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面瘫(全)

面瘫(全)

2012-09-08 19页 doc 97KB 64阅读

用户头像

is_111477

暂无简介

举报
面瘫(全)面瘫 2008—2010年 目录 2008年…………………………………………………3 诊断……………………………………………3 治疗……………………………………………3 难点及解决措施………………………………6 中医药特色……………………………………6 分析评估………………………………………7 2009年…………………………………………………8 诊断……………………………………………8 治疗……………………………………………8 ...
面瘫(全)
面瘫 2008—2010年 目录 2008年…………………………………………………3 诊断……………………………………………3 治疗……………………………………………3 难点及解决措施………………………………6 中医药特色……………………………………6 分析评估………………………………………7 2009年…………………………………………………8 诊断……………………………………………8 治疗……………………………………………8 难点及解决措施………………………………11 中医药特色……………………………………11 分析评估………………………………………11 2010年…………………………………………………13 诊断……………………………………………13 治疗……………………………………………13 中医药特色……………………………………17 优化总结………………………………………18 附:脑病专科常用方剂………………………………19 面瘫2008年 一 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石学敏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王维治主编的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 ,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分期诊断 1.早期(急性期):发病开始至14天; 2.中期(恢复期):15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后遗症期(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后(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二、治疗 (一)针灸治疗 1、器械选择: 针具:使用φ0.25-0.30×30-40mm华佗牌针灸针。 2、患者体位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不同,患者采取平卧、或坐位体位,头部保持中正位。 3、消毒: 医者手指及施术部位作常规消毒。 4、针灸操作: ①急性期(2周以内): 治则: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选穴及操作:采用循经取穴、头部及面部取穴百会、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侧),选用φ0.25-0.30×30-40mm毫针,针刺0.8~1寸。太阳、下关、翳风。选用φ0.25-0.30×30-40mm毫针,针刺0.8~1寸,平补平泻手法。 评估:急性期以脉络空虚,风邪侵袭,阳明、少阳经络,至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因此选穴我们以少阳、阳明经脉穴位为主,早期以实证居多,因此以泄实为主。面部腧穴可以疏调局部经络气血,活血通络。百会穴可生提阳气,合谷为远端取穴。太阳为经外奇穴,可治疗口眼歪斜,下关,翳风分别为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其经脉循行都到达头面,因此可以治疗头面五官病,配以太冲以泄肝胆实火。 ②恢复期(2周—6月): 治则:活血化瘀,培补脾胃、荣肌养筋。 选穴及操作:采用循经取穴配用局部面部外周穴位百会、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选用φ0.25-0.30×30-40mm毫针,针刺0.8~1寸,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采用补法。 评估:穴位具体应用同上,该期主要以活血化瘀,培补脾胃、补虚泄实为主,因此配以足三里,培补脾胃,其他穴位活血化瘀为主。 ③后遗症期(6个月以上): 治则:培补肝肾、活血化瘀、舒筋养肌、熄风止痉。 