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百家讲坛之大国医讲稿全集

2017-09-19 50页 doc 175KB 250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0829

暂无简介

举报
百家讲坛之大国医讲稿全集百家讲坛之大国医讲稿全集 大国医之王孟英(1)半痴山人 2011-07-26 01:58:35 来源:百家讲坛资源网 上传者:huyong 点击: 403 [画外音]我们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医生要把病情、用药都详细的记录下来,这就是医案,而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很早就开始了医案的记录,这些医案流传到今天,不仅是研究中医的珍贵资料,而且是对中医理论的最好说明,毕业于北京医药大学的中医学博士罗大中先生对这些珍贵的中医医案进行了多年的认真研读,发现在那些简洁凝练的古文之中不仅蕴含着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基础,更难能可贵的是记录了一个...
百家讲坛之大国医讲稿全集
百家讲坛之大国医讲稿全集 大国医之王孟英(1)半痴山人 2011-07-26 01:58:35 来源:百家讲坛资源网 上传者:huyong 点击: 403 [画外音]我们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医生要把病情、用药都详细的记录下来,这就是医案,而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很早就开始了医案的记录,这些医案流传到今天,不仅是研究中医的珍贵,而且是对中医理论的最好说明,毕业于北京医药大学的中医学博士罗大中先生对这些珍贵的中医医案进行了多年的认真研读,发现在那些简洁凝练的古文之中不仅蕴含着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基础,更难能可贵的是记录了一个个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古代名医,中医学博士罗大中先生将为观众朋友们揭示中医医案中所记录的那一张张悬壶济世的陌生面孔,那一个个留传百世的神奇秘方,那一段段起死回生的真实传奇,敬请关注大国医之王孟英第一集《半痴山人》。 [罗大中]在清朝的道光四年,也就是公元1824年,在浙江的婺州那里,集中着很多的盐务商号,当地的负责主管盐务的领导叫周光远,这位这一年是27岁,周光远长的是什么样呢,他长得白白胖胖的,很有气派,这一天他工作之余就去了一次厕所,可是从厕所一出来,他就觉得不对劲了,为什么呢,他就觉得身上一阵发冷,然后出虚汗,别人看他说您这嘴唇怎么白了,然后他自己说话也没有力气,就躺到了地上,这下手下人吓坏了,说领导得了什么病啊,赶快请医生啊,于是就赶快请来了几位医生,这医生来了一诊断,说您这患的是痧症,什么是痧症叫经,痧症是过去称呼一些外感的传染病,是一个统称,他说这个痧症需要用芳香开窍的药物来治疗,就在这时候啊,医生还没开方子呢,只见人群里有一个十六七岁的小伙计,这小伙计偷偷地伸出了手去摸周光远的脉,摸着摸着突然他脸色大变,他说脉微欲绝,这脉微弱的马上就摸不到了,这意味着什么,说这个人的阳气马上就要消失了,他说这个时候您在用芳香开窍的药,这人就危险了,大家一听都吓了一跳,说哪位说话呢,回头一看,嗨,一位小伙计,于是都笑了,说你一个小伙计你懂什么,人家有医生在哪儿呢,哪有你说话的份儿,你赶快闭嘴,可是这小伙计真急了,他就大声地说自己的主张,他说不能用芳香开窍的药,这个时候呢周光远虽然躲在地上,但是他心里还清楚,他就想,他说哎这小伙计说的症状怎么跟我的感觉还真相似啊,于是他就让手人他说就照这小伙计说的去做,大家一听都大跌眼镜,说领导你别不是病糊涂了吧,有医生在哪儿呢,您让一个小伙计给您看病能行吗,可是领导吩咐了,没办法,于是呢就问这个小伙计,说那你说吧,怎么治这病,这小伙计这时候真急了,他没有药,一低头,看到自己胸前佩戴的一块干姜,过去有些地方有人佩戴干姜来避寒邪,这姜有四五钱重,赶快摘下来,然后让人捣碎了,就熬了一碗干姜汤,给周光远喝下去了,为什么用姜呢,因为这个姜,生姜是可以发汗、解表,它同时还可以和中止呕,如果呕吐的话用生姜能起到止呕的作用,如果我不想发汗,我只想止呕怎么办,我们中医呢用湿的纸,把生姜给包上,然后放到火里煨,这叫煨姜,煨姜他就不发汗了,但是它有和中止呕的作用,如果把这生姜再晒干了,变成干姜它也不发汗了,他的作用是暖中回阳,可以回阳,通脉,如果呢把这个干姜在放到火里炮黑了,这叫炮姜,炮姜的作用在脾肾,可以暖经止血,那么因虚寒而导致的出血,它治疗的效果是非常好的,那么这个干姜汤给周光远喝下去以后,周光远怎么样了呢,大家这下可开了眼了,只见周光远的嘴唇慢慢红润了起来,精神头也足了,大家佩服不已,在大家惊叹的目光中,这位小伙计又提笔写下了,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等药,这都是补气的,然后又让人去抓了药,熬下碗汤给周光远喝下去了,这个周光远就恢复了健康,大家都奇怪了,说这位小伙计是谁啊,怎么我们这儿一个小伙计比请来的医生都厉害啊,这个小伙计就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清朝的著名温病学家——王孟英。 [画外音]王孟英这三个字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有些陌生,但是在中医界他却是一位大 名鼎鼎的温病学家,王孟英生于公元1808年,也就是清嘉庆十三年,大概卒于公元1868年,也就是清同治七年,青年时代的王孟英当时只是一个小伙计,那他为什么会比那些医生更懂得医术,他是怎么学习医术的,后来又是怎样从一个小伙计变成一位著名中医的呢, [罗大中]在公元1808年,浙江省的钱塘,就是今天的杭州诞生了一个婴儿,家里给他起了个名字叫王世雄,后来字孟英,这就是我们的王孟英,在王孟英出生之前,他们家有三个男婴都因病死去了,所以王孟英是最大的一个男孩,家里面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把他送去私塾,让他好好读书,希望能博取功名,但是就在王孟英12岁这年发生了一件事,这事改变了王孟英的生活轨迹,这是什么事呢,王孟英的父亲病了,他父亲患的是温病,什么是温病呢,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在中医里边把外感病大致的分为伤寒和温病两大类,这个伤寒呢简单地说就是人体感受了外界的寒邪,需要用温热的药把寒邪给透发出去,温病呢,就是人体感受了外界的温热之邪,需要用清凉的药物,把热邪给透出去,可是当时大家对这个温病不大了解,医生来了一看都认为这是伤寒,于是都用温热散寒的药来给他的父亲服用,结果他父亲这病不但没治好,反而越来越重,接下来又请大夫来,这个大夫一看,说你现在还闹肚子,还泻肚子,这个是阳虚啊,我们来点温阳的药给你滋补一下吧,于是就给他补阳,结果也没有补好,最后到什么程度了,他父亲病越来越重,文献记载说是病日以剧,将治木矣,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快买棺材了,很危险了,就在这时候呢,出现了一个英雄人物,这个人是谁呢,他叫浦上林,是一个年轻的医生,从这天开始,这个医生将成为少年王孟英的偶像,王孟英日后成医跟这个人有很大关系,但是这个人刚来到王孟英家的时候,大家并不相信他,为什么呢,因为他太年轻了,长的是又年轻又帅,大家就觉得老中医才有经验,说您来这么年轻的大夫能治病吗,可是这个浦上林医生来到王孟英家以后,给王孟英的父亲诊断结束后,说了一句话,这句话马上就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了,他说的是什么,他说是温症也,殆误作伤寒治而多服温燥之药乎,什么意思,就是说他说这个是一个温病,是不是我前面的医生给当做伤寒治,用了很多温燥的药啊,大家一听是伤寒还是温病我们分不出来,但是没少服温燥的药这是真的,然后接下来呢,这浦上林医生又说了一句话,他说这个患者“幸而自利不止,热势尚有宣泄,否则早成灰烬,奚待今日耶”,什么意思呢,他说这个病啊多亏他还闹肚子呢,他体内的热还能够泻出去,否则这个人早该病危了,还能等到我来治吗,这一下王孟英家人就很佩服了,说这个人说的有道理,就问浦上林医生,那您说该怎么治呢,浦上林医生就说了,你们家现在赶快去多买些甘蔗来,然后大家跟我一起榨甘蔗汁,把这甘蔗汁榨出几大碗来放在患者床头,让他随便服用,这个很奇怪,为什么要买甘蔗呢,因为甘蔗在中医里边,说他性味甘寒,如果人患了外感的热性病,出现了津液损伤,服这甘蔗汁可以清热生津,把这热给清出去,然后保存人体内的津液,中医里边还有比如说西瓜,白梨,这些都有这个作用,接着这个浦上林医生就开了个方子,都是苦寒的药,这方子开完让王孟英的家人去按方抓药,然后熬出几大碗来也是放在床头,说他什么时候想起来,什么时候让他喝,结果在服用了甘蔗汁和苦寒的药以后,王孟英的父亲身体就慢慢好了,恢复健康了,这下王孟英佩服坏了,少年王孟英望着浦上林医生高大的形象,心里特别佩服,他就想日后如果我能成为这样一个医生那该多好啊,这呢是王孟英想从医的一个念头,现年以后就在王孟英14岁的时候,他父亲又病了,这次很不幸,没找到浦上林医生,因为据文献记载浦上林医生搬到了乡下,很远的乡下去了,结果王孟英的父亲越病越重,很快就病危了,王孟英这辈子会面临数次与亲人的诀别,这是第一次,我们从文献里可以找出一些蛛丝马迹,我们根据这些蛛丝马迹啊可以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一天晚上王孟英父亲知道自己已经不久于人世了,于是他就把王孟英叫道床前,他望着王孟英稚嫩的面容,就对王孟英说,他说孟英啊,父亲我可能不行了,我可能坚持不住了,以后人生的道路要你自己去走了,父亲送给你一句话,这句话就是“人生天地间,必期有用于世,汝识斯言,吾无憾也”,他就是说,你以后长大了,一定要做个对世界有用的人,你记住这句话,父亲我就死而瞑目了,王孟英当时非常痛苦, 他泪流满面,已经说不出话来了,他把头抵在父亲的手上,不住的点头,用这种方式来回答父亲,结果没多久他父亲就去世了,在送葬的队伍中王孟英披麻戴孝,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因为从这天开始,王孟英就是这个家里最大的男子了,王孟英父亲的去世对他的打击简直太大了,为什么呢,因为过去读书人学得是什么,学的都是儒家思想,儒家讲究的是什么呢,讲究的是一个孝字,百行孝为先,现在你父亲病了,病得非常重,被病痛折磨,你做为儿子只能在旁边看着,束手无策,一点忙都帮不上,这是您尽孝的方式吗,您就这么尽孝吗,以后你还配说这个孝字吗,还配说自己是一个儒生吗,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学子,在这种痛彻心肺的自责下,走上了学医的道路,他们从对父母的孝心出发,在经过了人世间的沧桑以后,把孝心升华为对众生的博爱,最终成为一代医学大家,这是一个长长的名单,我们现在就知道这个名单里就有王孟英的名字,把父亲安葬以后呢,王孟英回家找到自己的舅舅,他对他的舅舅哭着说了一番话,泣告母舅,他说什么呢,他说舅舅啊,我父亲临去世的时候让我做一个对世界有用的人,可是对世界有用,有比学医更有用的吗,可是这医学太难学了,道理太深奥了,他说不是认真的学习,恐怕就学不会这些道理,我现在呢想用十年的时间来学习医学,我想把我的母亲,把我的妹妹们托付给舅舅您,舅舅您看可以吗,他舅舅非常吃惊,因为这是个14岁的小孩,能说出这段话来,太懂事了,于是舅舅就鼓励他,说我支持你学医,当时啊在婺州,就是今天的金华市,那有条街叫孝顺街,在孝顺街上集中了很多盐务商号,王孟英就找到一家盐务商号当了会计,因为他算盘打的特别好,王孟英的算术成绩是非常好的,白天工作特别忙,货物进进出出,然后到了晚上一下班了,这些小伙计们就都上街吃吃饭,喝喝茶,聊聊天,但是王孟英他吃完饭就回到家里,然后翻开医书开始自觉中医,文献记载他学到什么程度,“披览医书,焚膏继晷,乐此不疲”,点起蜡烛来看医书,等到晚上小伙计们都回来了,回到宿舍了,王孟英就拿着蜡烛在帐篷里接着看书,看到什么程度,“帐顶为之黑”,蚊帐顶都熏黑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王孟英学医学到第三年的时候,当地的盐务主管周光远就病倒了,于是就发生了我们故事开始时的那一幕,王孟英用一块干姜就把周光远给救过来了,周光远很是吃惊啊,我们这个下边公司里面这个小伙计怎么有这种人才啊,什么是人才,这就是人才啊,于是就把王孟英叫到面前来,问了他的身世,听完以后赞叹不已,这小伙计太厉害了,就把王孟英调到了自己的手下,而且从此把王孟英当作自己的弟弟来看待,周光远他还有一个习惯,他从此以后逢人就讲,当初我是怎么突然病重了,就是我这位小老弟怎么用一块干姜,怎么就把我给救活了,周光远他是谁啊,他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是个领导,他天天这么讲,你想周围好多的患者就开始来找王孟英求诊,就这样呢王孟英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在王孟英学医学到第十个年头的时候,因为太想念家乡了,他就告别了婺州的朋友们,回到了钱塘,就是杭州,开始了自己的行医生涯,那么行医之后的王孟英是一个什么样的医生呢?他是怎么对待患者的呢,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当时有个患者叫张养之,这位是个穷书生,没有钱,靠什么生活呢,靠写毛笔字,靠卖字来养活一家人,他身体一直不发,有什么病呢,就是经常怕冷,大热的天别人穿件单衣服,他就要穿好几层的衣服,而且还有一个男科病,阳痿,这次发病比较重,不但怕冷,而且头疼,咳嗽,他自己服了一些温补的药,他觉得这是有寒,就服了温补的药,结果没有见效,于是就把王孟英给请来了,王孟英来了之后,一进张养之的家门,也是大吃一惊,为什么呢,因为江南九月的天,这位张养之家里边,在他床前围了好几层的幔帐,然后地上生着火炉,再看这位张养之在床上披着棉衣服,还在那儿哆嗦呢,怕冷啊,王孟英一看这病确实很重,于是就给张养之诊脉,诊得的脉象是什么呢,脉沉,重按,按到骨头缝那儿,弦滑,诊完这个脉象,王孟英的心里就有数了,他就对张养之说,他说你这个病看上去像是有寒邪是吧,像是阳虚是吧,都不是,他说你这个病是由热邪潜藏在身体的最里边,为什么呢,因为脉按到骨头缝那儿,中医诊脉轻轻取的时候,号的是你体表的症状,按下去的时候,沉取号的是你体内的症状,他说你按下去这个脉弦滑,说明你的热潜藏得非常深,我现在需要用苦寒的药把你的热泻掉, 这样你的病就好了,张养之一听吓坏了,说您没说错吧,我都冷成这样了,披着棉袄还哆嗦,您还要用苦寒的药,给我泻热,我哪里来的热啊,他不相信,于是他对王孟英说“弟之死生,系乎一家之命,唯君怜而救之”。这话什么意思,他说弟弟我这条小命,关系我一家人的生活呢,我如果病危,我没法去卖字,家里人拿什么吃饭啊,说孟英啊你一定要替我好好考虑一下这个病情,有点不相信王孟英,王孟英就说为什么热邪潜藏在里边会觉得外边凉呢,是因为热邪阻碍了你身体气血的运行,气血供应不到体表来来了,所以你体表会感觉到凉,这是一个假象,在中医里边叫“真热假寒”,很容易诊断错误,王孟英为了说服张养之,还提笔详细写了这个病的来由,张养之呢也是个书生,他拿这个病历一看,很合理,于是他就按照王孟英的吩咐喝了药,喝了三副,但这三副药喝下去就出了问题了,出了什么问题,张养之的病情纹丝没动,这下张养之家就乱了,这亲戚朋友来了很多,都看着呢,都说这人冷成这样了,这个大夫还用寒凉的药给他泻热,这不胡闹吗,您看三副药没见效吧,于是大家就七嘴八舌开始议论,当时文献记载“众楚交咻,举家惶惑”,家里都乱套了,有一个姓于的亲戚在亲属中开始扬言说“养之之命,必送于孟英之手矣”,就是张养之这条小名一定得让王孟英给治死了,这下张养之心里就乱了,因为亲戚朋友都这么说,最后他就听从亲戚朋友们的安排,另外请两位医生来给他看病,这两位医生来了之后,一看您冷成这样,甭问这是阳虚,前边温补的药不够,我们再给你加上温补的药,于是就开了温补的药,要治这个病,这个消息不知道谁的嘴特别快,马上就告诉王孟英了,搁一般大夫怎么办,您不请我,您请别的医生去了,您治坏了别来找我,我可就不管了,但是王孟英他想治的是这个病,所以他二话不说,披上衣服直奔张养之家,进了张养之家以后,他连正眼都没看在大厅里坐着的那两位医生,直奔卧室来到张养之的床前,张养之这时候正在床上趴着呢,一看王孟英来了,很不好意思,但是还没等张养之开口呢,王孟英先说话了,王孟英说养之,如果我们不曾相识,如果你没找过我,我没听说过你有病这事,我可以不管,如果你是一个有钱人,你有的是钱,你愿意请多少医生就请多少医生,我也可以不管,可是现在你是一介贫士,兄弟你是一个穷书生啊,你哪里有钱请那么多医生啊,而且如果你请的医生如果来了就能洞悉病情,开方就见效我也不管,我还要极力赞成这件事,可是现在这些医生我太了解了,他们来了一看你冷成这样一定用温补的药,是不是,王孟英顺手打床头把这个方子抄下来了,一看,果然你看到了吧,全是温补的药,说这个方子你服下去可就危险了,养之现在我求你把这两位医生赶快辞去,我们把这点诊金、这点诊费省下来,我们用这点钱去买药,这是你救命的钱你知道吗,张养之啊趴在床上都傻了,没见过这种医生,跟他这么推心置腹讲话,瞪眼看着王孟英,王孟英接着说,他说如果你真要是虚寒的症状,我这寒凉的药下去,你早该不行了,你早就受不了了啊,为什么现在这个病没变化呢,因为正邪此刻正相持在这儿,我只要再加大一点份量,这天平就该倾斜了,现在我们在坚持一下行不行,张养之实在是没话说了,对待这种推心置腹的医生,他彻底感动了,于是就按照王孟英的说法,把那两位医生辞掉,服了王孟英的药物,结果怎么样,三副药以后他就解下了漆黑色的大便,同时身体怕冷的状态开始慢慢缓解了,十副药以后呢,他大便的颜色就正常了,在王孟英的医案里他把大便颜色正常,做为一个人恢复的标志,说明什么,说明这个人的消化系统,中医说是脾胃开始恢复正常了,然后再接着治疗了一百天以后,张养之就彻底恢复了健康,并且没过多久家里就生了一个小宝宝,后来王孟英的朋友们在给王孟英整理医书的时候,张养之就把这个医案拿了出来,同时还在后边附了一句话,他说“孟英之手眼或可得而学也,孟英之心地,不可得而及也”,什么意思,他说王孟英的这个技术水平你们大家或者可以去学习,或者能学到,但是王孟英对待患者的这种热情却是真难学,有人小伙子叫石诵羲,他患的是外感病,具体症状是什么呢,每到晚上发高烧,经常晚上说胡话,烧的说胡话,然后耳聋,口苦,大便溏泻不成形,小便的颜色深,同时他还感到胸口这儿有一团冷气,这在现在呢就是一个外感的感冒,但是很严重的感冒之类的病症,好多医生都来治,都没有治好,最后也是把王孟英给请来了,王孟英来了之 后一诊断,说这个病很奇怪啊,这就是一个热邪在气分,说一剂白虎汤就应该治好了,而且不用多用,一帖药就应该好了,怎么治疗这么长时间啊,王孟英很奇怪,于是这石诵羲的父亲(叫石北涯)他就把以前医生开的方子都给拿出来了,厚厚的一叠,王孟英拿来一看明白了,原来前边的医生听说患者胸口这有一团冷气,大家就觉得这个病有点可疑,觉得是不是寒症啊,有用温补的,有用发散的药的,当然都没治好,王孟英说开的这些方子都是好方子,这方子都有出处,都是哪本哪本医著里的,可是就是没对症,我现在就给你开这个白虎汤,应该一剂就好,这白虎汤的组成成份是什么呢,主要的一味药是生石膏,这个患者的父亲他懂点医,一看生石膏他就害怕屯,因为生石膏是味寒凉的药,他就想他想我儿子这个小体格能行吗,能受得了这寒凉的药吗,于是他特有主意,王孟英前脚走他后脚就把这方子给扣下了,没给他儿子服用,等到第二天还是请王孟英来,王孟英来了蛮以为这患者应该就开始好转了,一进门儿还那样,于是就很奇怪,说这个患者奇怪了,这个药应该起作用了,怎么没好啊,就问这位北涯先生,这北涯先生很不好意思,说孟英,很不好意思,这个药啊生石膏太寒凉了,我没给我儿子服,他说你能不能再想一个妥善的办法来治疗我儿子这个病啊,王孟英就回答他您如果想用一个妥善的方法来治疗,开出个模棱两可的药来,我只怕你儿子的这个病就不妥善了,这位北涯先生是哑口无言,于是他就把这个方子给他儿子看,问他儿子说你看看这个方子,你服不服,这爷俩儿真是爷俩儿,性格一模一样,他儿子拿来这方子一看,生石膏,天啊,我这有一团冷气,我喝水都要热着喝,您还给我开石膏这么凉的药,我不喝,这药我不服,死活我就不喝这药,这搁一般医生怎么办,我做医生的没有必要逼着你服这个药吧,您不服,那行,算了,您再找别的医生,他们怎么治我就不管了,但是王孟英不这样,王孟英想治的是你这个病,所以他就坐在哪儿苦口婆心地给这位石诵羲这个小伙子讲,为什么你要服这个白虎汤,为什么你热邪潜藏在里面会阻碍气血的流布,气血流布不到那儿,哪儿就会感到凉,这个道理讲了很多很多字,我就不给您讲了,大概200多字,但是这父子俩听完以后还是不服,最后呢说“约翼日广征名士,会商可否”,要约第二天我多找些专家来,大家讨论服不服这个方子,这搁一般人,脸皮薄的,第二天我就不来了,为什么,您摆明了不相信我,我开个方子您要找好多专家来讨论,服不服这个方子,您不相信我,您爱找哪个专家就找哪个专家,但是王孟英还是依然来,来了以后一看他们家里边真热闹,高朋满座,全是专家,亲戚朋友也来了不少,这个时候患者的父亲在旁边干嘛呢,求神拜佛,意乱心慌,王孟英在记载的时候还加了一句话叫“殊可怜悯”,什么意思,王孟英不但没有生气,他还觉得患者家属太可怜了,因为他不服这个药,不怪患者,不怪家属,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医学道理,我没有把这个医学道理给他讲清楚,于是王孟英就站了出来,他跟各位专家说了,他说各位今天我就不客气了,你们先别讨论,我把这病历写清楚了为什么要服这个白虎汤,然后你们看是不是合理,然后我们再说话,这天请来的医生,像顾有梅,许芷卿这些人,都是不错的医生,一看王孟英这个病历写的真合理,写得特别在理,于是就对患者家属说,说孟英写的好啊,这个病除了这个方子之外,我们还都开不出别的方子,这下子这个患者没办法了,才服了这个白虎汤,怎么样呢,效果是一副药下去,马上喉咙就清了,三副药下去以后这病基本就恢复了,可见用一个方子来治一个病相对是容易的,但是一个医生如果能够苦口婆心地把医学的道理讲清楚,却是需要更加用心的,在王孟英留下的医案里百分之八十,都是前面医生给治坏的医案,他去给纠正过来的,别人都说王孟英这人有点傻,所以给他了一个外号叫半痴,意思是半个傻子,可是王孟英呢,他自己不但没生气,他还觉得说朋友们发现了我的优点了,所以他干脆给自己起了个号叫半痴山人,实际上半痴这个外号很不雅观,可是如果有医生对患者如此的痴心,难道不是我们患者的福分吗,就在王孟英每天忙于治疗患者的时候,来了一个人,这是一个患者,那么这个患者到底是谁呢?为什么王孟英一见到这个患者就大吃一惊呢,他患得是什么病呢,请看下集,谢谢~ 大国医之王孟英(2)《正气驱邪》 2011-07-26 01:58:56 来源:百家讲坛资源网 上传者:huyong 点击: 236 [画外音]王孟英行医与众不同,别的医生治不好的病他治,别的医生治坏了的病人他也治,朋友们觉得他傻,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半痴,王孟英不仅不生气,反而自称为半痴山人,在王孟英的医案中记载,他曾经治好了很多疟疾患者,然而即使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仍然有五亿人感染疟疾,每一天就有近三千个儿童因患疟疾死去,那么一百多年前的王孟英是使用什么药物治好了许许多多的疟疾患者呢,王孟英治疗疟疾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密方或秘诀呢,请继续关注中医学博士罗大中先生特别奉献大国医之王孟英第二集《正气驱邪》。 [罗大中]这天王孟英正在家里面,突然有人敲门求诊,王孟英走出来一看,只见来人是风尘仆仆的,虚弱不堪,而且呢瘦得是皮包着骨头,显然这是一个远道而来的患者,但是王孟英啊怎么看这个人怎么觉得有点奇怪,他说这个人怎么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啊,等他仔细这么一端详,不禁大吃一惊,这们是谁啊,来的人正是王孟英的老领导,那位曾经被王孟英用一块干姜救活的周光远,那周光远长什么样大家可能还记得,长的是白白胖胖,很有气派,那他怎么变成这模样了,王孟英感觉也很奇怪,于是赶快把周光远让进了屋,落座以后就问说您怎么变成这样了,周光远长叹了口气,哎,一言难尽啊,怎么回事,原来周光远在婺州感染了疟疾,这病发起来是先打寒战,然后再发热,最后出一身汗这个热才能解掉,过一段时间再重复再重复这一过程,这个病非常痛苦,周光远在婺州被折磨的很痛苦,他请了医生,这医生先来一看,说您这是一个外感病啊,我们要用发散的办法把外邪给发散出去,于是呢,就开了发散的药物,结果没治好,接下来的医生呢一看,发散的药没见效,咱们改滋补吧,于是又给周光远滋补,结果也没见效,这个时候再看周光远什么模样了,瘦得皮包骨头了,然后一会儿发冷,一会儿发热,简直都没法形容了,周光远此时是忍无可忍,他说现在我哪个医生我都不相信了,我只相信一个人,谁啊,王孟英,于是他就买了船票从婺州来到钱塘,找王孟英看病来了,那么这个疟疾容易治疗吗,这要先从什么是疟疾说起,疟疾俗称打摆子,它是由一种叫疟原虫的病原体引起的,传播途径是一种叫按蚊的蚊子,这个病在我们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认识,在甲骨文里面就有这个疟字,在《黄帝内经》里面就有专门的篇章来论述这个疟疾,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古代的中医治疗这个疟疾效果如何呢,回答是不尽人意,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在清朝的康熙三十二年,康熙皇帝就患了疟疾,患得很重,太医院里这些御医想尽了方法治疗,但都没效果,当时有一个传教士是法国的,叫白晋,他当时正在北京呢,他后来再给法国国王写得一个秘密报告叫《康熙帝传》中,他记载这事儿了,他说康熙皇帝当时患的疟疾那是非常重的,他说御医们虽然也想荣幸地使皇帝的病痊愈,但未能如愿以偿,最后呢康熙皇帝就向这些传教士求救,这传教士就献上了一种叫金鸡纳霜的药,康熙皇帝他这个人特别小心,他就找来了四个大臣,他把金鸡纳霜交给大臣,说你们去给我验这个药安全不安全,这四个大臣不知道打哪儿又找了一些疟疾患者来,然后把这个药分给疟疾患者让他们服用,结果怎么样啊,结果这些疟疾患者就都痊愈了,这四个大臣一看,哎,这药看来真不错,于是自己就服了一点,证明这药也没有害处,于是就把这个金鸡纳霜献给了康熙皇帝,康熙皇帝这才服用了这个药,结果是服用下去以后很快就好了,可见在当时清宫里这些御医治疗疟疾的效果远没有这个叫金鸡纳霜的药好,那么什么是金鸡纳霜呢,这是外国的一个草药,金鸡纳霜原产于南美洲的秘鲁,是一种叫金鸡纳的树中提取的,一开始的时候把这个树的树皮剥下来,研成粉给患者服用,后来从这里面提纯出了白色的粉末叫金鸡纳霜,又叫奎宁,直到今天为止,这个奎宁仍然是治疗疟疾的一个主要药物, 那么我们又会提出个问题,在今天我们治疗疟疾的效果怎么样呢,回答还是不够理想,有卫生组织统计,说全球现在有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疟疾的阴影之下,每年有五亿人感染疟疾,每年有一百至二百万人因为患疟疾而死去,就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每一天就有近三千个儿童因患疟疾而死去,每一天啊,而且更为可怕的是现在疟疾对一些本来有效的西药,开始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把这个疟疾提出来,和艾滋病,疟疾,结核,把这些病作为人类的头号敌人,现在组织全球的医学专家来研究,有位张先生患了疟疾,什么症状呢,是发寒的时间少,发热的时间多,他的疟疾是隔两天发作一次,然后这个病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他只发作过两次以后,这位张先生就发现自己突然瘦了下来,一个人如果突然发现自己瘦了,这是挺可怕一事,因为心里没底,不知道这个病到底有多重,于是呢他就赶快到处打听说谁治这个病拿手,有人跟他推荐了王孟英治病那是这个(大拇指),于是张先生赶快把王孟英请到了家里,王孟英就给这位张先生诊脉,诊得的脉象是细,数,什么意思呢?脉细说明脉管中血液不足,阴液也不足,脉数是说有热,其实诊完这个脉王孟英心里就有数了,这是一个阴虚有热的脉象,然后王孟英还问这个患者,说你这个病发作有什么特点吗,这张先生就说了,哎我这病发作还真有特点,什么特点呢,他说我这病每次都是在子夜的时候发作,半夜的子时,王孟英点点头明白了,这跟他诊得的脉象就对上了,因为他诊得的是一个阴虚的脉象,而中医认为人这一天里边,在半夜的子时是阴气最重的时候,这个时候阳气刚刚开始生发,中医认为是阴阳互生的,如果阴虚的人在这个时候阴气不足,无力生发阳气,就会在子时出现症状,中医是“四诊合参”,这四诊是我诊得的脉象和我问得的症状要对上,和舌象要对上,然后王孟英又问,说你是不是口干口渴啊,患者说你脉诊的真好,我就是口干口渴,总想喝凉水,王孟英笑了,说这又跟我诊得脉对上了,因为阴虚的人阴虚内热,津液不足就会出现口干口渴的症状,王孟英说你这个病是一个足少阴的热疟,他说疟疾这个邪气已经侵袭到你的足少阴肾经,说“两发遽而形消胡可玩视”,什么意思呢,他说你只发作了两次你就瘦成这样了,这病不要轻视啊,这张先生说我确实不想轻视,所以才把您请来,您就赶快给我开方子吧,王孟英说且慢,要想我开方子,您先答应我一个条件,张先生很奇怪啊,说这王孟英医生还真有点奇怪,名医开方子还有条件,您说吧什么条件,王孟英就说我这方子您按方抓药,但有一条您别跟别的医生商量,您别把这个方子给别的医生看,张先生一想这个要求很奇怪啊,但是不难做到,于是就按方抓药,抓回来药,王孟英给他开的方子是一个滋阴清热的方子,这个方子呢张先生熬好一副喝下去,这个疟疾发病的时间可就快到了,于是张先生就准备好了在那儿等着,看这个病什么时候发作,结果是左等这个疟疾也不发作,右等这个疟疾也不发作,怎么回事,这个疟疾从此就好了,然后王孟英又开了一点善后的药,这病就痊愈了,大家觉得奇怪吧,您说前面这病多么严重,怎么到王孟英这儿一副药就好了,我们再来看一个医案,这个患者是一个姓朱的小伙子,他的父亲是一个进士叫朱生甫,儿子叫朱仲和,这朱仲和得的疟疾也是一个发寒少,发热多,然后呕吐,胸口觉得憋闷,这么一个病症,这病把他给折磨坏了,也是到处打听,说那位治这疟疾治得好啊,别人就推荐说王孟英治这个病,那是这个(大拇指),于是赶快把王孟英请来了,王孟英就开始给这个朱仲和诊脉,一边诊着脉他父亲就在边上介绍这个病情,他父亲是怎么介绍呢,他父亲说我儿子算是被这个疟疾给折磨坏了,为什么,他说我儿子不是得这一次疟疾,他从小到大得了很多次疟疾,不是这一次,他说我们家是“广延名手治疗,总难即愈”,什么意思呢,我们请了很多的名医来治这个病,可是没有一次说马上给治好的,一般都用多长时间呢,每次都是一年左右,很痛苦,您想想发冷发热这么来回持续一年,这个患者是很痛苦的,然后这个朱生甫进士就跟王孟英提了一个要求,他说什么呢,“闻君疗疟极神,不知能否于月内即痊”,这话的意思是,王孟英我听说您治这疟疾那是非常神的,不知道你能不能用一个月的时间给我儿子治好,这个要求很过分吧,别人治疗一年的时间才能好,你到王孟英这儿就改一个月了,这似乎像个挑战似的,可是王孟英的回答更让人发晕,王孟英是怎么说的, 他说“何限之宽耶,旬日可瘥”,什么意思呢,他说您给我的时间限制为什么这么宽啊,一个月干嘛啊,这个患者应该十天就好了,这回答太雷人了,没有这么回答问题的。您见过哪个医生给自己设定时间限制的吗,您这个病三天好,三天不好回来找我,您这病五天好,五天不好您找我算账,没这样的医生,除非您对这个病情是特别的了解,即使是特别地了解,我们也很少见到这样的医生,那么王孟英能否用十天的时间给这个患者治好呢,王孟英就这个病情了,他说你儿子这个病就是一个暑湿为患,什么是暑呢,中医说的暑就是在夏至以后,到立秋之前这之间的天上的热气,湿呢大家可以理解就像在桑拿天,空气温度特别大,有时候人体自身也会产生一定的水湿,脾阳不振就会产生水湿,王孟英说这就是一个水湿暑湿为患,他说我现在用方子把这个暑湿给你清掉,你儿子的身体自己就该恢复了,于是他就开了一个叫清暑化湿汤的方子,这方子的组成呢是“生石膏,杏仁,半夏,厚朴,知母,竹叶”,这方子时原生石膏和杏仁我给大家讲一下,生石膏是一味寒凉的药,在上一集我们讲白虎汤的时候里面主要的药就是生石膏,生石膏是可以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一个人如果患了热性病,出现高烧,高热,然后出汗烦渴,心里烦然后口渴,脉搏洪大的时候呢,服用生石膏的制剂,可以把热邪给透出去,体温降下来这个人就开始恢复健康了,有的医生呢在开方子的时候告诉,这生石膏因为是矿物质,要先煎,其实生石膏的有效成分如果先煎就被破坏了,和其化药一起煎就行,这个杏仁是干嘛的呢,这个杏仁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零食,但是在中医里面他有很广泛的用途,它是一味降肺气的药,有止咳平喘的作用,中医有一句话叫做肺主一身一气,就是你的体内当因为肺气不畅通而导致水湿特别重的时候,在方子里加上杏仁这味药,可以把气机理顺,这水湿也就泻出去了,中医还有一句话叫肺与大肠相表里,有的时候因为肺气不降,气机不畅导致大肠的气机也不通,产生便秘,这个便秘如果在方子里面加上杏仁这味药,就可以把肺气降下去,把大肠的气通开,便秘就解除了,这个方子开完以后王孟英也告诉这个患者家属,他说这个方子您想服也有一个条件,王孟英说这个方子你放胆服之,不可商于人,这个方子你放胆去服没问题,但是您千万不能跟其他医生商量,千万不能给其他的医生看这个方子,这家人一听,这要求是有点奇怪,但是呢也不难做到,于是呢就按方抓药,回来就服下这个药物,结果怎么样了,只用了八副这个患者就又痊愈了,别人治这个病用一年的时间,到王孟英这儿用了八天,比他自己预想的还少了两天,看来王孟英治这个疟疾确实是有一手,大家一定非常奇怪,为什么王孟英每次都要告诉患者说这方子您别跟别的医生商量呢,您别给别的医生看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王孟英这是什么秘方呢,可是我们看他这方子总换,也不像是秘方的样啊,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医里面有几味药大家一直认为是能够治疗疟疾的,比如说柴胡,比如说常山,比如说青蒿,中医认为这几种药可以去截杀疟疾,只要治疟疾,就一定会用到这几味药,可是王孟英一味都没,刚才他这几味药一次都没有,他怕什么,他怕我这方子给其他医生一看,其他医生看了说您这也不是治疟疾的方子,这小方子能治疟疾吗,来我给您改一改,我给你添上几味治疟疾的药,您要知道你这一添这方子的方向就走了,所以王孟英不让这个患者把方子跟别人商量,问题又来了,王孟英治疗疟疾的药他一味都不用,而且他治疗的速度还如此的快,难道他有什么秘诀吗,他怎么治的呢,我告诉你秘诀还真有,在下边这个医案里,王孟英就把这个秘诀给说出来了,这个患者呢,是一个叫相简哉的妻子,这个相简哉他自已就是个学医的,但是他妻子得了病以后,这个学医的人有个特点,就是给自己的亲人开方子的时候可能心存顾忌,一般不给自己亲属治病,他就去外边请了别的医生来治疗,先来的医生,来了一看,说您夫人这病很重,为什么呢,她这个病叫胎疟,这是从娘胎里带来的疟疾,这个病可不好治,这个病我需要用发散的方法,彻底把他给发散出去,发散干净才行,相简哉没听说过胎疟这词,觉得很深奥,也没好意思多问,就说那您就治吧,于是这医生就开了发散的方子,结果这病不但没好,而且这患者很快就瘦了下来,瘦成什么样,文献记载“形瘦似鹤”,她这人瘦的两条脚站在这儿跟仙鹤是的,你想这瘦成什么样了,这医生一看也知道不好,瘦成这样没法治了,就找个借 口推脱了,这病我治不了了,另请高明,相简哉就又请来了一个大夫,这个大夫来一看,哟,这个患者瘦得跟仙鹤似的,这是虚啊,这是脾胃气虚,于是就用补中益气的方法要给她治疗这个疟疾,结果开了方子也没有见效,这个时候这病被折腾了整整一个多月了,再看这位相简哉的夫人什么样了,精神萎靡不振,虚弱不堪,总觉得有一口气顶在胸口这儿,左边肋骨的肉经常跳动,口干口渴睡不着觉,这么多症状,这位相简哉同学自己也是学医的,他一看自己的妻子被治成这样,悲从中生,哭了一场,等到哭完了,他想我得找谁呢,就想起自己的老师一位姓赵的先生,于是就去请赵老师,说赵老师,看来弟子妻子的病只能您来治疗了,这位赵老师接到邀请以后,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为什么呢,这病难治谁都知道,自己弟子找我去治,如果没治好,这个丢手艺,丢人,于是他就想怎么办呢,想出来一个办法,他认识王孟英,他就把王孟英拉着我们俩一起去看这个病,于是两人来到了相简哉家里,一进门相简哉就介绍了,说两位老师我妻子这病您一定给好好治,为什么,因为我妻子的病可不简单啊,是一个胎疟,是我妻子打娘胎胎里带来的,王孟英一听就笑了,说哦您媳妇在娘胎里患的疟疾,长大了,等到嫁了人以后才发病,这潜伏的也太长了吧,不见得,我来给你诊断一下吧,他一诊脉,诊得的是一个细数的脉象,这个脉象可能大家都知道了,是个阴虚,但是呢,这个患者还有个特点,他的脉按下去之后叫按之不鼓,就是按下去鼓起来,弹起来没有力气,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个人正气虚了,王孟英现在心里就有数了,他跟大家讲,他说这个患者到了这个阶段,治疟疾不能再以疟字横于胸中,这是什么意思,他说你心里就别总是想着疟疾这个事儿了,别一味奔着治疟疾去治疗,我要杀这疟疾,我要治这疟疾,您别这么想,您这么想这个病可就没法治好了,大家一听就晕了,说您治疟疾您不奔疟疾去那您奔什么去,都用怀疑的眼光看王孟英,王孟英见大家没懂就跟大家解释,他说同样患疟疾为什么有的人就重呢,是因为这个人的正气,他自己的防御系统出了问题了,有什么东西阻碍了它的运转,我们如果把这个东西拿掉,他防御系统正常了,他自己就会把这个疟疾给清除出去了,现在你夫人这个病就是一个阴虚,正气不足,我只要把这个阴给补足了他自己就能把疟疾清出去,您信吗,大家当然都不信,于是王孟英就开了一个滋阴的方子,里面有西洋参,熟地,龟板,龙眼等等,这里边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王孟英他是个食疗大家,他对食疗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他在方子里为什么要开龙眼这种药呢,是因为这味药可以补正,可以养心血,可能大家有这个印象,说龙眼这个药服用起来是不是会发热,王孟英在他的食疗里面就说了怎么补救这个办法,他说龙眼如果和西洋参配在一起,那么西洋参因为是凉的,同时他补气,西洋参的凉性就可以把龙眼的热性给化掉,王孟英他推荐的食疗的方法叫玉灵膏,这个玉灵膏怎么做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就是龙眼肉剥出来一两,然后放一钱的西洋参,放一点白糖,然后放在锅里蒸,您但凡蒸饭的时候把这个放到里面蒸,王孟英说要蒸100次,其时不用那么多,蒸完了以后每次吃的时候外盛出一勺,一调羹,用这个调羹拿水冲它,服下去以后,这个可以养心血,补气,效果非常好,这是王孟英的一个食疗的方子,那么这个补阴的药给这位相简哉同学的夫人服下去,效果怎么样呢,文献记载是“果未浃旬,霍然病已”,没到十天这个病就好了,看来王孟英治这病确实是厉害,用王孟英自己的话说,四十年来治疟无难愈之症,什么意思,他说我行医四十年了到现在,我还没碰到那种怎么治都治不好的疟疾,想解开这个谜团我们得先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个就是王孟英看没看到这个疟原虫,回答是没有看到,因为古代的中医啊,他们没有显微镜,所以他们也没有看到是到底什么引起的,疟原虫的发现是在1880年,由一个法国医生在显微镜下发现的,他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那么第二个问题是王孟英没有看到疟原虫,那么他知道不知道这个病是从外界而来的呢,回答是一定知道,我们古代中医一直认为这个疟疾是由发外感的邪气而引起的,比如明朝的医学家张景岳就说,他说疟疾是由一种叫疟邪的东西引起的,那么问题又来了,您中医没有看到疟原虫这个东西,您仅仅知道这是一个外来的邪气,就凭这点简单的条件您就能治疗这个疟疾吗,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原来在中医啊,在外邪和人体这一对矛盾当中,我们中医更 关注的是人体这一方面的问题,我们相信以人体的正气,相信人体的防御系统一定能够把外邪给清除出去,不管是不是疟疾,之所以这个防御系统不起作用了,是因为有东西阻碍了他的运转,我们现在只要把这个阻碍的东西给拿掉,你的防御系统一定会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外邪给清除出去的,这就好比是两军打仗,我们中医不是代替你的部队去跟对方部队去打,我们派飞机去轰炸对方,我们不这么做,如果这么做了,我们把这个敌人给你清除了,你的部队战斗力不强,别的敌人来了你还是被欺负,我们中医怎么办呢,我们是看你自己的部队有什么问题,你缺武器我给你补武器,你缺粮食我给你补充粮食,你道路被阻塞了我把道路给你清开,然后我依靠你自己的部队去把敌人把清除出去,这就是中医治病的原则,明白了这个原则呢,中医就不再神秘了,您就知道为什么夏天桑拿天特别热,您患了暑湿感冒发高烧,到医院怎么打点滴都降不下来这烧,其实有的时候暑湿感冒越打点滴这个烧越退不下来,可是我们中医呢开了方子,也没见开了什么去杀感冒病毒的药,我们就是开了点杏仁啊,开了点薏苡仁啊,开了点白蒄仁啊,把你体内的水湿给清掉了,然后您那烧就退下来了,病就好了,为什么呢,不是我们用药去治疗你的感冒,这个感冒是您自己给自己治好的,我们只不过在边上帮助了一下,这就是黄帝内经里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原理,有了这个原则呢,我们就可以把疟疾作为一个代名词,我们把它换成任何一个我们没有见过的陌生的传染病。 [画外音]原来王孟英治疗疟疾的秘诀就是运用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认为当阴阳平衡之时,人体正气存内、百邪不侵,当阴阳失衡之时,外邪便会乘虚而入,那么远道而来的周光远是什么原因感染了疟疾,王孟英又是怎样给他进行治疗的呢, [罗大中]王孟英给周光远诊完脉以后,他说你这个就是一个足太阴的湿疟,就是体内湿气太重了,我现在把你的湿气给去掉就行了,开的什么方子呢,是不个叫《不换金正气散》的方子,这个方子是宋朝一个方书叫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的,这个方书里还有另外一个方子,我们非常熟悉,就是藿香正气散,这两个方子是子妹方,他把这方子抓来给周光远熬好喝下去以后,大家看看怎么样,只一副,周光远就觉得寒热的症状开始轻了,周光远都不相信,说怎么能这么快呢,我在婺州被折腾了一个多月,难道这一副药就能见效,等到第二副再喝下去以后,周光远就相信了就是这个药起的作用,因为这个时候这个疟疾就不怎么发作了,等到第三副喝下去,周光远的病基本就好了,然后王孟英又开了一点善后的药,这病就痊愈了,周光远心里这份高兴,这张船票钱花的太值了,于是他又带着幸福的微笑回到婺州去了,但是这事儿还没完,到第二年的秋天,周光远的疟疾又发作起来了,这叫什么,这叫疟疾的复发,手下的又找了很多医生来,给周领导要看病啊,周光远告诉大家说停,把这些医生都送回去,我现在谁都不相信了,我只相信一个人,谁啊,王孟英,于是他就把上次去杭州出差时带的那个公文包拿出来在里边翻,周光远的下属都很奇怪,说领导您翻什么呢,您上次出差那个船票不是已经报销了吗,他还翻,翻着翻着,眼眼一亮,从里面拿出一张旧纸,上面赫然是王孟英去年开的方子,周光远他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这次发病的症状跟去年没什么区别,于是他就找人按方去抓了药,按序三贴,病亦豁然,在服了三副以后,这病又好了,手这个惊奇,后来周光远在去杭州出差的时候把这事跟王孟英说了,王孟英就说,看来这病发作有时间性啊,这样吧,我给你开一个补脾渗湿的方子,你明年夏天的时候你先服用上,不等到秋天就服,我们提前来堵截主评委会疟疾,于是周光远拿这个方子到第二年夏天他就服上了,从此这个疟疾再也没有发作过,经过了这么多波折呢,周光远就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了,他觉得我在婺州生活简直太没有保障了,没有好的医生我生命随时都有危险啊,于是周光远就做了一个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他辞去了婺州盐务主管的职务,这是一个肥缺啊,他辞去了,把全家搬到了钱塘,搬到了杭州,搬到了王孟英的身边,他认为他说我这下半辈子,我只有住在王孟英的边上我才安全,结果周光远对未来的预测是如此的准确,在若干年后的一天晚上,周光远突然出现了紧急的情况,什么情况呢,他开始上吐下泻,然后腿抽筋, 等到第二天早上的时候,又出现了以下症状,耳聋,眼睛陷了进去,声音哑了,脉搏微弱,出虚汗,四肢冰冷,显然这是一个重症,那么多灾多难的周光远这次患的到底是什么病呢,为什么王孟英一看到这个病就震惊不已呢,周光远这次还会有那么幸运吗,请看下集,谢谢~ 大国医之王孟英(3)《力战霍乱》 2011-07-26 01:59:14 来源:百家讲坛资源网 上传者:huyong 点击: 297 [画外音]王孟英给周光远治好疟疾之后,周光远做出一个决定,他辞去婺州盐务总管的肥差,全家搬到了杭州,以便有病时方便求医,周光远真是有远见之明,几年之后,周光远染上了霍乱,当时晚清政府腐败无能,世界上的列强入侵中国的同时,把烈性传染病霍乱也带到了中国,并在江南一带引起了大爆发,霍乱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吞噬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就连王孟英的妻子也在这场瘟疫中不幸丧生,那么周光远这次是否还能幸免于难,王孟英是怎样与霍乱抗争的,他能否战胜霍乱这个恶魔呢,请继续关注中医学博士罗大中先生特别奉献大国医之王孟英第三集《力战霍乱》。 [罗大中]上一集我们讲到,周光远把自己的家从婺州搬到了杭州,他要跟王孟英住在一起,就在若干年后的一天晚上,周光远突然开始上吐下泻,同时腿部抽筋,于是赶快让人去把王孟英给请来,王孟英一听周光远病了,也是非常着急,赶快来到周光远家,一进门,一看周光远这个样子,王孟英就知道这事不好,因为他模样都变了,然后一诊断,王孟英说不好,这个病叫零乱转筋,什么是霍乱转筋啊,这个病就叫霍乱,这个病啊通常爆发起来非常迅速,有的患者可能都不给医生留下治疗的时间,就导致死亡了,现代医学采用补充液体。纠正电解质紊乱的方法,已经把死亡率降得很低了,但是在世界上某些地区这个病依然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疾病,那么王孟英为什么会管这个病叫霍乱转筋呢,原来啊霍乱这个词中国早就有,在《黄帝内经》里边、《伤寒论》里边都有这个词,但是它指的可不是烈性传染病,它指的呢是上吐下泻,只要上吐下泻都可以划到这个病里边,具体到现在我们可以相对应地来说,是急性胃肠炎啊,细菌性食物中毒啊,古代都叫霍乱,取挥霍缭乱之意,到了晚清的时候,这个烈性传染病霍乱才传入,古人不认识啊,说这个病上吐下泻这跟古代那个霍乱很相似,于是把霍乱这个名字就直接扣到烈性传染病的头上了,所以这个名字一直叫到今天,我们今天已经忘了霍乱这个词在古代那可是指的吃坏了东西上吐下泻都叫霍乱,您以后看古书不能是一看到古代写霍乱,认为这就是那烈性传染病霍乱,不是,两回事,现在我们中医管这烈性传染病的霍乱叫真霍乱,王孟英就发现这里面有不同,他说奇怪啊,这次出现的这个跟古代上吐下泻有点不同,为什么呢?他说这次的患者都抽筋,所以他给起个名字叫霍乱转筋,我们为了方便起见,在下边的故事里我们就直接把这病叫霍乱。 [画外音]霍乱是一种传染性极强、死亡率高的烈性传染病,在霍乱大爆发的地区甚至曾经造成过整个村庄的毁灭,那么周光远是怎么传染上霍乱的呢, [罗大中]那么大家一定奇怪,说周光远怎么这么倒霉呢,上一集他患的是疟疾,这一集这个霍乱他怎么又赶上了呢,其实这个事大家不能怪周光远,应该看到周光远患的这个霍乱,他是有着世界范围的背景的,霍乱这个病现在世界医学界基本公认,他的起源地在南亚次大陆,就在公元1817年,在印度的加尔各答腹地,就爆发了一次霍乱大流行,从那儿以后,世界范围内霍乱一共爆发过七次,其中前几次就跟印度这次爆发的它的菌株是一样的,我们管他叫古典生物型菌株,这次印度爆发的霍乱疫性非常惨烈,死亡无数啊,这个疫情顺着两路传入中国,一路从陆路传到了云南等地,但是这次爆发的范围不是很大,另一路是从海路传 入了东南的沿海,是通过商船带过来的,当时的东南沿海海运业是非常发达,有文献说在鸦片战争前期,上海港的吞吐量就达到了300万吨,包括河运和海运,海港里是商船林立,很多外国商船都来了,所以给霍乱的爆发造成了可乘之机,那么大家一定会有个疑问,为什么云南那一路没有造成这么大的影响,而东南沿海这个爆发的这么严重呢,这要从当时江南的卫生状况谈起,现在我们上江南去,那是非常漂亮,风景如画,但是在晚清的时候江南绝对不是这样的,几个字概括就是脏,乱,差,当时清朝政府已经没有力量去照顾老百姓的生活了,所以江南的卫生条件非常不好,大量的居民涌入城市,涌入到苏州、上海、杭州等地,没有房子住,他们就自己盖个窝棚,结果居住条件是非常差,垃圾成堆,蚊蝇成群,江南还有一个最致命的陋习,因为那边水乡、水道密布,他们取水很方便,他们就不打井了,没有打井的习惯,喝的水、做饭的水就到河里面去取,但是大家可要记住了,他们涮的马桶也是在河里边涮,这样就给霍乱造成了可乘之机,霍乱患者的粪便里通常都有大量的霍乱弧菌,它会污染水源,会污染食物,同时呢日常的接触,还有苍蝇等昆虫,也会起到传播的作用,其时做医生这个职业,风险是非常大的,尤其在那个年代,医生的保护措施不完善,他是直接暴露在感染源中,我分析这位徐氏夫人受王孟英的连累,这个可能性比较大,徐氏夫人身体一向非常好,这天晚上王孟英在灯下校勘古代医书,徐氏夫人在边上就陪着他做针线活,等到半夜的时候,他开始泻了两次肚子,当时大家都没注意,早晨起来王孟英梳头,她帮着王孟英梳头,清代的人都留着发辫,需要梳头,梳头的时候徐氏夫人又泻了一次肚子,王孟英这时候觉得不好,他说奇怪啊,你怎么半天泻了三次了,他说我给你诊一诊脉吧,他就给徐氏夫人诊脉,这一诊脉王孟英脑子里嗡的一下,为什么呢,因为脉象非常不好,“脉七至而细促不耐按”,就是这脉跳得非常快,然后非常虚弱,可是徐氏夫人说我身体没有什么感觉啊,我自己觉得挺好啊,王孟英没敢告诉她说这病情有多重,他就说你上床休息去吧,然后他把这个情况和自己的母亲就说了,他母亲没在意,就说不至于吧,你别太担心了,胆子太小了,没事儿,王孟英也怀疑自己是不是诊断错了,可是转念一想,不行,还是安全点吧,他就写了封信给他妻子的哥哥,让他赶快来,同时他又派人出去请了另外一位医生,一起来诊断一下,看看到底危险不危险,就在这个时候徐氏夫人饿了,就下了一碗山东挂面,这碗挂面煮好了以后,刚往嘴里一吃,哗的一声就吐了出来了,王孟英意识到不好,这时候另外一个医生也赶到了,两个人一起诊脉,一致认为这个病可就重了,然后呢两个人赶快决定煎一碗人参汤给她喝下去吧,这碗人参汤煎好了,再给徐氏夫人喝,徐氏夫人可就什么也喝不下去了,这个时候徐氏抬起头来,望着自己的丈夫王孟英,她突然知道自己患的是什么病了,因为她天天看王孟英出去给霍乱患者治病,她明白了,于是她向王孟英提了一个最后的要求,她说我们现在还有襁褓中的小孩子,她说让我最后一次给这个小孩喂一下奶吧,等小孩抱过来了,她喂完了奶,徐氏夫人的乳房就瘪了下去,王孟英一看,心里边就彻底凉了,为什么呢,因为中医认为“乳房是足阳明胃经所司”,如果在哺乳期的妇女,患病期间乳房突然瘪下去,这说明胃气已经十分衰弱了,我们中医治病是这样,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那这个病是非常不好治的,结果没多大会儿功夫,这位徐氏夫人就突然去世了,徐氏夫人的去世给王孟英的打击非常大,从此他开始刻意的研究这个霍乱病,并最终成为中医历史上最著名的霍乱专家之一。 [画外音]霍乱这种可怕的瘟疫多在夏季传播,特点是发病急,症状重,会在短时间内夺去人的性命,那么王孟英会用什么办法来对付霍乱,而感染了霍乱的周光远这次还能幸免遇难吗, [罗大中]其实这霍乱弧菌呢,大家不要想的太可怕了,它实际非常脆弱,在正常人的胃里边他只能存活四分钟,就会被胃酸所杀死,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夏天的时候,我们大家会喝大量的水,口渴,然后导致胃酸的稀释,这就给霍乱弧菌的繁殖造成了可乘之机,比如王孟英那个时候就曾经流传,说吃西瓜会导致霍乱, 有的文献说是“食西瓜者即死,故西瓜贱甚”,就那个年头,大家纷纷传说谁吃西瓜谁就可能得霍乱,西瓜价钱非常便宜,贱甚,非常的便宜,大家都不敢吃,实际上一方面西瓜会造成胃酸的稀释,另一方面西瓜切开以后有可能被苍蝇等造成污染,其实吃西瓜本身并没有问题,王孟英就曾经治疗过这样一个患者,这是一个小伙子,长得非常胖,家庭生活很好,中午的时候吃的是酒肉,吃完了酒肉,您想他那么胖啊,夏天非常热,他感觉更热了,于是就把凉席铺到了地砖上,然后在这凉席上睡午觉,午觉睡了估计也没睡好,还是热,起来以后呢就“饱啖西瓜”,饱啖说明他没少吃,肚子吃的很圆,吃了很多西瓜,当时是舒服了,等到傍晚的时候就开始不对了,他就感觉头重,然后身上怕冷,到半夜的时候,开始上吐下泻,四肢抽筋,挨到天明的时候,实在挺不住了,赶快就去把王孟英就给请来了,王孟英来了一摸脉,这个人的脉搏微弱的几乎要消失了,王孟英说这是什么症啊,这又是一个阳气要脱的证,阳气要消失了,怎么办,王孟英说这个时候赶快补足这个人的阳气,于是开了一个方子,叫浆水散,什么叫浆水散,这个方子的主要成分是干姜,附子等温热的药,什么是浆水呢,这个浆水就是用秫米酿制的一种汁液,那么什么是秫米呢,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高粱米,这个高粱米啊过去北方人是经常吃,但是现在大家不吃了,因为现在人认为那是粗粮,我们喜欢吃细粮,可是我们中医认为这个高粱米可是好东西,王孟英是个食疗大家,他非常清楚什么食物对人有什么养生作用,他说这个高粱米具有调和脾胃的作用,他具体的功能是,甘凉清胃,补气养脾,那么这个浆水散服用下去以后效果怎么样呢,这个小伙子文献记载是“投匕即瘥”,就是说这药投下去这人就开始恢复了,然后很快这个霍乱就被治好了,其时啊吃西瓜没问题,但关键是不能过食,我们是用霍乱这个病来说这个事儿,现在啊,我们夏天的时候很多人喜欢喝冷饮,我们中医不主张在夏天大热天的时候喝这种冰凉的饮料,为什么呢,因为夏天啊您的毛孔开张,您突然进饮大量冰凉的饮料,会造成局部的寒凉,这会伤脾胃的阳气,导致脾胃的功能低下,这不仅仅是霍乱弧菌会入侵,其他各种致病细菌都会入侵,所以要保护好我们的脾胃,要从这儿做起,那我们古代中医讲究怎么来调理这个事呢,我们传统认为到了夏天要喝温热的绿茶,您说这不是热上加热吗,其时不是,喝温热的绿茶以后出一身汗,然后其时更凉快,有人做过分组对照,一组人喝的是冰镇的饮料,一组人喝温热的绿茶,结果两者体温同样下降,可是喝温热的绿茶的这一组,体温下降持续的时间更长。 [画外音]中医治病讲究以预防为主,虽然霍乱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烈性传染病,但只要我们讲究合理饮食,搞好环境卫生,是完全可以防止霍乱传播的,但是在晚清时期,由于环境条件差,人们又缺乏卫生常识,所以引起了霍乱的大爆发,那么王孟英是怎样给染上霍乱的周光远进行治疗的呢, [罗大中]面对周光远这么重的霍乱,王孟英会怎么治疗呢,王孟英给周光远一诊脉,他的眉头就皱起来了,他知道这是一个可以瞬间夺人性命的疾病,周光远一看王孟英的眉头皱起来了,他就害怕了,为什么,因为以前他没看见过王孟英这样,王孟英以前治病是什么样,非常潇洒,那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很轻松的就可以把病治好,这个时候皱起眉头来了,周光远就害怕,问他我这个病还能治吗,王孟英说,你这个人的体质就是一个阳气不足,你上吐下泻,使得阳气损失的更加严重,然后你自己又雪上加霜,服了点青麟丸,这个苦寒的药下去,阳气更少了,他说我现在只要补足你的阳气应该还有机会,然后他就问周光远的母亲,他说你们家有没有现成的人参啊,还好周光远平时很注意养生,家里还真有人参,于是王孟英就把这个人参赶快煎成浓汤,给周光远喝下去,这叫什么,这在中医里叫独参汤,这个方子就只一味人参,专门就治气虚微症的,王孟英用这个方子是在给自己争取时间,喝了这个汤,然后王孟英又开了一个方子,这个方子组成成分是这样的,“人参,白术,茯苓,白芍,附子,肉桂,干姜,白扁豆,木瓜,薏苡仁,莲子肉”,如果不懂中医啊,您看这个方子一定会晕,这什么啊,这一串都是治什么的,可是如果您懂得中医再看这个方子,那是奇妙无穷啊,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方子里面就包含了几个方子的影子,首先是茯苓,白芍,白术, 附子和姜这几味药,叫真武汤,这个真武汤是张仲景的《伤寒论》里面的方子,专门治疗人因为阳虚导致的水湿泛滥,取北方真武大帝镇水之名,这个方子的名字有点道家的成分在里面,然后呢,人参,干姜,白术,如果加上炙甘草就是理中汤,这个方子也是张仲景的《伤寒论》里的方子,用来治疗脾阳虚弱导致的上吐下泻,腹痛等症,然后这个方子里的人参,茯苓,白术,白扁豆,薏苡仁,莲子肉如果再加上山药和芡实,就是一个名方叫八珍糕,这个八珍糕说起它来历很大,他是明朝的御医陈实功给皇子们开的,专门治疗因为饮食不节而导致的脾胃虚弱,后来清朝的时候这些御医们把这方子仔细观察了之后,说这个方子治疗这个证是百发百中,称它为医中正道,就给乾隆皇帝献上去了,乾隆皇帝从乾隆四十一年开始吃,在他生命中有些阶段,他几乎是天天吃,有的时候这个方子没了,他就马上告诉太监赶快去做,怎么没了,乾隆活了89岁,成为那么多皇帝里边年龄最大的一个,寿命最长的一个,跟这个方子有一定关系,那么这个方子开完以后,周光远服下去效果怎么样呢,周光远很快就觉得四肢和畅了,非常温暖,文献记载“终剂即各症皆减”,然后等到第二天的时候,王孟英再一来周光远的脉搏起来了,有力气了,感觉身上非常舒服,这个病一共调理了十多天,他就开始恢复了,就好了,这下周光远对王孟英那是非常感激,您想啊,一个人如果救您一次命,您还可以说谢谢,救您两次命您再说谢谢,这个份量就有点不足了,等到第三次救您命的时候,您简直就没有什么话可说了,周光远此时就是这个心里,他想我这下半辈子我就要跟王孟英在一起住了,一定紧紧跟着他,后来呢王孟英治疗了很多霍乱患者,他就写了一本书叫〈霍乱论〉,这本书写完以后,收录了周光远的医案,然后周光远在医案后面他自己还写了一段话,他的原话是“余此番之病,危同朝露,若非半痴,恐不能救”,什么意思,他就说我这次得的这个病太重了,危险得就跟早晨那个露珠一样,太阳一晒恐怕就要消失了,如果不是王孟英的话,他管王孟英叫半痴,他说如果不是王孟英,那我这次这病恐怕就不能好了,这个霍乱会怎么治疗呢,我们下边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一位姓戚的老太太,这位从小就在一个叫黄莲泉的人家里面帮工,帮了一辈子,从小时候就开始帮,就是这一年她就患了霍乱,晚上突然开始上吐下泻,然后抽筋,这个黄莲泉心地非常好,他一想这老太太在我们家干了一辈子了,都没出事,不能让人在这个年纪上出事啊,于是他就赶快说谁治这个病拿手,我们赶快请名医,下边人赶快就把王孟英给请来了,王孟英来了一看说这个老太太,这可不是阳气要脱了的证,这是什么证呢,这个证是暑热为患,她体内是有热,所以不能补阳了,王孟英开了个方子叫蚕矢汤,这个蚕矢汤是王孟英专门为这个霍乱创的方子,这个方子现在被收录到中医院校的方剂学教材中,那么什么是蚕矢呢,就是桑叶上吐丝的蚕宝宝,他的粪便,大家想了昆虫的粪便多脏啊,能用吗,其实这个蚕它吃的是桑叶,桑叶中医认为它就有清热的作用,然后呢再经过蚕的消化,中医认为它就有升清降浊的功能,这个蚕矢汤下去以后,这位老太太很快就开始恢复了,哎两副药吐泻就开始停了,然后身体就精神了,这个时候王孟英就回去了,可是这病就没有那么顺利地治好,在第三天的时候这个老太太突然感觉没劲儿,没劲儿到什么程序呢?在床上想翻身都不容易,这个黄莲泉又吓坏了,他说这个病是不是又重了,赶快我们再请医生吧,于是他就没想再费劲,那么远把王孟英请来,他就就近找了一个姓朱的医生,这个朱医生来了以后一看,他说这个人都没劲了,都没力气了,这是一个阳虚之证啊,他说这个啊应该补阳,于是啊就开了一个附子理中汤的方子,这是补阳的,黄莲泉就把这个方子煎好了,端来了刚要给这个老太太吃,这时候他们家有一个朋友,叫王安伯,正好在场,这王安伯勤于思考,他在边上就说且慢,你先别给他服,我觉得这事有点问题,这方子有点不对劲,他说“若谓寒证,则前日之药下咽即毙,吐泻安能渐止乎”,他说如果这个老太太是个寒证的话,前面王孟英开的那个方子,那可是个寒凉的方子,这么重的病这寒凉方子一下去,这个人马上就应该不行了,她那个吐泻怎么能慢慢停止呢,他说这个事我觉得有点不对,你仔细想一想,这黄莲泉端着这碗药,在那儿想了半晌,突然哎,一拍大腿,他说我险些酿成大错,太悬了,您说得可能真对,李说我们也别嫌远了,我们赶快还 是把王孟英请来吧,就这样把王孟英又请来了,王孟英来了一诊脉,王孟英也倒吸一口凉气,他说这个病不是寒证,他说虽然这老太太元气有点虚,但是还是暑热没清干净,这个时候如果把这个附子理中汤给她下去了,这个人就没法救了,好险啊,这时候旁边就有人奇怪了,他说您啊治周光远都用的温热的药啊,您这个时候怎么要用寒凉的药呢,王孟英说了一句话,他说“举世亦但知霍乱转筋是危险之病,从无一人能知此证有阴阳之异,治法有寒热之殊,而一正其得失者”,他说世界上人啊,都知道霍乱难治,但是从来大家都没有深究,说这个霍乱是能够导致寒证和热证都有的一个病,也没有人能提出来纠正这个错误,王孟英为什么会说这番话呢,难道中医对这个霍乱认识是真不足吗, [画外音]中医和西医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医治的是得病的人,西医治的是人得的病,所以西药主要是消灭病菌、病毒,而中医则主要是根据病人出现的症状用药,调整人体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但霍乱这个烈性传染病所表现出的症状十分复杂,而且瞬息万变,难以掌控,那么王孟英治疗霍乱的经验是什么呢, [罗大中]原来啊,这个霍乱大量出现的时间就是在晚清的时候,当时的医家对这个烈性传染病认识不足,他们一直在想,说这个病到底应该是个寒证热是应该是个证呢还,是个寒邪还是个热邪呢,他们总想把这个病归入寒或者热某一类中去,结果导致整个医生我用寒药的我就用寒药,我用热药的我就用热药,这样就会出现一些错误,王孟英认为说大家别这么教条,他说你别非把这个病分到寒邪和热邪里边去,你只要看这个病在人身体上它导致什么样的证,它出现热证,我们就用寒凉的药来治疗,他出现寒证我们就用温热的药来治疗,这叫什么,这叫中医里面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什么呢,叫辩证施治,您明白这个道理,大家就知道了,我们中医是根据人身上的证候来治病的,同样一个病出现在不同人身上,比如说这个感冒,两个人一起得感冒了,但是他们的证候未必相同,可能一个人是寒一个人是热,我们要辩证施治,同样一个人患了感冒,昨天和今天有可能又不同,昨天是寒,今天有可能入里化热了,我们用药也要不同,这就是辩证施治,王孟英他说不要管霍乱到底是寒邪还是热邪,我们一定要辩证施治啊,于是呢他就又开了一个清热的方子,结果这个老太太服了六天之后,就能起床了,身上就舒服了,这个病一共调养了一个月左右,因为老太太元气比较虚,老太太就痊愈了,黄莲泉乐坏了,这个医案也被收录到《霍乱论》中了,收录这个医案的时候呢,周光远他的病已经好了,周光远看到这个医案,非常高兴,他说您把这拿来拿来,王孟英问他您干嘛,我给你添几笔,他就在医案的后边写上了自己的感概,他说“是证以半痴之学问,莲泉之厚德,安伯之见识,三美相济,始能起九死于一生,世之执死方治活病,视仆婢如草芥,读此能无愧死耶”。他说这个病,这老太太,太有福气了,这个病如果没有王孟英那么有学问,如果没有黄莲泉心地那么厚道,对个仆人那么好,如果没有那位王安伯的勤于思考,发现问题,这三个条件如果缺一个条件这个病都没法治,他说世界上那些拿着一个方子去对所有的病,还有那些对待自己的仆人不当人的,他说你们看看这个医案,你们能不惭愧死吗,周光远也是性情中人,说得比较生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发生在杭州的霍乱,慢慢的就被扑灭了,就在这个时候,在王孟英给一个患者看病的过程中,他和其他医生发生了严重的冲突,那么这个冲突是因何而起呢,王孟英为什么会对这次冲突耿耿于怀呢,请看下集,谢谢大家~ 大国医之王孟英(四)寒温之争 2011-07-26 01:59:33 来源:百家讲坛资源网 上传者:huyong 点击: 261 [画外音]翻开王孟英留下的各种医案,我们在感叹他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的同时,还会发现两个有趣的现象,一个是同样一个患者,吃别的医生给开的药病情会越来越重,但是只要一请王孟英来,马上就药到病除,第二个是当他出诊看病的时候,经常会和别的医生发生争执,那么王孟英为什么总和别的医生发生争执呢,为什么他总能治好那些久治不愈的患者呢,他开的药方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呢,请继续关注中医学博士罗大中先生特别奉献大国医之王孟英第四集《寒温之争》。 [罗大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发生在杭州的霍乱瘟疫,慢慢地就被扑灭了,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在王孟英给一个患者看病的过程中,王孟英和其他的医生发生了严重的争执,那么这个争执是因何而起呢,王孟英为什么会对此耿耿于怀呢,这天有一个叫邵秋子的中年人来找王孟英,为他自己的母亲请诊,王孟英是一个孝顺的人,他一听人家母亲病了,他也很着急,赶快随着人家就去出诊,到了这家王孟英一诊脉,他说这个患者是个痰饮为患,当时这个患者什么症状呢,就是身上忽冷忽热,患的是外感病,一会儿觉得发热,一会儿觉得发冷,已经有很多医生治疗都没效果,这时候王孟英说,我们只要把这个痰饮给清掉,这个老太太就应该开始恢复了,那么大家一定很奇怪,说这个老太太也就是感到身上忽冷忽热,也没见她吐痰,哪儿来的痰饮呢,原来这个痰饮是我们中医一个特殊的概念,什么是痰饮呢,中医认为正常人体内他的体液是正常分布的,如果因为所机不畅等原因导致这些体液病理性的储留,停留在某一个地方,这就叫痰饮,其中粘稠的叫痰,清稀的叫做饮,王孟英此时已经指出了这个老太太康复的道路,但是邵秋子非常有意思,他每次都请两位医生一起来出诊,这时候还有一位姓包的医生也在场,这位包医生一诊断,他说这个是痰饮吗,我怎么没有看出来,这个不是痰饮,我告诉你这个病是疟疾,这是个阴虚的疟疾,我们应该用滋阴的方法来治疗,补阴,他说你看你母亲都六十多岁了,这么大岁数的老太太,病了那么长时间,前面医生没治好,身体虚了,我们应该滋补一下,王孟英听了心里这个气,王孟英是谁啊,他是治疗疟疾的高手,是疟疾他能不知道吗,而且人家擅于滋阴,但是还没等王孟英插话,这位邵秋子他的眼睛亮了,他说对啊,我母亲这么大岁数了,病了这么长时间,身体一定虚,确实应该滋补,你说的滋补的方法很好,于是他就转过头来对王孟英说,他说王孟英先生,您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您可以请回了,就把王孟英给赶走了,王孟英回到家里这个气,可是人家患者服什么药是人家患者的权力,他插不上嘴,那么这个老太太服了包某开的滋阴的药效果怎么样呢,没过多久这位老太太就出现了下述症状,她是“脉伏胸痞,呃忒自汗,渴饮不食,颧赤便泄”,脉搏伏进去了,摸不到了,然后非常渴,胸口痞闷,然后是吃不下东西,而且大便还溏泻,这位包某一看给人给治坏了,而且他还觉得这个病挺可怕,他说这个病这么重,还打嗝,还出虚汗,这个病人恐怕就不行了,于是他就断言,他说这个患者已经到了病危的阶段,他就开了一个生脉饮的方子,又叫生肪散,就三味药,人参,麦冬,五味子,这个方子人参是补元气的,麦冬是滋阴的,五味子是收敛心神的,对于病重的时候心气外脱他能补足气,然后又滋阴,收敛涣散的心气,在清朝的时候,在清宫里边,你看清宫医案,每到历代皇帝最后病危了,马上就要不行了,御医们一诊脉,说这人脉象已经涣散了,不怎么好治的时候,御医们有个习惯,就开这个生脉饮,这个包某啊,这个时候我估计他有同样的想法,他就认为这个老太太已经不行了,我们也就开这个方子勉强给她维持一下,然后他找个借口就走了,这个时候邵秋子吓坏了,他说怎么治来治去给治到病危了,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他就又想起了王孟英,但是他有点不好意思,把人家给轰回去了,你再去请人家能行吗,有人就告诉他,说王孟英这个人不讲这个,他对患者是非常好,您再怎么得罪他,您去请他他都二话不说还来,邵秋子说是吗,他就去请王孟英,结果王孟英果然是二话不说,马上跟着他就来治疗,再一诊断王孟英说了,他说这个老太太现在经络都被痰饮给堵上了,他说以后补药你可记住了,千万不能再服了,我下边治的是要把这痰给化掉,你能听我来治疗吗,邵秋子说,好,我听,我一定听您的,于是王孟英就开了小陷胸汤,这个方子是哪儿来的, 是张仲景在《伤寒论》里的方子,专门化中焦痰热互结之证,然后王孟英又加上了 竹茹,枇杷叶,杏仁等化痰的药,那么王孟的这个方子给老太太服下去之后效果怎么样呢,在吃了几副以后,这个老太太她伏进去的脉搏开始出来了,然后也不打嗝儿了,她原来是不断的打嗝,嗝就停止了,身体开始出现了转机,精神头儿也足,就在这个时候,她儿子邵秋子又找来了一位医生,这个医生姓郑,这个郑医生一看,他说这个病是个痰饮为患你以为我不知道吗,我知道,我就是没说,但是你们可要想想,王孟英开的方子那可都是寒凉之药啊,您老母亲这么大的年龄,病了这么久了,寒凉药岂不是伤阳气吗,老太太的阳气伤了能行吗,所以不能再用寒凉之药了,我们要用什么呢,,要用温热的药把邪气给它散出去,这样才行,王孟英又是很生气,可是还没等他说话呢,这位邵秋子的眼睛又亮了,他说对啊,我母亲病了这么长时间了,您王孟英开的是什么,竹子上的竹茹您都用了,都是寒凉的药,我母亲身体能受得了吗,确实不能用寒凉的药了,伤了阳气怎么办,于是他就又转过头来对王孟英说,他说王孟英先生,您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您可以请回了,又把王孟英给轰回去了,王孟英回家我估计气得一定饭都没吃好,但是他真插不上话,因为呢服用谁的药这还是患者自己的选择,就这样这位老太太服这位郑某的药,开的药都是桂枝,生姜等温热的药,这个方子服了几副之后,这个老太太出现了下例症状,“唇肿咽疼,不能进饮,舌干短硬,难出语言”,嗓子特别疼,嘴唇都肿了,然后喝不下水,舌头又干又硬还短了,觉得话都说不出来了,这一下这病又重了,这位郑某一看也傻了,给人家治坏了,于是找个借口又溜了,这个时候留下邵秋子,他可心里面又害怕了,他想这个病怎么又重了,本来王孟英已经给治得恢复了,怎么办呢,他这个时候又想起了王孟英。 [画外音]王孟英全力以赴地救治邵秋子的母亲,但是邵秋子却一再质疑王孟英的医术,这种事无论是谁遇到肯定都会非常气愤,不愿再管了,那么面对再次登门请诊的邵秋子,王孟英还会不会出诊呢, [罗大中]王孟英他这个人对患者是一片热情,搁一般的医生这样的病我估计就不看了,您开玩笑呢,您是我治好点儿您就找一个医生来给我捣乱,然后把我轰回去,治坏了又来找我,我还不去了,但是王孟英这个人对患者那是太好了,他是二话不说,叹了口气跟着人家又来看了,王孟英再一诊断,他说这个时候你母亲的病可重了一些,原来的药分量一定不够,于是他开了一个方子,在这个方子里,他把竹沥,天竹黄等清热化痰的药都给用上了,那么王孟英的这个方子给这位老太太服下去以后,结果怎么样呢,在服了六副药以后,这位老太太吐出了很多非常浓的痰,这个痰的味道非常重,吐完了这痰以后,这老太太精神头就足了,能吃饭了,身体再一次出现了转机,开始精神头又起来了,就在这时候这位邵秋子这回又找来了一大帮医生,这回不是一个医生了,这些医生来了以后,是异口同声的说这个药太凉了,你母亲那么大的岁数不行,这个阳气伤了怎么办,寒凉的药会伤阳气,这个时候应该用温补的药,给你母亲好好的补一补,王孟英这个时候已经插不上嘴了,文献记载说当时是“狂澜莫障,邪说横行”,把王孟英都挤到一边去了,这位邵秋子一听,说这些医生说的有道理,说我母亲这么大岁数了,前边医生给治疗的那么久了,阳气一定不足了,王孟英这苦寒的方子还能服吗,不能服了,于是转过头来又对王孟英说,他说王孟英先生您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您可以请回了,把王孟英又给轰走了,然后听众这些医生的安排,开始温补提升,是各逞所能,服用了很多的药,结果这个病从春天的时候一直拖延到夏天,最后这个患者变成什么样了,文献记载说是“腭腐龈糜,唇高数寸”,说她嘴里牙龈、上鄂全都烂了,然后嘴唇高起来数寸,这是夸张的说法,实际就是嘴唇肿得老高,这个时候谁一看都知道这个病已经非常的重了,这些医生一看全都害怕了,给治成这样了,本来一个好好的人,人家原来就是忽冷忽热的,现在给治成里边都烂了,这些医生都找个借口,纷纷的走了,这个时候邵秋子心是真凉了,吓坏了,怎么办呢,他又想起了王孟英,就又来找王孟英,把王孟英请来以后,王孟英一诊断,王孟英说,我王孟英平生不怕大症,他说患者再危急的证候,我都会尽力地去治疗,但 凡有一分的生机,我都会尽力把这个人给救回来,可是这个时候这个老太太我是一点手都下不去了,结果这个邵秋子他就找外科大夫,在他母亲的嘴上贴膏药,最后这位老太太是肿烂日甚而死,王孟英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十分的痛心。 [画外音]其时在王孟英的医书中,像邵秋子母亲这种明明应该用寒凉的药,却被别的医生误诊错用了温补发散的药,结果病情加重甚至致死的例子很多,比如在王孟英医案一书中,居然就有191例类似的医案,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很多的医生都知道伤寒却不了解温病,那么到底什么是温病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医生不懂温病呢, [罗大中]到底什么是温病啊,这要从什么是伤寒谈起,其实中医的外感病学理论在清代以前都是建立在《伤寒论》的基础上,《伤寒论》大家都知道,这是东汉的医圣张仲景有感于自己家的亲人和周围的百姓,患伤寒死亡的很多,他搜集了当时能看到的医书,然后结合自己的经验写的一本书,这个《伤寒论》的实质是什么,我告诉大家它就是张仲景用寒邪作例子来论述了人体的各个层次的防御系统对外邪所造成的反应,实际上中医认为这个邪气一共有六种,分别是风,寒,暑,湿,燥,火,这个火又叫热,其时这叫六气,是正常大自然里边一种正常的气候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如果出现了异常,我们就管它叫六淫,又叫外感六淫,他会导致我们患病,其实其它几种邪气张仲景在《伤寒论》里也都论述了,因为我讲王孟英的故事里边大家可能发现了,王孟英用的好多方子都是人家《伤寒论》里边的方子,说明人家张仲景都写到了,但是只不过张仲景没有把其它邪气单独拿出来再从头论述一遍,可是后世大部分医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都认为说一患外感病这就是寒邪,就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温热的药来治疗,这就犯错误了,后世有一些医家逐渐有认识了,他们说不对,有些病,这外感病一上来就是发热,然后咽喉疼痛,痰黄,胸痛,大便干燥等这些症状,说这不是寒邪,于是有些医家就开始关注温热病的致病特点,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医学家叫吴又可,这位吴又可他就发现当时发生了很多瘟疫在他的身边,他说这些瘟疫都是热症,患者的舌头都焦黑如炭,很多医生用治疗伤寒的方法,用麻黄汤,桂枝汤治疗以后,患者就都死了,他说不对这是温热的病,于是他就写了一本书叫〈温疫论〉,他把瘟疫理论从伤寒论这个体系里边给独立出来了,然后到了清朝,清朝的温病学家又把温病理论从瘟疫这里边给独立出来了,清朝有一个著名的医家叫叶天士,温病学理论就是在他手里最终形成,这位叶天士是个苏州的医生,非常聪明,小时候十几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他就跟着父亲的门人学医,很快他的学问就超过了父亲的门人,最终他拜师十七人,学了各门各派的学说,终成一代大家,当时大江南北但凡提学医的,大家就都提到叶天士,都跟叶天士学,叶天士非常忙,没有时间写书,有一次在出诊的过程中,在小船上他就向门人口述了一篇文章,叫温热论,在这篇温热论里他把温病的病因,病机,如何治疗论述得非常详细,从这篇文章开始,这个温病理论就正式形成了,王孟英他非常崇拜叶天士,他从叶天士的书里学了很多知识,从王孟英留下的医案里我们可以看到,王孟英治疗了那么多的医案,绝大多数都是前面的医生给误治的,而误治的医案里边又绝大多数都是温病,然后医生错误地给使用了辛温发散,温补等方法给治疗的,在经历了很多这种遭遇后,王孟英是痛定思痛,他想我一定要推广温病理论,于是他就写了一本书,这本书叫《温热经纬》,这是温病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他就拿着这本书到处去推广温病理论,对温病理论的推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画外音]由于当时大多数医生对温病并不了解,导致很多的温病患者都被误诊误治了,所以等到王孟英再接手时,患者常常是病情严重,甚至濒临死亡,但是王孟英往往能够妙手回春,治不能治之病,救不能救之人,那么王孟英空间有什么独立秘方,他又是如何运用温病理论来治病救人的呢, [罗大中]那么这个温病理论到底是怎么来治病的呢,我们下面通过一个医案来讲述温病的道理,有一个年青人叫许子社,这个年轻人患了温病,非常重,很多医生治疗,最后是诸医束手,所有的医生都束手无策了,最后没有办法,后来这个患者的伯母鲍夫人就把王孟英 给请来了,王孟英来了一看,一诊断,说这个患者确实很重,为什么,他左手脉跳得非常快,右手俨然是鱼翔脉,什么是鱼翔脉,这个脉就是脉在皮肤的表层,若有若无的,就跟水里面的鱼似的,您想摸条鱼那是挺难的,然后这人脉象是头定尾摇,在那儿若隐若现,这个脉象是虚阳浮越的一种脉象,说这个人阳气已经要外脱了,这种脉象,王孟英诊完脉心里边也凉了,这个患者非常的重,同时呢他还有症状是咳痰,抽搐,呼吸急促,口渴,总是喝水,然后舌苔是灰白的,当时很多医生一看这个患者转身就走,不治了,为什么呢,因为前边医生给治得这么重的一个病,谁都不愿意接,接到自己手里,自己一不留神给治坏了,自己名声就给丢了,那么王孟英会怎么样呢?王孟英一回头,看到这家家人“皓首之祖,孀母少妻,相依为命,环乞拯救,甚可悯也”,他说这一家人,白头发的老祖父,患者孀居的母亲,还有年轻的妻子,都围着王孟英纷哀求说求求您就伸手救一把,您挽救一下他的生命,王孟英说甚可悯也,太可怜了,因为王孟英知道这个家庭里边这个许子社小伙子,就是顶梁柱,他一死,这一家人的生活来源就没了,怎么办,王孟英叹口气他说“据脉莫能下手,吾且竭力勉图”,他说根据这个患者的脉象来看,这个人是没法治了,我现在就竭力去挽救一下,看看能不能有一线生机,大家一听王孟英这么说,心里面就一块石头落了地了,王先生您来伸手,那是太好了,但是王孟英说了我有一个条件,大家的心一下滴溜上来了,您别不是想提个条件,然后找个借口又走了吧,王孟英说:"第恐一齐众楚,信任不坚,则绝无可望之机矣”。他说我治是可以治,但是我怕你们家人对我的信任不够,又请来其它医生,这些医生一来了,一定会说我治疗的方法不对,有寒凉的药了,众楚交咻,他说你们对我的信任再不坚定的话,这个年轻人可就没得救了,这位患者的母亲一听,她说我明白了,王先生,您是怕我们对您不信任,请别的医生来给您捣乱是吗,王孟英说是,这位母亲说,那王先生您请站好了,然后这位母亲是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其母长跽而言日,唯君所命,虽砒鸩勿疑也”。他妈妈说什么,他母亲说我们家现在就听先生你的命令,您即使开出毒药来,我们也服下去,一点都不怀疑您,王孟英一听,您赶快请起,说有你们家人这份信任这个青年人就有救了,然后王孟英开了一个竹叶石膏汤的方子,这个竹叶石膏下什么方子,又是张仲景《伤寒论》里面的方子,是专门治疗热病后期气阴两伤还有余热这个证候的,王孟英此时为什么把张仲景放在热病后期用的方子,给放在前边就用了呢,因为王孟英他是个高手,他不在乎这个方子到底是哪个阶段使用,只要合适,该用在那儿就用在哪儿,此时这个患者是正气已经伤了,同时阴液也不足,因为口渴,体内还有邪热,王孟英的这个方子第一可以补正气,第二可以滋阴液,第三可以清里边的热,这个方子开了五副,下去以后,再看这个许子社,此时不那么渴了,然后脉搏也开始趋于正常了,其它的症状也都开始减了,但是惟一有一个变化是舌苔原来是灰色的,这个是个变成了黑色,舌尖出现了绛红的颜色,这个时候的患者为什么舌苔会变成黑色呢,说明他体内的邪气开始往外发了,越往外发这个舌象可是越重了,会由灰色变成黄色,变成黑色,然后随着邪热退去,再变成黄色,最后恢复成白色,王孟英看到舌变黑了,他心里有数了,他就接着开了方子,这方子是元参,生地,生石膏,知母,天花粉,竹叶,金银花,都是清热解毒的药,这个方子开出来大家吓坏了,周围的人都吐出了舌头,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天已经凉了,到秋天了,这么凉的天,这么寒的方子下去能行吗,结果这个方子服用以后,这患者身体继续恢复,这个舌尖绛红的颜色就退去了,然后精神头也足了,身体开始慢慢恢复起来了,就在这个时候,这个患者的岳父出现了,这个岳父的出现非常具有戏剧性,他是怎么出现的呢,他是带着全副武装的道士来的,他想这个患者已经开始恢复了,我在旁边再帮一把忙吧,我再请一些道士来做做法,于是这些道士到了他们家里来,开始设坛,然后点这个符纸,喷这个符水,敲锣打鼓,很热闹,但是这位许子社是不是就开始好了呢,这个许子社本来在床上躺着,这帮道士一作坛,结果他就开始神智不清了,开始抽搐像喝酸醉酒一样,倒是这帮道士后来害怕了,他们说这奇怪了,我们作法怎么没请来神仙却把鬼给请来了,怎么我这边铛铛铛敲三声锣,他那边抽搐三个呢,吓坏了,最后把这帮道士倒给吓 跑了,夹着东西就跑了,文献说是“羽士反为吓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来中医认为,人的身体在恢复的时候,正气还没有足,邪气已经开始退的时候,我们需要让病人静养,让他正气来自己恢复,比如叶天士在《温热论》里就说过这样的话,“此时宜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气”,为什么,别你总去叫人家,现在我们有的人有这个毛病,患者在哪儿躺着,休息的很好,他去晃患者,你觉得舒服点了吗,过了五分钟他又来了,您觉得好点了吗,还疼吗,其时患者本来是挺好的,但是您这么不断的扰动他,他就不好,还有的人住院,本来休息的很好,可是亲戚朋友,单位同事纷纷拿着鲜花来看望他,这个人此时就是应该静养,但是如果您这么轮番地去搅扰他,其实他比平时还要忙,对他恢复是非常不利的,这个时候这许子社就是这种情况,本来他恢复的挺好,他岳父请一帮道士来敲锣打鼓,他的元神被惊扰了,大家没有办法,赶快把王孟英请来了,王孟英来了之后给他服了一点药,清热解毒,结果他的神智就恢复了,然后王孟英继续开了方子,在方子里面重用竹沥,竹沥我们前边讲过是竹子烧烤出来的那个汁液,这个时候非常合适,服用了几副药之后,这许子社的身体进一步恢复,黑色的舌苔可就退去了,但是他此时口渴,说嘴里非常渴,怎么办呢,王孟英就说了,他说你们家人去多买些梨来,他能吃梨就吃梨,他不能吃梨就榨成汁给他喝,因为王孟英是食疗大家,他认为梨具有这样的功能“甘凉润肺,清胃凉心,化痰已嗽,养阴濡燥”,王孟英管梨叫《天生甘露饮》,对于热病引起的口渴,津液大伤等症,王孟英经常让人家去吃梨,王孟英还管甘蔗汁叫《天生复脉汤》,管西瓜汁叫《天生白虎汤》,他分别用药方的名字来对应这个水果,实际上是突出这个水果的养生食疗作用,这个患者吃了很多梨之后,逐渐口渴消失了,然后开始解下黑色的大便,这个病整整治疗了一个多月,最后这个患者是彻底的康复了,康复以后大家手心都捏了一把汗,都说这么重的病,王孟英用这么寒凉的药,大家都以为他会失手,结果真给治好了,后来这个医案被收录到王孟英的医案里边,编书的人在后边加上了一句话,这话是这样的“孰知如此之证有如此之治,求之古案亦未前闻,传诸后贤亦难追步,盖学识可造而肠热胆坚,非人力所能及,此孟英所以为不世出之良医也”,什么意思,他说这个证有这么个治法,您去找一找古代的医案去,估计您都找不到,这个方法我们记载下来流传后世,但是后世的医生也未必能够学会,为什么呢,因为即使您学会了王孟英的技术,可是您没有他那个对待患者热忱之心,你上来看到患者病的这么重了,恐怕您都不敢去治,就全身而退了,如果没有这种对待患者的热情的话,他说这个病是没法去治的,他说所以这才是为什么人家王孟英成为一代名医的原因,其实我们不要光看到他善于用寒凉的药,其时王孟英也善于用温热的药,他是该用寒凉药的时候用寒凉的药,该用温热的药的时候,人家一点都不手软,就在王孟英一边给患者治病,一边推广温病理论的时候,江南的局势发生了动荡,王孟英也被迫开始了动荡的生活,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王孟英的命运会有什么样的转变呢,请看下一集,谢谢大家~ 大国医王孟英(五)乱世名医 2011-07-26 01:59:52 来源:百家讲坛资源网 上传者:huyong 点击: 376 [画外音]清朝末年,由于连年的战火和频发的洪灾,一时间瘟疫横行,老百姓饱受疾病的折磨,虽然王孟英凭借高超的医术救治了许多患者,但是就在王孟英四十八岁那一年,太平天国起义军一路打到了杭州,于是上为了躲避战火,王孟英也只好回到了海昌老家,然后又去了上海,但是不久上海霍乱大流行,王孟英的亲人和好友都不幸患病,那么面对霍乱的再次来袭,王孟英会有什么应对的秘方,在那些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日子里,王孟英为什 么还要坚持行医,他又是如何挽救了一个个宝贵的生命呢,身为一代名医,王孟英的人生结局又是怎样的呢,请继续关注中医学博士罗大中先生特别奉献大国医之王孟英第五集《乱世名医》。 [罗大中]在公元1855年的一天,从杭州到海昌的一条水路上,有一条小船在缓缓的行驶着,船头站立着一个中年人,他面容清瘦,手里捧着一方砚台,神色凝重,在船舱里面有几个小孩,抱着几包旧衣服,酣然入梦,那么这个中年人是谁呢,原来此人正是王孟英,王孟英在杭州行医二十多年以后,因为太平天国的军队即将围攻杭州,所以杭州城里面是物价飞涨,生活费用特别的高,王孟英虽然他是行医了半辈子,但是他没有什么积蓄,他生活非常地清贫,此时他是无力负担这么高昂的生活费用了,于是他就把家从杭州搬回到了海昌老家,王孟英这次回家其时特别的凄凉,怎么这么说呢,因为他随身的家当除了几包旧衣服,值钱的东西就是他手里端的这一块砚台,他自己这么说的“即携一砚以泛于江,浮于海,荏苒三十余年,仅载一砚归籍”,他说当年他父亲去世了,他就是带着这一块砚台出来打工,出来学医,然后讨生活,等到行医三十多年以后,他回家仅仅带着就是这么一块砚台,这一年王孟英是四十八岁,王孟英回到海昌以后,老百姓一听说王孟英回来了,这可不得了了,那是杭州城里的大名医,马上各地纷纷请诊,老百姓都来找他看病,所以王孟英在这个时期,他经常下到乡下去,下到各个镇上去给大家看病,我给大家讲一个他这个时期的医案故事,这是他下到梅泾的时候去看一个患者,这患者是个妇女,两年前患了带下病,这个带下其时并不可怕,讨厌的是她同时患了另外一个病,什么病,就是腹泻,这个腹泻一泻泻了两年,什么特点呢,就是每天早晨泻肚子,白天没什么事,然后同时肠鸣,胸闷,人消瘦,月经越来越少,这么一个病,这个病现在来说,应该是我们现代医学里慢性结肠炎一类的病,这个病非常的棘手,有的中医认为,这个是有湿热,用清热化湿的方法来治,但是当时有效,服完药马上就止住了,可是远期效果不是太好,很容易复发,还有的人认为说这个病是一个脾肾阳虚,因为他早晨泻,那么用补脾肾的方法治,但是也是当时效果很好,过一段时间又复发了,那么王孟英怎么来治这个病呢,王孟英给患者诊完脉以后,他说你这个病就是一个脾胃虚弱,肝木来侮,生化无权,这话什么意思,王孟英这里是借五行的概念来表述脏腑之间的关系,因为中医认为脾胃呢属土,肝属木,他说是肝木来欺负这个脾胃了,大家可能觉得奇怪,说中医你们总用五行来说事,这是什么道理,肝木在中医里边,情绪方面的问题都归肝木,比如说您情绪抑郁了,不舒服,觉得特别郁闷,那么他会影响消化系统,现代医学也这么认为,您情绪非常郁闷,生气,这个时候您吃饭,您看您这饭一定吃不好,有的人就是因为这个,回头胃就疼了,用一个特别简单的方法就说明这个问题,他说肝木来克脾土,脾土被抵制了,这个妇女她的脾胃系统被抑制了,所以呢为什么他的月经越来越少,是因为他吸收的营养越来越少了,她的人也越来越消瘦了,于是王孟英就开了一个方子,开完这个方子以后,因为他是下乡去看病,王孟英就走了,就回到海昌了,那么这个患者效果如何,他自己也不知道,后来他碰到一个秀才,这个秀才认识这个妇女,王孟英就问,说那个妇女我治完了我就走了,效果怎么样,这位秀才告诉他说,说这个妇女吃您的药,四副药这个病就痊愈了,那么王孟英开的是什么方子这么厉害,我刚才说这个病十分棘手来着,为什么人家王孟英四副药这病就好了呢,原来王孟英开的这个方子,首先有补脾胃的药,然后有两味疏肝气的药,有白芍和牡蛎,白芍是柔肝的,牡蛎是收敛肝经之气,然后王孟英在这个方子里边用了一个张仲景的思路,是乌梅丸这个药的思路,这个乌梅丸是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专治厥阴病,寒热错杂之证的,张仲景认为说这个病发展到一定程度,他表现的就不是一个寒或者单纯的一个热了,大家不要这么机械的来分析病情,他说病发展到复杂的阶段,他是寒热错杂的,都掺在一起,那么自行治呢,我们要把寒药和热药一起下去,这个乌梅丸里面就是寒药和热药放在一起的,寒药有黄连,黄柏,热药有附子,干姜等,王孟英在这个方子里面寒药就用了黄柏,热药就用了附子,他就是寒热一起下去,寒热并调,所以这个病才好了,这是一个治疗 这种病的非常好的思路,现在很多医生这样用,效果也非常地好,王孟英他是提前从杭州城把家搬到了海昌,但是各位可要记住了,有一个人没有跟出来,这个人是谁啊,这个人曾经发誓说下半辈子要跟前王孟英走,他就是周光远,周光远没有来得及林杭州城里搬出来,结果被围在杭州城里,当城破的时候,那是乱纷纷地,在战乱和动荡中周光远非常不幸,去世了,这个消息传到王孟英的耳朵里,王孟英是非常的悲痛,其实周光远和王孟英的关系非常令人唏嘘,在王孟英生活最困难的时候,身为领导的周光远帮他渡过了难关,然后在周光远几次生命垂危的时刻,都是王孟英凭借着自己的医术把周光远给救过来了,周光远后来还帮助王孟英整理医案,出版了一本医案集,在医案集里他还留下了自己的墨宝,但是最后这两个人还是人鬼殊途,留下王孟英独自漂泊,其实这个时候王孟英的日子也非常不好过,为什么呢,因为太平军即将和清军在附近交战,海昌也数次预警。王孟英没办法,就把家从海昌搬到了濮院那里,濮院在那儿呢,在今天的嘉兴和桐乡之间那儿,是个不大的地方,王孟英搬到这儿以后,一边把家安顿好,一边还是给老百姓看病,此时他看病的主要对象都是那些普通老百姓,非常贫穷,这个时候世道已经变成什么样了,王孟英记载,物价飞涨,涨到什么地步呢,一石米要八千钱,以王孟英这么清贫的一个状态,他根本买不起这个米,而且他此刻看病的这些人都是老百姓,也都没钱,更没有什么诊费收入,所以王孟英经常是饿着肚子去给人看病,这样的大夫我们可能不好理解,他自己饿着肚子的时候他还去给人家看病,其实这说明在他的心里边,别人的安危远比他自己的饥饱要重要,王孟英此时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好吃了,他吃的什么东西,文献为我们留下了记载,王孟英吃的是麸子和糠,麸子是什么东西,就是我们的小麦磨面,剩下的那个皮,糠是什么呢,是稻米的那个壳,王孟英此时就是一边吃着这些东西一边出去还给人看病,回到家晚上他是闭户忍饥,就是把门关上忍着饿,他还干什么呢,各位可能都想不到,他还在提笔写书,他写了一本什么书,写了一本中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食疗着养生著作《随息居饮食谱》,王孟英根据以往历代文献的记载,再结合自己以前的临床经验,一共整理了三百三十多种,食物的食疗养生价值,其中在果类里边要就论述了“梅、杏,桃、李、栗、枣、梨、木瓜、石榴”等五十四种水果的养生价值,我以前一直以为这本书一定是在桌前摆满了山珍海味的情况下写的,后来我在整理文献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这本书是在王孟英饿着肚子,吃着糠的情况下写的,我知道这个事以后我心里非常地不是滋味,当时我记得我就拿着这本书,我突然就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是医道,医道是一种悲天悯人,一心赴救的境界,是一种即使你医生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威胁,可是你却依然义无反顾地去拯救别人的境界,我们此时都能想象到王孟英生活的情节。 [画外音]王孟英的生活越来越窘迫,常常是饿着肚子去给人家看病,根本无法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于是王孟英接受了朋友们的邀请,将家眷托付给亲戚,孤身一人去了上海,那么在上海这个繁华的大都市,王孟英又会有哪些传奇的经历呢, [罗大中]王孟英来到上海以后,先在朋友的一个周记纸号里寄居一下,在那儿居住下来,上海的这些朋友一听说王孟英来了,马上来纷纷来找他看病,因为此时王孟英的书已经流传得非常广了,上海好多人都看过王孟英的书,这回大家一听这个原版的人来到上海了,马上立刻都来找他,这里我给大家举一个医案,王孟英到上海的时候治疗的一个患者,是一位陈先生的女儿,这个小孩只有三岁,这小孩患了病,什么病呢,也是腹泻,然后忽冷忽热,肚子胀,这个病当地的医生是治疗了很长时间没有效果,后来医生想,说这个小孩现在已经虚了,虚到什么程度,虚到肚子已经软了,四肢抽搐,涕泪全无,一哭起来眼泪和鼻涕全都没了,这说明什么,说明津液已经伤了,可是医生说这么虚,咱们给补补阳,于是就用了补阳的药,这药下去以后,这个小孩子很快就开始神智不清了,然后这医生一想,这补阳的药不行成,我们再来点寒凉的药,又用了一些寒凉的药,结果这小孩子的病更加重了,这下这位陈先生气坏了,他想我的小孩也不是小白鼠,你们不能这么做试验,先用热药,热药不行我们再用寒药,两头堵这哪行啊,这不是拿我孩子在做试验,我小孩子的病越来越重,你们赶 快都请吧,都回去,都把这些医生给请走了,但是请走了也没有办法,这个病怎么治,正在这个时候听说王孟英来了,他乐坏了,王孟英他是早有耳闻,那是大名医,赶快就托人把王孟英请到了自己的家里,王孟英来了以后一诊断,非常轻松,他说这个小孩没有那么重,这就是一个食积,吃的不好,吃多了,不会吧,这位陈先生觉得您大名医也不能这么轻松的来看这个病,都病得这样了,我们都认为快病危了,您说这就是一个吃多了,王孟英说不对,你仔细想一想,她一定是什么东西吃多了,这位陈先生就开始仔细的想,他说还真有道理,他说这个孩子是因为母亲去世的早,然后没有奶,那么我们就给他吃龙眼和枣脯,我们想给他补一下,就经常给她吃,给吃多了?有可能,我们这个东西吃的确实不少,王孟英说就是这个东西,他说龙眼和枣脯都是好东西,但是您不能爱孩子就给小孩子吃多,于是王孟英就开了点儿消食导滞的药,再配上点清热利湿的,结果一副药下去这个小孩子的身体就开始恢复,几副药下去以后,这小孩好了,恢复了健康,我为什么讲这个医案,其实有现实意义,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好了,有好多好吃的东西,可是我们的家长有的爱孩子,就给孩子多吃,比如蛋糕这些好吃的东西都给多吃,可是您要知道小孩的脾胃系统发育的并不完全,尤其是胃肠道的黏膜,如果您给他过食这些东西,往往能引起小孩脾胃系统紊乱,脾胃一紊乱这小孩身体整个就会跟着紊乱了,现在有好多病,比如有的孩子发高烧到医院去打抗生素,烧退不下来,用激素这烧也退不下来,最后有的中医就是用消食导滞的方法,稍微加了点消食导滞的药,马上这孩子的烧就退了,这样的病例其时并不少见,所以我们喜欢小孩,但是不能溺爱小孩,对小孩的饮食要适当的控制,王孟英治完这个病以后,这位陈先生非常感谢王孟英,他觉得前边那些医生跟王孟英简直都没法比,治了那么半天,越治越重,人家王孟英来一下就指出病因,然后几副药就见效,这太厉害了,于是他就跟王孟英说,他说我们家在黄歇浦西那里,有三间房没人住,他说王先生,您如果要是不嫌弃的话您去住,您随便住,就这样王孟英解决了在上海的住房问题,于是他就把家眷从海昌搬到了上海。 [画外音]王孟英在上海住下以后,很多人纷纷慕名前来请他出诊,从此王孟英开始了在上海的行医生涯,一家人的生活也渐渐的好了起来,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老朋友来找王孟英了,而这个老朋友的到来让王孟英刚刚放松下来的心情,突然又紧绷了起来,那么这个老朋友是谁呢, [罗大中]这天有人来跟王孟英说,说南浔那个地方有两个客人住在上海,他们患了一种怪病,说其中一个人那须臾即死,很快就死亡了,没有给医生留下治病的功夫,另外一位叫纪运翔,这个小伙子十七岁,他说他的病也非常重,说我们看他太可怜了,独自一个人在上海居住,说王先生您跟我们一起去看一看,王孟英说这义不容辞啊,立刻跟着人就来看这位纪运翔,一看到这位纪运翔,王孟英是大吃一惊,这个纪运翔什么症状,脸和手都黑了,眼睛陷了进去,声音嘶哑,耳朵聋了,身上抽筋,这是什么病,王孟英倒吸了一口凉气,说这是霍乱,这个老朋友终于又来找我了,为什么会在上海发生霍乱,因为根据文献记载,上海这个时候卫生条件是非常地差,很多外地人涌入上海,没有房子住,就地搭那个棚子,当时叫滚地龙,一趟一趟的简易房子,卫生条件无法保证,垃圾成山,蚊蝇成堆,而且上海的水源非常不好,当时是“沿门阖户,已成大疫,死者日以千计”,每天要死亡一千多人,那么王孟英会怎么治疗这个纪运翔的病,王孟英就分析这个患者的病情,他觉得这个时候还没到芒种,不应该是那种暑热为患,那是怎么回事,王孟英说这个病是个伏邪为患,什么是伏邪,这是中医的一个特殊的概念,中医认为有的邪气不是感染人以后马上就发病,他说有些邪气会潜藏在人体的内部等待时机,等待气候或者其它时机,适合的时候他在发作,这个伏邪的理论在今天也有他的现实意义,好多现在的病都可以按照伏邪的理论来治疗,王孟英怎么治疗这伏邪,我们中医就是用往外透发的清凉的药物,把这邪气往外透,一点点给它透到外面来,然后再给发散出去,王孟英就开了一些清热解毒的药,这个方子服下去以后,服了三副这个小伙子的脉搏就起来了,然后脸上和手上的黑色开始退去,但是他的眼睛开始红了,开 始烦燥起来了,大家都很害怕说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孟英说这是好事,这说明里边的伏邪透发出来了,发出来,我们要接着开这清热解毒的药,于是王孟英就调整了方药,接着给他服,然后呢这个小伙子身上又开始发斑,这个发斑是怎么回事,是血分之热透发出来了,王孟英又继续给他服用清热解毒的药,然后再过了若干副以后,这个小伙子的身体就恢复了健康,这个零乱就被王孟英给治好了,治好了纪运翔这个病之后,有一天突然有一位叫金簠斋的人找到了王孟英,他一找到王孟英,他就对王孟英说,他说我总算找到您了,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这位金簠斋是个非常慈善的人,他看到上海霍乱流行,他心里非常不忍,找到王孟英他就说我仰慕您已经很久了,这回终于见到您真人了,他说您写的书我都看过了,王孟英很吃惊,说您把我的书都看过了,俩人一聊,还真是这样,金簠斋把王孟英写的书都看了遍,就这样两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见如故,见了面以后就成为了好朋友,那么金簠斋这次为什么要来找王孟英呢,他是想劝王孟英,让王孟英把以前写的那个《霍乱论》再重新修订一下,因为那个时候王孟英写书,王孟英那个时候还很年轻,到现在他一定有了更多的临床经验,金簠斋想,说您把新的经验写进去,然后我们把他出版了,让大家都知道这个病该怎么治,王孟英当时答应下来了,但是因为他太忙了,他没有时间去做这事,一直这事就拖了下来,直到两个月以后,在8月28日那一天,这位金簠斋先生本来他天天去帮那些霍乱患者,去照顾人家,结果就在这一天他自己突然开始上吐下泻,四肢抽筋,他知道这事不好,赶快让人去请王孟英,结果王孟英赶到了以后一看,他这个人已经无药可救了,脉已经涣散了,就在29日当天,这个人就去世了,王孟英是非常地悲痛,因为金簠斋是他在上海最好的朋友,这两个人志同道合,一起投入到那个扑灭霍乱的战斗中去,这个时候金簠斋却因为这个病去世了,王孟英非常的悲痛,但是老天爷仿佛觉得给王孟英的打击还不够,在九月份的时候,王孟英又接到了老家来的一封信,是他亲家,是他女婿写来的信,就在金簠斋去世的同一天,在8月29日那天,王孟英的二女儿定宜,也因为霍乱这个病在老家病故了,这是怎么回事,这个定宜她嫁给了一户姓戴的人家,这家也是一个医生,在8月23日这天,定宜突然上吐下泻,抽筋,戴家他们家也是医生,但是没敢治,因为可能有什么顾忌,他们就从外边请来了一位医生治疗,这位医生来了一看,说这是一个寒证,我们用附子理中汤,用温热药就给下去了,结果病情越来越重,舌苔都焦黑了,医生一看不以地,那改寒凉的,于是又用了寒凉的药,病情也没有控制住,最后是用的金匮肾气丸,还是温补的,下去以后就在8月29日这一天,王孟英的二女儿定宜是舌焦如炭,死亡了,舌头干焦得像炭一样,王孟英听到这个消息,哭的是昏倒在地,盐分的悲痛,他甚至埋怨自己的亲家,他说你们也是医生,我写的书在你们家都放了一套,你们不能让我王孟英的女儿最后因为温热的病死去,王孟英悲痛之余,擦干眼泪走进书房,铺好纸,拿起笔,大家都问他, 大国医钱乙01?传奇身世 2011-07-26 02:01:02 来源:百家讲坛资源网 上传者:huyong 点击: 231 六味地黄丸是钱乙研制的,他为什么对小儿疾病格外关注呢, 古代医生不愿意给小孩子治病,稍不慎会死亡,因此古代小孩成活率低。皇室也不例外。 北宋神宗时,长公主府上发生大事,神宗们的御医们神色慌张,原来,女儿病了,泻痢,将殆。要死了。宋神宗重视,派许多御医来,效果不好,病越来越重,长公主府上乱作一团。宋神宗为什么这样重视呢,得说说北宋王朝的生育状况说起。他们生得多,存活的少。像宋 神宗的儿子十四个死了六个,女儿十个死了七个。有人推荐民间医生。真有一套,长公主一听,责怪怎么不早说呀,赶快去请。这人就是钱乙。这是六味地黄丸的创立者,中医儿科创立人钱乙。约生于天圣四年。他曾有怎么样的特殊身世呢, 多年前,山东,北宋仁宗时,郓州,一个村庄里,妇女们在家做活,一男子正收拾包裹,一个三岁小男孩,这正是钱乙。这时,他不知道一个悲剧降临。父亲钱颢正收拾行囊,跟钱乙说,谁让你妈死得早呢,以后就得靠你呀。钱乙听着。父亲说,今天是我们分别的日子,以后见不着我了。父亲掏了几文钱,转身扬长而去了。这位钱颢不靠谱,没托付给任何人,他走了。“父颢,善针医,然嗜酒喜游,一旦匿姓名,东游海上,不复返。”他喜欢喝酒,喜欢游走,东游再也不回来了。这次钱乙再也没等他回来。钱乙饿晕了,人们知道出事了,了姑姑,才知道哥哥做了什么事。姑父是乡村医生,两人一商量,不能扔家里,干脆收为养子。钱乙在姑姑家度过了童年,少年时,姑父安排他读书,出诊时带上他。这个吕医生心细,出诊时发现钱乙不一样,每看到患者是小孩时,钱乙表情也痛苦,写在他的脸上。吕医生奇怪,难道能记住三岁前的事吗,也不记得了。看不得小孩受苦,他感同身受。一天对他说,钱乙呀,你对小孩有病特别关注呀,是不是以后立志来给小孩治病,吕医生翻出旧书,交给他,叫《颅囟经》,好好地看。现在这本书失传了。钱乙接来,为什么大家治小孩的病办法如此少呢,难治,小孩不会说,痛苦说不清。脏腑嫩,承受力小。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人。小孩病太难治了。如果真想治小孩病,好好看,从此,他立下治小儿病的志向。 钱乙读书刻苦,学习五运六气理论,这是论述宇宙天气与人疾病的关系,读书时,“夜宿东平王冢巅,至逾月不寐。”有一个坟高,汉武帝儿子的坟,据说叶子都向着西边长着的。一个月观察天象,不睡觉。二十风岁时,姑姑去世,姑父也走到了人生尽头。临死时,叫来钱乙,吩咐他,告诉你一个秘密。一定现在告诉你,你亲生父亲不是我。钱乙听完后,脑子乱了。时常做的梦竟然是真的,被抛弃的感觉原来是真的。乙号泣。哭完后,想了想,对姑父说,您把的抚养成人,我一定像对待亲生父亲一样对待您。家里只有姐姐和他了。他必须担当起责任,安葬了姑父,“为之收行葬服,岁时祭享,皆与亲等”。一切都跟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开始打听谁家的公子到了结婚年龄,人品也不错,安排姐姐的婚姻大事,安排了姐姐的事。在丧期是不能结婚的,但是如果父母双亡,把孩子出嫁了,反而是孝道了。出嫁时,钱乙要以家长的身份来为姐姐送嫁,邻居含着泪看。姐姐与弟弟,弟弟为姐姐送嫁,眼泪下来了。安排好了,钱乙背起行囊向东走,找父亲钱颢。 父亲二十多年不见踪影,去哪儿找呢,他去找,这是多艰难呀。“东游海上,不复返。”上哪儿找去呀,这正是大海捞针。他在海边建一个基地,找机会出海,找父亲。最后终于找到了消息。凡五六返,终得所在。钱颢在干什么呢,一定在海岛上艰难度日呢。听到儿子来找,肯定愣了。钱乙认出父亲,这是梦境中常常出现的。这就是当年抛弃自己的父亲呀。钱乙涩涩地喊了一句,跟我回家养老去吧,钱乙说,因为你是我爹呀。回家路不好走,走了多久呢,几年,才回到。乡里人都愣了。没成仙。乡亲们都被感动了。这才是真正的孝顺。老子抛弃儿子,儿子长大了,把父亲接回来养老了。许多人写了诗,“多赋诗咏其事。”他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后来钱乙酒量好,估计此时练了出来。 长公主的小女儿病了,有人推荐了钱乙,于是立即召来了钱乙。钱乙是糊里糊涂地被带进了。这时他刚刚喝过酒,被请进了府里,早知道绝对不敢喝酒再去。一看,酒醒了一点,但是仍然还在醉中。进了内室,看到患儿,努力镇定下来。现在舒展了眉头,脸上的表情也轻松了些。驸马是宁远军节度使是武将,一闻钱乙有酒味,觉得这个胆子太大了。钱乙还不知趣,这病没事,真不重。明天会出疹子,出过就好了。驸马听了,更气了。患的是痢疾,重得不行了。你来了,竟然说轻,再说要发疹子,才能好,不是胡说吗,乡村医生帮我轰出去。“怒责之”。钱乙是山东人,听完一句也不说,“不对而退”。第二天时,使女来报,她出疹子了。两人奇怪,一看,果然是出了一身疹子,精神倒足了。两人觉得怪。这医生还真知 道这病的发展吗,驸马再去请钱乙。一到钱乙家,正坐着呢,说,你们来了,出疹子了吧,来了,一看,用了一些药,后来彻底好了。长公主觉得奇怪。毒邪有向外发的趁势,容易恢复。把毒邪透出来。大家一听,都觉得他高明。驸马还写了几首诗,谢。公主奏明皇帝,授予他一个虚衔。 后来宋神宗的儿子仪国公病了,患的是瘛疭(zòng)就是抽风。这种病在小儿好多病中都可能引起。我们只知道御医们一点办法没有。长公主上朝来了,对宋神宗说,我知道钱乙虽然是乡村医生,治小儿厉害,我女儿就是他治好的。说他有异能,不是一般的本事。宋神宗听过,兴奋,有这种人吗,赶快找来。钱乙又被召进了王宫。这次没醉,诊断。给皇室看病,不是一般的,心得安定。否则没法治。钱乙这人平和,根本不看重名利,只想着看好病,所以平静地诊脉。他说,这抽风是脾胃虚引起的,得用黄土汤,这是张仲景的一张方子,专门治脾阳不足引起各种出血的症状。这黄土叫灶中黄土。是炉灶锅底下的那块泥,灶心土,是一种中药。开完了,御医们面面相觑,奇怪,这不胡闹吗,调脾胃干什么呀,都想看笑话。 大国医钱乙02?望诊传奇 2011-07-26 02:01:16 来源:百家讲坛资源网 上传者:huyong 点击: 208 钱乙治好长公主女儿病后,他小有名气。皇子被他一个药方治好,就被封为太医院院长。 一个黄土汤的方子,所有御医都面面相觑,抽风,一般认为是肝风内动,而他却补脾胃。有些御医心里想看笑话。看你怎么出丑吧。这药服下去后,朝中上下都等着看呢。服下去就好转了。不久就好了。这病好了后,宋神宗高兴,召见,夸完后,微笑,谈谈,怎么用这药治这个病,钱乙回答说,我的思路是以土胜水……这是什么奥秘呀,借五行相生相克来比拟脏腑间的关系,肝和木一样要调达顺畅,否则四肢抽搐,筋归肝管,肝要想顺畅,体内津液足就会顺畅。但是也不能过量,要肝好,水湿也不能重,否则肝木郁陷。钱乙用的正是这个方法。体内水湿太生,被脾土,土足了,水就控制住了。抽风就停止了。这是脏腑辩证的高方法。“且诸臣所治垂愈,小臣适当其愈。”这个病不是我技术高,是前边的御医们治得要好了,我恰巧赶上了。不是我的功劳。这句话时,给那些御医们留了面子。神宗自己明白。钱乙说完后,神宗只能是想,他道德水平高。给御医们留足了面子。别回老家了,留在京城中,做太医院院丞。这是相当于院长的助手。相当于副院长的位置。赐紫衣金鱼,三品以上官员才能佩戴。就这样留在了太医院里。会不会平步青云,不会,他的环境严酷。这些御医不会高兴,此前,十三个孩子都死了,治不好,意味着当今高水平的医生都治不好孩子,而现在揭开了黑幕,前边的未必真的去死,钱乙治好了,显示了这些御医们的无能。对钱乙肯定嫉妒与反感。这位置是许多御医们想熬出来的,突然他来了,掉到了他们的头顶上,他们能舒服吗,面对这些治病对象,皇亲国戚,特点是飞扬跋扈。他们心眼中认为御医是为他们服务的,态度也就想发火就发火。钱乙的医案里有几处皇族发火的记载。他的脾气够倔的,冲突难免。迟早会爆发。他能适应这些严酷环境吗, 一天广亲宅二大王来请钱乙,七太尉病了,这相当于现在各国政府的部长。这位七太尉只有七岁。北宋有趣,皇族对子弟们加官毫不吝啬。一辈子的荣誉一串,不知道该叫什么了。七太尉得的是潮热。人的发热,像潮水一样定时来到。二大王着急,请来钱乙。钱乙一断,说这事别担心。这七太尉马上好了,不用下药就会好的。所有人都放心了。可是这时,一转头,看到八太尉,正玩呢。只一眼,钱乙就说,这位旦夕暴病惊人。病还挺吓人的。二大王不高兴了。这医生到我家非得治一个就不可,人家玩得正高兴呢,怎么胡说呢,医贪利恫人。 故意吓人。你们医生都是这样的。你现在就给我治七太尉的病,别提八太尉的病的事。钱乙直,这小朋友,马上得抽搐。一抽搐得了,治疗得当过三日才会中午好。二大王更是生气。把自己当作神仙了,愤怒起来,轰走了。钱乙郁闷。第二天,七太尉果然没吃药就好了。八太尉果然抽搐了。所有人都目瞪口呆。怎么说得这么准呀,怎么办呀,二大王说,赶快请来吧。请来了。一诊脉,快,体内有热。清热,用下去后,等呢。钱乙的话应验了。果然是三天后中午好吗,都拭目以待,果然是三天后停止了。所有人更吃惊,医生还能预言呀。大家都交头接耳,都心想,这家伙是预言家呀, 此时,二大王儿子的病好了,他也高兴也好奇。我问你,何以无疾而知,钱乙就回答,“盖预见目直视而腮赤必肝心俱热。”这孩子眼睛发直两腮发红,一定是肝心都热。这就是中医望诊的内容。有故事讲扁鹊精通齐桓侯,说,有病,在体表,不治就要深了。齐侯说,我没病。五天后,一看,又说,你有病,在血脉。齐侯又说,我没病。又过五天,说有病在肠胃。齐侯不理他了。过五天,来拜访,什么没说,转身走了。齐侯怪了。去问问。扁鹊说,在体表时可以除掉,在血脉可以针灸,在肠胃可以喝汤药,在骨髓了,就是天王老子都没办法。现在在骨髓了。我还能干什么呢,齐桓侯派人去请他,找不到了。齐侯死了。这个被看作神话来看。但是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就写:“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每次看到扁鹊望齐桓侯看得清脸色,我都感叹他的高超。他仰慕这种诊断功夫。 在中医里,诊断分为望闻问切四种。望是观察神气来收集视觉信息。闻是收集语言信息。切是切脉。《难经》里评价:“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把望闻问切来分成四种境界:一是出神入化的,二是非常高明的,三是规规矩矩的医生,四是有技巧的医生。四诊里,把望诊视为最高境界的诊断方法。有详细记载。包括脸上各种神态,这叫色诊,这个功夫是真的存在吗,色诊专家王鸿谟教授建议看看《卫气失常》,古人真实地研究过望诊的。因为太复杂了,后来会的越来越少了。清就开始这样了。 钱乙为什么这样精通,因为他治的是小儿病。他不能自己形容病情。切脉都难,“一指定三关”。小孩不配合,不断地动,切脉都难。看病一定要从语言之外找诊断信息。钱乙找的正是望诊。这些望诊的内容今天仍有价值。像如果小孩出现这些情况就有不同表现:目无睛光,畏明;白睛多黑睛少——肾虚//昏睡露睛——脾虚//眼睛发直,上视斜视——肝经心经热。白睛显现的各种颜色表现不同症状,叫目内证。脸划成不同区域,不同区域代表不同脏腑,判断虚实与寒热,叫面上证。他的书中论述详细。他精心地研究小孩的疾病,所以掌握了许多诊断技巧。一望就知道大概情况了。不需要再去切脉,即使有也只是为了配合望诊。当时其他医生根本做不到也不了解,因此他也就因此成了仙医一样。他不是先知,只是掌握了高超技巧的医生而已。他说这孩子“更坐石机子,乃欲冷,此热甚也。”当时看这孩子喜欢坐石头上,说明体内热,想凉快一样,与望诊配合才知道他肝心有热。 钱乙提前说出三天后过中午会好,这种预言就是中医治病的原则,是考虑到时间的因素。中医认为人与万物相参,世间万物随时间发生变化,人也应该顺就达种节律。早晨对应肝,属春;中午对应心,属夏;下午对应肺,属秋;晚上对应肾,属冬。一个好医生会考虑这些因素。肝有热早晨比较重。清肝清心,到时间一过,心火下去了,身体就有恢复的机会,所以判断中午会过去了。大家都赞叹他这么高明呀。不久四大王的孩子又病了。与四大王发生了冲突。 大国医钱乙03?御医生涯 2011-07-26 02:01:30 来源:百家讲坛资源网 上传者:huyong 点击: 188 广亲宅四大王派人来请钱乙,是五太尉病了。钱乙赶快到了,一诊,体内有热,伤热在内,一定是错误地服了温热之药。四大王吃惊,为什么呢,原来一天前,这位小朋友发了病,吐泻不止,水谷不化,指的是食物不消化就排了。这病痛苦,开始请了其他御医,一看,水谷不化,是脾肾阳虚,多数是这样的情况。于是就用了温热的药,用姜汁来服的。服下去手,更喘吐不定。这么小的孩子能受得了吗,四大王说不对呀,不是新来的一个钱乙吗,去找来。钱乙才来了,发生了这一幕。这些御医们不敢说话。要用石膏汤,三剂一次服下去。后来有许多石膏汤,不知道是哪一个了。钱乙走了,没想到的是后来发生了变化。 钱乙在时,他们不敢说话,现在走了,他们就嘀咕了,这方子真敢服呀,四大王一听,怪了。这石膏太冷了,吐了那么久,一定虚。怎么能用凉药呢,是这样的。只钱乙一个人主张用寒药,应该少数服从多数呀。那就你们来开方子,开了温热的来。开了丁香散,主要是丁香,暖中暖肾,降逆等。开完后,抓来药,药刚抓来,钱乙还是跑了回来,问抓来了吗,要看看,一看汗就下来了。我开的可是石膏汤,怎么变成了丁香散,这玩笑开不得呀。四大王不断点头,这是我们商量开的。钱乙说千万不能服,会三日外必腥满身热,水都喝不下去。四大王一听气。不爱听这话。三天后都能知道,这不是胡说吗,四大王不高兴,钱乙就跟他顶了起来。是不是一定要服这药,不要再召我。这样说话的,只有钱乙一个人,性格超倔。听完这话,四大王气愤,还真不找你了。赶快请回吧。送走了。钱乙走了,御医们立即让小孩服了下去,三天,以后这位五太尉肚子胀,身体发热,一如所言。跟钱乙说的一点不差。预言果然正确。赶快请来吧,不行,说了不找了。四大王说,我们还是请其他御医吧。这些人一看,纷纷摇头。还是另请高明吧。当时是你们要我服的,现在重了,推得一干二净。让人去请钱乙。 钱乙忙,宋神宗重视他,皇子都得照顾,他正当班呢,四大王一看没来,回头再过来。他觉得这钱乙说不用再找我了,敢不来,是不是摆架子,愤怒,来人,派多人去请,十几个去请,明显是威胁。气势汹汹地到了太医院,跟钱乙说,四大王请你,还不给面子吗,刚才真当班呢,我当完了,就会去的。来了后,诊断,这还是有热,没有改变,要用白虎汤,专门清阳明之热,主要是石膏。第一天,用白虎汤三服,二三天服两次,第四次服一次。随着热不断清掉,服药有所改变,热退而安。四大王嘴就张着呢,终于合上了,赞叹这才是真正的高明医生。他也奇怪,这病其他人都识别不出来, 钱乙说,这病因为六月天气热肾,进入体内,引起体内发热,导致上吐下泻,所以食乳不化,前边的人错误地服用了温热的药,再用丁香散,上中下都热了,所以肚子胀,邪热盘据,水就喝不进去了。四大王也赞叹他医理之深。他为什么非提出这是六月份的呢,治病一定要考虑时间因素,人活在天地间,与万物相参,随时间改变而变化,人也应该顺应节律。“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黄帝内经》)天地万物随着时间而有节律地变化,违背它就是自找倒霉。时间医学现在已相当丰富了。 年节律,冬至是一年最冷时,阴阳互生,对立面也开始发展,一阳始生,如果阳虚,就会出现各种病症。这一天适当补阳。夏至时也是阴气开始生发时,一阴始生,阴虚也会出现各种病症,可以适当养阴。这是治病与养生的年节律。再如春天,肝木开始生发,要靠津夜滋生,如果不足,会心脑血管出现问题。这是季节节律。还有日节律,像早晨对应肝,属春。前文讲过。一个好医生会考虑这些因素。像泻心火得在中午。钱乙正是精通这一理论。像夏秋吐泻,钱乙就列举了各种时间段,像六月十五日以后,“脏腑六分热,四分冷也,食前少服益黄散,食后多服玉露散”,天气慢慢凉了,小孩子的脏腑热多,但也出现了寒,吃饭前少服一点,吃过后多服一点清热的药。像七月七日以后,“三分热七分冷也,食前多服益黄散,食后少服玉露散”。这时,天气更凉,这时饭前多服温补脾胃的,饭后少用清热的药。会考虑饭前饭后,不伤害小孩的脾胃。考虑到是补是泻。他在看病时考虑得很多。能不是好医生吗, 只有当作自己痛苦的医生才会考虑这么多。这些经验一直到今天还有用。 一天,十太尉病了,是疮疹,宋朝时,这病分类不细,他病得重,睦亲宫大王请来御医,问,疹未发,属何脏腑,他们论述了,有人说我认为是胃中大热,有人说不对不对,我认为是伤寒未退,有人说,都不对,我认为是在娘胎里身体里带来的毒。这位大王一听就晕了,五花八门的,我该听谁的,听说钱乙厉害来了吗,请来了。钱乙一诊,说,都来说说吧。他们怕了。因为钱乙得说服他们才能治疗。而这个过程相当激烈。像辩论一样。难道又要考他们吗,你们来说说吧。一个说,胃中大热,“若言胃热,何以乍凉乍热,”是啊。不知道。一个说,是母亲肚子里有毒传来的。钱乙说,既然有毒留在哪儿呢,“既在脾胃,何以惊悸,”他根本没注意到这个。问倒了,都没话了。他就开始讲,这病是天行之病也。是传染而来的,一千年前他就认识到了。一定要解毒,要注意脏腑间不同。像打哈欠顿闷,要注意肝。如果是发惊悸,要注意心经;如果乍冷乍热,要注意脾经;如果脸红咳嗽,要注意肺经。要分开脏腑,区别对待。他用抱龙丸,好了。今天还可以看到这样的药。 一人病了,咳嗽胸闷,气短,其他医生来,看到认为是肺经有热,得清热,用的是竹叶汤,牛黄膏,反而厉害了。最终找来了钱乙。一断,说这是肺经有寒,搞反了。钱乙说,是您开的方子,想清热。何热所作,什么病引起的呢,是肺经有热引起的。钱乙问他,这两种药是用什么经呢,是入心经的对不对,既然是肺经有热,为什么用心经的药呢,他开始讲,是肺寒肺虚,被肺散寒,用温热的药来治疗。这个医生一听,眼泪开始下来了。印象太深刻了。很快治好了。李公佩服。钱乙不但要治病分清寒热,虚实,还列出不同脏腑的不同症状。许多方子今天还在不断使用。甚至收进教材里了。他认为五脏各有虚实,只有肾虚证多实证少。他创立一个方子补肾。这是地黄丸,叫六味地黄丸。广泛利用,今天仍是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中药方剂。到底奥妙在哪,看下集。 大国医钱乙04?传世奇方 2011-07-26 02:01:46 来源:百家讲坛资源网 上传者:huyong 点击: 203 钱乙创立了一个方子补肾,今天仍广泛应用。这是六味地黄丸。到底治什么呢,什么人可以服呢,通过一个医案来看。一天他刚下班,突然有人敲门求诊,是王先生。家在东京汴梁城,能不能回到我家看一看,孩子病重。他最怕小孩重病,就随他去了。到家一看,钱乙大吃一惊,确实重,重到睡露睛,手足瘛疭而轻冷。小孩睡觉时常常眼睛闭不上。手足抽筋,身上温度不高,有些凉。他抬着问家长,前边医生开的是什么药,边上人马上露出不自然脸色,这人就是先前治病的医生。原来是上吐下泻。这是小孩常有的病。不大也不大小。这人说是邪气,得用泻法,结果,泻下药用过,马上就虚弱,出现以上症状。钱乙听完,看着他说,这是慢惊也。小儿惊风的一种。抽搐昏迷为主要症状。慢惊风属于身体虚弱引起的。不容易好,但起病慢。大家为什么听完一脸茫然呢,先前没有这样的区分。正是他分成急惊和慢惊的。这是他的贡献。这种分类,治疗等到今天仍在应用。他是了不起的。怎么治疗呢,他开方了栝楼汤。这孩子服完后就转机,开目身温了。这时,出问题了。家长想,我这孩子这两天没大小便呀,是不是治出了问题,找周围的医生来看。请了几位,一看,说是利小便吧,开了八正散。这苦寒的药,清热利湿。小孩的身体伤了,再服就数服不利,而身复冷。这王先生觉得坏了,看来不如钱乙。还是得请来钱乙吧。钱乙一进客厅,把事情经过说了,钱乙说,不当处小便,利之必身冷。王先生听得呆了。已身冷矣。把孩子抱出来,钱乙一摸果然。钱乙说,你怎么这么着急呀,本是津夜都没了,这样更没了,哪来大小便呀,幸胎气 实而难衰也。没伤着,要搁一般孩子受不了了。这时得补脾胃。开了益黄散。这个方子今天仍用,一上午服四服,用过,中午时,孩子能够饮食了。但是奇怪的是,这孩子本来说会了说话,但此时,能出声就不说话。所有人都奇怪。 一个本来会说话的突然不说话了,逗他,就是不说。所有人都茫然了。问钱乙,钱乙说,别急,前边的泻大便,导致脾虚了,利小便,导致肾虚了,现在得补肾。症状够怪了,用补肾来让孩子说话,能好吗,开出来,这叫地黄丸。开这方子时,他没想到这地黄丸是知名度高的方子了。这叫六味地黄丸。这能把这奇怪的病治好吗,得看它是什么药。六味地黄丸到底适合哪些人服呢, 一是六味地黄丸得名原因是什么,这里有三层含义。一是这方子共有六味药,熟地、茯苓、山萸肉、丹皮、山药、泽泻。二是清朝著名医生王晋三说,六味药有独特的味,“性味归经”,味在中药中重要。这六味分别占了苦、酸、甘、咸、辛、淡六种味道。所以叫六味地黄丸。三是中国古代把数看得有其他含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像天一阁,水足了就不火灾了。六是成水之数。这是补肾水,所以取六这个数。三种说法都是后世学者分析的。合理吗,可以探讨。二是这个方子怎么来的,不是钱乙自己创的。是张仲景收录的,叫金匮肾气丸。钱乙是修改而来的。 六味地黄丸到底有哪些奥秘呢,一共有八味药。除了有上文提到的六种外滋阴清热外,还有附子和桂枝后来改为肉桂。钱乙认为小孩阳气足,不缺少阳气,往往缺少的是肾阴。所以把另两种去年。剩下的就叫做六味地黄丸。到底治什么呢,古代讲君臣佐使。每味药都有分工。做丸药比例一般不变。熟地是八钱、山萸肉是四钱、山药是四钱、茯苓泽泻丹皮各三钱。这六味地黄丸的配方就可以看出治什么。熟地是鲜地黄炮制而来,古代常卖。现在少见,清热凉血滋阴。变成熟地后,药性变了,更主要是温的,滋阴养血,益精添髓。熟地像是君主,占领的阵地是肾经,把营养补足了。这是他的任务。山萸药是臣药,是山茱萸果实晒干而成的。