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纠正口吃

纠正口吃

2012-08-26 10页 doc 89KB 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432094

暂无简介

举报
纠正口吃第一 认识口吃 一、口吃不是生理疾病 在语言表达中出现连发、重复、中阻、难发叫口吃。在生活中俗称结巴、结舌子、大舌头等,只是各地叫法不同,但都归纳于口吃。 它不是生理上的疾病,用药、手术、仪器的方法是不能矫正的,因为口吃的形成大部分是小时候好奇心强,孩子有意模仿、心理暗示,或是受外界的刺激,如父母教育不当,从小意识到自己有口吃现象,随年龄的增长,造成了心理上的在意、暗示,人为的控制加强迫观念,就形成了心理障碍。口吃的出现并不是每句话都口吃,一般口吃的人,对于口吃都是怕、恐惧,爱面子的思想严重,讲话时很容易紧...
纠正口吃
第一 认识口吃 一、口吃不是生理疾病 在语言达中出现连发、重复、中阻、难发叫口吃。在生活中俗称结巴、结舌子、大舌头等,只是各地叫法不同,但都归纳于口吃。 它不是生理上的疾病,用药、手术、仪器的方法是不能矫正的,因为口吃的形成大部分是小时候好奇心强,孩子有意模仿、心理暗示,或是受外界的刺激,如父母教育不当,从小意识到自己有口吃现象,随年龄的增长,造成了心理上的在意、暗示,人为的控制加强迫观念,就形成了心理障碍。口吃的出现并不是每句话都口吃,一般口吃的人,对于口吃都是怕、恐惧,爱面子的思想严重,讲话时很容易紧张、急躁、快,对自己讲话很敏感,生怕口吃,结果越在意越口吃,越口吃越紧张,于是就出现说话时呼吸急促,好像嗓子里气堵住一样,有胸闷、气短等现象,说第一音的时候连发、重复、费劲、舌头僵硬很吃力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口吃的习惯。 二、对口吃的界定 1.口吃仅仅是语言障碍的名词,它不附加任何疾病意义。语言是后天的产物,后天形成的口吃习惯,只要科学地去认识,主观上进行努力,完全可以改变。 2.分清口吃、口吃病的概念。 ① 口吃:是指语言表达时偶尔出现连发、重复、卡壳,但没有任何精神压力,这种现象每个人都普遍存在,也叫常态口吃。 ②口吃病:是指在讲话前,从心理上在意、敏感、紧张、害怕口吃出现的现象,有精神压力,叫口吃病,也叫病态口吃。 ③吐字不清:是指者讲话时对某一个音节,吐字不准确,叫吐字不清。 三、口吃是怎样形成的 ①口吃的形成和年龄有一定的关系 2-5岁,语言、词汇有限、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口吃属于生理正常现象。 5-13岁,是语言过渡时期、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好的环境孩子才不会口吃。13周岁时语言定型。 2-5周岁的孩子语言、词汇少,偶尔出现口吃,成年人不要因此责怪孩子,但要正确引导,口吃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就没了。 5-13周岁的孩子语言正处在过渡时期,从不稳定走向稳定,如果孩子口吃,不要经常当面说孩子口吃,同时注意正确引导,创造良好的环境,口吃自然就好了,否则就会形成心理障碍。 第二 矫正关键 一、怎样矫正口吃:口吃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情绪激动和发言过急的情形下,会引起发音器官的功能失调而出现口吃,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口吃者的心身是健康的,学习和工作都能完成得很好,思考和判断能力也并不比正常人差,只是表现在口吃这一“点”上,却固执地抱着偏见,他们自己对待口吃的态度就不正确。   口吃本来可以自愈。比如,某某人以前口吃,可是未经过任何治疗措施自然地好起来了。而有的人口吃为什么不但没有自愈反而渐渐严重呢?对待口吃的错误心理就是妨碍自然治愈的因素。 我们身上有不少不良习惯,稍加控制就一个一个地改正了。那为什么口吃习惯难改呢?这是因为口吃习惯有心理因素这个“好朋友”在支持它,两者结成了“同盟”,所以怎么改也改不过来。应该首先破坏这个“同盟”,切断两者的恶性循环,最大限度地把口吃习惯孤立起来,口吃习惯就会不攻自破,口吃的症状也一定会逐步减轻减少,若再用言语训练,就更能收效,最终治愈。   因此,口吃者的心理活动是最主要的治疗对象。全面、正确地认识口吃,进而改变对它的错误心理,才能根治口吃。心病必须用“心药”治,所谓心药就是我们的言词。我国有一句谚语:“话是开心的钥匙。”这里所说的“话”,就是言词。