选穴及操作:采用循经取穴配用局部面部外周穴位,百会、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选用φ0.25-0.30×30-40mm毫针,针刺0.8~1寸,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采用补法。 评估:穴位具体应用同上,该期主要以活血化瘀,培补脾胃、补虚泄实为主,因此配以足三里,培补脾胃,其他穴位活血化瘀为主。 5、电针: 适应症:面瘫早期、中期面肌萎软瘫痪、肌痿无力的治疗。 面部穴位可以实行电针治疗。每次4-6个穴位,一般以阳白—四白、翳风—地仓两对穴位接电极进行电针治疗,波形为连续波,频率1-2Hz,输出强度以面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度。采用电针时,针刺后直接接电针而不用手法,电针针刺时间30分钟。 (二)中药辨证论治 1、风寒证 症舌脉:起病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畏风恶寒,或头痛鼻塞,面肌发紧,肌肉关节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化痰通络 2、风热证 症舌脉:起病骤然,口眼歪斜,头痛面热或发热恶风,心烦口苦,耳后疼痛,口干咽痛,大便干,小便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基本方:加味牵正散,药用全蝎7g、白附子7g、僵蚕7g、蜈蚣2条、地龙7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防风10g、钩藤10g。 风热证加连翘15g、板蓝根15g、大青叶15g;风寒证加细辛3g、荆芥15g、白芷15g 评估:牵正散能够祛风解痉、化痰活血通络。方中白附子辛温升散,祛风化痰通络,长于治头面之风,为君药;全蝎、白僵蚕、地龙祛风止痉,其中白僵蚕并有化痰作用,全蝎又善通络;蜈蚣、钩藤祛风通络;当归、白芍、川芎、防风疏风通络、活血和营,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虫类药物性能走窜,搜风通络作用强。以上诸药相配,药力径走头面经络,直达病所。连翘、板蓝根、大青叶能够清热去湿,白芷散阳明之风,细辛、散少阴之风。 (三)微波治疗: 适应症:面瘫急性期耳后疼痛者。 疗程:每日二次,每次15分钟,7天为一疗程。 (四)面肌功能训练治疗: (1)抬眉运动。有节律地、用力将双眉抬起; (2)闭眼运动。有节律地用力挤眼使上下眼睑闭合,反复开闭眼睑; (3)鼓腮运动。闭住双唇,有节律的鼓起双腮,使之不漏气; (4)吮嘴运动。用力吸吮双颊使嘴噘起呈o形,两颊内陷; (5)露齿运动。用力做瘫侧双颊露齿,尤其瘫侧露齿动作; (6)浴面运动。搓热双手,双掌进行面颊部、眼部、额部按摩。 (五)护理 1、风热证 (1)饮食以清淡为主,忌甜腻煎炸之品及生冷瓜果。 (3)伴发热者,应观察体温变化,可热服中药汤剂或热粥、热饮,服后加盖衣被,使汗出热退,汗多者切忌汗出当风。 2、风寒证 (1)室温宜稍高,阳光充足,注意保暖。 (2)宜进温热柔软、清淡少渣、少油脂、易消化食物,忌生冷瓜果、芝麻、核桃等凉性润肠之品。 三、面瘫治疗难点及解决措施 治疗难点1:面瘫是因病毒感染或寒冷刺激而引起的一侧面部表情肌急性瘫痪,以发病<14内为急性期,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多数患者可伴有耳后或颈项部疼痛。如何解决面瘫急性期进行性加重及伴随的疼痛症状是治疗的难点 解决方案:局部涂抹全蝎膏配合微波疗法, 选穴:耳后翳风穴 疗程:每日二次,每次15分钟,7天为一疗程。 治疗难点2:面瘫患者由于病位较深,或者前期治疗不当,导致病情恢复较慢,长期制动,眼睑闭合不全。 解决方案:给予针刺强刺激,对于眼睑闭合不全的患者采用“滞提”的,首先针刺四白穴,然后向一个方向捻针至滞针后,然后提拉该针针柄,反复提拉8-10次,一天操作2次。十天为一疗程,可连续操作2个疗程。 四、发挥中医药特色具体措施 1、在传统的面瘫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完善面瘫的诊疗方案、推陈出新。 2、将面瘫的急性期治疗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总结评估、对于急性期耳后疼痛的治疗方法,提出了“针刺+全蝎膏+理疗”的治疗方案,减轻耳后乳突部疼痛,发挥了传统中医的优势,扩大了外用中成药的治疗范围。 3、建立可供临床推广应用的面瘫临床特色疗法,以局部取穴为主,开展面瘫的分期治疗,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根据面瘫各个时期的病情特点,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及取穴方案。