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会计信息失真 6

2012-08-30 14页 doc 64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426302

暂无简介

举报
会计信息失真 6姓名:向超艳 学号:08073173 电话:15520020907 重庆教育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毕 业 论 文 题 目: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 专业(层次): 会计学(本科) 学 号: 08073173 姓 名: 向超艳 指 导 教 师: 唐凌 职称: 讲师 2012年4月18日 1...
会计信息失真 6
姓名:向超艳 学号:08073173 电话:15520020907 重庆教育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毕 业 论 文 题 目: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 专业(层次): 会计学(本科) 学 号: 08073173 姓 名: 向超艳 指 导 教 师: 唐凌 职称: 讲师 2012年4月18日 1 目 录 摘要…………………………………………………………………………………2 第一部分 研究会计信息失真必要性----------------------------------2 第一节 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及研究的必要性---------------------- ---2 第二节 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表现-------------- ----------- ---------3 第二部分 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分析----------------------------------- 4 一、 企业制度的缺陷------------------------------------------4 二、 会计行业的特点------------------------------------------4 三、 会计从业人员的主观原因----------------------------------6 第三部分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7 第一节 新型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优势-------------------------------7 一、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7 二、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8 第二节 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及加强外部监督---------------------------9 一、 防范会计信息生产者的违规行为----------------------------9 二、 加强外部监督,创造良好会计信息生产环境------------------10 三、 加强外部的监督及违法违规的处罚--------------------------10 第三节 完善法律法规及建立惩罚------------------------------11 一、 完善法律法规建立惩罚机制--------------------------------11 二、 建立科学的契约及激励机制--------------------------------12 三、 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13 第四部分 结论---------------------------------------------------13 参考文献----------------------------------------------------13 2 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 关键词: 摘要: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是十分严重的。研究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何在最大范围内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本文分析了导致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企业制度的缺陷、会计专业的特点、会计从业人员的主观方面。提出用过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及加强对外监督、建立新型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完善法律法规及建立惩罚机制等这些措施,以期加强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第一部分 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必要性 第一节 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及研究的必要性 一、什么是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就是指会计信息对它的使用者而言失去了真实客观性,它可以分为主观会计信息失真和客观会计信息失真。客观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物价指数变动、币值变动,会计原则之间不协调导致主观方法介入等客观因素导致的会计失真。一般说来,会计人员无意识的失误也被称为客观的会计信息失真,它是无法避免的。主观会计信息失真是相关人员由于利益驱使而人为制造的会计信息失真。这就是通常人们比较关注的会计信息失真,本文所讨论的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主观会计信息失真。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后果 (一)会计信息失真对企业自身 在市场经济时代,现代企业经营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否。真实的会计信息除了能如实恰当的反映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外,还能向外界展现企业的文化形象,向企业内部员工展示企业精神,提升企业诚信。诚信是企业的生命之源,它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成功的企业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来支撑,真实的会计信息源于诚实守信。会计信息失真,实质上是企业经营失败、管理失策。 (二)会计信息失真对社会 3 虚假会计信息除了给企业自身带来巨大的损失,还会给投资者、债权人、 社会公众造成巨大的伤害。企业经营不善、管理失败、信息不真,首先受蒙弊的是企业外部人员。外部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经营情况主要是通过企业向外公布的会计信息。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外部人员尤其是投资人往往成为虚假会计信息的最大受害者。虚假会计信息对社会的危害还表现在对国家稳定、政府税收、社会诚信方面的危害,当大面积的会计信息失真的时候,它对国民经济和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金融体系都将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会计信息失真对企业自身对社会对国家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研究会计信息失真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节 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表现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状况和经营成果。