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2012-08-20 50页 ppt 221KB 57阅读

用户头像

is_449834

暂无简介

举报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null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点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点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 特定穴位。 小儿推拿专用 多分布在四肢的肘膝关节以下,以手掌与手背为多,----“小儿百脉汇于两掌” 点、线、面形状天门天门位置:眉中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自眉心向额上交替直推,称为“开天门” 次数: 30~50次 天门天门作用: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主治与应用:外感。体弱者慎用坎宫坎宫位置: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自眉头起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或分头阴阳 次数:30~50次坎宫坎宫作用:疏风解表,醒脑明...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null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点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点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 特定穴位。 小儿推拿专用 多分布在四肢的肘膝关节以下,以手掌与手背为多,----“小儿百脉汇于两掌” 点、线、面形状天门天门位置:眉中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自眉心向额上交替直推,称为“开天门” 次数: 30~50次 天门天门作用: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主治与应用:外感。体弱者慎用坎宫坎宫位置: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自眉头起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或分头阴阳 次数:30~50次坎宫坎宫作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主治与应用:外感,头痛,惊风目赤。 外感,四大手法合用 惊风目赤,推后加掐太阳太阳位置:眉梢后凹陷处 操作:推;揉(运),向眼运为补,向耳运为泻 次数: 30~50次太阳太阳作用: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主治与应用:外感,头痛,惊风目赤,近视。 推太阳多用于风热,运太阳常用于风寒 外感表实用泻法,外感表虚用补法耳后高骨 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下凹陷中 操作:揉、掐、拿 次数: 30~50次,掐拿10次耳后高骨 耳后高骨 作用:疏风解表,镇静安神 主治与应用:外感头痛,惊风烦躁 多用揉法,用于外感 掐拿用于惊风四大手法四大手法开天门 推坎宫 运太阳 揉耳后高骨人中人中位置: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 操作:拇指甲掐 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 作用:开窍醒神 主治与应用:惊风、抽搐、昏厥等百会百会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操作:按、揉、掐 次数:按30~50次,揉100~200次,掐5~10次百会百会作用:升阳举陷、安神镇惊 主治与应用:遗尿、脱肛、泄泻,头痛、惊风 遗尿还可用灸法天柱骨 天柱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操作:推、刮 次数:推100~500次,刮至皮下轻度瘀血天柱骨 天柱骨 作用:祛风散寒、降逆止呕 主治应用:外感、呕吐恶心、颈项僵痛 退热效果好,可与二扇门合用 治疗呕吐次数要多风池风池位置: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 操作:拿 次数:5~10次 作用: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主治与应用:感冒头痛、发热无汗、颈项强痛等症 发汗力强,配二扇门,治外感无汗囟门(囟风、囟会) 囟门(囟风、囟会) 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骨陷中 操作:推、揉、摩 次数:推、揉各50~100次。