进一步完善面瘫各期的特色治疗方案。 4、进一步完善面瘫的针灸加中药治疗方法,在牵正散基础方基础上,配合证型的变化,随证加减,风热证加连翘、板蓝根、大青叶,风寒证加细辛、荆芥、白芷,进一步发挥了针灸+中药的特色治疗方式。 五、面瘫分析、总结、评估 我们在面瘫的临床诊疗中,按照面瘫的优化诊疗方案进行治疗,临床疗效较为满意,主要体现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在临床工作中起到了指导和规范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现总结如下: 1、对于面瘫轻症患者,无论是门诊病人还是住院病人应用本诊疗方案均取得了相对满意的临床疗效,而对于重度患者,以及针灸依从性差的患者效果不令人满意,有时需借助现代医学手段,如应用激素和活血药物等更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下一步的临床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本诊疗方案,充实关于重度患者的诊疗方案,在应用中药治疗的同时结合现代医学治疗,使之临床可操作性更强,同时能更好地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 2、面瘫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3、面瘫的分期方法较多,各期治疗方法不一。 4、治疗面瘫的方法较多,但疗效参差不齐。我们采用针灸、推拿、理疗结合药物取得良好效果。 5、经过优化的诊疗方案已基本能满足临床需要及指导临床,为大多数患者解除了病痛。 6、面瘫急性期针灸远部取穴配合涂抹全蝎膏加微波治疗耳后乳突部疼痛治疗效果较好,使大多数患者尽早摆脱疼痛的困扰。 7、针药结合治疗面瘫效果良好。 不足:1、面瘫后遗症期的治疗方案还有待进一步探讨,面瘫后遗症期的治疗是面瘫治疗的难点问。 2、面瘫的分期较多,应根据面瘫的各期病例特点对面瘫的分期进行进一步明确,以利于指导临床。 面瘫2009年 一 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石学敏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王维治主编的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 ,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分期诊断 1.早期(急性期):发病开始至14天; 2.中期(恢复期):15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后遗症期(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后(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二、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 1、器械选择: 针具:使用φ0.25-0.30×30-40mm华佗牌针灸针。 2、患者体位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不同,患者采取平卧、或坐位体位,头部保持中正位。 3、消毒: 医者手指及施术部位作常规消毒。 4、针灸操作: ①急性期(2周以内): 治则: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选穴及操作:采用循经取穴、头部及面部取穴百会、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侧),选用φ0.25-0.30×30-40mm毫针,针刺0.8~1寸。太阳、下关、翳风。选用φ0.25-0.30×30-40mm毫针,针刺0.8~1寸,平补平泻手法。 评估:急性期以脉络空虚,风邪侵袭,阳明、少阳经络,至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因此选穴我们以少阳、阳明经脉穴位为主,早期以实证居多,因此以泄实为主。面部腧穴可以疏调局部经络气血,活血通络。百会穴可生提阳气,合谷为远端取穴。太阳为经外奇穴,可治疗口眼歪斜,下关,翳风分别为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其经脉循行都到达头面,因此可以治疗头面五官病,配以太冲以泄肝胆实火。 ②恢复期(2周—6月): 治则:活血化瘀,培补脾胃、荣肌养筋。 