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会计信息失真突出表现在:   (一)原始凭证失真。很多企业据以入账的原始凭证审核流于形势,对填写不完整、不规范的原始凭证仍据以入账,还有的甚至制作假原始凭证的方法进行“变通”,使一些非法的收支变成“合法”的收支。 原始凭证的要素填写不全,使收支的资金渠道不能明确地划分,混淆了和专项基金的界限。   (二)财务账目失真。有的企业不按照有关规定设置会计账簿和使用会计科目,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账目混乱,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严重不符。   (三)会计报表失真。利用报表编制技巧和会计制度的缺陷,对外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这是一种较为泛滥的会计信息作假方式,其危害性也最大。   (四)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失真。收入的失真主要表现是截留、转移、坐支收入;成本失真表现在少计、漏计成本费用或虚列、多列成本费用。   (五)企业业绩失真。大多数企业都存在粉饰业绩,逃避责任的现象,费用、资产损失等潜亏挂账。   (六)私设“小金库”、账外账。对账外账、“小金库”已检查多年,国家三令五申,仍屡禁不绝,手段也愈加隐秘,形成账外账、“小金库”的渠道主要有:各种手续费收入、房租收入、大额存单的利息收入、资产变价收入、虚列费用套取现金等。 4 第二部分 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分析 一、企业制度缺陷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两者在经济上的联系表现为一种契约关系。由于两者间的利益不一致,从而形成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从事经济活动的一方为最大限度的增加自身的利益,会做出不利于另一方的行动;更可能会利用另一方信息的缺乏,而使对方不利。而企业所有者最关心的是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总希望从企业获得真实的会计信息,并据此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正确估计其财务状况,以利于未来投资决策。会计信息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反映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而经营者的努力程度很难预测,这就使经营者有可能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左右会计信息的生成,他们更看重的是短期经济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而不会关心企业长远发展,采取与所有者期望相反的会计政策,使会计信息失真。 由于各企业具体情况不一,准则只能对企业的工作提出具体原则和规范,不可能尽善尽美,这样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就会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如企业对存货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对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有不同的影响,究竟何种方法才算“如实反映”?此外会计准则的制定颁布常落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当新情况、新领域、新行业出现时,很难找到长期有效的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操作的依据,使会计处理“无法可依”。 还有就是单位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是企事业单位为维护资产的完整性,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以及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考核和评价而制定方法和手续的总称。不少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对这方面认识不足,致使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过于马虎、简单,各种错账不能及时被察觉和抑制,其反映的会计信息自然不可能真实可靠。 二、会计行业特点 会计专业上有许多特点,其中会计的事项具有“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偏差”。其中会计的不确定性是指不确定的与事实有差异的计量结果,和不确定的计量方法。不确定会计事项是指一定状况或处境下的最终结果是利得还是损失,只有在发生或不发生一个或若干个不确定的未来事项时才能确认,其中包括: 5 (一)与信用有关的事项 如企业的承诺、应收、应付款项等; (二)与时间有关的事项 如外币业务中汇兑期限可能引起的汇兑损益导致企业资产和负债发生相关变化; (三)与社会经济变化的有关事项 如利率、物价变动指数等指标变动引发企业资产和负债相关变化。 这些会计事项,我国会计准则和制度对其信息的披露没有作出规定,或规定得不够恰当,在会计实务中,这些问题的处理更多地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由此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 其次,会计的可能性偏差把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可验证性和客观性),主要依赖于我们对会计信息流中的“可能性偏差”的控制。这种“可能性偏差”集中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一) 资金运动的客观现象 资金运动在数量和时间上可能偏离实物运动,使资金运动信息与客观经济活动产生了“可能性偏差”,产生于一种客观现象。 (二) 客观现象所产生的形式 客观资金运动与资金运动信息反映在载体过程所产生的偏差,表现为原始凭证的虚假。这种偏差的形式,即源于社会风气、经济秩序、提供原始凭证及经办经济业务人员的素质的影响,又与会计人员审核把关质量不高有关。 (三) 会计确认偏差 会计对综合经济信息的确认和货币计量的确认、货币计量方式及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影响,使纳入会计系统的“原始信息”的内容和范围,与客观存在的综合经济信息产生偏差。这种偏差的产生直接取决于会计确认标准的严格与否,货币计量方式是否合理,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强弱。 (四) 会计信息加工偏差 会计对经济业务的处理,往往需要会计人员在基本原则及具体方法上作出判断及选择,这种判断选择一旦失误,使会计计量反映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管理业绩,与客观现实产生背离。 (五) 会计报告偏差 会计报告的内容、范围、数值及说明,由于会计人员主观判断不准及利益动, 6 使之与客观经济活动或会计记录产生偏离。 (六) 会计信息理解偏差 会计信息使用者,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没有全面理解会计信息而对客观经济活动形成不正确认识,从而作出次优甚至是错误的决策。 三、会计人员的主观方面 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工作的劳动产品,它的失真,无论是产生于何种原因,都与会计工作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所有者控制着经营者,其对经营者的评价主要依靠会计信息,经营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必然提供与己有利的会计信息。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尚未理顺,法制尚不健全,社会上出现了造假之风,一些造假者实现了他们的利益。经济学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行为的理性与否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好环境使人产生更多的理性行为,相反不好的环境使人产生较多的非理性行为,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就是经营者非理性行为具体表现之一。 