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教育心理学考试

2017-09-19 39页 doc 218KB 76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1103

暂无简介

举报
教育心理学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中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D) A、陶行知 B、潘菽 C、房东岳 D、廖世承 2. 从事新学习时,学习者身心的发展水平对学习的适合性,被称为(B) A、关键期 B、学习准备 C、最近发展区 D、印刻现象 3. 下列哪项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A) A、学生兴趣盎然地听科普讲座 B、学生谐音法记忆单词 C、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D、玩走迷宫游戏 4. 下列表述中有错误的是(...
教育心理学考试
教育心理学考试(中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D) A、陶行知 B、潘菽 C、房东岳 D、廖世承 2. 从事新学习时,学习者身心的发展水平对学习的适合性,被称为(B) A、关键期 B、学习准备 C、最近发展区 D、印刻现象 3. 下列哪项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A) A、学生兴趣盎然地听科普讲座 B、学生谐音法记忆单词 C、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D、玩走迷宫游戏 4. 下列表述中有错误的是(A) A、智商决定学习成绩 B、性格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 C、认知方式是习得的 D、不同个体间智力有质与量的差异 5. 学习是学生通过尝试——错误,使某情境和某行为之间形成稳定的联系。该学习理论观点的提出者是(B) A、巴甫洛夫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加涅 6. “警示”教育所产生的强化作用属于(C) A、外部强化 B、自我强化 C、替代强化 D、积极强化 7. 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归之为缺失需要与成长需要两大类,下列不属于缺失需要的是(D) A、安全需要 B、归属需要 C、尊重需要 D、审美需要 8. 迁移的形式训练说认为,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B) A、具体内容 B、学习过程 C、概括 D、获得策略知识 9. 根据认知同化学习论,从例证的学习,属于(B)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组合学习 10. “高原现象”通常发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B) A、初期 B、中期 C、后期 D、各阶段都可能 11.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常采用画示意图方式来表述、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这种方式属于采用下列哪种学习策略(C)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监控策略 12.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份是(D) A、直觉思维 B、聚合思维 C、逻辑思维 D、发散思维 13. 研究显示,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在(A) A、初二年级 B、初三年级 C、高 D、高二年级 14. 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5. 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来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  )的科学。   A.心理活动的规律   B.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C.生理与心理活动的规律   D.行为活动的规律   2.青少年期一般指(  )岁。   A.6~12   B.11~18   C.6~18   D.10~20   3.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  )。   A.构造一种完形   B.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C.形成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   D.对环境条件的认知   4.下列不属于意义学习的条件的一项是(  )。   A.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B.学习者认知结构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C.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并使两者相互作用   D.学习材料要高于学习者的能力范围   5.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避免失败的倾向   C.回避困难的倾向   D.追求刺激的倾向   6.(  )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A.顺应性   B.同化性   C.重组性   D.具体   7.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A.公式学习   B.命题学习   C.原理学习   D.推理学习   8.体育方面的球类、体操、田径属于(  )。   A.识记技能   B.心智技能   C.操作技能   D.认知技能   9.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   A.复杂方案   B.学习   C.可行方案   D.思维程序   10.某学生智商为100表示(  )。   A.较低智力   B.中等智力   C.较高智力   D.非凡智力   11.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  )。   A.行为参照   B.省力   C.服从   D.强迫   12.正确的健康概念应指(  )。   A.没有疾病   B.身体壮实   C.不但躯体健康而且心理健康   D.心理素质高   13.(  )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   A.知识   B.应用   C.评价目标   D.综合目标   14.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15.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  )。   A.做出分析   B.做出判断   C.进行评估   D.做出决策   16.在教师的人格中有两种重要特征对教学有显著影响:一是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二是(  )。   A.说到做到   B.敬业精神   C.热心和同情心   D.重义气讲交情   17.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维果茨基   B.布鲁纳   C.加涅   D.桑代克   18.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19.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进行划分,迁移可分为(  )。   A.正迁移和负迁移   B.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D.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20.(  )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   A.内部反馈   B.外部反馈   C.动觉反馈   D.过程反馈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以下关于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描述正确的是(  )。   A.它包括五种因素三种过程   B.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   C.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D.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   E.评价/反思过程会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   2.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  )。   A.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上的不同   B.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起止时间上的不同   C.个体不同系统在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   D.