通过言语和文字给病人解开心理疙瘩,达到心理上的健康和平衡。 口吃者常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同情自己,常为此感到苦恼,实际上是自己不了解自己。口吃者必须客观地观察自己,解剖和分析自己,揭开最初口吃的根源,详细分析那些促发口吃和使口吃固定化的因素,以及那些阻碍全愈的各种条件;进一步了解和熟悉自己的内心世界,审视自己对口吃的态度,以及精神创伤的体验等内心世界,才可以弄清楚造成口吃的复杂的发病原因,从而改善对口吃的态度和心情,从思想包袱中解放出来,从已经固定的心理障碍中解脱出来。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逐步地驱散笼罩着的迷雾,好象遮住“视线”的窗户纸被戳开似的,让美丽的阳光照射进来,照进多年忧郁的心灵,心情为之豁然开朗。只要真正地了解了自己口吃的根源和过程,心上的疙瘩就会像春回大地积雪融化一样逐渐解开。 在口吃矫治班里,常常组织大家开一个“诉苦会”,让他们把多年积压在内心的苦闷,对任何人甚至对最亲近的人也不敢诉说的隐情,都尽情地、无保留地诉说出来,通过倾诉,可使内心的痛苦得到疏导,缓解心理上的纠葛,使心情舒畅。 二、怎样矫正口吃:通过自我批判改变对口吃的错误态度,才能改变内在世界的内容。 (一)放弃人为的鞭策,服从感情的自然 一开始出现的轻微的心理障碍,本无关大局,如果人为地去勉强压制它和否定它,这种思想矛盾反而会促使心理障碍强化和复杂化起来。口吃者可以发现,口吃的大量出现,与者约束和控制自己的感情有极大的关系。由此可见治疗着眼点应放在解除思想上的矛盾。 如何打破思想上的矛盾呢?一言以蔽之,就是“放弃人为的鞭策,服从感情的自然”。口吃者都知道,如果不害怕、不注意自己的口吃,就不大会口吃,因而他们就努力地强迫自己不要怕,不要注意,结果适得其反,越来越糟。 有了口吃而产生怕口吃的心理,这是人们自然的感情,不要故意去压制和排除它。既然已经口吃了,这是不可动摇的事实,就应该实事求是地承认和接受这个事实。告诉自己:我确实有口吃,不过口吃不是病,只要心平气和地调整,完全可以说得很流利! 口吃者们常被口吃所苦恼。工作之余,饭前茶后,睡前醒后,在大脑里回旋着的一个观念就是几时才能不口吃,怎样才不口吃。如何解脱这种执著的心理纠葛呢?就是服从自然! 怎样才能服从自然呢?当出现“怕口吃”的心理障碍冲动时,不要有想从“怕”的情境中摆脱出来的愿望,不要强迫自己不要怕,因为口吃而害怕口吃是最正常的反应了,怕就怕呗,甚至还可以在心里跟自己说一下:我好像有点儿害怕啊。 听其自然,这就是口吃者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但应该注意的是,也不能有意识地、下功夫去追求自然,或者努力地想要这种态度也是不对的。 举个睡觉的例子来理解一下。比如,想快些入睡,就努力保持平静的呼吸,努力不思不想,强迫自己快些入睡,结果好久不能睡着;又把平静的呼吸改为深呼吸,并且反复默读数目,还是睡不着;打开电灯一看表,都深夜两点了,更加焦虑起来,怕失眠的心情加深了,赶快关上灯,使劲地闭上眼睛命令自己:“睡!快睡!”这样折腾怎么能睡好觉呢? 一般的人是怎样睡觉的呢?到了平常睡觉的时候就脱衣上床,平静地躺着,没有强迫自己入睡的要求,更没有怕睡不着的顾虑,杂念来时就让它自然流动,不鼓励自己去想它,也不努力地不去想它,躺着躺着,不知不觉地就进入了梦乡。 这就是“服从自然”!通过这个例子,能有一些领会吗?能与你自己的口吃联系起来吗?去体验吧! (二)冲破怕字,大胆说话    口吃者都有怕口吃的恐惧不安的心理,因为害怕口吃,就想办法逃避说话。他们宁愿多做一些繁重的劳动也不愿多说一句话。他们虽然心里很羡慕那些说话流利的人,自己也很想流利地说话,可是一想到口吃,就好象得了严重的“缄默症”,甚至连张嘴都不敢了。他们的头脑里已经种下了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我口吃,不可能说话流利。”既然都这样想了,他们在任何时候都尽量避免张口说话。 其实,口吃者绝对不是每次说话都口吃,他们也有很多很多不口吃的时候,比如,以为只有自己一个人时,或者瞬间下意识地忘记还有别人存在的情况下,小声耳语时,身体极度疲怠,发高烧,动手术后,不拘形式地随意说话时,朗读书,唱歌,或者打着拍子说话时,这些时候肌肉极度松弛,精神非常放松,都可以不口吃。 这些不口吃的事实充分证明,口吃者都具有说话流畅的能力,可是这个能力往往被害怕的心情和不可能流畅说话的想法掩盖起来了。   口吃者必须重新“发现”自己流畅说话的能力。 等不怕了、心情平静了再说话吗?这是永远等不来的。想把害怕压制下去再说话吗?越压越怕。一定要在“说话”的实践中冲破害怕。