色赤,入心,味酸入肝。作用是滋补心阴,补肝阴,收涩肾经。这药实际在民国张锡纯那儿认为是好药,碰到重病,要休克时重用这药。容易补元气。再看,山药,占领的是肺经脾经,也有肾经。色白入肺味甘入脾,被肺脾经。像小孩尿床,吃这个就好。三个补了五脏的阴。全补了。这个方子不仅仅补肾了。其他三味药呢, 先是肝经,肝经这儿有问题,有肝火,派牡丹皮,能入肝经血分,清肝火。再看脾经有水湿,派茯苓去泻水湿。肾经也有问题了。也有水湿,派泽泻去,多少水泽都可以泻掉。熟地才安全。五脏之阴都补,清朝叶天士说是阴归于肾,是全面的方子。三味补,三个是泻的。补时泻不壅滞。这就清楚六味地黄丸的作用了。可是这是给小孩治的,怎么变成了大人用的呢, 六味地黄丸是靠疗效说话的方子。之后,宋过去的金元时都给大人用了。李东垣《医学发明》中说,肾气虚,久新憔悴,寝汗发热,五脏齐损,瘦弱虚烦,骨蒸痿弱下血。这个方子专门治阴虚有热的病,大人都能用。不断试用,发现主治范围越来越,成了滋阴清热第一方的地位了。到底有什么症状才能用这个呢,主治的是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肝肾不足,津不足,腰膝总是软的;阴经无法上承,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盗汗是睡觉时出汗。这是阴虚有热。骨蒸潮热,越摸越热。这都是阴虚有热的表现。六味地黄丸正是主治的方子。要记住,六味地黄丸有明显的适应症,千万不要当成保健品。必须有适应症才能服。要找中医生来帮助判断。 什么样的人不能服呢,三类人:一是体内有实邪,像患体内湿热,滋补会越来越糟糕。二是阴虚,被肾要分肾阴阳的。阴虚用这个,阳虚得服金匮肾气丸,要分清阴阳。三是脾胃虚弱的人。这里主要的是熟地,滞腻,脾胃不好服用就没食欲。要调理脾胃才能服。 能治好王先生的孩子吗,他观察仔细,这小孩不能发声,是肾气不能上承阳气,是肾虚。得补肾,结果是,半月而能言,一月就痊愈了。看来他观察得十分仔细。看到他顺风顺水时, 他做出决定,辞职离开太医院,为什么呢, 大国医钱乙05?妙手仁心 2011-07-26 02:02:01 来源:百家讲坛资源网 上传者:huyong 点击: 222 在大家认为钱乙工作顺风顺水时,他自己却做出决定,辞职离开太医院。我分析有三个原因:一是他与众不和,与他人一起治病时,一下能指出其他医生的错误;二是屡遭责难,这些王公贵族飞扬跋扈;三是壮志难酬。他曾问自己难道一生就是为皇子们服务吗,他回忆自己学儿科,是因为看到儿童在病痛中折磨。现在是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这些皇子怎么调理都不满足。时间耗在这些伺候皇子身上,所以,不如辞职给百姓看病去,交给宋神宗,他批准了。他就告老还乡,回到了民间。钱乙留在东京还是回到了老家呢,他回到了山东老家行医。证据有二条。 一是文献记载,一天他在家里有人来求见,来人报说是老熟人,叫董及之。下人说完这名字,他一片茫然,这名字一点印象也没有呀。于是请进来了。一看面容,也不认识,他就奇怪,这是谁呢,董及之说别急,讲一个故事看能不能想起来,家在东平,小时,董及之曾有一次患疮疹,当时其他医生不太会治,越治越重,往里面走了,这内陷是逆证,危险。重到自己说是危恶殆极,父母不忍视的地步了。于是请来了钱乙,钱乙一诊断,确实是往里走,开方子叫牛李膏,很快解下像鱼子一样的大便,不久好了。父母高兴,赞叹钱乙。但心里有担忧,我们能请到您,万一哪一天请不到你,怎么办呢,能不能抄下来。钱乙境界高,非常大度地写下来了。这个故事后,董及之问钱乙,想起来了吗,何止千万,哪能记得呀,忍不住问,找我什么事呢,董及之回答让钱乙大感惊奇。 董及之说,我被救,长大了,看到那么多人被误治,可不痛哉,应该活到一百岁,就被误治,能不痛心吗,在您的精神感召下,我也成了儿科医生。董及之说,我常年这样治下来,积累了许多经验,写成小册子,请过目。钱乙大吃一惊,写得太好了,把斑疹论述得相当清楚。“予深嘉及之少年艺术之精,而有惬素所愿以授人者。”常常赞叹,这个年青人艺术精湛,而且不保守,写出来让大家都会治,这点境界高。钱乙赞赏极了,在书后亲笔写下后序,流传了下来。后来自己出书时也附上了《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这个小册子。这个方论后边仍可以看到这个后序。这个后序里找到他到老家行医的证据。“比得告归里中,广川及之出方一帙示余。”这就是回老家的证据。他用精湛医术救活的孩子也成长为一个好的医生。钱乙退休后,第二个证据,采药地点在山东。他身体不好,有风湿病。他年轻时曾去东海海边住了多年,到接回老家,前后有十年,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患上了。这个风湿病不断发作,自己给自己治,每次控制得很好。后来,病却严重了。他感到身上持续痛,四肢活动不力。他自己分析,此所谓周痹也。如果进内脏,就要死了,难道我就要结束生命吗, 仔细思考后,钱乙想到办法,吾能移之,不让他进攻内脏,移到四肢,让他在那儿停留。日夜饮之。这药效果,不久,左手左脚不能移动了。这个症状出现,钱乙乐,说明这事成了。这病移到四肢去了。这时,还没完,让亲戚上东山去采药,这找到回老家行医的第二个证据。现在还能看到这个东山。采的是茯苓。过程也有趣。先找菟丝子,茯苓在松树根部的植物。菟丝是寄生的。让亲戚点着菟丝,在哪儿灭了,果然挖出来了,拿回家后,按一定方法吃了一个月,效果出来了。虽然左手不方便,但由此虽偏废,而气骨坚悍,跟没病的人一样。用茯苓来善后调理,因为风湿是风寒湿热这些邪气,其中三种是无形的,只有湿是有形的,附着在上边不好治了,要把湿邪泻掉,无形的就无所附着。茯苓就是泻湿的,其他的就自己散 了。他又开始为百姓治病了。突然来了圣旨,宣他进京。 原来,此时宋神宗驾崩,哲宗继位。宋哲宗情况特殊,是六子。神宗病危时立为太子。宋哲宗继位时,才十岁,大臣们担心。小儿病治疗不高,如果再出事,是宋朝的皇帝出事,怎么办,大臣们想只有钱乙出面来解决,召回才能保证安全。召来后,钱乙可不容易回家了。他以大局为重,这次留在太医院时间长,等到皇帝长大了,才真正告老还乡。从此再也没回来了。这时,病者日造门,抱着小孩的,背着的,从百十里外来的,一排排的站在面前。看完病后一个个给药,致谢而去。这时医术炉火纯青了。像一张家,三孩子都病了,同样的症状是出汗,部位不同,一个遍身,一个是上至顶下至胸,一个是但额有汗。奇怪。医生一看,有意思,出汗都有花样,不知道怎么治。反正开方子,治出汗吧。麦煎散,没一个有效。张先生看不好办了,来找钱乙,部位不同,立刻说,大的给香瓜丸,次者与益黄散,小者与石膏汤。就因为出汗不同分别开了方子,说明病有虚有实有寒有热,不能用同一个方子。每个是热邪侵袭了阴分,二孩子是脾胃虚弱,有积滞,虚实夹杂,调理脾胃。三小孩是气分有热,用石膏清热。治疗效果是各五日而愈。这说明他根据患者症状不同采取个体化治疗。这是医学至高境界。 钱乙想到,学问怎么传呢,交给谁呢,刘跂走进了视线,如果把学问讲,让他记,应该是好事呀,几次找刘跂谈话,刘跂没有意识到珍贵,笑谢弗能。推辞了。钱乙伤心,结果去世后,刘跂不断听说故事,越听越觉得高超,非常后悔。结合自己与钱乙的交往写出了《钱仲阳传》,记录了钱乙的生平,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钱乙仍想传学问,就去找别人了。钱乙看到了阎季忠,小时也常有病,五六岁时,患了惊风呀等许多都是钱乙治好了,所以家里非常感激,并收集了一些药方,所以,发誓要在儿科上下功夫,让老人没有哭子的悲伤。于是到处收集钱乙的药方,后来他做了官,钱乙从太医院退了下来,钱乙一看,不错呀,如果能记载下来,多好呀,就跟他说,传给你,你愿意吗,他知道学问重要,高兴。立刻表示愿意,一起来学习医术,一条条地讲,方子怎么用,阎季忠,把老年钱乙的方子收集起来,甚至在钱乙去世后收集别的方子,写成《小儿药证直诀》,这是今天能见到的钱乙的唯一一部书,是中医儿科的首部专著。如果没有它,就没了。钱乙来到了生命最后的岁月。一天早晨起来,诊自己的脉,笑了笑,告诉家人请来亲戚朋友,跟他们聊聊天,聊了一会儿,走时,钱乙特别起身一一告别,准备一件干净的衣服吧。大家都觉得奇怪。你们都去忙吧,我自己坐一会儿,静静地看小孩子们玩。他慢慢觉得自己变得年青了,恍然回到了儿童,慢慢地闭上了眼睛。享年82 大国医11_李东垣01:特立独行 2011-07-26 02:02:29 来源:百家讲坛资源网 上传者:huyong 点击: 174 李东垣金末元初的名医,创立的补中益气汤流传至今,出身富贵之家,洁身自好,为什么突然决定学医呢, 金代时,张元素,在当时是名医,非常有影响力。一天,家里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他正看书,有人来报,少年求见。请进,可是一进屋,张元素吃惊,脸上神情异常端庄,有与年龄不相衬的成熟。问他,你来找我什么事,这人看着他说,我要学习你全部的医术。他又吃一惊。少年又招手,随从拿来重包放在桌子上。打开,所有人愣了。全是金子。少年跟他说,这是我的学费。这个人是谁呢,为什么这样,这就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晚年号东垣老人。 李东垣一出场,大家会有印象,他有钱。这个少年为什么这样有钱,因为他出生在富有的家庭。世以资雄乡里。世代以有钱称雄乡里。富了好几代了。有传说,说他家有钱,祖上曾是读书人,但是一天发生一件奇怪的事,有钱了。夜坐时,地下冒出美女来。李的祖上没害怕还聊了起来,聊得不错,结果这美女坐近了他。他不干了,她准备回到地上时,他问他来自何方,她提笔写下几个字。后来,他看古书时,看到杜甫的诗,发现了这句诗,双南指双南金。是价值好的铜,后来代指金子。所以,李东垣的祖上就在这儿挖,挖出一大筐,上有纸条,“金一笥,畀李氏,孙以医,名后世。”这一筐金子是给你们李家,你家的孙子会以医术名扬天下。从此,他家就富了。这是谁编的呢, 文献考古,找到了答案,李家的祖上是宋边关大元帅,驻守西边的,有几个儿子搬到河北真定居住。陕西还找得到墓葬。一个边关大元帅家有钱正常。“诸父读书喜宾客,所居竹里,名士日造其门。”父亲与叔叔们都喜欢读书,交往的都是名士,还给李东垣找老师,王从之学《论语》《孟子》,跟冯叔献学《春秋》。当时人都说他家这两个有名学者做老师,可以看出家里对他的极大希望。李东垣就与其他富家子弟完全不同,洁身自好。不轻易开玩笑。同学们聊时,他们也会自觉闭嘴,因为他不苟言笑。时间长了,大家觉得有问题。这些同学都说他这样洁身自好是真的还是假的,大家都好奇,于是出了个坏主意,考验一下他是真的洁身自好吗,一天,他们张罗一个饭局,请李东垣去。结果开始了,他来了,同学们心怀鬼胎,一个同学拍拍手,从门外走入几位美貌的歌妓。有人坐在李东垣身边。他硬着头皮坐在那儿。几个人亲近他,“使妓戏狎,或引其衣。”开玩笑甚至用手拉他的衣服。 李东垣的反应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他一下子站了起来,怒斥这些人。“解衣焚之”,把衣服拿把火烧了,扬长而去,这是真的严肃,不是装的。马上传了出去。估计是当年八卦的头条。因为接下来,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南宋有使节来访问金政权。这时,当地政府官员接待。完了安排乡绅位交流。这时,南宋使节问当地乡绅,就有人把这故事给使节说了。一听,也觉得好奇,不会吧,有这样洁身自好的吗,也想考验一下。马上组织了一个考察团,策划一次集会。李东垣来了,大家也是先聊聊,闲话,都看着李东垣呢。有人一摆手,又来了歌妓,使节说倒酒,讽妓强之酒。强迫他喝酒。李东垣为难。这酒不想喝,但是这不是一般的集会,“不得辞,稍饮”。这酒喝下去,大家都笑了。又开始谈天说地。李东垣站了起来,“遂大吐而出”。走了。所有人都震惊了。没见过这样的人。当地名声大震。这时,李东垣家出事了。母亲王氏病了,重。李家笼罩在惨淡中。李东垣急得眼红。拿许多钱求访医生。可是他们治疗都无效。最后这些医生有人说是寒有人说是温,最后到底患什么病都没搞清就去世了。李东垣是非常孝顺的。母亲去世了却什么病也不知道,他遭到沉重的打击。他逢人就打听谁是名医,真正医术高的在哪儿,“痛悼不知医,而失其亲,有愿曰,若遇良医,当力学以志吾过。”发誓,从今以后,碰到真正的名医,要学来真正的医术。有人告诉他是张元素。张元素是什么人呢, 张元素,八岁时就考了童生,但犯了讳,落榜后发誓学医,刻苦攻读《黄帝内经》晚上做梦都是这个。睡觉时,一个神仙拿斧子割开胸,放进一本《黄帝内经》。这是传说。这只能说明他学至深。几年后,中国北方,刘河间名医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刘河间患了外感病,重。发冷,自己治不好。挺了八天,不知所为。这时,有人把张元素请来了。刘河间本看不起他。所以,当张元素来了时,刘河间脸冲墙不理他。张元素笑说,何见待之卑,诊脉,完了后,问刘河间,是不是开始有什么症状服了什么药呀,说得准确。他就开始注意张元素说什么了。问他是不是用了什么药,张元素说,这药你用错了。刘河间称是。看来是真有本事。让他开了方子。刘河间服下去,一服而愈。从此张元素名扬天下,天下人都知道他手段之高。 李东垣认为张元素就是自己要找的老师。来到他家,把这么多钱放在这儿说是学费,并要学全部医术。张元素知道这是学医的料,看得出一种锐利与锐气。张元素就认为李东垣有这种锐气。马上说,好吧,留下来学习吧。张元素会教什么呢,他是中医了不起的医家。对 《黄帝内经》有见地,考虑人和自然的对应关系。不要见病治病,要考虑到这种病是什么季节发作,气候有什么特点,对人会引起什么影响。把中药分类,进入人体后,上行还是下行,这些都教给了李东垣。张元素用过的一个教材是《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他把中药药性归经、论述得非常好。李时珍写《本草纲目》时收录过。张元素还有《珍珠囊》。李时珍说,从《黄帝内经》后,懂得用药的只有张元素一个人。他还写过《医学起源》,发挥了《黄帝内经》,是中医入学。 几年学习后,李东垣把张元素的全部学术思想学过来了。尽得其方法。李东垣是掌握了中医基本理论的学子。回到老家真定。1202年,一天,济源的税务局衙门,一位年轻人到了这儿,把官牒递了进来,大家出来欢迎。新税务官上任了。这就是李东垣。奇怪吧,学了一身医术,不容易,怎么就去当了一个税务官呢,这事,好友元好问记过:“家既富厚,无事于技,操有余以自重,人不敢以医名之。”他家太有钱了,根本不需要他去行医挣钱,就把医术当成自己的一门技艺。当时人们都不敢用这个来称呼他。有人说是为自己家人保健不是为给别人学医。因此他没去当医生。这两种说法都可疑。回到老家没就此成为医生,为什么呢,为什么以后的日子会经历几次人生浩劫呢,看下集。 大国医12_李东垣02:首战大头瘟 2011-07-26 02:03:00 来源:百家讲坛资源网 上传者:huyong 点击: 176 学成归来的李东垣成了税务官。不久流行一种病,咽喉肿痛,李东垣用什么方子救了呢, 李东垣没成为医生,一方面自己不需要用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自己觉得医术还不句好。父亲就让他先去税务部门工作,业务行行医也不错呀。李东垣答应了。就这样二十岁左右时,李东垣做了税务官。“进纳得官,监济源税”。这个可给李东垣惹了麻烦了。靠交钱买官做不光彩呀。好象是他的污点。事实是怎么回事呢, 要知道,当时进纳得官是正常的。皇上会给你官做,与上阵杀敌的军功是一样的。很可能当时还是政府鼓励的行为。于是他顺利地当上了税务官。这时,发生一件事,彻底打乱了李东垣的生活。瘟疫来了。许多史书有记载,发生在这年四月,白天热,晚上凉,人最容易得病,开始时,都跟感冒差不多。但是接下来,这些人嗓子肿,说话不出来,头部肿大,脑袋大。头大如斗。这种情况开始时,大家都没当回事。有人病死了,看望,回来就肿了,不久也死了。当时叫大头天行。大头瘟。“俗云大头天行,亲戚不相访问,如染之,多不救。”当时许多亲戚不相见面,关门不出屋,传染厉害。传染上了就救不过来了。当时的医生全部茫然,之前少见。书上也没有记载。有人尝试一下,是不是邪气进入体内,也不起作用。瘟疫流行,死了许多人。当了税务官的李东垣会袖手旁观吗, 当时一位张姓小伙子也病了,医生认为是邪气入侵,用了药,稍减一点,几次后,渐至危笃。这时,有人说,干脆去找找李东垣吧。听说,李东垣学过医,手段一定不得了。于是去请李东垣。李东垣心里也矛盾,许多人死去,可是心里也犹豫,再三还是去看看吧,来到患者家。诊断也奇怪。李东垣说这病我得想想,想清楚了才开方子,回家思考去了。想了许久,痛苦不堪。他看到这么多人死着急,思绪也乱,李东垣“废寝食,循流讨源,察标求本”,一直在想,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想起了老师张元素,浮现出当时易水河边老师说过要考虑自然与人体的对应关系。李东垣明白了,这个思路是对的,于是告诉人们,再来到患者家,诊脉点头,对人们说,讲一个道理吧。人上半身与天气对应,下身与大地对应,头部肿大是因为邪气停留在心肺间,所以头部肿大,泻下会进肠胃里了,诛伐无过,所以会越治越重。这时应该把药集中进攻人的心肺间,把热毒向上发散。于是开方子,让人买了药,拿五钱熬水, 再做丸含着。他休息了,半夜咳嗽,停了,说想喝粥了。家人高兴。李东垣欣慰地笑了。他知道有救了。没多久恢复了健康了。 这是什么方子呢,是不是流传了下来呢,这就是普济消毒饮子。现在收录到中医院校的教材里,特点是:黄连黄芩,泻心胃和上焦之炎。橘红,理气用,外感常用,可以清肺。玄参,清热解毒,作用于咽喉。生甘草调和百药,还能清咽排毒。李东垣的药指向性极强,都向上走。再用连翘、鼠粘子、薄荷叶、板蓝根、马勃、白僵蚕。这些佐药来辅佐。连翘清热;鼠粘子、马勃、白僵蚕都是清利咽喉。薄荷叶发散解表,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苦寒,对外感的热性病非常好。有时,阳气不足,寒冷的话,寒证时不能用。中医要分清阴阳。本来阳气弱,喝过会更低抵抗力。一定要等到热证出现才能用。到处传这个方子了。“特寿之于木,刻揭于耳目聚集之地,用之者无不效,时以为仙人所传,而錾之于石碣。”当时百姓认为瘟疫刻在木头或者聚集处,抄下来,用过后见效,百姓认为是仙人所出的。瘟疫过去了,大头瘟到底是什么病呢,现在腮腺炎是按这个治的。 李东垣生活在乱世,又一灾难来了。饥荒来了。泰和中,中原旱灾。河南山东大旱。皇帝下令自己不骑马,省草料。饥荒严重,有历史记载。粮食无收,农民就没吃的了,只能逃荒,灾荒过去了才回家。李东垣碰到了这种情况,家家都有死人,他心里难过,我是富,家里有钱,但为什么这么多人挨饿我会难过呢,他受着煎熬。这个世界上有对众生的大爱,医生只有把孝心升为博爱时才能成为真正的医生。李东垣正遭受着这种煎熬。他拿出钱熬粥给人们吃,全活者甚众。他并没有因此进入医界。 第三次灾难来了。蒙古的成吉思汗制订了灭亡金国的。他带着四个儿子进攻金国。金军惨,像野狐岭三十万全被歼灭。深入时打到过汴梁西边。百姓一听蒙古来了,赶紧逃跑。之前,李东垣这时开始就彻底地融入百姓生活中了。也立即跑。他的矜持彻底打破了,了解了百姓的饥苦。 有一个故事得说说,有个年轻人来找,李东垣觉得陌生,问是谁。这人说,叫王好古,是张元素老师的学生。老师可好,王好古说,他去世了。李东垣听过流下了眼泪。半天才问王好古,去世前情况怎么样,拿出书,叫交过来的资料。老师说,我的学问没学完,叫我跟你学习。这像当年自己拜师的样子。一晃到了中年。留在这儿学医学。几年后,医术得到提高,离开了李东垣。几年后也成为著名的医生。李东垣的生活这时主题是动荡。不停地跑,否则被杀。当时麻九畴也是著名的医生,蒙古军来了,他算卦跑不跑,跑不吉利,应该留下来,错误地相信了。蒙古军来,全部杀了。当时大家都跑到京城汴梁,李东垣干脆也留在城里,他开始正式行医。在王公贵族间周游。当时哪有什么公卿呀,全都有上顿没下顿,都有病了,出手就给人治,他开始正式行医了。这时有哪些传奇的医案呢, 早年他学冯叔献,有侄子十六患伤寒,眼红,脉搏快,有医生认为是热证,有邪气进入。用承气汤来治疗。是泻下的方子,拿来准备喝了,李东垣来了,大家说,来诊一下。李东垣本不想看,实在推不掉,开始诊了,脸变色了,说,几杀此儿。差点要了命哪。李说,这医生只知道脉搏快,是热证,不知道有假相,脉与症不对应,这时是阳气消失,浮于体表,是真寒假热。体内阳气衰微,阴气盛时,会反而表现为体热,像脸上的红是浮的,不是从里往外的红,喝水喝不下去,肚子是凉的,咽喉疼,红肿,这是真寒假热。速持姜附来。赶快拿来干姜和附子,用了八两,药味就而病情发生了变化,手指末节变青了。于是马上喝,马上恢复了,病就过去了。引起极大轰动。冯叔献是名人,许多人听说,都来看。有人甚至写诗来歌颂李东垣。不久,发生一件大事,蒙古灭了金国。李东垣目睹子整个过程。 大国医13_李东垣03:奇方救众生 2011-07-26 02:03:17 来源:百家讲坛资源网 上传者:huyong 点击: 186 1232年一天,汴梁城周围集合了几万大军。成吉思汗的儿子率军南下,开始灭亡大金国的战争。城中全都没饭吃了,金哀宗都没得吃了他出逃了。正月下崔立弃城投降。李东垣也被围城中,亲眼看到灭亡的全过程。也了解了百姓受到的摧残。开禁后,疾病流行,死亡了许多人。十二个城门每天都要送出一两千尸体,整整送了三个月。这期间死了大约一百万人。别的文献也证实了这一点。每天有上万人死亡,人们都想到是瘟疫。大家都按瘟疫来治,是伤寒,发汗吧,或者泻下,但无效,仍有许多人死去。 这时,李东垣与众不同,他认定这绝不是瘟疫。哪能一起受伤寒呢,不大可能,他认为是围城时饿的,还得守城干活,开城了,有东西吃了,拼命吃,导致脾胃受伤。作为医生,每天有一万人死去,你却没想出办法这种刺激是非常大的。他天天想,知道有一个关系,却找不到理论框架。结果,终于有患者在吃过药时恢复了,这时他明白了,他就跟其他医生说不是外感,是内伤。内伤是一种特殊概念。比如吃饭时生气了,以后会出现类似情况。这就是内伤病。李写成了《内外伤惑辨论》,他创立了几个方子,磨成粉给灾民吃了,所济活者,不可遍数。许多人身体恢复了,而且李东垣创立了自己的脾胃学说,在中医史上创立了新的理论。一直流传到今。 其中最著名的是补中益气汤。今天都能看到这个药,叫补中益气丸。到底做什么用的呢,君药是黄杞,是益气固表的,人参白术炙甘草茯苓是补气的,叫四君子汤。所有补气的方子都从这里来的。但他没用茯苓,因为身体本是虚的。还加一个陈皮,偏于宽中理气。还有如果一下子补进去,本虚接受不了,用陈皮,把气理开,人就能很好地吸收阳气。还有当归,养血的,中医认为阴阳互生,气为阳,血为阴,阴阳互生,补阴时仍得被点阳,两者紧密结合。这么多补气的,加上当归,把气转为血,气血就很好地转化。这个用得精彩。还有升麻和柴胡,升阳明经的清气和升少阳经的清气。都上行,考虑到这个方子是治补气用,气虚最容易出现中气下陷的症状。气虚了,无力了,脏器下垂。许多胃下垂都是因为气虚。补完还得往上托,这两个就起到了这个作用。这是东垣的名方。 今天有用吗,比如,许多人睡得晚,导致早晨不起来。一看表,上班的点到了,不吃早饭了,跑去上班,干活一上午,马上暴吃一顿,这种状态与围在城里的人一样。这种情况导致脾胃受伤,许多人患了疲劳综合症,一是少气懒言,一是四肢无力,一是容易感冒,一是容易疲劳。这个方子主治的正是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不耐劳累、动则气短。这就说明这种疲劳综合症正是脾胃受伤引起的,这是重要的原因。也有人自己导致脾胃受伤,像有些女孩子认为瘦就漂亮。天天吃的少,坚持下去,也与此相同。也容易导致脾胃受伤。脾胃一受伤,没有了营养来源,气血不足,或者厌食等。所以不要因为减肥伤了脾胃。 此时他遇上了元好问,元好问有一个故事。李东垣在去并州路上遇到年轻人赶考,一个年轻人看到猎人,正发愣,他问猎人为什么,猎人说最到怪事,张网捕得大雁,杀了它。怪在一对大雁,杀了一只跑了一只,活的却一头所下来,死在我面前。年轻人听了愣了,应该大雁也有真情,买了下来,埋了下来,写了《雁邱词》,前两句就是名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叫生死相许。”许多人加上了一个“人”字。这就是元好问,后来成了一代文宗。此时,在金政府里任左司都事。城破了,崔立投降了,怕后人说他,就想写一块石碑,是为保护百姓投降的。全都要元好问写,他尴尬,想把这活给穷书生,没推成,他和李东垣一起去了山东。为什么李东垣与他一起去山东,史无载。元好问的文章里有一点线索,李东垣写过《伤寒会要》,元好问写了序,里边说,他们是从汴梁城一起来到山东的。另外,元好问来山东是作为俘虏押到山东的。当时官员全部被俘。分到各地,把元好问就送到了山东。可以推断,一是李东垣也是官员也是被押到山东的,这是一种可能,二是可能元兵知道他懂医,可能去负责健康问题。在山东碰到另外一个人,是严实,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这是山东的军阀,当时看 到南宋昏庸,大金也不怎么样,蒙古势头旺,就投靠了。所以山东没受到战争的袭击。这人爱财,各地有学问的都受到欢迎。当时山东的文化得到了发展。