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优势领域的不同   E.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3.学习的定义(  )。   A.学习是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B.学习引起的变化是持久的   C.学习引起的变化是短暂的   D.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E.学习是生理心理成熟的结果   4.正强化的方法包括(  )。   A.奖金   B.对成绩的认可   C.表扬   D.改善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   E.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5.数学学习中由数字运算到字母运算的转化,属于(  )。   A.自上而下的迁移   B.自下而上的迁移   C.正迁移   D.负迁移   E.水平迁移   6.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  )。   A.感性直观   B.实物直观   C.本质直观   D.模象直观   E.言语直观   7.下列技能属于心智技能的是(  )。   A.运动技能   B.阅读技能   C.运算技能   D.记忆技能   8.学习策略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描述?(  )   A.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或技能   B.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   C.学习策略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   D.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控制的统一体   E.学习策略是元认知   9.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有(  )。   A.结构性   B.目的性   C.认知性   D.序列性   E.创造性   10.影响个体从众的因素主要有(  )。   A.群体个数   B.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吸引力   C.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   D.人的心理特点   E.群体的性别比例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1989年,又在健康的涵义中增加了__________的健康。   2.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__________、__________、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   3.细目表的形式是__________,一般用纵栏表示__________,横栏表示课程的内容或范围。   4.教师角色形成的过程有三个阶段:角色认知阶段、__________阶段和__________阶段。   5.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__________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6.__________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7.__________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又称学习驱力。   8.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者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称之为__________。   9.根据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并列结合学习。   10.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_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心理发展   2.教学内容   3.动机   4.知识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简述技能的基本特征。   2.在学习时间管理中怎样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3.简述高创造性者的个性特征。   4.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5.简述教师的正确学生观的主要内容。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1.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2.简述成败归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2.B   【解析】青少年期包括少年期(11、12岁~l4、15岁)和青年初期(14、15岁~l7、18岁)。   3.B   【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主动的形成   认知结构。   4.D   【解析】A属于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B、C属于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   5.B   【解析】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为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6.B   【解析】题干为同化性迁移的定义。   7.B   【解析】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可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8.C   【解析】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9.A   【解析】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10.B   【解析】智商100表示中等智力。   11.A   【解析】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即以他人行为为行为参照;二是为了避免他人的非议或排斥。   12.C   【解析】我们将健康归结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内容。   13.C   【解析】认知目标有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评价目标是最高水平认知学习的结果。   14.B   【解析】根据课堂管理的概念,选B。   15.D   【解析】教学评价的目标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做出决策。   16.C   【解析】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也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   17.A   【解析】略。   18.C   【解析】根据社会意义,可分为高级和低级。   19.D   【解析】略。   20.B   【解析】内部反馈是操作者自身提供的感受反馈,外部反馈是自身以外的反馈。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解析】略。   2.ABCE   【解析】心理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见心理发展特征的论述。   3.ABD   【解析】生理成熟和短暂的变化不属于学习。   4.ABCDE   【解析】略。   5.BC   【解析】数字运算对字母运算的影响是积极的,因此是正迁移;数字运算是下位的、较低层次的,因此是自下而上的迁移。   6.BDE   【解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7.BCD   【解析】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是操作技能;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是心智技能,所以A项属于操作技能。   8.ABCD   【解析】元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一种,所以E选项错误。   9.BCD   【解析】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是: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10.ABCDE   【解析】群体的特点与个体的特点对个体从众都有影响。 三、填空题   1.道德   2.应用、分析   3.两维表、学习结果   4.角色认同、角色信念   5.学与教   6.青春期   7.学习需要   8.迁移   9.下位学习、上位学习   10.活动方式   四、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   3.