾向,是每一个从事计算机教学人员都必须重视的问题。计算机及其辅助教学的主要模式有: 1、个别化学习 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友好、方便的人机交互界面和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优良的个别化学习环境。教学软件采用超文本结构,呈现的教学内容要系统、全面,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使学习者既能全面掌握教学内容又有充分的选择空间。 2、课堂展示 课堂展示类课件的作用主要是用来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用图形、图像、动画等媒体表现一些口述、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和动态演变过程,化解教学内容中的疑点和难点。这种软件可以在配有多媒体投影机的电化教室中使用,也可以在具有多媒体演示功能的计算机网络教室中使用。由于课堂展示类CAI课件比较容易制作,因而在现阶段是一种可行的应用模式。 3、实验模拟 用多媒体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环境,使学习者如亲临实验室。模拟实验教学实质上是一种高级的交互活动,通过计算机的提示、检查、指导,可培养学习者的动手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验模拟类教学软件用于实际操作实验的预习,可使学习者更深刻地理解实验原理,更熟练地掌握操作过程,用于替代实际操作实验,可解决实验设备不足等困难。 4、分析评价 通过检查、测验等方法反馈信息,分析评价教学效果。信息可以反馈给教师,也可以使学 习者能够进行自我评价。这类CAI课件可以自成体系,也可以穿插于其它CAI教学模式的课件之中。有时也将试题库归为CAI教学软件。 综上所述,能有机融合各种教学模式的环境莫过于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室),是实现整合的最佳形式。目前国内流行的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例如TOP2000、WINSCHOOL、HICLASS等)对硬件的要求不高,除可以在386以上的网络机上实现多媒体节目的播放外,还具有交互、示范、控制、监视等其它功能。另外,在有条件的学校,在网络教室配备多媒体投影机运行CAI软件更可以将各种计算机教学模式灵活应用。从具体的教学环境来看,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具有教学信息的多样化、教学反馈信息的实时性、教学系统的交互性这样几个特点,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学习或者教学是进入21世纪信息化社会,实现传统学科与计算机教学有机整合的最佳途径。那么如何来构建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呢,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整合的最佳形式 (一)建构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计算机教育是学习计算机的基本运用,关键在“用”字上,不能理解成是进行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教育。计算机科学是一门上层学科,它的基础是数学和物理学,要求小学生学习什么递归算法,什么磁性存储,这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无论从生理上还是从认知能力上,都是无法接受的。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只会扼杀他们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小学生要学习简单的计算机使用,在利用计算机进行语文、数学、自然、思想品德、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活动中,非常自然地接受训练和教育,把计算机知识融汇在各科学习和课外活动中。目前,由于师资、教材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还不能做到各科教师都承担一定的计算机教育任务,因此,不少学校不得不开设计算机课。即使如此,也应力求以各学科的知识信息为客体,使学生看到如何使用计算机来获取和巩固这些知识,而不是干巴巴地讲解程序设计语言或应用软件命令。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所谓教学模式就是构建这种环境的方法。它描述一种在物质资源、人力资源配置一定的条件下,为了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学互动进程的相对最优化状态。教学模式的重点大于描述教学互动进程;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内部关系。它一旦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就具有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本文提出的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下计算机以及传统学科有机整合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学时间作为约束变量。卡罗尔在学校学习模型中提出:1、学生天赋的高低是学习速度的指数,而不是学习水平的指数。能力强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要比能力弱的学生少,也就是说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的时间越少,能力就越高;2、学生的学习程度是实际学习时间随 所需时间变动的一个函数;只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并且愿意花这么长的时间去学习,就能达到规定的水平;3、学生学习所需的时间以及实际所花的时间取决于教学和个人两方面的某些特点。而本文所建构的模式目标不但是要达到掌握学习的标准,而且还要提高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一堂课的时间有限,它无法为没有达到掌握标准的学生无限制地延长学习时间,为了提高效率和质量,只能采取其它手段例如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学生之间的协作等来相对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使这一部分学生达到掌握标准。该模式中每一个微循环结构如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2、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收集教学信息 3、判断学生的学习障碍,提供个性帮助 4、典型评议学生的学习活动,协作完成意义建构 (二)建构以计算机为工具的学习模式 学会运用计算机能为学好当前的课程及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手段,奠定必要的基础,正如小学生学习语文并不是为了当作家,但如果不学习语文就无法完成其它各科课程的学习一样,小学计算机教育也同样不是为了培养计算机专家,只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交流和处理信息的手段,以提高各科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配置计算机网络教室,实现计算机教学与传统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是当前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改革和尝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束缚的有效途径。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计算机充当的是工具的角色。从必要的课堂教学演示,到学生自主地学习探究,从语数学科到音体美教学,都可以将过程有机融合在网络教室中。低段语文声母教学与英语教学,可以配合计算机键盘的认识和使用来教学;拼音教学可以与拼音输入法教学结合;小学生口算训练可以与数字键盘区的认识运用结合;美术教学可以与计算机绘画一起来学习;音乐教学可以与简单计算机作曲结合教学等等……甚至可以利用Inter网上丰富的资源结合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但是,受目前教材编写难以突破、课程设置守旧、软件相对缺乏、硬件条件限制等各种原因,小学计算机课与传统学科的完全整合尚有待时日,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是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这里有一个前提必须有观念的转变,不能用穿新鞋走老路的方法去实施这种改革。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实施提供可能性,该理论是我们建构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我们建构该模式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教学的软环境和硬环境的动态的、协调的统 一,发挥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应用中能够取得的最大的效益。 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在当今教育领域的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多媒体技术具有运用多种现代化手段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显示与重放、模拟、仿真与动画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一些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到的过程和现象生动而形象地显示出来,可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向多方式、多途径方向发展。