两人到山东,严实对两人都好,元好问住了六年,在严实家住。两人常一起走走,李东垣就写了《伤寒会要》三十万字,遗憾的是遗失了,只有序言了。这时两人常去范尊师的正一宫,这是神秘人物。李东垣觉得他对自己有指导意义。文献上却找不到这个人。范尊师是范仲淹的后代是道师。他的老师是全真教派的人。王重阳建立,收了七个弟子。其中郝大通,他正是郝大通的大徒弟。有许多文献记载有误。王重阳创立全真教派是在山东威海边上的昆嵛山,而不是昆仑山。两个字像。所以许多道家学派与医学文献都有错误。郝也正是在这里收徒弟,范尊师主管道教事宜。大家都想拜访他。范仲淹是受人尊敬的,因为他是学子的典范。他甚至把工资用来族里的生活。家里清贫到只有一条像样的裤子。他治军有条,西夏不敢来犯。连敌人都佩服他。四个儿子甚至拿不出棺材来安葬他。读书人都尊敬他。他与中医还有深的渊源。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这是范仲淹说的,因为古人看不起医生的。这句话起了重要作用。这是他年轻时求签时说的。只要为百姓办事就行。启发了许多读书人。许多人因此从医。李东垣也佩服范仲淹。这位范尊师也给了他许多指导。正一宫里他常去,这里香火旺盛,一次,李东垣聊,说我觉得人生太苦了,范说为什么呢,看到人成千地死去却无能为力。世道为什么这样乱,百姓为什么这样不幸,总觉得黑暗,不知道什么时候看得到光明,范说,一定不要放弃,要把书写下去,是为将来的人写,天下迟早会国泰民安的,一定要你的学问来求得健康。哪怕累死了,也要在所不惜。两人都流了泪,李东垣回到老家,这时离去世只八年时间。这八年,他能完成多少事,看下集。 大国医14_李东垣04:蜡烛泪干 2011-07-26 02:03:32 来源:百家讲坛资源网 上传者:huyong 点击: 175 晚年决定招收弟子,将自己的医术传下去。他收弟子的条件是什么呢,有哪些医案呢, 1243年,他回到老家,12月下了一场大雪,刚停,就有人来求诊,一看,雪地里站着人,正期盼地看着他。这人叫董临军,正好来真定办事,赶上大雪,觉得有风气暴至。冷风吹得严重,觉得脑袋与脖子发麻,他觉得身体有问题了。问当地名医,有人告诉他李东垣最好,找他吧。于是来求诊,赶快请进来。诊脉,弦重按有力。手痉挛可能是寒气,但体内不仅仅是寒气。大便干燥,再看面色,红润。李东垣明白了这是外寒里热,喝酒吗,爱。每天都喝。这热从哪来的,我知道了。外寒里热是人体患病,不仅仅是单纯的寒与热,有时,会寒与热邪同时侵袭。他常喝酒,容易导致温热,这种情况下寒邪侵袭会形成外寒里热。手痉挛是寒气伤了经络,开了方子,活血通经汤,桂枝黄柏,双向调节。一路解寒气,一路解里边的热。结果服下去,一服而愈。这时离他去世八年时间。 这八年里,他做了大量工作。主要三类:一是治病救人,二是著书立说,三是传播学问。他知道年岁大了,想传学问,找好的年青人传承学问。有时要考验许多年,人品得好,否则会败坏名声。确定人品好后才能传。跟周姓朋友说,我现在想传学问,这位朋友说,我知道这么一个人,叫罗天益,家穷,但是人品好,非常厚道好学,想传我认为他合适。李东垣说叫他来。罗天益来到他家,这一对名扬天下的师徒见面了。李东垣见到后,放下他写的信,问他一个难回答的问题。“汝来学觅钱医乎,学传道医乎,”来学习是想变成挣钱的医生呢还是想传播医道的医生呢, 罗天益回答,“亦传道尔。”也要做个传道的医生。钱也要赚,医道也要传,一定会传下去。两边都照顾了。收下了。李东垣给予优厚的条件,每天花费的都是李东垣提供。就是因 为他看好这个学生。有了罗天益后,李东垣的医案就有了记载。来看一个医案,当时中书粘合公,这一年犯了病,精滑不固。滑精,膝脚酸软,当时医生觉得肯定是肾虚,省医坚持认为是肾虚,补肾,用了药,十旬都没减。这人觉得不对,不能再找他看,去找李东垣。一诊脉,沉数有力,按下去跳得有力。他明白了,这症状没减是幸运的。不是肾虚,是真热假寒。用的方子是滋肾丸。酒制知母,酒制黄柏,再加点肉桂。前两者是清热,肉桂是反佐,不要寒得伤了正气。清温热的效果好,再服而愈。这位乐坏了。他厚礼来找李东垣。再给我点,李东垣说不给。问他为什么,不收礼有气节,药都治好了,为什么不给呢,回答十分经典。夫大寒,大热之药,非久服者惟从权可也。利用它来治病,人体恢复了不要再轻易给了,平衡了就可以了。否则受害了,新的病就会来了。大家佩服他太有分寸了。这告诉我们,一是慎用补药,许多男科病都认为自己肾虚,都认为补肾是唯一出路,实际上未必是肾虚,许多人有湿热。体内有热,补肾只能是越补越重。二是谨慎服药,许多人认为中药好可以常用,其实不用。人在有病时身体失调,中药只要一拨,平衡了,是自己身体恢复了,就不再继续用。不是靠服药来生活。合理的饮食等才是关键。药只是调节。 元好问也有一个医案,他到真定来,当时为写书,先到一个朋友家。多喝了酒,发现脑后长了一个疮,第二天有点疼,没在意。几次见到李东垣,都没提。回家后,大了。他觉得麻了。势外散热毒掀发。有人说这是疮疽呀,古代严重会死人的。元好问吓坏了。晚上睡不着,疼得也更睡不着。第二天就没找李东垣,去找了一个外科病的疮医,开方子,医生也不放心,第二天找来师兄一起看,说这先不用管,脓出来再用药。元好问说果如二子言则当有束手待毙之悔。他着急了,想起了李东垣。李东垣没当回事,继续聊天,李东垣告诉他,放心,没事,想想有我,就别害怕。元好问想,可是这病要命呀。李东垣说别急,我回去拿工具,回来再治。下午才来,工具是艾草,热毒,得用火攻来治。于是用艾蒿灸了一百多灶。后来有人说是用蒜切成片配合着来针灸的。开方子。叫黄连消毒饮。用了解毒的药,用了一些入太阳经的药,这就是药引子,就是张元素创立的。从这时开始用。李东垣觉得是太阳经的部位,就从这儿往外发散。这个开完,李东垣说这个方子服下去有三个效果,一是胃口好,二是腿脚好,三是睡觉好。马上就睡,醒了后,肿减七八。元好问多疑,怀疑疮透喉,赶快找李东垣来。一看,觉得这人真多疑,不是好事吗,不到五七天,就可以做硬痂了,可以出门了。第三天时出问题了,做梦时出现霄寐之事。他觉得恐怕是要死的,憋得难受。就在这时,李东垣来串门了,赶快请坐,李东垣先问他了。子服药后有三验而不以相告何也,元好问愣了,问他,你这两三天是不是饭量见长了,是。是不是走路有了力气了,是。是不是你昨夜有霄寐之事,为什么不告诉我呀,元好问想就不告诉你。这发生时,两人年龄都大了。过去了三年后,李东垣去世了。他这时常放下手中的事,看着群山,回想自己的一生。罗天益知道老师精力衰竭了,但他万万没想到来得如此快。 一天(李叫来学生,摆满了各种资料。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这是我毕生的学术积累,交给你,一定要传下去。“此书付汝,非为李明之罗谦甫盖为天下后世慎勿湮没,推而行之。”不是为你为我,一定要传下去。罗天益跪下。问他能不能答应我,用目光殷切地望着学生。罗天益再三地答应一定。李东垣去世了,享年72 岁。 大国医15_缪希雍01:自学成才 2011-07-26 02:03:49 来源:百家讲坛资源网 上传者:huyong 点击: 234 缪希雍自幼体弱多病,自己给自己开药,药到病除。苦读十年,却云游四方。那么,缪 希雍是什么人呢, 明万历年间一天,陈赤石府上,人们脸上愁苦,只有偶尔的呻吟声打破宁静。原来,督学陈赤石犯了病,大便不出来腹痛,遂滞下纯血。他请了医生,杭州名医都请了,没效果。这时大家心里都想到了缪希雍,此时正在苏州。他会来吗,到夜里时,响起了马蹄声,人们都高兴了。缪希雍随着仆人来了。缪希雍电目戟髯。像侠客一样,一边往里走,一边问患者在哪里,震得墙上掉土。欲坏墙屋。一听来了,陈赤石探起身来。一诊断,表情轻松,不是大病呀,只不过是暑湿内侵而已。开个方子,于是,开了方。服下去,一副,滞下就缓解了。所有人觉得有救了。可是,缪希雍哪儿去了,公子一边走,一边吟“其术神也”,看到仆人在招手,看到缪希雍睡去多时了。后来这病只两副药就痊愈了。这人正是明代医学家缪希雍。 缪希雍生于经明嘉靖二十五年,即1546年,去世于明天启七年,即1627年。明末著名医家。可是他不但出生于官宦之家,却体弱多病。有怎么样的童年经历呢,缪希雍父亲是小官,汉阳通判。家里比较幸福。可是出生后,体弱,常有病。为什么呢,跟父亲有关。父亲生活中有一个问题,没有孩子。孙氏没生育。缪尚志就是没孩子这样的一个心结。整天忧郁着。这时,有人说,姓周的姑娘,家里父亲双亡,跟哥嫂在一起,人品好,贤德。可以娶来。缪尚志收了二房。这是缪希雍的母亲。缪希雍出生时,父亲老了,母亲年轻。他自己说,遗传不好,“余生也晚,亲年已衰,得于禀者固薄,故少善病。”父亲岁数大,得到遗传的禀赋少,所以小时病多。家里送去读私塾,希望博得功名。可是十三岁时父亲去世了。古代中国人的死亡率高,成年容易就死去了。父亲去世后,缪希雍家就让人感到了世态炎凉。人来得少了,家里有点什么事得求人家,人们也往往躲着走。缪希雍伤心,心里常问自己难道这就是人心吗,后来,他的生活中可以看出,缪希雍一生都在证明什么是公道什么是友谊。他因此也走上了一个歧途。走上街头与古惑仔打在一起了。变得也玩世不恭。 缪希雍的母亲出面了。母亲德行好,听说儿子天天混,生气叫来缪希雍,跟他说,跪下。缪希雍立即跪了下来。训斥他,你知道父亲是什么人吗,一生为官清廉,你却不思考继承,却天天混,想明白了,再起来跟我说。转身走了。缪希雍跪着,心里痛苦,人生路怎么走,他知道人生该怎么走,他想明白了,别人可以不公平,难道我们就不能更公正一些吗,他下决心回到正确的人生路上来。他说,我想通了,我回来好好读书。我要继承父亲的遗志。他从此开始勤奋读书了。 就在缪希雍重新读书不久,一件事发生了,使得缪希雍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他病了。之前是常病,这次却是疟疾,忽冷忽热,他都难以支撑了。母亲拿出所有钱来请医生,治无效,甚至请来巫婆,也没效果。“凡汤液丸饮巫祝,靡不备尝,终于救于病”。一点效果没有,病更重了。母亲几乎绝望了。这时,缪希雍也聪明,他产生了一个念头救了自己。难道医学这样难吗,到底有什么病理呀,他记得有一本书叫《黄帝内经》,自己来琢磨,翻开看,自己钻研,缪希雍家里出现冷得发抖热得满脸通红地看,他看到一句话:“夏伤于暑,秋必 疟。”夏天被暑气伤了,秋天容易得疟疾。他觉得跟自己情况刚好能对得上。怎么办呢,自己开了化暑的方子,抓药要喝。他母亲最担心。她想就这一个儿子,自己敢开方子,还是得小心些。缪希雍说哪个见效了,我还是相信自己,喝了下去,母亲估计做好了最坏的准备了。看着儿子有什么变化,结果病情反而减轻了。缪希雍又开了方子,不旬日,就好了。缪希雍这下觉得一扇大门为自己打开了。他觉得一句话就把自己的病医好了,如果理解更多,不是能治好更多的病吗,他跟母亲说,我不想考科举了,我想学医,怎么样,母亲觉得有好处,于是鼓励他,支持他。就此,缪希雍走上了学医的道路。 缪希雍哪儿有书看呢,他离家不远有大户人家赵承谦,家里建有书楼,缪希雍与其子相处得好,缪希雍选择借书来看,晚上苦读,再还给人家。赵家与中医也有渊源。赵用贤的儿子叫赵开美,对中医做了贡献。他刻了宋版《伤寒论》,今天只有五部了。缪希雍家穷,靠什么吃饭呢,有钱吗,缪希雍是业余办学习班,给人启蒙。教小孩四书五经,没问题。然后晚 上读书。这些贫苦孩子读书,简直无法想象。借书一定要用心看,明天就要还了,还有多少没看,几年后可能都看不到,所以得全部记在脑中。如果不能按时完成,得陪上笑脸。缪希雍整整读了十年,从十七读到了二十七岁。年少的缪希雍养家糊口一边读书,二十七岁时,应该可以行医了,却去云游了。他觉得欠实践。缪希雍觉得民间有高人,就跟母亲提出,想去求访高人。母亲清楚缪希雍的志向,一定要走到民间,于是,爽快答应。缪希雍就开始,一走又是十年光阴。古人出游,靠的是什么行路,这个费钱呀。有人家境好,有人却是书生间,互相有往来。像网友串门一样。古人常这样,一住就是许久。古人还可以做幕僚。缪希雍走到了大半个大明,汤显祖曾说过,缪希雍曾为许孚远门下做幕僚。曾在广东做官,本是文人,领兵也是,打得倭寇不敢来犯。后来做福建巡抚。缪希雍正是到他门下做了幕僚。 缪希雍离开福建后,到江苏无锡,遇到马铭鞠,向他请教。马去治病,患者是青年人,得了喉癣,重到整个喉咙都烂了。一定要喝烂粥,每次咽完,都痛哭。许多医生不清楚是什么病。奇怪,方子都不见效。马铭鞠来了,诊断后觉得不是一般喉症。问他以前有没有患过梅毒。这时许多外国性病传入了。马铭鞠问他有没有患过。问他知道不知道父母有没有患过。他说听说父母患过,治好后,才生下我。马铭鞠说,这是遗传了。还可能是当时治疗用了有毒的药,他开了个方子。有甘草桔梗清咽利喉的药,加上土茯苓,这个重,这可以治疗梅毒的。用药后,病一点点好转了。缪希雍觉得奇怪。有疑问,问马铭鞠,难道这病可以遗传,马告诉他,如果父母患了病,生了孩子,许多情况会传的,皮肤有的会烂。如果按其他病治,一定治不好,得治梅毒的办法来治。后来写进了他的书《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许多人认为这是缪希雍发现的,其实不是,是马铭鞠传的。书中记载了许多马铭鞠的方子,都标明了是马铭鞠传的。 缪希雍有侠客风范,不摆架子,无论是谁都可以掏心里话说,结果大家也不保守,都交流方子。所以在他的书中有许多妙方。他后来对药物的炮制学有极大贡献。他中医的药物功用对药效的记载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常主动找患者,这与古代“医不叩门”的说法,但是缪希雍不讲这个,常跑远路去给人看病。他善骑马。这个过程用了十年。有哪些趣事呢,下集再讲。 大国医16_缪希雍02:行医趣事 2011-07-26 02:04:12 来源:百家讲坛资源网 上传者:huyong 点击: 202 有一个叫于中甫的患者,跟缪希雍是好友。突然一天来找缪希雍,说请他来诀别。到底是什么病呢,缪希雍一头雾水。还没看呢,就来诀别,缪希雍一定要去看看是什么病。到了家,诊断后,缪希雍表情轻松。哪儿会死呀,开个方子,就会没问题的。于中甫一听,高兴。父亲刚刚去世,办完了丧事,就患了病,眼睛痛,胸肋与后背也痛,还有症状,是咳嗽。请了些医生,都治不好。一听缪希雍说,赶快请开方子。缪希雍说不用写,你们家附近有没有几岁的小男孩呀,有。缪希雍说,借来,一尿就接着,喝下去,大家一听,奇怪。太奇怪了。于中甫想没得罪你呀,还拿我开涮。缪希雍一看都不信,说,什么时候乱开过方子呀,是呀,缪希雍视人命重于一切,果然请来小男孩,父母也晕。小孩也觉得奇怪。这待遇没受过。小男孩也奇怪。缪希雍说一定要趁热喝。这个于中甫也是一接着就喝。这是什么病呀, 于中甫也觉得身体也有了变化。他觉得自己大便下来了,是黑色的瘀血。七日下黑血无数。这是最大变化。七天后来了,缪希雍问他觉得身体如何呀,于中甫觉得不痛了。缪希雍说,这时瘀血应该下去了。人们都觉得奇怪。缪希雍说不要小瞧,童便,性味咸寒,滋阴降火,能活血化瘀。但是咳嗽还没解决。缪希雍说不要急,开个方子,慢慢喝一定会好的。于 是开了方子,清热降肺气的,喝一个月才彻底好。 于中甫弟弟是于润甫,妻子病了,患的是什么病呢,怀孕九个月,却突然外感,发高烧,舌苔黑了,起了芒刺,口渴,是伤寒的阳明症。大家都害怕,因为怀孕九个月了。缪希雍说果然重,得用药,赶快找井,到井里挖泥,抹在肚子上,干了再换。这是什么药呀,缪希雍表情严肃,没开玩笑的样子,就赶快挖。缪希雍开了方子,叫竹叶石膏汤。专门治热病后期气阴两伤之症。清热补气阴的损伤。主要的是生石膏。这药特点是能够透热。气分热时可以透发出来。缪希雍之前,用的分量都有限,一二两不得了。缪希雍突破了这个分量,用得大。开拓了应用生石膏的领域。缪希雍用了生石膏十五两五钱。当时周围人都吓得乍舌。别伤着孩子。缪希雍有把握。缪希雍非常善于用这个药,他知道病人高热到什么程度。一般医生不敢用。缪希雍心里有谱。这个孕妇的热很快就消了,母子平安。大家又奇怪。这个泥是干什么用的呢,这是中医里的药,就叫井底泥。禀地中至阴之气,性味甘而大寒。可以保护胎儿。 缪希雍这人交友广泛,认识许多人,认识王肯堂,这是明朝著名医学家。写过《证治准绳》在中医上有重要地位。当时两人年轻。缪希雍33岁,王肯堂才30岁。两人一见面,一见如故。都是追求医学的最高境界,两人成了好友。发生了许多趣事。王肯堂发现缪希雍有习惯,说话时不时从袖子时拿出一个丸吃掉。王肯堂觉得奇怪。王肯堂终于忍不住是吃什么东西。缪希雍小时身体不好,常有病,现在却是豪侠一般,玄机正在这里,这是游历时得的秘方。饥饿时吃不饿,饱时会化积滞,叫资生丸。王肯堂想看看,缪希雍心地宽广,提笔写下,王肯堂一看,是个好方子。缪希雍还拿几丸让他尝尝。当时不信消食之力。但是,后来王肯堂不得不信。一天他吃饭肚子胀,不敢睡觉了。所以,王肯堂想起了那个丸子。服了下去,第二天早晨,没有一点滞腻感,才信这个方子的神奇。并且把这个给父亲。因为父亲脾胃虚弱,精神头不足。父亲晚年养生就靠这个方子加减使用,在明朝活到了九十多岁,不容易。 他们二人一起会诊过。像于中甫的儿子。他们全家都是靠缪希雍治病了。儿子患水痘,当时用了解毒的药,正气因此也虚了。结果泻肚子,请来缪希雍。于是王肯堂也来了。一起看。缪希雍一看,不行了,不能再泻了。正气只能越来越伤。加了莲子肉,不泻了。王肯堂出面了,补足正气。用了人参二两黄芪三两鹿茸三钱。人参的量大,补气,黄芪也补气。鹿茸是补阳的药。还治小孩元阳不足而引起的病。像水痘的浆不足,加上就可以让水痘的浆立即充满。病很快就好了。两人还联手治疗了一个病。这人叫康孟修。这个身上忽冷忽热吃不进饭。当地医生也诊断不清。久之势甚危。缪希雍听说后,自己去找康孟修看。结果一诊断,缪希雍也是一头雾水。这是什么呢,没琢磨出来,“其察脉审症,四顾踟蹰,又甚细甚虚,甚小心。”看病时,非常仔细小心,现场没看明白,说,我此时不能开方子,搞明白了再开。于是回家翻书开始找,还请来王肯堂一起研究。很快找到一个方子,是唐的方子叫五饮丸,干姜茯苓白术三味药,一边补足脾气,一边温补脾阳。一边泻湿气。治疗过度喝冷饮或者过度喝茶引起体内水湿的症状。古代记过许多医案常年爱好喝茶,天天喝,导致体内水湿为患,忽冷忽热,一般不好分析来自何处。他们开了这三个,马上就好了。康孟修无比感激。太开心了,与缪希雍成了好友。定为知己。 缪希雍准备结束游历,可是这时却犯一个致命的错误。缪希雍不但精通医术,也学了许多其他领域的技术。像水利,他也有兴趣。一天他在琢磨,北京自己不产粮,没良田,靠江南产,运到北京,这浪费呀。他认为北京应该修水利。跟徐贞明讲这事。徐在北京做官,琢磨缪希雍说法合理不合理,考察还真有条件,只是水利没搞好,就常上书皇帝,皇帝同意做这事,就给缪希雍写信,来搞这个水利工程,缪希雍本想回去侍奉母亲,心里矛盾。母亲周氏夫人看出了他的心思。她一生好苦,跟他说,这利国利民,千秋万代的事,不要因为我荒废。缪希雍把母亲托付康孟修,自己北上去北京。徐贞明和他考察了环境设计了水利工程图,在平谷密云等地开垦了四万亩良田,但不久就被皇帝叫停了。为什么呢,当时朝中许多官员都在这儿拥有大量土地。当时谁开垦归谁,所以许多大臣不高兴了。皇帝下令废止了。这时, 缪希雍家里也出事了。母亲病了,患的是痢疾,重。康孟修夫妇,周到地照顾她。老太太越来越重,一天,她叫来康孟修,说“吾儿虽北游,有公在,如吾子,吾目瞑矣。”不久,老太太去世了。不久传到了北京,传到了缪希雍那儿,他肝胆俱裂。心里极度悲痛,看到一半水田放声大哭。回到老家,安葬在山中,给自己留了一个位置,这年四十岁。义兴有一户人家,杨纯父,家里发生了一件事,名医缪希雍给孩子看病,断定这个小孩有内伤。所有仆人全都说没这回事。这事如同谜案一样,到底是什么事呢,看下集。 大国医17_缪希雍03:遭遇挑战 2011-07-26 02:04:30 来源:百家讲坛资源网 上传者:huyong 点击: 188 安葬完母亲,缪希雍在江南行医,却也因此常常受到挑战。他会如何应对呢, 这一天在杨纯父家发生令人困惑的事,缪希雍诊断后,断定是体内有内伤。可是这家所有仆人都说没这事。这事如同谜一样让杨纯父拿不定主意。此前,发现孩子病了,发热,怕冷,非常棘手。当时请了许多医生,一看就说这是外感病。伤寒,于是开了解表的方子,想散出邪气。没成效才请来缪希雍。缪希雍认定内有瘀血。外表也一点受伤的痕迹也没有。杨纯父也无法断定谁对。缪希雍说一定要找到原因。他仔细问大家,挨个问见过小孩受过伤没有。所有人都摇头,这时,送柴火的人来了,看大家争着呢,他提供一个线索,有一天我看到孩子在院子里玩,攀着竹子玩,掉下来了,是不是伤因此而来呢,缪希雍马上拉来,问是从哪儿掉下来的。缪希雍一量高度,绝对会导致体内受伤而产生瘀血。大家一听果然如此。 不久,于中甫,曾喝童便的,他夫人患病了,刚生完小孩,出现气喘的症状。于是,于中甫请来缪希雍。可是,缪希雍发现难治,因为当地有风俗,刚生完小孩的产妇不能见外来的男人。这下难为了。怎么治呢,缪希雍心里不断思考,没办法,只好根据提供的情况来开方。应该是气虚,开了人参苏木和麦冬。一副下去不喘了。缪希雍还挺高兴的,可是五天后出汗了。这种情况在产妇里多见。出的与众不同。严重到昼夜闻响声,及饮热汤茶,马上一身汗。于中甫吓坏了。又请来缪希雍。又出了难题。还是进不去看不到患者。怎么治呢,缪希雍说产后往往是气血两虚。开了四味药,人参黄芪当归地黄。吃了两副,没反应。缪希雍一看,没见效,马上停。肯定不对症。我再仔细考虑一下。 缪希雍是名家,可是开方子仍然谨慎。边想边翻书,把医书把汗症都拿来翻找,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翻到了明戴原礼的《证治要诀》,如果固表不起作用,要考虑到补心,中医认为汗为心液,心气与血虚,汗就会出来。这是朱丹溪的高徒。缪希雍一下子明白了。因为自己没考虑细,于是再找到于中甫说,这病要养血养阴补心。于是开了方子,用了酸枣仁一两、生地白芍麦冬五味子枸杞牡蛎阿胶等。这些都滋阴。这方子服下去,开始没见效,但是服了三十二副,大家都急了。为什么还不停呢,缪希雍说那是补气,容易见效,中医认为阴血难骤生。继续服一下。于中甫当然相信,再服了十济,出现奇怪的现象。于中甫的夫人困倦,倒头就睡。连睡了四天,一边睡一边汗往回收了,睡得越来越香。这样睡了四天,醒了起来,病就好了。然后还出现一个现象,颜色特别好。因为气血补足了,脸色就好了。这个方子有什么特点,酸枣仁一两用了一两,这是因为它可以让人精神起来。炒用可以滋养心肝之阴。这里正是炒着用。失眠如果用酸枣仁就有效。养血也是缪希雍的诀窍。 1614年,快马飞奔,缪希雍眉头紧锁,又是去看病,这时是谁呢,庄敛之小时跟两位老师学习,王于都是缪希雍的好友。庄敛之后来长大了,常常向缪希雍讨教。他来金坛时,庄都请教点经验。后来,庄敛之的父亲病了,请了许多医生治,方法都特点,一看都说是外感,要发散。这些人都用禁绝饮食的办法。这太糊涂了。这种错误的观念会让患者引起严重后果。 结果正是庄的父亲半个月后病危了。庄敛之也急了。请缪希雍吧,派人去请。缪希雍听说后,立即上马赶往金坛。一般都坐轿子,而缪希雍总是快马飞奔。这是他的特点。千里必赴。三日夜驰至。诊断完了,缪希雍大叫,说前边是谁治的,这么糊涂,这不是外感是内伤,身体虚弱,补还来不及,怎么能禁绝饮食呢,脾胃之气要消失,怎么办,大家一听,知道前边医生治坏了,怎么办呢,缪希雍说我试五天,看能不能有反应,结果五天药没效。知道大势已去。于是缪希雍告辞而去。而就是这事让庄敛之对缪希雍的医术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发誓从此看病只请缪希雍。 没多久,庄敛之腹泻,差点要了他的命。庄敛之身体本来强健,能吃,可是突然大泻,泻得严重,吃东西喉咙就像针扎一样,泻的都像是水一样。回来后,躺着都泻,狼狈,有医生觉得是吃多了,有人说是热有人说是寒。一个月,再庄敛之瘦得跟鬼一样。母亲非常悲伤。恨不能以身代也。这时,缪希雍到这儿来了。庄敛之一听,终于来,赶快请来缪希雍。缪希雍一看也吓了,怎么变成这样了。庄敛之说大泻。能想得起是怎么引起的吗,吃的也正常,不知道为什么引起的。缪希雍诊脉,脉象是洪数,说明体内有热。不知道热是来自哪里。可是,只看病邪在体内引起了什么反应。清热让身体自己恢复。开了方子,黄连,白芍、橘红、车前草、白扁豆、白茯苓、石斛、炙甘草。这几味药是他常用来治痢疾热症的。他看前边医生的方子,他说,药苟中病,一方足矣。如果对症,一味就够了。他跟庄说,熬好放凉了,兑入童尿一杯喝。庄敛之相信不疑,煎好喝了一杯,觉得清凉气进入肚子里,腹中似觉成了一清凉世界。这晚上就没泻,只三副,这大便就成形了。方子看来见效。缪希雍开了善后的方子,走了,可是病并没治完。过不久。一看庄还没恢复呢。鸠形鹄面,像鸟一样瘦。跟缪希雍说,那方子灵,止了腹泻,而身体却没复原。人们都觉得我活不了几天,再开个方子调理一下吧。缪希雍说我善后方子没开方,我开个滋补的方子吧。开了人参、白芍、炙甘草、五味子、黄芪、山茱萸、山药、熟地等药。这个方子的特点,用人参黄芪来补气,用白芍和炙甘草(合起来叫芍药甘草汤)来酸甘化阴,滋补阴血,用六味地黄丸的三味补药熟地山药山茱萸。缪希雍告诉庄敛之,这个方子做成药丸来服用,这是中医剂型的想法,作用持久,身体固定了,要长久地服用时就用丸药。这个没法加减。这时,缪希雍认为庄敛之身体基本固定,热邪去掉,就用丸药来滋补,三年身体彻底复原。庄敛之把这个方子当作宝贝一样对待。 这病治好后,再来看为什么得这个病。缪希雍偶然说,这身体刚刚复原,要控制一下性欲,不要亲近女色,他深信不疑。戒多久,戒一年吧。庄敛之太相信了,做得过头了,干脆全戒了,把小妾都辞了。得尽发家人私谋。仆人们敢说话了,阴谋就出来了。一定是对她们不公,有人恨他,下了巴豆。这是一位中药,药性猛烈。