该说的时候就说,不用提前想什么。慢慢忘记自己口吃,不用总是提醒自己口吃,更不用提醒自己别害怕口吃等等。需要说话,开口就说。这就是矫治口吃的“诀窍”。要是逃避说话,或者想等不怕了再说话,口吃好了再说话等等,口吃一辈子也好不了。 (三)冲破内向倾向的执著 长相、身高等等基本上一生固定,几乎没有变化的余地。性格却是心理方面的活动,相当富有变动性。 人类从一生下来就接受着各种各样的环境教育,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学、朋友和社会各方的影响,每个人的性格都颇为复杂。有时候某一性格倾向占优势地位,而在另一环境里,则可能另一种性格倾向占了优势。比如有人在单位和在家里表现得就不一样。 这就说明人的心理活动富有变动性。一个好逸恶劳的人,在教育和环境启发的影响下,可以发奋图强,但是如果不继续进行修养,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变得好逸恶劳。看似懦弱的人,有时却表现出刚毅不屈;平时威势逼人的人,遇事又突然变得意气消沉。人的性格常会随着年龄、时间、环境以及所接触的事物而变动。 口吃者同样具有复杂的性格,在口吃这方面,表现为某些不良性格占上风。应该在千变万化的生活环境里通过修养、陶冶和锻炼,使各种性格表现和生活环境保持平衡和协调。   口吃者大多是神经质的内向倾向的人。虽说是内向倾向,也会随着时间和场合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热衷于工作,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时,跟谈得来的人谈笑时,事情进行得顺利时,心情舒畅时,就容易和环境保持平衡和协调。反之,遭遇不幸时,宴会上被不相识的人包围时,学生遇上老师,下级在上级面前,容易表现自卑,也容易引起神经质症状,一旦发生神经质症状以后,就被苦恼压倒,对生活失去兴趣,变得更内向。 内向倾向的特征是:过低地估计自己,对自己的行动缺乏自信,常小心翼翼,总是畏惧自己的不足之处。   口吃者在意志消沉时,常把自己关闭在一个小世界,与世无争,尽量避免与人接触,只要别人不来干扰自己的小天地,对人也没有什么要求。这就越来越加深自己内向倾向的执著。   要想冲破内向倾向的执著,就得反其道而行之。把自己的注意力和思想朝向广大的外界,不要囚禁于自我中心的个人小圈子里,这就是向外转化。积极的活动本身就是向外转化的态度,在活动中,精神不得不转向外界,而且注意力向外时,活动也会更积极。 一个任务没有完成好的时候,有的人专心研究没有完成好的原因,有的人则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处境。前者是正确的态度,后者是消极的态度。 襟怀开阔,视野宽广,多关心别人,少注意自己,冲破自我的小圈子,把自己的精力用在工作和学习上。任何内、外的性格偏向都不理想,唯有内、外协调才是健康的心理。精神健康者的性格没有矫激粗刚之处,这种人的心情永远安静和开朗。 (四)敢于承认,勇于暴露    口吃者最怕人家谈论口吃,总是想方设法地掩盖自己的口吃。一发生口吃就羞愧难当,一被人讥笑就无地自容。口吃怕人知道,矫治口吃也怕人知道,说穿了就怕失面子,表现在口吃上的这些思想、态度,能不助长恐惧不安心理,进而加重口吃吗?   爱面子是口吃的好朋友,使口吃强化和加剧。要想消除口吃,首先要把口吃这个同盟——爱面子“争取”过来,把口吃孤立起来。口吃者们都曾体验过口吃的这条规律,就是越怕口吃越口吃。当你出现怕口吃的心理障碍时,挖一下你的思想,问一下自己:你为什么会这么怕?你究竟怕什么?怕学习受到影响,怕工作受到损失吗?不要再找各种借口欺骗自己了。你怕什么?说穿了无非是怕当场丢丑,怕失去了面子。 所以,若扭转了爱面子的错误思想,怕口吃的心理就能随着消失。躲躲闪闪,藏藏遮遮是错误态度,它会加深口吃的心理障碍。有的人说,只要我说话不口吃,我就不会爱面子了。这种说法不对,因果颠倒了。你的口吃之所以逐渐“升级”,就是这种不必要的错误态度促使的。 必须在口吃大量存在的情况下,把爱面子思想去掉。必须理解:对口吃的错误态度就是口吃病的病根,必须挖掉这个病根。   最积极的办法是暴露,不是虚伪的而必须是真诚的,把痛苦和自尊都置之度外的态度,使口吃没有藏身之地,赤裸裸地无条件地暴露,漠视一切口吃的不自由和外来打击,有了这样的态度,你立即会感到如释重负,身心都觉得轻快。不过,若企图借此来达到不口吃的目的则是虚假的暴露,这种虚假的暴露本身就是思想矛盾。真正毫无顾虑的态度,才能得到真正的轻松。   总之,不要有意地去回避问题,更不要给它穿上一件漂亮的外衣。