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嬉皮士

嬉皮士

2012-09-09 15页 doc 686KB 47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7208

暂无简介

举报
嬉皮士嬉皮士 百科名片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image/6a211233a032e5c71a4cff92" \t "_blank" 嬉皮士 嬉皮士(英语Hippie或Hippy的音意译)本来被用来描写西方国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嬉皮士这个名称是通过《旧金山纪事》的记者赫柏·凯恩普及的。嬉皮士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化运动,它没有宣言或领导人物。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应出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他们提倡非传统的宗教文化,...
嬉皮士
嬉皮士 百科名片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image/6a211233a032e5c71a4cff92" \t "_blank" 嬉皮士 嬉皮士(英语Hippie或Hippy的音意译)本来被用来描写西方国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嬉皮士这个名称是通过《旧金山纪事》的记者赫柏·凯恩普及的。嬉皮士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化运动,它没有宣言或领导人物。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应出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他们提倡非传统的宗教文化,批评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 目录 简介 批判 贬义 影响 来源 hipster 嬉皮士 嬉皮士运动 简介 花童 反主流文化 回到史前 政治社会面貌 毒品 遗产 特征 新嬉皮士 贬义用法 简介 批判 贬义 影响 来源 hipster 嬉皮士 嬉皮士运动 简介 花童 反主流文化 回到史前 政治社会面貌 毒品 遗产 特征 新嬉皮士 贬义用法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嬉皮士 批判   他们批评政府对公民的权益的限制,大公司的贪婪,传统道德的狭窄和战争的无人道性。他们将他们反对的机构和组织称为“陈府”(the establishment)。 贬义   嬉皮士后来也被贬义使用,来描写长发的、肮脏的吸毒者。直到最近保守派人士依然使用嬉皮士一词作为对年轻的自由主义人士的侮辱。 影响   当时的嬉皮士想要改变他们的内心(通过使用毒品、神秘的修养或两者的混合)和走出社会的主流。远东形而上学和宗教实践和原著部落的图腾信仰对嬉皮士影响很大。这些影响在1970年代演化为神秘学中的新纪元运动。 编辑本段来源 hipster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美国的垮掉的一代称爵士乐音乐家为“hipster”和“beatnik”,同时这两个词也被用来称呼围绕着这些艺术家而出现波希米亚主义似的反文化。 嬉皮士   60年代,从垮掉的一代中演化出嬉皮士,同时从布鲁斯音乐演化出摇滚乐。   在美国东海岸的格林威治村年轻的反文化者称他们自己为“hips”。许多来自纽约市区的失望的年轻人聚集在那个村中,他们穿着他们最旧的衣服。第一个用嬉皮士这个词来描写这些穿着旧衣的中产阶级子女的媒体是一个广播电台。   1965年9月6日旧金山的一家报纸使用首先使用了“嬉皮士”这个词来描写这些年轻的波西米亚主义者,但其它媒体在此后两年中几乎没有使用过这个词。 编辑本段嬉皮士运动 简介   旧金山海特·亚许柏里地区的嬉皮士是以一个叫做Diggers的团体为中心。