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促进我们教师去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能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使用时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总之,实现小学计算机教学与传统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对我国小学教育改革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它将彻底改变目前传统学科教学与计算机教学分道而行、难以维系的窘境。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研究》 多媒体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能够解决许多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能够解决或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当教师能够正确、合理地选择和恰当运用多媒体时,则能更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在积极性,进而促进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本论文根据作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开展创新教育的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恰当运用多媒体和应用多媒体实施创性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正确合理地选择媒体 布鲁纳认为: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所有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为达 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在有限的40分内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媒体的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同时,要针对教学内容,着重考虑选择什么媒体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潜在的积极性。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许多优点,根据教学内容来选用择多媒体,能更合理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突出它的优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许多问题是语言和文字所难以直观表现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采用多媒体往往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例如,要解决行程中的“相遇”、“相向”、“相背”、“同向”等问题时,可以用计算机直观的展现这几种运动,并且教师可以把这组动画进行任意切换,反复比较、区别,有利于学生加深认识和理解,使教学目标高质有效地达成。 二、抓住切入点,恰当运用多媒体 恰当运用多媒体的意义在于:可以大大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具有多 样性、直观性和情境性,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发挥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可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一个学习过 程的“参与者”,使他们不仅学习了知识,也学会了怎样学习与怎样思考,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能调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引发认知冲突,从而推动其形成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恰当运用多媒体,主要表现在对多媒体切入时机的把握上。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时切入 在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贴近的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生动有趣的情 境中,会使课堂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功能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要。 我曾观摩过教学“圆的认识”一节课,当这节课已近尾声,学生们普遍比较 疲惫时,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在学生思考和小组讨论片刻后,老师演示课件,屏幕上出现一片绿地,一只小猴子坐着一辆方形车轮的车上,在音乐的伴奏下前进。看到小猴子被车颠的一上一下,学生开怀哈哈大笑。这时,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小猴子为什么会感觉颠簸,有的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方的,有棱有角。老师再问:“难道坐在车轮没棱没角的车上就不会感到颠簸了吗,”教师继续演示课件,屏幕出现小猴子坐在椭圆形车轮的车上,伴着音乐声向前进的画面,仍见小猴子随着车轮的转动上下颠簸 。“这又是为什么,”教师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出了正确的回答。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再次引导学生看屏幕:一只小猴子端坐在圆形车轮的车上,在悦耳的音乐伴奏中平稳前进。车轮向前滚动时,车轴“画”出一条与地面平行的“直线”,鲜明地揭示了车轴与地面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道理。教师抓住教学内部矛盾发展的主要方面,运用课件对学生认识心理具有定向聚集思维的优势,确立形成表象思维的强化点,通过三次演示,反复刺激,启迪思维,既加深了对圆的进一步认识,使学生趋于降低的兴趣又被激发起来,学习欲望又被调动起来。 2、强化感知,突破疑难时切入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 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 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而解决这一矛盾。如教学“三角形的初步认 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出示学生感知过的红领巾、三角形小旗、三角板、交通 标志等实物图,在学生说出它们的外形都是三角形后,这时利用光点的闪烁,闪 动实物图上三角形部分的形状,接着把实物的模样去掉,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 象显示出三角形形象,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接着,电脑动态演示三条没有围 拢的线段逐渐围拢形成一个三角形。这样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不断激活学生 的思维,让学生逐层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最终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 过渡。 3( 模拟操作,深化理解时切入 心理学研究认为,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 就得不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 依靠动手操作。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时,直接利用教具割、拼,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圆柱进行切割、分解,合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图形,将圆柱体最大限度地多次划分,逐步渗透转化和极限的思想,让学生学会变通,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打下基础。 三、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实施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创 新精神中的好奇心、求知欲、质疑精神、批评精神都不是通过某一种专门训练课 所能培养出来的。这些创新品质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和求知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必须融于学科教学之中。