温下,能温暖脏腑,曾有二十滴巴豆油要人命的记录。庄敛之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缪希雍治病时并不知道什么导致的,他是看病邪引起什么反应来调理。身体自己恢复。后来,缪希雍还自己检讨,升麻用得不对,让庄敛之受了点罪。庄敛之发誓跟着缪希雍学医,他接来缪希雍到金坛来住,照顾他的生活。这过程中缪希雍遇到了东林党,这到底是什么团体呢, 大国医18_缪希雍04:东林侠医 2011-07-26 02:04:49 来源:百家讲坛资源网 上传者:huyong 点击: 188 缪希雍忙于诊务时,他认识了一个人,把他介绍给了东林党,这是丁元荐。丁元荐父亲在江西做过官,丁元荐是进士,他也看不得奸邪之人。这样的人在朝中能做官吗,很快被罢官了,没再被起用。在家,遇到了缪希雍,一见面发现情投意合,再一聊,还发现丁元荐也 是许孚远的学生,两人相当于师兄弟。他记下了与缪希雍的交往。在他眼中,缪希雍像豪侠一般,外形性格都像。一般医生爱卖药,他却是手写方子,爱去哪儿买就去。而且药总是奇中。许多医生都不服。可是患者就是容易好。所以遇到难症许多医生也推荐他。他的快乐在“往往起死人”(把快死的人治活了)上。而且胳膊一挥表达自己的快乐,不索谢。对待患者还有特点:“上自明公卿,下至卑田院乞儿,直平等视。”无论谁来面前都一样对待。缪希雍还不保守,得到秘方,别人会因此谋利,他却常用来救人。丁元荐与他关系就非常密切。他还记下缪希雍的医案,写下《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的原形。这是重要著作,今天仍能看到。 丁元荐不但自己与缪希雍交好,他还把缪希雍介绍朋友,来历不同寻常的高攀龙。高攀龙是万历进士,去当了县令,正赶上奔丧,朝也不再起用他。三十年后,做了几年官,被魏忠贤打回老家了。他和另外一个罢官的顾宪成在家把宋代的书院修了一下,开始讲座讲学,这就是著名的东林书院。讲学每月一次,讲程朱理学,大家讨论,主题就是树立理学思想,也谈论朝政,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就是他们的对联。许多人来听讲,震动江南,形成政治势力,甚至影响到大明的命运,历史上称为东林党,高攀龙正是首领。 丁元荐怎么介绍缪希雍呢,“今海内有奇士,缪仲淳者,子知之乎,”高攀龙说不知道。丁元荐说,“其人孝于亲,信于朋友,尘芥视利,邱山视义,苟义所在,即水炎鸷赴之。”孝顺家人对朋友讲究忠义,水火都拦不住。高攀龙一听,有这人吗,于是,去你内弟王兴甫家见面。没想到王兴甫一听,马上高兴得不得了,准备好酒菜,因为缪希雍是他的救命恩人。一次,王兴甫多吃了几块牛肉,身上似乎得了疟疾,小便像浓茶,喝水进去后,呕出来像绿色。医生一看,这是什么病呀,没人敢治。结果不知道谁请来了缪希雍。他用了独特的诊断方法,让王兴甫仰卧,按心口偏右一下,喊疼,这不等闲,与现代胆囊炎诊断相似但提前了三百年。缪希雍知道是什么病了,用矾红平胃散做成丸,一天服了,第二天见了大便,连着四天用了人参麦冬橘红白芍,五天就彻底好了。这个速度快,从此对缪希雍是感恩戴德。所以一听说缪希雍要来,高兴得不得了。高攀龙与缪希雍见面了。酒席上,一般会聊健康,但是这一天,缪希雍绝口不提医药,谈的是古今成败。高攀龙说无所不妙及。一定非常精彩。否则高攀龙不会感兴趣。高攀龙说果然不是一般人,两人成了朋友。 当时东林党其他人也认识并熟悉了缪希雍。都把缪希雍当作大哥来看。当家人有病时全找他来治,高攀龙说:“余妇余长儿余婿余孙递危疾,皆以仲淳活。”他说我这一家人都得过病,都因为我认识了缪希雍,他们都没事了。像女婿叫浦生,得了病,是嗳气。严重到“每饭下一二口辄嗳气几十口。”请来缪希雍,说这种情况是脾胃虚弱,这时,缪希雍说治疗要用到人参,用到两钱,浦生年轻,不知道治病多厉害,不相信,一钱不服,找别的医生来看,没有效果,过了两三个月,请来缪希雍,说两钱不够了,要四钱,还不吃。不信这个。拖了三个月,再来看,嗳气更厉害了。要六钱了。说明病在发展。浦生不相信,就不服。结果一个月后,“饮食不下,冷气如团而出。”这时,缪希雍一看,找高攀龙去,说不管不要命了,越来越虚。高攀龙说,不行,亲自去女婿家,迫令服仲淳药。坐阵他家逼着他喝药。缪希雍开了方子,人参麦冬五味子橘红砂仁沉香苏子枇杷叶。这个方子有特点,人参麦冬五味子是生脉散,其他药是著名的降气理论。缪希雍治病擅长治气,有三种方法,补破降。降气理论是重要贡献。李东垣提倡向上提,缪希雍发现气虚用药往下降,这一升一降完善了中医的理论。今天我们还在用。这个方里,用了几味降气的药,效果是头两副没反应,只是服药后不呕了。第三副时,“忽心口下如爆一声”,响过后,嗳了许多气,小便了许多次,结果马上感觉自己饿了。喝了三四碗粥。没一点嗳气了。从此可以喝粥了。然后服药,身体治疗了半年,后来身体彻底好了。 缪希雍有朋友叫杨涟,他是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派他去常熟做知县。杨涟做官认真,有人说缪希雍,他来拜访,立刻成了好友。杨涟也是忠义之士,聊得投机。订交。杨涟是常去听东林讲学的。缪希雍的好友缪昌期,也常去。缪昌期也是肚肠义气之人,他们常讨论问题, 都成了好友。入朝为官后,都做过不少大事,杨涟影响了缪希雍的命运。他们看到魏忠贤把持朝政,上书列举二十四大罪状。结果皇帝没上朝,他递上奏折,魏忠贤就此想痛下杀手,皇帝不闻不问,给魏忠贤可乘之机,天启五年,杨涟被捕,百姓希望他生还,被关进大狱后,受尽折磨。大骂魏忠贤,杨涟的牙齿都被打落了,戴着枷锁受刑,下令处死了。杨涟写了一血书,写完后不久,用残酷的刑罚杀死了杨涟。阉党嚣张,编造了东林点将录,缪希雍被排了进去。缪昌期也被捕,他也根本不怕死亡,受尽酷刑。阉党说如果承认受贿,就会让你长寿。缪昌期痛斥他们你们长寿有什么意义。死时十指全部被打断,至死也不屈服。下边的是高攀龙,高攀龙是热爱家的人,这时,听说锦衣卫来抓了,换好衣服,写好遗表,在家喝酒,喝完酒后自沉而亡。“臣虽削夺,旧为大臣,大臣受辱,则辱国。”不能被侮辱,所以自己跳水而死。 缪希雍如何呢,虽也在通缉名录中,他成了活动度相对高的人,有许多消息要传递,人人自危,许多人都不敢相信,相信谁呢,此时,缪希雍八十岁了,当然能行。翻身上马,在很长时间里往来江南各地,为东林传播消息。此时,他一定认为自己的生命不重要,与朋友一同而去。当他听说朋友被害时,他一定流泪一边纵马飞奔。就在天启七年,缪希雍去世。他的一生是激情的一生,他的快乐是在救活人之中,他让我们知道什么叫医道。 大国医19_朱丹溪01:四十学医 2011-07-26 02:05:04 来源:百家讲坛资源网 上传者:huyong 点击: 226 元代一代医宗朱丹溪到四十岁才开始学习中医。 元时,浙江义乌一个县令喜欢搞神庙,他说只有修了岱宗祠,没敢行动。因为这个县里有一个人对这事态度他还不清楚。他找来这个谈话。这人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他先营造神秘气氛。你知道生死是谁管的吗,我告诉你是泰山神。这是高度机密,只告诉你一个人。这小伙子说,这不是胡扯吗,我们的生命是上天给的。需要向它们膜拜吗,现在饥荒,百姓吃不起饭,如果神仙有神通的话,叫百姓先吃饱再说吧。县令哑口无言。这事黄了,这事倒奇怪了,一个小伙子居然一句话阻挡了这个荒谬的事。这个小伙子就是朱丹溪。 义乌南有小溪,叫丹溪,朱丹溪1281年就出生在这里。父亲是忠厚之士,母亲是书香后代。当时取名叫朱震亨。后来因为尊敬叫朱丹溪。他读书读得好,日记千言。但是读书顺利时,他突然放弃了科举之途。原来十五岁那年父亲病故了,“因追念先子之内伤……一皆殁于药之误也。”是被庸医误治身亡的。去世的还有大伯与叔叔,都因为误治而去世。古代许多名医都是因为父母有病走上行医道路的。朱丹溪是例外,他刺激走上了另外的道路。为什么呢, 因为这家里主要男人都去世了,家庭会遭到周人的欺负。有财有势的都欺负他家。这时,朱丹溪只15岁,只能挺身而出,性格变了,他变成尚侠气,暴躁。常常去告状。一定要闹到天翻地覆,解决才为止。时间久了,大户人家受不了,都不敢欺负他们家了。上下摇手相戒,没人敢来欺负。后来,周围人看到他擅长打抱不平,常常有人来找他来解决事。他非常高兴,于是他常常去帮人打官司。时间长了,朱丹溪就被推举做里正,这是相当于街道的头目。他就开始做了里正。他更加容易出头了。当地县令也因此得在乎他了。22岁时,有税叫包银,急如星火。到义乌这儿,当地郡守发现那么多人只交了两个人的。一打听就知道是朱丹溪在带头捣乱。郡守恼火,召来朱丹溪,这不是简单的法令,你不怕掉脑袋吗,朱丹溪说,“守为官,头固当惜,民不爱也。”您的头值钱,我们不爱惜。这个包银一旦形成,代代都得交,这是坏事呀,非要干吗,我家有房子,你收去,帮百姓交了得了。郡守也明白道理,竟不能屈。最后朱丹溪的这地方果然只交了两个人的税。这时朱丹溪有三个特点:一是胸怀正义; 二是敢作敢为;三是前途渺茫。朱丹溪未来到底做什么,他也不清楚。他一直度过大半青年时代,到三十岁了。与中医还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一年母亲病了。母亲辛苦,因为男人们都死了,她要照顾许多孩子,劳累,患了病,叫脾疼。有两个特点,一是痛苦,二是病程长,持续几年时间。当时请了医生来,众说纷纭,朱丹溪也茫然。他甚至怀疑父亲去世时的情景又要出现了。他买了《黄帝内经》开始自己看,想自己解决这病。看了三年时间,才有一点心得,再看两年,这时他给母亲开方子,结果把这病就治好了。朱丹溪说:“因母之患脾疼,众工束手,由是有志于医,遂取《素问》读之,三年似有所得,又两年,母氏之疾,以药而安。”他用自己的行动来诠释了什么是孝。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因为父母一天天地老,会出现许多情况,一定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这是孝顺的表现。这时,朱丹溪的年龄到了35岁了。因为他读《黄帝内经》只是为母亲治病,又回去做里正了。 朱丹溪怎么成为中医大家呢,来了一位高人,是许文懿。是宋代朱熹的四传弟子。开始教程朱理学。江南震动,许多人去学习,达到数百人之多。朱丹溪也听到这个消息,立刻也背起包袱到八华山报名。36岁的人了还去学习是不是太大了,原来这时朱丹溪一定在思考人生路怎么走呢。再不做点什么就晚了。可是怎么走呢,困惑中,就去找许老先生了。去之前,说“丈夫所学不务闻道,而唯侠是尚,不亦惑乎,”不想听说真正的道理,而天天行侠,不是很困惑的事吗,说明他正在反思自己了。他收获很大,许老先生讲课讲得透彻。朱丹溪听了深受震动。一边听课,一边回想人生,忏悔得“汗下如雨”。他开始认真学习程朱理学。他认真到每晚跟同学探讨问题到四鼓时分,半夜两三点,一起分析人生道理。学了四年时间,对他的影响太大。之前,他是没有目标的,行动鲁莽,现在变成成熟的了。一是陶冶了性情。之前是暴躁,无法忍受。可是程朱理学讲一切都要按天理来办事。他们还讲灭人欲,其中包括愤怒,他的性格因此慢慢改变,性情温和,讲道理,讲以理服人。二是格物致知。是要通过分析来了解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研究的还有伦理道德的问题,给日后学中医打下方法学的基础。朱丹溪以后对中医做出极大贡献。这时他到了四十岁了。这期间,他学的儒家思想,要做的就是再次考科举。结果是落榜了。就在朱丹溪失利时,又来了一个打击,妻子因病去世了。心里极度悲伤,“心胆摧裂,痛不可追。”这时,他陷入了人生的最低谷。科举失利,前途渺茫,妻子去世。人生刚刚起步,年龄大了,道路怎么走呢,老师许文懿善于分析,跟朱丹溪说:“吾卧病久,非精于医者,不能以起之,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于医乎,”我身体不好,卧病许久了,胃痛,治了几十年后变成腿脚不利索了。他都认为自己是废人了,对朱丹溪说,病了几十年了,一般医生治不好,你肯不肯把聪明放到医学里去呢,说到了朱丹溪的心里。学医是好的途径,他终于下决心开始学习中医。 朱丹溪把科举书全部烧了,从此一心学医。他离开了老师,回到家里,再次读《黄帝内经》,此时他受过正统理学训练,思维改变了,进步非常快。他说“至四十岁,复取而读之,遂朝夕专研,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重新读,这书读起来还有问题,把能读懂的记住了,把不能读懂的放下不管,又整整学习了四年,这时他44岁了。他学习后,发现有好多东西不懂,还有缺陷不能只在家里看书,缺少实践,应该去拜名师。他踏上寻师之路。当时走了当时江南的重镇。他发现既然要想成为好医生,应该向最高的医生学习。这是罗知悌。 大国医20_朱丹溪02:拜师奇遇 2011-07-26 02:05:28 来源:百家讲坛资源网 上传者:huyong 点击: 210 朱丹溪求访到罗知悌,当时杭州有大宅院,就是罗的府。朱丹溪听说后,来到杭州,告诉门人,来拜访这位老先生,请通禀一声。立即通报,回来,不见。朱丹溪热情来了,人家 不叫进门,不见,罗知悌为什么这样傲气呢,金元时期出现中医四大家,刘河间李东垣张子和。荆山浮屠南下江南,来到杭州,把刘河间的学问传给了罗知悌,这是太监。他学了医术后,来侍奉皇帝与理宗关系好。这位罗知悌好读书史,博学。后来有机会去了北京,停留好久,学习了四大家另两位的学问,集前三位学问于一身,谁学去谁前途无量。朱丹溪正是慕名而来。却被挡门外。一般人可能打道回府了,他却想我心中想追求的正是最高境界,明天我还来。结果还是不见。这样,朱丹溪来了十多天,十往返不能通。还来。再来这个待遇都没有了。门人都不高兴了。朱丹溪自己说“蒙叱骂者五七次”,被人家门人骂了好多次。朱丹溪日拱立于其门,风雨无阻。天天拱立于门口。下雨大,地上都是白烟了,朱丹溪还是在站着呢。这样诚心来访,不让进门还算了,却让门人骂,不通人情吗,坚持了三阅月。徘徊了三个月。好可怜呀。 罗知悌不是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拒人于门外,剩下的一定是一心想学习的人,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人。结果,朱丹溪得到的也是精彩纷呈的。罗告诉下人,要沐浴,整理面容,下人都说,要干什么呀。门口这人就是值得传承学问的人,大门层层打开,“一见如故交”。对医学看法有共同语言,说明朱丹溪以诚意感动了罗知悌。我们没成为大师,我们要问一问我们有没有像这样诚心地对待大师们,以最诚挚的态度追求学问者,泉水丹溪堪称千古一人。 一天早晨罗知悌开始诊病了,朱丹溪终于有机会看到了。罗知悌身体不好,所以不是到诊室看,是在自己的床上躺着,要徒弟去诊脉记录病情,再来禀告。罗知悌再告诉徒弟是什么病,用什么药来治,全部口述,徒弟再去开方子。没有一定功夫做不到这一点。治病也独到之处。朱丹溪说,没看到他用一个固定的方子,不断根据病情随时变化。来看一个医案。一天,下人来报一个和尚身体虚弱,恐怕要死了。怎么办呀,罗知悌说赶快抬进来呀。下人说,好像一点钱都没有。罗说赶快抬进来吧。一问,这个和尚才二十五岁,是四川人,出家时母亲在世,来到江南云游,七年后思念母亲,忽一日念之心不可遏。想念得抓心挠肺,没盘缠心里难过,每天对着西边哭泣,长期下来有病了。罗听完后,想念母亲到这种地步,还当什么和尚呀。叫诊脉,朱丹溪诊完汇报,瘀血,应用化瘀血与痰积,罗知悌听完后,叫上街买牛肉与猪肚来。朱丹溪想没听错吧,奇怪呀。老师叫了没办法,买了回来。罗知悌告诉他熬烂,要像粥一样。罗知悌安排和尚住下,亲自过去,每天安慰他。然后等朱丹溪熬好了,叫给和尚吃喝。这个和尚每天吃了十几天,和尚神气足了些,叫用桃核承气汤,每天服三帖。这专门治疗下焦蓄血证。泻完后,叫朱丹溪给他喝稀粥,喝了十几天,结果和尚病好了。身体恢复了。和尚感谢罗知悌,叫他回家侍奉母亲去吧。罗知悌说,“我不望报,但欲救汝之死命尔”。不希望你回报,只是想救你一条命。我给你银子做盘缠一定要好好侍奉你母亲吧。和尚感激涕零,估计心里非常温暖,重新获得了生命也懂得了道理。朱丹溪回到房间思考,突然觉得以前许多不懂的道理明白了。因为朱丹溪看过张子和等人的书,张了和看病方法独特,用汗吐下三法,攻邪派的人物。这一派人认为邪侵犯了,一定要抵抗出去,像寒邪就得发汗,如果在上焦就让人吐出去,如果下焦就下泻。中医还有扶正派,相对立的。认为外邪侵袭应该先补正,身体抵抗出去。这两派其实应该相辅,但是却是互相排斥。朱丹溪的问号划了许久。此时,朱丹溪突然明白了这就是攻邪的正确方法。罗知悌知道书中没写的东西。原来先补足正气才能用泻下,正气不受伤才能做。否则,“邪去而正气伤,小病必重,重病必死”。罗知悌就是先让和尚的正气充足。朱丹溪从这个故事中除了学到医术还学到了不计个人得失的医道。没医道,只有医术,就只有赚钱的工具,不会成为一代大医。 朱丹溪学了一年半,罗知悌叫来,说我把学问都传给你了,现在是告别的时候了。朱丹溪跪下磕头,这次离别可能再也见不到了。罗知悌说,我没辜负先师把学问传下去了。这其实是复杂的事。大师或许多,但是未必传了学问。像诊脉,老中医带一次或许就不同了。罗知悌学了三个大师,传给了朱丹溪,朱丹溪成了金元四大家之一。罗知悌就是在朱丹溪离开后去世了。 朱丹溪回到家乡,他心中有病痛中的许文懿老师。许文懿患的是怪病,常年心口痛。朱丹溪没有立即拜访老师。老师问了弟子们,朱丹溪学了些什么,许文懿问没有学流行的和剂局方,许文懿说太好了。我的病可能要好了。这些和剂局方让医生失去了辩证思治,罗知悌教朱丹溪要求把先前的所有忘记,学黄帝内经参考另三个的学问。朱丹溪诊断后,开了些药,见一点效果,病却没有完全好。朱丹溪琢磨了几个月,判断是因为老师的脾胃出了问题,导致的。有瘀血与痰积导致的。脾胃是后天之本,出了问题会出现许多古怪的病症。朱丹溪买了牛肉,熬到非常烂。过滤成汁再熬,喝下去。让患者喝到不舒服,让人上吐下泻。“病在上者,欲其吐多;病在下者,欲其利多;病在中者,欲其吐下俱多”。之后,把积滞排出来,再请到屋里休息,喝就接自己的尿喝下去,这是尿疗法。朱丹溪被奉为尿疗法的鼻祖。再休息,服粥与蔬菜。五年后忌牛肉。朱丹溪说是传自西域。现在基本没人使用。因为现在有许多调理脾胃的方法。朱丹溪认为人好多怪病都是由于脾胃引起的,他提倡清淡饮食。他给母亲就提供清淡饮食。长寿才是真正的孝顺。母亲确实是长寿之人。许文懿到底治好了吗,节节如应。最后痊愈了,第二年还生了儿子。朱丹溪成长为优秀的医生了。行医中还有哪些有趣的经历呢,看下集。 大国医21_朱丹溪03:巧治怪病 2011-07-26 02:05:42 来源:百家讲坛资源网 上传者:huyong 点击: 348 有一个女子二十多岁,患了怪病,不吃东西。每天只吃一点点东西,没食欲,整天不说话。脸冲着墙,有大半年了。父母着急。所以请了许多医生,来了后都觉得奇怪,这是什么病呀,都没有治疗思路,方子也不灵。朱丹溪来了也觉得奇怪。因为这人根本不搭理他。诊脉完,他有点数了。来,叫父母都出来,其他人回避一下。跟他们说,没出嫁是吧,她想男人了。这父母一听,真是神医呀。真跟这事有关。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订婚了。但是订婚后,小伙子出差了,到广东经商了。这本是好事,可是他一走几年没回来,还音讯皆无。她受不了,患上了病。朱丹溪确定了病的来因,这是情志而导致的疾病。治疗呢,他跟父母说,此思想气结病也,药不得独治。这是不能单独用药物来治疗的。朱丹溪说,你们要接受,她思虑过重,我要气她来治她。他们觉得奇怪,得病了还气她,这能治吗,“父以为不然。”朱丹溪见他们不理解,我去气她,但有条件,要知道我是在治病,不要因此对付我。父亲说行,你去吧。我们心里有数。 朱丹溪走进房间,上去指着她说,你可不怎么样,不守妇道呀。你有人家了,你怎么看上别人了,“责以不当以外思”,开始生气了。朱丹溪还不够,上去给她一耳光。想想反应吧。她大怒,“大怒而哭”。朱丹溪叫父母来劝父母。气息了,不哭了。哭饿了,要吃东西。父母感觉奇怪呀,原来朱丹溪使用的就是情志疗法,以情胜情。中医认为人的情绪可以分类,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是正常的情绪。不会产生疾病。如果过度的话,就会导致人生病。会伤及五脏,脾在志为思;思则气结。思虑过分会思绪结集。会没有胃口,不想吃东西。治疗上,朱丹溪认为气机郁结在脾。怒胜思。怒可以把思克制住。所以朱丹溪采取的就是用怒来制止思。他还说,这病还没完,她有两种情绪,忧和思。思念,还有担忧成分在。未婚夫出门多年,她一定担忧安全。还担忧会不会不要自己了。这个忧的情绪怎么治疗,喜胜忧。喜可以克制忧。他跟她父亲商量,使个小花样,假装说这个未婚来信了,说不久要回家了,我们要成亲了。过去不识字,写的也看不出来。结果读了,她看完了高兴,一高兴,把忧冲开了。这就是情志的办法治病。没多久,她的未婚还真回来,她的病也彻底好了。这说明情绪不好会导致生病。朱丹溪就是发现情志对人的影响非常重大,后世说是杂病用丹溪,这杂 病就包括许多情志方面的病。 有一个赵立道,五十来岁,本来应该平和了,但是他性格不好。身体不好,但还多怒。夏天时,饿了,于是跟家人说准备饭。家人一听着急,这个饭不是立即能端上来的,“不能急具”。发火了,大得受不了。这个不适合养生的。患了泻肚子的病。自己想办法,用凉水兑蜂蜜来治。但没好,请来朱丹溪。朱丹溪诊断,说是你性格不好得的。发火,引起的。开药调一下。开了方子。人参和白术煎汤,送服益元散,这是祛湿安神的药,一方面补脾一方面安神。他服了几天,病情减轻了,但是呃逆,不断打嗝。旁的医生觉得应该开补药,朱丹溪说,不要急,药的力道没到,到了就自己停止。坚持了四天,止住了,而且泻下也好了。这也是控制不好情绪而导致患病。朱丹溪用的是药物,可见他是根据情况来选择治疗的办法。 当时朱丹溪家族中有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从夏天到深秋都闹肚子。许多医生治不好。朱丹溪来了,说一定是多年沉积的东西没代谢。问饮食特点。老人说,喜食鲤鱼三年无一日缺。朱丹溪明白了,这是营养没代谢变成了痰湿。鲤鱼不是利水的吗,怎么会呢,鲤鱼有利水功能,但是要注意量。如果天天吃,过多摄入,就会变成痰湿。助湿生痰。就会影响正常运作。朱丹溪说别再吃了,开了暖胃行气的方子,开了砂糖。吐出半升黏夜。第二天,再来一次,接着吐,又吐了半升,泻肚子从此就好了。这说明不良饮食会引起不健康。朱丹溪认为天天跟着食欲走,一定会引起疾病。如果清淡饮食身体会好许多。 形肥而大黄生的家里有钱,做一个小官,生活幸福,但是患了病消渴病,多饮,多食,多尿。人消瘦乏力,这与今天的糖尿病有关联。“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中国人很早就注意到吃的营养过剩有关。这人当时请医生,有人却说病快好了,应该滋补一下身体,黄色公鸡最好。黄生吃鸡,几年里吃了一千多只鸡。经常呕吐,胸闷。请医生来,胃里有寒吧,用温补,结果还添了症状,怕风。怕风到垫糠在地上窗户双层才能坐起来,提不起笔来,走十几步都没力,虚弱。这时请来朱丹溪。他说是吃出来的。先不要再吃了。开了方子,人参黄芪白术加五味子,用竹沥来调服。竹沥是化痰用的。他认为体内痰湿重,让他一点点地吃,缓解了,但他又犯错了。用鸡汤调饭。这回朱丹溪要求不要再闻肉味,这病才慢慢好了。这告诉我们过分营养是不利的。中医说忌口。这是合理的。像油会阻碍药的吸收。 朱丹溪认为人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要正心收心养心。正心要用伦理道德来正我们的心,看我们做得对不对。收心是发现自己有欲望时要及时地收回来。像看到好吃的多吃就会影响健康,所以要及时断掉欲望。养心是要看好书,用一些好事来培养情操。朱丹溪告诉病人这些道理。这样身心双调,这样治病,身体才能获得真正的康复。后世称他为一代宗师,这不是一般荣誉。他不但治身体,不定期治心灵,树立了做人的典范。有时下雨有人来求医,问他是什么病。来人说是张进士的仆人,公子才两岁,门人赶快叫进来。张进士的二公子昨天疮收了,呼吸急促,面色苍白。朱丹溪赶快出诊,仆人说,老先生呀,这么大的雨能不能小点再走,他说“疾者度刻如岁,而欲自逸耶,”他们在痛苦中,度日如年,赶快出诊。下雨下得大,在雨中艰难前行。赶到时,人们都看不出是大名医。进门后,奔向患者,诊断后说是胎毒,问怀孕时母亲喜欢吃什么。说是喜欢辛辣的。服下药,朱丹溪刚想闭眼,张家所有人跪下谢谢他。医道,他做了最好的诠释。这就是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信念。一个医生才能钻研医术,才能竭诚救治患者,有了这种医道,医生才能最终登上医疗的最高境界。一直到他78岁去世,他一直在出诊的过程中度过的。1358年,夏天时出诊远行,回来时感觉疲倦,睡了三天,醒了后,他端坐在椅子上,留在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是:“医学亦难矣,汝谨治之。”医学要努力学习呀。然后端坐着去世了。把失去亲人的痛苦转为博爱的情怀。从任侠少年成长为伟大的医生,被称为一代宗师。
/
本文档为【百家讲坛之大国医讲稿全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