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钟情

2012-09-13 11页 doc 37KB 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414498

暂无简介

举报
钟情钟情·倾心·精神家园 于漪 不少青年教师问我:“怎样才能当一名深受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并急切地希望我给他们以满意的回答。 问题问得好。“深受学生喜欢”,学生喜欢教师,与教师在情感上就会“零距离”,交流就能敞开心扉。爱屋及乌,爱教师,就会爱教师教的学科;教师教的课有磁性,吸引他们,他们就会产生兴趣,形成爱好,从而学习积极性高涨,孜孜以求。 回答这个问题颇有难度。绝非单纯的教学技能技巧所能解决,它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如教师的人格、学养,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业务水平,教学能力,与学生的关系等等,非三言两语...
钟情
钟情·倾心·精神家园 于漪 不少青年教师问我:“怎样才能当一名深受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并急切地希望我给他们以满意的回答。 问问得好。“深受学生喜欢”,学生喜欢教师,与教师在情感上就会“零距离”,交流就能敞开心扉。爱屋及乌,爱教师,就会爱教师教的学科;教师教的课有磁性,吸引他们,他们就会产生兴趣,形成爱好,从而学习积极性高涨,孜孜以求。 回答这个问题颇有难度。绝非单纯的教学技能技巧所能解决,它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如教师的人格、学养,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业务水平,教学能力,与学生的关系等等,非三言两语说得明白。回顾教学历程,经验教训历历在目,我只能试着回答,和年青的同行共同探讨研究。 要深受学生喜爱,敬业爱岗是前提。当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对所从事的语文教育事业要满腔热情满腔爱。宋代大词人辛弃疾在《贺新郎》词里说得好:“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知交、知心、知己,心心相印,课堂里就会产生教育的能量,给学生以温暖。如果对语文缺少情意,冷淡,冷漠,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教学中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谈不到有共振效应。我是这样做的: 一、钟情于祖国的语言文字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梁。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其结构形态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关于汉字的产生,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淮南子·本经训》作了这样的描述:“仓颉作而天雨粟,鬼夜哭。”创造了文字,人类社会文明发端,吓得天下小米 估锕砜蓿 盗 睬辈亓恕:鹤钟卸啻蟮哪ЯΓ 嗲康墓δ馨?字是怎么造的呢?“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依类象形,造化自然。显然,我们汉字的产生正是我们民族对自己所理解的世界样式的符号化的勾勒。 汉字由形、音、义构成,其中“形”是关键,区别于拼音文字,它兼有表意注音的特点(形声字占80%以上,现表声部分有相当数量已失去表音的功能)。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都是造字方法,它们充满了创造的智慧,只要看到“形”,就能受到强烈的直观刺激,知其意,开展想象,进行推理。例如:“羊”,这是个象形字,整个字形像羊的头部(甲骨文“羊”的图形丁),用客观事物的局部形象代表整体事物。羊和善、温顺,从不伤人,因而被用来表示吉祥的意思。“祥”是后起的字,从古字“羊”而来。“美”,是会意字,由“羊”“大’’两个字组合而成。上“羊’’下“大’’,“大’’像——个人,整个字形像一个人修饰打扮成羊首的形状,用来表示美丽、美好的意思。“美”字从美丽、美好的义项中又引申出赞美、鲜美、善事、好事的意思。“群”,是个形声字,“君”是声符,“羊”是形符,原上下结构,现左右结构。羊喜欢群体活动,“群”用“羊”字作偏旁表示群体。“兽三为群,人三为众”,许多兽畜聚合在一起,便成为“群”,许多人聚合在一起便成为“众”,“群”“众”二字意义相近,便组合成“群众”一词。从一个例子,就可深味到汉字富有神韵,奥妙无穷。它是具体的、灵活的、富有弹性的,想象的空间特别大,深入其中,人会聪明起来,受到各种各样的启发。研究脑功能开发的学者提出,拼音文字是“单脑文字”,汉字则左右脑并用,是“复脑文字”,或“双脑文字”,这是很有见地的。 