要敢于承认,把口吃暴露在光天化天化日之下,以还其庐山真面目,面对面的看着它,弄清它的脾气,然后再和它交个朋友,这样口吃就不会同你过不去了,它会很好的照顾你。 (五)遇怒制怒,逢急制急    发怒和急躁容易使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平衡性和稳定性遭到破坏,患口吃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引起更多的口吃。 口吃者都具有急躁性格,不管做什么事都是又快又急,尤其在说话时,恨不得一开口就把所有的话一下子都倒出来,这是绝对有害的。不要“急于表达”,应该训练自己从容不迫地说话,发怒也是有害无益的。虽有少数口吃者在发怒时,由于转移了对口吃的注意,使说话一时变得流畅,可是,经过一段“潜伏期”,过一些时候,口吃现象会“莫名其妙”地加重起来。 一个家长把孩子抱起来放在窗口吓唬他,说要把他摔下去,孩子被吓得大哭大叫,二天后就口吃起来了。还有一个孩子被家长打了一顿,哭着睡着了,几天后出现了口吃。口吃往往是由于过去的感情冲动在某种机缘下发作起来。   口吃的人们常说,一急就要口吃,希望能作到急躁也不口吃。一般人在急躁、发怒的情况下都容易出现口吃,何况一个患有口吃病的人。治疗胃肠病,在用药的同时还须注意饮食卫生,如果暴饮暴食、睡觉不盖被子等不注意保养,用什么特效药也无济于事。所以问题不是怎样做到急躁时不口吃,而是不要急躁、发怒,必须进行自我修养:“遇急制急,逢怒制怒。” 要自我教育,进行自律,安排好生活,减少急躁情绪发作的机会。 比如,从家里到单位路上须走30分钟。八点钟上班,七点半才从家里出来,路上碰到朋友说两句话,误了一班汽车,就有迟到的可能。把时间卡得这么紧,就容易冒出急躁情绪。如果再提前10分钟或一刻钟出门,心情就可平静,行动也可从容。 有规律的生活可以使我们心情安定,不急躁,不慌乱,也能促进我们身心健康。正确组织起来的个人生活可促使个体与环境之间建立良好的相互关系,使个体对环境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六)克服自卑    口吃的人一般都有自卑心理,见人不敢抬头,更不敢积极地说话。   自卑心就是认为自己比别人劣等或有缺陷,缺乏自信,易产生焦虑不安情绪。这种心理状态会导致自我内省,怯懦,谨慎,不活泼,遇事犹豫踌躇,不能充分发表自己的主张,不敢尽情地欢笑,对人拘束,怕被别人注意。这样的人常保持沉默,尽可能避免说话,心里也很想活泼地与人谈笑,因被劣等感抑制,不得不沉默寡言。在小孩面前能说能笑,一遇长辈或生人就会羞怯的拘谨起来。   口吃者真的不如别人吗?决不,口吃者大都具有聪明的头脑,但是,他们因为口吃的束缚和羞怯,造成悲观、烦闷、恐惧、忧郁的结果,使得思想不能集中,或自暴自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和工作。虽然如此,大多数口吃者都工作得很出色,学业一般是优秀的,他们除了不擅长于说话外,其他如数学、作文等都很好。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个人有向上心、进取心,要求进步本是件好事,但是,好强心和好胜心过于强烈的人,什么事都不想落在别人后面,只要有一样事不如别人,就当作一件大事被它捉住,深感自己劣等,痛苦得不得了。他们的自卑心理之所以超出人情的常态之上,性格的倾向是主要因素。其实,真正劣等的人并不认为自己劣等,真正低能的人也不会为自己的低能所苦恼,因此,自叹劣等的人决不是真的劣等,只不过是过分的优越感表现而已。   你有你的长处,我有我的特点,世界上哪有样样第一的人!请听听一位口吃者的体验,他说:“我以前开会发言时,从不敢抬头,几乎看不见前面的人和物,等于闭着眼睛说话,自卑心理很严重,每次说起话来口吃得很严重。现在就不是这样了,我有意地看着对方,主动地扫视四周,从容地看看他们的眼睛,这时就不那么紧张了,觉得我除了有点口吃之外,很多地方并不比你们差嘛!自卑心理减去了不少,说起话来也轻松多了。” 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是相互关联,自尊心越强的人就越有自卑感。这些人需要改造的与其说是自卑心理,不如说是过分的自尊心。应该把口吃与否置之度外,别人讥笑与否置之不理,超越毁誉之心,没有褒贬之念,主动在生活中进行磨练,即可摆脱恐惧、自卑等苦境。  由劣等感而来的缺乏信心,决不会一生中永远停留在某一个程度上,在日常生活中每经过一个经历就会增加一些自信,从青年到壮年,从壮年到老年,自卑心理通常会逐渐地减少。这种心境的发展与人们的境遇有很大关系。 处在需要勇气的境遇时,就能在这个境遇中培养出勇气,一次成功突破后,自卑感就会随之大减,最终进入洒脱的境地。