选穴及操作:采用循经取穴配用局部面部外周穴位百会、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选用φ0.25-0.30×30-40mm毫针,针刺0.8~1寸,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采用补法。 评估:穴位具体应用同上,该期主要以活血化瘀,培补脾胃、补虚泄实为主,因此配以足三里,培补脾胃,其他穴位活血化瘀为主。 ③后遗症期(6个月以上): 治则:培补肝肾、活血化瘀、舒筋养肌、熄风止痉。 选穴及操作:采用循经取穴配用局部面部外周穴位,百会、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选用φ0.25-0.30×30-40mm毫针,针刺0.8~1寸,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采用补法。 评估:穴位具体应用同上,该期主要以活血化瘀,培补脾胃、补虚泄实为主,因此配以足三里,培补脾胃,其他穴位活血化瘀为主。 5、电针: 适应症:面瘫早期、中期面肌萎软瘫痪、肌痿无力的治疗。 面部穴位可以实行电针治疗。每次4-6个穴位,一般以阳白—四白、翳风—地仓两对穴位接电极进行电针治疗,波形为连续波,频率1-2Hz,输出强度以面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度。采用电针时,针刺后直接接电针而不用手法,电针针刺时间30分钟。 (二)中药辨证论治 1、风寒证 症舌脉:起病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畏风恶寒,或头痛鼻塞,面肌发紧,肌肉关节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化痰通络 2、风热证 症舌脉:起病骤然,口眼歪斜,头痛面热或发热恶风,心烦口苦,耳后疼痛,口干咽痛,大便干,小便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基本方:加味牵正散,药用全蝎7g、白附子7g、僵蚕7g、蜈蚣2条、地龙7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防风10g、钩藤10g。 风热证加连翘15g、板蓝根15g、大青叶15g;风寒证加细辛3g、荆芥15g、白芷15g 评估:牵正散能够祛风解痉、化痰活血通络。方中白附子辛温升散,祛风化痰通络,长于治头面之风,为君药;全蝎、白僵蚕、地龙祛风止痉,其中白僵蚕并有化痰作用,全蝎又善通络;蜈蚣、钩藤祛风通络;当归、白芍、川芎、防风疏风通络、活血和营,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虫类药物性能走窜,搜风通络作用强。以上诸药相配,药力径走头面经络,直达病所。连翘、板蓝根、大青叶能够清热去湿,白芷散阳明之风,细辛、散少阴之风。 (三)微波治疗: 适应症:面瘫急性期耳后疼痛者。 疗程:每日二次,每次15分钟,7天为一疗程。 (四)面肌功能训练治疗: (1)抬眉运动。有节律地、用力将双眉抬起; (2)闭眼运动。有节律地用力挤眼使上下眼睑闭合,反复开闭眼睑; (3)鼓腮运动。闭住双唇,有节律的鼓起双腮,使之不漏气; (4)吮嘴运动。用力吸吮双颊使嘴噘起呈o形,两颊内陷; (5)露齿运动。用力做瘫侧双颊露齿,尤其瘫侧露齿动作; (6)浴面运动。搓热双手,双掌进行面颊部、眼部、额部按摩。 (五)护理 1、风热证 (1)饮食以清淡为主,忌甜腻煎炸之品及生冷瓜果。 (3)伴发热者,应观察体温变化,可热服中药汤剂或热粥、热饮,服后加盖衣被,使汗出热退,汗多者切忌汗出当风。 2、风寒证 (1)室温宜稍高,阳光充足,注意保暖。 (2)宜进温热柔软、清淡少渣、少油脂、易消化食物,忌生冷瓜果、芝麻、核桃等凉性润肠之品。 三、面瘫治疗难点及解决措施 治疗难点:面瘫日久或者是由于早期失治、误治或是由于面瘫的部位较深,容易出现面肌痉挛、面肌倒错等面瘫后遗症的出现,治疗这部分症状是面瘫治疗的难点问题。 面肌痉挛多起源于一侧下眼睑肌肉颤动,后幅度及频繁程度不断增加,逐渐扩展至同侧面部其他肌肉,以口角肌肉的抽动最为明显,多在精神紧张、疲倦、与陌生人交谈、情绪激动时发作明显,在睡眠时停止。神经系统无其它阳性体征,不能自行缓解。 面瘫“倒错”现象,一般发生于面瘫后期,病症延久者,其瘫患侧面肌跳动,自觉发紧,或瘫痪肌痉挛,口角歪向病侧,此即为“倒错”。中医辨证,此属病久,肝血亏损,筋脉失养。 解决方案: 在面部取穴基础上配合针刺头部顶颞前斜线的下2/5(面部运动代表区)、百会穴 ,采用平补平泄手法,可使用电针仪,每天2次,每次30分钟,面部穴位采用轻刺激、浅刺的方法可采用艾灸或温针灸的方法治疗。 四、发挥中医药特色具体措施 1、进一步完善面瘫的诊疗方案,充实面瘫的传统医学治疗方法,发挥中医药优势。 