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读书好 好读书 读好书

2012-09-05 11页 doc 58KB 8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48152

暂无简介

举报
读书好 好读书 读好书读书好 好读书 读好书 内容摘要: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既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和拓展,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提高学生思想境界,弘扬祖国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举措。所以,重视课外阅读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本文结合学生课外阅读实际情况,就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如何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阐述本人的一些粗浅认识,借用冰心老人的读书心得加以概括,那就是:“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关键词: 课外阅读 现状 目的 兴趣 ...
读书好  好读书   读好书
好 好读书 读好书 内容摘要: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既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和拓展,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提高学生思想境界,弘扬祖国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举措。所以,重视课外阅读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本文结合学生课外阅读实际情况,就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如何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阐述本人的一些粗浅认识,借用冰心老人的读书加以概括,那就是:“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关键词: 课外阅读 现状 目的 兴趣 环境 能力 正文: 对于课外阅读活动的深思源自于一番话对我的触动:“十年的时间,两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是不是应该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 这是1978年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面对高耗低效的语文教学所发出的痛心疾首的呼吁。 一直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存在着这样的一个误区,那就是“一条腿走路”。这“一条腿”指的是课内阅读。每个学期——150多个日子,我们的许多语文老师们就带领着学生们,围绕着一本教材——30多篇课文,辛辛苦苦、勤耕不辍。这样的语文教学从即时效益来看,对于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似乎效果明显。但从长远来看,过于局限于课本,驻足于课堂这“一亩三分地”,靠着这“一条腿”“走”下来的学生往往知识贫乏、思路狭窄,缺乏真正的语文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分低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一个学生只读教科书,把全部的时间都花费在准备必修课上,那么,学习对他来说,就会变成不堪忍受的重负,并由此产生许多灾难。”这些灾难发生的原因只有一个——对课外阅读的忽视。 所以,我们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多读书,读整本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总量作了明确的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课文160篇(段)。要求广大教师从“大语文观”出发,加强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究竟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外阅读的现状如何呢?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课外阅读的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主要现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伪”——阅读观念功利化 调查问题1:你平时看课外书吗?都看些什么课外书? 结果: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看课外书的占了95﹪。85﹪以上的学生选择了看作文类或学习指导类课外书。 原因:“我爸爸说多看这些参考书学习成绩才会好。” “老师说多看作文书就能写好作文。”…… :从参与阅读的数据上看,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似乎令人满意。然而从学生阅读的内容却可以看出许多家长甚至部分老师阅读观念的功利化。在“读书就是为了考试”的功利性的教育观念下,许多家长为孩子所购买的所谓课外书大多是《一点通》《字词句段篇》、《同步作文》、《优秀作文选编》这一类教辅类书籍。这样的阅读实质上还是披着“课外阅读”羊皮的课内阅读,是“伪阅读。” 二、“虚”——阅读指导形式化 调查问题2:老师关心你们的课外阅读情况吗?平时老师是怎样指导你们的? 结果:令人失望的是,80﹪以上的学生并没有感觉到老师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视。尽管大多数老师能结合课文的内容,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教学后布置拓展阅读,尽管中高年级的老师每周末都会要求学生摘抄读书笔记,但大多流于形式。 原因:“除了读书笔记,其他的做不做无所谓。那些背景资料,《一点通》上面都有。至于课后阅读,老师从来不检查。” “摘抄读书笔记最累了,每星期最少要抄两篇,还要写心得体会。” “读书笔记其实很容易做,只要字稍微写工整些,心得体会简单写上一两句,老师至少给你打个良。” 分析:对于我们的许多老师来说,课外阅读就是属于“课外”的阅读,属于学校范围之外的阅读行为。为了保证学生回家后能去读书,所以,于是学生课外阅读活动就与课前预习、课后拓展、周末读书笔记紧紧联系在一起,于是,课外阅读变成了固定的、僵化的课文拓展和读书笔记摘抄,成了依附于课内阅读,完成课内阅读教学的手段。丰富的阅读内涵却尴尬地被显性的作业形式所替代,老师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视和指导可见一斑。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大课改的背景下,尽管广大教师大多能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的,但由于功利性教育观念的影响,课外阅读的组织和指导基本流于形式。所以,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目的、意义并不明确,甚至错误地把它当成一个可有可无的负担,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并没有真正得到培养。 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一、提高认识——“读书好” 要明确认识的焦点,让学生明白:读书究竟“好”在哪里?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告诉我们:扩大孩子的课外阅读面可以使孩子的个性健康、顺利地发展,阅读好的书刊、作品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思想情操,提升一个人的素养和修养,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阐述了读书与智力发展之间的联系:课外阅读可以扩大学生们的智力背景,书读的越多,知识面就会更开阔。同时会让学生在阅读中丰富头脑,使他们的思维更活跃更具有灵活性。