摩3min 作用:镇惊安神、温阳通窍 主治与应用:头痛、惊风、预防感冒 推揉镇惊安神,治疗头痛、惊风 摩可以祛寒,预防治疗感冒颊车颊车位置:耳垂下一寸,下颌骨陷中 操作:按、揉 次数:揉50次,按10次 作用:疏风、开窍、止痛 主治与应用:牙关紧闭,口眼歪斜 牙关紧闭用按法。口眼歪斜用揉法迎香 迎香 位置: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 操作:揉 次数:50~100次 作用:宣肺气、通鼻窍 主治与应用:鼻塞不通、鼻流清涕、口眼歪斜、急、慢性鼻炎。替代黄蜂入洞桥弓桥弓位置:耳后翳风至缺盆成一直线,胸锁乳突肌处 操作:揉、抹、拿 次数:揉1~3分钟,抹20次,拿3~5次 作用:行气活血,软坚散结,舒筋通络 主治与应用:肌性斜颈 抹—行气活血;揉—舒筋通络;拿—软坚散结天突天突位置:在胸骨切迹上缘凹陷中 操作:按、揉、捏挤 次数:按5~10次;揉50~100次;捏挤至皮下瘀血成红紫色为止 天突天突作用:理气化痰,止咳平喘 ,降逆止呕 主治与应用:气急、咳喘胸闷、恶心呕吐 、咽痛 主要用于痰涎壅盛所致痰喘,胃气上逆所致呕吐 咽痛可用捏挤法膻中 (心演)膻中 (心演)位置: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操作:揉、下推、分推 次数:50~100次膻中 (心演)膻中 (心演)作用:宽胸理气、宣肺止咳化痰。降逆止呕 主治与应用:所有肺疾及恶心呕吐、呃逆气等 揉化痰,分宽胸,推降逆 常与风门对揉 上推令儿吐乳旁、乳根乳旁、乳根位置: 乳旁:乳头外侧旁开0.2寸 乳根:乳头直下0.2寸,平第五肋间隙 操作: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端揉 次数:50~100次 作用:宣肺理气,止咳化痰 主治与应用:胸闷、痰喘咳嗽 与膻中同揉中脘 中脘 位置:前正中线上,脐上四寸处 操作:揉、摩、推 次数:推或揉约100~300次;摩约5分钟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降逆止呕 主治与应用:腹痛、腹胀、食积、呕吐、泄泻、食欲不振、嗳气等 摩揉健脾消食 下推降逆止呕。(下推为补,上推为清)腹腹位置:腹部 操作:分推,摩 次数:分推100~300次;摩5分钟腹腹作用:消食化滞、降逆止呕、健脾止泻、通便 主治与应用:腹痛、腹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泻、便秘 分推腹阴阳能降逆止呕、和胃消食。 顺摩通便,逆摩止泻胁肋 胁肋 位置: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 操作:自患儿两腋下搓摩至平天枢处,称为搓摩胁肋 次数:100~300次 作用:宽胸理气、宣肺止咳化痰 主治与应用:胸闷气喘天枢天枢位置:脐旁2寸 操作:揉 次数:100~300次 作用:疏调大肠,理气消滞 主治与应用:腹胀、腹痛、腹泻、痢疾、便秘、食积不化 大肠募穴。主要针对气滞食滞引起的胃肠道症状丹田丹田位置:小腹部脐下2.5寸处(或指小腹部) 操作:摩、揉、灸 次数:摩3~5分钟;揉100次 作用:培肾固本、温补下元、泌别清浊 主治与应用:腹痛、遗尿、脱肛、腹泻、癃闭等 用于先天不足引起以上诸症 遗尿可用灸法肚角 肚角 位置:脐下2寸,旁开2寸两大筋 操作:拿肚角 次数:3~5次 作用:止腹痛 主治与应用:受寒、伤食引起的腹痛、腹泻,及其它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ThanksThanks肩井肩井位置: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点,肩部筋肉处 操作:拿、按 次数:拿5次;按30~50次 作用:发汗解表、宣通气血 主治与应用:感冒无汗、惊厥、上肢抬举受限等 发热无汗+二扇门 久病者,总收法 周通一身之气血大椎大椎位置: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操作:揉,提扯,挤捏 次数:揉30~50次;捏挤、提扯至局部皮肤充血或紫红瘀斑 作用:清热解表 主治与应用:发热、项强、咳嗽等 揉用于一般外感; 捏挤、提扯用于热度较高者肺俞肺俞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揉;分推(又称分推肩胛骨) 次数: 揉50~100次;分推100~200次。 