动机: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4.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五、简答题   1.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它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第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第三,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2.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学习活动;其次,要根据一周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再次,要根据一天内学习效率的变化来安排学习活动;最后,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曲线安排学习活动。   3.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   4.(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5.正确的学生观是指对学生有一个科学而客观的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正确认识学生的向师性和独立性。既要珍惜学生的向师性,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建立教学相长、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   (2)正确认识学生的能动性和可塑性。既不能忽略学生内心的感受和积极探索的欲望,也不能忽略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是激励学生成长进步的根本动力,是教师留给学生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教师正确的学生观的核心内容。   (3)正确认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发展潜力。要侧重于从因材施教的角度看待个别差异,从提高基本素质的角度为学生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这是教师树立正确学生观的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   可以利用感知的基本规律,采用如下途径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一般而言,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但是,这一结论只限于知识的初级学习阶段。在具体的教学中,先进行模象直观,在获得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后再进行实物直观,比一开始就进行实物直观的学习效果要好。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为了增强直观的效果,必须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在形象直观过程中,首先,要加强言语的指导,明确观察目标,提示合理的观察程序;其次,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语词加以表述,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分化;再次,应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语与形象的结合方式,采用何种方式应视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而定。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要想在直观过程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必须注意和观察直观对象。而要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必须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知觉过程。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一切科学实验、科学的新发现、新规律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的。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方式。   2.【答案要点】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2)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3)归因理论是从结果来阐述行为动机的。其作用表现在:   ①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②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   ③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   (4)在教学中,运用归因理论了解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美国心理学家(  )编著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华生   D.桑代克   2.(  )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   B.初高中   C.大学   D.成年   3.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班杜拉   4.布鲁纳认为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表象形式呈现,以下不属于他提出的呈现方式的一项是(  )。   A.动作表象   B.图像表象   C.符号表象   D.情感表象   5.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利用(  )主要应考虑的就是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A.直接发生途径   B.直接转化途径   C.间接发生途径   D.间接转化途径   6.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提出者是(  )。   A.桑代克   B.贾德   C.奥苏伯尔   D.布鲁纳   7.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  )个组块。   A.6±2   B.6±1   C.7±1   D.7±2   8.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将操作技能分为(  )。   A.细微型与粗放型操作技能   B.连续型与断续型操作技能   C.闭合型与开放型操作技能   D.徒手型与器械型操作技能   9.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有帮助的这种方法称为(  )。   A.语义联想   B.视觉想象   C.关键词法   D.谐音联想法   10.思维的主要特征为(  )。   A.间接性和概括性   B.分析性和概括性   C.间接性和整合性   D.分析性和整合性   11.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   A.态度的认知   B.态度的评价   C.态度的情感   D.态度的意向   12.不属于严重程度上由低到高几类心理健康问题范畴的是(  )。   A.心理困扰   B.心理障碍   C.心理疾病   D.心理异常   13。认知领域中超越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的是(  )。   A.知识   B.领会   C.应用   D.分析   14.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   A.正式群体   B.联合群体   C.松散集体   D.集体   15.测量首先要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  )。   A.一种量值   B.一种题型   C.某种题型   D.多种题型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下列属于教学环境中的社会环境的是(  )。   A.温度和照明   B.座位的排列   C.师生关系   D.校风   E.社会文化背景   2.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  )。   A.性别差异   B.年龄差异   C.种族差异   D.智商分数差异   E.同龄团体差异   3.学生的学习内容有(  )。   A.知识、技能的掌握   B.学习策略的掌握   C.潜意识的挖掘   D.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   E.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4.动机的功能有(  )。   A.激活功能   B.调整功能   C.持续功能   D.强化功能   E.指向功能   5.结构化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各种内在关系,如(  )。   