2、进一步对2009年出现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合理化中医药解决方案,对于面瘫后遗症期出现的面肌倒错、面肌痉挛症状提出了:在局部取穴基础上配合针刺面部运动代表区,进一步扩大了头穴的治疗范围,同时局部穴位采用轻刺激、浅刺的方法也可采用艾灸或温针灸的方法治疗。 3、进一步完善面瘫各期的治疗方案,提出“针刺+理疗+按摩+中药+自我训练”的治疗方法。验证了多种疗法效果要优于单纯针刺治疗的作用。将传统中医药治疗手法应用于现代医学中,传统医学以其副作用小,效果显著的优势,进一步体现了传统医学的治疗优势。 4、鼓励中青年医师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申报专项黑龙江省中医管理局课题基金1项。题为:基于正交试验的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评价 五、面瘫分析、总结、评估 面瘫诊疗方案经过1年来的临床应用,在不断完善和优化的基础上,取得了相对满意的临床效果,我们把本病分为风寒型和风热型两型进行辨证治疗,在轻度和中度面瘫患者的治疗上取得较好的疗效,充分发挥了中医药优势及特色,有优势也有不足,现总结如下: 1、进一步明确了面瘫的分型,对于该病的分期治疗有一定指导作用,进一步明晰了该病各期的治疗方法。 2、在今后的工作中探讨新的治疗手段,如按摩、推拿、灸疗、中药、拔罐、自我功能训练等综合手段的治疗,可望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临床研究表明多种疗法效果优于单纯的针灸治疗方法。 3、面瘫急性期采用的轻刺激、浅刺不通电针的方法,有效地降低了患者面肌痉挛的发病率。 4、面瘫后遗症期采用灸疗及针刺头部运动代表区等方法,进一步提高了面瘫后遗症期的临床疗效,降低了面瘫后遗症的出现几率。 不足:要进一步对面瘫后遗症期治疗方法进一步优化,以求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面瘫2010年 一 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石学敏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王维治主编的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 ,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分期诊断 1.急性期(7d以内) 2.平稳期(7~21d) 3. 恢复期(21d~6月) 4.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三)证候诊断 1.风寒证:口眼歪斜,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证:口眼歪斜,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二、治疗方案 (一)中药辨证论治 1、分型 (1)风寒证 症舌脉:起病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畏风恶寒,或头痛鼻塞,面肌发紧,肌肉关节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化痰通络 (2)风热证 症舌脉:起病骤然,口眼歪斜,头痛面热或发热恶风,心烦口苦,耳后疼痛,口干咽痛,大便干,小便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2、推荐方药: 基本方:加味牵正散,药用全蝎7g、白附子7g、僵蚕7g、蜈蚣2条、地龙7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防风10g、钩藤10g。 风热证加连翘15g、板蓝根15g、大青叶15g; 风寒证加细辛3g、荆芥15g、白芷15g 评估:牵正散能够祛风解痉、化痰活血通络。方中白附子辛温升散,祛风化痰通络,长于治头面之风,为君药;全蝎、白僵蚕、地龙祛风止痉,其中白僵蚕并有化痰作用,全蝎又善通络;蜈蚣、钩藤祛风通络;当归、白芍、川芎、防风疏风通络、活血和营,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虫类药物性能走窜,搜风通络作用强。以上诸药相配,药力径走头面经络,直达病所。连翘、板蓝根、大青叶能够清热去湿,白芷散阳明之风,细辛、散少阴之风。 (二)针灸治疗 1、器械选择: 针具:使用φ0.25-0.30×30-40mm华佗牌针灸针。 艾具:使用φ10.0×100mm艾条。 2、患者体位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不同,患者采取平卧、或坐位体位,头部保持中正位。 