作用: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宣肺止咳) 主治与应用:一切肺疾,咳喘之症 各种咳喘+肺经、揉膻中 久咳,可蘸盐粉揉,收敛肺气;+补脾经,以培土生金 气阴两伤,与补肾经、揉二马配伍脊柱脊柱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推脊;捏脊 次数:推100~300次;捏5遍 作用:推能清热;捏脊能培元益气、调理气血、消积导滞 主治与应用: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便秘等 捏脊治疗先后天不足,与三关、脾土、肾经配合 推脊治疗实热证 捏脊常用作保健推拿七节骨七节骨位置:在第四腰椎与尾骨端成一直线 操作:推上七节骨、推下七节骨 次数:100~300次 作用:止泻温阳、通便泻热 主治与应用:泄泻、便秘、痢疾、脱肛等 上推止泻,实热证不用 下推通便,不用于虚寒症龟尾龟尾位置:位于尾骨端 操作:患儿仰卧,用中指或拇指端揉 次数:揉100~300次 作用:通调督脉,调理大肠 主治与应用:泄泻、便秘、脱肛、遗尿等症 作用平和箕门(足膀胱)箕门(足膀胱)位置:在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 操作:推;拿 次数:推100~300次 作用:利尿、清热;舒筋通络 主治与应用:尿潴留、水泻、小便赤涩不利等;局部肌肉痿软 推箕门性平和,利尿效穴 拿箕门用于局部肌肉痿软足三里足三里位置:外侧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操作:按揉 次数:50~100次 作用:健脾和胃、调中理气、消食导滞 主治与应用:腹胀、腹痛、呕吐腹泻、食欲不振、下肢痿软 足阳明之合穴,属胃。善治脾胃大肠疾病 局部用于下肢痿软三阴交三阴交位置:内踝尖直上三寸 操作:按揉 次数:100~200次 作用:通经活络、通调水道、健脾利湿 主治与应用:癃闭、遗尿、小便频数、短赤不利、下肢痹痛、惊风、消化不良 按揉可“通血脉,治惊风”,治疗下肢痿痹和惊风 用于脾胃虚弱,与三里、脾土配伍 用于泌尿系统疾病,与箕门、丹田配伍百虫百虫位置:膝内缘上,肌肉丰厚处 操作:拿,按揉 次数:拿5次,按揉30~50次 作用:通经活络、止抽搐(属四肢) 主治与应用:下肢痿痹不用、惊风、抽搐 按揉或轻拿,用于下肢痿软 重拿治惊风抽搐丰隆丰隆位置: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侧1.5寸,胫腓骨之间 操作:揉 次数:20~40次 作用:化痰平喘、和胃降逆 主治与应用: 痰鸣气喘、咳嗽、呕吐等 揉丰隆能和胃气、化痰湿 痰涎壅盛咳嗽气喘,与揉膻中、运八卦、揉肺俞配伍 痰湿中阻呕吐等,常与运八卦、清补脾土 、横纹推向板门等合用后承山(承山)后承山(承山)位置:腓肠肌腹下陷中 操作:拿、推 次数:拿3~5次;推30~50次 作用:拿能止抽搐、通经络;推能升提止泻,顺气通便 主治与应用:腿痛转筋、下肢痿软、惊风抽搐;气喘,腹泻便秘 惊风拿至儿哭方止 “热极吼喘,推下数遍”—广意涌泉涌泉位置:屈趾,足掌心前正中凹陷中 操作:向拇指方向直推,称推涌泉;用指端揉,称揉涌泉 次数:推、揉各100~300次 作用:引火归元、退虚热 主治与应用:推能“引热下行”,治疗阴虚火旺、五心烦热、夜啼等。揉涌泉能止吐泻 推涌泉常和二马、内劳等配伍; 左揉止吐,右揉止泻脾经脾经位置:在拇指桡侧缘,指尖至指根成一线 操作:推法。向心推—补脾经;离心推—清脾经;来回推—清补脾经 次数:100~500次 作用:健脾胃、补气血;清湿热、消食积、化痰涎 主治与应用:体质虚弱、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呕吐、泄泻、伤食、痢疾、便秘、黄疸、痰湿、咳嗽、便血及斑、疹隐而不透等症 补脾经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各种病症 宜补不宜清,体壮者方可用清肝经肝经位置:食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推法 次数: 100~500次 作用:平肝泻火、解郁除烦、镇惊熄风 主治与应用:惊风、目赤、烦躁不安、五心烦热、口苦咽干、头晕头痛、耳鸣等 宜清不宜补,恐动肝风。若肝虚应补则须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 心经心经位置:手中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向心推--补心经;离心推--清心经 次数: 100~500次。 作用:清热退心火 主治与应用:高热面赤、神昏烦躁、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惊风、惊吓 本穴宜清不宜补。需补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以防扰动心火肺经 肺经 位置:无名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推法。离心推--清,向心推--补 次数: 100~500次。 作用:疏风解表、止咳化痰。 滋阴益气。 主治与应用:感冒发热、咳嗽痰喘;肺气虚,阴虚。 寒宜清,热亦宜清,惟虚补之 肾经 肾经 位置:在小指掌面稍偏尺侧,自小指尖直至掌根成一直线。 操作:自掌根推至小指尖为补,称补肾经;自指端向指根直推为清,称清肾经。 次数:100~500次。 作用:滋肾壮阳、温养下元、强壮筋骨。 主治与应用:先天不足、久病体虚、五更泄泻、遗尿、咳嗽等。 宜补不宜清大肠 大肠 位置:在食指桡侧缘,由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推法 次数: 100~300次 作用:温中止泻、涩肠固脱;清热利湿导滞 主治与应用:泄泻、痢疾、便秘、腹痛、脱肛等。 