A.上下关系   B.平行关系   C.并列关系   D.网络关系   E.交叉关系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心理评估可采用心理测验这类__________方法,也可采用观察法这种__________的方法。   2.分析指将整体材料分解成其构成成分并理解组织结构,包括对要素的分析、__________的分析、__________的分析。   3.自编测验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类型。   4.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__________者等多种角色。   5.学生可以从群体差异和__________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6.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__________。   7.__________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8.学生学习了m(a+b)=ma+mb后,认为lg(a+b)=lga+lgb,这在心理学中称__________迁移。   9.__________是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10.有关心智技能的分类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其关键在于__________。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技能的作用。   2.常用的复述策略包括哪些方法?   3.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4.简述个人道德价值观经历的三阶段七过程。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   1.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2.请阐述加涅对学习的分类。 一、单项选择题   1.D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B   【解析】埃里克森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初中和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3.A   【解析】操作条件反射是斯金纳提出的。   4.D   【解析】布鲁纳认为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5.A   【解析】可利用直接发生和间接转化两条途径培养学习动机,其中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是利用直接发生途径。   6.C   【解析】奥苏伯尔提出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7.D   【解析】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   8.D   【解析】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徒手型和器械型。   9.D   【解析】略。   10.A   【解析】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主要特征。   11.A   【解析】由态度认知的定义可知。   12.D   【解析】心理困扰、障碍与心理疾病是习惯上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论法。   13.B   【解析】领会指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它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   14.D   【解析】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15.A   【解析】可用排除法排除其他三个选项。   二、多项选择题   1.CDE   【解析】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校风、社会文化背景等。   2.ABC   【解析】群体差异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性别、年龄、种族等的差异。智商分数与同龄团体的差异属个体差异。   3.ABDE   【解析】学生学习不但要掌握知识、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以及修养道德品质和促进人格的发展。   4.ADE   【解析】动机有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强化功能。   5.ACE   【解析】教学内容结构化要体现事物的上下、并列、交叉等关系。 三、填空题   1.标准化、非标准化   2.关系、组织原理   3.客观题、主观题   4.心理辅导   5.个体   6.类型差异   7.成就动机   8.负   9.概括   10.心智技能与学习策略的关系问题   四、简答题   1.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它可以控制动作的执行顺序和执行方式,从而可以使个体的活动表现出稳定性、灵活性,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情境。   技能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技能调节着经验获得的过程,决定着经验获得的速度、水平,是经验获得的手段。从形成问题表征、确定问题的性质和类型、探索解决问题的可能的方法、到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都是通过各种心智与操作动作实现的,而合乎法则的心智与操作技能保证了问题的顺利解决,也达到了变革现实的目的。   2.(1)自觉利用有意识记;   (2)自觉排除互相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官参与识记过程;(5)复习形式多样化;   (6)重点内容下面画线、注释等。   3.发现问题—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其首要环节。   理解问题—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   检验假设—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   4.(1)选择阶段,包括:   ①自由选择;   ②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   ③充分考虑各种选择之后再进行选择。   (2)赞赏阶段,包括:   ①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   ②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3)行动阶段,包括:   ①按自己的选择行事;   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2.【答案要点】   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先后提出学习的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为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依次是:   (1)信号学习,指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做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应;   (2)刺激—反应学习,指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应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   (3)连锁学习,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联结;   (4)言语联结学习,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语单位的联结,即言语连锁化;   (5)辨别学习,指学习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并对每种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   (6)概念学习,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应;   (7)规划或原理学习,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8)解决问题学习,   指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规划或原理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的目的。   