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中生成的,因而免不了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估计、判断与推理,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进行的估计、判断与推理往往导致不同的结果,一些素质较差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准则,但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习惯内,不可避免地使计量出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使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社会人员的违规操作。因此,控制会计信息失真,很大部分要放在会计人员的控制上。虽然这决不是对会计信息失真治理的根本良方,但也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第三部分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第一节 新型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优势 一、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应经济发展、时代变革的要求而进行的,它必须有利于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会计职能作用和会计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一) 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这是改革的内因所决定的一个总的原则。其他较为具体的改革原则都可以归结到这一点上来。但作为一个基本原则,我们更强调这种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 7 度所应具备的协调这种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应具备的协同性,新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应能融入现代企业制度中,并成为其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二) 有利于充分发挥政府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指导作用 新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应当符合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所指定的法律、法规、政策。只有在法律的保障下,新的制度才能得以有效发挥作用,而这一点也就要求政府在会计工作的监督中发挥指导性作用。 (三) 有利于维护包括国家在内的所有投资者的利益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企业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对等原因而造成损害,新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必须要改变目前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而导致的经营权失控的状况,以有效的防止对国家少数股东的侵害。 (四) 有利于全面公正的反映企业经营者的受托责任完成情况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无论作出怎样的改革,必须要形成对企业管理当局决策的有力支持,帮助形成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便于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管理。 (五) 符合制度运行上的成本效益原则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应本着在相同效益的情况下,精简政府机构,减少冗员,节约交易成本的原则,否则改革只能导致失败。 (六) 有利于社会信息正确、及时的传递 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及时是它赖以存在的生命线,过时的信息对人们的决策是毫无意义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不仅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还要在及时性反面作出贡献,才能真正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七) 有利于保障职能的发挥 有利于保障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能和会计作用的发挥 新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必须创造出良好的会计人员工作环境,既要有利于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的产生,又要有利于发挥现代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八) 有利于会计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会计工作作为会计信息生产,应是一个独立的产品生产过程就,其自身也有极强的组织和协调问题需要解决,新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必须要协调组织好会计人员的工作,使之能合力产生符合各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 8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遵循什么样的思路,也就是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将朝着什么目标进行下去。由于现代会计实质是在双重受托责任下进行工作的。所谓双重受托责任,即以委托——代理关系为存在前提,以会计反映和会计管理为基本特征,以维护和协调委托与代理双方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为目的,定期向各相关方面进行报告的一种会计所应承担和履行的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那么,这必然要求会计人员要从企业所有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的角度出发,对企业进行会计反映和会计管理。会计人员在管理体制上就不能再由用人单位自己管理,要使之走向外部化。对于这一点,我们不妨用现代经济管理中新出现的内部控制外部化问题来认识。 对某些层级的内部控制而言,由于需要采用特殊的控制手段和方法以达到特定的控制效果,因而逐渐引入了一定数量的外部控制,亦产生了内部控制外部化。所谓内部控制外部化是指企业采用外部控制程序在某些环节上替代内部控制,以达到对其特殊的控制效果的过程。它既包括控制采育者的外部化,也包括控制程序及方法的外部化。也就是说,企业既可以通过利用外部的专职人员参与内部控制,也可以直接使用外部控制的程序、方法来代替内部控制,二者均属于内部控制的外部化。 随着社会化分工的发展,企业将由自己完成成本较高或效率低的业务推向外部,从而形成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这种企业生产的专业化有助于形成合理的资源培植与高效率的生产模式。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设置,显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会计工作成本过高或低效时,对它进行外部化不失一种最佳选择。故而,我们将要遵循的是会计人员外部化道路。 