这个街头剧团体将即时性的街头剧、无政府主义行动和艺术表演结合在一起,他们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自由城市”。他们受两个不同的运动影响:一方面受波西米亚主义的、地下艺术的、剧团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左派的、民权主义的、和平运动的影响。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也有一个非常活跃的嬉皮士社团。1967年夏许多年轻人(警察估计有七万五千人)聚集在海特·亚许柏里分享他们的新文化的音乐、毒品和反抗。   60年代末嬉皮士运动达到其高潮。1976年7月7日《时代》杂志将嬉皮士运动作为其封面:《嬉皮士:一个次文化的哲学》    六十年代'嬉皮士'们 花童   由于许多嬉皮士在他们的头发里带花或向行人分花,因此他们也有“花童”的外号。   很多嬉皮士来自白人富裕家庭,他们抛弃富裕,来感受并赞美贫穷,体验简单而随意的生活。   正因为这些富家子弟享受过主流的中产阶级的舒适生活,才有可能成为这种虽然舒适但扼杀人的创造力的生活的反叛者,也只有真正感受过主流文化的人,才有可能看到它的弊端,从而对它进行批判。 反主流文化   1969年,青年反主流文化的代表人物罗斯扎克发表了《反主流文化的形成》一书,该书明确指出,反主流文化是对现代技术社会的一种反思。   反主流文化的参加者们不屑于像新左派和学生运动的参加者们那样,用参与性民主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他认为只要客观意识的观念还在控制着社会,技术对社会的控制、专家对社会的统治就不会结束。   嬉皮士们认为,美国是一个被惯例和陈规所充斥的世界,它已经成为压制人的个性,迫害个人自由生活的陈规陋习的总和,只有逃离这个社会,摆脱与现实社会和现实文化模式的种种联系,才能使个人和美国社会免于走进死胡同。 回到史前   为了有效地反抗这技术高度发达、物质极端丰裕、但人的精神受到控制的社会,他们提出“回到史前”的口号,希望在史前时期寻找精神力量。   他们特别欣赏“无为而治”,认为只有无为而治的简朴社会,简单生活,才能保证公民个人的尊严和自由。因此,他们从生活做起,掀起“生活的革命”,来反抗主流的、精英的、技术的、物质的社会。 编辑本段政治社会面貌   他们没有宣言或领导人物,他们只用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理念。传统的宗教文化屡次遭受他们的嘲笑,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在他们眼中不值一钱。   他们批评政府对公民的权益的限制,他们憎恨大公司的贪婪,感叹传统道德的狭窄,反对战争的无人道性。但他们却无能为力。他们只能在他们的和平运动、游行中发出他们的呐喊;只能在他们的头发里带花或向行人分花,“向枪管里插上鲜花”;只能用流浪的摇滚音乐、伤感音乐表达他们的不满。   马丁·路德·金发表的“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约翰·肯尼迪总统遇刺,越南战争,人类登陆月球,赫鲁晓夫扬言要消灭美国……美国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注定是一个复杂、深刻、严肃、迷惘的时代。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生活问题的不断出现,两者的交缠让美国青年在生活的百无聊赖和社会责任感的日益增强中渐渐迷失了自己。他们隐约感到生命和爱,他们隐约触摸到理想和未来,但快乐与痛苦的交织,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能力与目标的错位,自身追求与社会要求的矛盾,终于使他们信仰崩溃了。在摇滚乐的催化下,年轻人开始融合这些双重矛盾,最终形成了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一种完全自发而纯粹精神性的运动——嬉皮运动。一个迷惘与理想的集合体——嬉皮士终于诞生!