加涅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种类型:   (1)智慧技能,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它指向学习者的环境,使学习者能处理外部的信息;   (2)认知策略,表现为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它是在学习者应对环境事件过程中对自身认知活动的监控;   (3)言语信息,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   (4)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   (5)态度,表现为影响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   加涅认为,上述五类学习不存在等级关系,它们是范畴各不相同的学习,这种分类是对学习层次分类的一种简缩,它集中于学习的更高水平,充分体现了人类学习的特点,尤其符合学校学习的性质。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在苏联,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   A.卡普杰列夫   B.桑代克   C.乌申斯基   D.维果茨基   2.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  )。   A.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   B.一周之后复习   C.在大面积遗忘开始之前复习   D.当天复习   3.学生刚学英语时,对26个字母的记忆两头容易,中间难,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  )。A.痕迹消退说   B.动机说   C.同化说   D.首位效应和近位效应   4.从(  )人手来培养创造性是促进创造性产生的一条有效途径。   A.个性   B.好奇心   C.独立性   D.创新精神   5.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坚定   6.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艾里斯   D.雅各布松   7.指导教学是以(  )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A.学生   B.教师   C.学习成绩   D.教材   8.有利于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教师领导方式是(  )。   A.权威型   B.放任型   C.民主型   D.****型   9.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称为(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10.(  )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   A.教学效能感   B.教师期待   C.教学监控能力   D.教师威信   11.在感觉记忆中,信息主要以(  )形式存储。   A.语义   B.概念体系   C.图式   D.视象和声象   12.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  )。   A.分化性   B.半成熟性   C.成熟性   D.动荡性   13.(  )的学生在信息加工上多采用整体加工方式。   A.系列型   B.沉思型   C.冲动型   D.场独立型   14.某教师十分重视基本概念、原理及学习方法的教学。这位教师所遵循的学习理论是(  )。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B.认知结构学习论   C.认知同化学习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5.学生作业出现错题时,老师让他把该题做十遍。这属于(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自我强化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在理解与把握心理健康标准时,主要应该考虑到哪些方面?(  )   A.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   B.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C.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   D.心理健康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   2.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   A.积极的   B.消极的   C.和睦的   D.对抗的   E.排斥的   3.下列属于非正式评价的是(  )。   A.测验   B.问卷   C.观察   D.谈话   E.布置作业   4.教师应充当的角色有(  )。   A.学习的指导者   B.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   C.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D.心理保健者   E.教育科研人员   5.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常常要用到哪些方法?(  )   A.讲解法   B.演示法   C.课堂问答法   D.练习法   E.实验法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__________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   2.通过__________阶段,学生建立起了关于活动的初步的自我调节机制,从而为进行实际操作提供了内部控制条件。   3.__________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   4.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二者之间具有__________的关系。   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直觉的道德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6.按照心理测量的特征可把心理测验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7.行为目标是指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   8.__________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   9.评分必须以一定的比较标准为依据,评分的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和__________两种。   10.开始关注提高学生的成绩,说明教师进入__________阶段。   四、辨析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当学生张三出现李老师所希望的行为时,李老师奖励了她七枚小红星,这是心理辅导中的强化法。   2.斯金纳将学习和强化做了区分,认为学习可以用强化来解释,而动机不能用强化来解释。   3.迁移的经验类化说认为,只要两种学习情境中原有相关因素或共同要素越多,越容易产生迁移。   4.学生张三因为上课打瞌睡而被老师用粉笔头打了两次,吓得李四再瞌睡也强打精神认真听课,这是班杜拉说的替代性强化作用。   5.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及调控。   6.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鸦片战争,为学生们安排了一场《鸦片战争》的故事片,这是老师运用了模象直观的方式来使学生获得对鸦片战争全貌的了解。   7.练习与个体技能掌握的一般趋势是这样的:即开始没什么进步,接着是迅速进步,然后是速度减慢,最后进入高原期后便不再有任何发展。   8.通常来说,专家与新手相比,在解决问题时,都不太注意中间过程,更多也是依靠生活经验的表征来解决问题。   9.个体品德形成的基础是道德情感。   10.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总是消极的。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2.简述教学设计的内容和程序。   3.课程表应该如何编制?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论述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次完成的九大教学事项。   2.论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七、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4分)   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从三个班中将成绩排名后六位的学生抽出来,组成了一个18名的班级。心理学家对这18名学生进行智力测验,发现每一名学生智商都在正常范围。于是要求这18名学生的任课老师对他们做到以下几点:   (1)分析他们在学业上失败的原因;   (2)上课提问时,难度适当;   (3)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同学给予鼓励,回答错误的同学给予肯定并耐心纠正错误答案;(4)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后来,这18名同学在半年以后学习大有进步,已经不再是差生。   