课堂教学在培养创新素质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创新教育的实施有赖于创新性教学。所谓创新性教学是以创新理论为指导, 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与氛围,在 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首先,创 新性教学是以创新理论为指导。其次,科学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途径和手段 及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创新性教学的基本条件。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儿 童的认识规律和知识特点,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条件和机会。 多媒体以其声象、直观、灵活等优势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地传递 信息,延伸和扩展了教学时空的维度,在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兴趣、模拟 操作、突破重难点等方面,充分显示了它的优越性。为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提 高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1、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 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关于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我认为要通过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矛盾”,促使学生产 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者运用多媒体,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创设如下情境: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熊妈妈带着四只小熊高高兴兴地在做游戏。休息时熊妈妈拿出几个同样大的蛋糕对小熊们说:“孩子们,你们今天表现都很好,所以我要奖蛋糕给你们吃。”说着,熊妈妈把其中的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奖给老大一块。老二说:“我要两块。”老三赶紧说:“我要三块。”老四急着说:“我要四块。”……熊妈妈看着孩子们高兴地拿着蛋糕跑了,笑着说:“我既满足了它们的要求,而每个孩子得到的又是同样多。”此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熊妈妈是怎样分的吗,课件中鲜艳的色彩,生动逼真的画面,有趣的提问,激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矛盾”,产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要,形成意向。 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有效继承现有数学知识,更在 于发展和创新,在于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 数学创造力、直觉和灵活性;在于使学生在数学能力上树立自信心,深入探索数 学王国的奥秘。 2(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支配下将大脑中已有的感情和理性知识信息,按科学的思路,借助于想象与直觉,以突发性飞跃的形式所完成的思维活动 过程。数学的高度智力训练价值以及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为培养和发展学生 的创新性思维品质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因此,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其思维的 发散性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 案,引导学生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 通过集中投影和多媒体手段的灵活隐现变化,生动再现了学生不同的思路,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品尝着多向分割、不同的组合方式,运用部分组合 合成和补成一个整体再去空等多种途径,完成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让学生充分 体验着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创新思维的热情。 3、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荷兰数学家及教育家费顿登塔尔说:“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数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经过多年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通过有目的观察、动手实验以及动口等行为,从外到内建构自己的经验,才能在获得新知的同时,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多媒体教学恰好具备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和超越时空的信息资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己去建构知识的意义,提高认识水平,更能激发学生自己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我发现或者创造出来,从而发掘其创 造的潜能,提高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一课后,为了提高学生对数据进行采集、 归纳、分析并作出解释和判断的能力,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资源进 行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将我国历届奥运会上所获奖牌的数目、名次 制成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者独立或者小组合 作,利用网络查阅历届奥运会的资料,并将我国在历届奥运会中的成绩记录下来,通过分析筛选出有用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对统计效果进行分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探究学习,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提高创新能力,更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4(运用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其创新勇气,最根本的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 想象力”。个性教育对教育者而言,就是承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独立、进取的品质和积极主动创新的学习精神,引导学生个性在有利于自身发展,又不妨碍他人发展的前提下获得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学生经常会出现怕说不好而丢面子,学生的冒险精神被 自我扼杀,刚点燃的创新火花被自己熄灭的现象。因此,除了采用分层次教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辅导答疑轮流监控等功能,教师可以只在终端机前与学生建立反馈联系,借助信息传输网络及时地与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帮助其解决困难。由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其他同学听不见,因此,怕说不好丢面子的同学的个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尊重和保护,同时,学有余力或有独创见解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有利于个性特长发展的内容进行学习,可以和教师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阐述自己的观点。 四、结束语 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的声像同步,三维动画演示,模拟实物形成过程等特 点,直观展示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富有时代动感的、具有吸引力的学习 环境。它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知识的同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多媒体在一节课中切 入时机,切入量,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宜用则用,不宜用则不必勉强,一般要 用在教材的关键处,教材的疑难处,教材的精华处,教材的深奥处。