小肠 小肠 位置: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推法。 次数:100~300次。 作用:清热利尿、泌别清浊、滋阴补虚。 主治与应用:小便赤涩、尿闭、水泻、口舌生疮、午后潮热等。 多用清法肾纹肾纹位置: 操作: 次数: 作用: 主治与应用:肾顶肾顶位置:在小指顶端。 操作:以拇指或中指端按揉--揉肾顶。 次数:100~500次。 作用: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主治与应用:自汗、盗汗、解颅等。 本穴为止汗要穴。阴虚盗汗配揉二马;气虚自汗配补脾经、补肺经等。小横纹小横纹位置: 操作: 次数: 作用: 主治与应用:四横纹四横纹位置:手掌面,第二至第五指节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推四横纹;掐揉四横纹。 次数:推100~300次;掐揉3~5次。 作用:退热除烦、调和气血、消胀散结。 应用:疳积、腹胀腹痛、气血不和、消化不良。 掐之能退热除烦、散瘀结;推之能调中行气、和气血 掌小横纹掌小横纹位置: 操作: 次数: 作用: 主治与应用:板门板门位置:在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推、揉。 次数:各100~300次。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除腹胀、止吐泻。 应用:食欲不振、乳食内伤、腹胀、气喘、嗳气。 胃经胃经位置:在大鱼际桡侧,赤白肉际处。 操作:清胃经;补胃经。 次数:100~300次。 作用:清中焦湿热、消食和胃、降逆止呕。 应用:恶心呕吐、烦渴善饥、呃逆、嗳气、吐血衄血、食欲不振、腹胀、口臭、便秘等 单用清法多。补法多和补脾经同用内劳宫 内劳宫 位置:掌心中 操作:以拇指甲掐揉之,称掐揉内劳宫。 次数:揉100~300次;掐3~5次。 作用:清热除烦、熄风凉血。 主治与应用:发热、烦渴、口疮、便血、齿龈糜烂、虚烦内热。 属心包络,为清热除烦的效穴, 善清心热内八卦 内八卦 位置:掌中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画一圆圈,八卦穴即在此圆圈上 操作:运 次数:100~500次 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行滞消食。 主治与应用:善理气机。二扇门二扇门位置:在手背中指本节两旁陷中 操作:揉二扇门、掐二扇门 次数:揉100~500次;掐3~5次中 作用:发汗透表、退热平喘 主治与应用:伤风、感冒、发热无汗等 发汗效穴二马二马位置:在手背无名指及小指掌指关节后陷中 操作:掐二人上马,揉上马 次数:掐3~5次;揉100~500次 作用:滋阴补肾、顺气散结、利水通淋 主治与应用:阴虚阳亢、潮热盗汗、烦躁、小便赤涩、牙痛、久病体虚 补肾滋阴的主穴 外劳宫 外劳宫 位置:在手背中,与内劳宫相对处 操作:揉 次数:100~300次 作用:温阳散寒、升阳举陷、发汗解表 主治与应用:腹痛肠鸣、泄泻、鼻塞流涕 主治一切寒症,不论外感、内伤皆宜 三关三关位置:前臂桡侧,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自桡侧腕横纹起推至肘横纹处,称推三关 次数:100~500次 作用:温阳散寒、益气活血 主治与应用:性温, 针对气虚阳虚最好天河水 天河水 位置:在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清天河水;打马过天河。 次数:清100~500次;打5~20遍。 作用:清热解表、泻心火、除烦躁、润燥结 主治与应用:外感发热、内热、潮热、烦躁不安、口渴、弄舌、惊风、口舌生疮、咳嗽、痰喘、咽痛等症。 清天河水清热而不伤阴,善清卫分、气分之热,虚、实热皆可用。 六腑 六腑 位置:前臂尺侧自肘关节至掌根成一直线 操作:自肘关节推至掌根--称退六腑。 次数:100~500次 作用: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与应用:高热、烦渴、惊风等一切实热证 性寒大凉、善清营、血分之热 有时与三关配合 常用穴位----常用穴位----位置: 操作: 次数: 作用: 主治与应用:黄蜂入洞 黄蜂入洞 操作:医者以左手扶患儿之头部,右手食、中二指入患儿鼻孔下缘,上下揉之 次数:20—50次 作用:发汗解表,宣通肺气开鼻窍 主治与应用:鼻塞不通,急慢性鼻炎,发热无汗。 本法大热水底捞明月 水底捞明月 操作:医者先以左手持患儿之四指,再以右手食、中二指固定患儿之拇指,然后以拇指自患儿小指尖,经坎宫推至内劳官轻轻拂起。 次数:30~50次。 作用:清热凉血,宁心除烦。 主治与应用:高热烦躁,神昏谵语。 性大凉而清热。善清三焦之热。 按弦走搓摩 按弦走搓摩 操作:用双掌从儿两腋下至胁肋处自上而下直行搓摩 次数:50~100次 作用:行气破结,理气化痰 主治与应用:胸闷气促,咳嗽痰滞 虚症慎用
/
本文档为【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