问题:请结合以上材料试用动机理论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他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A   【解析】学习20分钟之后,遗忘达42%,所以应当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   3.D   【解析】略。   4.A   【解析】个性与创造性互为因果关系,因此可从个性人手来培养创造性。   5.C   【解析】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6.D   【解析】全身松弛训练由雅各布松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   7.C   【解析】指导教学以学习成绩为中心。   8.C   【解析】民主型领导方式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9.A   【解析】略。   10.A   【解析】教学效能感的定义。   11.D   【解析】感觉记忆中,信息贮存的方式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所以主要以视象和声象形式存储。   12.C   【解析】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成熟性。   13.C   【解析】冲动型学生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不管正确与否就急于表达出来,甚至有时还没弄清问题的要求,就开始对问题进行解答。他们的信息加工策略使用的多是整体加工方式,在完成需要整体型解释的学习任务时,学习成绩更好。   14.B   【解析】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认为基本结构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类似于平时所说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这“三基”。主要的不同在于,基本结构不仅指一般原理的学习,还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15.C   【解析】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称为强化,能降低反应概率的刺激称为惩罚。老师让学生做十遍,是为了使学生做错题的概率降低,因此,属于惩罚。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解析】由心理健康的标准可知以上选项均对。   2.ABD   【解析】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3.CD   【解析】非正式评价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   4.ABCDE   【解析】教师要充当多种角色。   5.ABCDE   【解析】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常用到以下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法、练习法、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游戏法、参观法。 三、填空题   1.组合律   2.原型定向   3.生成性学习   4.互为因果   5.想象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   6.认知测验、人格测验   7.可观察、可测量   8.消极   9.相对标准   10.关注情境   四、辨析题   1.【解析】此判断错误,上述行为属于代币奖励法。   2.   【解析】此判断错误,斯金纳认为凡是能够提高反应概率或者发生可能性的手段,都可以称作强化。动机也是可以强化的。   3.【解析】此判断错误,两种学习情境中原有相关因素或共同要素越多,越容易产生迁移是相同要素说的观点,经验类化说就是概括说,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概括。   4.【解析】此判断正确。上述行为为替代性强化。所谓替代性强化指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5.【解析】此判断错误,元认知策略不仅是关于认知过程结果的意识与控制,而且还对认知的结果进行调控。   6.【解析】此判断正确,模象即是模拟性形象。模象直观就是对事物的模象进行直接感知的一种直观方式。   7.【解析】此判断错误,在练习过程中出现高原现象的原因与意志品质差、练习兴趣降低、消极的情绪状态、身体疲劳、操作方法不妥当等因素有关,不是生理极限。高原期以后,可以看到成绩再一次回升。   8.【解析】此判断错误,专家在解决问题时一般不太注意中间过程,并且通过直觉或生活经验表征来解决问题的,而新手注重中问过程并且主要依赖正确的方程式解决问题。   9.【解析】此判断错误,道德认识是个人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在个人品德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10.【解析】此判断错误,非正式团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地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团体目标与正式团体目标的一致程度。 五、简答题   1.(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2.一般来说,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内容和程序:   (1)设置教学目标:包括教学目标的分类和表达、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分析;   (2)组织教学过程:包括确定教学事项、选择教学方法、选用教学媒体和控制教学环境;   (3)选择教学策略;   (4)实施教学评价。   3.课程表是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进行的重要条件,   它的编制首先应尽量将语文、数学和外语等核心课程安排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上午第一、二、三节课,将音乐、美术、体育和习字等技能课安排在下午。   其次,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交错安排,避免同类刺激长时间地作用于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而导致疲劳和厌烦。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引起学生注意。具体可采用三种方式:   ①激发求知欲;   ②变化教学情境;   ③配合学生经验。   (2)提示教学目标。要注意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   (3)唤起先前经验。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及时辅导。   (4)呈现教学内容。注意要根据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5)提供学习指导。   ①当学生对人名、地名等事实性的问题不能理解时,教师可以给以直接指导,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因为事实性的问题不能依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   ②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以提供间接指导,即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推理而求得答案。   ③在进行间接方式指导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能力强、个性独立的学生给以较少指导;对于能力较弱个性依赖的学生给以较多指导,直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   (6)展现学习行为。教师可根据学生眼神和表情、说答案、检查课堂作业的方式判断学生是否产生学习。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2.【答案要点】   (1)教师的领导风格   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   (2)班级规模   班级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班级大小会影响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其次,学生越多,学生间的差异越大,课堂管理遇到   的阻力可能也越大。   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   最后,班级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   (3)班级的性质   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教师不能用固定不变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   (4)对教师的期望。   