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在为教学提供更多的方便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每位教师应成为研究者,成为“专家型”的媒体使用者,才能更好 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扩充新的教学经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终身不断地为 自己“充电”,充分了解现代化技术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殊功能和艺术魅力,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合理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策略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普及,其教学优势也日渐被人们所认同。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误把计算机辅助教学当作万能钥匙,盲目使用,甚至取代教师的位置,其结果却适得其反。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呢, 一、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导入新课时,合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情绪,使学生乐学、爱学。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新课伊始打开计算机,屏幕出现这样一组画面:小狗、小猫等五只动物在跑道的起跑线上准备赛车,他们的车轮形状各异,有轴心在车轮中心的圆形车轮,有轴心在车轮边上的圆形车轮,有椭圆形的车轮,也有正方形的车轮,还有长方形的车轮。“砰”~出发令声响了。小动物们滑稽的表演把大家的注意力全吸引住了。“谁能最先达到终点,”教师把这个悬念留给学生。同学们看了小动物们滑稽的比赛场面感到十分好笑,教师提出问题后更是议论纷纷,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都想说出正确答案,但因知识的限制,怎么也讲不出所以然来。这时,教师用略带神秘的表情说:“如果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肯定能解答这些问题。” 这样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通过有趣的故事画面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造成强烈的悬念,使学生疑中生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二、在遇到重难点时使用,促进学生知识内化 小学生遇到知识重难点往往不容易解决。这时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学生感知的过程,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心理内化,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从而达到其它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 例如,相遇问题应用题的重难点是正确理解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分析解题思路。在教学中先设置这样一道准备题: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可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创设动态情境,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题意。用屏幕显示:张华、李诚两家用太阳表示并不断闪烁,当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后,张华、李诚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3分钟后两人相遇,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张华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李诚走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浅黄色,色彩清晰艳丽。这时教师提出问题:有几个人在运动,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这样用计算机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加深学生对“两地、同时、相遇”关键词的分析和领会,形象深刻地提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与结果,使学生准确理解相遇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清除障碍。第二步,观察、质疑,得出结论。利用计算机逐分逐分地演示两人走的时间与路程的变化情况,并质疑:(,)出发,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从而使学生准确理解到: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两家的距离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这样充分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势,适时启发、点拨,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上路”,从而为后面的例题提供丰富的信息与表象。 三、在学生思维受阻时使用,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 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困难,思维受到阻碍。这时也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适时巧妙演示,通过诱导、点拨,使学生沟通遇阻的思维,从而突破思维障碍。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后,讲解这样一道题:把一个棱长为4厘米的小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二面、三面有红色的各有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由于解答本题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解答起来很困难,而教师利用教具进行引导理解又存在着诸多不便。如果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屏幕上的“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演示,既可以使学生顺利地突破思维障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在揭示规律时使用,促使学生完成知识建构 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动态图象演示,可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清楚地显示出来,帮助学生掌握内在规律,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 例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对于其推导过程特别是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这个“化圆为方”的道理难以理解。这时可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演示,把一 个圆2等分,用红蓝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让小扇形一个一个地从圆中“飞出来”,排成两列,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闪烁显示。再依次进行16、32等份的方法割补,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移动演示,使学生建立圆半径、圆周长的一半和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五、在信息反馈时使用,及时矫正教学程序 在教学中,能否及时处理好教学反馈与矫正,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帮助教师采用多样信息输入、反馈方式进行教学,及时调整教学程序。 例如,在课堂范例教学中,运用计算机教学的教学优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对刚学的知识或对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结果进行反思与回顾,教师及时有效地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正确评价,对共性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宏观强化,对个别问题作微观指导,从而加深理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总之,在教学中只有摆正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位置,合理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其教学优势,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新课改与多媒体环境下的数学教学
/
本文档为【[笔记]看韩国连续剧《看了又看》有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