美国青年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独立思考和反叛尝试;开创了自己的生活空间……今天人们仍然喜欢用“纯真、激动、伟大”这样的字眼来形容60年代,不单单是为了回味那遥远的过去,更是源于一种感情的回归。   原因有很多,但越南战争最终成为嬉皮运动全面爆发的导火索。战争中数以万计的美国青年被派往前线冲锋、杀戮、流血、死去……违反民意的越南战争,在年青人当中引起了极大的反思。在全美校园里,一浪又一浪的反战游行示威此起彼伏。此后不久发生的多宗国民警卫队枪杀游行学生的事件无疑再火上浇油。嬉皮运动最终全面升级。在1967年那个被称作summer of love(爱之夏)的夏天里,“Make Love Not War”(要爱情、不要战争)成为了最有号召力的嬉皮口号。而嬉皮士也在这个夏天成长、呐喊。   什么是嬉皮士?嬉皮士不是留长发的青年,嬉皮士不是嬉皮扮相的青年,更不是迷幻药、性解放的提倡者!——那不是嬉皮士的真正面貌!虽然有一些为了逃避现实而大量吸食毒品,开始疯狂——那只是苦闷的发泄!不是他们的初衷!那真正的嬉皮士是绝对排斥暴力的,他们只是消极地制造着自己的世外桃源,在“爱与和平”的下,用纯粹精神对抗社会既成的价值观念!怀念简单原始的群居生活,在乌托邦中寻找心灵的归属,在头上插上象征爱与和平的花朵,崇尚纯精神、热爱生命和大自然、与人为善的本性——这才是嬉皮士的真面目!   但很多人误解、甚至故意丑化他们!支持越战的军火商、压制自由的政府官员、传统的宗教信徒、在压制下丧失自我的人、为政府充当唱手的哑子、看到所谓光明的盲人、听见圣音的聋子……对这些青年感到了恐惧!他们害怕,害怕这些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害怕这些青年对传统的反抗,害怕这些青年对他们统治的颠覆!于是他们千方百计攻击、丑化、分化这些在寻求自我救赎的青年!“嬉皮士吸食毒品!”“嬉皮士是同性恋!”“嬉皮士不过是一群社会渣滓!”“嬉皮士反对进步!”……一个个恶谥,一个个罪名向他们奔来——只要嬉皮士有一点问题,秩序的捍卫者就能将他变成罪行!比原罪更不可原谅的罪行!而一些无聊的阿飞,藉着嬉皮士的名义,做一些与嬉皮士精神完全背道而驰的事情,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影响力,只有在玷污这个名字!庞克摇滚出现后,具迷幻色彩的轻摇滚乐、宣扬爱与生命的赞歌被歇斯底里的狂吼和无意义的尖叫代替。在我们的时代,还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嬉皮士精神!   没有!为了维护自身统治,政府不允许嬉皮士得到正面的;为了传统秩序的荣光,宗教信徒宁愿嬉皮士世时代代被唾骂;为了金钱利益,军火商希望不再有反战游行!于是他们抓住嬉皮士的任何一点问题,将之无限夸大——一群吸毒者、同性恋者、独立特行者、社会败类!一方面,他们不断打压嬉皮士,用最邪恶的方法——向嬉皮士们兜售毒品,使之堕落!用教育的方法,让嬉皮士游离于社会边缘,远离人群,迫使嬉皮士们屈服。他们成功了,在正统人士眼中,嬉皮士意味着危险,意味着离经叛道,意味着堕落、肮脏和丑恶。嬉皮士——不愿参加社会活动,缺乏社会义务感和缺乏卫生感的人;陈腐的、无聊的或讨厌的人。这就是他们给予嬉皮士的恶谥!而老嬉皮士的继承者,新世纪的嬉皮,已忘却了他们的目标,忘记了自己“花之儿子”这个名字,忘记了他们的使命,忘记了他们的宣言,在政府、宗教、别人、自己搭筑的塔里迷失了自己!将自己降低到阿飞的品格,自甘堕落成为一个社会败类!    嬉皮士 时间,你们在侮辱一个伟大的时代!当约翰·列侬在狂热的战争分子的枪口前倒下时,当“花之儿子”被铺天盖地的物欲狂流掩埋时,当庞克摇滚最终将《Imagine》的歌声掩盖时,当这些青年在运动中依然迷惘和苦闷时,他们的离去成为了必然。   六十年代那段日子里,他们几乎天天举行各种抗议活动和示威游行,种族主义、贫苦、妇女权利等等问题经常成为嬉皮声讨的对象,在音乐和越南战争介入后,通过Joan Baez、Bob Dylan、Arlo Guthrie等抗议歌手的参与,音乐凭借流行性很快把嬉皮思想传递开来,尤以Bob Dylan为最,他横跨60、70年代,领导着美国摇滚内在思维的进行和发展。直到今天,他的存在仍在思想内涵的领域上发生着重要作用,然而他最巨大且具决定性的影响。60年代中后期,超大规模的露天音乐演出造就了嬉皮运动最辉煌的时期。朴素思想、爱、和平、性开放、迷幻药、反战呼声和几十万嬉皮共同出现在演出台前,一切都温馨的、混乱、疯狂、肮脏在嬉皮伟大的质朴情怀下显得高尚起来。   