七、案例分析题   【答案要点】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景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的状态变成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本案例从以下四个方面对18名差生进行了动机的激发:   (1)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而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是解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   (2)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   ①学生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   ②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加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③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基础上,再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加自信心,而后者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虽然表扬和奖励对学生具有推进作用,但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   (3)根据问题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美国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面与问题难度密切相关;问题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问题难度中等,最佳激起水平也适中;问题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4)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要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问题情景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景。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潘菽   D.廖世承   2.有的学生看到锐角、直角、钝角等图形中都有两条交叉的线,就认为角是由两条交叉的线组成这属于(  )。   A.理性概括   B.感性概括   C.形象直观   D.言语直观   3.下列属于资源管理策略的是(  )。   A.计划策略   B.监视策略   C.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D.调节策略   4.一个人面对同一问题,能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表明他的思维有(  )。   A.流畅性   B.变通性   C.指向性   D.独创性   5.关于态度与品德的关系,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二者涉及范围不同   B.二者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C.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D.二者的结构不同   6.抑郁症的主要特征是持久的(  )。   A.焦虑   B.紧张   C.情绪低落   D.注意障碍   7.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  )。   A.教学程序   B.教学过程   C.教学事项   D.教学方法   8.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度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  )。   A.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B.养成竞争意识   C.导致教师管理公正   D.促进团结协作   9.(  )可用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回忆,且可将学生的猜测可能性降到最小。   A.选择题   B.是非题   C.论文题   D.填空题   10.“不断吸收新知识充实自己,掌握和使用教材,进行知识再加工,善于表达,善于选择运用良好方法发展学生的品德能力,有效促进学生自学、实践等”属于教师的(  )。   A.教育才能   B.教学才能   C.社会交往才能   D.组织才能   11.上位学习又称(  )。   A.类属学习   B.总括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命题学习   12.由某种直接的情境引起的道德情感体验,从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分,主要是一种(  )。   A.直觉性道德情感体验   B.形象性道德情感体验   C.想象性道德情感体验   D.伦理性道德情感体验   13.一学生的智商是115,表示其智力(  )。   A.优异   B.中上   C.中下   D.较低   14.社会观察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斯金纳   B.加涅   C.托尔曼   D.班杜拉   15.学生渴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属于(  )。   A.自我实现的需要   B.尊重的需要   C.求知的需要   D.审美的需要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恐怖症可分为(  )。   A.强迫恐怖症   B.单纯恐怖症   C.广场恐怖症   D.社交恐怖症   E.焦虑恐怖症   2.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  )。   A.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B.口头的规范   C.潜意识遵循的规范   D.成文的正式规范   E.形式上的规范   3.测验前的计划包括(  )。   A.确定测验的目的   B.确定测验要考查的学习结果   C.列出测验要包括的课程内容   D.写下考试计划或细目表   E.选择适合的题型   4.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学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分为哪几个阶段?(  )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自我阶段   C.关注情境阶段   D.关注学生阶段   5.指导教学包括的活动有(  )。   A.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   B.呈现新材料   C.提供有指导的练习   D.提供反馈和纠正   E.提供独立的练习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_________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2.反馈在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的作用非常关键,其中_________的作用尤为明显。   3.先学习的信息对后学习的信息的干扰,叫做_________。   4._________指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   5.态度结构比能力结构更为复杂,因为态度除包含认知成分之外,还包含_________和_________。   6.神经性厌食可采用行为疗法、_________予以矫正。   7.上课开始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_________,将有助于引导学生的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   8.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_________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9.测验是测量一个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_________人们心理特征。   10.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家庭作业的_________、_________的常规程序。 四、辨析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学习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与动物的完全依赖本能学习不同,人类的行为学习有时候即便错过了关键期,也能经过补偿学习而可以获得,只是难度加大而已。   3.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可逆性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4.高中生自我意识中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已经能够将自我分成“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   5.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而奥苏伯尔提倡探究式学习。   6.