在遇到问题思考时不会特别费力,因为他们会从自己以往积累的知识财富中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会比其他孩子多样。所以,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这条途径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思维也相对灵活起来。 “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 鲁迅先生的这番体会与吕叔湘先生所说的:“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的是得益于课外阅读。”可谓英雄所见略同——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手段。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正如莎士比亚所言,古往今来,无论中外,无数大师们的成长足迹中,毫无例外都烙着深深的读书印记。 如何让学生明白这些呢?以下是本人的实践: 做法一:接手新班级的第一堂语文课,我就告诉学生新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阅读教学上的要求。首先是提倡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大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二是规定课外阅读的总量:“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阅读量达400万字以上。小学阶段必须达到145万字以上。” 把这些要求列出并对学生做了详细说明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并不是语文学习的附属,而是和课堂教学一样,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学生才能把阅读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和主动要求。 做法二:在黑板上“开辟读书格言区”。做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每天在黑板上写读书格言。最早的时候我每天在黑板上写一句关于读书的名人格言,并对语句和相关的名人做简单说明、介绍。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教师逐渐放手,由学生每天轮流完成抄写名人格言的工作,有能力的同学可模仿老师做些简单说明和介绍。第三阶段则我不再满足于学生三言两语的介绍说明了,而是要求学生根据摘抄的格言,说说相关名人的读书故事。 看似简单的做法,但是在“搜集——书写——表述”的过程中,名人们的真知灼见和那些生动有趣而又发人深思的读书故事却如那“润物细丝”,悄然地引领并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观。 二、激发兴趣——“好读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课外阅读具有浓厚兴趣,这本身就是课外阅读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说到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相信老师们的脑海里马上会跳出许多好点子:比如悬挂读书名言,设立班级书角、开展故事演讲比赛、举行读书经验交流会等等。其实正如前文所述,在大课改的背景下,以上所讲的这些方法我们的老师们并不陌生,甚至都曾经使用过这些方法。请注意,是“曾经”,因为这些热火朝天的活动大都是“一次性消费品”,用过之后就被许多老师们束之高阁了。所以,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自然也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一句空话罢了。 对此,我觉得目前最重要的还是应该从老师入手,从以下三个方面落到实处: 1、做好示范 “身教重于言教”。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读书学习的教师,能培养出爱读书学习的学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具有模仿性:羡慕——需要——效仿。“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精神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的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要喜欢阅读、爱读书,为学生做好表率作用,从而产生强大的感染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首先,教师的阅读要到学生中去。 在每次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我都放下手中的其他工作,带着书籍来到学生中间,像学生一样,静静地共享阅读时光。这样的阅读行为,能在不知不觉中让教师自己的阅读产生“阅读情感场”,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读书“磁场”的吸引力,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去。 再者,教师要阅读学生爱读的书籍。 了解学生所读的书,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书籍,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和他们一起阅读,再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指导或推荐阅读。也只有这样,在与学生交流读书感受的时候,师生才会有“共同语言”。 2、保证时间 前文所提到的“悬挂读书名言,开展故事演讲比赛、举行读书经验交流会” 等活动形式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无疑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为什么却收效甚微呢?原因很简单,没有时间的保证。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他转化为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的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而这些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时间的保证。”兴趣的培养同样如此。 (1)、校内阅读时间的保证 本人的做法是“四每”。即每天早读课师生共同阅读;每堂课前三分钟故事演讲;每周一节读书经验交流会;每期一次校内读书成果汇报会。有了时间的保证,在故事会、交流会等舞台上,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知识魅力,收获成功喜悦,进而转化为读书的动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校外阅读时间的保证 “5+2<0”的现象告诉我们,家长的重视和参与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每天8小时外,面对五彩纷呈、直观刺激的电视节目、电脑游戏,意志力薄弱的孩子们需要家长的一臂之力。因此,我定期召开家长会,在家长会上,通过大量的事例,让家长意识到孩子从小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和书交了朋友,可以提高孩子的素养,培养孩子各种能力。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用孩子读书与不读书的差别,进一步证明培养孩子课外阅读的好处。这样的实例,让家长心服口服,从而愿意配合老师。在此基础上,我向家长们提出家庭阅读要求: (1)、每天家庭作业后,安排20分钟的读书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家长要陪在孩子身边。识字的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不识字的家长可以让孩子把文章读给自己听。 (2)、每月进一次书店。由家长带着孩子到书店里,感受书店里的阅读氛围,购买孩子感兴趣的书籍。 有了家长的配合,在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中,学生自然变得爱读、乐读了。 三、形成能力——读好书 “读好书”的内涵有二。