汉字特别有灵性,审美价值很高。字形往往由视觉符号直接表示概念,图画性强,而且注意笔画,注意间架结构。要端庄、匀称、和谐,韵味十足;有些是沉稳,有些是飘逸,千姿百态。我常有这样的感觉:翻开外文书,见到的是一块块扁砖砌成的墙;翻开语文书,犹如步入画廊,“川”,水在活泼欢快地流;“鸣”,鸟引吭高歌;“马”,马奋蹄疾驰……高高低低,疏疏密密,那种愉悦,那种美的享受,难以言表。记得刚写描红时,老师要我们把字写匀称,要我们把描红字对着太阳照,看字镶的红边美不美。汉字美不胜收,在我心中扎下了根。汉字字音的美妙也是天下一绝。字音是句子音律的基础。字有平声、仄声;平声、仄声又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过去还有人声。读起来或慷慨激昂,或娓娓动听,抑扬顿挫,妙不可言。有时候听别人读书、讲话,似乎在听乐曲演奏,悦耳娱心。 汉语言文字珍藏着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全部精神财富,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德格尔的追随者伽答默尔在《人与语言》中曾这样说“语言是储存传统的水库”,“语言是人类社会性遗传的主要渠道,精心地把自己的精神生活的全部痕迹都保存在民族语言中”。钟情于祖国的语言文字,就直接触摸民族的历史文化,领悟其价值和精神追求,体验各个时期各类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与语言文字为伴的过程中,自己也获得了成长。你一心一意热爱它,它就给你丰厚的回报。 二、倾心于语文教学 能有机会对学生进行汉语教育,应该说是一种幸福。 语言是基础,它的重要性常被忽视。人生活在语言中,生命刚开始,意识刚产生,语言就像空气一样围绕在身旁。语言使人有了人的世界,有了文化,有了历史,人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人生活在文化、历史的世界之中。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提升人的精神世界,语言离不开思维、情感,没有语言就没有教育。对学生进行汉语教育,不仅让他们理解、领悟汉语言文字的优美、简洁、深刻、和谐、内涵丰富,联想空间大,而且能以优秀的文化传统对他们进行精神哺育,培养他们的民族情结。 如教学生诵读古诗词,就不能只停留在词句的解释层面。首先自己要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才能教出气氛,教出特色,教出效果。曹操的《观沧海》是名篇,其意境的开阔、心胸的宽广就给人以心灵的震撼。“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天地宇宙,尽在胸中,那种浩大的气魄,那种纵横开阖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这使我联想到法国大文豪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所说:“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瀚的是天空,比天空浩瀚的是人的心灵。”“一颗心灵的叹息,能比一城的喧嚷道出更多的东西。” 诗词表现的思维方式有多种多样,有时聚意点睛,有时反其道而行之,均能给人深深的启迪。如北宋宋祁的《玉楼春》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生动传神,你尽可以开展想象,感受繁花似锦、蜂蝶飞舞的迷人春景。又如唐代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的智慧,体现在求异思维上,一反感伤情绪,表达了昂扬奋发的情怀。只要与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诗中情真诚相待,就能心灵沟通,情感交融,教起来能得心应手,学生受到感染。 有些文章简直就是语言的仓库,佳词美句、成语特别多,认真钻研,受益匪浅。如韩愈的《进学解》中“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沈浸浓郁,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等等,不再一一列举。对治学、修德,前人文学艺术的特点等阐述得言简意赅,言简意深,语言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遨游于其中,会乐而忘返。 有些作品语言的精当、分寸、委婉曲折,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如《林黛玉进贾府》有这样的句子:“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王熙凤见到林黛玉在贾母面前说的这番话极尽阿谀、奉承、拍马的能事。贾母心中真疼爱外孙女儿,王投其所好,赞林黛玉标致,讨老祖宗欢心。赞,绝非一般的称赞,而是天下绝无仅有,够意思,够分量。