第二节 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及加强对外监督 一、 防范会计信息生产者的违规行为 (一) 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消除经营者的违规动机 一是完善业绩评价机制。目前股东对经理人员业绩评价多是财务指标,必然会增加道德风险,助长经理人员粉饰公司财务报告,因此应对现行的经理人员业绩评价方法予以修改和完善。二是改革现行的管理人员薪酬制度。可采取如期权持股、奖金等多种激励方式,建立对经理人员的长期激励机制,减少其操纵会计信息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 (二)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减少会计信息生产者的违规机会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对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内部控制制度包 9 括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和制约,严格的会计核算程序,健全的财产物资、财务收支的审批、领报制度,对外投资、资产处置等重要经济业务事项审批制度,财产清查制度,内部稽核和审计制度,会计人员任职资格和考核制度等。可以建立总会计师制度,从组织上为会计反映、控制创造条件;也可以实行审计委员会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监督的力度,从制度上堵住可能生产虚假会计信息的漏洞。 (三) 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减少会计信息非故意失真 首先要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自觉抵制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其次要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抓好在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帮助会计人员更新会计知识,熟悉会计处理程序和核算办法,精通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准确判断会计事项,恰当进行会计处理;同时加强计算机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培训,使财会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传统型向现代型、单一型向全面型转变,使会计人员素质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二、加强外部监管,形成良好的会计信息生产环境 培育会计信息的有效需求主体,形成需求主体监督合力。一是政府部门首先要将多重角色区分开来,特别要将国有企业所有者的角色与会计信息监管者的角色严格区分,不要因一时或部门利益而不追求真实的会计信息。减少政府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干预,避免片面以企业利润评价官员业绩,杜绝“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现象发生;二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加股东追求真实会计信息的动力。应完善公司产权制度,形成股东与公司管理层之间经济上的契约关系,改善股东参与监控会计信息生产的条件;对上市公司要解决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问题,既有助于国有股、法人股股东有效地行使“用脚投票”等监督方式,也利于股权分散化,改变中小股东没有发言权的被动处境;还要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监督机制,增加监督手段,加强监督者对公司管理层行为的了解,如设立独立董事、成立审计委员会或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等;三是给最大债权人银行提供监控企业信息生产的机会,使其主动关注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加强外部监督和对违法违规的处罚 (一) 会计工作管理部门要加强管理和监督 由于会计信息与信息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难于完全分离,为了防止虚假信息产生,会计管理部门应将管理工作深入到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如连云港市的 10 建账监管制度和呼和浩特市的会计账簿统一,都是通过行政手段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有益尝试;可以在国有企业中推行会计委派制,选拔素质高、能力强的会计人员委派到企业任财务部门负责人和主管会计。 (二) 加强和改善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 改变注册会计师聘任制度,可在有条件的企业试行事务所委任制,所需资金通过设立特种基金方式解决;实行上市公司审计轮换制,如每三年强制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以免其与上市公司过于亲密而丧失独立性;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建立合伙制事务所提高审计造假的成本,对不负责或违反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要制定具体的处罚措施。 (三) 加强法律监督,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要健全法规,为监督提供法律依据,除了尽快制定《会计法》外,还要制定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法规,对管理方法、管理人员的责任与权力以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惩处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要明确单位负责人为会计责任主体及其相应的法律责任;要加强会计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法律责任,既要加大行政和刑事处罚力度,又要加大民事赔偿力度,不仅对违规企业实行制裁,而且要追究自然人的刑事和民事责任,充分发挥法律对造假行为的震慑作用。 (四) 充分发挥媒体监督的作用 媒体监督成本相对较低,方式是“事中”甚至“事前”监督,其作用有时比司法和行政监管更广泛、更有效。 对全社会加强诚信教育和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国家应通过多种形式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诚信教育,运用多种手段推动全社会的道德建设,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诚信至上,作假可耻的风气。 第三节 完善法律法规及建立惩处机制   对于处于成长期间的市场经济环境,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是灾难性的,本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等发达国家发生的经济大萧条及金融市场崩溃就是前车之鉴,治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刻不容缓。基于上文的分析,笔者认为,要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建立惩处机制 每一部法规的颁布,均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了极有力的影响。应当看到,现行《证券法》及《注册会计师法》等法规中尽管已有条款涉及虚假会计信息提 11 者的民事责任问题,但由于因果关系的举证及赔偿金额的计算困难等原因,使这些法规中关于民事责任的规定一直未能得以实施,并且我国现行法规中也缺乏对会计信息失真具体认定的法律规定及惩治措施。