3、消毒: 医者手指及施术部位作常规消毒。 4、针刺: (1)急性期: 治则:疏经通络、祛邪牵正。 取穴:以远部取穴为主、邻近取穴为辅。取穴手、足阳明经与少阳经穴。 合谷、太冲、风池、下关、翳风、地仓、颊车、阳白、迎香、太阳、百会 操作:以浅刺、清轻刺激为主,手法以泻法为主 评估:发病后1~7 d为急性期。此期症状有加重趋势,病情不稳定。因正气亏虚,外受风寒、风热之邪侵袭面部手、足阳明、少阳经脉,邪气亢盛,阻于经脉,导致面部气血瘀滞而发病。针刺手法宜浅刺、轻刺激(手法过重有伤正之弊)。手法以泻法为主,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与少阳经穴为主,合谷取双侧,余穴取患侧。 辨证取穴:风寒阻络者,面部有拘紧感,患侧耳后发凉或伴疼痛,畏风畏寒,得暖则舒,宜针泻合谷;风热外袭者,伴见面赤、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宜针泻合谷、曲池;肝胆火逆者,伴有患侧耳后痛、侧头痛、口苦、急躁易怒等,舌红,苔黄,脉弦数,宜针泻太冲、丘墟;阳明热盛者,面部觉热,或先有轻度疼痛,或见耳下腮部疼痛、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洪数,宜针泻合谷、内庭 (2)平稳期: 治则: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取穴:头面部阳明、少阳经局部穴位为主 患侧太阳、阳白、四白、地仓、颊车、下关、风池、翳风、百会;配以远端取穴合谷(双)、太冲(双)。 操作:采用透穴法,如阳白透鱼腰、颊车透地仓等。选用φ0.25-0.30×30-40mm毫针,针刺0.8~1寸,平补平泻手法。 评估:此期症状逐渐稳定,为针刺治疗的最佳时机,以疏通面颊部经气为主。取穴以不能皱眉配攒竹;鼻唇沟变浅配迎香;人中沟歪斜配水沟;颏唇沟歪斜配承浆;上唇功能障碍配口禾髎;耳后痛配翳风;舌麻、味觉减退配廉泉;耳鸣耳聋者加耳门、听宫。每次选穴不宜过多,针刺手法不宜过重,应平补平泻或虚补实泻。可酌情加用电针、灸法,配合功能锻炼。 (3)恢复期: 治则:补气活血、通经活络。 取穴:基本同平稳期,仍以阳明、少阳经为主,取百会、阳白、攒竹、下关、四白、迎香、颊车、地仓、足三里,均取患侧,合谷取双侧 操作:足三里采用补法,其余穴位选用平补平泻的手法,选用φ0.25-0.30×30-40mm毫针,针刺0.8~1寸 评估:症状逐步消失,此期病理主要表现为正气亏虚、余邪阻滞、经络不通。若眼睑闭合无力加用丝竹空透鱼腰、太阳:上唇歪斜加用水沟;下唇歪斜加用承浆。除足三里用补法外,其余均用平补平泻。下关针感要求呈扇形放射至面部,太阳向下透刺针感至面部,足三里、合谷用催经行气法使针感尽量向上传导,可加用电针、局部艾灸,配合功能锻炼。 (4)后遗症期: 治则:扶正化痰、祛瘀通络。 选穴: 患侧风池、翳风、百会、攒竹、阳白、太阳、丝竹空、下关、四白、颊车、地仓、迎香、夹承浆及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合谷。 操作:四白透迎香、地仓透颊车、颊车透颧髎;足三里、三阴交捻转补法,余均用平补平泻法若面肌跳动选行间、阳陵泉,采用泻法;若面肌萎缩则选用脾俞、三阴交,采用补法;若出现倒错或痉挛,可采用针刺头部面部运动代表区(运动区下2/5)配和百会穴,平补平泄手法,针刺后使用电针。 评估:指发病6个月之后。此时病程较长,正气更加亏虚。由于面部经络瘀阻,活动不利,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痰、瘀阻于面部,甚者外风引动内风,故临床多见面部无力、麻木、怕凉、怕风,甚至面部浮胂、面肌痉挛等症状。治疗以扶正化痰、祛瘀通络为主,若病程长、麻木重者局部用梅花针叩刺、拔罐放血以活血通络。 5、电针: 适应症:面瘫早期、中期面肌萎软瘫痪、肌痿无力的治疗。 面部穴位可以实行电针治疗。每次4-6个穴位,一般以阳白—四白、翳风—地仓两对穴位接电极进行电针治疗,波形为连续波,频率1-2Hz,输出强度以面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度。采用电针时,针刺后直接接电针而不用手法,电针针刺时间30分钟。 6、灸法: 适应症:面瘫风寒型,早期、中期及后期治疗。 选穴:太阳、下关、翳风、承浆、阳白、鱼腰、四白、地仓、颊车、印堂、颧髎、夹承浆等面部穴位进行灸法治疗。选用艾条采用温和灸、回旋灸,重点穴位采用雀啄灸。每次灸约20分钟,可以针刺同时采用,也可以单独采用灸法。 (三)特色中医治疗 1、拔罐: 适应症:面瘫风寒型及后期治疗。 疗程: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间隔2--3天进行第2疗程。 选穴:地仓、颊车、颧髎、太阳、阳白, 具体操作:患者侧卧位,充分暴露面部。备小号玻璃罐。