然而,王又生活在众多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王夫人、邢夫人得罪不起,众姐妹也不能怠慢啊,于是就有了两个“竟”的语言:明明是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不像”,;明明不是“嫡亲的孙女儿”,却“竟是个”,像还是不像,是还是不是,尽在不言中。一句话,把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全部摆平,大家不仅觉得悦耳,心里也舒服,这种语言艺术令人叹为观止。你对它有真情,这个“它”当然是美文佳作、精品、上品,它就会告诉你许多丰厚的内涵,让你处在不断的惊喜之中。 学生写错别字,文理不通,你也不要气恼。劈头盖脸地批评,罚抄写多少遍,实在是下策,除了增添学生厌恶之情外,很难说有所得。如果满怀感情,从“趣”字人手,学生煞有兴味,就在好奇氛围中入耳人心。如学生很容易把“染”写成“染”,“刺”写成“刺”,“炙”“灸”不分,“裹”的笔画错位,乱七八糟。和他们讨论时,开玩笑地告诉他们“染坊”“印染厂”是不卖“丸药”的,“九”指“多”,印染厂有各种各样颜料,能印色彩纷呈的织物。“束”中间有根腰带“一”,“刺”是尖的,没有服带,刺刀、刺眼、刺耳、刺针,全是尖锐的、刺激的。“炙”是会意字,把肉放在火上烤,是一种烹调方法,“夕”是“肉”;“灸”是形声字,上声下形,将火附在物体上烧,用在人体的穴位上,治病;烤肉不是治病,混淆不得。“裹”,字形结构一,“衣”字中间包着一个“果”,包裹,学生这类字一点就通,就不会多一笔少一笔,乱写了。教学,目的在让学生理解,学会,不一定都要从文字学、语言学的角度剖析,只要他有兴趣,一点就通,收到效果就行。 心贴在语文教学上,会悟到教文育人的许多新鲜事,有趣事,意味深长的事。 三、语言,我的精神家园 人之所以为人,当然不能只停留在生物学的层面,人有知觉,还有情义,因而,人还要进行精神层面的追求。物质生活是生存的基本保证,基本满足就能获得快乐,而精神上的追求永无止境。古今中外至圣先贤执著追求的是人的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追求生命内在的丰厚、完美,追求诗意的精神家园,让生命的清泉汩汩流淌,为事业添彩,为人类造福。语文教师是育人的人,精神上的充实、升华、伸展,当然是应追求的目标。 我从事语文教育,语文,就是我的精神家园。我与它朝夕为伴,交往,对话,倾听,诉说,从中享受自然,体验人生,经历苦难曲折,步人思想高地,领略无限风光。那种欢乐,那种情怀,那种在母语家园里边遨游边吮吸雨露甘醇的自由自在难以言表。 长期居住在城市里,喧嚣、烦躁、劳累不断袭击,常感生命不堪承受之重。此时此刻,读一读陶渊明,读几篇山水游记,似乎立刻变了一个人,心境平和起来,徜徉于山水之间,美景如画,‘目不暇接。就拿柳宗元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来说,读过,教过,不知读过多少遍,但一捧起它,不仅有老友重逢的欢快,而且仍然觉得十分新鲜。水声清脆,如环佩叮咚,不仅作者耳闻,也弹奏到我读者的心中。潭水澄澈空明,游鱼“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寥寥数语,绘声绘影,生动传神。鱼的影子映在潭底石上,痴呆地一动不动,忽而游到远处,倏忽地来来往往,似乎与这位贬居的游客取乐,慰藉他的心灵。读到这些,你会欣然地感受到天地造化了不起,有那么多可爱的小生灵娱目慰心,还有什么烦恼不能排解?至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引,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就会联想到人生道路又何尝不是如此!尽管溪岸犬牙交错,还是要勇往直前探其源。 汉语言文字文化底蕴深厚,描摹客观世界、刻画内心的思想、情感,那种准确、逼真、灵动,会把你引入美的世界,许多优秀作品几乎是美的海洋,哪怕你在海边沙滩上捡几个贝壳,也会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比如鲁迅《社戏》中月夜行舟的美景,只要你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就会和“迅哥儿”一样“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人与自然是如此和谐交融,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美哉,少年;美哉,水乡夜景。同样是乡村水景,《好的故事》呈现的是色彩斑斓的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大红花被拉长成“泼刺奔进的红绸带。带织人狗中,狗织人白云中,白云织人村女中……”,水天同景,变幻莫测,美丽,幽雅,有趣,然而,彩笔绘的竟是梦境,朦胧中追求的美好,醒来后连一丝碎影也没有。向往美好的背后深藏着无限的悲凉。