辉煌是短暂的,它或许也该如此,在1969年Woodstock音乐节达到顶峰后,嬉皮运动逐渐开始衰落,在政府反对中,在传统的鄙夷下,在内部人员的自甘堕落里。   80年代是嬉皮士的坠毁年代。里根执政期间,美国在和前苏联的各种竞争中的屡屡胜出,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优越感,使人们已经开始习惯用个人角度考虑问题,而嬉皮运动一直依靠的是集体力量,这种从“我们这一代”到“我这一代”的巨大思想转变最终使嬉皮们丧失了存在的前提。这个阶段为“我这一代”年青人瞩目的竟然是先前为嬉皮不齿的“种族主义”!3K党抬头、白人至上主义的膨胀,竟成为了标榜前卫的一种手段——“爱与和平”的旗帜就这样被人们仍到了阴沟里。“回到史前”的口号,逃离这个社会,摆脱与现实社会和现实文化模式的种种联系,在社会发展的自信与盲目中丢进了历史洪流中。   如今,美国已经没有真正的嬉皮士;而中国,大人们永远不希望嬉皮士的出现。在各国政府的丑化下,吸毒者、同性恋者、特立独行者、社会败类成为常人对他   嬉皮士经常参加和平运动,包括反越战的游行和争取人权的游行。青年国际党是嬉皮士中特别政治活跃的亚群。   从2005年的观点来看,嬉皮士性别歧视相当大,但实际上嬉皮士很快就接受了女性主义和平等主义的原则。   一开始嬉皮士对同性恋不十分容忍,但随着运动的发展他们越来越接受同性恋。   嬉皮士也通过“落出”社会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政治愿望和实现他们所寻求的变化。回到农村去、合作企业、替代性能源、新闻自由运动和有机农业在嬉皮士运动开始时都受到青睐。 编辑本段毒品   许多人认为嬉皮士滥用毒品的程度被支持越战的人夸张。他们用这个借口来反驳嬉皮士反对越战的理由。但实际上的确有许多嬉皮士使用毒品。他们尤其希望利用毒品所产生的幻觉来达到内心的修养。尤其大麻和其它能够产生幻觉的药品如LSD和裸盖菇素。虽然也有许多嬉皮士不用毒品,但毒品往往被看作是嬉皮士的一个标志和他们不肯遵从社会守则的原因。   使用毒品至今被看作是嬉皮士文化的一个中心内容。   许多人认为嬉皮士不抽烟,因为他们认为抽烟有害,但当时的照片显示许多嬉皮士抽烟。 编辑本段遗产   1970年许多嬉皮士的生活形式进入了主流文化,但其下的实质却很少被主流文化吸收。媒介渐渐丧失了对这个次文化的兴趣,年轻人对它也丧失了时髦感。随着庞克摇滚的出现嬉皮士甚至成为年轻人的反感形式。但也有许多嬉皮士保持了他们的生活方式,甚至在主流文化中保持他们的生活方式。直到2005年全世界到处依然有嬉皮士的社群点,有些人随着他们喜欢的乐队流浪。从197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为和平祈祷的彩虹聚会今天依然保持,其它聚会和音乐节则致力于生命或爱。 编辑本段特征   长发,大胡子。许多人觉得长发是一种冒犯,因为它代表不整洁或女性。   色彩鲜艳的衣着或不寻常的衣饰。   听一定的音乐,比如杰米·亨得里克斯和杰菲逊飞艇的幻觉性的摇滚乐、詹妮斯·乔普林的布鲁斯、斯莱和斯通家族、ZZ顶级乐队、死之民乐队等的音乐。   偶尔自己演奏音乐,一般吉他,一般在家里与朋友一起,或在公共绿地上或节日上。自由恋爱,公社式的生活。 编辑本段新嬉皮士   新嬉皮士是对21世纪的嬉皮士的称呼,他们恢复了一些19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观点,比如他们也强调自由,穿他们愿意穿的衣服,做他们想要做的事。与1960年代的嬉皮士不同的是新嬉皮士一般不政治性,而1960年代的嬉皮士实际上是一个政治运动。 编辑本段贬义用法   保守的主流人士用嬉皮士一词来指吸毒的人,尤其吸大麻的人,以及不愿参加社会活动,缺乏社会义务感和缺乏卫生感的人。庞克摇滚次文化的人士则使用嬉皮士一词来指陈腐的、无聊的或讨厌的人。 嬉皮士运动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60年代的精神是叛逆的,60年代的文化是叛逆的,60年代的生活也是叛逆的。 在60年代的西方,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蔑视传统,废弃道德,有意识地远离主流社会,以一种不能见容于主流社会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叛逆,这些人被称为“嬉皮士”(Hippie),由嬉皮士参加的,以文化的反叛和生活的反叛为主要内容的反叛运动被称作“嬉皮士运动”。 