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法规建设: (一) 应尽快完善证券法及相关法规中各责任主体民事责任的规定,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一方面应扩大责任主体范围,将公司发起人、主要股东、经营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等涉及不实会计信息提供的人员均纳入责任主体范围;另一方面应扩大请求权主体的范围,将请求权主体明确为由于依赖不实会计信息而遭受损失的人。 (二) 改变举证方式现行民事诉讼体系中,举证责任一般由原告承担。 即“谁主张,谁举证”,而在涉及不实会计信息的民事诉讼中,原告和被告的位置通常是不平等的,原告和被告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突出,被告控制信息的来源,拥有绝对的信息优势,所以举证容易,而原告则举证困难。因此应将举证方式改为被告负主要举证责任,采用推定过错原则,即原告只须证明自己受到了损失且损失和不实会计报告有直接因果关系或被告有过错即可请求赔偿,而被告如不能举证自己无过错即被推定为有过错而承担民事责任。 (三) 补充惩处条款一方面应补充制定针对企业的惩处条款。 企业因提供不实会计信息而受到的惩罚超过其信息披露成本,从而解决成本驱动导致的会计信息不实。另一方面应补充制定针对经营者的惩处条款,对经营者的行为予以限制约束,使其受到的惩罚超过其因制造和提供不实会计信息而所能获得的边际利益。 二、改善契约设计,建立科学的契约约束及激励机制   委托人应当充分论证考虑效用最大化的双方可接受底限,合理设置契约目标,并建立科学的契约约束及激励机制来保证契约目标的实现。 (一) 建立契约约束机制首先应在契约中明确授权范围 即在契约中对经营者进行明确而科学的授权,使经营者或代理人明确其“有权为”及“无权为”、“应为”及“不为”;其次应在契约中明确责任目标,使经营者所得的利益和责任目标挂钩。对经营者实行责任目标约束时,应注意使责任目标建立在公司未来发展在和收益的较准确的估计基础上,因为不合理的目标设置将诱发不实会计信息的产生;最后应在契约中规定违约责任,建立契约处罚条 12 款,处罚条款的内容应能保证使经营者或代理方违规行为的预期成本远高于违规行为的预期收益,从而有效地控制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 (二) 完善契约激励机制应当建立基于经营者经营成果的有效契约激励机制 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委托人(所有者)趋于一致,从而改善双方的激励相容性。首先,契约中的“利益”条款中应明确表达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激励措施;其次,激励措施中应将对代理人的长期绩效补偿远期化或非货币化,并应与短期工薪支付分开,比如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延期支付奖金及超额利润分成、以认股权证和赠股代替现金支付等长期绩效补偿措施,以防止代理人以损害企业长期利益和整体利益为代价追求短期利益和个体利益。 (三) 弹性化契约激励及约束条款可以设计弹性化的契约条款 各方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和经营成果的变化来确定风险和报酬,通过弹性化的契约条款来引导经营者的行为,弱化经营者舞弊、欺诈等违背契约的机会主义行为选择,使经营发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降低至可以预期,促使经营者选择成本收益次优的,从而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 三、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有效的企业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可直接使契约各方受到约束,有助于有序制度框架的建立和完善,从而防范不实会计信息的形成。 (一) 强化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发挥公司监事会的监督作用。 尽管公司法及全民所有制企业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已对监事会人员、职责等做了规定,但绝大多数企业的监事会受人事、财务等方面的压力而有名无实,而只有让其责、权、利独立,才能真正发挥其监督企业会计系统对外提供和披露及准确的会计信息的作用。 (二) 强化公司外部监督机制外部监督的强化包括二个层面。 一是完善注册会计审计制度,西方国家的经验表明,民间审计制度对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十分有效的。要真正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作用,国家一方面要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的素质,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执业质量,另一方面应对注册会计师的服务质量进行抽查,严惩违反职业道德及执业规范执业的行为。二是加强国家行政干预。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过程中,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干预的程度及效果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财政机关、审计机关、证券监督管理机关等政府机关应加强对不实会计信息的监管和处罚力 13 度,同时应建立不实信息查询网,让企业和社会公众可随时查询提供不实会计信息的企业及责任人员,增加企业、经营者及会计人员的违规名誉风险和违规成本;另外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采用会计委派制等政府干预形式,通过政府的综合管制来改善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 第四部分 结 论 通过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表现、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的三个方面分析。然而,我们还有许多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本文也不能尽皆解决。我国在社会经济转型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还很严重,还很棘手,比如,国有资产的流失,财政管理监督疲软,社会腐败,会计信息失真等。客观地讲,这些问题存在有其深刻而复杂的历史、现实原因和社会因素。问题的复杂性,就决定了要解决它就非一蹴而就之制,我们决不能期盼制度设计的唯一性,也就不存在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我们有足够的信心说明它对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有效的,但其局限性也是十分明显的。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仅就一个方面的治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一要从宏观方面入手,真正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监督制度,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使企业、单位在法制的轨道上正常运营;二要从微观角度入手,加强会计人员管理和继续教育,加强单位内部制度的建设,强化内部监督,遵守国际规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把握这两个方面,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夏娟: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与继续教育新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 2006,(07)  [2]宾雪玲等:《浅谈会计信息质量现状与对策》[J].《消费导刊》,2007、11  [3]徐哲:《会计失真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12  [4]宋建华:《新时期如何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J].理论观察,2007、5
/
本文档为【会计信息失真 6】,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