沈从文的《边城》把湘西的美景写得如诗如画,就拿白河来说,“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为浮在空气里”,两岸高山上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更美不胜收的是“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夏天日光下晾晒的是“紫花布衣裤”,眩目耀眼……疏疏几笔把人间刻画得犹如仙境。然而,就在这傍山依水的美景中,演绎着两代人的爱情悲剧。什么叫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你看,使得你痛心疾首,挥之不去,从而产生珍惜美好,拥抱美好的情感。例子不胜枚举。深入到语言文字构筑起的王国,咀嚼,品味,感悟,深思,会认识人世沧桑,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感染,净化和丰富自己的心灵。 更使我心灵震撼的是作品中或显现或蕴含的思想高地、智慧高地,它们驱使我不得不思考一些严肃的而又不是唾手就可解答的问题:生活道路的走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善待生命的美好,发挥聪明才智,不负此生,不虚此生?先哲先贤、思想者、践行者,在一篇篇充满睿知的文章、一部部感人肺腑的作品中唤起读者精神上的觉醒,牵引人的灵魂往上升。 例如《论语》《孟子》《庄子》对天、地、人的精辟论述,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古圣先贤的博大胸怀和非凡智慧对自己认识社会、思考人生、修身养性有无穷的启迪。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当外物和人的内情猛然撞击或交融时,就形成动人的诗篇,就会产生千古绝唱。工作上碰到困难,人生旅途中遇到曲折,顺境也好,逆境也好,读几首诗,背几句诗,立刻会开阔胸襟,干劲倍增。教师没有眼界,没有心胸,难以成事。杜甫的《望岳》“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增添我奋勇攀登高峰的精神养料;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暗示我要锤炼顽强拼搏、百折不回的意志。读这些诗不是简单地从中找到,排除某个困难,接受某个教育,而是进入诗的意境,触摸诗人脉搏,受思想、智慧的浸染,是一种心灵的洗礼,是一种自我的超越。 杜甫的《登高》是名诗,起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狂飙好似从天外飞来,突兀,悲壮,而我们更为传诵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它究竟有怎样的魅力?探究其中内涵,会顿然领悟到人又何尝不是长江边上的一棵树一片叶,总要萧萧落下。那是不是因为要“落下”,就马虎,就沉沦,就无所作为?不,“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无尽,滚滚向前,当一片落叶融人滚滚长江之中,就由短暂获得永恒。这种困境中自拔,生命意义的惮悟,艺术化到极点,没有大智慧,怎能道出一二?由此,我联想到我国的不少诗文,在追寻、拷问生命价值时,常常具有悲壮的色彩,那忧国忧民的思想、言行形成浓郁的氛围,紧紧地裹住你,启你深思,助你奋起。辛弃疾的词《破阵子》描绘了沙场秋点兵的磅礴气势和壮观形象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催人泪下。壮志虽难酬,但诗中洋溢的为国献身的赤诚与意气,构成了激动人心彪炳千古的爱国篇章。陆游的一首首诗又何尝不是如此?“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夜泊水村》),“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二”》),这种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报效国家的强烈感情至死不渝,即使离开人世,也同样牵肠挂肚——“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这种用血泪、用身躯、用至真至纯的赤诚酿就的精神财富,是琼浆,是醍醐,每读到它们,总是思绪万千,激动不已,联想到清末林觉民的《与妻书》,现代殷夫的《别了,哥哥》,诗也好,文也好,为真理而澎湃的青春热血,能涤荡读者的灵魂,净化读者的感情。 汉语,是我的精神家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这儿追寻真,追寻善,追寻美。无数的圣者、贤者、智者引领我向前迈步,我吮吸民族精神的精华,民族语言的精粹,生存得很充实,发展得也有滋有味。我在学习汉语、应用汉语中成长。我曾经这样傻想:如果有一天谁剥夺了我热爱汉语、倾心语文教学的权利,那我就失去了精神家园,成了无家可归的人;如果那样的话,我的生命也就枯竭了。 年青的同行,爱我们的汉语,爱我们的语文教育吧,它是那么丰富,那么美妙,那么奥秘无穷,你会从中获得无限的欢乐,无限的智慧!
/
本文档为【钟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