目录 时代背景 兴起 极端 口号 Do your own thing 影响 编辑本段时代背景   嬉皮士运动是在反叛的自我意识的推动下开始了通向未知天地的旅程的。它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7708.htm"纽约等地以奇装异服和怪异行为反抗传统的比尼基分子。这些人鼓吹远离社会,提倡“新生活”、“新文学”和“新艺术”,他们吸大麻,听爵士乐,反对传统的两性观念,并创造了“hip”这个词,开嬉皮士文化之先河。 编辑本段兴起   60年代在学生反叛的历史氛围之下,嬉皮士运动形成规模,嬉皮士文化蔚成风气。当时,许多年轻人以着奇装异服,留长发,蓄长须,穿超短裙,吸毒品,听爵士乐,跳摇摆舞,同性恋,群居村等极端行为反抗社会,抗拒传统。1967年,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名叫麦克·梅特利的16岁的中学生离家出走,周游全国,希望寻找友谊和手足之情。1968年,他回到了家乡莱顿城,与7名辍学的大中学生一起,建立起最初的群居村-“莱顿公社”。他们生活简单,男女分居,从木屋旁的小溪里汲水,用木材烧饭,主要食品是马铃薯、玉米和大豆。在“回到史前”和“寻找友谊”等口号的引导下,群居活动在美国兴起。最初,群居村主要建在旧金山的衿树岭地区、落山矶的日落带和纽约的东村,后来遍及全国。1970年,全美国有200多个群居村,成员4万人,1971年发展到近3000个群居村。群居村里崇尚反朴归真的生活,实行财产、子女乃至性爱的公有制,注重教育和环境保护。群居村的成员们要创造一种另类的生活,他们认为,“我们生活在美国,但我们不属于美国”。群居村活动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嬉皮士运动迅速蔓延到欧洲,在欧洲出现许多嬉皮士的群居村。在联邦德国,这样的群居村大约有11万个。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市郊,有一个北欧最大的“自由村”,其成员都是青年男女,他们抛弃一切现代文明的束缚,自由地、“原始”地生活。 编辑本段极端   嬉皮士们还热衷于用极端的方式来发泄自己。他们从吸毒中寻找幻境,寻求刺激。60年代吸毒在年轻人中甚至成为一种时尚。据美国《新闻周报》报导,1969年,美国57所大学中有31.5%的学生沾染过毒品,有人称这种现象为“毒品文化”。有的嬉皮士还醉心于男女性爱和同性恋之中,以追求快感,摆脱苦恼,蔑视和反抗传统的性爱观。 编辑本段口号   很多嬉皮士来自白人富裕家庭,他们抛弃富裕,来感受并赞美贫穷,体验简单而随意的生活。正因为这些富家子弟享受过主流的中产阶级的舒适生活,才有可能成为这种虽然舒适但扼杀人的创造力的生活的反叛者,也只有真正感受过主流文化的人,才有可能看到它的弊端,从而对它进行批判。1969年,青年反主流文化的代表人物罗斯扎克发表了《反主流文化的形成》一书,该书明确指出,反主流文化是对现代技术社会的一种反思。反主流文化的参加者们不屑于像新左派和学生运动的参加者们那样,用参与性民主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他认为只要客观意识的观念还在控制着社会,技术对社会的控制、专家对社会的统治就不会结束。嬉皮士们认为,美国是一个被惯例和陈规所充斥的世界,它已经成为压制人的个性,迫害个人自由生活的陈规陋习的总和,只有逃离这个社会,摆脱与现实社会和现实文化模式的种种联系,才能使个人和美国社会免于走进死胡同。为了有效地反抗这技术高度发达、物质极端丰裕、但人的精神受到控制的社会,他们提出“回到史前”的口号,希望在史前时期寻找精神力量。他们特别欣赏“无为而治”,认为只有无为而治的简朴社会,简单生活,才能保证公民个人的尊严和自由。因此,他们从生活做起,掀起“生活的革命”,来反抗主流的、精英的、技术的、物质的社会。 编辑本段Do your own thing   虽然从表现形式上看,嬉皮士运动与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判政府的学生反抗运动相反,不是通过积极的社会宣传来参与社会改造和改良,而是以遁世的方式对社会作出的一种消极的反抗。