用止血钳夹住蘸有适量酒精的棉球,右手握罐体,左手将棉球点燃后立即伸入罐内,闪火即退出,迅速将罐吸拔于地仓穴处,随即取下,再吸拔,再取下,如此反复吸拔5-6次,至皮肤潮红为度。然后依次为颊车、颧髎、太阳、阳白。 2、、面肌功能训练治疗: (1)抬眉运动。有节律地、用力将双眉抬起; (2)闭眼运动。有节律地用力挤眼使上下眼睑闭合,反复开闭眼睑; (3)鼓腮运动。闭住双唇,有节律的鼓起双腮,使之不漏气; (4)吮嘴运动。用力吸吮双颊使嘴噘起呈o形,两颊内陷; (5)露齿运动。用力做瘫侧双颊露齿,尤其瘫侧露齿动作; (6)浴面运动。搓热双手,双掌进行面颊部、眼部、额部按摩。 (四)护理 1、风热证 (1)饮食以清淡为主,忌甜腻煎炸之品及生冷瓜果。 (3)伴发热者,应观察体温变化,可热服中药汤剂或热粥、热饮,服后加盖衣被,使汗出热退,汗多者切忌汗出当风。 2、风寒证 (1)室温宜稍高,阳光充足,注意保暖。 (2)宜进温热柔软、清淡少渣、少油脂、易消化食物,忌生冷瓜果、芝麻、核桃等凉性润肠之品。 (五)健康教育 1、局部避免受寒吹风,必要时可戴口罩防护,面部注意保暖,耳后部及病侧面部行温热敷。 2、预防并发症患侧眼睑闭合不全,故平时外出或睡眠时应戴眼罩,经常上眼药水,睡前应涂抗生素眼膏(注意防过敏),防止角膜炎或暴露性结膜炎。 3、急性期注意休息,尽量减少外出。 4、注意饮食调养。忌辛辣、坚硬、油腻、生冷食物。 5、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以抗外邪侵入。 6、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平时注意陶冶情志,聆听音乐等。 7、配合门诊治疗,定期随访,病情变化及时就诊。 三、发挥中医药特色具体措施 1、建立可供临床推广应用的面瘫临床特色疗法,在针灸学的理论基础上融入新的科学理念,不断创新发展,丰富面瘫的治疗手段,同时将面瘫各期的证治规律进一步深化,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优化面瘫各期的治疗方案。 2、对既往研究进行总结、分析、评估,进一步丰富、优化面瘫治疗方案,提出一个综合治疗方案“针刺+理疗+拔罐+按摩+中药+自我训练”,充分利用现有的中医药资源,将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相融合,发挥传统中医疗法按摩、艾灸、拔罐、中药、针灸等在面瘫临床中的应用,进一步丰富了面瘫的中医治疗手段。 3、进一步完善面瘫的分型分期治疗,根据各期出现不同的特点,进一步对面瘫的分期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分型定为急性期、平稳期、恢复期、后遗症期,进一步调整针刺的手法、穴位的选择,及中药的配伍。 4、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科室坚持引导医护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开展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建立起了和谐亲善的医患关系活动。 四、面瘫优化总结 2010年面瘫诊疗规范在2008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优化具体如下: 1、 对于面瘫的分型进行了重新划分,更加清楚的明确了各期的发病时间,进一步确定了各期的治疗原则; 2、 提出了急性期针刺以前刺激为主,能够有效地防止面肌痉挛的发生; 3、 提出了面部透穴的操作方法,进一步加大了针刺的得气力度,加强了针感的传递; 4、 进一步明确了面瘫后遗症期的治疗方法,提出了头穴治疗的方法,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5、 进一步完善了艾灸在面瘫治疗中的作用; 6、 进一步提出了中医特色疗法拔罐法在面瘫中后期的应用; 7、 进一步明确了面瘫的健康教育。 附:脑病专科常用方剂 麻黄汤 桂枝汤 小青龙汤 银翘散 大承气汤 小柴胡汤 大柴胡汤 麻子仁丸 四逆散 逍遥散 痛泻药方 化痰通络汤 白虎汤 清营汤 导赤散 龙胆泻肝汤 芍药汤 理中丸 小建中汤 四君子汤 参苓白术散 补中益气汤 生脉散 玉屏风散 四物汤 归脾汤 炙甘草汤 六味地黄丸 一贯煎 肾气丸 地黄饮子 天王补心丹 安宫牛黄丸 半夏厚朴汤 定喘汤 涤痰汤 血府逐瘀汤 补阳还五汤 川芎茶调散 牵正散 苏合香丸 镇肝熄风汤 天麻钩藤饮 清燥救肺汤 八正散 五苓散 参附汤 苓桂术甘汤 真武汤 星蒌承气汤 二陈汤 温胆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PAGE 19
/
本文档为【面瘫(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