一位来接受矫治的轻度者说,他本来口吃得相当严重,一年多以前主动要求做员,开始领导不大放心,认为你说话结结巴巴地怎么能做采购工作?他却说正因为口吃才要求做采购工作。结果,东出差、西采购,经过一年多锻炼,口吃大为减轻,越来越胜任采购工作了。口吃者们,不可与世隔绝地磨练心身,要勇敢地走向生活,忍着羞怯和自卑心情冲向生活,在生活中去磨练和体验吧! (七)说话的内容比怎么说话更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外界环境常常吸引着我们,我们也必须经常注意外界环境的目的物,才能使自己的行动适应环境。口吃者总是过分关注说话本身,失去了内外的平衡和失调,使心情陷入混乱而导致口吃。 人们的本能,作惯了的事,像吃饭、走路、写字等等,并不觉得需要多大的努力。 吃饭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怎样使用筷子,也不需要任何努力。下班回家时,往往走到家门口才发觉已经到了家了,几乎不注意自己的两条腿是怎样走路的。 劈木材时,看着木材的一点下斧,必能劈到“虽不中亦不远矣”的地方,倘若注意手的动作怎样下斧,就会远离目的点,下斧也没有力量。 说话本来也不需要特别的注意和努力。正常人说话时,是一种交流和沟通,注意的是对方和自己说话的内容,观察着对方的姿态和表情,根本不会注意自己如何说话如何动作。 可是,口吃的人就不是这样,总觉得别人的眼睛像一盏盏探照灯似地向自己逼射,吓得不敢正视,准备好了的说话内容打乱了,几乎全部注意力都倾注于怎样把话说好,怎样能不口吃,并用尽全身力气说话,这样说话能不口吃吗? 篮球运动员接球,足球运动员踢球,都是只注意目的物——球。假如他们接球时注意手怎样伸出去,先出左手还是先出右手,踢球时注意脚往哪边放,左脚踢还是右脚踢,老是关注自己的手脚,想想吧,那怎么可能打好球? 同样的道理,说话时不要注意说话本身,把注意力朝向目的物——说话的内容上。 (八)健康心理    怎样的心理才是健康的呢?信念强的人是心理健康的吗?根本就不是。精神病者或偏执的心理变态者信念特强。这些人基于他们自己的信念,不会客观地观察自己,对事物缺乏正确批判,根据自己一知半解的知识和病态的体验,坚强自己的病态信念,当然不能算是健康的心理。 反之,没有一定的信念,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这也不能说是健康的心理。神经质的人若不陶冶其性格,可能陷入这种倾向。   世人都以为没有苦恼和烦闷的人才算是心理健康。其实不然,白痴和患精神病的人,情感反应迟钝,没有苦恼和烦闷,没有好奇之心,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发生地震和火灾也泰然处之,这种缺乏感情的心理是病态的。 没有苦恼、烦闷的人决不会有向上进取之心。心理健康的人在向上进取的途中常碰到种种障碍,有些痛苦是正常现象,可是这些人能忍着痛苦,知难而进。所以说有苦恼、烦闷也是健康的心理。   凡被某种固定的错误观念捉住的人就不是心理健康了。口吃的人就是这样,执著于自己的口吃现象,引起心理紧张,久而久之导致口吃现象固定下来。 一些固执的口吃者,不管怎样指出他们在口吃上的错误感情和态度,也不能使他们改变过来。他们容易被固定观念捉住,总是以不安的心情看待自己的口吃,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只是扩大自己口吃的缺点,并被它捉住不放。   口吃病是心因性疾病,绝大多数口吃者的病在“心”上,而不在“嘴”上。通过还气、调音法的言语训练最大限度地减少口吃现象,固然是必要的治疗措施,但更为重要的应该是消除促发口吃的心理因素。 下面介绍一封治愈后的口吃者来信: “口吃病人在讲话时,心里总好象有什么事儿坠着似的。反省一下,这些事不外乎是:1、讲话是一件不可能不发生口吃的事——对讲话没有信心。 2、讲话是一件很不容易的,要付出很大努力的事——对讲话过于在乎。 3、讲话是一件会使自己处于难堪境地的事——对讲话缺乏兴趣。由于心里揣着这些‘事儿’,口吃病人感到讲话很难熬,至少是很难受,但又必须硬着头皮讲下去。这样,口吃病人便在一种潜移默化的拘谨被动的状态下讲话,这时,他当然会表现出与这种心理状态相匹配的讲话方式——结结巴巴。如果给一个正常人的心里也揣上这些‘事儿’,他们也一定会处在口吃病人那种特有的心理状态,那么他们在讲话时的表现也一定会像口吃病人所表现的那样。我不就是这样的一个正常人吗?原来如此!将口吃置之度外,心情就会坦然,讲话就主动和轻松,因为心里没有‘事儿’坠在那里。” 由此可见,态度一变,心里揣着的那些“事儿”没有了,心情坦然,说话自然而然就会轻松起来。 (九)“不如意事常八九” 由于思想上的矛盾,口吃者常常做自己欺骗自己的事。在别人看来,说话有点口吃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本人却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他们认为得什么病都可以,唯有口吃病不堪忍受,常常自恨自叹地说:“世界上没有比我更痛苦的人了。”    我特别痛苦,我最痛苦,实际上就是自我中心的特征。哑巴不能说话干脆不说也就算了。口吃的人能说,却不能流畅地说出来,岂不比哑巴还痛苦?近视眼比瞎眼还痛苦吗?跛脚比瘫子还痛苦吗?多么荒唐可笑!牙痛时觉得牙痛最难受,头痛时又觉得头痛最痛苦。口吃者往往同病也不能相怜,重度口吃的人认为你们的口吃那么轻有什么苦。而中度的人则说,若能像轻症的人那样,我根本就不会放在心上,若像重症的那样就装个哑巴算了,像我这样不轻不重的半吊子最痛苦了。   星期天去逛公园,看见游客们无忧无虑地散步、谈心、游戏、唱歌,不论大人、小孩 、男的女的都那么愉快,都那么幸福,自思自叹地认为只有自己是一个痛苦的人。这种多愁善感的情调足可以与林黛玉相比。家家有难事,人人都有他自己的烦恼,你有你的痛苦,我有我的烦恼,世界上能有一点烦恼也没有的人吗?除非是刚生下来的婴儿和白痴。很多人并不是没有烦恼,只不过能忍受着烦恼,看穿了烦恼,不去抑制烦恼,没有心理上的纠葛而已。   常听口吃的人说,若能不口吃,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其实不然,当一个重大事情引起更大的忧虑烦恼时,也会冲淡口吃的烦恼。 曾经有人生一场大病,就把口吃“病”给治好了。面临关系到生与死的大事,就会把口吃置之度外,口吃的烦恼让位了,绷紧了的那根口吃弦松下来,说话也就跟着轻松了。襟怀开阔,视野宽广,不拘禁于自我这个小圈子里的人,即使发生了口吃也不会放在心上,更不用说被它捉住,执著起来。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求全欲过强的神经质者,有一点口吃就受不了,惊惶失措,感到不愉快。不论是对口吃本身,还是因口吃而感到不愉快的思想感情,都非常嫌恶,去排斥它,总是努力地使自己不要口吃,不要发生这样的思想,因而就产生思想上的纠葛。   正常人偶然口吃了并不苦恼,口吃者就痛苦不堪,这是性格倾向和情绪反应的不同之故,也是患口吃病的根源所在。痛苦的心情往往使口吃症状每况愈下。问一问自己,为什么痛苦?就这么一点口吃值得痛苦到这种程度吗?每天用很多时间去考虑口吃,用很大的精力去对付口吃,不是太小题大做了吗? 自知了就能自觉和主动,当把问题看穿想透后,思想和感情自然会得到调整。   (十)说话心平气和    保持心平气和的心情是使治疗产生作用的基础。   平静的心情不是一抓能抓来的,努力地酝酿和追求平静更是不明智。口吃者不是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每当说话时就拼命地暗示自己不要怕,努力地迫使自己平静下来。结果又怎样呢?不是更加恐惧不安吗? 怎样才能保持心情平静呢?一是要服从感情的自然,情绪波动时不要强行压制,任其自然。二是找出不平静的原因,问一下自己为什么会情绪波动。另外还要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陶冶崇高的精神情操,把注意力转移到感兴趣的事物上去。   口吃者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当其他因素在大脑里占压倒优势时,口吃往往不表现出来,而当这些因素消失后,一处在日常的情况下,口吃就以它原有的形式重新表现出来。 因而,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在口吃的心理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个方法虽然不是直接地改变对口吃的情绪和态度,但是它能使病人脱离其病理体验,增加生活中的兴趣,建立起新的联系。   生活中的活动是改变心情的主要途径。读书,电影,音乐,劳动,文娱,旅游,走亲访友等等,都是吸引注意力和增加兴趣的有益活动形式。阅读一些健康的书籍,吟诵一些优美的诗词,可以使心情安静和舒畅,从而把思想引到健康,有利于减速口吃症状。 (十一)增强思想上的抵抗力    一般人常缺乏对口吃者的同情,对接受治疗的口吃者常不给予支持和合作,并且挑剔得很厉害。甚至有个别人还故意进行嘲笑。正常人相互间谁也不会注意谁有否发生了口吃,对一个接受矫正治疗的口吃者,关心地或者好奇地观察注意一下是无可非议的。