李四同学一进校门就恐慌不安,总是千方百计的逃学旷课,这是学习焦虑症的表现。   7.韦纳认为,天资、能力、心境、努力等属于内部因素,同时也是不可控因素。   8.学完直角后再学锐角、平角、周角,这些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水平顺向迁移。   9.为了提高对π的记忆,李老师编了一首打油诗,这是李老师运用了记忆术中的编歌诀法。   10.陈述性知识是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而程序性知识是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在表述方式上,陈述性知识主要通过程序化操作来表征,而程序性知识则是以网络化和结构化方式来表征观念间的联系的。   五、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人际关系   2.反思性实践   3.正迁移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简述教学目标的功能。   2.教师如何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   3.简述标准化成就测验的特点。   七、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1.论述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2.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单项选择题   1.D   【解析】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2.B   【解析】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只能获得不充分的日常概念和命题。   3.C   【解析】ABD三项属于元认知策略。   4.B   【解析】根据变通性(也称灵活性)的定义,选B。   5.D   【解析】二者结构都是由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构成的。   6.C   【解析】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情绪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7.C   【解析】根据组织教学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教学事项。   8.A   【解析】竞争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9.D   【解析】填空题猜测的可能性较低。   10.B   【解析】由题干可知,是在说教学才能。   11.B   【解析】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   12.A   【解析】由此定义可知是直觉性道德情感体验。   13.B   【解析】韦克斯勒把人的智力由低到高依次分为智力缺陷(70以下)、低能边缘(70~79)、中下(80~89)、中等(90~109)、中上(110~119)、优秀(120~129)和极优秀(130以上)。因此,该学生的智商处于中上位置。   14.D   【解析】斯金纳是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的代表人物;加涅提出了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的理论;托尔曼提出了有关学习的认识地图理论;班杜拉是社会观察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   15.A   【解析】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自己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 二、多项选择题   1.BCD   【解析】恐怖症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作或情境的恐怖),广场恐怖症(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和社交恐怖症。   2.AD   【解析】群体规范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   文的非正式规范。   3.ABCDE   【解析】略。   4.ACD   【解析】福勒和布朗认为教师成长经过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5.ABCDE   【解析】指导教学有六项活动,除ABCDE外还有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三、填空题   1.程序性知识   2.结果反馈   3.前摄抑制   4.提出假设   5.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6.认知疗法   7.学习目标   8.共同活动   9.量化描述   10.规范化、自动化 四、辨析题   1.【解析】此判断错误。教育心理学不仅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学习过程,同时研究学校情境中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2.【解析】此判断正确。人类的某些行为技能可以在错过关键期后经过补偿学习获得。   3.【解析】此判断正确。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可以形成守恒观念标志着儿童的思维具有可逆性。   4.【解析】此判断正确。高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处于心理自我阶段已经可以在心理上将自我分成“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   5.【解析】此判断错误,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而奥苏伯尔提倡有意义接受学习。   6.【解析】此判断错误,上述表现为学校恐怖症。学校恐怖症的主要症状是害怕上学。而学习焦虑的主要表现为畏惧学习,比如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一提到写作业就头疼等等。   7.【解析】此判断错误,心境和努力虽然属于内部因素,但是属于可控因素。   8.【解析】此判断错误,先学习的知识对后学习知识的影响叫顺向迁移,后学习的知识对先学习知识的影响叫逆向迁移。既然是相互影响则既存在顺向迁移也存在逆向迁移。   9.【解析】此判断正确,编歌诀法也称为谐音联想法。   10.【解析】此判断错误,在表述方式上,程序性知识主要通过程序化操作来表征,而陈述性知识则是以网络化和结构化方式来表征观念间的联系的。   五、名词解释   1.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2.反思性实践:反思性实践又称反思性教学,这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做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   3.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简答题   1.(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   (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旦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用适当的教学策略。   (3)指引学生学习   上课开始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将有助于引导学生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   2.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   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   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3.(1)测验是由专门机构或专家学者按一定测验理论和技术,根据全国或某一地区所有学校的共同教育目标来编制的;   (2)所有受试人所做的试题,时限等施测条件相同,计分手段和分数的解释也完全相同。   七、论述题   1.【答案要点】   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1)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2)教师。主要通过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3)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教学媒体。它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都产生影响。   (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   2.【答案要点】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②自我意识增强;   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文档已经阅读完毕,请返回上一页!
/
本文档为【教育心理学考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