一是指要读“好书”,这就要求我们教会学生阅读合适的书籍;二是要把书“读好”,这离不开阅读方法的指引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1、引领学生学会选择 “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考尔德 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应以儿童文学为主,因为儿童文学家在创作时都有自己较为明确的读者对象定位,在内容上比较适合儿童的口味,从而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小学低年级应以图画书作为学生阅读的主体,小学中高年级可阅读一些经典的长篇作品。 教师在不同场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去选择。首先,可以根据文体选择课外读物,让学生学会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如学完《巨人的花园》后,向他们推荐《安徒生童话选》,又如学习了《争吵》、《卡罗纳》这些课文,我就鼓励学生关注《爱的教育》这本书。 其次,可以根据作者选择阅读作品,在文章教学时让学生抓住作者这一线索去查阅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也可指导学生根据作者的时代背景去选择并进行交换阅读,这样既可以增加阅读量又加深对一个时代的认识。如教学《 草船借箭》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过程,介绍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读书广场”阅读《三国演义》,这样就在全班掀起一股“三国热”,学生不仅了解了三国历史,还感受到原著与课外的不同之处,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更激发了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 再次,可以根据重要的节日、纪念日的一些活动推荐学生去选材。如国庆节到来之际,我总是给学生选择一些介绍祖国悠久历史、优秀文化、科学遗产、壮丽山河、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等方面的书籍,让学生通过阅读对祖国有进一步的了解,增强爱国情感。又如2008年奥运会期间,我结合《2008,北京!》一课,指导学生了解奥运会的信息资料,如奥运历史、申奥历程等相关知识;阅读并摘抄北京申奥口号、奥运格言、名言;剪贴会期、会徽等图案;讲述奥运名将故事等。学生在无形之中拓展了阅读面,更激发了爱国热情。 2、指导学生掌握方法 着重要求学生掌握以下三个方面的方法:读——思——议 (1)、读。 一是泛读。泛读的标准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即可,所以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用此法。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初期,由于大多学生阅读兴趣不高,所以这一阶段我对于学生的阅读选择与方法以泛读为主,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是速读。所谓速读,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目十行”,在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时我们通常采取这种读书方法。日常指导过程中,我们可将此法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在课文预习过程中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三是精读。对于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质作品,需要精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我的做法就是“课堂得法、课外延伸”,课堂上“授之以渔”,课外及时延伸阅读,要求做好读书笔记,及时批阅、及时组织交流。 (2)、思即“思维”。 “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托尔斯泰 “静思默想”说得就是这个层次的阅读,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自觉地运用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对课文的内容,表达的情感,运用的方法进行揣摩,从而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对此,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读书经验交流会”,引导学生针对课外阅读内容、所得及阅读方法进行交流、总结,进而促进学生会“思”。 (3)、“记”即做笔记 俗话说:好脑袋不如一支烂笔头。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读书笔记:一是疑问笔记。在阅读是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二是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三是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四是创作笔记,即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写读后感等。 3、 培养学生形成习惯 还是叶老先生的那句话:“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他转化为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的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质量有着积极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形成,则会成为一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因此在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我始终关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1)、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反复观察的好习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留心生活中各种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通过反复细致的观察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点,在头脑中形成生动、具体的形象。 (2)、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好习惯。每读一本书一定要认真读完,不要只翻主要情节,还要提倡动笔,随时摘录,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心得。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指导学生读书要边读边思考,观察事物要注意分析。 在这一培养过程中,我的做法就是“以点带面”。具体就是以班上的优生为“点”:挖掘他们课外阅读过程中好的做法,表扬他们身上的良好阅读习惯,并以他们为核心,组建课外阅读小组,从而发挥从“点”到“面”的辐射作用。 最后,用国际阅读协会的根本宗旨作为本文的结语——“鼓励人们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而努力”。 就让我们以此共勉吧。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 辛涛、黄高庆、伍新春著 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1年7月修订版 《语文教育学引论》 闫立钦 高等教育出版社96年版 《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 朱作仁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语文教育新思维》 金盛华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读书好 好读书 读好书 福清市硋灶中心培元小学 郭建文 PAGE 1
/
本文档为【读书好 好读书 读好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