当然,有些人的不公平态度并不是恶意的,但对口吃者来说也是一个消极因素。这些人把矫治口吃误以为口才训练,以为经过矫治就应该具有正常人以上的说话能力,不达到这个水平就不能使他们“满意”。“你怎么还有口吃”?“你矫治过口吃怎么说话还不如我呢?”好象经过矫治的人就绝对不应该于有一个字口吃,好象经过矫治的人就应该比任何人说话都要好才行。 还有一些人的不公平态度确实是出于善意和关心。有位口吃的青年,口吃矫治好了以后,妈妈老是不停地在他耳边叮咛:“要注意呀!自己要当心些,别再口吃了。”这种善意的关心往往反而给人造成一定的“压力”。这青年被妈妈絮叨烦了,就向妈妈解释说:“注意什么!有什么值得注意的,我以前不就是因注意而成了一个结巴吗?口吃就让它口吃好了,有点口吃算得了什么!你们不是有时也口吃吗?为什么一定不准我口吃!” 上面说的这些情况,几乎每个接受矫治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今天要求所有的人都能公平合理地对待口吃和口吃者似乎还不太可能,但是,口吃者自己必须以正确的态度对待。  客观环境的这种压力是经常会出现的,重要的是增强自己思想上的抵抗力,顶住这条线,任凭别人说长道短,我自岿然不动。只要认准方向,那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罢!” (十二)全愈   怎样才算口吃病全愈了呢?有人说口吃没有了就是口吃病好了。这种看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人人都可能有口吃现象,但决不能说人人都患了口吃病。矫治口吃只是矫治到和正常人一样,怎么可能矫治到任何情况下都不口吃呢?经过矫治的口吃者,也和所有的正常人一样,允许自己偶尔口吃。   口吃现象减少到和正常人差不多就可以了吧!是的,也只能矫治到这程度。 有人常常会提出这样的理由,就是心情一激动还会发生口吃。心情激动时任何人不是都可能发生口吃吗?这怎么能算“病”呢?激动时会表现出很多生理现象,如心跳加快、呼吸失调、面色改变、手足发抖、发生口吃等,这不能说是患口吃病了,其实,这都是激动引起的正常反应的结果。   有一个人,自称已经好了百分之九十五,仍然每天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不把残余的百分之五矫治好誓不罢休。可是不管怎么努力,口吃现象仍原地踏步地停留在所谓的百分之九十五的水平上,他心情焦虑起来,怎么还不能达到百分之百的不口吃呢?结果,每发生一次口吃就引起他很大的不安。于是,怕口吃的心理抬头了,安全线冲跨了,在这种心情影响下,口吃现象反而会越来越多,直至全线崩溃。其实,这个人所说的百分之九十五已经达到正常人的程度,所谓的百分之五的口吃残余,是人人都可以有的正常现象。必须顺从事物自然规律,徒劳地与之对抗当然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了。   我们认为口吃的全愈,不能以口吃现象的多少和有无,而是决定于导致口吃的心理因素是否消失。掌握方法是必要的手段,它能使口吃现象逐渐地减轻和减少,但是不管减少到什么程度,即使自己认为完全消失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也不能认为永远不口吃了。每说话就怕发生口吃,偶然一口吃就为之痛苦焦虑,这样的人口吃再少也不能认为口吃病好。   口吃是由主观认识导致心理障碍而造成的疾病,因而主观上的态度如何,具有重大意义。 一个口吃者说:“我现在可以说完全好了,也可以说基本上好了。对自己来说是完全好了,对我周围的人来说是基本上好了。”实际上,从这句话来看,这个人的口吃病根本没有完全好,真正好了的人是不会计较别人说长道短的。一个心理健康的正常人,当他发生口吃时,别人怎么说他是一个“结巴子”,他也不会为此固执地烦恼和苦闷。   有的口吃者说:“我的思想彻底解放了,可是思想解放了怎么还有口吃呢?”这个人的思想是真的解放了吗?思想解放的人怎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真正思想解放了的人,就会像正常人那样根本不去理会自己有没有口吃。   有位口吃者说:“我的口吃病已经完全好了。”为了考验他,就请其他一些口吃者给他“鉴定”一下,而他立即阻止大家,说:“我不需要别人的鉴定。我当初口吃也未经别人批准。”这才是正确的态度,真正的全愈,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   还有的口吃者说:“我现在已完全可以不口吃地说话了,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把握和信心不口吃了。”