但实际上,嬉皮士们自己认为,西方社会正处于新旧文化的交接点上,他们是时代的先锋,正在积极地创造一种新生活,开创一种亘古未有的新事业。嬉皮士们所笃信的箴言,“做自己的事”(do your own things),体现出他们对现实、对传统的视和反抗。嬉皮士们希望通过逃避主流社会,随心所欲的放荡和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找回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理性社会中所丧失的人的原始情欲,恢复在人的个性中所包含着的文化创造的动力,抗拒现理性社会对人性的扼杀,以求达到文化的超越、人的精神的解放和人的生存状态的更新。他们相信,随着嬉皮士运动的兴起,大众将出现新的觉醒,一个真正自由、平等、博爱的新世纪即将破晓。应该进一步看到的是,虽然嬉皮士运动源于年轻人的反叛意识和反叛的冲动,源于对现存一切事物的怀疑和否定,但是嬉皮士运动和嬉皮士文化的精神核心,仍然是资本主义的两大基本价值观-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做你自己的事”不仅意味着对现实权、传统、道德、规则、文化的反叛,还意味着他们创造新生活和新化的过程,是从自我开始,从自我的感受出发的。反主流文化的另一代表作,雷的《美国的年青化》这样认为,创造新的生活需要有新的意识,这种意识它既不同于美国农民、小企业主想向上爬的传统的世界观,也不同于罗斯福新政以来,相信个人承担更多的公共责任,政府采取更有计划的管理就能解决美国问题,而在这有组织的社会中个人失去了自我的观念。新意识来源于对现存一切事物的疑,它从自我开始,强调个人对个人负责,从本质上说,它是现代版的个人主义。嬉皮士运动中不入流的生活体现的是个人本能的感受,奇装异服表现的是个性和民主,人生的目的也不再是沿着社会阶梯向上爬,人生仅是一系列目标的选择和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这种意识的最本质的东西是人自我的重新发现,其最重要的作用创造一个全新的、适合人需要的社会。 编辑本段影响   嬉皮士运动及其所创造的嬉皮士文化不仅在美国泛滥一时,而且西方各国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了它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嬉皮士文化成为六七年代西方社会文化的一种象征。其很多内涵一直影响到今天。 开放分类: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嬉皮士。 嬉皮士,是英语Hippie的音译,指的是欧美国家20世界60~70年代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嬉皮士这个名称是通过《旧金山纪事》的记者赫柏·凯恩普及的。嬉皮士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化运动,它没有宣言或领导人物。嬉皮士用公社式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映出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他们提倡非传统的宗教文化,批评欧美国家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嬉皮士后来也被用作贬义,形容那些长发的、肮脏的吸毒者。甚至现在仍有保守派人士依然使用嬉皮士一词作为对年轻的自由主义人士的侮辱。当时的嬉皮士想要改变他们的内心(通过使用毒品、神秘的修养或两者的混合)和走出社会的主流。远东形而上学和宗教实践和原著部落的图腾信仰对嬉皮士影响很大。 嬉皮士没有什么严格的服装,但有一些属于嬉皮士的穿着元素可以给你参考: 1)收臀的喇叭牛仔裤,配宽腰带 2)带流苏的背心或夹克衫 3)使用拼接方式装饰的服饰 4)迷你裙或短裙,通常会装饰金属链条,可以配皮靴 5)脚踝部可佩戴带铃铛的脚链 6)皮凉鞋 7)有系带的服饰,以及染色的服饰 8)色彩斑斓的头巾或束发带,也可以在头巾或发带上装饰一朵花 9)金属反战标记的首饰 10)木制材料的首饰 11)花卉装饰 12)民族风格的服饰 嬉皮士的风格是反对经典主流的,因此也被称为亚文化 嬉皮士 现代时装风格的原点 http://news.nen.com.cn 2009-08-26 13:42 东北新闻网 网友评论 _COUNT_条   少数派的春天   对于嬉皮士来说,服装外在的形式是不重要的。