我们对他说:“你的口吃没有完全好。”他听了这话吃惊地说:“完全不口吃了还不能算好,怎样才算好呢?”我们叫他在生活里再体验一段时间。几天以后他说:“我现在知道任何人都不可能一个字也不口吃的。自信的心情也决不会波动的。”我们说:“思想境界比以前提高了,但还不能算完全好了,思想境界要再进一步升华。”几天以后,他说:“正常人不会有意识地注意自己有没有口吃,也不教育自己发生了口吃不必介意,这才是对口吃的健康心理。我现在已抱着正确的态度对待口吃,无所谓口吃不口吃,一切随它去吧!为了这么点无足轻重的口吃,痛苦了这么多年,折腾了这么多年,想想真觉得冤枉,可笑,自作自受,现在一切都成为过去了。今后我将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怎样更有意义地度过我的一生,怎样发出我的光和热。” 这样的思想境界,口吃哪有治不好之理?这位口吃者的口吃病至此才算是完全好了。我们祝贺他的治疗成功,并祝愿他在工作和学习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三 辅助方法 口吃的矫正,虽然还处在探索阶段,但是也诞生了许多有一定效果的矫正方法,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是发音法、呼吸法、森田疗法、突破法、药物治疗方法。 (一)发音法:   就是要在每句话的开始轻柔地发音,改变口吃者首字发音经常很急很重的特点。说话的速度要降到很慢的程度,一开始时一分钟60-100字,而人们平时说话的速度要达到每分钟200字。这样有两个效果,一是慢速让人心态平静,二是有一种节奏感。这两点都能有效地减少口吃。口吃者在朗诵和唱歌的时候不口吃,就是因为有一种稳定的节奏感在里面。   (诱导发音法):二十世纪上海著名口吃矫正专家、“中国口吃矫正之父”张景晖先生首先提出,所有的口吃发音关键都在于第一个字,在发第一个字的时候,要轻声吐气,稍微拖长一点尾音,只要能发出第一个字,后面的句子就可以有节奏的连贯发出来!  (二)呼吸法:    提倡腹式呼吸法。由于深呼吸能使肌肉获得适当的运动和协调,能松弛与缓和身体各部和颜面肌肉的紧张状态,能逐渐消除伴随运动。深呼吸能影响人的情绪,能使激动的情感得以缓和以致平息。  (三)突破法:   口吃者组织在一起,或单独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去演讲,唱歌,逐步克服说话的恐惧心理。   另外重要的一点是要大胆说话,许多名人如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就是通过大胆说话战胜了口吃。有兴趣的网友可看看一位口吃者当上记者的成功故事《磨81》,被誉为中国版《国王的演讲》。可看看电视台记者的采访:“优酷网:为了当记者,口吃猛人在公交车上演讲300多次”。 (四)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的核心思想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放弃口吃的治疗,接受口吃,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种思想类似于不治而愈。该方法能有效的缓解口吃者的心理压力。  (五)药物治疗方法:   每天或需要说话之前,服一定当量的镇静剂,缓解紧张情绪,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预言流利。在方法在西方国家较为流行。有一定影响力的有Xanax,Celexa,prozac,Paxil ,zyprexa等药物。注意:药物治疗方法必须要在医生监督下使用。长期使用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六)沉默疗法:   用英语表达就是:silence therapy。在你紧张或有口吃预期的时候,少说或不说。口吃是一种条件反射。长年的口吃,会强化你的条件反射。但是在紧张的环境下,少说或不说,使口吃的发生几率降低,口吃的条件反射就会逐渐淡化,最后消失。需要强调的是,利用该方法,并不是要你不说话,少说话,恰恰相反,你需要经常跟人交流,多倾听,只是偶尔紧张或预期口吃的时候,适当少说而已。   口吃的矫正方法还有很多,除了对身体有损害的疗法之外,口吃者都可以勇于尝试。许多口吃者通过上面的一些方法,获得了语言新生。 PAGE 10
/
本文档为【纠正口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