他们小鬼闹革命的政治诉求,赋予了服装更多精神内涵。 图注:John Lennon和小野洋子在床上静坐呼吁“Love and Peace”   1968年,现代舞大师Maurice Bejart在巴黎贡献了一场《火鸟》,舞者举手投足间的味道像极了遥远中国的“红色芭蕾”《红色娘子军》。巴黎青年看了之后,无比激动。而切格瓦拉式的游击革命;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都让西方的青年们无比景仰。“反对越战”当然是青年们最直接的政治主张,John Lennon和小野洋子的“床上谈和平”最深得人心。然而,意义更加深远的则是反种族主义,其内涵很广,从黑人问题?女权主义到同性恋运动,都有所涉及。   从“垮掉的一代”主将Jack Kerouac不无憧憬地希望自己是个黑人开始,Yves Saint Laurent在60年代中期推出了“非洲系列”,对黑人以及美洲原住民传统的推崇,便一点点深入了嬉皮士的内心。Woodstock音乐节上风头最劲的Jimi Hendrix便是第一个突破灵歌?爵士乐?布鲁斯等贴满了“黑人”标签的音乐,挺进白人摇滚领域的第一位黑人明星。Jimi Hendrix把自己打扮成美洲印第安人的模样,用吵闹的吉他弹奏着“星条旗永不落”,不啻是暗示了美国?印第安人与黑人间牢固联系。   而女嬉皮士们则把胸罩看成是男性世界对女性施行压迫的工具,因此选择把胸罩扔掉。1969年在纽约格林威治村发生的“石墙暴动”则宣示了同性恋群体,不再甘心成为社会中隐形的一份子。在紧接着嬉皮士运动之后的disco潮流中,他们选择了更加明确的身体面貌。喇叭裤?花衬衫?黑人头,绚烂的霓虹色彩,以及性感的音乐与自由的舞蹈,使得同性恋群体和黑人在新生的disco中找到了真正属于少数群体的亚文化样式。   把政治口号写在衣服上   自由是嬉皮士风格的核心。工业时代的大规模生产,抹平了个性。嬉皮士们到二手服装市场去购物,选择已故设计师或是来自陌生国家的服装,都可以极大程度地降低“撞衣”的风险。与年轻一代野心勃勃的购物行为相辅相成的,是嬉皮士们DIY的精神。   扎染成为嬉皮士青年们最具标志性的时尚之一。他们通过自己动手的方式,创造独属自己的T恤。不少嬉皮士也喊出过“摒弃这个缝纫的年代,由自己来缝补自己的东西”的口号。哲学家Alan Watts评价DIY精神时说道:“我们整个教育系统,一无是处。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学会怎么去煮饭,怎么去做衣服,怎么去建房子,怎么去做爱,以及其他生活中非常本质的东西。教育带给我们孩子的只是抽象的概念,把他们训练成保险推销员?官僚,以及某种程度的名人。”也许嬉皮士们的DIY已经超出了“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的范畴,而变成了另一种追求时尚的行为,却无疑引发了人们对整个西方教育系统的反思。   嬉皮士以后的青年,更懂得如何通过时装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伦敦的Katherine Hamnett把“NO WAR, BLAIR OUT”(停止战争,布莱尔下课)?“USE A CONDOM”(使用避孕套)?“CHOOSE LIFE”(选择生活)等口号大剌剌写在T恤上。Martin Margiela则创造了一件有良心的T恤,用英文书写“对付艾滋病,有太多事值得一做,而不仅仅只是穿这件T恤,但这是个好的开头。”Marc Jacobs也与一众明星好友在T恤上与时装迷们全裸相见,号召人们“保护你最大的器官”,以对抗皮肤癌。   如今的时尚更比嬉皮士们更讲究良心,在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拒绝皮草?讲究公平贸易?有机面料的普及都是新时代添加进来的新内容。有趣的是,嬉皮士们昔日茹素的生活习惯,演化到今天,连时尚也开始茹素了。
/
本文档为【嬉皮士】,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